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病
關燈
小
中
大
大意
中央黃色。
入通于脾。
開竅于口。
藏精于脾。
(内經)故口之為病。
乃脾熱也。
(繩墨) 内因 味入于口。
藏精于脾胃。
運化津液以養五髒。
若五味過偏。
則五髒之氣亦偏。
而諸病生焉。
(大全) 外候 肝熱則口酸。
心熱則口苦。
脾熱則口甘。
肺熱則口辛。
腎熱則口鹹。
胃熱則口淡。
(正傳)此髒氣偏勝為病也。
亦有謀慮不決。
肝移熱于膽而口苦者。
有脾胃氣弱。
木乘土位而口酸者。
有膀胱移熱于小腸。
膈腸不便。
上為口糜。
而生瘡潰爛者。
(内經)有熱積心胸之間。
脾氣凝滞。
不能運化。
濁氣熏蒸而口臭者。
此髒氣移熱為病也。
(彙補) 口瘡赤白 口瘡雖由脾熱所使然。
亦當分赤白二種。
白者肺熱。
赤者心熱。
赤白相兼者心肺俱熱。
不獨脾家病也。
(彙補) 脈法 脈洪數為實火。
浮大為虛火。
治法 五髒之氣。
皆統于脾。
凡七情六欲五味。
皆能緻病。
治當因病而求之。
(繩墨)若服涼藥而不愈者。
此中焦元氣不足。
虛火炎上。
又當溫補。
用藥 心熱口苦。
黃連瀉心湯。
肝熱口酸。
柴胡清肝湯。
脾熱口臭。
清胃湯。
肺熱口辛。
瀉白散。
腎熱口鹹。
滋腎丸。
如謀慮不決。
膽虛口苦。
用逍遙散為君。
柴胡、膽草為使。
如中氣不足。
木乘土位口苦。
用四君子為君。
芍藥、柴胡為佐。
如膀胱移熱。
口爛溺澀。
用導赤散專治下而口病亦愈。
如中土虛寒。
胃陽浮上。
用理中湯溫補其中而上焦自安。
如下焦火炎。
用八味丸溫暖丹田而火焰炎自熄。
【附:唇病】 唇屬于脾。
經合于胃。
脾胃受邪。
則唇為之病。
(大全)風勝則動。
寒勝則縮。
燥勝則幹。
熱勝則裂。
氣郁則生瘡。
血少則無色。
脾冷則紫。
脾敗則黑。
脾寒則青。
脾虛則白。
脾衰則黃。
脾實則紅。
(繩墨)若唇口腫起。
白皮皺裂。
名曰繭唇。
(類要)宜養血調脾。
凡繭唇緊小。
不能開合。
難進飲食。
不治則死。
(折衷) 唇動。
用消風散。
唇縮。
用理中湯。
唇幹。
用三黃丸。
唇裂。
用涼膈散。
唇腫。
用苡仁湯。
唇瘡既久。
血虛火炎者。
當滋補。
無任苦寒。
【附:舌病】 心脈系舌根。
脾
入通于脾。
開竅于口。
藏精于脾。
(内經)故口之為病。
乃脾熱也。
(繩墨) 内因 味入于口。
藏精于脾胃。
運化津液以養五髒。
若五味過偏。
則五髒之氣亦偏。
而諸病生焉。
(大全) 外候 肝熱則口酸。
心熱則口苦。
脾熱則口甘。
肺熱則口辛。
腎熱則口鹹。
胃熱則口淡。
(正傳)此髒氣偏勝為病也。
亦有謀慮不決。
肝移熱于膽而口苦者。
有脾胃氣弱。
木乘土位而口酸者。
有膀胱移熱于小腸。
膈腸不便。
上為口糜。
而生瘡潰爛者。
(内經)有熱積心胸之間。
脾氣凝滞。
不能運化。
濁氣熏蒸而口臭者。
此髒氣移熱為病也。
(彙補) 口瘡赤白 口瘡雖由脾熱所使然。
亦當分赤白二種。
白者肺熱。
赤者心熱。
赤白相兼者心肺俱熱。
不獨脾家病也。
(彙補) 脈法 脈洪數為實火。
浮大為虛火。
治法 五髒之氣。
皆統于脾。
凡七情六欲五味。
皆能緻病。
治當因病而求之。
(繩墨)若服涼藥而不愈者。
此中焦元氣不足。
虛火炎上。
又當溫補。
用藥 心熱口苦。
黃連瀉心湯。
肝熱口酸。
柴胡清肝湯。
脾熱口臭。
清胃湯。
肺熱口辛。
瀉白散。
腎熱口鹹。
滋腎丸。
如謀慮不決。
膽虛口苦。
用逍遙散為君。
柴胡、膽草為使。
如中氣不足。
木乘土位口苦。
用四君子為君。
芍藥、柴胡為佐。
如膀胱移熱。
口爛溺澀。
用導赤散專治下而口病亦愈。
如中土虛寒。
胃陽浮上。
用理中湯溫補其中而上焦自安。
如下焦火炎。
用八味丸溫暖丹田而火焰炎自熄。
【附:唇病】 唇屬于脾。
經合于胃。
脾胃受邪。
則唇為之病。
(大全)風勝則動。
寒勝則縮。
燥勝則幹。
熱勝則裂。
氣郁則生瘡。
血少則無色。
脾冷則紫。
脾敗則黑。
脾寒則青。
脾虛則白。
脾衰則黃。
脾實則紅。
(繩墨)若唇口腫起。
白皮皺裂。
名曰繭唇。
(類要)宜養血調脾。
凡繭唇緊小。
不能開合。
難進飲食。
不治則死。
(折衷) 唇動。
用消風散。
唇縮。
用理中湯。
唇幹。
用三黃丸。
唇裂。
用涼膈散。
唇腫。
用苡仁湯。
唇瘡既久。
血虛火炎者。
當滋補。
無任苦寒。
【附:舌病】 心脈系舌根。
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