卷之三 (衆疾門)
關燈
小
中
大
相搏。
四肢皆屬于脾,脾氣滞而氣不下,上攻于臂,故痛。
其脈沉細,宜茯苓丸、控涎丹。
柏子仁丸 (王氏《指迷方》)。
柏子仁幹地黃(各二兩)茯苓枳實(去穰,麸炒)覆盆子(炒)北五味附子(炮)石斛(去根、切,酒蒸、炒)鹿茸(酥炙)酸棗仁(炒)桂心沉香黃芪(各一兩。
蜜水炙。
一方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酒下三十丸。
舒經湯 治臂痛。
又名五痹湯,亦治腰下疾。
片子姜黃(四兩)甘草羌活(各一兩)白術海桐皮當歸赤芍藥(各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
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如腰以下疾,空心服;腰以上疾,食後服。
茯苓丸 茯苓(一兩)半夏(二兩)枳殼(半兩,制)風化樸硝(一兩) 上四味為末,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生姜湯下二十丸,食後服。
控涎丹 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頸項、腰胯隐痛不可忍,連筋骨牽隐釣痛,坐卧不甯,時時走易不定,俗醫不曉,謂之走疰,便用風藥及針灸皆無益。
又疑是風毒結聚,欲為癰疽,亂以藥貼,亦非也。
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變為此疾。
或令人頭痛不可舉,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如鋸聲,多流唾涎,手腳重,腿冷,脾氣脈不通。
誤認為癱瘓,亦非也。
凡有此疾,但以此藥,不過數服,其疾如失。
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真白芥子(各等分,炒) 上為細末,糊丸如梧桐子大。
臨卧淡姜湯吞下五、七丸;如痰猛,加至十丸。
白芥子散 治臂痛外連肌肉,牽引背胛,時發時止。
此由榮衛之氣循行失度,留滞經絡,與正氣相搏,其痛發則有似癱瘓。
真白芥子木鼈子(各二兩,麸炒)沒藥(别研)桂心木香(各半兩) 上為細末,入研藥令停,每服一錢,溫酒調下。
流氣飲子 紫蘇葉青皮苦梗大黃(煨)當歸芍藥烏藥茯苓川芎黃芪枳殼(去穰,麸炒)防風(各半兩)甘草橘皮(各三分)木香連皮大腹(二兩,锉,姜汁炒) 上咀,每服五錢。
水二盞,姜二片,棗一枚,煎一盞,去滓服。
婦人賊風偏枯方論第八 論曰:賊風偏枯者,是體偏虛受風,風客于半身也。
人有勞傷血氣,半身偏虛者,風乘虛入,客于半體,名為偏風也。
其風邪入深,真氣去,邪氣留,發為偏枯。
此由血氣衰損,為風所客,令血氣不相周榮于肌,故令偏枯也。
論曰:夫偏枯者,其狀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間疼痛,神智如常,名曰偏枯。
仆原疾之由,皆由陰陽偏虧,髒腑怯弱,經絡空虛,血氣不足,當風沖坐,風邪乘虛而入,疾從斯作。
《内經》雲: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詳其義理,如樹木或有一邊津液不蔭注而先枯槁,然後被風所害。
人之身體,或有一邊血氣不能榮養而先枯槁,然後被風所苦,其理顯然。
王子亨有雲:舟行于水,人處于風。
水能泛舟而亦能覆舟;風能養體而亦能害體。
蓋謂船漏水入,體漏風傷。
古人有雲:醫風先醫血,血行風自滅是也。
治之先宜養血,然後驅風,無不愈者。
宜用大八風湯、增損茵芋酒、續斷湯。
大八風湯 治中風偏枯、失喑、半身不遂,時複恍惚。
當歸杏仁(去皮尖,麸炒黃)甘草桂心幹姜(各二兩,炮)五味子升麻(各兩半)川烏(炮,去皮尖)黃芩芍藥獨活防風川芎麻黃(去節)秦艽石斛(去根,切,酒蒸,炒)人參茯神石膏黃芪紫菀(各一兩)大豆(三兩,去皮,炒)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
水二盞,酒一合,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恍惚者,不用酒煎。
增損茵芋酒 治半身不遂,肌肉幹燥,漸漸細瘦,或時酸痛,病名偏枯。
茵芋葉川烏(炮,去皮尖)石楠葉防風川椒(炒去汗)女萎附子(炮)北細辛獨活卷柏肉桂天雄(炮,去皮)秦艽防己(各一兩)踯躅花(炒)當歸生幹地黃(各二兩)芍藥(一兩) 上咀,酒二鬥漬之。
冬七日,夏三日,春、秋各五日。
初服一合,漸增之,以知為度。
令酒氣相續。
(出《指迷方》) 續斷湯 治偏枯少血。
續斷(酒浸,炒)當歸(三兩)陳皮芍藥北細辛(各一兩)生幹地黃(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
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髒寒多利者,入熟附子一兩,和前藥。
婦人偏風口方論第九 論曰:偏風口者,是體虛受風,風入于夾口之筋也。
足陽明之筋上夾于口,其筋偏虛,風因虛而乘之,使其筋偏急不調,故令口僻也。
防風湯 治卒然口斜,言語牽急,四肢如故,别無所苦。
防風(一兩)羌活(半兩)甘草(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
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入麝香研,一字,溫服。
治口眼斜:用萆麻子七粒,去皮殼,細研作餅,安在手心(右安左手,左安右手),卻用銅盂乘湯坐于藥上,才正即洗去。
(一方用巴豆,不用萆麻。
出《本草》) 《廣濟》療風著口面斜,語聲不轉方。
生地黃汁(一升)竹瀝(一升)獨活(切,三兩) 上相和煎,取一升頓服;未正,更進一劑。
深師續命湯 療中風口僻、噤諸疾,卒死不知人。
補虛、起死神方。
人參防己麻黃(去根節)芍藥川芎甘草黃芩白術(各半兩)桂心附子(炮)防風(各一兩)生姜(五兩) 上切,以水一鬥二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不差複作。
忌海藻、菘菜、桃、李、生菜、蔥、雀肉、豬肉。
又《千金》方:炒大豆三升令焦,以酒三升淋取汁,頓服。
又方:用大皂莢五兩,去皮、
四肢皆屬于脾,脾氣滞而氣不下,上攻于臂,故痛。
其脈沉細,宜茯苓丸、控涎丹。
柏子仁丸 (王氏《指迷方》)。
柏子仁幹地黃(各二兩)茯苓枳實(去穰,麸炒)覆盆子(炒)北五味附子(炮)石斛(去根、切,酒蒸、炒)鹿茸(酥炙)酸棗仁(炒)桂心沉香黃芪(各一兩。
蜜水炙。
一方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酒下三十丸。
舒經湯 治臂痛。
又名五痹湯,亦治腰下疾。
片子姜黃(四兩)甘草羌活(各一兩)白術海桐皮當歸赤芍藥(各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
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如腰以下疾,空心服;腰以上疾,食後服。
茯苓丸 茯苓(一兩)半夏(二兩)枳殼(半兩,制)風化樸硝(一兩) 上四味為末,姜汁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生姜湯下二十丸,食後服。
控涎丹 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頸項、腰胯隐痛不可忍,連筋骨牽隐釣痛,坐卧不甯,時時走易不定,俗醫不曉,謂之走疰,便用風藥及針灸皆無益。
又疑是風毒結聚,欲為癰疽,亂以藥貼,亦非也。
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變為此疾。
或令人頭痛不可舉,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唾稠粘,夜間喉中如鋸聲,多流唾涎,手腳重,腿冷,脾氣脈不通。
誤認為癱瘓,亦非也。
凡有此疾,但以此藥,不過數服,其疾如失。
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真白芥子(各等分,炒) 上為細末,糊丸如梧桐子大。
臨卧淡姜湯吞下五、七丸;如痰猛,加至十丸。
白芥子散 治臂痛外連肌肉,牽引背胛,時發時止。
此由榮衛之氣循行失度,留滞經絡,與正氣相搏,其痛發則有似癱瘓。
真白芥子木鼈子(各二兩,麸炒)沒藥(别研)桂心木香(各半兩) 上為細末,入研藥令停,每服一錢,溫酒調下。
流氣飲子 紫蘇葉青皮苦梗大黃(煨)當歸芍藥烏藥茯苓川芎黃芪枳殼(去穰,麸炒)防風(各半兩)甘草橘皮(各三分)木香連皮大腹(二兩,锉,姜汁炒) 上咀,每服五錢。
水二盞,姜二片,棗一枚,煎一盞,去滓服。
婦人賊風偏枯方論第八 論曰:賊風偏枯者,是體偏虛受風,風客于半身也。
人有勞傷血氣,半身偏虛者,風乘虛入,客于半體,名為偏風也。
其風邪入深,真氣去,邪氣留,發為偏枯。
此由血氣衰損,為風所客,令血氣不相周榮于肌,故令偏枯也。
論曰:夫偏枯者,其狀半身不遂,肌肉枯瘦,骨間疼痛,神智如常,名曰偏枯。
仆原疾之由,皆由陰陽偏虧,髒腑怯弱,經絡空虛,血氣不足,當風沖坐,風邪乘虛而入,疾從斯作。
《内經》雲: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詳其義理,如樹木或有一邊津液不蔭注而先枯槁,然後被風所害。
人之身體,或有一邊血氣不能榮養而先枯槁,然後被風所苦,其理顯然。
王子亨有雲:舟行于水,人處于風。
水能泛舟而亦能覆舟;風能養體而亦能害體。
蓋謂船漏水入,體漏風傷。
古人有雲:醫風先醫血,血行風自滅是也。
治之先宜養血,然後驅風,無不愈者。
宜用大八風湯、增損茵芋酒、續斷湯。
大八風湯 治中風偏枯、失喑、半身不遂,時複恍惚。
當歸杏仁(去皮尖,麸炒黃)甘草桂心幹姜(各二兩,炮)五味子升麻(各兩半)川烏(炮,去皮尖)黃芩芍藥獨活防風川芎麻黃(去節)秦艽石斛(去根,切,酒蒸,炒)人參茯神石膏黃芪紫菀(各一兩)大豆(三兩,去皮,炒)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
水二盞,酒一合,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恍惚者,不用酒煎。
增損茵芋酒 治半身不遂,肌肉幹燥,漸漸細瘦,或時酸痛,病名偏枯。
茵芋葉川烏(炮,去皮尖)石楠葉防風川椒(炒去汗)女萎附子(炮)北細辛獨活卷柏肉桂天雄(炮,去皮)秦艽防己(各一兩)踯躅花(炒)當歸生幹地黃(各二兩)芍藥(一兩) 上咀,酒二鬥漬之。
冬七日,夏三日,春、秋各五日。
初服一合,漸增之,以知為度。
令酒氣相續。
(出《指迷方》) 續斷湯 治偏枯少血。
續斷(酒浸,炒)當歸(三兩)陳皮芍藥北細辛(各一兩)生幹地黃(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
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髒寒多利者,入熟附子一兩,和前藥。
婦人偏風口方論第九 論曰:偏風口者,是體虛受風,風入于夾口之筋也。
足陽明之筋上夾于口,其筋偏虛,風因虛而乘之,使其筋偏急不調,故令口僻也。
防風湯 治卒然口斜,言語牽急,四肢如故,别無所苦。
防風(一兩)羌活(半兩)甘草(一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
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入麝香研,一字,溫服。
治口眼斜:用萆麻子七粒,去皮殼,細研作餅,安在手心(右安左手,左安右手),卻用銅盂乘湯坐于藥上,才正即洗去。
(一方用巴豆,不用萆麻。
出《本草》) 《廣濟》療風著口面斜,語聲不轉方。
生地黃汁(一升)竹瀝(一升)獨活(切,三兩) 上相和煎,取一升頓服;未正,更進一劑。
深師續命湯 療中風口僻、噤諸疾,卒死不知人。
補虛、起死神方。
人參防己麻黃(去根節)芍藥川芎甘草黃芩白術(各半兩)桂心附子(炮)防風(各一兩)生姜(五兩) 上切,以水一鬥二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不差複作。
忌海藻、菘菜、桃、李、生菜、蔥、雀肉、豬肉。
又《千金》方:炒大豆三升令焦,以酒三升淋取汁,頓服。
又方:用大皂莢五兩,去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