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論
關燈
小
中
大
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虛。營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絡脈空虛。
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府即不識人。邪入于藏。舌即難言。口吐涎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風。寒風相搏。邪在皮膚。則身癢而瘾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金匮原文從醫宗金鑒)喻嘉言曰。傷寒症太陽經之中風者。乃風寒暑濕之風。自外而入者也。真中風之風。乃人身自有之風。平素蘊蓄。而一旦内出者也。素問雲。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可見真中風之病。乃人之數擾其陽所緻。數擾其陽惟房室一事為最。房室過勤。縱陰不走而陽氣則已動。
動而不已。必漸積于空之所。而手微麻。足或微瘅。舌或微蹇風信已至。而擾其陽者方未已。一旦乘虛橫發。與大塊噫氣。林木振響黃沙蔽天。白浪翻海者初無少異矣。其人安得不卒倒乎。迨至卒倒。而世醫方引風寒暑濕之風為治一誤再誤。外風入而與内風交煽。任憑軀偉體堅。經年不能少減。而成廢人者比比。甚有不旬日而告斃矣。可勝悲哉。大法風既自内而生。還須自内而熄欲自内而熄。何物是熄風之藥。養血乎。風亦與之俱養補氣乎。風亦與之俱補。實腠理乎。風亦與之俱實。将何所取耶養血補氣。自不可少。而實腠理之藥。斷不可用進而求之于法。然後不患于無藥也。蓋天地間之風得雨則熄。所以素問又曰。陽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以雨治風。不言治而治在其中。以故内風之人。腠理斷不可實。實則汗不能出也。氣血不可不補。虛則不足供汗之用也。要使元氣足以拒風于腠理之間。務如大病退後之人。飲湯則汗。食粥則汗。如此旬日以聽風之自熄然後為當其妙全在助陽而通血脈。不取驅風散邪為義。與荊防柴葛之輕藥絕不相幹。世傳以羌防等藥發散一食頃者此但可治偶感之風耳。以治内風。不去百分之一豈有經年累積之風。而取辦一藥。且僅攻皮膚之理哉。中風病多見于富貴之人。而貧賤絕少。貧賤之人。非無房室也。以其勞苦奔走。身中之氣時為蒸動。才有微風。便從汗解。而富貴之人。身既安逸。内風已熾。尚圖乘風納涼沐泉飲水。
以解其熱。緻陽氣愈遏不舒。加以濃酒濃味之熱挾郁陽而為□痰閉塞經絡一旦卒然而中漫不知病所由來古今成方雖多。辨症全不清切盍觀平人飲醇食爆。積至無算。全不見其熱者陽氣有權。嘿為運出耳。陽氣遏郁無權。勢必轉蒸飲食之物為痰。痰與風相結。迨發之時。其體盛之人病反加重。蓋體盛則陽多。陽多則風與痰俱多也孰知其風為本。而痰為标耶。孰知其陽氣為本。而風痰為标耶。風痰為标。可汗可吐而或者見其昏迷舌蹇。以為邪入心藏。用牛黃清心之類。驅風散痰。緻陽氣愈遏。而成不治甚多。夫陽遏在内之人。髒腑有如火烙。平素喜生冷。臨病又投金石。覆轍相尋。明哲罔悟。亦獨何耶。陽氣為本。勢必絕欲而不更擾其陽。病根始拔。然而陽氣素動。習慣漸近自然。多不樂于安養。風痰才得少息。往往思及欲事。略一舉動。複從本及末。蔓而難圖矣。古今無人深論及此惟善保生者。見體中痰多風熾。無俟病發。預為絕欲可矣。
按中風者。乃為風邪所中。卒倒無知之症。西北氣寒有之。東南無。中風者。此惟中氣虛憊。
故肝風内煽。東垣主虛是也。虛則無根之火發焉。逆上之痰生焉。河間主火。丹溪主痰是也。其卒倒痰壅。皆與真中風相似。故曰類中。但無六經形症為異耳。如牙關緊閉。兩手握固者。乃邪氣閉塞于外。元氣猶存。宜與開關利竅治法。至若口開為心絕。眼閉為肝絕手撒為脾絕。遺尿為腎絕。鼻鼾為肺絕。此五髒氣脫也。心絕者。不過一時死。更有發直頭搖。吐沫面赤。汗出如珠者。皆不治矣。間有中氣者。為七情所傷。氣厥無痰。宜用蘇合香丸灌之。
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即重不勝。邪入于府即不識人。邪入于藏。舌即難言。口吐涎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風。寒風相搏。邪在皮膚。則身癢而瘾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金匮原文從醫宗金鑒)喻嘉言曰。傷寒症太陽經之中風者。乃風寒暑濕之風。自外而入者也。真中風之風。乃人身自有之風。平素蘊蓄。而一旦内出者也。素問雲。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可見真中風之病。乃人之數擾其陽所緻。數擾其陽惟房室一事為最。房室過勤。縱陰不走而陽氣則已動。
動而不已。必漸積于空之所。而手微麻。足或微瘅。舌或微蹇風信已至。而擾其陽者方未已。一旦乘虛橫發。與大塊噫氣。林木振響黃沙蔽天。白浪翻海者初無少異矣。其人安得不卒倒乎。迨至卒倒。而世醫方引風寒暑濕之風為治一誤再誤。外風入而與内風交煽。任憑軀偉體堅。經年不能少減。而成廢人者比比。甚有不旬日而告斃矣。可勝悲哉。大法風既自内而生。還須自内而熄欲自内而熄。何物是熄風之藥。養血乎。風亦與之俱養補氣乎。風亦與之俱補。實腠理乎。風亦與之俱實。将何所取耶養血補氣。自不可少。而實腠理之藥。斷不可用進而求之于法。然後不患于無藥也。蓋天地間之風得雨則熄。所以素問又曰。陽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以雨治風。不言治而治在其中。以故内風之人。腠理斷不可實。實則汗不能出也。氣血不可不補。虛則不足供汗之用也。要使元氣足以拒風于腠理之間。務如大病退後之人。飲湯則汗。食粥則汗。如此旬日以聽風之自熄然後為當其妙全在助陽而通血脈。不取驅風散邪為義。與荊防柴葛之輕藥絕不相幹。世傳以羌防等藥發散一食頃者此但可治偶感之風耳。以治内風。不去百分之一豈有經年累積之風。而取辦一藥。且僅攻皮膚之理哉。中風病多見于富貴之人。而貧賤絕少。貧賤之人。非無房室也。以其勞苦奔走。身中之氣時為蒸動。才有微風。便從汗解。而富貴之人。身既安逸。内風已熾。尚圖乘風納涼沐泉飲水。
以解其熱。緻陽氣愈遏不舒。加以濃酒濃味之熱挾郁陽而為□痰閉塞經絡一旦卒然而中漫不知病所由來古今成方雖多。辨症全不清切盍觀平人飲醇食爆。積至無算。全不見其熱者陽氣有權。嘿為運出耳。陽氣遏郁無權。勢必轉蒸飲食之物為痰。痰與風相結。迨發之時。其體盛之人病反加重。蓋體盛則陽多。陽多則風與痰俱多也孰知其風為本。而痰為标耶。孰知其陽氣為本。而風痰為标耶。風痰為标。可汗可吐而或者見其昏迷舌蹇。以為邪入心藏。用牛黃清心之類。驅風散痰。緻陽氣愈遏。而成不治甚多。夫陽遏在内之人。髒腑有如火烙。平素喜生冷。臨病又投金石。覆轍相尋。明哲罔悟。亦獨何耶。陽氣為本。勢必絕欲而不更擾其陽。病根始拔。然而陽氣素動。習慣漸近自然。多不樂于安養。風痰才得少息。往往思及欲事。略一舉動。複從本及末。蔓而難圖矣。古今無人深論及此惟善保生者。見體中痰多風熾。無俟病發。預為絕欲可矣。
按中風者。乃為風邪所中。卒倒無知之症。西北氣寒有之。東南無。中風者。此惟中氣虛憊。
故肝風内煽。東垣主虛是也。虛則無根之火發焉。逆上之痰生焉。河間主火。丹溪主痰是也。其卒倒痰壅。皆與真中風相似。故曰類中。但無六經形症為異耳。如牙關緊閉。兩手握固者。乃邪氣閉塞于外。元氣猶存。宜與開關利竅治法。至若口開為心絕。眼閉為肝絕手撒為脾絕。遺尿為腎絕。鼻鼾為肺絕。此五髒氣脫也。心絕者。不過一時死。更有發直頭搖。吐沫面赤。汗出如珠者。皆不治矣。間有中氣者。為七情所傷。氣厥無痰。宜用蘇合香丸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