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資生經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上經誤寫禾字作和字爾。
恐人以和和聽會二穴。
在耳微前陷中。
上關下一寸。
動脈宛宛中。
張口得之。
針七分。
留三呼。
得氣即瀉。
不須補。
日灸五壯。
止三七壯。
十日後根據前報灸。
明雲、針三分。
忌冷食呵。
下雲、灸三壯。
(一雲聽呵前一雲後名聽會。
)一名聽呵。
耳門二穴。
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陷中。
針三分。
留三呼。
灸三壯。
明下雲禁灸。
有病不過三壯。
聽宮二穴。
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針三分。
灸三壯。
明雲、針一分。
頰車二穴。
在耳下曲頰端陷中。
針四分。
得氣即瀉。
日灸七壯。
止七七。
炷如大麥。
忌同。
明下雲、在耳下二韭葉陷中。
灸三壯。
又雲、耳下曲頰骨後。
千雲、一名機關。
在耳下八分。
小近前。
針灸資生經第一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肩井二穴。
一名膊井。
在肩上陷。
(明堂此有中二字。
)缺盆上大骨前寸半。
以三指按。
當中指下陷中。
甲乙經雲、隻可針五分。
此膊井脈、足陽明之會。
乃連入五髒氣。
若刺、則令人悶倒不識人。
即速須三裡下氣。
先補不瀉。
須臾平複如故。
凡針肩井。
皆以三裡下其氣。
大良。
灸七壯。
明雲、針四分。
先補而後瀉。
特不宜灸。
針不得深。
深即令人悶。
若婦人胎落後微損。
手足弱者。
針肩井立瘥。
灸乃勝針。
日灸七壯。
止一百。
若針肩井。
必三裡下氣。
如不灸三裡。
即拔氣上。
明堂即雲特不宜灸。
又雲灸乃勝針。
日灸七壯。
至百壯罷。
則是又可灸矣。
不知何自畔其說也。
或者肩井不可灸。
惟胎落後手足弱者可灸耶。
天二穴。
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
陷中央。
針八分。
灸三壯。
巨骨二穴。
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
灸五壯。
針寸半。
明雲、巨骨一穴。
在心脾骨日灸三壯至七壯。
禁針。
針則倒懸。
一食頃乃得下針。
針入四分。
瀉之勿補。
針出始得正卧。
忌同。
下雲、巨骨二穴。
在肩端上兩行骨陷中。
灸一壯。
(銅雲:雲門在巨骨下夾氣戶旁各二寸。
俞府在巨骨下璇玑旁各二寸。
氣戶在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
) 銅人雲、巨骨一穴。
在肩端上兩叉骨間。
明堂下經亦同。
但明堂上經雲、巨骨一穴。
在心脾骨頭。
不特一穴字不同。
而穴在心脾骨頭亦異。
豈其所謂一穴在心脾頭者。
非巨骨耶。
不然、即是誤寫二字作一字。
肩胛為心脾也。
會二穴。
一名。
在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
針七分。
留三呼。
得氣即瀉。
灸(素注:臂前廉肩端。
)肩二穴。
在膊頭骨肩端兩骨間陷宛宛中。
舉臂取之。
灸七壯。
至二七。
以瘥為度。
若灸偏風不遂。
可七七壯。
不宜多。
恐手臂細。
若風病筋骨無力。
久不瘥。
灸不畏細也。
刺即洩肩臂熱氣。
唐庫狄欽患風痹。
手足不得伸。
甄權針此穴。
令将弓箭射之。
如故。
明雲、針八分。
留三呼。
瀉五吸。
灸不及針。
以平手取其穴。
日灸七壯。
增至二七。
若灸偏風不随。
可至二百。
若更多灸。
恐手臂細。
若刺風風風病。
當其火艾。
不畏細也。
忌同。
(千雲:肩頭正中兩骨間一名中肩井。
外台名扁骨。
) 肩二穴。
在肩端上陷中。
舉臂取之。
針七分。
灸三壯。
明雲、五壯。
肩貞二穴。
在肩胛下兩骨解間。
肩後陷中。
針五分。
天宗二穴。
在秉風後大骨下陷中。
灸三壯。
針五分。
留六呼。
秉風二穴。
在肩上小後。
舉臂有空。
灸五壯。
針五分。
俞二穴。
在肩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
針八分。
灸三壯。
素在肩後。
舉臂取之。
曲垣二穴。
在肩中央曲胛陷中。
按之應手痛。
灸三壯。
針五分。
明雲、九分。
肩外俞二穴。
在肩胛上廉。
去脊骨三寸陷中。
針六分。
灸三壯。
明上雲、一壯。
肩中俞二穴。
在肩胛内廉。
去脊二寸陷中。
針三分。
留七呼。
灸十壯。
針灸資生經第一 背俞部中行十三穴 背俞部中行十三穴 大椎一穴。
(一作。
)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
針五分。
留三呼。
瀉五吸。
灸以年為壯(明雲:日灸七壯至七七壯。
)甲乙雲、大椎下至尾骨二十一椎。
長三尺。
折量取俞穴。
既曰大椎。
又曰在第一椎上陷中。
必是二穴。
非二穴則不言在第一椎上矣。
此大椎第一以異也。
但銅人雲、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
諸經皆同。
惟明堂下經雲在第一椎下。
陶道穴既在第一椎下。
不應大椎亦在第一椎下。
必是下經誤寫上字作下字也。
考之下經。
亦言陶道穴在大椎節下。
與銅人合。
足見其誤寫上字作下無疑矣。
陶道在大椎節下間。
俯而取之。
灸五壯。
針五分。
身柱在第三椎節下間。
針五分。
灸七七壯。
明雲、五壯。
下雲、三壯。
神道在五椎節下間。
俯而取之。
灸七七壯。
止百壯。
小兒風痫螈。
可灸七壯。
明雲、針五分。
灸三壯。
下雲、五壯。
靈台在六椎節下間。
俯而取之。
經阙療病法。
出素問。
至陽在七椎節下間。
俯而取之。
針五分。
灸三壯。
明下雲、七壯。
筋縮在九椎節下間。
俯而取之。
針五分。
灸三壯。
明下雲、七壯。
脊中一名神宗。
在十一椎節下間。
俯而取之。
禁灸。
灸令人腰背伛偻。
針五分。
得氣即明堂作脊俞。
一名脊中。
在十一椎中央。
接脊在十二椎下節間。
(下經治小兒疳脫肛。
) 懸樞在十三椎節下間。
伏而取之。
針三分。
灸三壯。
明雲、在十二椎下節間。
下雲、十一椎下。
銅人雲、懸樞在十三椎節下間,明堂上經作十二椎節間。
下經作十一椎下。
脊中穴既在十一椎下。
不應懸樞又在十一椎下。
固知其誤矣。
考之素問。
亦與銅人同。
當以銅人為正。
明堂上經亦誤三字作二字也。
要之、接脊穴在十二椎節下爾。
命門一名屬累。
在十四椎節下間。
伏而取之。
(明作俯而取之。
)針五分。
灸三壯。
陽關在十六椎下間。
伏而取之。
針五分。
灸三壯。
阙療病法。
出素問。
腰俞一名背解。
一名髓孔。
一名腰柱。
一名腰戶。
在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
以挺腹地舒身。
兩手相重支額。
縱四體後乃取其穴。
針八分。
留三呼。
瀉五吸。
灸七壯至七七壯。
忌房勞舉重強力。
甲乙雲、針二寸。
留七呼。
灸七七壯。
明雲、三壯。
下雲、五壯。
素注雲、針一分。
新校正雲、按甲乙經作二寸。
水熱穴注亦可二寸。
氣府論注、骨空論注作一分。
一名髓空。
長強一名氣之陰。
督脈絡别。
其穴跗地取之。
甲乙雲、在脊端。
針三分。
轉針以大痛為度。
其穴跗地取之乃得。
灸不及針。
日三十壯。
止二百。
此痔根本是冷。
忌冷食房勞。
甲乙雲、針二寸。
留七呼。
明下雲、五壯。
自大椎至腰俞。
長同身寸三尺。
折量取穴。
(甲) 有裡醫言:凡灸椎骨。
當灸骨節突處方驗。
灸節下當骨無驗。
以魚肉骨參之。
其言為可信。
盍根據其言。
當骨節灸之。
針灸資生經第一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 大杼二穴。
在項後第一椎下。
兩旁相去各寸半陷中。
針五分。
可灸七壯。
(甲乙同)明雲、禁灸。
下經雲、灸五壯。
素同。
(難疏。
骨會大杼。
骨病治此。
) 明堂雲禁灸。
而銅人雲可灸七壯。
必有說也。
要非大急、不必灸。
風門二穴。
一名熱府。
在二椎下兩旁相去各寸半。
針五分。
留七呼。
今附。
若頻刺洩諸陽熱氣。
背永不發癰疽。
灸五壯。
肺俞二穴。
在三椎下兩旁各寸半。
(自此後不寫相去二字。
)針三分。
留七呼。
得氣即瀉。
出甲乙經。
甄權針經雲、在三椎下兩旁。
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
當中指末是穴。
針五分。
留七呼。
灸百壯。
明下雲、三壯。
(千。
肺俞對乳引繩度之。
) 厥陰俞二穴。
在四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三分。
灸七七壯。
千、扁鵲雲名阙俞。
心俞二穴。
在五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三分。
留七呼。
得氣即瀉。
不可灸。
明下雲、灸五壯。
(千雲。
第七節對心橫三間。
) 銅人雲、心俞不可灸。
可針入三分。
世醫因此遂謂心俞禁灸。
但可針爾。
殊不知刺中心一日可也。
豈可泥不可灸之說。
而坐受斃耶。
督俞二穴。
一名高蓋。
在六椎下兩旁各寸半。
禁針通灸。
銅人經缺此穴。
明堂經有之。
今根據明堂入在此。
恐銅人本不全也。
膈俞二穴。
在七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三分。
留七呼。
灸三壯。
明下雲、五壯。
(難疏。
血會鬲俞。
血病灸此。
) 八椎下兩旁。
銅人明堂并缺俞穴。
肝俞二穴。
在九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三分。
留六呼。
灸三壯。
明下雲、七壯。
素雲、刺中肝。
五日死。
膽俞二穴。
在十椎下兩旁各寸半。
正坐取之。
灸三壯。
針五分。
明雲、三分。
下經雲、灸五壯。
素、刺中膽。
一日半死。
脾俞二穴。
在十一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三分。
留七呼。
灸三壯。
明下雲、五壯。
素雲、刺中脾。
十日死。
胃俞二穴。
在十二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三分。
留七呼。
灸随年為壯。
明雲、三壯。
下雲、七壯。
三俞二穴。
在十三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五分。
留七呼。
灸三壯。
明雲、針三分。
下雲、灸腎俞二穴。
在十四椎下兩旁各寸半。
與臍平。
針三分。
留七呼。
灸以年為壯。
忌同。
明雲、三壯下。
雲、五壯刺中腎六日死。
氣海俞二穴。
在十五椎下兩旁各寸半。
通灸。
按明堂有氣海俞。
而銅人無之。
恐銅人本不全。
故根據明堂附入于此。
大腸俞二穴。
在十六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三分。
留六呼。
灸二壯。
關元俞二穴。
在十七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三分。
按明堂有關元俞。
而銅人無之。
恐銅人本不全。
故根據明堂附入于此。
小腸俞二穴。
在十八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三分。
留六呼。
灸三壯。
膀胱俞二穴。
在十九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三分。
留六呼。
灸三壯。
明下雲、七壯。
中膂内俞二穴。
一名脊内俞。
在二十椎下兩旁各寸半。
俠脊起肉。
針三分。
留十呼。
灸三壯。
明下雲、主腰痛夾脊膂痛。
上下按之應者。
從項後至此穴痛。
皆灸之立愈。
白環俞二穴。
在二十一椎下兩旁各寸半。
甲乙雲、針如腰戶法同。
挺腹地端身。
兩手相重支額。
縱息令皮膚俱緩。
乃取其穴。
針八分。
得氣即先瀉訖。
多補之。
不宜灸。
忌房勞。
不得舉重。
明下雲、灸三壯。
上二穴。
在第一空腰髁下俠脊陷中。
針三分。
灸七壯。
千雲、腰髁下一寸。
次二穴。
在第一空俠脊陷中。
可灸七壯。
針三分。
中二穴。
在第三空俠脊陷中。
針二分。
留十呼。
灸二壯。
下二穴。
在第四空俠脊陷中。
針二分。
留十呼。
灸三壯。
會陽二穴。
一名利機。
在陰尾骨兩旁。
針八分。
灸五壯。
千金八在腰目下三寸。
俠脊相去四寸。
(兩邊四穴。
故名八。
)其曰夾脊四寸。
是除脊各寸半也。
凡大杼下穴。
皆當除脊各寸半。
針灸資生經第一 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 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内廉兩旁相去俠脊各三寸。
灸五壯。
針三分。
魄戶二穴。
在三椎下兩旁各三寸。
正坐取之。
針五分。
得氣即瀉。
又宜久留針。
日灸七壯。
止百壯。
忌同。
明雲、日七壯。
至二百。
下雲、魂戶在三椎下兩旁各三寸。
灸三壯。
又雲、魄戶在三椎下兩旁各三寸。
灸五壯。
素注雲、魄戶上直附分。
銅人有魄戶穴。
明堂上經亦同。
而下經既有魄戶穴。
又有魂戶穴。
皆雲在三椎下。
若謂魄字作魂。
不應兩出魄戶穴也。
考之下經。
既有懸鐘矣。
後又有懸鐘。
既有天突矣。
其治小兒。
又有天突。
意者魂戶即魄戶。
(誤作魂。
)而兩出之。
不然、何其穴皆在三椎旁欤。
膏肓俞二穴。
在四椎下。
(明雲。
近五椎。
)兩旁各三寸。
主無所不療。
羸瘦虛損。
夢中失精搖。
從胛骨上角摸索至骨下頭。
其間當有四肋三間。
灸中間。
從胛骨之裡去胛骨容側指許。
摩去表肋間空處。
按之自覺牽引于肩中。
灸兩胛中。
一處至百壯。
多至五百。
(明雲。
百壯多至千壯。
)當覺下KTKT然似流水之狀。
亦當有所不出。
若得痰疾則無所不下也。
如病人已困。
不能正坐。
當令側卧。
挽上臂。
令取穴灸之。
又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所不及者、是骨覆其穴。
灸之無驗。
此灸訖後。
令人陽氣益盛。
當消息以自補養。
論曰、昔在和緩。
不救晉侯之疾。
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
針藥所不能及。
即此穴是也。
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
所以宿病難追。
若能用心方便。
求得灸之。
無疾不愈。
出千金外台。
灸膏肓功效。
諸經例能言之。
而取穴則未也。
千金等方之外。
莊綽論之最詳。
然繁而無不能定于一。
予嘗以意取之。
令病患兩手交在兩膊上。
(灸時亦然。
)胛骨遂開。
其穴立見。
以手指摸索第四椎下兩旁各三寸。
四肋三間之中間。
按之酸疼是穴。
灸至千百壯。
少亦七七壯。
當根據千金立點立灸。
坐點坐灸。
卧點卧灸雲。
(若隻合爪在兩膝頭中點穴。
亦得。
) 神堂二穴。
在五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
正坐取之。
針三分。
灸五壯。
明下雲、三壯。
素注雲、上直魄戶。
(餘同) 二穴。
在肩膊内廉。
俠(明堂作在。
)六椎下兩旁各三寸。
正坐取之。
以手痛按之。
病者言。
針六分。
留三呼。
瀉五吸。
灸二七壯。
止百壯。
忌苋菜白酒。
明下雲、五壯。
膈關二穴。
在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
正坐取之。
針五分。
灸五壯。
魂門二穴。
在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
正坐取之。
灸三壯。
針五分。
陽綱二穴。
在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
正坐闊肩取之。
針五分。
灸三壯。
明下雲、七壯。
意舍二穴。
在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
正坐取之。
針五分。
灸五十壯至百壯。
明雲、五十壯至百二十壯。
甲乙雲、三壯。
針五分。
下雲、灸七壯。
素注、二壯。
胃倉二穴。
在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
針五分。
灸五十壯。
明雲、五十壯。
甲乙雲、三壯。
肓門二穴。
在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叉肋間。
其(明堂作異。
)經雲、與鸠尾相直。
灸三十壯。
針五分。
志室二穴。
在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
正坐取之。
針五分。
灸三壯。
明下雲、兩旁各三寸半。
灸七壯。
明堂上經作兩旁各三寸。
與銅人經同。
而下經乃作三寸半。
必是分外半字也。
胞肓二穴。
在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
伏而取之。
灸五七壯。
針五分。
明雲、灸五七壯。
至五十壯。
甲乙雲、三壯。
下雲、五壯。
秩邊二穴。
在二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
伏而取之。
灸三壯。
針五分。
忌同。
明雲、在二十椎下兩旁各三寸。
灸三壯。
針三分。
素問氣府論注曰、秩邊在二十一椎下兩旁。
上直胞肓。
與銅人經明堂經二十椎下不同。
未知其孰是。
姑兩存之。
以上二十八穴。
當準千金方除脊各三寸取穴。
針灸資生經第一 側頸項部左右十八穴 側頸項部左右十八穴 天容二穴。
在耳下曲頰後。
灸三壯。
恐人以和和聽會二穴。
在耳微前陷中。
上關下一寸。
動脈宛宛中。
張口得之。
針七分。
留三呼。
得氣即瀉。
不須補。
日灸五壯。
止三七壯。
十日後根據前報灸。
明雲、針三分。
忌冷食呵。
下雲、灸三壯。
(一雲聽呵前一雲後名聽會。
)一名聽呵。
耳門二穴。
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者陷中。
針三分。
留三呼。
灸三壯。
明下雲禁灸。
有病不過三壯。
聽宮二穴。
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
針三分。
灸三壯。
明雲、針一分。
頰車二穴。
在耳下曲頰端陷中。
針四分。
得氣即瀉。
日灸七壯。
止七七。
炷如大麥。
忌同。
明下雲、在耳下二韭葉陷中。
灸三壯。
又雲、耳下曲頰骨後。
千雲、一名機關。
在耳下八分。
小近前。
針灸資生經第一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肩膊部左右二十六穴 肩井二穴。
一名膊井。
在肩上陷。
(明堂此有中二字。
)缺盆上大骨前寸半。
以三指按。
當中指下陷中。
甲乙經雲、隻可針五分。
此膊井脈、足陽明之會。
乃連入五髒氣。
若刺、則令人悶倒不識人。
即速須三裡下氣。
先補不瀉。
須臾平複如故。
凡針肩井。
皆以三裡下其氣。
大良。
灸七壯。
明雲、針四分。
先補而後瀉。
特不宜灸。
針不得深。
深即令人悶。
若婦人胎落後微損。
手足弱者。
針肩井立瘥。
灸乃勝針。
日灸七壯。
止一百。
若針肩井。
必三裡下氣。
如不灸三裡。
即拔氣上。
明堂即雲特不宜灸。
又雲灸乃勝針。
日灸七壯。
至百壯罷。
則是又可灸矣。
不知何自畔其說也。
或者肩井不可灸。
惟胎落後手足弱者可灸耶。
天二穴。
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
陷中央。
針八分。
灸三壯。
巨骨二穴。
在肩端上行兩叉骨間陷中。
灸五壯。
針寸半。
明雲、巨骨一穴。
在心脾骨日灸三壯至七壯。
禁針。
針則倒懸。
一食頃乃得下針。
針入四分。
瀉之勿補。
針出始得正卧。
忌同。
下雲、巨骨二穴。
在肩端上兩行骨陷中。
灸一壯。
(銅雲:雲門在巨骨下夾氣戶旁各二寸。
俞府在巨骨下璇玑旁各二寸。
氣戶在巨骨下俞府兩旁各二寸。
) 銅人雲、巨骨一穴。
在肩端上兩叉骨間。
明堂下經亦同。
但明堂上經雲、巨骨一穴。
在心脾骨頭。
不特一穴字不同。
而穴在心脾骨頭亦異。
豈其所謂一穴在心脾頭者。
非巨骨耶。
不然、即是誤寫二字作一字。
肩胛為心脾也。
會二穴。
一名。
在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
針七分。
留三呼。
得氣即瀉。
灸(素注:臂前廉肩端。
)肩二穴。
在膊頭骨肩端兩骨間陷宛宛中。
舉臂取之。
灸七壯。
至二七。
以瘥為度。
若灸偏風不遂。
可七七壯。
不宜多。
恐手臂細。
若風病筋骨無力。
久不瘥。
灸不畏細也。
刺即洩肩臂熱氣。
唐庫狄欽患風痹。
手足不得伸。
甄權針此穴。
令将弓箭射之。
如故。
明雲、針八分。
留三呼。
瀉五吸。
灸不及針。
以平手取其穴。
日灸七壯。
增至二七。
若灸偏風不随。
可至二百。
若更多灸。
恐手臂細。
若刺風風風病。
當其火艾。
不畏細也。
忌同。
(千雲:肩頭正中兩骨間一名中肩井。
外台名扁骨。
) 肩二穴。
在肩端上陷中。
舉臂取之。
針七分。
灸三壯。
明雲、五壯。
肩貞二穴。
在肩胛下兩骨解間。
肩後陷中。
針五分。
天宗二穴。
在秉風後大骨下陷中。
灸三壯。
針五分。
留六呼。
秉風二穴。
在肩上小後。
舉臂有空。
灸五壯。
針五分。
俞二穴。
在肩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
針八分。
灸三壯。
素在肩後。
舉臂取之。
曲垣二穴。
在肩中央曲胛陷中。
按之應手痛。
灸三壯。
針五分。
明雲、九分。
肩外俞二穴。
在肩胛上廉。
去脊骨三寸陷中。
針六分。
灸三壯。
明上雲、一壯。
肩中俞二穴。
在肩胛内廉。
去脊二寸陷中。
針三分。
留七呼。
灸十壯。
針灸資生經第一 背俞部中行十三穴 背俞部中行十三穴 大椎一穴。
(一作。
)在第一椎上陷者宛宛中。
針五分。
留三呼。
瀉五吸。
灸以年為壯(明雲:日灸七壯至七七壯。
)甲乙雲、大椎下至尾骨二十一椎。
長三尺。
折量取俞穴。
既曰大椎。
又曰在第一椎上陷中。
必是二穴。
非二穴則不言在第一椎上矣。
此大椎第一以異也。
但銅人雲、大椎在第一椎上陷中。
諸經皆同。
惟明堂下經雲在第一椎下。
陶道穴既在第一椎下。
不應大椎亦在第一椎下。
必是下經誤寫上字作下字也。
考之下經。
亦言陶道穴在大椎節下。
與銅人合。
足見其誤寫上字作下無疑矣。
陶道在大椎節下間。
俯而取之。
灸五壯。
針五分。
身柱在第三椎節下間。
針五分。
灸七七壯。
明雲、五壯。
下雲、三壯。
神道在五椎節下間。
俯而取之。
灸七七壯。
止百壯。
小兒風痫螈。
可灸七壯。
明雲、針五分。
灸三壯。
下雲、五壯。
靈台在六椎節下間。
俯而取之。
經阙療病法。
出素問。
至陽在七椎節下間。
俯而取之。
針五分。
灸三壯。
明下雲、七壯。
筋縮在九椎節下間。
俯而取之。
針五分。
灸三壯。
明下雲、七壯。
脊中一名神宗。
在十一椎節下間。
俯而取之。
禁灸。
灸令人腰背伛偻。
針五分。
得氣即明堂作脊俞。
一名脊中。
在十一椎中央。
接脊在十二椎下節間。
(下經治小兒疳脫肛。
) 懸樞在十三椎節下間。
伏而取之。
針三分。
灸三壯。
明雲、在十二椎下節間。
下雲、十一椎下。
銅人雲、懸樞在十三椎節下間,明堂上經作十二椎節間。
下經作十一椎下。
脊中穴既在十一椎下。
不應懸樞又在十一椎下。
固知其誤矣。
考之素問。
亦與銅人同。
當以銅人為正。
明堂上經亦誤三字作二字也。
要之、接脊穴在十二椎節下爾。
命門一名屬累。
在十四椎節下間。
伏而取之。
(明作俯而取之。
)針五分。
灸三壯。
陽關在十六椎下間。
伏而取之。
針五分。
灸三壯。
阙療病法。
出素問。
腰俞一名背解。
一名髓孔。
一名腰柱。
一名腰戶。
在二十一椎節下間宛宛中。
以挺腹地舒身。
兩手相重支額。
縱四體後乃取其穴。
針八分。
留三呼。
瀉五吸。
灸七壯至七七壯。
忌房勞舉重強力。
甲乙雲、針二寸。
留七呼。
灸七七壯。
明雲、三壯。
下雲、五壯。
素注雲、針一分。
新校正雲、按甲乙經作二寸。
水熱穴注亦可二寸。
氣府論注、骨空論注作一分。
一名髓空。
長強一名氣之陰。
督脈絡别。
其穴跗地取之。
甲乙雲、在脊端。
針三分。
轉針以大痛為度。
其穴跗地取之乃得。
灸不及針。
日三十壯。
止二百。
此痔根本是冷。
忌冷食房勞。
甲乙雲、針二寸。
留七呼。
明下雲、五壯。
自大椎至腰俞。
長同身寸三尺。
折量取穴。
(甲) 有裡醫言:凡灸椎骨。
當灸骨節突處方驗。
灸節下當骨無驗。
以魚肉骨參之。
其言為可信。
盍根據其言。
當骨節灸之。
針灸資生經第一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 背俞第二行四十四穴 大杼二穴。
在項後第一椎下。
兩旁相去各寸半陷中。
針五分。
可灸七壯。
(甲乙同)明雲、禁灸。
下經雲、灸五壯。
素同。
(難疏。
骨會大杼。
骨病治此。
) 明堂雲禁灸。
而銅人雲可灸七壯。
必有說也。
要非大急、不必灸。
風門二穴。
一名熱府。
在二椎下兩旁相去各寸半。
針五分。
留七呼。
今附。
若頻刺洩諸陽熱氣。
背永不發癰疽。
灸五壯。
肺俞二穴。
在三椎下兩旁各寸半。
(自此後不寫相去二字。
)針三分。
留七呼。
得氣即瀉。
出甲乙經。
甄權針經雲、在三椎下兩旁。
以搭手左取右右取左。
當中指末是穴。
針五分。
留七呼。
灸百壯。
明下雲、三壯。
(千。
肺俞對乳引繩度之。
) 厥陰俞二穴。
在四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三分。
灸七七壯。
千、扁鵲雲名阙俞。
心俞二穴。
在五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三分。
留七呼。
得氣即瀉。
不可灸。
明下雲、灸五壯。
(千雲。
第七節對心橫三間。
) 銅人雲、心俞不可灸。
可針入三分。
世醫因此遂謂心俞禁灸。
但可針爾。
殊不知刺中心一日可也。
豈可泥不可灸之說。
而坐受斃耶。
督俞二穴。
一名高蓋。
在六椎下兩旁各寸半。
禁針通灸。
銅人經缺此穴。
明堂經有之。
今根據明堂入在此。
恐銅人本不全也。
膈俞二穴。
在七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三分。
留七呼。
灸三壯。
明下雲、五壯。
(難疏。
血會鬲俞。
血病灸此。
) 八椎下兩旁。
銅人明堂并缺俞穴。
肝俞二穴。
在九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三分。
留六呼。
灸三壯。
明下雲、七壯。
素雲、刺中肝。
五日死。
膽俞二穴。
在十椎下兩旁各寸半。
正坐取之。
灸三壯。
針五分。
明雲、三分。
下經雲、灸五壯。
素、刺中膽。
一日半死。
脾俞二穴。
在十一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三分。
留七呼。
灸三壯。
明下雲、五壯。
素雲、刺中脾。
十日死。
胃俞二穴。
在十二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三分。
留七呼。
灸随年為壯。
明雲、三壯。
下雲、七壯。
三俞二穴。
在十三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五分。
留七呼。
灸三壯。
明雲、針三分。
下雲、灸腎俞二穴。
在十四椎下兩旁各寸半。
與臍平。
針三分。
留七呼。
灸以年為壯。
忌同。
明雲、三壯下。
雲、五壯刺中腎六日死。
氣海俞二穴。
在十五椎下兩旁各寸半。
通灸。
按明堂有氣海俞。
而銅人無之。
恐銅人本不全。
故根據明堂附入于此。
大腸俞二穴。
在十六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三分。
留六呼。
灸二壯。
關元俞二穴。
在十七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三分。
按明堂有關元俞。
而銅人無之。
恐銅人本不全。
故根據明堂附入于此。
小腸俞二穴。
在十八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三分。
留六呼。
灸三壯。
膀胱俞二穴。
在十九椎下兩旁各寸半。
針三分。
留六呼。
灸三壯。
明下雲、七壯。
中膂内俞二穴。
一名脊内俞。
在二十椎下兩旁各寸半。
俠脊起肉。
針三分。
留十呼。
灸三壯。
明下雲、主腰痛夾脊膂痛。
上下按之應者。
從項後至此穴痛。
皆灸之立愈。
白環俞二穴。
在二十一椎下兩旁各寸半。
甲乙雲、針如腰戶法同。
挺腹地端身。
兩手相重支額。
縱息令皮膚俱緩。
乃取其穴。
針八分。
得氣即先瀉訖。
多補之。
不宜灸。
忌房勞。
不得舉重。
明下雲、灸三壯。
上二穴。
在第一空腰髁下俠脊陷中。
針三分。
灸七壯。
千雲、腰髁下一寸。
次二穴。
在第一空俠脊陷中。
可灸七壯。
針三分。
中二穴。
在第三空俠脊陷中。
針二分。
留十呼。
灸二壯。
下二穴。
在第四空俠脊陷中。
針二分。
留十呼。
灸三壯。
會陽二穴。
一名利機。
在陰尾骨兩旁。
針八分。
灸五壯。
千金八在腰目下三寸。
俠脊相去四寸。
(兩邊四穴。
故名八。
)其曰夾脊四寸。
是除脊各寸半也。
凡大杼下穴。
皆當除脊各寸半。
針灸資生經第一 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 背俞第三行左右二十八穴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項内廉兩旁相去俠脊各三寸。
灸五壯。
針三分。
魄戶二穴。
在三椎下兩旁各三寸。
正坐取之。
針五分。
得氣即瀉。
又宜久留針。
日灸七壯。
止百壯。
忌同。
明雲、日七壯。
至二百。
下雲、魂戶在三椎下兩旁各三寸。
灸三壯。
又雲、魄戶在三椎下兩旁各三寸。
灸五壯。
素注雲、魄戶上直附分。
銅人有魄戶穴。
明堂上經亦同。
而下經既有魄戶穴。
又有魂戶穴。
皆雲在三椎下。
若謂魄字作魂。
不應兩出魄戶穴也。
考之下經。
既有懸鐘矣。
後又有懸鐘。
既有天突矣。
其治小兒。
又有天突。
意者魂戶即魄戶。
(誤作魂。
)而兩出之。
不然、何其穴皆在三椎旁欤。
膏肓俞二穴。
在四椎下。
(明雲。
近五椎。
)兩旁各三寸。
主無所不療。
羸瘦虛損。
夢中失精搖。
從胛骨上角摸索至骨下頭。
其間當有四肋三間。
灸中間。
從胛骨之裡去胛骨容側指許。
摩去表肋間空處。
按之自覺牽引于肩中。
灸兩胛中。
一處至百壯。
多至五百。
(明雲。
百壯多至千壯。
)當覺下KTKT然似流水之狀。
亦當有所不出。
若得痰疾則無所不下也。
如病人已困。
不能正坐。
當令側卧。
挽上臂。
令取穴灸之。
又以右手從左肩上住指頭所不及者、是骨覆其穴。
灸之無驗。
此灸訖後。
令人陽氣益盛。
當消息以自補養。
論曰、昔在和緩。
不救晉侯之疾。
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
針藥所不能及。
即此穴是也。
時人拙不能求得此穴。
所以宿病難追。
若能用心方便。
求得灸之。
無疾不愈。
出千金外台。
灸膏肓功效。
諸經例能言之。
而取穴則未也。
千金等方之外。
莊綽論之最詳。
然繁而無不能定于一。
予嘗以意取之。
令病患兩手交在兩膊上。
(灸時亦然。
)胛骨遂開。
其穴立見。
以手指摸索第四椎下兩旁各三寸。
四肋三間之中間。
按之酸疼是穴。
灸至千百壯。
少亦七七壯。
當根據千金立點立灸。
坐點坐灸。
卧點卧灸雲。
(若隻合爪在兩膝頭中點穴。
亦得。
) 神堂二穴。
在五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
正坐取之。
針三分。
灸五壯。
明下雲、三壯。
素注雲、上直魄戶。
(餘同) 二穴。
在肩膊内廉。
俠(明堂作在。
)六椎下兩旁各三寸。
正坐取之。
以手痛按之。
病者言。
針六分。
留三呼。
瀉五吸。
灸二七壯。
止百壯。
忌苋菜白酒。
明下雲、五壯。
膈關二穴。
在七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
正坐取之。
針五分。
灸五壯。
魂門二穴。
在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
正坐取之。
灸三壯。
針五分。
陽綱二穴。
在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
正坐闊肩取之。
針五分。
灸三壯。
明下雲、七壯。
意舍二穴。
在十一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
正坐取之。
針五分。
灸五十壯至百壯。
明雲、五十壯至百二十壯。
甲乙雲、三壯。
針五分。
下雲、灸七壯。
素注、二壯。
胃倉二穴。
在十二椎下兩旁各三寸。
針五分。
灸五十壯。
明雲、五十壯。
甲乙雲、三壯。
肓門二穴。
在十三椎下兩旁各三寸叉肋間。
其(明堂作異。
)經雲、與鸠尾相直。
灸三十壯。
針五分。
志室二穴。
在十四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
正坐取之。
針五分。
灸三壯。
明下雲、兩旁各三寸半。
灸七壯。
明堂上經作兩旁各三寸。
與銅人經同。
而下經乃作三寸半。
必是分外半字也。
胞肓二穴。
在十九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
伏而取之。
灸五七壯。
針五分。
明雲、灸五七壯。
至五十壯。
甲乙雲、三壯。
下雲、五壯。
秩邊二穴。
在二十椎下兩旁各三寸陷中。
伏而取之。
灸三壯。
針五分。
忌同。
明雲、在二十椎下兩旁各三寸。
灸三壯。
針三分。
素問氣府論注曰、秩邊在二十一椎下兩旁。
上直胞肓。
與銅人經明堂經二十椎下不同。
未知其孰是。
姑兩存之。
以上二十八穴。
當準千金方除脊各三寸取穴。
針灸資生經第一 側頸項部左右十八穴 側頸項部左右十八穴 天容二穴。
在耳下曲頰後。
灸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