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溝:(一名飛虎。
)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中。
手少陽所行為經。
會宗:在腕後三寸空中,一雲空中一寸。
手少陽郄。
(《金鑑》雲:支溝、會宗二穴,相併平直,空中相離一寸。
) 三陽絡:(一名通間。
)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
四瀆: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天井:在肘外大骨尖後,肘上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得之。
甄權雲:在曲肘後一寸,又手按膝頭取之。
手少陽所入為合。
(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瀉一切瘰癧,瘡腫,癮疹。
) 清冷淵: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
消濼:在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行。
(一傳海南治牙疼灸此穴。
) 臑會:一名臑髎。
在臂前廉,去肩端三寸宛宛中。
手陽明、少陽二絡之會。
肩髎:在肩端臑上陷中,斜舉臂取之。
天髎:在肩缺盆中上毖骨陷者中,一曰直肩井後一寸,又雲須缺盆陷處上有空起肉上是穴。
手足少陽,陽維三脈之會。
天牖:在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中,上夾耳後一寸。
翳風:在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
手足少陽之會。
瘛脈:(一名資脈。
)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中。
(刺一分,灸三壯。
主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瘛瘲,嘔吐,瀉痢無時,驚恐,目澀眵膏。
) 顱息:在耳後間青絡脈中。
(《百證賦》雲:痓病非顱息不愈。
《甲乙經》曰:灸三壯,禁刺,出血多則殺人。
) 角孫:在耳廓中間上、髮際下,開口有空。
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
(《甲乙經》:手太陽作手陽明。
)《寒熱病篇》曰: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則足太陽脈亦會於此。
(刺三分,灸三壯,主治目生翳,齒齦腫不能嚼,唇吻燥,頸項強。
一雲堪治耳齒之病。
) 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處陷中。
(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一雲禁灸。
主治耳聾,聤耳膿汁,耳生瘡,齒齲,唇吻強。
《百證賦》雲:兼絲竹空,能住牙疼於頃刻。
) 和髎:在耳前兌發下橫動脈。
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
絲竹空:(一名目髎。
)在眉後陷中。
《甲乙經》曰:足少陽脈氣所發,一雲手足少陽脈氣所發。
(刺三分,留三呼,噤灸,灸之不幸令人目小及盲。
主治頭痛,目赤,目眩,視物??,拳毛倒睫,風癇,戴眼,發狂,吐涎沫,偏正頭風痛,宜出血。
《百證賦》雲:兼耳門,治牙疼於頃刻。
) 正筋別本標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
(此三焦心主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指天者,天屬陽,運於地之外,手少陽之正,上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包羅臟腑之外,故曰指天。
)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中,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於手太陽;(小指次指之端,無名指關衝之次也;上結於手腕之陽池,循臂外關、支溝之次,出臂,出兩骨間,結於肘,自肘上臑外廉,由臑會行太陽之裡、陽明之外,上肩髎,走頸中天牖之分,與手太陽之筋合,皆剛筋也)。
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自頸中當曲頰下入系舌本,與足太陽之筋合。
)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頷當作額,經文是頷字。
)結於角。
(又支者,自頰行曲牙,會足陽明之筋,循耳前上行,與手太陽、足太陽之筋屈曲交綰而會於耳上之角孫,乃屬目外眥,而復會於瞳子髎之次,與三陽交會,上出兩額之左右,以結於額之上角也。
)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
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手少陽之絡名外關,在腕後二寸兩筋間,別走手厥陰心主者也;此經繞臂,故為肘攣及不收之病,治此當取所別之外關。
) 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當是液門穴也。
)標在耳後上角,(當是角孫穴也。
)下外眥也。
(當是絲竹空穴。
) 膽經循行圖 (左右共八十六穴,脈長八尺) 膽經循行圖 膽經循行經文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膽經穴圖 膽經穴圖 膽經腑象圖 《六節臟象論》曰:凡十二臟,皆取決於膽也。
膽經腑象圖 膽腑經文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難經》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合。
是經常多氣少血。
華元化曰:膽者中清之腑,號曰將軍。
主藏而不瀉。
《六節臟象論》曰:凡十二臟,皆取決於膽也。
膽經循行主病總歌 足少陽脈膽經傳,起於兩目銳眥邊(瞳子髎穴),上抵頭角下耳後(自目銳眥由聽會客主人上抵頭角,循頷厭,下懸顱、懸釐,從耳上髮際入曲鬢、率谷,歷手陽明之角孫,外折下耳後,行天衝、完骨等穴,又自完骨外折上行,循本神前至陽白,復內折上行,循臨泣、腦空等穴,由風池而下行也),循頸(過手少陽之天牖)行手少陽前,(下)至肩(上肩井)卻(交)出(手)少陽後(過督脈之大椎,會於手太陽之秉風,則前行),陽明缺盆之外旋。
支者耳後(顳顬之次,過手少陽之翳風穴)入耳中(過手太陽之聽宮),出走耳前(復自聽會至目)銳眥逢,支別銳眥下大迎(足太陽穴,在頷前一寸三分動脈陷中),合手少陽(絲竹、和髎之次而下)抵?宮,下加頰車下頸行,合於缺盆胸中承(其下於足陽明者合於下關,乃自頰車下頸,循本經之前,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內行而下入胸中),貫膈絡肝原屬膽(自胸中手厥陰天池之分,貫膈足厥陰期門之分,絡肝本經日月之分,屬膽而為表裡也),脅裡(出)氣街毛際縈(循脅裡,由足厥陰之章門下行足陽明之氣街,繞毛際合於足厥陰),入髀厭中(環跳穴)脈來橫,直者缺盆下腋(循)胸。
(過)季脅(肝經章門)下合髀厭中(直下而行於外者,從缺盆下腋,循胸,歷淵液、輒筋、日月過季脅,循京門、帶脈等穴下行,由居髎入足太陽之四髎,下行復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於環跳穴也),下循髀陽(髀之外側出)膝外廉,下於外輔骨(膝下兩旁高骨)之前(由髀陽行太陽、陽明之中,歷中瀆、陽關出膝外廉,下外輔之前,自陽陵泉以下陽交等穴也),直(下)抵絕骨(之端)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間(外踝上骨際曰絕骨,其端即陽輔穴,下懸鐘,循足面上之丘墟、臨泣等穴入足小指次指之間,抵竅陰穴而終也),支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足厥陰經於此連(足大指次指本節後骨縫為岐骨,大指爪甲後二節間為三毛)。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口苦(膽病則液洩而上溢)善太息(木鬱不舒),心脅疼痛轉側難(本經之別貫心、循脅裡),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本經之別散於面,膽木病則鬱而不能生榮,燥金勝之也),足外反熱為陽厥(本經行足之外,木病從火故為陽厥),骨所生病剛氣失(膽味苦,苦走骨,故膽主骨所生病。
又骨為幹,其質剛;膽為中正之官,其氣亦剛;膽病則失其剛,故病及於骨。
凡驚傷膽者,骨必軟,即其明證),目之銳眥及頭頷,缺盆腋下腫痛慘,馬刀(瘰癧也)俠癭(夾頸瘤屬)頸腋生,汗出振寒瘧疾成(少陽居三陽之中,半表半裡,故陽盛則汗出,風勝則振寒為瘧),胸脅肋髀膝至脛,絕骨外踝諸節疼(皆本經之脈所及)。
膽經穴歌 足少陽經瞳子髎,四十三穴行迢迢。
聽會客主頷厭集,懸顱懸釐曲鬢翹。
率谷天衝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至。
陽白臨泣開目窗,正營承靈腦空是。
風池肩井淵腋長,輒筋日月京門鄉。
帶脈五樞維道續,居髎環跳下中瀆。
陽關陽陵復陽交,外邱光明陽輔高。
懸鐘邱墟足臨泣,地五俠谿竅陰畢。
取穴分寸 瞳子髎:(一名太陽,一名前關。
)在目外去眥五分。
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
(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痛,目癢,外眥赤痛,翳膜,青盲,遠視??,淚出,多眵。
) 聽會:(一名聽河,一名後關。
)在耳前陷中,客主人下一寸動脈腕腕中,去耳珠下,開口有空,側臥,張口取之。
(刺四分,灸三壯。
主治耳聾耳鳴,牙車脫臼,齒痛,中風,瘛瘲,喎斜。
) 客主人:(一名上關。
)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側臥,張口取之。
手足少陽、足陽明三脈之會。
《本輸篇》曰:刺之則呿不能欠者,即此穴。
頷厭:在耳前曲角顳顬上廉,(即腦空之上。
)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
懸顱:在耳前曲角顳顬之中。
《寒熱病》篇曰: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面者,名曰懸顱,是此,為足少陽、陽明之會,故《氣府論》注為足陽明脈氣所發。
懸釐:在耳前曲角上顳顬下廉。
手足少陽、陽明四脈之會。
曲鬢:在耳上,入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
足太陽、少陽之會。
率谷:在耳上入髮際一寸半陷中,嚼牙取之。
足太陽、少陽之會。
(小兒急慢驚風,灸三壯,炷如小麥。
) 天衝:在耳後入髮際二寸,一曰在耳上如前三分。
足太陽、少陽之會。
浮白:在耳後入髮際一寸。
足太陽、少陽之會。
竅陰:(一名枕骨。
)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有空。
足少陽、太陽之會。
完骨:在耳後入髮際四分。
足太陽、少陽之會。
本神:在曲差旁一寸五分,一曰直耳上入髮際四分。
足少陽、陽維之會。
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
《甲乙經》曰: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府論》王氏注曰:足陽明、陽維二脈之會。
臨泣: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正睛取之。
足太陽、少陽、陽維三脈之會。
(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一曰禁灸。
主治鼻塞,目眩,生翳眵?,冷眼,目諸疾,驚癇反視,卒暴中風不識人,脅下痛,瘧疾日西發。
) 目窗:(一名至榮。
)在臨泣後一寸。
足少陽、陽維之會。
一雲在臨泣後半寸。
正營:在目窗後一寸,一雲半寸。
足少陽,陽維之會。
承靈:在正營後一寸五分。
足少陽、陽維之會。
腦空:(一名顳顬。
)在承靈後一寸五分,夾玉枕骨下陷中。
《氣府論》王氏注曰:夾枕骨後枕骨上。
足少陽、陽維之會。
(昔魏公苦患頭風,發即心亂目眩,華佗刺此立愈。
) 風池:在耳後顳顬後,腦空下發際陷中,按之引耳。
一雲耳後陷中,後髮際大筋外廉。
足少陽、陽維之會。
(刺四分,灸三壯、七壯,炷不用大,《千金》雲:治癭氣灸百壯。
《玉龍賦》雲:兼絕骨可療傴僂。
) 肩井:(一名膊井。
)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者中。
手足少陽、足陽明、陽維之會。
(灸?疝,隨年壯。
《百證賦》雲:治乳癰極效。
) 淵液:(一名泉腋。
)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
(禁灸,刺三分。
) 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
《針灸大成》曰:一名神光,一名膽募。
其穴則曰腋下三寸,復前一寸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平直兩乳,側臥屈上足取之。
膽之募,足太陽、少陽之會。
日月:(一名神光。
)在期門下五分。
《氣府論》注曰:在第三肋端,橫直心蔽骨旁各同身寸之二寸五分,上直兩乳。
膽之募也。
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
京門:(一名氣俞,一名氣府。
)在監骨腰中季脅本夾脊。
一雲在臍上五分,旁九寸半,季脅本夾脊。
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
腎之募也。
帶脈: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一雲在臍旁八寸半,肥人九寸,瘦人
)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中。
手少陽所行為經。
會宗:在腕後三寸空中,一雲空中一寸。
手少陽郄。
(《金鑑》雲:支溝、會宗二穴,相併平直,空中相離一寸。
) 三陽絡:(一名通間。
)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
四瀆: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天井:在肘外大骨尖後,肘上一寸兩筋間陷中,屈肘得之。
甄權雲:在曲肘後一寸,又手按膝頭取之。
手少陽所入為合。
(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治:瀉一切瘰癧,瘡腫,癮疹。
) 清冷淵: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
消濼:在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行。
(一傳海南治牙疼灸此穴。
) 臑會:一名臑髎。
在臂前廉,去肩端三寸宛宛中。
手陽明、少陽二絡之會。
肩髎:在肩端臑上陷中,斜舉臂取之。
天髎:在肩缺盆中上毖骨陷者中,一曰直肩井後一寸,又雲須缺盆陷處上有空起肉上是穴。
手足少陽,陽維三脈之會。
天牖:在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中,上夾耳後一寸。
翳風:在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
手足少陽之會。
瘛脈:(一名資脈。
)在耳本後,雞足青絡脈中。
(刺一分,灸三壯。
主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瘛瘲,嘔吐,瀉痢無時,驚恐,目澀眵膏。
) 顱息:在耳後間青絡脈中。
(《百證賦》雲:痓病非顱息不愈。
《甲乙經》曰:灸三壯,禁刺,出血多則殺人。
) 角孫:在耳廓中間上、髮際下,開口有空。
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
(《甲乙經》:手太陽作手陽明。
)《寒熱病篇》曰:足太陽有入頄遍齒者,名曰角孫,則足太陽脈亦會於此。
(刺三分,灸三壯,主治目生翳,齒齦腫不能嚼,唇吻燥,頸項強。
一雲堪治耳齒之病。
) 耳門:在耳前起肉、當耳缺處陷中。
(刺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一雲禁灸。
主治耳聾,聤耳膿汁,耳生瘡,齒齲,唇吻強。
《百證賦》雲:兼絲竹空,能住牙疼於頃刻。
) 和髎:在耳前兌發下橫動脈。
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
絲竹空:(一名目髎。
)在眉後陷中。
《甲乙經》曰:足少陽脈氣所發,一雲手足少陽脈氣所發。
(刺三分,留三呼,噤灸,灸之不幸令人目小及盲。
主治頭痛,目赤,目眩,視物??,拳毛倒睫,風癇,戴眼,發狂,吐涎沫,偏正頭風痛,宜出血。
《百證賦》雲:兼耳門,治牙疼於頃刻。
) 正筋別本標 手少陽之正,指天,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也。
(此三焦心主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指天者,天屬陽,運於地之外,手少陽之正,上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包羅臟腑之外,故曰指天。
)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中,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於手太陽;(小指次指之端,無名指關衝之次也;上結於手腕之陽池,循臂外關、支溝之次,出臂,出兩骨間,結於肘,自肘上臑外廉,由臑會行太陽之裡、陽明之外,上肩髎,走頸中天牖之分,與手太陽之筋合,皆剛筋也)。
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自頸中當曲頰下入系舌本,與足太陽之筋合。
)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頷當作額,經文是頷字。
)結於角。
(又支者,自頰行曲牙,會足陽明之筋,循耳前上行,與手太陽、足太陽之筋屈曲交綰而會於耳上之角孫,乃屬目外眥,而復會於瞳子髎之次,與三陽交會,上出兩額之左右,以結於額之上角也。
) 手少陽之別,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合心主。
病實則肘攣,虛則不收,取之所別也。
(手少陽之絡名外關,在腕後二寸兩筋間,別走手厥陰心主者也;此經繞臂,故為肘攣及不收之病,治此當取所別之外關。
) 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當是液門穴也。
)標在耳後上角,(當是角孫穴也。
)下外眥也。
(當是絲竹空穴。
) 膽經循行圖 (左右共八十六穴,脈長八尺) 膽經循行圖 膽經循行經文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膽經穴圖 膽經穴圖 膽經腑象圖 《六節臟象論》曰:凡十二臟,皆取決於膽也。
膽經腑象圖 膽腑經文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難經》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長三寸,盛精汁三合。
是經常多氣少血。
華元化曰:膽者中清之腑,號曰將軍。
主藏而不瀉。
《六節臟象論》曰:凡十二臟,皆取決於膽也。
膽經循行主病總歌 足少陽脈膽經傳,起於兩目銳眥邊(瞳子髎穴),上抵頭角下耳後(自目銳眥由聽會客主人上抵頭角,循頷厭,下懸顱、懸釐,從耳上髮際入曲鬢、率谷,歷手陽明之角孫,外折下耳後,行天衝、完骨等穴,又自完骨外折上行,循本神前至陽白,復內折上行,循臨泣、腦空等穴,由風池而下行也),循頸(過手少陽之天牖)行手少陽前,(下)至肩(上肩井)卻(交)出(手)少陽後(過督脈之大椎,會於手太陽之秉風,則前行),陽明缺盆之外旋。
支者耳後(顳顬之次,過手少陽之翳風穴)入耳中(過手太陽之聽宮),出走耳前(復自聽會至目)銳眥逢,支別銳眥下大迎(足太陽穴,在頷前一寸三分動脈陷中),合手少陽(絲竹、和髎之次而下)抵?宮,下加頰車下頸行,合於缺盆胸中承(其下於足陽明者合於下關,乃自頰車下頸,循本經之前,與前之入缺盆者相合,內行而下入胸中),貫膈絡肝原屬膽(自胸中手厥陰天池之分,貫膈足厥陰期門之分,絡肝本經日月之分,屬膽而為表裡也),脅裡(出)氣街毛際縈(循脅裡,由足厥陰之章門下行足陽明之氣街,繞毛際合於足厥陰),入髀厭中(環跳穴)脈來橫,直者缺盆下腋(循)胸。
(過)季脅(肝經章門)下合髀厭中(直下而行於外者,從缺盆下腋,循胸,歷淵液、輒筋、日月過季脅,循京門、帶脈等穴下行,由居髎入足太陽之四髎,下行復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於環跳穴也),下循髀陽(髀之外側出)膝外廉,下於外輔骨(膝下兩旁高骨)之前(由髀陽行太陽、陽明之中,歷中瀆、陽關出膝外廉,下外輔之前,自陽陵泉以下陽交等穴也),直(下)抵絕骨(之端)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間(外踝上骨際曰絕骨,其端即陽輔穴,下懸鐘,循足面上之丘墟、臨泣等穴入足小指次指之間,抵竅陰穴而終也),支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足厥陰經於此連(足大指次指本節後骨縫為岐骨,大指爪甲後二節間為三毛)。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口苦(膽病則液洩而上溢)善太息(木鬱不舒),心脅疼痛轉側難(本經之別貫心、循脅裡),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本經之別散於面,膽木病則鬱而不能生榮,燥金勝之也),足外反熱為陽厥(本經行足之外,木病從火故為陽厥),骨所生病剛氣失(膽味苦,苦走骨,故膽主骨所生病。
又骨為幹,其質剛;膽為中正之官,其氣亦剛;膽病則失其剛,故病及於骨。
凡驚傷膽者,骨必軟,即其明證),目之銳眥及頭頷,缺盆腋下腫痛慘,馬刀(瘰癧也)俠癭(夾頸瘤屬)頸腋生,汗出振寒瘧疾成(少陽居三陽之中,半表半裡,故陽盛則汗出,風勝則振寒為瘧),胸脅肋髀膝至脛,絕骨外踝諸節疼(皆本經之脈所及)。
膽經穴歌 足少陽經瞳子髎,四十三穴行迢迢。
聽會客主頷厭集,懸顱懸釐曲鬢翹。
率谷天衝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至。
陽白臨泣開目窗,正營承靈腦空是。
風池肩井淵腋長,輒筋日月京門鄉。
帶脈五樞維道續,居髎環跳下中瀆。
陽關陽陵復陽交,外邱光明陽輔高。
懸鐘邱墟足臨泣,地五俠谿竅陰畢。
取穴分寸 瞳子髎:(一名太陽,一名前關。
)在目外去眥五分。
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
(刺三分,灸三壯。
主治頭痛,目癢,外眥赤痛,翳膜,青盲,遠視??,淚出,多眵。
) 聽會:(一名聽河,一名後關。
)在耳前陷中,客主人下一寸動脈腕腕中,去耳珠下,開口有空,側臥,張口取之。
(刺四分,灸三壯。
主治耳聾耳鳴,牙車脫臼,齒痛,中風,瘛瘲,喎斜。
) 客主人:(一名上關。
)在耳前起骨上廉,開口有空,側臥,張口取之。
手足少陽、足陽明三脈之會。
《本輸篇》曰:刺之則呿不能欠者,即此穴。
頷厭:在耳前曲角顳顬上廉,(即腦空之上。
)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
懸顱:在耳前曲角顳顬之中。
《寒熱病》篇曰:足陽明有挾鼻入於面者,名曰懸顱,是此,為足少陽、陽明之會,故《氣府論》注為足陽明脈氣所發。
懸釐:在耳前曲角上顳顬下廉。
手足少陽、陽明四脈之會。
曲鬢:在耳上,入髮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
足太陽、少陽之會。
率谷:在耳上入髮際一寸半陷中,嚼牙取之。
足太陽、少陽之會。
(小兒急慢驚風,灸三壯,炷如小麥。
) 天衝:在耳後入髮際二寸,一曰在耳上如前三分。
足太陽、少陽之會。
浮白:在耳後入髮際一寸。
足太陽、少陽之會。
竅陰:(一名枕骨。
)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有空。
足少陽、太陽之會。
完骨:在耳後入髮際四分。
足太陽、少陽之會。
本神:在曲差旁一寸五分,一曰直耳上入髮際四分。
足少陽、陽維之會。
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
《甲乙經》曰:足少陽、陽維之會。
《氣府論》王氏注曰:足陽明、陽維二脈之會。
臨泣:在目上直入髮際五分陷中,正睛取之。
足太陽、少陽、陽維三脈之會。
(刺三分,留七呼,灸三壯,一曰禁灸。
主治鼻塞,目眩,生翳眵?,冷眼,目諸疾,驚癇反視,卒暴中風不識人,脅下痛,瘧疾日西發。
) 目窗:(一名至榮。
)在臨泣後一寸。
足少陽、陽維之會。
一雲在臨泣後半寸。
正營:在目窗後一寸,一雲半寸。
足少陽,陽維之會。
承靈:在正營後一寸五分。
足少陽、陽維之會。
腦空:(一名顳顬。
)在承靈後一寸五分,夾玉枕骨下陷中。
《氣府論》王氏注曰:夾枕骨後枕骨上。
足少陽、陽維之會。
(昔魏公苦患頭風,發即心亂目眩,華佗刺此立愈。
) 風池:在耳後顳顬後,腦空下發際陷中,按之引耳。
一雲耳後陷中,後髮際大筋外廉。
足少陽、陽維之會。
(刺四分,灸三壯、七壯,炷不用大,《千金》雲:治癭氣灸百壯。
《玉龍賦》雲:兼絕骨可療傴僂。
) 肩井:(一名膊井。
)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當中指下陷者中。
手足少陽、足陽明、陽維之會。
(灸?疝,隨年壯。
《百證賦》雲:治乳癰極效。
) 淵液:(一名泉腋。
)在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取之。
(禁灸,刺三分。
) 輒筋:在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
《針灸大成》曰:一名神光,一名膽募。
其穴則曰腋下三寸,復前一寸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平直兩乳,側臥屈上足取之。
膽之募,足太陽、少陽之會。
日月:(一名神光。
)在期門下五分。
《氣府論》注曰:在第三肋端,橫直心蔽骨旁各同身寸之二寸五分,上直兩乳。
膽之募也。
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
京門:(一名氣俞,一名氣府。
)在監骨腰中季脅本夾脊。
一雲在臍上五分,旁九寸半,季脅本夾脊。
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
腎之募也。
帶脈:在季脅下一寸八分陷中,一雲在臍旁八寸半,肥人九寸,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