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膝風 人面瘡 腎髒風瘡 瘡 腳跟瘡(附腳肚瘡及 口瘡) 腳發 嵌甲瘡 腳指丫瘡
關燈
小
中
大
外被犬、兔所咬而成。
初必腳軟并跟痛,一味滋補免得尋。
漫腫食少者,補中益氣湯;晡熱頭昏者,逍遙散、腎氣丸;咳嗽吐痰者,十全大補湯、八味丸。
久不斂口,滴盡氣血而死。
腳肚上生瘡,初如粟漸大,抓搔不已,成片包腳相交,黃水流出,癢不可忍,久成痼疾難愈。
先用貫衆煎湯淋洗,後用百藥煎為末,津唾調,逐旋塗敷,自外而入。
口瘡生于腳胫,或因物打撲而成。
其瘡口狹,皮内極闊,皮薄如竹膜。
極癢痛,終日黃水流,延蔓而生,甚者數十年不愈,又易于染人。
患者須忌房室則易愈。
用韭菜地幹地龍屎為末,入輕粉、清油,或白犬血調敷。
内、外瘡亦治。
腳發足心或縫間,三陽易治三陰難; 生足掌,或足指縫間。
色赤腫痛,膿稠者,屬足三陽濕熱下注、易治;微赤微腫,膿清者,屬足三陰虧損,難治;若黑黯不腫痛,不潰膿,煩熱作渴,小便淋瀝者,陰敗末傳惡證,不治。
湧泉發熱乃其兆,灸熨滋降可保安。
治法:濕熱下注者,先用隔蒜灸,及活命飲以解蘊毒,次服補中益氣湯、腎氣丸以補精氣。
三陰虛者,初起托裡消毒散,或托裡散加牛膝、槟榔、杜仲,或托裡消毒散;潰後大防風湯、十全大補湯、八味丸。
陰虛足心熱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脾虧者,補中益氣湯。
若專治瘡者,死。
又有嵌甲不能行,五指濕爛如湯潑。
嵌甲因靴窄研損,爪甲陷入,四邊腫,黃水流出,侵淫相染,五指濕爛,漸漸引上腳趺,漿四起,如湯潑火燒,日夜倍增,不能行動。
以陳皮濃煎湯浸,良久,甲肉自相離開,輕手剪去肉中爪甲,外用蛇蛻一條燒灰,雄黃四錢為末,幹糁。
幹者,香油調敷。
與甲疽條參治。
腳指丫瘡濕爛,及足指角急為甲所入,肉便刺作瘡濕爛,用枯礬三錢,黃丹五分,為末糁之。
或鵝掌黃皮燒灰糁之。
又方:用細茶嚼爛敷之。
因暑手抓,兩腳爛瘡亦宜,能解熱燥故也。
指縫搔癢成瘡,血出不止,用多年糞桶箍篾,燒灰敷之。
腳上及指縫中沙瘡,用燕窠泥略炒,黃柏,二味為末,香油調敷,痛者加乳香。
腳背發必兼消渴,輕者赤痛猶可活;重潰色黑名脫疽,甚重筋骨甯斬割。
腳背發,又名脫疽疔,以其能潰脫也,亦有患于手背及手指者。
原因膏粱房室,損傷脾腎,或先渴而後發,或先發而後渴。
輕者,色赤作痛自潰,可治。
先用隔蒜炙,内服活命飲,或敗毒散加金銀花、白芷、大黃;痛止乃與托裡散,或内托十宣散去桂,加天花粉、金銀花。
挾氣者,十六味流氣飲;下虛者,十全大補湯、八味丸、大苦參丸。
重者,色黯不痛,先用隔蒜炙、桑枝炙,更服補藥固内,則惡肉不緻上侵,庶可保生。
又有内修手足、口咬等傷,或外塗生肌涼藥,内服克伐,兼犯房室,患處不潰不痛,色黯上延,亦多緻殒。
重者須用利刀解去其筋,則筋骨出而毒得洩。
又甚在指,則斬去其指;在肉則割去其肉。
外治:用桐油及無名異煎一沸,入花椒一勺,看瘡大小剪蓼葉在内,同煎浸一七後,單以此葉貼瘡上即安。
初必腳軟并跟痛,一味滋補免得尋。
漫腫食少者,補中益氣湯;晡熱頭昏者,逍遙散、腎氣丸;咳嗽吐痰者,十全大補湯、八味丸。
久不斂口,滴盡氣血而死。
腳肚上生瘡,初如粟漸大,抓搔不已,成片包腳相交,黃水流出,癢不可忍,久成痼疾難愈。
先用貫衆煎湯淋洗,後用百藥煎為末,津唾調,逐旋塗敷,自外而入。
口瘡生于腳胫,或因物打撲而成。
其瘡口狹,皮内極闊,皮薄如竹膜。
極癢痛,終日黃水流,延蔓而生,甚者數十年不愈,又易于染人。
患者須忌房室則易愈。
用韭菜地幹地龍屎為末,入輕粉、清油,或白犬血調敷。
内、外瘡亦治。
腳發足心或縫間,三陽易治三陰難; 生足掌,或足指縫間。
色赤腫痛,膿稠者,屬足三陽濕熱下注、易治;微赤微腫,膿清者,屬足三陰虧損,難治;若黑黯不腫痛,不潰膿,煩熱作渴,小便淋瀝者,陰敗末傳惡證,不治。
湧泉發熱乃其兆,灸熨滋降可保安。
治法:濕熱下注者,先用隔蒜灸,及活命飲以解蘊毒,次服補中益氣湯、腎氣丸以補精氣。
三陰虛者,初起托裡消毒散,或托裡散加牛膝、槟榔、杜仲,或托裡消毒散;潰後大防風湯、十全大補湯、八味丸。
陰虛足心熱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脾虧者,補中益氣湯。
若專治瘡者,死。
又有嵌甲不能行,五指濕爛如湯潑。
嵌甲因靴窄研損,爪甲陷入,四邊腫,黃水流出,侵淫相染,五指濕爛,漸漸引上腳趺,漿四起,如湯潑火燒,日夜倍增,不能行動。
以陳皮濃煎湯浸,良久,甲肉自相離開,輕手剪去肉中爪甲,外用蛇蛻一條燒灰,雄黃四錢為末,幹糁。
幹者,香油調敷。
與甲疽條參治。
腳指丫瘡濕爛,及足指角急為甲所入,肉便刺作瘡濕爛,用枯礬三錢,黃丹五分,為末糁之。
或鵝掌黃皮燒灰糁之。
又方:用細茶嚼爛敷之。
因暑手抓,兩腳爛瘡亦宜,能解熱燥故也。
指縫搔癢成瘡,血出不止,用多年糞桶箍篾,燒灰敷之。
腳上及指縫中沙瘡,用燕窠泥略炒,黃柏,二味為末,香油調敷,痛者加乳香。
腳背發必兼消渴,輕者赤痛猶可活;重潰色黑名脫疽,甚重筋骨甯斬割。
腳背發,又名脫疽疔,以其能潰脫也,亦有患于手背及手指者。
原因膏粱房室,損傷脾腎,或先渴而後發,或先發而後渴。
輕者,色赤作痛自潰,可治。
先用隔蒜炙,内服活命飲,或敗毒散加金銀花、白芷、大黃;痛止乃與托裡散,或内托十宣散去桂,加天花粉、金銀花。
挾氣者,十六味流氣飲;下虛者,十全大補湯、八味丸、大苦參丸。
重者,色黯不痛,先用隔蒜炙、桑枝炙,更服補藥固内,則惡肉不緻上侵,庶可保生。
又有内修手足、口咬等傷,或外塗生肌涼藥,内服克伐,兼犯房室,患處不潰不痛,色黯上延,亦多緻殒。
重者須用利刀解去其筋,則筋骨出而毒得洩。
又甚在指,則斬去其指;在肉則割去其肉。
外治:用桐油及無名異煎一沸,入花椒一勺,看瘡大小剪蓼葉在内,同煎浸一七後,單以此葉貼瘡上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