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修道儀

關燈
經名:三洞修道儀。

    五代宋初劉若拙撰,宋孫夷中編。

    一卷。

    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正一部。

     三洞修道儀 夫道以元精一氣,陶育三才,爰及萬物,有情無情,鹹禀此氣。

    得之者,外可以輔元化,内可以登至真;昧之者,反淳以為漓,攬清以為濁,汩亂神性,淪為下鬼,何神仙之可冀乎?雖大象無形,不可得於視聽。

    然悟證者,實資於傳授。

    按《上清大有妙經》,至道始自玄聖,傳與神真,神真傳與靈仙。

    此三真,口口相授,未有文字。

    至赤明開圖,方着文篆。

    迨龍漢延康,漸降靈寶。

    金阙玉格,自是乃睹出教之科文。

    此時,太平、靈寶,行於諸天,洎列紀君,始傳於黃帝。

    靈寶既隐,封五符於锺山。

    至大禹理水受之,疏達之後,複藏之於石碽震水,所謂靈寶或隐或顯是也。

    後聖黃老帝君,傳洞神經诰、符圖,号黃老道德於世。

    世之隐逸者,默修其道,洞神漸替。

    東漢末,三天法師張君,方受太上正一科法,先是蜀當鬼宿之分,下有二十四治陰司,以調二十四氣。

    北邙一治在洛惕者,以伊阙為陸渾戎地,以鎮陰都也。

    後為六天魔鬼占據,号曰鬼營,天師以正一法而降制焉。

    至今列為陰局,鬼為陰吏。

    天師之裔,世傳一人,即信州龍虎山張家也。

    大約此教盛於吳蜀,迄于魏世,有嵩嶽寇謙之天師,複大弘闡曆于唐季。

    其間道業彰灼者,江左即有,若簡寂先生陸公修靜,中宇即有,若隐真趙先生、潘天師、澄源李先生、司馬天師、宗元先生、吳天師、牛先生、葉孤雲、葉廣寒二天師、希和李先生,皆傳教之光明者,具載道門七葉圖。

    其於枝分脈散,不可勝數。

    李氏革隋,太上告以受命之符,由是尊祖奉冊,與國同休。

    故得芝壇蕊殿,羅布四裔。

    三洞科格,自正一至大洞,凡七等,箓有一百二十階,科有二千四百,律有一千二百,戒有一千二百,仍以四輔真經以佐之。

    為從凡入聖之門,助國治身之業。

    五季之衰,道教微弱,星弁霓襟,逃難解散,經籍亡逸,宮宇摧頹,岩然獨存者,唯亳州太清宮矣。

    次有北邙、陽台、陽輔、慶唐數觀,尚有典刑、天台、衡湘、豫章、灊嶽,不甚淩毀,山東即鄰於掃地矣。

    鄙以頑固,粗通道教,嘗遇至人,勖以整綴從事,刻州難得經書,每想台嵪融峰,恨無羽翼。

    癸卯歲,有陽台道士劉君,名若拙,曳策南來,延於所居。

    劉君精熟法教,因得口授入道儀式、冠服品位,編為一卷,聊備所阙,他年更睹大教,别俟校勘之。

    是歲九月二十六日,荊南葆光子孫夷中集。

     初入道儀 凡初欲學道,男七歲,号錄生弟子,女十歲,号南生弟子,始授訓師門,性行稍淳,與授三戒、五戒,漸止葷血,自此後,不更婚嫁。

    如已成夫歸者,男稱清真弟子,女稱清信弟子,常依科齋戒,兼行黃赤交接之道,能便斷得,即為佳也。

    其童男女秉持,至十五歲,方與詣師,請求出家,舍俗者,不拘少長。

    禀承戒律稍精,方求入道,誓戒三師,稱智慧十戒弟子,戴二儀冠,黃绶衣七條,素裙七幅,靸鞋而已。

    次遷經法於十部大乘之内,精一帙業成後,授初真八十一戒。

    授竟,及保舉戒師七人,稱太上初真弟子,号白簡道士,冠七真冠,披黃褐文,左九右十,白裳黃裙九幅,檀香木簡玄履,鋪黃坐壇,始入靖誦經,思神行道。

    次後不選年代,經業轉精,明煉法式,方參洞經,初詣三師、保舉五人,請授正一盟威箓、二十四品。

    正一部中,别有一百二十階,總出黃道枝葉,是陰教,輔助太陽也。

    正一天師子,嗣師諱衡,系師諱魯,散行此法,皆是針藥符衛禁咒之道,小求福佑,以療生民,即今世上所行雜法。

    亦有箓文,非上真所修,所謂白黑道也。

    此中言黃赤者,即陽道之法順行也,法象天地,制治萬神,陰陽律曆之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