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瓊瑤神書天部

關燈
宋徽宗皇帝崇甯五年瓊瑤真人一書手法序一 論醫人針灸,不識何經受病,妄行取穴,又不知伐上升陽之法,又不知氣下升陰之法,令患人病疾,楚楚之苦不得愈者,何也?答曰:一則,不中穴,不知氣行。

    二則,不知左補右瀉,更不知其分寸。

    三則,不知氣下升吐、下三法。

    六則,又不知腹部盤盤針法,專行補瀉,令人氣血不散。

    七則,不知移疼注痛,又不知熱中取涼、涼中取熱,溫多取冷、冷多取溫,又不知左癱而取右,右癱而取左,又不知上部有病而下部取,下部有病而上部取也。

    八則,不明針中浮沉遲數緊澀,不知病者何生,又不知補生瀉成之息數,左補右瀉,何能治之。

    先須審其八般手法治之,明其刺禁,辨經絡穴道遠近、各人呼吸度數、淺深分寸,用之無不愈矣。

    不可補瀉而取出針,又不可一律而推之,務在調勻。

    家明其真師口訣,手法秘要親傳,不得錯矣。

     瓊瑤真人用升陽升陰氣上氣下之手法講論歌二 太陽膀胱及小腸,升陽氣上三經當。

    胃經陽明二證取,氣下熱甚按前行。

    少陽膽與三焦證,氣上氣下分陰陽。

    太陰脾胃實調氣,多取升陽效非常。

    少陰心腎搓摩法,更須取下要升陽。

     厥陰升陽為上用,四逆搓搓要熱強。

    若是老師行此法,免使患者受其殃。

     瓊瑤标本運氣歌三 少陽從本為相火,太陰從本濕上坐,厥陰從中火是家,陽明從中濕是我,太陽少陰标本從,陰陽二氣相包裹。

    風從火斷汗之宜,燥與濕兼下之可,萬病能将火濕分,徹開軒岐無縫鑽。

     瓊瑤辨十二經水火分治法四 膽與三焦尋火治,肝與包絡都無異,脾肺常将濕處求,胃與大腸同濕治,惡寒表熱小腸濕,惡熱表寒心腎熾。

    十二經中最端的,四經屬火四經濕,四經有熱有寒時,攻裡解表細消息。

     濕同寒兮火同熱,寒熱到頭無兩說。

    六經分來分熱寒,寒熱中停真浪舌。

    休治風時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

    當解表時休攻裡,當攻裡時莫解表。

    表裡如或兩可攻,後先内外分多少。

     敢謝軒岐萬世恩,争奈醯雞笑天小。

     宋徽宗崇甯皇帝論五 朕自今日早朝,會集文武公卿。

    宣問大臣:“自從寡人即位以來,聞得在京人死大半,莫不是寡人無德,緻得萬民有愆。

    ”班中有一大臣,出班奏曰:“陛下,為今時人死因,今時之醫醫人多死。

    ”皇帝龍顔不悅,又雲:“寡人曾聞先皇帝太宗立醫人為長,命斯為貴,而今時之醫醫人多死。

    ”故大臣端簡,再奏:“陛下為甚。

    今時之醫,學不從師,針不按穴,藥不根據方,虛而不補,實而不瀉。

    針能主表,藥能主裡,針藥并行;方可為醫,倚功全濟。

    凡醫人一要識字,二要曉陰陽,三通運氣,謂之明醫。

    醫不識字,不曉陰陽,不通陰陽,謂之盲醫。

    藥不别認新陳,亦不知反。

    誤治男子如治婦人,治婦人如治小兒。

    醫不三世,不服其藥。

    更兼世人有藥,預先不肯求醫,及緻病根源深,方才出手求醫;倘又不遇良醫,病家不舍資财,醫家堅執古方,或雲出于遠方而難求索,人命已失,永無再生之理。

    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裡,不誠然。

    ”奏奉聖旨,天下尋訪明醫,欽選擢官前查。

    欽奉太祖高皇帝。

     聖旨:差令禦史申貴,前往虎口龍潭洞,訪見《瓊瑤真人神書》三卷。

    令侍郎張忠學習,神書三卷千金不傳。

     聖旨:若有軍民曾習瓊瑤真人氣上、氣下、盤盤針法者,許令太醫院,免其本家差役二丁,免習《銅人》。

     聖旨:差令丞相同太醫院官,考注三百六十餘穴。

    又差尚書況青,同考氣上、氣下手指之法。

     聖旨:又令都禦史楊林給事中,同考神針手法。

    不許循私,務在精選。

     聖旨:差令主事劉斌,同考汗、吐、下三法。

    既明,以憑擢用。

     聖旨:差令丞相胡智兼太醫院,考腹盤盤、搓、循逆順法。

     聖旨:差令太醫院官劉,同考刮、戰、提、按協議四法,精通。

     聖旨:差令太醫院官黃□、侍郎張忠,同考攝、彈、搓、搜合宜四法。

     華蓋殿門外左都禦史劉子和欽奉聖旨,即說于太師劉大本,遵守瓊瑤心傳口授秘法神言,不得循私妄傳于世,以備擢用。

     論手足陰陽流注篇六 凡人兩手兩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以合為十二經也。

    三陰為太陰、少陰、厥陰,三陽為太陽、陽明、少陽也。

    人兩手足各有三陰三陽脈,相合為十二經也。

    謂之經者,以氣血流行經常不息而言;謂之脈者,以血理分衮行體而言也。

     手之三陰,從髒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

    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足之三陰,從足上走至腹。

     手三陰從髒走至手。

    謂手太陰起中焦,至出大指之端;手少陰起心中,至出小指之端;手厥陰起胸中,至出中指之端。

     三陽從手走至頭。

    謂手陽明起大指次指之端,至上挾鼻孔;手太陽起小指之端,至目内;手少陽起小指次指之端,至目銳。

     足三陰從足走入腹。

    謂足太陰起大指之端,至屬脾絡胃;足少陰起足心,至屬腎絡膀胱;足厥陰起大指聚毛,至屬肝絡膽。

    足三陰雖曰從足入腹,然太陰乃複上膈挾咽,散舌本下;少陰乃複從腎上挾舌本;厥陰乃複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巅。

     蓋手太陰從肺系橫出腋下,手少陰從心系上肺出腋下,手厥陰循脅上抵腋下。

    此秦越人所謂諸陰脈皆至頸胸而還者也,而厥陰則又上出于巅。

    蓋厥陰,陰之盡也。

    所以然者,示陰無可盡之理,亦從《易》之碩果不食,示陽無可盡之理義也。

    然《易》之陰陽以氣言,人身之陰陽以髒象言。

    言氣則無形,而髒象有質,氣陽而質陰也。

    然則無形者貴乎陽,有質者貴乎陰欤 絡脈傳注周流不息七 絡脈,本經之旁支,而别出以聯系于十二經者也。

    本經之脈由絡脈而交他脈,他脈之交亦由明之支者,從缺盆上挾口鼻,而交于足陽明。

    足陽明之支者,别跗上,出大指之端,而交于足太陰。

    足太陰之支,從胃别上膈注心中,而交于手少陰。

    手少陰則直自本經少沖穴,而交于手太陽,不假支持,蓋君者出令者也。

    手太陽之支者,别頰上,至目内而交于足太陽。

     足太陽之支者,從膊内左右,别下合中,下至小指外側端,而交于足少陰。

    足少陰之支者,從肺出注胸中,而交于手厥陰。

    手厥陰之支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足少陽。

    足少陽之支者,從跗上,入大指爪甲聚毛,出而交于足厥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