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項部證治(計五證) 筋脈 頸項俗名脖項,之前有缺盆,缺盆之中即任脈之天突穴,為頸前居中第一行脈。

    缺盆之上有人迎穴,喉間開一寸五分,屬胃,為頸前第二行脈。

    人迎後一寸五分名扶突穴,屬大腸,即頸前第三行脈。

    扶突後名天窗穴,屬小腸,即頸中第四行脈。

    天窗後為膽脈,頸中無穴,乃第五行脈。

    膽脈後名天牖穴,屬三焦,即頸中第六行脈。

    天牖後天柱穴,屬膀胱,即頸中第七行脈。

    天柱後居頸之中央者督脈也,名天府,自前中一行至此為第八行脈。

     缺盆,(缺盆穴在橫骨上左右各一,為一十二經之道路。

    )手陽明大腸、手太陽小腸,足陽明胃、足少陽膽、手少陽三焦脈俱入缺盆。

    手太陰肺、足陽明胃、足少陽膽、足太陽膀胱俱結缺盆。

     項部證治(計五證) 癰疽就簡 天柱疽,生項後高骨即大椎骨也,患形初起如卧蠶極癢。

    魚尾毒,生項後發際下兩旁骨,俗熱,不食,氣逆咳嗽。

    結喉癰,生項前結喉之上,又名猛疽,以其毒瓦斯猛烈也。

    夾喉癰,生結喉之兩旁。

    俱按陽癰陰疽則例治法。

     項部證治(計五證) 癰疽就簡 生項後入發際正中,因與口對,故俗名對口,患偏兩旁則名偏對口。

    治當辨其紅白:色紅者口幹作渴,飲水不歇,小便頻數,或淋瀝作痛,舌上燥黃如雞内金者,乃腎水枯竭,心火上炎,此證最惡,急用加減八味丸以滋補之,否則不救。

    餘按癰疽治法。

     五通丸(通用五十。

    ) 醒消丸(通用四十七。

    ) 敗毒湯(通用三。

    ) 内托散(通用三十八。

    ) 陽和湯(通用五。

    ) 十全大補湯(通用二十六。

    ) 加減八味丸(通用四十六。

    ) 項部證治(計五證) 癰疽就簡 生于肩之上,耳之前後。

    初起腫核皮色如常,日漸長大,堅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痛,半載兩日,以陽和湯,犀黃丸早晚輪服,外敷抑陰散。

    如潰,貼陽和解凝膏,内亦以陽和湯、犀黃丸輪服,日日不間,可冀收功。

    若經久潰,氣血衰弱,形體瘦削,破爛紫斑,滲流血水,或腫泛如蓮,穢氣熏人,愈久愈大,越潰越堅者,俱屬敗證不治。

     紫元丹(通用五十一。

    ) 陽和湯(通用五。

    ) 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 陽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 抑陰散(通用五十八。

    ) 項部證治(計五證) 癰疽就簡 小者為瘰,大者為,生于項間。

    初起一小核在皮裡膜外,不覺疼痛,皮色不異。

    漸大如桃蛤蜊堅硬作痛作腫者,名馬刀瘰;一包而生數十枚者,名蓮子;繞項而生者,名蛇盤;其形大小不一連接數枚者,名子母;如黃豆結莢一般者,名鎖項;形小多癢者,名風;生項間延至胸腋者,名瓜藤;一枚上堆累三、五枚盤疊成攢者,名重台瘰;生如鼠形丸每服三分,淡姜湯下,日三次。

    外敷烏骨膏。

    小孩不能服丸者,用小金丹日日敷之,至愈乃止。

    數年忌食香橙,食則複發。

     一、内潰爛或成膿未潰者,或兼有未盡成膿者,則用犀黃丸止其已潰之痛,松其成膿未潰之湯、加味二陳湯、加味保元湯、四物養榮湯,皆可随宜選用,外貼陽和解凝膏。

     一、潰爛延至肩、胸、脅下,不堪之極,四、五年不能愈者,用洞天救苦丹三服、犀黃丸六,皮色變白、孔内紅活,接服大棗丸,肌肉漸長,用生肌藥收功。

     一、有爛至咽喉,飲熱湯外覺熱痛者,乃危險之極,稍遲則爛穿咽喉不救。

    急取硬柴心一根骨然後按前治法。

     一、凡潰後,瘡中或有紫塊,切不可妄用針刺,當聽其自化。

     雄樟散雄黃樟腦(等分) 上研粉麻油調,頻掃患上。

     灸瘰秘法(存驗。

    ) 取肩尖、肘尖骨縫交接處,各有一穴,即手陽明經肩,曲池二穴也。

    當以指甲掐之,覺有酸效。

    ) 又,瘰不論已成未成,已潰未潰,俱宜灸之,以手仰置肩上微舉起,則肘骨尖自見,即是劑。

    按此法乃單灸曲池,以多為貴也。

    然但用前法,則已妙矣。

    倘有不應者,又當以此法治之。

     子龍丸(通用五十六。

    ) 小金丹(通用五十二。

    ) 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 陽和湯(通用五。

    ) 加味二陳湯(通用十八。

    ) 加味保元湯(通用二十九。

    ) 四物養榮湯(通用二十七。

    ) 洞天救苦丹(通用五十三。

    ) 烏龍膏(通用六十。

    ) 陽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 大棗丸(通用五十五。

    ) 咬頭膏(通用六十一。

    ) 瘰多由風熱毒邪與血氣相搏,郁結成核,如貫珠于耳項之間,腫硬白色搖奪不動而有根者,便是瘰。

    用藥多有不效,最宜于用燈火,至易至妙。

     燈火法如在左,則左邊,在右,則右邊。

    前至頸上耳腳下起,離六分地,一點一點直下乳,次過脅動者。

    不是瘰,初起紅腫,便是癰疽,不可作瘰治。

     陳士铎先生治瘰方名消串丹白芍(一兩)白術(一兩)柴胡(二錢)天花粉(三錢)茯苓(五錢)陳皮(一錢) 附子(一片)甘草(一錢)蒲公英(三錢五分)紫背天葵(五錢) 上藥煎,連服八劑,将藥減半,再服十劑而瘰盡化,再服一月全愈。

    接服六君子湯,以為善後之計,斷不再發。

    此方妙在蒲公英與紫背天葵為消串之神藥,然非佐之以白芍、柴胡,則肝木不平,非輔之以白術、茯苓,則脾土不健,何以勝攻痰破塊之烈哉。

    又得附子之力,以引群藥直搗中堅,所以能起沉于旦夕耳。

     又雲:人有久生瘰,兩頸之間盡多潰爛,胸膈之上無非痰塊,已有破頭欲腐者,遂至身體也。

    大約瘰初起,以解郁為先,而佐以補虛,以消其毒。

    倘執尋常法,祛痰敗毒為事,鮮不速斃者,方用轉敗散。

     轉敗散人參(二兩)柴胡(二錢)白芍(三錢)銀花(三兩)當歸(二兩)半夏(五錢)白術(一兩)生甘草(三錢) 水煎服四劑,胸間之痰塊盡消,再服四劑,頸上潰爛亦愈,将前方減半,再服十劑,瘡口悉平,再不發也。

     内消瘰應驗方土貝母白芷(各五錢) 共為細末,糖霜調陳酒下三錢,重者三服愈。

     又方用鼠矢,兩頭尖者為雄,圓者為雌,揀開各曬幹研末,男用雌,女用雄。

    将雞子一個,頂上打一小洞,傾去白,但存黃,入鼠矢在内,以滿為度,攪勻,用皮紙封固洞口,飯上蒸熟去殼,臨卧時搓碎,火酒送下隔一日再服。

    雖遠年破爛者,不過三、四次即愈,末破者即消。

     項部證治(計五證) 癰疽就簡 生于頸下天突穴之間,由汗出之後,邪風襲于皮腠,起如粟米,搔癢無度,抓破津水,誤用甚者須兼服消風散。

     消風散荊芥防風蒼術當歸薄荷蟬蛻石膏木通牛蒡子(各一錢五分)生地(三錢)甘草(七分) 水煎,食遠服。

     樟硫散硫黃(一錢)樟腦川椒紅生白礬(各二錢) 研末,用白羅蔔一個掏空,将藥填滿,以羅蔔蓋之,紙包三、四層,灰火内煨半時許,俟冷取出,同熟豬油調稠搽患上。

     項部證治(計五證) 癰疽就簡 (俗名落枕。

    ) 頸項強急,轉移不便,乃膀胱經感風寒濕氣所緻,或閃促亦令項強。

    用硼砂研細,以骨簪蘸津挑硼砂,點兩目内,淚出稍松,連點三次,立時即愈。

     胸博證治(計四證) 筋脈 胸,(結喉下曰缺盆,缺盆下曰胸,在膺之下。

    胸下曰,乃蔽心之骨,心位在此。

    ) 手太中。

    足少陽膽脈下胸中。

    足少陰腎脈入肺注胸中。

    手厥陰胞絡脈起胸中,筋散胸中。

     膺,(胸上兩旁高處曰膺。

    )足陽明胃脈到膺。

    足少陽膽經系膺。

     胸博證治(計四證) 癰疽就簡 甘疽,生胸堂兩旁肉高處。

    膻中疽,生胸窩之上,兩乳中央,膻中穴。

    脾發疽,生心窩下兩陷中,又名鎖骨疽。

    發,生乳旁。

    以上六證,患盤不大,俱按陽癰陰疽則例治法。

     胸博證治(計四證) 癰疽就簡 (一名慢心銳毒。

    ) 生于心胸,屬任脈中庭穴。

    初起心口内,似有物塊,漸大心窩發高,殆至毒陷即死。

    此危險雙環至背脊之中,看兩線頭盡處則為中穴。

    又以本人中指之中一節,用柴心量準作一寸,在中穴之左右各開若許,皆以墨記,分立三穴HT如圖每穴用艾三大壯,一齊灸之,灸畢全愈。

     一、起如豆粒,腫痛燥熱者,名穿心疔,宜時服護心散,以防毒陷。

    按陽癰則例同疔瘡門參治。

     護心散(通用四十一。

    ) 胸博證治(計四證) 癰疽就簡 胸前潰竅,血液常流,日久年深,諸治罔效者,鹿茸補漏丸主之。

    人有胸間生瘡,不慎酒色漏乎,方用溫腎丹。

     鹿茸補漏丸鹿茸(酥炙)附子(炮,等分)鹽花(減半) 上棗肉搗為丸,綠豆大,每酒吞三十丸。

     溫腎丹鹿茸(二枚)附子(二個)青鹽(少許)人參(二兩)蔥(二枝)紅棗(四兩) 上為細末,紅棗煮熟搗為丸,每空心酒下三十丸。

    服半月而腰痛減,服月餘而心漏愈。

     胸博證治(計四證) 癰疽就簡 (一名雞胸。

    ) 生于胸中,因陽虛痰凝氣結,胸膛突起如雞胸狀,堅塌不痛,不醫遂成終身生理殘障。

    初起可治,然後以紫元丹每隔兩日進一服,所隔之兩日以小金丹、陽和湯或陽和丸合加味二陳湯煎,早晚輪服,輕者半月,重者一月即愈,如患經潰不救。

     由感風熱,凝注為痰,停滞心胸,咳嗽喘促,肺氣脹滿,攻于胸膈,漸成龜胸。

    或乳母過食辛辣,夏哺熱乳,亦成此證,治宜寬氣化痰丸。

     寬氣化痰丸大黃(三分)杏仁百合木通桑皮甜葶苈天冬石膏(各五錢) 上為細末,蜜丸黍米大,食後臨卧白熟水送下。

     六君子湯(通用二十一。

    ) 紫元丹(通用五十一。

    ) 陽和湯(通用五。

    ) 陽和丸(通用六。

    ) 加味二陳湯(通用十八。

    ) 胸博證治(計四證) 癰疽就簡 由客風吹背,傳入于髓,故背突如龜,或咳嗽久以緻肺虛,腎無所生。

    腎主骨,風寒乘虛而入于筋骨,緻精血不能流通,故骨弓而駝,治以松蕊丹。

     松蕊丹松花枳殼防風獨活(各一兩)麻黃前胡大黃桂心(各五錢) 上為末,蜜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丸,粥飲下,外以龜尿滴脊背中縫即愈。

     按龜胸、龜背,乃先天大虛不足之敗證,百中難救一、二,豈寬中化痰松蕊丹,遂可治乎,姑附之。

     乳部證治(計五證) 筋脈 乳房屬足陽明胃經。

    乳頭屬足厥陰肝經。

     乳部證治(計五證) 筋脈 乳房内結一塊,紅腫熱痛,大則言癰,小則言疖,由忿怒郁結,或多食濃味,緻厥陰之氣不醒消丸一服酒送,以止其痛,外貼洞天膏。

    如潰久,或老年人氣血衰傷,膿出反痛,惡寒發熱者,須用八珍湯補之自愈。

     開結散香白芷(炒)制乳香制沒藥浙貝母當歸(等分) 上為末,每服五錢,熱陳酒調服。

    專治乳癰乳疖,一服即消。

     又方(存驗。

    ) 紫河車草貝母(各三錢) 上為末,黃糖拌陳酒沖服,醉,蓋取汗。

     醒消丸(通用四十七。

    ) 洞天膏(通用七十六。

    ) 八珍湯(通用二十五。

    ) 乳部證治(計五證) 筋脈 乳房結腫一塊,皮色不異,堅硬木痛,治法同流注。

    倘遇潰爛之甚者,按潰爛不斂治法,七日後接服大棗丸,日服收功。

     大棗丸(通用五十五。

    ) 乳部證治(計五證) 筋脈 吹乳者,所乳之子,口氣熱,含乳而睡,熱氣鼻風吹入乳孔,氣逆乳凝,遂緻結腫。

     于初起前乳癰治法。

     乳部證治(計五證) 筋脈 乳岩者,于乳房結成隐核,大如棋子,不痛不癢,肉色不變,多由憂郁患難驚恐,日夕累積,至此則不可救矣。

    須于初起時用犀黃丸,每服三錢,酒送下,十服即愈。

    或用陽和湯加土貝母五錢,煎服數劑,即可消散。

    如誤服寒劑,誤貼膏藥,定緻日漸腫大,内作一抽之痛,已覺遲治。

    再若皮色變紫,難以挽回,勉以陽和湯日服,或犀黃丸日服,或二藥早晚兼服,服至自潰而痛,則外用大蟾六隻,每日早晚取蟾破腹連雜,将蟾身刺數十孔,貼于患口,連貼三日,内服千金托毒散,三日後,接服犀黃丸、十全大補湯,可救十中三、四。

    如潰後不痛而癢極者,無一毫挽回,大忌開刀,開刀則翻花,萬無一活,男女皆然。

     犀黃丸(通用四十八。

    ) 陽和湯(通用五。

    ) 千金托毒散(通用三十八。

    ) 十全大補湯(通用二十六。

    ) 乳部證治(計五證) 筋脈 此乃怪證也,亦偶有之。

    産後兩乳伸長,形如雞腸,垂過小腹,痛難刻忍。

    急用芎、歸各一歸入爐慢火燒,令婦伏于桌上,口鼻吸煙,如藥盡未痊,再如前法煎服熏吸,便可縮上。

    倘不能複舊,即取蓖麻子粒,冷水磨塗頭頂,其腸即縮,實時洗去乃愈。

    但日後再産複發,萬無救矣。

     按乳懸其痛難忍,原系怪證,至危之病也。

    是胃虛血燥而緻,用解懸湯,時服救之,外用芎、歸各一斤切大塊,産婦面前熏吸。

     有人左乳内忽大如桃,不覺痛癢,色亦不赤,身體發熱,形漸瘦損,此肝木不舒,痰氣郁結。

    用加味消遙散,服十劑愈。

     解懸湯人參(二兩)當歸身(四兩)川芎(二兩)荊芥(三錢)益母草(一兩三錢)麥冬(一兩)炮姜(一錢) 水煎,連服四劑而乳頭收,再四劑全愈。

     加味消遙散柴胡(二錢)白芍(五錢)當歸(三錢)陳皮(五錢)甘草(一錢)白術(三錢)茯神(三錢)人參(一錢)川芎(一錢)栝蒌(三錢)半夏(三錢) 水煎服。

     和乳湯(治吹乳。

    ) 貝母(三錢)花粉(三錢)當歸(一兩)蒲公英(一兩)生甘草(二錢)穿山甲(土炒,研,一錢五分,或二錢) 水煎服,一劑乳通,腫消。

     此方用貝母、天花粉消胃中之壅痰,痰壅而乳房之氣不通,化其痰則胃火失其勢,用蒲公英正和解,正氣無傷,而邪退舍矣。

     腋脅肋三部證治(計三證) 筋脈 腋,(俗名胳肢窩。

    )手太陰肺筋脈入腋。

    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筋結腋。

    足少陽膽筋走腋。

    手厥陰胞絡抵腋。

     。

    (腋下為。

    ) 脅,(下為脅。

    )足厥陰肝、足少陽膽脈俱布脅。

    手厥陰胞絡筋、脈俱挾脅。

     季脅,(脅之下,小肋骨也,俗名軟肋。

    )手太陰肺筋抵季脅。

    足少陽膽脈乘季脅。

     ,(季脅之下無肋骨空陷軟處為。

    足少陽膽筋乘。

    ) 肋,(脅後為肋。

    )足太陰脾筋結肋。

    足厥陰肝脈布肋。

     腋脅肋三部證治(計三證) 癰疽就簡 腋癰腋疽,在腋窩居中。

    淵疽,在腋下三寸,腋間。

    肋癰肋疽,一名夾熒,在肋條骨間。

    脅癰脅疽,生在肋下近軟肉處,又為季脅癰疽。

    俱按陽癰陰疽則例治法。

     腋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