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用藥賦(六)
關燈
小
中
大
胡須醋炒熟。
失笑散蒲黃、五靈脂各等分為末。
每二錢,先以醋調成膏,入水一盞煎,空心熱服。
治心氣痛及小腸氣痛不可忍。
單幹漆丸炒煙盡為末,醋糊丸梧子大。
每五七丸,熱酒或醋調下。
治九種心痛,惡心吐水,腹脅積聚滞氣,婦人瘀血作痛尤效。
玄胡索丸玄胡索一兩半,桂心、紅花、滑石、紅曲各五錢,桃仁三十枚,為末,蒸餅為丸服。
治死血作痛神效。
腹痛痰滞,姜調芎術散當先; 川芎、蒼術、香附、白芷各等分為末,磨木香、姜汁點熱湯調服。
治痰積作痛,脈滑,小便不利。
腹痛血寒,酒煮當歸丸最速。
當歸一兩,黑附子、良姜各七錢,茴香五錢,四味用酒一碗煮幹,再焙,入甘草、苦楝、丁香各五錢,玄胡索四錢,炒黃鹽、全蠍各三錢,柴胡二錢,木香、升麻各一錢,為末,酒糊丸,梧子大。
每五七十丸,空心淡醋湯下。
忌油、面、酒、膩、生冷。
治小腹寒痛及婦人疝,下注腳氣,腰以下如有冰雪,以火焙衣蓋,猶寒冷之極,小便不止,與白帶長流不禁,目睛KTKT無所見,身重如山,腿膝枯細,大便難,虛乏極甚。
籲!是病起于傷寒,卻病無如寡欲。
盛暑酷熱,流火爍金,正宜生脈為主, 生脈散人參、五味子各一錢,麥門冬二錢,水煎服,生津止渴,加黃、黃柏,令人氣力湧出。
古雲:夏月必服五味子,以補五髒,服參與五味子不得者,白術、烏梅代之。
清肺生脈飲黃二錢,當歸、生地黃、人參、麥門冬各五分,五味子十粒,水煎服。
治暑入肺咳嗽,脾胃虛弱,氣喘氣促。
反治大順(散)難禁。
先将甘草四兩,用蜜炒熟,次入幹姜炒褐,卻入杏仁炒不作聲為度,取起,後入肉桂各錢三分,為末。
每二錢水煎服,煩躁冷水調服。
治冒暑伏熱,引 飲傷脾,霍亂吐瀉。
誘行(丸)百藥自衛,百藥煎、麥門冬、烏梅、葛根、人參、甘草蜜丸,含化一丸。
免吃冷水膨腹,兼止吐瀉作渴。
無憂萬病相侵。
謝傳萬病無憂散草果、黃連、滑石、澤瀉各一兩二錢,枳殼、木通、濃樸、陳皮、赤茯苓、車前子、豬苓、砂仁各八錢,香薷、扁豆各二兩,白術、小茴各五錢六分,木香、甘草各二錢半,為末。
每二錢,滾水調服,素虛者溫酒或茶清下。
忌米飲,孕婦禁服。
如不善服末者,煎三沸服,或攤冷服,不爾則吐,專治夏月霍亂吐瀉,煩渴尿赤,似瘧非瘧,似痢非痢,不服水土等證,常服可防瘧痢。
正(氣虛)瘧四獸七棗,痰火露姜宜早服; 四獸飲人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草果、烏梅、生姜、棗子各等分,甘草減半,共享鹽少許淹食頃,以皮紙包裹,将水浸濕,慢火煨一時,令香熟,焙幹,每五錢水煎,未發前并進數服。
治七情聚痰發瘧,及五髒氣虛,瘧久不已。
古棗附湯附子半枚,鹽水浸泡七次,棗子七枚,生姜七片,水煎,當發日旦溫服,仍吃棗子三五枚。
治五髒氣虛發瘧,不問寒熱先後及獨作、疊作、間作并治。
古果附湯草果、附子各二錢半,姜、棗煎溫服。
治脾寒瘧疾不愈,振寒少熱,面青不食,大便溏瀉,小便反多。
露姜飲用生姜四兩,和皮搗汁一碗,夜露至曉,空心冷服。
大治脾胃聚痰,發為寒熱。
凡中風、中氣、中暑、中毒、幹霍亂,一應卒暴之證,與童便合用,立可解散。
蓋姜能開痰,童便能降火故也。
失笑散蒲黃、五靈脂各等分為末。
每二錢,先以醋調成膏,入水一盞煎,空心熱服。
治心氣痛及小腸氣痛不可忍。
單幹漆丸炒煙盡為末,醋糊丸梧子大。
每五七丸,熱酒或醋調下。
治九種心痛,惡心吐水,腹脅積聚滞氣,婦人瘀血作痛尤效。
玄胡索丸玄胡索一兩半,桂心、紅花、滑石、紅曲各五錢,桃仁三十枚,為末,蒸餅為丸服。
治死血作痛神效。
腹痛痰滞,姜調芎術散當先; 川芎、蒼術、香附、白芷各等分為末,磨木香、姜汁點熱湯調服。
治痰積作痛,脈滑,小便不利。
腹痛血寒,酒煮當歸丸最速。
當歸一兩,黑附子、良姜各七錢,茴香五錢,四味用酒一碗煮幹,再焙,入甘草、苦楝、丁香各五錢,玄胡索四錢,炒黃鹽、全蠍各三錢,柴胡二錢,木香、升麻各一錢,為末,酒糊丸,梧子大。
每五七十丸,空心淡醋湯下。
忌油、面、酒、膩、生冷。
治小腹寒痛及婦人疝,下注腳氣,腰以下如有冰雪,以火焙衣蓋,猶寒冷之極,小便不止,與白帶長流不禁,目睛KTKT無所見,身重如山,腿膝枯細,大便難,虛乏極甚。
籲!是病起于傷寒,卻病無如寡欲。
盛暑酷熱,流火爍金,正宜生脈為主, 生脈散人參、五味子各一錢,麥門冬二錢,水煎服,生津止渴,加黃、黃柏,令人氣力湧出。
古雲:夏月必服五味子,以補五髒,服參與五味子不得者,白術、烏梅代之。
清肺生脈飲黃二錢,當歸、生地黃、人參、麥門冬各五分,五味子十粒,水煎服。
治暑入肺咳嗽,脾胃虛弱,氣喘氣促。
反治大順(散)難禁。
先将甘草四兩,用蜜炒熟,次入幹姜炒褐,卻入杏仁炒不作聲為度,取起,後入肉桂各錢三分,為末。
每二錢水煎服,煩躁冷水調服。
治冒暑伏熱,引 飲傷脾,霍亂吐瀉。
誘行(丸)百藥自衛,百藥煎、麥門冬、烏梅、葛根、人參、甘草蜜丸,含化一丸。
免吃冷水膨腹,兼止吐瀉作渴。
無憂萬病相侵。
謝傳萬病無憂散草果、黃連、滑石、澤瀉各一兩二錢,枳殼、木通、濃樸、陳皮、赤茯苓、車前子、豬苓、砂仁各八錢,香薷、扁豆各二兩,白術、小茴各五錢六分,木香、甘草各二錢半,為末。
每二錢,滾水調服,素虛者溫酒或茶清下。
忌米飲,孕婦禁服。
如不善服末者,煎三沸服,或攤冷服,不爾則吐,專治夏月霍亂吐瀉,煩渴尿赤,似瘧非瘧,似痢非痢,不服水土等證,常服可防瘧痢。
正(氣虛)瘧四獸七棗,痰火露姜宜早服; 四獸飲人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草果、烏梅、生姜、棗子各等分,甘草減半,共享鹽少許淹食頃,以皮紙包裹,将水浸濕,慢火煨一時,令香熟,焙幹,每五錢水煎,未發前并進數服。
治七情聚痰發瘧,及五髒氣虛,瘧久不已。
古棗附湯附子半枚,鹽水浸泡七次,棗子七枚,生姜七片,水煎,當發日旦溫服,仍吃棗子三五枚。
治五髒氣虛發瘧,不問寒熱先後及獨作、疊作、間作并治。
古果附湯草果、附子各二錢半,姜、棗煎溫服。
治脾寒瘧疾不愈,振寒少熱,面青不食,大便溏瀉,小便反多。
露姜飲用生姜四兩,和皮搗汁一碗,夜露至曉,空心冷服。
大治脾胃聚痰,發為寒熱。
凡中風、中氣、中暑、中毒、幹霍亂,一應卒暴之證,與童便合用,立可解散。
蓋姜能開痰,童便能降火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