癰疽門

關燈
(有補遺)凡瘡瘍可灸刺者。

    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

    俞穴遠近。

    或刺或灸洩其邪氣。

    若從背出者當從太陽經(至陰通谷束骨昆侖委中)五穴選用。

    從鬓出者當從少陽經(竅陰俠溪臨泣陽輔陽陵泉)五穴選用從髭出者。

    當從陽明經(厲兌内庭陷谷沖陽解)五穴選用。

    從腦而出者。

    初覺腦痛不可忍且欲生瘡也。

    當灸刺絕骨脈浮者。

    從太陽經根據前選用。

    脈長者。

    從陽明經根據前選用。

     脈弦者。

    從少陽經根據前選用井主心下滿。

    瘡青色。

    榮主身熱。

    瘡赤色。

    俞主體重節痛。

    瘡黃色。

    經主咳嗽寒熱瘡白色。

    合主氣逆而洩瘡黑色。

    随經病而有此症者。

    或宜灸宜刺以洩邪氣。

     凡瘡瘍已覺微漫腫硬。

    皮色不變。

    脈沉不痛者。

    當外灸之。

    引邪氣出而方止。

    如已有膿水者。

    不可灸。

    當淺刺之。

    淺者亦不灸。

     隔蒜灸法用大蒜頭去皮。

    切三分濃片安瘡上以艾炷于隔蒜灸之。

    每五壯換一蒜片。

    或三五十壯。

    或一二百壯。

    如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痛者為良肉不痛者為毒氣初灸知痛而後反不痛者毒氣深重多灸為妙先不痛而後覺痛毒氣輕洩)如瘡大用蒜搗爛攤患處。

    将艾鋪上燒之蒜。

    敗再換。

    治癰疽初起。

    或痛或不痛。

    或麻木等症。

    或陰毒紫白色不起發。

    不痛不作膿者。

    尤宜多灸。

    仍服托裡之劑。

    如灸後仍不痛。

    或不作膿。

    不起發者不治。

    此氣血虛也背疽漫腫無頭者。

    用濕紙貼腫處。

    一點先幹處。

    乃是瘡頭。

    以前法灸之。

    凡用蒜取其辛而散。

    用艾炷取其火力能透。

    灸後瘡潰。

    以膏貼之自愈。

     附子餅灸法潰瘍氣血俱虛不能收斂。

    或因風寒襲之。

    血氣不能營運生肌。

    用炮附子去皮臍研末。

    以唾津和為餅置瘡口上将艾炷于餅上灸之。

    每日灸數壯。

    但令微熱。

    勿令痛如餅幹再用唾津調和。

    視瘡口活潤為度。

    或用炮附子去皮臍。

    切三分濃片如前灸法。

    兼服大補氣血之藥至肉平為度。

    若瘡久成漏内有膿管者。

    灸數日後仍用針頭散蝕腐之。

    (方見景嶽全書)騎竹馬灸穴法以男左女右手臂豎起。

    用薄篾一條。

    自臂腕中橫紋起。

    貼肉量至中指。

    齊肉盡處截斷為則。

    次另用篾量中。

    指取定同身寸二寸。

    然後用木凳兩條。

    擺開約四五尺。

    将大竹杠一條。

    兩頭擱在凳上。

    令病患脫衣。

    正身騎在竹杠中。

    足不着地。

    使人扶定勿令伛偻(古令病患騎竹杠。

    使兩人扛起。

    不若用凳擱穩也)将前量臂之篾一頭定着竹杠。

    從尾骨貼脊直上至篾盡處點記然後取同身寸篾。

    折中橫安點處。

    兩頭盡處是穴灸七壯。

    或五七壯。

    此二穴乃心脈所過之處。

    凡癰疽惡瘡。

    皆心火留滞之毒。

    灸則心火流通。

    而毒自散矣。

     發背肩井騎竹馬穴項上偏枕風門(灸二七壯)疔瘡初如粟米次如赤豆。

    頂凹堅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