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
關燈
小
中
大
大意
二陽結。謂之消渴。(内經)二陽者。手陽明大腸。主津液。足陽明胃。主血氣。津血不足。發為消渴。(入門)
内因
水之本在腎。末在肺。(内經)真水不竭。何渴之有。人惟酒色是耽。辛熱太過。或以甘肥爆炙适其口。或以丹砂玉石濟其私。于是火炎上熏。津液幹枯而病生焉。
外候
上消者。心也。多飲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頻。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饑。能食而瘦。溺赤便閉。下消者。腎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随即溺下。稠濁如膏。(醫鑒)
三消移熱
上消于心。移熱于肺。中消于脾。移熱于胃。下消于腎。移熱于膀胱。傳染既久。腸胃合消。五髒幹燥。(辨疑)故上輕中重下危。(入門)
三消傳變
凡消病火炎日久。氣血凝滞。能食者。末傳腦疽背癰。不能食者。末傳噎膈鼓脹。皆不治之症也。(總錄)
死症
上消心火亢極。肺金受囚。飲一溲二者死。中消胃陽獨旺。脾陰困敗。下利而厥。食已善饑者死。下消腎陰枯涸。邪火煎熬。精溺時洩。如油如脂者死。
脈法
胃脈浮數者消谷。肺脈滑數者消渴。大率數大者生。細微者死。沉小者生。牢實者死。
治法
治宜補腎水。瀉心火。除腸胃燥熱。濟身中津液。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自已矣。(玉機)
血分氣分
氣分渴者。因外感傳裡。或過食香燥。熱耗津液。喜飲冷水。當與寒涼滲利以清其熱。熱去則陰生。而渴自止。血分渴者。因内傷勞役。精神耗散。胃氣不升。或病後亡津。或餘熱在肺。口幹作渴。喜飲熱湯。當與甘溫酸劑以滋其陰。陰生則燥除而渴自止。(入門)
治宜滋補
初起宜養肺清心。久病宜滋腎養脾。蓋五髒之津液。皆本乎腎。故腎緩則氣上升而肺潤。腎冷則氣不升而肺枯。故腎氣丸為消渴良方也。又五髒之精華。悉運乎脾。脾旺則心腎相交。脾健而津液自化。故參苓白術散為收功神藥也。(彙補)
治無太峻
如上消中消。治之太急。久成中滿之症。所謂上熱未除。中寒複起也。
用藥
上消初起。人參竹葉湯。久則麥冬飲子。中消初起。加減甘露飲。久則錢氏白術散。下消初起。生地飲子。久則小八味丸。若心腎不交。水下火上。無以蒸氣而消者。桂附八味丸。若脾胃虛衰。不能交媾水火。變化津液而渴者。參苓白術散。夏月伏暑心胞。患消渴者。香薷散主之。其他如缲絲湯、天花粉、蘆根汁、淡竹葉、麥冬、知母、牛乳。皆消渴之神藥也。不可不審。
消渴選方
人參竹葉湯治上消屬實者。
人參淡竹葉炙甘草麥門冬栀子黃連黃芩麥冬飲子治上消屬虛者。
人參麥門冬五味子茯神生地幹葛炙甘草花粉知母(各等分)竹葉(十四片)
水煎服生津甘露飲(加減)治中消屬實。
石膏(二錢半)甘草升麻人參(各一錢)知母(二錢)桔梗山栀(各一錢)蘭葉麥冬當歸(各五分)白豆蔻白芷連翹(各一錢)黃連木香藿香(各三分)柴胡(三分)
為末。浸餅捏作餅子。曬幹。每服杵碎二錢末。随津咽下。此方制治之緩。不惟不成中滿。亦不作癰疽下消矣。
錢氏白術散治中消屬虛者。
人參白術茯苓藿香甘草(各一兩)幹葛(二兩)
桔梗(五錢)白蜜(十匙)
生地黃飲子治下焦虛炎者。
人參生地熟地麥冬天冬石斛五味子枇杷葉甘草茯苓磁石荠丸治強中消渴。不交精洩者。
荠大豆茯苓磁石玄參石斛花粉地骨皮鹿茸(各一兩)
沉香人參(各五錢)熟地(四兩)
豬腎一具。煮爛。搗和蜜丸。空心鹽湯下。
加味地黃丸即六味丸加麥冬、五味。
一方水梨取汁。和蜜熬成。不時調服。或藕汁亦妙。
一方消渴能食。防其将生癰疽。用忍冬不拘根莖花葉。酒浸火煨曬幹。入甘草、花粉為末。蜜丸服。
二陽結。謂之消渴。(内經)二陽者。手陽明大腸。主津液。足陽明胃。主血氣。津血不足。發為消渴。(入門)
内因
水之本在腎。末在肺。(内經)真水不竭。何渴之有。人惟酒色是耽。辛熱太過。或以甘肥爆炙适其口。或以丹砂玉石濟其私。于是火炎上熏。津液幹枯而病生焉。
外候
上消者。心也。多飲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頻。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饑。能食而瘦。溺赤便閉。下消者。腎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随即溺下。稠濁如膏。(醫鑒)
三消移熱
上消于心。移熱于肺。中消于脾。移熱于胃。下消于腎。移熱于膀胱。傳染既久。腸胃合消。五髒幹燥。(辨疑)故上輕中重下危。(入門)
三消傳變
凡消病火炎日久。氣血凝滞。能食者。末傳腦疽背癰。不能食者。末傳噎膈鼓脹。皆不治之症也。(總錄)
死症
上消心火亢極。肺金受囚。飲一溲二者死。中消胃陽獨旺。脾陰困敗。下利而厥。食已善饑者死。下消腎陰枯涸。邪火煎熬。精溺時洩。如油如脂者死。
脈法
胃脈浮數者消谷。肺脈滑數者消渴。大率數大者生。細微者死。沉小者生。牢實者死。
治法
治宜補腎水。瀉心火。除腸胃燥熱。濟身中津液。使道路散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則病自已矣。(玉機)
血分氣分
氣分渴者。因外感傳裡。或過食香燥。熱耗津液。喜飲冷水。當與寒涼滲利以清其熱。熱去則陰生。而渴自止。血分渴者。因内傷勞役。精神耗散。胃氣不升。或病後亡津。或餘熱在肺。口幹作渴。喜飲熱湯。當與甘溫酸劑以滋其陰。陰生則燥除而渴自止。(入門)
治宜滋補
初起宜養肺清心。久病宜滋腎養脾。蓋五髒之津液。皆本乎腎。故腎緩則氣上升而肺潤。腎冷則氣不升而肺枯。故腎氣丸為消渴良方也。又五髒之精華。悉運乎脾。脾旺則心腎相交。脾健而津液自化。故參苓白術散為收功神藥也。(彙補)
治無太峻
如上消中消。治之太急。久成中滿之症。所謂上熱未除。中寒複起也。
用藥
上消初起。人參竹葉湯。久則麥冬飲子。中消初起。加減甘露飲。久則錢氏白術散。下消初起。生地飲子。久則小八味丸。若心腎不交。水下火上。無以蒸氣而消者。桂附八味丸。若脾胃虛衰。不能交媾水火。變化津液而渴者。參苓白術散。夏月伏暑心胞。患消渴者。香薷散主之。其他如缲絲湯、天花粉、蘆根汁、淡竹葉、麥冬、知母、牛乳。皆消渴之神藥也。不可不審。
消渴選方
人參竹葉湯治上消屬實者。
人參淡竹葉炙甘草麥門冬栀子黃連黃芩麥冬飲子治上消屬虛者。
人參麥門冬五味子茯神生地幹葛炙甘草花粉知母(各等分)竹葉(十四片)
水煎服生津甘露飲(加減)治中消屬實。
石膏(二錢半)甘草升麻人參(各一錢)知母(二錢)桔梗山栀(各一錢)蘭葉麥冬當歸(各五分)白豆蔻白芷連翹(各一錢)黃連木香藿香(各三分)柴胡(三分)
為末。浸餅捏作餅子。曬幹。每服杵碎二錢末。随津咽下。此方制治之緩。不惟不成中滿。亦不作癰疽下消矣。
錢氏白術散治中消屬虛者。
人參白術茯苓藿香甘草(各一兩)幹葛(二兩)
桔梗(五錢)白蜜(十匙)
生地黃飲子治下焦虛炎者。
人參生地熟地麥冬天冬石斛五味子枇杷葉甘草茯苓磁石荠丸治強中消渴。不交精洩者。
荠大豆茯苓磁石玄參石斛花粉地骨皮鹿茸(各一兩)
沉香人參(各五錢)熟地(四兩)
豬腎一具。煮爛。搗和蜜丸。空心鹽湯下。
加味地黃丸即六味丸加麥冬、五味。
一方水梨取汁。和蜜熬成。不時調服。或藕汁亦妙。
一方消渴能食。防其将生癰疽。用忍冬不拘根莖花葉。酒浸火煨曬幹。入甘草、花粉為末。蜜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