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素質教育更重要的

關燈
敞開大門歡迎都沒人進。

    大家都想進名校啊!我一個同學的孩子上小學,XX小學你知道吧?四千人報名,錄取六十個。

    學校提出前三百名的名單,入學水平都差不多的,在硬件相同的情況下,就比軟環境。

    學校發張贊助表,不硬性要求,你自己填贊助多少,價高者得。

    我同學拿到單子那天,愁得一夜睡不着——不如給個硬指标,一次交個五萬十萬;這個軟指标,太難把握了。

    你捐個二十萬都不見得能擠進前六十名啊!簡直是精神折磨。

    ” “才小學,至于嗎?” “不拼不行。

    現在競争,從落地開始。

    進中學要看小學成績,看小學的學校。

    名校有直升名額,給的考試指标也多。

    都想給孩子最好的環境。

    現在不僅争小學了,連幼兒園都争。

    很多小學都指明收哪幾個幼兒園畢業的孩子。

    再往上拼,就沒什麼餘地了。

    大約以後要指明生産醫院了,非哪幾個醫院出生的孩子,不許進某幾個幼兒園。

    哈哈!” 孩子的父母往往受環境影響,把孩子的教育提到一種攀比的高度,在意的不是孩子學到了什麼,而是孩子學的這個是否是現在最朗朗上口的,是否是目前最流行的。

    對孩子的教育,與其說是内在修養,不如說是外在展覽。

     同學們一見面,就忙着叫小孩表演,這個來段芭蕾,那個彈個曲子,學體操的就滿地翻跟頭;家長還當着很多成人的面考五歲的孩子加減乘除,可能是自己傾注的心血太多,不顯示一下成就不甘心。

    而孩子卓越的表演引來一陣陣贊歎的時候,家長的那種自豪,溢于言表。

     而作為幼兒教師,我更注重的是隐性教育,是基礎教育,是人性化教育。

    比如,每家都知道教育孩子見人就打招呼,說謝謝,這誰都會。

    但細節問題,家長注意到了嗎? 在同一桌吃飯,菜一上來,小孩就站在闆凳上拿勺子去夠。

    家長生怕孩子夠不着,招呼都不打,理所當然地把菜移到孩子面前。

    我善意提醒,寶寶要學會禮讓,讓大人先動筷子;大家吃飯要排隊,菜轉到你你才可以拿。

    孩子大約是從沒聽過類似的話,一氣之下将湯匙摔在地下,粉碎,生氣地說,我不吃了!還扭着要下闆凳。

     媽媽一把抱住,哄着說,乖囡囡,我們小呀,我們餓了呀,阿姨比我們大那麼多,讓讓我們呀!眼睛都不看我。

     我碰了個軟釘子。

     什麼樣的母親,帶出什麼樣的孩子。

    現在的年輕母親,很多是當年的獨生子女,或者是最後一代的老小,本來在家就受寵愛,不懂得謙讓,更難教出禮讓三先的孩子。

     素質教育素質教育,這是我到上海這幾天聽得最多的關于教育的方針,大家都在談。

    這裡的所謂素質,已經将最基本的尊老愛幼、文明禮貌、有涵養排除在外。

    依我看,在各種少兒培訓班滿天飛的時代,孩子缺少的不是所謂的素質教育,而是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想他人所想、分享和友愛的點點滴滴。

    因此,比素質教育更重要的,是基礎教育。

     在孩子學跑以前,路要走得穩。

     在孩子神采飛揚地上舞台表現以前,在台下要學會含蓄與收斂。

     人的憨厚與謙讓,溫柔與和諧,比所有的鋼琴繪畫體操算術都要強。

     很多素質,其實并不需要花大價錢培養,注意生活的每個細節,就可以塑造出彬彬有禮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