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考
關燈
小
中
大
中庭膻下寸六取,膻中卻在兩乳間,膻上寸六玉堂主,膻上紫宮三寸二,膻上華蓋四八舉(四寸八分),膻上璇玑五寸八,玑上一寸天突起,天突喉下約四寸,廉泉颔下骨尖已,承漿頤前唇棱下,任脈中央行腹裡(行腹中央共二十四穴)。
任脈之圖 營衛 黃帝問于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于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說。
岐伯曰: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五髒六腑,五髒六腑皆受其氣。
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居脈中,衛居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此詳營衛之生會也。
始焉谷入于胃,而後能生精微之氣,此氣出于中焦,以傳于肺,而肺傳于五髒六腑,則五髒六腑皆得以受此精微之氣矣。
其大氣積于胸中者,為上焦,所謂宗氣流于海者是也(上焦即任脈經膻中穴,又名上氣海);臍上四寸曰中脘穴,為中焦;臍下一寸曰陰交穴,為下焦。
此三焦者,上焦降于中焦,而中焦降之下焦,下焦升于中焦,而中焦升之上焦,猶天道下濟,地道上行之象也。
上焦為陽,中焦則上半為陽,下半為陰,下焦則為陰。
然中焦之下半為陰者,由上節之氣降于中焦,而中焦之氣随上焦之氣,以降于下焦,而生此營氣。
營氣者,陰氣也。
故曰:清者為營,言由上、中二焦之清氣,降而生之者也。
下焦之為陰者,陰極生陽,升于中焦,随中焦上半為陽者,以升于上焦,而生此衛氣者,陽氣也。
始于陽氣甚微,而至此陽氣甚盛,故曰:陽受氣于上焦。
然此衛氣者,乃下焦之濁氣升而生之,故曰:濁者為衛。
宗氣積于胸中,出喉嚨以司呼吸,而行十二徑遂中。
營則陰性精專,随宗氣以行經遂之中,所以營之行者,在于經脈之中也。
衛則陽性悍滑利,不能入于經脈之隧,故不随宗氣而行,而自行于各經皮膚、分肉之間,所以衛之行者,在于經脈之外也。
營氣之随宗氣而行者,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則脈行六寸,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營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故五十度複會手太陰也。
黃帝曰:餘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渎,此之謂也。
宗氣積于上焦,出喉嚨以司呼吸,而行十二經遂之中,彌倫布KT,如天之有霧也。
營氣并胃中,出上焦之下,泌别糟粕,蒸為精微之氣,而心中之血,賴之以生,凝聚浮沉,如水之有漚也。
胃納水谷,脾實化之,糟粕入于大腸,水液滲入膀胱,故三焦為決渎之官,膀胱為州都之官,正以下焦如渎之滲洩乎水也。
然下焦之陰中有陽者,從是升中、上二焦,而衛氣生矣。
(嗟呼!此篇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一十六字,乃聖神之宗旨,猶堯舜相傳,道統不外,人心惟危雲雲,一十六字也。
人之病否生死,從是而決,升降表裡,陰陽補瀉,從是而分。
其禍始于越人《難經·第一難》,将此第四節與營俱行之“營”字下,增一“衛”字,緻使“三焦并降、三氣所生”之義不明,于世而用藥多謬,安能有起死回生之功耶?噫!自仲景而下,如孫、王、劉、張、李、朱輩,尚未有識此義者,況其他乎?) 正人髒圖 闌門,謂大小二腸會處也。
自此泌别滲入于膀胱中,乃為溺。
分水,謂水谷承受于闌門。
水則滲灌于膀胱而為溺。
便谷之澤穢則自闌門而傳送大腸之中也。
伏人髒圖 肛門者,言其處似車之形,因以為名。
直腸、肛腸、洞腸,皆即此也。
主受大腸之谷而道出焉。
其系上貫于心,下通于腎,心腎水火相感而精氣溢洩,乃化血收精之系也。
肛腸,又名廣腸,即肛門也。
一名鬼門,大便出處。
營衛 精氣津液血脈 素問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上焦開發,宣五谷味,薰膚充身,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腠理發洩,汗出溱溱,是謂津。
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洩,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胫消,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
營衛 五傷 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
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懼者,神蕩憚而本收。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脾優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令人筋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
是故五髒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營衛 腋 腋,謂臂下,脅上際,屬手厥陰心包絡經,又屬足厥陰肝經。
腋前屬手太陰肺,腋後屬手少陰心,腋下屬足厥陰肝,下六寸屬足太陰脾之大絡。
營衛 耳 屬足少陰腎經(《難經》曰:腎氣通于耳)。
耳前屬手足少陽三焦、膽、足陽明胃經之會;耳後屬手足少陽三焦、膽經之會。
耳下曲頰屬足少陽膽、陽明大腸經之會;曲頰前屬足少陽膽、陽明大腸經之會;前寸許屬手陽明大腸經;曲頰後屬足少陽膽經。
營衛 鼻 中,屬足陽明胃經、督脈之會。
鼻,屬手大陰肺經(《素問》: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又屬手足陽明、督脈之會(《素問》曰:傷寒二曰,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夾鼻)。
故鼻幹不得卧(俠鼻孔兩旁五分,名迎香穴屬手、足陽明之會)。
營衛 口 口者,脾之所主,胃大腸脈之所俠。
經曰: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
又曰:脾氣通于口,脾和則知五味矣。
營衛 齒 齒,統屬足少陰腎經(《素問》曰:丈夫五八腎氣衰,發堕齒槁)。
齒分上、下斷(齒根肉也),上龈屬足陽明胃經(《素問》曰:邪客足陽明之經,令人鼽衄,上齒寒。
《針經》曰:上痛,喜寒而惡熱,取足陽明之原,沖陽穴);下屬手陽明大腸經(張潔古曰;秦艽去下牙痛,及除木經風濕。
《針經》曰:下痛,喜熱而惡寒,取手陽朋之原,合谷穴)。
營衛 唇 唇,屬足太陰脾經(《素問》曰:脾者倉廪之本,營之居也,其華在唇。
《靈樞》曰:脾者主為胃,使之迎糧,視唇舌奸惡以知吉兇。
故唇上下好者神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
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
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
脾病者唇黃,脾絕者四面腫。
又曰: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營則肌肉不滑澤,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曰笃,乙曰死),又屬足陽明胃(《靈樞》曰:足陽明所生病者,口唇胗。
胗,古疹字,唇瘍也),又屬手少陰經(《玄珠》曰:上下唇皆赤者,心熱也,上唇赤、下唇白,腎虛而心火不降也)。
又屬手太陰肺(錢仲陽曰:肺主唇。
唇白而澤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唇白當補脾,肺蓋脾者,肺之母也)。
俠口,統屬沖任二脈(《靈樞》曰:二脈皆起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于咽喉而絡口唇。
故氣血盛則生須)。
上唇俠口,屬手陽明大腸經;下唇俠口,屬足陽明胃。
營衛 舌 舌,屬手少陰心經(《内經》曰:心氣通于舌,心和則知五味矣),又屬足太陰脾經(張雞峰曰:脾主四肢,其脈連舌本而絡于唇),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正直者,系舌本。
《玄珠》曰:舌之下竅,廉泉穴也,腎之津液所潮),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器,而絡于舌本)。
舌主五味,以榮養于身,資于脾,以分津液于五髒。
故心之本脈,系于舌根;脾之本脈,系于舌旁;肝脈循陰器,絡舌本。
營衛 頰腮 (俗呼顴骨),屬手足三焦、膽、手太陽小腸經之會,又屬手少陰心經(《靈樞》曰:心病者顴赤),又屬足少陰腎(《靈樞》曰:腎病者,顴與顔黑)。
頰(面旁也),屬手足少陽三焦、膽、手太陽小腸、足陽明胃經之會。
營衛 咽喉 三錫曰:咽以咽物,即食脘也。
喉以候氣,即氣脘也。
會厭者,音聲之戶也。
懸壅者,音聲之關也。
咽與喉,會厭與舌,此四者同在一門,而其用各異。
喉以候氣,故喉氣通于天。
咽以納食,故咽氣通于地。
會厭管乎其上,以司開阖,掩其厭則食下,不掩則錯,在喉之前,必舌抵上,則會厭能閉其喉矣。
四者交相為用,阙一則飲食廢而死矣。
屬手太陽小腸、少陰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之會(《素問》曰:咽主地氣,地氣通于嗌,太陰脈布胃中,絡于隘,故腹滿而嗌幹),又屬足少陰腎(《素問》曰:邪客于足少陰之絡,令人咽痛,不可内食),又屬足陽明胃經(《靈樞》曰:陽明之脈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又屬足厥陰肝、少陽膽(《素問》曰,肝者中之将也。
取決于膽,咽為之使。
《靈樞》曰:足少陽之正,上俠咽,出頤颔)。
俠咽,屬手少陰心、足太陰脾之會。
喉在咽之後,屬手太陰肺、足陽明胃、少陰腎、厥陰肝經、任脈之會(《靈樞》曰:手太陰肺,正出缺盆,循喉嚨。
《素問》曰:喉主天氣,天氣通于肺,即肺系也),又屬手少陰心、少陽三焦經(《靈樞》曰:少陰正,上走喉嚨,出于面。
《素問》曰:心咳之壯,咳則咽痛。
越人曰:三焦之氣通于喉,喉嚨之聲則發矣),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手少陽三焦經之合(手陽明之正,上循喉嚨,出缺盆),又屬足太陰脾(《千金》曰:喉嚨者,脾胃之候也)。
喉嚨後,屬足厥陰肝、心包絡。
結喉兩旁,應手太陰動脈,屬足陽明胃。
營衛 四肢 陽主四肢。
經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
又曰:結陽者腫四肢。
又曰:四肢禀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脾虛則四肢不用。
又曰,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
營衛 筋 肝主筋,而各經俱有,大抵随其脈之所在而連屬也。
詳具《靈樞·經筋》篇。
營衛 骨 腎主骨,在體為骨,在贓為腎。
又曰: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
又曰: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于骨髓。
骨病忌食苦甘,久立。
經曰: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又曰:苦走骨。
骨病無多食苦。
又曰:久立傷骨,骨病不屈。
經曰:手屈而不能伸者,病在筋;伸而不能屈者,病在骨。
營衛 肉 脾主肉。
經曰:脾主肉,在體為肉,在髒為脾。
又曰:邪在脾胃,則肌肉痛是也。
肉之小為會為溪(謂肉少處也),肉之大會為谷(即多肉處也),分肉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
濕傷肉,甘傷肉。
又曰:甘走肉。
肉病無多食甘。
久坐傷肉。
營衛 皮 皮膚屬肺。
經曰: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
毛折爪枯,為肺絕。
經曰:太陰者,行氣溫于皮毛者也。
氣不榮則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既去,則爪枯毛折,皮膚痛,屬心實。
經曰:夏脈太過則病身熱膚痛(心火克肺也),皮膚索澤(素:盡也,精血枯涸,故皮膚潤澤之氣皆盡也,即仲景皮膚甲錯乃幹澀而不滑澤之謂)。
營衛 髭發 《内經》曰: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
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甘益脾,脾克水,腎病也)。
女子七歲腎氣實,齒更發長,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堕。
丈夫八歲腎氣實,齒更發長,五八腎氣衰,發堕齒槁。
《巢氏病源》曰:足少陽膽之經,其榮在須。
足少陰腎之脈,其華在發。
沖任二脈為十二經之海,其别絡上唇口。
若血盛則榮于頭發,故須發美;若血氣衰弱,經脈虛竭,不能榮潤,則發須脫落。
《内經》:沖任脈别絡唇口。
婦人數脫血(月月行經,故曰數脫血),沖任之脈不營于口唇,故須不生焉。
宦者去其宗筋,傷其沖脈,血瀉不複,皮膚内結,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有人未嘗有所傷,不脫于血,其須不生何也?此天之所不足也。
沖任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髭須不黑,而皆黃赤,多熱多氣;白者,少血少氣;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須者,少陰多血;美須者,陽明多血。
取膏盲穴法圖像此即鈎股圖法 崔氏四花穴法圖像
任脈之圖 營衛 黃帝問于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于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說。
岐伯曰: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五髒六腑,五髒六腑皆受其氣。
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居脈中,衛居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複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
此詳營衛之生會也。
始焉谷入于胃,而後能生精微之氣,此氣出于中焦,以傳于肺,而肺傳于五髒六腑,則五髒六腑皆得以受此精微之氣矣。
其大氣積于胸中者,為上焦,所謂宗氣流于海者是也(上焦即任脈經膻中穴,又名上氣海);臍上四寸曰中脘穴,為中焦;臍下一寸曰陰交穴,為下焦。
此三焦者,上焦降于中焦,而中焦降之下焦,下焦升于中焦,而中焦升之上焦,猶天道下濟,地道上行之象也。
上焦為陽,中焦則上半為陽,下半為陰,下焦則為陰。
然中焦之下半為陰者,由上節之氣降于中焦,而中焦之氣随上焦之氣,以降于下焦,而生此營氣。
營氣者,陰氣也。
故曰:清者為營,言由上、中二焦之清氣,降而生之者也。
下焦之為陰者,陰極生陽,升于中焦,随中焦上半為陽者,以升于上焦,而生此衛氣者,陽氣也。
始于陽氣甚微,而至此陽氣甚盛,故曰:陽受氣于上焦。
然此衛氣者,乃下焦之濁氣升而生之,故曰:濁者為衛。
宗氣積于胸中,出喉嚨以司呼吸,而行十二徑遂中。
營則陰性精專,随宗氣以行經遂之中,所以營之行者,在于經脈之中也。
衛則陽性悍滑利,不能入于經脈之隧,故不随宗氣而行,而自行于各經皮膚、分肉之間,所以衛之行者,在于經脈之外也。
營氣之随宗氣而行者,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則脈行六寸,一日一夜,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營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故五十度複會手太陰也。
黃帝曰:餘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渎,此之謂也。
宗氣積于上焦,出喉嚨以司呼吸,而行十二經遂之中,彌倫布KT,如天之有霧也。
營氣并胃中,出上焦之下,泌别糟粕,蒸為精微之氣,而心中之血,賴之以生,凝聚浮沉,如水之有漚也。
胃納水谷,脾實化之,糟粕入于大腸,水液滲入膀胱,故三焦為決渎之官,膀胱為州都之官,正以下焦如渎之滲洩乎水也。
然下焦之陰中有陽者,從是升中、上二焦,而衛氣生矣。
(嗟呼!此篇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一十六字,乃聖神之宗旨,猶堯舜相傳,道統不外,人心惟危雲雲,一十六字也。
人之病否生死,從是而決,升降表裡,陰陽補瀉,從是而分。
其禍始于越人《難經·第一難》,将此第四節與營俱行之“營”字下,增一“衛”字,緻使“三焦并降、三氣所生”之義不明,于世而用藥多謬,安能有起死回生之功耶?噫!自仲景而下,如孫、王、劉、張、李、朱輩,尚未有識此義者,況其他乎?) 正人髒圖 闌門,謂大小二腸會處也。
自此泌别滲入于膀胱中,乃為溺。
分水,謂水谷承受于闌門。
水則滲灌于膀胱而為溺。
便谷之澤穢則自闌門而傳送大腸之中也。
伏人髒圖 肛門者,言其處似車之形,因以為名。
直腸、肛腸、洞腸,皆即此也。
主受大腸之谷而道出焉。
其系上貫于心,下通于腎,心腎水火相感而精氣溢洩,乃化血收精之系也。
肛腸,又名廣腸,即肛門也。
一名鬼門,大便出處。
營衛 精氣津液血脈 素問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
上焦開發,宣五谷味,薰膚充身,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腠理發洩,汗出溱溱,是謂津。
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洩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洩,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胫消,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
營衛 五傷 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
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
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
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
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恐懼者,神蕩憚而本收。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脾優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令人筋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
是故五髒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營衛 腋 腋,謂臂下,脅上際,屬手厥陰心包絡經,又屬足厥陰肝經。
腋前屬手太陰肺,腋後屬手少陰心,腋下屬足厥陰肝,下六寸屬足太陰脾之大絡。
營衛 耳 屬足少陰腎經(《難經》曰:腎氣通于耳)。
耳前屬手足少陽三焦、膽、足陽明胃經之會;耳後屬手足少陽三焦、膽經之會。
耳下曲頰屬足少陽膽、陽明大腸經之會;曲頰前屬足少陽膽、陽明大腸經之會;前寸許屬手陽明大腸經;曲頰後屬足少陽膽經。
營衛 鼻 中,屬足陽明胃經、督脈之會。
鼻,屬手大陰肺經(《素問》: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又屬手足陽明、督脈之會(《素問》曰:傷寒二曰,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夾鼻)。
故鼻幹不得卧(俠鼻孔兩旁五分,名迎香穴屬手、足陽明之會)。
營衛 口 口者,脾之所主,胃大腸脈之所俠。
經曰: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
又曰:脾氣通于口,脾和則知五味矣。
營衛 齒 齒,統屬足少陰腎經(《素問》曰:丈夫五八腎氣衰,發堕齒槁)。
齒分上、下斷(齒根肉也),上龈屬足陽明胃經(《素問》曰:邪客足陽明之經,令人鼽衄,上齒寒。
《針經》曰:上痛,喜寒而惡熱,取足陽明之原,沖陽穴);下屬手陽明大腸經(張潔古曰;秦艽去下牙痛,及除木經風濕。
《針經》曰:下痛,喜熱而惡寒,取手陽朋之原,合谷穴)。
營衛 唇 唇,屬足太陰脾經(《素問》曰:脾者倉廪之本,營之居也,其華在唇。
《靈樞》曰:脾者主為胃,使之迎糧,視唇舌奸惡以知吉兇。
故唇上下好者神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
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
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
脾病者唇黃,脾絕者四面腫。
又曰: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營則肌肉不滑澤,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曰笃,乙曰死),又屬足陽明胃(《靈樞》曰:足陽明所生病者,口唇胗。
胗,古疹字,唇瘍也),又屬手少陰經(《玄珠》曰:上下唇皆赤者,心熱也,上唇赤、下唇白,腎虛而心火不降也)。
又屬手太陰肺(錢仲陽曰:肺主唇。
唇白而澤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唇白當補脾,肺蓋脾者,肺之母也)。
俠口,統屬沖任二脈(《靈樞》曰:二脈皆起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于咽喉而絡口唇。
故氣血盛則生須)。
上唇俠口,屬手陽明大腸經;下唇俠口,屬足陽明胃。
營衛 舌 舌,屬手少陰心經(《内經》曰:心氣通于舌,心和則知五味矣),又屬足太陰脾經(張雞峰曰:脾主四肢,其脈連舌本而絡于唇),又屬足少陰腎經(《靈樞》曰;足少陰正直者,系舌本。
《玄珠》曰:舌之下竅,廉泉穴也,腎之津液所潮),又屬足厥陰肝經(《靈樞》曰: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器,而絡于舌本)。
舌主五味,以榮養于身,資于脾,以分津液于五髒。
故心之本脈,系于舌根;脾之本脈,系于舌旁;肝脈循陰器,絡舌本。
營衛 頰腮 (俗呼顴骨),屬手足三焦、膽、手太陽小腸經之會,又屬手少陰心經(《靈樞》曰:心病者顴赤),又屬足少陰腎(《靈樞》曰:腎病者,顴與顔黑)。
頰(面旁也),屬手足少陽三焦、膽、手太陽小腸、足陽明胃經之會。
營衛 咽喉 三錫曰:咽以咽物,即食脘也。
喉以候氣,即氣脘也。
會厭者,音聲之戶也。
懸壅者,音聲之關也。
咽與喉,會厭與舌,此四者同在一門,而其用各異。
喉以候氣,故喉氣通于天。
咽以納食,故咽氣通于地。
會厭管乎其上,以司開阖,掩其厭則食下,不掩則錯,在喉之前,必舌抵上,則會厭能閉其喉矣。
四者交相為用,阙一則飲食廢而死矣。
屬手太陽小腸、少陰心、足太陰脾、足厥陰肝經之會(《素問》曰:咽主地氣,地氣通于嗌,太陰脈布胃中,絡于隘,故腹滿而嗌幹),又屬足少陰腎(《素問》曰:邪客于足少陰之絡,令人咽痛,不可内食),又屬足陽明胃經(《靈樞》曰:陽明之脈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又屬足厥陰肝、少陽膽(《素問》曰,肝者中之将也。
取決于膽,咽為之使。
《靈樞》曰:足少陽之正,上俠咽,出頤颔)。
俠咽,屬手少陰心、足太陰脾之會。
喉在咽之後,屬手太陰肺、足陽明胃、少陰腎、厥陰肝經、任脈之會(《靈樞》曰:手太陰肺,正出缺盆,循喉嚨。
《素問》曰:喉主天氣,天氣通于肺,即肺系也),又屬手少陰心、少陽三焦經(《靈樞》曰:少陰正,上走喉嚨,出于面。
《素問》曰:心咳之壯,咳則咽痛。
越人曰:三焦之氣通于喉,喉嚨之聲則發矣),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手少陽三焦經之合(手陽明之正,上循喉嚨,出缺盆),又屬足太陰脾(《千金》曰:喉嚨者,脾胃之候也)。
喉嚨後,屬足厥陰肝、心包絡。
結喉兩旁,應手太陰動脈,屬足陽明胃。
營衛 四肢 陽主四肢。
經曰:四肢者,諸陽之本也。
又曰:結陽者腫四肢。
又曰:四肢禀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脾虛則四肢不用。
又曰,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
營衛 筋 肝主筋,而各經俱有,大抵随其脈之所在而連屬也。
詳具《靈樞·經筋》篇。
營衛 骨 腎主骨,在體為骨,在贓為腎。
又曰: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
又曰: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于骨髓。
骨病忌食苦甘,久立。
經曰: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
又曰:苦走骨。
骨病無多食苦。
又曰:久立傷骨,骨病不屈。
經曰:手屈而不能伸者,病在筋;伸而不能屈者,病在骨。
營衛 肉 脾主肉。
經曰:脾主肉,在體為肉,在髒為脾。
又曰:邪在脾胃,則肌肉痛是也。
肉之小為會為溪(謂肉少處也),肉之大會為谷(即多肉處也),分肉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
濕傷肉,甘傷肉。
又曰:甘走肉。
肉病無多食甘。
久坐傷肉。
營衛 皮 皮膚屬肺。
經曰: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
毛折爪枯,為肺絕。
經曰:太陰者,行氣溫于皮毛者也。
氣不榮則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既去,則爪枯毛折,皮膚痛,屬心實。
經曰:夏脈太過則病身熱膚痛(心火克肺也),皮膚索澤(素:盡也,精血枯涸,故皮膚潤澤之氣皆盡也,即仲景皮膚甲錯乃幹澀而不滑澤之謂)。
營衛 髭發 《内經》曰: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
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甘益脾,脾克水,腎病也)。
女子七歲腎氣實,齒更發長,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堕。
丈夫八歲腎氣實,齒更發長,五八腎氣衰,發堕齒槁。
《巢氏病源》曰:足少陽膽之經,其榮在須。
足少陰腎之脈,其華在發。
沖任二脈為十二經之海,其别絡上唇口。
若血盛則榮于頭發,故須發美;若血氣衰弱,經脈虛竭,不能榮潤,則發須脫落。
《内經》:沖任脈别絡唇口。
婦人數脫血(月月行經,故曰數脫血),沖任之脈不營于口唇,故須不生焉。
宦者去其宗筋,傷其沖脈,血瀉不複,皮膚内結,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有人未嘗有所傷,不脫于血,其須不生何也?此天之所不足也。
沖任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
髭須不黑,而皆黃赤,多熱多氣;白者,少血少氣;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須者,少陰多血;美須者,陽明多血。
取膏盲穴法圖像此即鈎股圖法 崔氏四花穴法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