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治。

     橘紅 青皮 厚樸(薑汁炒) 青木香 山楂肉 茯神(去皮木) 神麯(炒) 麥芽(炒) 白朮(炒,各四兩) 香附(炒,三稜) 砂仁(炒,各二兩) 蓬朮(一兩) 廣木香(五錢) 甘草(二兩,炙) 人參(二兩,人虛者用) 為末,煉蜜作餅。

    空心米湯下。

    白痢姜飯湯下。

     加味香連丸 治大人小兒痢疾。

     黃連(二兩,一半薑汁炒,一半芒硝水炒) 木香 青皮(炒) 大黃(酒蒸九次) 枳殼(炒) 黃芩(炒) 香附(炒,各一兩) 白芍(二兩,酒炒) 甘草(五錢) 上為末,薑汁、神麯糊為丸,桐子大。

    量兒大小,白痢薑湯、赤痢苦茶服。

     麟丸 治大人小兒痢疾如神。

     巴豆(百粒,去油,絹袋盛) 甘草(水煮半日) 江西淡豆豉(一合) 木香(一兩) 共為細末,人乳丸,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丸。

    赤痢淡薑湯下,自痢砂糖湯下,赤白薑糖湯下,五色痢肚疼者艾葉湯下。

     養臟湯 平調臟腑,去積溫中。

     白朮(炒) 厚樸(薑汁炒) 陳皮 甘草 茯苓 升麻枳殼 木香 黃連(茱萸炒) 白芍(炒) 蓮肉 薑棗水煎服。

    純血加黃芩、生地、當歸、地榆;紅痢加地榆、當歸;白痢加乾薑;赤白痢加當歸、乾薑;腹痛加乳香、沒藥;久痢加粟殼(炙);禁口加石蓮、冬米;發熱加柴胡、知母;乾嘔加藿香;渴加五味子、麥門冬、天花粉;裡急後重倍加檳榔、枳殼、木香;胸膈不寬加砂仁;元氣下陷加人參、柴胡;小便不利加滑石、豬苓、澤瀉。

     痢症不治歌 糞門如筒脈洪數,發熱不食渴兼作;瀉下渾似爛魚腸,豆汁屋水相交錯;汗出如流啼不休,肚腹疼痛陰囊縮;或如齆齈雞子臭;有藥莫救備棺槨。

     造神麯法 白麵(十斤) 蒼耳草(自然汁,三升) 野蓼(自然汁,四升) 青蒿(自然汁,三升) 杏仁(四升,去皮尖) 赤小豆(三升,煮爛連汁研) 三伏內上寅日,將藥汁拌麵,如造麴法曬乾收用。

    甲寅、戊寅、庚寅乃三奇日也,此日修合名三奇神麯,大有神效。

     瘧 歌曰:小兒瘧疾多因食,邪正交攻寒熱逼;截之太早反不良,初用青皮飲消息;次退截瘧不二湯,神功一服如金石。

     青皮飲 治小兒瘧疾。

    (方見瘧門) 瘧疾經驗方 柴胡(有汗一錢,無汗二餞) 白朮(二錢,無汗一錢) 茯苓 陳皮 半夏(各七分) 甘草(三分,炙,腹脹不可用) 黃芩(熱多五分,寒多一分,寒熱均七分) 人參(五分,虛七分,虛甚一錢) 草果(五分,無食不用) 生薑(寒多五片,熱多一片,寒熱均三片) 薄桂(二分) 水二鍾煎八分,發前空心服。

     截瘧不二飲 發四五次,然後可截。

     檳榔 草果 知母 貝母 陳度 枳殼 半夏 常山 烏梅 蒼朮 柴胡 酒一鍾、水一鍾、姜三片煎半鍾,露一宿,五更溫服,渣隔宿再煎服之。

     治乳兒瘧疾痞塊 川芎(二錢) 生地 白芍(炒,各錢半) 陳皮 半夏 黃芩(炒,各一錢) 甘草(三分) 鱉甲(醋炙為末,五分) 姜三片水煎,臨眼入醋炙鱉甲末。

     瘧疾經久不治歌 荏苒經旬瘧不除,更加瀉痢悶如癡;蒸蒸作熱渾身瘦,遍體青筋鼻似煤;飲食未嘗沾口腹,頂門下陷項常垂;生痰喘急時加嗽,縱有良方不可醫。

     傷寒(夾驚夾食) 歌曰:傷寒六脈皆浮緊,虎口三關紅紫影;發熱惡寒腰脊強,頭疼吐逆煩悶盛;夾驚睡臥時驚搐,夾食餿酸噎氣逆;無汗必須用解表,太陽過經終不吉。

     十神湯 此發散風寒之劑,冬月用之。

    春用參蘇飲。

     川芎 白芷 麻黃 陳皮 紫蘇 香附 升麻 乾葛 芍藥 甘草 薑棗煎服。

    有汗去麻黃;熱甚加黃芩;咳嗽加半夏、杏仁,喉痛加桔梗、前胡;譫語加柴胡、黃芩;洩瀉加訶子、木香;吐逆加薑汁、半夏;頂巔痛加羌活、藁本;便血加桃仁;便結加枳殼;裡熱盛加大黃。

     傷風咳嗽 傷風歌曰:傷風貪睡面青黃,呵欠頻頻熱似湯;口吐氣來渾似火,鼻流清涕嗽生痰;法當解表消痰嗽,加減參蘇飲正當;更有抱龍丸可用,霎時風散日回光。

     咳嗽歌曰:咳嗽皆因風入肺,重則喘急熱不退;肺傷於寒嗽多痰,肺傷於熱生壅滯;寒則發散熱必消,實當瀉腎虛補肺;嗽而不已便成癇,痰盛不已驚風至;眼眶黑紫如損傷,嗽而有血難醫治;疏風豁痰補瀉明,款花膏內生神秘。

     川芎茶 治大人小兒感冒風寒、頭疼、鼻塞、遍身拘急,惡寒發熱等症。

     鮮川芎(梗葉切碎,如無用乾者) 生薑(切絲) 菖蒲(切絲) 陳皮(切絲) 鮮紫蘇(梗葉切碎各等分) 細茶(與藥相對) 五月五日午時,拌勻用盒蓋過宿,使氣透,次日取出焙於,磁瓶收貯。

    用時以沸湯泡一鍾,乘熱薰鼻,吸其氣,復乘熱飲之,汗出即愈。

     加減參蘇飲 人參 紫蘇 柴胡 陳皮 甘草 枳殼 前胡 白芷 半夏 乾葛 茯苓 防風 桔梗 薑棗水煎服。

    病虛及胃寒用人參,壯實者不必用。

    似欲發痘者或加升麻;肺熱咽不下,加黃芩,去人參;痰盛加南星、竹瀝;壯熱加黃芩;風盛欲發搐加防風、天麻;項背拘急加獨活;頭痛加川芎、細辛;鼻塞加細辛、白芷,初嗽加麻黃、杏仁;痰壅加葶藶、桑皮;久嗽加杏仁、五味子、貝母;吐痰加薑汁;初感冒欲發散,加麻黃、蒼朮;肺虛唇白,嗽不能接氣加人參、糯米、阿膠;春冬感冒盛者加羌活;風寒已表惟熱不退者除去本方,用小柴胡湯。

     辰砂抱龍丸 治小兒傷風咳嗽、痰喘煩渴、鼻流清涕、驚悸風熱等症。

     天竺黃 天花粉 茯神(去皮木) 明天麻(各一兩) 膽星(二兩) 雄黃 防風(各五錢) 麝香(一錢半) 辰砂(五錢,水飛) 為細末,甘草濃煎汁,丸芡實大,辰砂為衣。

    燈心薄荷湯下。

    傷風痰盛,紫蘇薑湯下。

     豁痰湯 治感冒或驚風痰盛,用以驅之。

     半夏 南星 橘紅 紫蘇 黃芩 枳殼 前胡 杏仁 桔梗 水煎,入竹瀝、薑汁服。

    風痰吐涎加防風;結痰加瓜蔞仁;濕痰加白朮;寒痰嗽喘加麻黃、乾薑;食積面黃少食,或多食即飢皆胃熱,化為痰吐出黃色有稠黏著,加神麯、山楂、麥芽;熱痰是肺熱不已,吐出成塊加山楂、天花粉。

     款冬膏 治嗽如神。

     款花 紫蘇 杏仁(去皮尖炒) 桑皮(各一兩,俱為細末)烏梅肉(一兩,蒸過,搗爛入前藥和勻曬乾) 共研為細末,煉蜜調成膏噙化。

     咳嗽不治歌 全嬰論嗽皆屬肺,不治面青飲水忌;躁狂囟陷上氣喘,此嗽逢之俱不治。

     辛夷膏 治小兒鼻流清涕不止。

     辛夷葉(一兩,洗淨焙乾) 細辛 木通 白芷 木香(各五錢) 杏仁(一兩,去皮尖,研如泥) 為細末,用杏仁泥、羊骨髓、豬脂各一兩,同諸藥和勻,瓦器中熬成膏,赤黃色為度,候冷入腦、麝各五分拌勻,塗囟門上。

    更用少許塗鼻中。

     惺惺散 治小兒變蒸發熱或咳嗽痰涎、鼻塞身重,相似傷寒。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炙) 白芍(炒) 天花粉 桔梗(各五錢) 細辛根(一錢半) 為末。

    每服二錢,姜一片,薄荷葉少許,煎湯調服。

     小兒中暑,伏熱煩渴,身熱頭痛,霍亂吐瀉,小便赤少,心神恍惚,宜服五靈散。

     芎黃散 治小兒齒不生。

     大芎藭 地黃(各五錢) 山藥 當歸 芍藥 甘草(炙,各一錢) 為末。

    湯調服並擦齒腳。

     治小兒龜胸 大黃(煨,三錢) 天門冬(去心) 百合 木通 杏仁(去皮尖,麩炒) 枳殼(炒) 桑皮(蜜炙) 葶藶(隔紙炒) 樸硝(各五錢) 為末,煉蜜丸,芡實大。

    食後溫湯調下。

    仍灸兩乳前各一寸半,上兩行三骨間六處各三壯,春夏從下灸起,秋冬從上灸起。

     小兒兩目忽然視物不見,俗名雀盲 以揭羊肝一具,不用水洗,不犯鐵器,以竹刀剖開,入穀精草一撮,瓦罐內水煮熟,不時食之。

     熱 (胎熱、胎黃、目赤、便澀,便閉,便血、丹毒、胎毒、瘡瘍、咽痛、發頤、重舌、弄舌、脾熱、鵝口,以上皆熱症) 歌曰:小兒生下受胎熱,目閉泡浮大便結;濕熱薰蒸遍體黃,小便淋澀或見血;滿口成疳及赤遊,發頤咽痛重木舌;胎毒瘡瘍痛莫言,多啼不乳呻吟竭;諸症皆由壅熱為,大連翹飲不虛設;三黃化毒丹可兼,頓令慈母生歡悅。

     大連翹飲 治三焦積熱、大小便不利,赤目丹毒、口瘡重舌、木舌咽痛、瘡瘍等症。

     連翹 瞿麥穗 滑石 牛蒡子 車前子 木通 赤芍 山梔 當歸 防風 黃芩 柴胡 甘草 荊芥穗 蟬蛻 水煎服。

    胎熱加生地;胎黃加茵陳;目赤加黃連、羌活;小便澀加豬苓;大便澀加大黃、枳殼;大便血加地榆、槐角、枳實;小便血加麥門冬、生地、石蓮;胎毒、瘡瘍加升麻、生地、歸尾;丹毒遍身加犀角、黃連;發頤加羌活、白芷;咽痛加桔梗、薄荷,重舌、木舌加黃連、樸硝、犀角;弄舌加石膏。

     生犀散 治骨蒸肌熱、瘦悴額赤、口乾潮熱、夜有盜汗、五心煩熱等症。

     生犀角(二錢) 地骨皮 赤芍 柴胡 乾葛(各一兩) 甘草(炙,二兩) 每服三錢。

    水煎,食遠服。

     五福化毒丹 治小兒蘊積熱毒、驚惕狂躁、頰赤咽乾、口舌生瘡、夜臥不寧、譫渴、頭面身體多生瘡癤。

     玄參 桔梗(各二錢) 白茯苓(二錢半) 人參 牙硝(枯)青黛(各一錢) 甘草(炙,七分) 麝香(二釐半) 為末,煉蜜丸,芡實大,金銀箔為衣。

    薄荷湯下。

     鶴頂丹 治小兒積熱及暑月火盛心煩,並麻瘄熱症,一切結熱。

     寒水石(煅) 石膏(各二兩) 甘草(二錢) 為末,甘草濃煎汁,丸芡實大,辰砂為衣。

    薄荷湯下。

     瀉青丸 治小兒肝經風熱,目赤腫痛,兼治肝臟實熱,尋衣撚物,目直不搐,得心熱則搐,身反折強,直目連劄或目遍青,或臟腑饗洩,諸藥不止,脾虛肝盛。

     當歸 龍膽草 川芎 山梔 大黃(煨) 羌活 防風(各二錢半) 為末,煉蜜丸,芡實大。

    竹葉、砂糖湯下。

     八正散 治小兒心經蘊熱、臟腑秘結,小便淋澀。

     車前子 木通 扁蓄 甘草 大黃(煨) 瞿麥 滑石 梔子 加燈心水效服。

     四順清涼膏 治小兒熱結、大便不通。

     芍藥 當歸(酒洗) 黃連(姜炒,各五錢) 生地(酒洗) 甘草 大黃(酒蒸九次) 黃芩(炒,各三錢) 為末,蜜丸,芡實大。

    每服一丸,白湯下。

     又方 小兒結熱,大便不通。

     豬膽汁滴入穀道即通,不必服藥。

     治小兒木舌、舌腫硬及重舌 百草霜 芒硝 滑石(各等分) 為末,酒調服。

     一方 小兒重舌。

     用針刺出惡血即愈。

     治小兒解顱,乃母氣虛弱,故頭骨開而不合。

    八物湯,有熱加酒炒黃連、生甘草,子母皆服。

    外用帛束緊,以白蘞末敷之。

     釀乳方 解胎中受熱,生下面赤眼閉、大小便不通、不進乳食。

     澤瀉(二兩半) 豬苓 赤茯苓 天花粉 茵陳 甘草 生地(各一兩) 每服二錢,水一鍾煎半鍾,食後乳母捏去宿乳服。

     治小兒生下遍體皆黃狀如金色、身上壯熱、大小便不通、不進乳食、啼叫不止 生地 當歸 赤芍 川芎 天花粉 每服五錢。

    水一鍾煎服。

     小兒初生不飲乳,不小便 以蔥白一寸四,破之加乳汁入磁器內煎,灌之立效。

     蒲黃散 治初生兒大小便下血。

     生蒲黃 油頭髮(燒灰存性,各一錢) 為末,用生地黃汁或米飲或乳調服。

     治小兒溺血 蒲黃 生地 生甘草 赤茯苓(去皮,各等分) 水煎發灰,調勻食前服。

     一方 小兒尿血。

     以升麻、甘草煎湯,調益元散服。

     三黃丸 治小兒諸熱,兼治身黃、黃疸、衄血、便血。

     黃芩 黃連(去須) 大黃(炒,各一錢半) 為末,滴水丸。

    茶清下三五十丸。

     地黃湯 治小兒鼻衄。

     川芎 生地 赤芍 當歸(各等分) 蒲黃少許煎服。

     治小兒胃氣熱吃泥 軟石膏 黃芩 陳皮 茯苓 白朮(各等分) 煎服。

     退黃丸 治小兒黃病、吃泥、吃磚瓦、生米、炭、茶等物。

     皂礬(八兩,用面一斤和作餅,入礬在內,火煨焦為度) 蒼朮(八兩) 厚樸(八兩,薑汁炒) 陳皮 甘草(各八兩) 川椒(十兩,焙去汗) 為末,紅棗三斤,煮熟去皮、核,胡桃三斤去殼,搗成膏和熟丸,桐子大。

    量兒大小用藥多寡,酒服。

     治小兒痰熱骨蒸 二陳湯(五錢) 升麻(二錢) 葛根 白芍(各一錢半) 人參(一錢) 五味子(三十粒) 作三帖,薑棗煎服。

     消毒犀角飲 治小兒內蘊邪熱、咽膈不利、痰嗽、眼赤臉腫、腮項結核、遍身風疹,丹癗及瘡疹已出,未出不能快透。

     鼠黏子(微炒,四錢) 荊芥 甘草(各一錢) 防風(去蘆,五分) 一方加黃芩一錢,犀角鎊五分,如無犀角以升麻代之。

    水一鍾煎半鍾,溫服。

     十種丹 飛竈丹(從頭頂腫起,蔥汁塗) 石竈丹(從頭上紅腫起,用赤小豆末,雞子清塗) 鬼火丹(從面泡腫起,竈心土、雞子清塗) 天火丹(赤點從背起,桑皮末、羊膏塗) 天竈丹(從兩臂腫,黃色木灰水塗) 水丹(從兩脅臂虛腫,生鐵磨水、豬屎塗) 胡火丹(從兩足赤腫,乳香末、羊脂塗) 菸灰丹(自兩足起有赤白點,豬槽上土塗) 白火丹(從髮際下虛腫,以指捺之,隨手起者是也,以陳年香欒炒黃,下無灰酒蓋定,滾數沸,取起服) 治丹毒發作,恐其入腹,一時無藥 急以針於紅點處刺出惡血,即散。

    一方胎衣瓶中土調敷。

     治走馬火丹 用慎火草搗汁塗之。

     治天火丹 臍腹起者。

     蚯蚓泥炒,研細,水調敷。

     治小兒赤瘤熱毒鬱結肉間,發於皮膚,赤如瘤色 宜服生地、木通、荊芥,苦寒帶表之藥,外以芒硝,濃煎洗,芭蕉油塗。

     金泥膏 治小兒一切無名腫硬焮赤,諸般丹瘤、熱瘭濕爛。

    大人亦治。

     用陰地上蚯蚓糞,樸硝比蚯蚓糞三分之二、一處研細,新汲水濃調,厚敷患處,幹再上。

     治小兒口糜 滿口生瘡者是,亦治大人。

     黃柏 細辛 青鹽 為末,噙之,吐涎即愈。

     小兒白屑滿口 狀如鵝口 用發纏指頭,蘸井花水拭舌。

    如不脫,濃煎粟米汁,以綿纏筋頭拭之,用煅過黃丹摻。

     小兒牙疳 白礬裝入五倍子內燒過,為末敷之。

     真黃散 治小兒走馬疳。

     雞肫黃皮油燈上燒存性,研細末,入黃柏、枯礬、麝香一字,用米泔攪,口內敷之。

     小兒走馬牙疳 用婦人溺桶中白垢,火煅一錢入銅絲三分、麝香一分半敷之。

     小兒口疳 人中白(煅,二錢) 黃柏(炙,五錢) 硼砂(一錢) 銅絲(五分) 麝香(三分) 冰片(二分) 男子發(煅存性,一錢) 為末,青布拭口,以蘆管吹入,涎出再吹。

     小兒口瘡不能飲食 用礬湯浸腳半日,以蜜炙黃柏、炒殭蠶,為末,敷之,立進乳而安。

     治小兒頭瘡 臘豬油(半生、半熟) 雄黃 水銀(各等分) 研勻,洗淨敷之。

     小兒癩頭瘡 以五倍子煎湯洗淨,煅鵓鴿糞研細敷之。

     一方 用燒酒擦洗最效。

     一方 用通聖散酒拌,除大黃另酒炒,共為末,再酒拌令乾,每服一錢,水煎服。

    外用紅炭淬長流水熱洗,胡萎子、伏龍肝、懸龍尾、黃連、白礬為末,油調敷。

     小兒白禿癩痢瘡 以石灰窯內燒過紅土塹四兩、百草霜一兩、膽礬六錢、雄黃一兩、輕粉二錢、榆皮三錢,共為末,豬膽汁調搽。

     小兒頭上甜瘡 以松香、黃丹、飛礬各一兩,搗勻,綿花子油調塗。

     小兒黃水瘡癬 以紅棗去核,銅綠為末,入棗內煅存性,研細。

    有膿者幹敷,無膿者香油調,搔破敷之。

     小兒身面爛瘡 桑油(鮮桑木捶碎,裝瓶內,用一瓶合口埋土中,糠火煨之,其油自滴下) 輕粉 雄黃(各五錢) 豬膽(一個) 滑石(一兩) 硫黃(五錢) 穿山甲(十五片,炙) 鳳凰退(燒存性,五錢) 為末,桑油、豬膽汁調,絹包擦之。

     小兒面上甜瘡 以清明插過柳枝燒存性一錢、銀硃七分,共研。

    再入飛飢一分,敷。

     小兒面上紫塊如錢大或滿面俱有 穿山甲(十片,炙) 川椒(去目,五錢,各為末) 薑汁(四兩) 野大黃根(取汁,四兩) 和勻,絹包擦。

     小兒天泡瘡 用麩皮炒研末一錢、青黛八分,研勻,井水調敷。

     小兒耳後蝕瘡 以黃連、枯礬為末,敷之。

     小兒黑斑、紅斑、瘡癢、隱疹 並用防風通聖散為末,酒調下。

     小兒遍身生瘡膿水不幹 以黃柏末加枯礬少許摻之。

     綿繭散 治小兒遍身疳蝕,膿水不幹。

     空蠶繭(出蛾者),每個納白礬一分,燒過研細,幹敷。

     治吐母癉 何首烏藤(上) 金銀花(上) 劉寄奴(中) 羊蹄根(中) 野菊花(中) 煎湯與小兒浴,用絹布抹乾,以後藥搽之。

     六黎根(五錢) 寒水石(煅,二錢五分,瘡上水少加五分) 枯礬(二錢五分,瘡上水多加五分) 銀硃(四分) 共為末,以豬油熬化,稍冷調入藥末,絹包搽,不可見生水,隔二日再洗再搽。

     鱔痞頭膏藥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穿山甲(炙) 全蠍(炙) 殭蠶(炒) 龍骨(各五錢,為末) 松香(一斤) 芝麻油(四兩) 煎好下銅絲一兩,入水中捏,以綠為度,紅布攤貼。

     國老散 治瘢瘡、痘疹、疔腫、癰疽諸般惡毒及中砒毒、菌毒、傷寒發狂等症。

     五月五日選大甘草為末,用大竹一段,兩頭留節,鑽一孔入甘草,以木塞之置糞缸內,仍縛石墜至底,浸四十九日取出,洗淨,以甘草曬乾,再研極細。

    如小兒出痘見苗及諸般惡毒,並用糖湯調服。

     東華解毒膏 治大人、小兒無名腫毒,諸般惡毒、瘡癤、癰疽、發背、痘毒、風毒,用紅絹,津唾攤貼,不見火,極為神效。

     桃枝 柳枝 槐枝 榆皮 桑枝(俱用嫩枝) 地骨皮(挫碎,各五升,以長流水一擔熬至五分去渣,加當歸末四兩,慢火熬成膏,滴水成珠,名五枝膏。

    聽用) 瀝青(淨,一斤松香(淨,半斤) 乳香(一兩,研) 沒藥(一兩,研) 輕粉(二錢,研) 黃蠟 銅青(各二兩,研) 血竭(二錢,研) 麝香(一錢(研) 安息香(五錢) 黃丹(一兩,水飛研細) 用川芎、大黃、白芷各二兩入芝麻油熬黑焦色去渣,春夏用油四兩,秋冬用油六兩,如法煎滴水不散,次下瀝青、松香、黃蠟化開,下五枝膏二兩,以槐枝攪百餘遍,下乳香、沒藥、血竭、輕粉、安息香、黃丹,再攪百餘遍,下麝香、銅青,再攪百餘遍,滴水內浮似青荷葉為度,拔扯二百餘遍浸一宿,取起收貯。

    如貼瘡毒,用槐枝、蔥白煎湯,洗過貼之,三五日一換。

     拔生膏 治諸般惡毒、瘰癧、鼠瘡才起者,點破即愈。

     血竭(二錢) 蟾酥(三錢) 麝香(一錢) 雄黃(五錢) 輕粉(三錢) 乳香(二錢) 沒藥(二錢) 上用蕎麥杆燒灰一鬥二升,淋汁八九碗,文武火煎至三碗,取碗半收貯添用。

    以碗半置磁器內,候溫將藥研細末,入汁內,桑柳槐枝攪勻,入好石灰一升再攪,取起冷過宿,磁瓶盛之。

    凡諸惡瘡毒,點頭上,一日二次,次日又一次,瘡頭破,血水出即愈。

    仍貼東華解毒膏,如日久藥幹,將留起灰汁加入。

     治外腎腫大 木通 甘草 黃連(炒) 當歸 黃芩 水煎服。

    用紫蘇莖葉為末,幹敷。

    如爛以香油調,鵝翎刷,又用青荷葉包上。

     治小兒臍中汁出並痛 用桔礬或黃柏末敷臍,不幹以伏龍肝塗。

    或枯礬、龍骨等分敷之。

     痘疹 辨痘疹熱 頭與肢節疼痛無時者,時疫熱也;面赤汗出、鼻流清涕者,傷風熱也;午後發熱、頭與肚熱、右額有紋者,傷食熱也;乍寒乍熱、呵欠煩悶、驚悸、咳嗽嚏噴、兩腮赤紅,骫涼耳冷者,痘疹熱也;渾身壯熱、妄言鬼神、口鼻衄血、驚搐不止,幾死而復生,痘疹時熱在內也;既辨認痘疹之熱,與諸熱不同,又須審其勢之輕重,輕則發散,重則疏利,首尾俱不可汗下,蓋汗下二說古人所深戒也。

     痘疹五臟所屬 肝為水泡初見標,主淚出,其痘,細雜而色紅;肺為膿泡初見標,主涕出,其痘平大而色白;心為斑出初見標,其痘尖細而色赤;脾為疹初見標,三五成群,黃赤與皮色相同;腎為例靨,其色黑,初出之時,五臟之症皆見者,以熱並動於五臟也;及已出乃得歸一臟者,以一臟受穢多而毒氣盛也。

    亦有兩症、三症同出者,所受同而併發也,其瘡疹欲發時,呵欠煩悶者,肝也;時發驚搐者,心也;乍涼乍熱,手足冷者,脾也;兩頰赤而嚏者,肺也;惟腎無症,但骫冷耳冷是也。

    骫耳俱屬腎,腎居北方主冷故也。

    腎雖無症,而其候惡者,瘡變倒靨而黑陷,則歸腎也。

    此由不慎風寒及內虛所緻,瘡黑陷耳骫反熱者,逆也。

     辨痘輕亙 初見苗時,用手揣摩其瘡勢,宜堅而尖,不宜軟而塌。

    三次出者輕,一齊出者重。

    臍突去處不宜有,頭面心竅不宜多。

    大小不一,尋根窠紅活尖頭光澤者最輕,平頭者半輕半重,陷頂者極重。

    又有出輕而變重,出重而變輕,顧調養避忌之,何如耳?此於氣血上見形勢則輕重可知矣。

     看痘法 凡看痘輕重,未曾出點之先,先看兩目不腫,肉不紅,無淚清淨,其痘出來必輕。

    極忌一塊五、六個,極忌嘴邊出起,乃脾家痘,十不救一。

    痘有大小不一等,乃氣血之所由分也,人多有不知。

    一種小痘,以為不起,用藥發之,誤矣。

    凡痘看頭不看身,醫頭不管身,隻要臉上、頭上膿足,四肢不必懼,至落靨時,靨如琥珀厚而紅者,再無後患;倘落下如紙薄、如白豆殼者,必有後患。

    或有服寒涼藥過多,或飲水過多靨白者,尚可治。

    隻以脾胃健為上,能進飲食,痘雖犯症,終不死。

    孩子不滿一歲,一身一頭無縫者,決不必醫。

    用藥之法,須先去其雜症,如因感冒寒邪起者,則散其寒;因驚起者,則定其驚;因傷食者,消其食。

    雜症即去,然後用補血補氣藥,氣血充足,自然成膿結癡矣。

    又有痘出稀疏而兒體隻是不快者,必生內癍,當看其指甲,有青紫色便是,急用化癍湯藥治之。

     輕症不可遽發 初出三日以後,七日以前,如痘色紅潤光澤尖凸者,雖不服藥亦愈。

    俗人無知,專用前炒、火煨、毒物及人牙、川山甲之類發之,禍患無窮矣,所當切戒。

    若八、九日痘色灰白,平塌不起者,方可用發藥。

     痘疹日期 痘出三日,至足心為齊。

    三日長肥滿、三日成膿窠、三日上蠟色結痂,首尾十二日,可保平安,此其大約。

    設使氣候垂違,瘡勢沉重則又難定其期也。

     輕痘歌 熱緩神清痘少稀,根窠紅活出參差;四肢溫暖無寒熱,乳食如常渴瀉除;太陽面頰俱光澤,手足累累圓似珠;更兼腰項當心少,但宜調護不須醫。

     重痘歌 初熱一日即便出,稠密鮮紅減飲食;洩瀉煩渴頭面多,紅斑夾疹二便澀;平塌灰白欠光明,疔毒膿瘡水流濕;若此重症須預防,莫得臨時有疏失。

     不治痘 熱極腰疼發一出,昏睡沉沉不納食;一齊湧出如蠶種,紅紫藍斑兼陷黑;邪視皮浮痘若無,頂似塵鋪兼火刺;面唇先腫目無神,腳冷如水漸過膝;無分皮肉一般紅,聲啞唇焦言不出;水泡癢塌並空瘡,牙疳臭爛聞不得;寒戰咬牙痘後驚,靨若竹衣便膿血;此皆死症不須醫,總遇神仙難著力。

     避忌 正當痘疹之時,謹司門戶恐被風寒所襲,嚴禁房事恐為穢氣所乘。

    月婦經水,疱廚煎煿、生畜糞穢及狐臭獨忤,一切忌之。

    須常燒芸檀、蒼朮、小棗之類,及掛胡荽浸醋炭以逼其氣至。

    若月經、狐臭設在父母,幼子時刻不可離將如之何?必常加澡浴,每易新衣,不使氣侵其膚可也。

    如有犯者,當服托裡散,肉桂隨意加減之。

     瘄疹痘辨 小兒壯熱有紅斑,如錦紋或如蚊咬者,謂之瘄子。

    有小泡如痘而微白色易靨者,謂之水痘,北人謂之疹子。

    初起細小,漸漸紅胖貫膿如豆結痂,謂之痘子,古人謂之豌豆瘡。

    痘與疹發自胎毒,故今聯屬言之日「痘疹」。

    若癍症,則傷寒、內傷、熱病皆能緻此,不專繫於胎毒也。

    醫者須分別之 痘初出或未出,以絲瓜近蒂三寸連皮燒,存性為末,砂糖調服或入硃砂蜜調服之。

    多者可少,少者可無。

     痘疹其方 才覺發熱服之不出,雖出必輕,見苗並收早者亦可服。

     復生散 明淨硃砂四兩,絹袋盛之,當歸、川芎、升麻、甘草各六兩,用砂鍋取東流水七大碗,人芎、歸、升麻、甘草煎三大碗,去渣將硃砂袋以一小竹橫擱鍋上,離底一指許,傾前藥汁浸袋即止,旋添煮之,水盡力度,焙乾為極細末,聽用。

     引經散 糯米五合淘洗淨,瀝乾,鹽泥為餅,包米在內入火煅,通紅取出,冷定揀黃色存性者為極細末,聽用。

     小兒一歲用復生散一分、引經散一分,蜜一匙、米湯半盞、好酒三匙調服。

     稀痘丹 黑豆(炒) 殭蠶(直者炒) 硃砂(水飛) 白豆衣 苦絲瓜(燒存性) 木通 甘草節 翹子 百節菖蒲(各等分) 為末,砂糖丸龍眼大,金箔為衣。

    甘草湯下。

    春分、秋分日製,春分,秋分日服。

     又方 臘月八日用活兔一隻,酒果祭告藥王神,必殺取兔血以蕎麥麵和為紅丸,取兔腦以蕎麥麵和為白丸,小兒周歲內以乳汁調服紅白各三丸,身發紅斑為驗,即下出豆。

    縱出亦稀。

     兔血散 發熱將出時服之,解毒稀痘。

     硃砂 雄黃 細茶 乾葛(各五錢) 臘月兔血(與藥相停) 拌勻為細末,每服一分,茶送下。

     痘將出時必發熱,鼻尖、耳尖冷方是。

    便服升麻、葛根、糖球、甘草節、鼠黏子之類,其出必疏,初熱以鼠和子為末,蜜調貼臚門上兔患眼,但見紅點便忌,升麻葛根湯恐發表虛。

    須分氣虛血虛補之,氣虛用參耆、白朮;血虛用四物湯;血熱加酒炒芩連、丹皮等解毒藥;出不快者,加味四聖散、紫蘇飲子、紫草木香湯或快斑散、絲瓜湯;有氣實痰鬱而發不出者,川芎、防風、升麻、乾葛、芍藥、前胡、紅花、蟬蛻之類。

     初起自汗不足慮,乃濕熱熏蒸而然也。

     出太甚者人參敗毒散,紅紫者犀角地黃湯。

    初出如胸前多,急須解毒藥加糖球,又有食少者加白朮。

     色白屬氣虛,補氣為主。

    初出色白者太虛,宜大補氣血,人參、白朮、黃耆、當歸、川芎、升麻、甘草、木香之類。

    一雲大便滑洩,加訶子、肉果。

     色黑屬血熱,涼血為主。

    初出色黑者大熱,便宜解毒,芩連、黃柏、鼠黏子、紫草、葛根、荊芥、防風、甘草之類。

    黑為北方之色,屬火熱甚而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經所謂亢則害承乃制也。

    且無熱則色黑,人所共曉,錢氏論中謂冬月盛寒歸腎變黑,其義安在何,前人未之及也。

     色黑涼血、色白補氣,有中黑陷外白起者,則相兼而治。

     瘡濕者宜補脾燥濕,肌表間熱用風藥,白芷、防風之類。

     初起渴而飲水,至後靨不齊,宜益元散之類。

     將成就而色淡者,宜助血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