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語文老師劉小平
關燈
小
中
大
從小喜歡語文課,每個老師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而因為自己文字功底好,也頗受各個老師的賞識,從三年級有作文課起,我就習慣了自己的每篇作文當做範文被老師朗讀。
曾有老師形容,看小六六的文章,像三伏天吃冰激淩一樣快活,覺得學生沒白教,花的心血有了回報。
獨獨寫劉老師,緣于他的與衆不同。
他是初二起開始代我語文課的,那時候我的文章已經常在什麼學生作文選刊之類的雜志發表,學校的校刊報欄裡,總有點兒篇幅是留給我的。
我原以為他一進教室就是以微笑向我緻意,如同其他老師一樣,笑容中帶着“久聞大名”的意味。
出乎意料,他在點我名字的時候甚至沒擡眼看我一下。
我開始被他收在雪櫃中封藏。
他很少提問我,也從不把我的文章作為範文朗讀,任我花費心思構思排比抒情感慨,得到的永遠是他一個淡淡的紅鈎,加上難以辨認的“已閱”二字。
驕子的心态受到嚴重打擊,越渴望得到他的鼓勵,越覺得自己無法取悅他,連同學們都感到我被封殺了,說,劉老師不欣賞六六的文章。
劉老師是少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至少當時懷春的小丫頭們心目中瓊瑤小說《窗外》裡的李老師就應該是他那樣的帥。
其實,他踏進教室的一刹那就奠定了我這一生所認為的帥哥形象的基礎:寬肩長腿,蓬亂而略帶卷曲的頭發,拉碴的胡子和裂着兩粒扣子的白襯衫。
他的眼神永遠迷惘着,視線的焦點總在教室最遠處,并不掃視下面聽課的學生,而且帶着一種睡眠不足而疲倦的惺忪。
他的語調一直低沉着,渾厚如男低音,他的大舌頭說話帶着南方男人的糯,揚起嘴角歪笑着透露着一種邪與放蕩不羁。
他拿粉筆的随意,猶如端酒杯或夾着煙卷待吸,每次都是等鈴聲過後好幾分鐘才拖沓着步伐,懶洋洋地隻提溜着課本就走進教室。
進門從不多話,隻胡亂翻着課本,爛爛的書像剛從浴缸裡撈出來的還帶着沒洗清爽的洗衣粉,估計是多年沉積下的粉筆灰。
見他随便翻兩頁,瞟幾眼,突然擡頭說:“上次講到哪裡了?”然後有同學細緻提醒他,到×××了。
他于是說,好,下面繼續。
我一直懷疑他從不備課的,隻憑着深厚的功底,信口開河卻也娓娓道來。
他如果是演員,定是那種容易入戲的,隻兩三分鐘的醞釀,便與書中人物融于一體。
當他講《社戲》的時候,我覺得眼前的他就是成年的魯迅,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回憶小時候快樂的光景;當他講“苔痕上階綠”的時候,我覺得他就是那甘于清貧,酌一壺小酒,與朋友盤腿席上,捋袖手談的劉禹錫。
從他的課中,我感受到柳永的郁郁寡歡與男人的傷情,于是開始夢想自己是那青樓抱琵琶的女子,彩帶飄舞,與相愛的歡客一起吟詩。
至少當時十三歲的我,從他的灌輸中感受到青樓文化是一種高雅。
因得不到他的注意,我開始抑郁,看見同學們作文批改中長長的批語,心生嫉妒。
那時我
曾有老師形容,看小六六的文章,像三伏天吃冰激淩一樣快活,覺得學生沒白教,花的心血有了回報。
獨獨寫劉老師,緣于他的與衆不同。
他是初二起開始代我語文課的,那時候我的文章已經常在什麼學生作文選刊之類的雜志發表,學校的校刊報欄裡,總有點兒篇幅是留給我的。
我原以為他一進教室就是以微笑向我緻意,如同其他老師一樣,笑容中帶着“久聞大名”的意味。
出乎意料,他在點我名字的時候甚至沒擡眼看我一下。
我開始被他收在雪櫃中封藏。
他很少提問我,也從不把我的文章作為範文朗讀,任我花費心思構思排比抒情感慨,得到的永遠是他一個淡淡的紅鈎,加上難以辨認的“已閱”二字。
驕子的心态受到嚴重打擊,越渴望得到他的鼓勵,越覺得自己無法取悅他,連同學們都感到我被封殺了,說,劉老師不欣賞六六的文章。
劉老師是少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至少當時懷春的小丫頭們心目中瓊瑤小說《窗外》裡的李老師就應該是他那樣的帥。
其實,他踏進教室的一刹那就奠定了我這一生所認為的帥哥形象的基礎:寬肩長腿,蓬亂而略帶卷曲的頭發,拉碴的胡子和裂着兩粒扣子的白襯衫。
他的眼神永遠迷惘着,視線的焦點總在教室最遠處,并不掃視下面聽課的學生,而且帶着一種睡眠不足而疲倦的惺忪。
他的語調一直低沉着,渾厚如男低音,他的大舌頭說話帶着南方男人的糯,揚起嘴角歪笑着透露着一種邪與放蕩不羁。
他拿粉筆的随意,猶如端酒杯或夾着煙卷待吸,每次都是等鈴聲過後好幾分鐘才拖沓着步伐,懶洋洋地隻提溜着課本就走進教室。
進門從不多話,隻胡亂翻着課本,爛爛的書像剛從浴缸裡撈出來的還帶着沒洗清爽的洗衣粉,估計是多年沉積下的粉筆灰。
見他随便翻兩頁,瞟幾眼,突然擡頭說:“上次講到哪裡了?”然後有同學細緻提醒他,到×××了。
他于是說,好,下面繼續。
我一直懷疑他從不備課的,隻憑着深厚的功底,信口開河卻也娓娓道來。
他如果是演員,定是那種容易入戲的,隻兩三分鐘的醞釀,便與書中人物融于一體。
當他講《社戲》的時候,我覺得眼前的他就是成年的魯迅,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回憶小時候快樂的光景;當他講“苔痕上階綠”的時候,我覺得他就是那甘于清貧,酌一壺小酒,與朋友盤腿席上,捋袖手談的劉禹錫。
從他的課中,我感受到柳永的郁郁寡歡與男人的傷情,于是開始夢想自己是那青樓抱琵琶的女子,彩帶飄舞,與相愛的歡客一起吟詩。
至少當時十三歲的我,從他的灌輸中感受到青樓文化是一種高雅。
因得不到他的注意,我開始抑郁,看見同學們作文批改中長長的批語,心生嫉妒。
那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