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用藥賦(九)

關燈
沉丸肉苁蓉二兩,沉香一兩,為末,用麻仁汁打糊為丸梧子大。

    每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治發汗過多,耗散津液,大腸秘結。

     古半硫丸硫黃、半夏各等分為末,麻仁汁或姜汁打糊丸梧子大。

    每七十丸,濕酒米飲下。

    治年高冷秘。

     掩臍法用蝸牛三枚,或田螺連殼搗爛,入麝少許貼臍中,以手揉按,立通大小二便。

     麻油導法令人口含香油,以小竹管一個套入肛門,将油吹入肛門,過半時許,其油入腸,漸漸上行,片時即通,兼治痘瘡餘毒轉熱,結滞腸間,大便閉塞,肛門連大腸不勝其痛,諸藥不效。

     嗚呼!燥勝則元氣勞而運納失常,享年不永;靜勝則元氣和而饑渴無患,治心必嚴。

     萬病皆由心生,而精溺跌撲,莫非心之狂喪;心病皆因火動,而脅肋痔漏,莫非火之攻沖。

    實火防風當歸,或單芩連苦栀石萸,比之三黃金花力更專;
防風當歸飲滑石六兩,治三焦蘊熱,令火從小便出,大黃瀉陽濕熱從大便出,黃芩涼膈,柴胡解肌,防風清頭目,人參、甘草補氣,當歸、芍藥補血,各一兩,每三錢姜煎服。

    此方瀉心肝之陽,補脾腎之陰,而無辛香燥熱之藥,真治風熱、燥熱、濕熱挾虛之良劑。

    其功大于防風通聖散,又因以見益元散降火之甚也。

     單黃芩丸用半枯芩炒黑為末,用天門冬煎膏和丸服,治肺火降痰。

    或加川芎能調心血,心平則血不妄行,而火自降。

     單瀉心湯又名單黃連湯。

    用黃連為末,水調二三分,量病患大小與之,或煎服。

    治心實熱,癫狂谵語,二腑澀黃者。

     單黃連丸用姜汁炒或酒炒,為末,粥丸湯下。

    治心火,一切血熱、伏熱、酒熱、暑毒及肝火嘔逆等證。

     單苦參丸炒為末,水丸溫湯下。

    治肺風及痰火,兼治狂邪,大叫殺人,不避水火及遍身生瘡。

    滿頭面風粟癢腫,血痢。

     單山栀丸炒黑為末,蜜丸服。

    治肺與大腸為最,解五髒結氣,補少陰經血。

    或加故紙,善滋陰降火。

     單石膏丸用火,去火毒,為末,醋糊丸綠豆大。

    服之專瀉胃火、食積痰火。

     古萸連丸黃連六兩,吳萸一兩,為末,水丸或蒸餅丸,綠豆大,白湯下。

    治肝火氣從左邊起。

    如治痢疾,用萸、連等分,同酒浸透,各自取出焙或曬,為末糊丸梧子大。

    赤痢用黃連丸三十,甘草煎湯下;白痢用茱萸丸三十,幹姜煎湯下;赤白相兼,用萸、黃連各十五丸,甘草、幹姜煎湯下。

     戊己丸即古萸連丸加芍藥各等分為丸服,治濕熱痰火痞結,腹痛吞酸,洩痢米谷不化等證。

     三黃丸、湯黃連、黃芩、大黃等分,蜜丸熱水下,治男婦三焦積熱,咽喉腫閉,心膈煩躁,二便澀秘;或水煎服,治髒腑熱滞,大便閉結。

     三補丸即三黃丸去大黃換黃柏,等分為末,蒸餅為丸服。

    去三焦積熱,瀉五髒火。

     大金花丸即三補丸加大黃等分,自利去大黃換山栀,水丸小豆大。

    每服二三十丸,新汲水下。

    治内外諸熱,寝汗切牙,妄語驚悸,溺血淋閉,咳衄血,瘦弱頭痛,并骨蒸肺痿喘嗽。

     虛火黃柏知母,或加生地肉桂山藥,較之四物坎離補且攻。

    
單黃柏丸炒褐為末,水丸。

    氣虛補氣藥下,血虛補血藥下。

    去腎經火,燥下焦濕,治筋骨軟及陰火氣從臍下起者。

     滋腎丸黃柏一兩,知母二兩,肉桂一錢半,為末,蜜丸梧子大。

    每七十丸,沸湯下。

    治膏粱過積,損傷北方真陰,以緻陽氣不化,腎熱小便不通,漸成中滿腹大,堅硬如石,壅塞之極,腿腳堅脹,裂出黃水,雙睛突出,晝夜煩躁不眠,雖不作渴飲,食不下,痛苦難當。

    服諸淡滲之藥,反緻膀胱幹涸,久則火反逆止而為嘔哕,非膈上所生,乃關病也,宜治下焦可愈。

    是以用知、柏苦寒滋陰瀉火,肉桂與火邪同體為引,服後前陰火熱溺出腫消。

    凡病居上焦氣分則渴,居下焦血分則不渴,血中有濕,故不渴也。

     正氣湯黃柏、知母各一錢半,甘草五分,水煎服,降陰火,止盜汗。

     先坎離丸黃柏、知母等分,用童便九蒸、九曬、九露,為末,地黃煎膏為丸,脾弱者山藥糊丸服。

    治陰火遺精盜汗,潮熱咳嗽。

     後坎離丸即四物湯加知母各四兩,黃柏八兩,用鹽水、人乳、蜜、水酒浸各二兩,曬幹炒赤,知母制同,和一處,日曬夜露三晝夜,為末,蜜丸梧子大。

    每八九十丸,空心鹽湯,冬溫酒下。

    此藥取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之意也。

    藥輕而功大,久服生精益血,升水降火。

     四物坎離丸生地一兩半,熟地三兩,同酒浸抗搗膏;當歸二兩,芍藥一兩半,同酒;知母一兩,黃柏二兩,同酒浸炒;側柏葉,槐子各一兩,同炒;連翹六錢,為末,蜜丸梧子大。

    用瓷盤盛之,以綿紙糊口,涼地下放七八日去火毒,曬幹收之。

    每三四十丸至五六十丸,白湯或酒下。

    善烏須發,善治腸風。

    左脅屬肝火而痛甚,丸炒熱以和血利下;痛甚者先以琥珀膏貼痛處,卻以當歸龍荟丸炒熱,生姜汁下。

     古枳芎散枳實、川芎各五錢,甘草二錢半,為末。

    每二錢,姜棗煎湯下。

    治左脅刺痛。

    此方和血利氣,又名小和血散。

     右脅兼肺氣而痛微,鹽煎熟而推氣調中。

     鹽煎散當歸、川芎、芍藥、三棱、莪術、青皮、枳殼、茯苓、濃樸、神曲、麥芽、小茴、木香、冷痛加官桂各等分,每服四錢,蔥白一根,食鹽少許,水煎服。

    治男婦形寒飲冷,胸脅心腹痛及膀胱小腸氣痛。

     推氣散枳殼、桂心、姜黃各五錢,甘草三錢,為末。

    每二錢,姜棗煎湯或酒調服,或姜棗煎服。

    治右脅疼痛,脹滿不食。

     調中順氣丸木香、白豆蔻、青皮、陳皮、三棱各一兩,大腹子、半夏各二兩,砂仁、槟榔、沉香各五錢,為末,水糊丸梧子大。

    每三十丸至五十丸,陳皮煎湯下。

    治三焦氣滞,水飲停積,脅下虛滿,或時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