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煎七分,食前服。
牡丹圓 治寒疝,心腹刺痛,休作無時。
及治婦人月病,血刺疼痛。
川烏頭(炮,令焦黑,去皮、尖) 牡丹皮(四兩) 桂心(五兩) 桃仁(炒,去皮、尖,五兩,別研) 上為末,煉蜜圓,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下,婦人醋湯下。
補腎湯 治寒疝入腹,上實下虛,小腹?痛,時復洩瀉,胸膈痞滿,不進飲食。
常服溫脾補腎。
人參 茯苓 白朮 黃耆 附子(炮,去皮、臍。
各一兩) 沉香(四錢) 木瓜(一兩半) 羌活(半兩) 甘草(炙) 芎藭(各一分) 紫蘇(三分)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嘔吐,加半夏半兩,添水盞半,姜七片,煎。
世寶圓 治一切厥心痛,小腸、膀胱痛不可忍。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鬱金 薑黃(各半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硃砂少許為衣,每服三十丸,溫酒下;婦人淡醋湯,更服代針散。
神聖代針散 治小腸氣,搐得如角弓反張,膀胱腫硬,一切氣刺虛痛。
張氏處此數方,的有神效。
乳香(研) 沒藥(研) 安息香(研) 當歸(洗,去蘆) 川芎 白芷(各半兩) 芫青(去足翅,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病甚半錢。
先點好茶一盞,將藥摻在茶上,不得吹,攪動,立地細細呷之。
脫鈴圓 治奔豚,腎餘腫墜,小腸氣痛,並下部一切疾。
胡蘆巴(炒) 破故紙(炒) 蓬莪朮(炒) 荊三稜(炒。
已上各一兩) 檳榔(半兩,生用) 南木香(半兩,不見火) 川楝子(一兩,用巴豆七個炒,去巴豆) 上為細末,面內入少許硇砂細末,同煮糊為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溫酒、鹽湯送下,空心、食前服。
妙應散 治大人、小兒偏墜。
防風(二兩) 官桂(去皮,一兩) 上為細末,二錢,溫酒、鹽湯調下,服了食壓之。
治小腸氣,用蔥白入茴香,煨,同嚼縮砂仁,妙。
木香趁痛圓 治下部諸疾,不問虛實,往來作痛,時發寒熱。
南木香(二兩,不見火) 胡椒 大黃(炒) 青皮(去白) 全蠍(炒。
已上各一兩) 黑牽牛(四兩,半炒半生)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二十丸至三十丸,鹽湯、空心下。
半夏湯 治心脾疼,及小腸奔豚等痛患。
吳茱萸(去枝並目) 半夏(湯泡,切片) 肉桂(去皮。
等分) 上?咀,三錢重,水一大盞半,生薑十片,同煎八分,去滓,熱服。
腸風門 辨腸風、痔漏、下血證候 夫有五痔,人奏圊則下血,或點滴,或迸箭,或清或濁。
面黃唇白,心忪腳弱,頭目眩暈。
此因飽食、坐久、腸癖所為。
亦有飲酒、房室過度所緻。
世醫多指此為腸風臟毒,然腸風臟毒,自屬滯下門,臟毒即是臟中積毒;腸風即是邪入臟。
純下清血,謂之風利。
今五痔下血,乃是酒痔、脈痔,其血自肛門邊別有一竅,如針孔大,滴淋而下,與洩物不共道,不可不知。
黃連湯 治脈痔下血不止,量冷熱加減法。
此數方系葉伯材累用有神效。
黃連(去須) 烏頭(炮,去皮、尖。
各等分) 上為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熱則加黃連,冷則加烏頭。
酒連圓 治酒痔下血,伏暑久治不效。
黃連(不以多少,燎去須,酒浸,銀器中重湯煮,漉出曬乾,添酒煮七次止) 上為末,以餘酒為圓,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加味四君子湯 治五痔下血,面色萎黃,心忪耳鳴,腳弱氣乏,口淡,食不知味。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炙) 黃耆 白扁豆(蒸。
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匕,湯點服。
此方人未之信,服者頗效,所謂「看不上手面,自有奇功」。
豬牙皂角散 治五種腸風下血:糞前有血,名外痔;糞後有血,名內痔;大腸名脫肛;穀道四旁有胬肉,如乳頭,名鼠奶痔;有穴,腸出血,名漏。
並皆治之。
黃牛角?(一枚,捶碎) 白蛇蛻(一條) 蝟皮(一兩) 豬牙皂角(七鋌) 穿山甲(一片,七十鱗) 上並銼碎,入砂瓶內,以鹽泥封固,候乾。
先少著火燒,令煙出,後用大火煅,令通赤為度。
取出攤冷,為末。
先以胡桃一個,分四分。
一分臨臥時,細研如糊,酒調下便睡。
先引出蟲,至五更時一服,次日辰時一服,並三錢藥末。
久患者不過三服即愈。
黃耆圓 治腸風瀉血。
呂大資宅經效方,石寺丞服後得驗。
黃耆 黃連(各等分) 上件藥為末,以麵糊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
厚樸煎 王嗣康為蔡昭先處此方,治積年下血。
韓縣尉名楚卿傳,雲乃尊主藏,服之作效。
厚樸(五兩,用生薑五兩,同搗開,於銀石器內
牡丹圓 治寒疝,心腹刺痛,休作無時。
及治婦人月病,血刺疼痛。
川烏頭(炮,令焦黑,去皮、尖) 牡丹皮(四兩) 桂心(五兩) 桃仁(炒,去皮、尖,五兩,別研) 上為末,煉蜜圓,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下,婦人醋湯下。
補腎湯 治寒疝入腹,上實下虛,小腹?痛,時復洩瀉,胸膈痞滿,不進飲食。
常服溫脾補腎。
人參 茯苓 白朮 黃耆 附子(炮,去皮、臍。
各一兩) 沉香(四錢) 木瓜(一兩半) 羌活(半兩) 甘草(炙) 芎藭(各一分) 紫蘇(三分) 上為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嘔吐,加半夏半兩,添水盞半,姜七片,煎。
世寶圓 治一切厥心痛,小腸、膀胱痛不可忍。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 鬱金 薑黃(各半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硃砂少許為衣,每服三十丸,溫酒下;婦人淡醋湯,更服代針散。
神聖代針散 治小腸氣,搐得如角弓反張,膀胱腫硬,一切氣刺虛痛。
張氏處此數方,的有神效。
乳香(研) 沒藥(研) 安息香(研) 當歸(洗,去蘆) 川芎 白芷(各半兩) 芫青(去足翅,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病甚半錢。
先點好茶一盞,將藥摻在茶上,不得吹,攪動,立地細細呷之。
脫鈴圓 治奔豚,腎餘腫墜,小腸氣痛,並下部一切疾。
胡蘆巴(炒) 破故紙(炒) 蓬莪朮(炒) 荊三稜(炒。
已上各一兩) 檳榔(半兩,生用) 南木香(半兩,不見火) 川楝子(一兩,用巴豆七個炒,去巴豆) 上為細末,面內入少許硇砂細末,同煮糊為丸,如桐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溫酒、鹽湯送下,空心、食前服。
妙應散 治大人、小兒偏墜。
防風(二兩) 官桂(去皮,一兩) 上為細末,二錢,溫酒、鹽湯調下,服了食壓之。
治小腸氣,用蔥白入茴香,煨,同嚼縮砂仁,妙。
木香趁痛圓 治下部諸疾,不問虛實,往來作痛,時發寒熱。
南木香(二兩,不見火) 胡椒 大黃(炒) 青皮(去白) 全蠍(炒。
已上各一兩) 黑牽牛(四兩,半炒半生)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二十丸至三十丸,鹽湯、空心下。
半夏湯 治心脾疼,及小腸奔豚等痛患。
吳茱萸(去枝並目) 半夏(湯泡,切片) 肉桂(去皮。
等分) 上?咀,三錢重,水一大盞半,生薑十片,同煎八分,去滓,熱服。
腸風門 辨腸風、痔漏、下血證候 夫有五痔,人奏圊則下血,或點滴,或迸箭,或清或濁。
面黃唇白,心忪腳弱,頭目眩暈。
此因飽食、坐久、腸癖所為。
亦有飲酒、房室過度所緻。
世醫多指此為腸風臟毒,然腸風臟毒,自屬滯下門,臟毒即是臟中積毒;腸風即是邪入臟。
純下清血,謂之風利。
今五痔下血,乃是酒痔、脈痔,其血自肛門邊別有一竅,如針孔大,滴淋而下,與洩物不共道,不可不知。
黃連湯 治脈痔下血不止,量冷熱加減法。
此數方系葉伯材累用有神效。
黃連(去須) 烏頭(炮,去皮、尖。
各等分) 上為銼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熱則加黃連,冷則加烏頭。
酒連圓 治酒痔下血,伏暑久治不效。
黃連(不以多少,燎去須,酒浸,銀器中重湯煮,漉出曬乾,添酒煮七次止) 上為末,以餘酒為圓,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湯下。
加味四君子湯 治五痔下血,面色萎黃,心忪耳鳴,腳弱氣乏,口淡,食不知味。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炙) 黃耆 白扁豆(蒸。
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匕,湯點服。
此方人未之信,服者頗效,所謂「看不上手面,自有奇功」。
豬牙皂角散 治五種腸風下血:糞前有血,名外痔;糞後有血,名內痔;大腸名脫肛;穀道四旁有胬肉,如乳頭,名鼠奶痔;有穴,腸出血,名漏。
並皆治之。
黃牛角?(一枚,捶碎) 白蛇蛻(一條) 蝟皮(一兩) 豬牙皂角(七鋌) 穿山甲(一片,七十鱗) 上並銼碎,入砂瓶內,以鹽泥封固,候乾。
先少著火燒,令煙出,後用大火煅,令通赤為度。
取出攤冷,為末。
先以胡桃一個,分四分。
一分臨臥時,細研如糊,酒調下便睡。
先引出蟲,至五更時一服,次日辰時一服,並三錢藥末。
久患者不過三服即愈。
黃耆圓 治腸風瀉血。
呂大資宅經效方,石寺丞服後得驗。
黃耆 黃連(各等分) 上件藥為末,以麵糊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
厚樸煎 王嗣康為蔡昭先處此方,治積年下血。
韓縣尉名楚卿傳,雲乃尊主藏,服之作效。
厚樸(五兩,用生薑五兩,同搗開,於銀石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