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第四十九

關燈


    人迎盛堅者,傷于寒;氣口盛堅者,傷于食。

     【提要】診寸口、人迎辨病之間甚。

     【講解】因為人迎主外、寸口主内,故曰:“人迎盛堅者,傷于寒;氣口盛堅者,傷于食。

    ”人迎與寸口主病也是相對而言。

    這段主要講依據人迎、寸口的脈象來辨病,在某種情況下是主“病甚”,某種情況下是主“病進”,某種情況下是主“病不易治”。

     第三節 五色診病間甚 【原文】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間甚,奈何?黃帝曰: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

    五色各有髒部,有外部,有内部也。

    色從外部走内部者,其病從外走内;其色從内走外者,其病從内走外。

    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陰,後治其陽,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陽者,先治其外,後治其内,反者益甚。

    其脈滑大以代而長者,病從外來,目有所見,志有所惡,此陽氣之并也,可變而已。

     【提要】從五色的變化以觀察病的間甚。

     【講解】“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粗”是指顔色重濁,“沉”是說顔色不在表面而是深蓋着的,“夭”是指沒有神采,多見于病重者,在熱性病中這種面色比較多見。

     “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是講病色的上下關系。

    若病色從下向上逐步出現,說明病情在發展,病色從上向下慢慢地消散了,這是病情在好轉。

     “色從外部走内部者,其病從外走内;其色從内走外者,其病從内走外”,是說病色有内外之勢,五髒色在于内中,六腑挾其兩側在外,病色從外向内說明病在深入,病色從内向外說明病在消退。

     此節内容主要是從病色的深淺、上下、内外來分辨病之間甚。

     第四節 五色診病死生 【原文】雷公曰:小子聞風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濕之起也。

    别之奈何?黃帝曰:常候阙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在地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

    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黃帝曰:大氣入于髒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黃帝曰:赤色出兩顴,大如母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

    黑色出于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

    雷公再拜曰:善哉!其死有期乎?黃帝曰:察色以言其時。

     【提要】論死色。

     【講解】“赤色出兩顴,大如拇指者”,這種面色被稱作“粉妝”,即像塗了胭脂一樣。

    這種病色出現在臨床上是很忌諱的,特别是慢性病,即使是其症狀很輕,但預後均不良,故曰“病雖小愈,必卒死”。

    這是臨床所見的“戴陽症”,患者臉色發紅,像塗了胭脂一樣,用手觸摸卻不熱,是涼的,這種情況一般預後都不好。

     “黑色出于庭,大如母指,必不病而卒死”,在天庭的地方出現一塊黑色,盡管隻是拇指那樣大,這種病色預後也不好。

    1975年,有個男性病人,是牡丹江地區政協的一個工作人員,患肝炎腹水,他的愛人陪他一起找我看病,治了一個多月,效果不明顯就回去了;不到半年的時間,這個病人的情況還不錯,又到北京來找我繼續治療,但他的愛人卻死了,據說是死于靜脈炎并發症;我這才回想起見到她的情景,她的天庭上就有一大塊黑色,當時還以為是疤痕之類的東西。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了一個醫案,扁鵲看出一個人快要死了,就是通過天庭看出來的。

    總之,兩顴赤是陽外脫之象,天庭黑是腎陽亡失、陰精外脫之象。

     “察色以言其時”,欲知死亡的大緻日期,要看病色出現的時間。

    如黑色發生在冬季或夏季,通過五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