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心懸痛(虛懸而空痛)。
用桂枝、生薑行陽而止痛,枳實下氣而散逆也。
桂枝生薑枳實湯方 桂枝 生薑(各三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烏頭赤石脂丸方 烏頭(一分,炮) 赤石脂(一兩) 附子(半兩,炮) 乾薑(一兩) 蜀椒(一兩)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先食服一丸,三服不知,稍加服。
心痛在內而徹背,則內而達外矣;背痛在外而徹心,則外而入於內矣。
故既有附子溫中,而復用烏頭走表,乾薑行陽散寒,蜀椒下氣開鬱。
然心主血,不可無入血分之藥以和之,赤石脂入心經血分,性溫體重,性溫則能生陽氣於陰血之中,體重則能降痹氣於胸膈之下矣。
附九痛丸 治九種心痛 人參(一兩) 附子(二兩) 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 吳茱萸(一兩) 乾薑(一兩) 生狼牙(一兩,炙) 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衝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心痛九種,飲、食、寒、熱、氣、血、悸、蟲、疰也,一雲次、食、風、寒、熱、悸、蟲、忤、疰。
諸書亦各不同,總之心痛悉屬虛寒,用人參補之,薑、附、吳茱萸、巴豆等以溫之。
狼牙味苦酸,有毒,散邪氣,殺腹臟蟲也。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夫脾經入腹,胃經挾臍、循腹裡。
是腹者,脾胃二經所過之處。
胃病大腹水腫,脾病腹脹善噫,則腹滿痛,皆屬脾胃二經所緻。
故《經》雲諸濕腫滿皆屬脾土是也。
然《內經·舉痛論》言腹痛者十四條,惟一條屬熱,餘皆屬寒,若腹滿病,悉屬於寒。
故《經》雲臟寒生滿病是也。
然腹滿亦有屬熱者,《經》雲諸腹脹大,鼓之如鼓,皆屬於熱是也。
又有不因寒熱而陰陽反作,病多逆從者,《經》雲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脹是也。
又有統於腎者,由命門火衰,既不能自制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則陰不從陽,而精化為水,氣聚為脹者有之,若本篇所雲腹滿,則屬寒者居多也。
肝經循股陰,絡陰器,故疝屬肝病。
然《內經》任脈為病,內結七疝,以至五臟、膀胱亦皆有疝。
蓋肝主筋,指疝為筋病,挾肝邪則可,若雲止在厥陰一經,則與《內經》悖矣。
大抵疝病,寒則多痛,熱則多縱,濕則腫墜,虛者亦緻腫墜,在血分者不移,在氣分者多動。
故諸寒收引,則血泣而歸肝,下注於左丸;諸氣膹郁,則濕聚而歸肺,下注於右丸。
且睪丸所絡之筋,非盡由厥陰,而太陰、陽明之筋亦入絡也。
故患左丸者,痛多腫少,患右丸者,腫多痛少,此可驗也。
若宿食者,其受病不一,而此篇但舉宿食之脈證,尚未究及病因,然宿食與腹滿,正可參看。
如腹滿,按之痛者為實,可下之,此有宿食者也,痛而閉者,厚樸三物湯主之,腹滿不減,當須下之,此有宿食者也,能觸類而通之,則庶幾矣。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必便難。
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以溫藥服之。
趺陽,胃脈也(在腳面上),胃經循腹裡。
微為陰脈,弦屬肝脈,此陽氣不足,胃中虛冷所緻。
《內經》雲胃中寒則脹滿是也。
不滿者必便難,寒氣閉結也。
胠,脅下也,肝經布脅肋。
胠痛,肝氣滯也,虛則必寒,肝居下部,胃居中焦,在肝之上,由肝而至胃,此虛寒從下而上,乃肝木侮脾之象也,服溫藥以散虛寒之氣。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
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虛者,寒氣也:實者,食積也:舌黃,熱聚於胃也,下之黃自去,熱邪解也。
然雲未下者下之,則已下者屬虛熱,又未可再下矣。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腹滿不減者,實而可下,若有時而減,後復滿如故,是寒氣在裡,聚散無時,故當與溫藥。
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此腹滿而見陽虛氣脫之症也。
痿者,脾氣虛,黃者,脾色困也。
躁者,陰盛格陽,陽氣欲脫而爭。
將與形離也。
若躁而煩渴者為熱,則陽氣尚存,猶為可治。
今躁而不渴,陽氣虛也,胸中寒實,邪氣盛也,兼利不止,元氣又下洩矣,不治在一躁字,傷寒少陰下利,不煩而躁者死。
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此腹滿而見肝氣鬱滯之症也。
弦者肝脈,亦陰脈也,肝經布脅肋,性宜疏散。
故《經》雲臟真散於肝。
散者,即透達疏越之意。
今肝經鬱於內,故脅下拘急而痛,肝氣怯於外,故嗇嗇惡寒也(嗇嗇,不足也,即惡寒之貌。
) 李升璽曰:脅在身之兩旁。
《經》雲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今見弦脈,乃肝經氣逆,而陰陽氣血俱為凝滯,故內則脅痛拘急,外則惡寒。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靈樞》雲: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
是欠者,陽氣未盡而欲入於陰,或陰加於陽也。
又運氣欠嚏有三,其一曰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寒清時舉,鼽嚏數欠,故中寒家喜欠也。
清涕者,鼻中清冷之液。
蓋肺合皮毛,開竅於鼻,皮毛外受風寒,內入於其所合,則肺經亦寒,而清冷之液出於其竅也。
發熱者,《經》雲人傷於寒,則為病熱(古人名傷寒為熱病。
)色和者,三陽經皆上於面,今陽氣稍充,尚不為寒所困,故色和。
《靈樞》雲: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
此陽氣欲通也。
劉河間雲:嚏者,鼻中因癢而氣噴,作於聲也。
鼻為肺竅,癢為火化,心火邪熱,幹於陽明,發於鼻而癢,則嚏也。
或故以物擾之癢而嚏者,擾癢屬火故也。
或視日而嚏者,由目為五臟精華,太陽真火,晃矅於目,心神躁亂,而熱發於上,則鼻中癢而嚏也。
中寒,其人下利,以裡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上節中寒欠涕等證,其病在表;此下利慾嚏,其病在裡。
在表者,其寒淺,故色和善嚏,陽氣欲通也;在裡者,其寒深,欲嚏不能,則陽氣未通,故知為肚中寒。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
不沖者,心下則痞也。
瘦人中氣凝寒,繞臍痛、有風冷、穀氣不行者,當與溫中藥為是。
反下之,虛其裡氣,虛而氣逆則上衝,虛而氣結則作痞(傷寒病發於陰而下之,因作痞,但滿而不痛者是也)。
蓋陰在內陽之守也。
下多亡陰,則氣已無根,無根者,必緻上竄,此沖與痞所由作也。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樸七物湯主之。
腹滿,裡症也,發熱十日,飲食如故,則日數已久,漸成裡實,若脈仍浮數,即表邪尚在,又難大下,厚樸七物湯表裡兼治,即傷寒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加芒硝、桂枝加大黃湯之意。
厚樸七物湯方 厚樸(半斤) 大黃(三兩) 枳實(五枚) 桂枝(二兩) 甘草(三兩) 生薑(五兩) 大棗(十枚)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
嘔者,加半夏五合。
下利,去大黃。
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厚樸、大黃、枳實,即小承氣湯也,所以攻裡;桂枝、甘草、生薑、大棗,即桂枝湯例也(但少芍藥,)所以發表。
此表裡雙解之劑。
嘔加半夏,散逆也。
下利去大黃,恐寒胃也。
寒多加生薑,溫中也。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腹中者,脾胃過脈之處,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皆脾胃受寒,虛而上逆,為肝木所侮也(肝經循脅。
)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一枚,炮)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脾胃喜溫惡寒,附子溫中為主,半夏散逆,甘草、大棗、粳米,以實脾也。
痛而閉者,厚樸三物湯主之。
《內經》雲,熱氣留於小腸,癉熱焦渴,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
此痛而閉者,為內熱也。
厚樸三物湯方 厚樸(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納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厚樸洩滿,枳實去痞,大黃瀉實,即小承氣湯也。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要看心下二字,凡痛在腹中者,邪已入府,故宜大下。
此滿痛在心下,未全入府,邪熱未深,故不用大承氣,而用大柴胡,於攻裡之中仍兼和解之法,此心下與腹中有上下深淺之別也。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半夏(半斤,洗) 黃芩(三兩) 生薑(五兩) 大棗(十二枚) 大黃(二兩) 枳實(四枚,炙) 芍藥(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法表寒宜汗,裡熱宜下,邪在半表半裡,雖未為熱實,而寒已漸化為熱,下可汗下,宜小柴胡湯和解之。
若邪已入裡,裡症既急而表症猶在者,則於小柴胡湯中加大黃、枳實、芍藥,以洩熱瀉實,為表裡兼治之法。
茲以裡有實邪,而滿痛尚在心下,故主此湯攻裡,仍不忘半表裡和解之意也。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者,實也,當用大承氣湯下之,若減則不足言實,不可輕下矣。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芒硝(三合) 枳實(五枚,炙) 厚樸(半斤,炙,去皮) 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渣,納芒硝,更上火微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內經》雲:濁氣在上,則生?脹。
大黃苦寒瀉熱,《經》所謂攻裡不遠寒是也;厚樸苦以行滯;枳實下氣最速,故能洩滿消脹;芒硝辛以潤燥,鹹以軟堅,《經》雲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之以苦是也。
張卿子先生雲:乾陽亢極於上,而日有悔,悔字即陰承於下,五行家所謂陰生於午,坤象所謂順承天,亢害承製之義爽然。
此湯不曰制火,不曰生陰,而曰承氣,仲景真法天而為方者也。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心胸寒痛,嘔不飲食,寒在上膈也。
腹中寒上衝,寒在中焦也,皮起出見有頭足,乃寒氣上衝之象,非真有一物具頭足也。
寒氣凝結,故上下痛不可觸近,非裡實不可按之痛也,故但宜建中,不可攻下。
大建中湯方 人參(二兩) 乾薑(四兩) 蜀椒(二合,去汗)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納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人參、膠飴甘溫,以補裡虛;乾薑辛熱,以散內寒;蜀椒溫中下氣,以腹中寒上衝也。
方名建中者,建立也,脾主中州,則上下四旁寒邪悉散,陽春舒布矣。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脅者,肝之部分,脅下偏痛,發熱,此肝氣實,《經》雲木實則痛是也,弦者肝脈,緊則為寒,又雲緊為裡實(後節雲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
可下之。
)此肝氣實,則脾氣鬱變,為寒中,《經》雲土鬱則奪之,是宜土中瀉木;而中寒者,又當用溫中之藥瀉之,故主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 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裡,進一服。
實者下以大黃,加附子溫中。
細辛散寒,是謂以溫藥下之也。
仲景治傷寒少陰證反發熱者,有麻黃附子細辛湯,此用大黃附子湯,或以溫藥發表,或以溫藥攻裡,二方並立,皆用附子、細辛,而一配以麻黃,一配以大黃,寒熱並用,表裡互施,真神方也。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王履曰:仲景言四逆與厥者非一,未嘗分逆為不溫,厥為冷也。
既曰不溫,則冷矣,尚何異乎?然四肢與手足,卻有所分。
凡舉四逆者,是通指手足臂脛以上言也,若手足厥逆,手足厥冷等,及無手足字者,是獨指手足言也。
傷寒少陰證,四逆而死者二條,其手足厥冷煩躁者,治以吳茱萸湯,可見四逆重於厥冷,成氏謂厥甚於逆,謬矣。
(此但言厥逆,則專指手足,不主四逆可知。
) 赤丸方 茯苓(四兩) 半夏(四兩,洗,一方用桂) 烏頭(二兩,炮) 細辛(一兩) 上六味(方內失去二味,)末之,納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飲,酒下三丸,日再,夜一服。
不知,稍增之。
以知為度。
手足為諸陽之本,因寒氣厥逆,則陽氣衰矣。
不用附子而用烏頭者,以手足主表,故用烏頭走表以通行陽氣,然必有水飲內蓄,以緻陽氣不溫於手足,故用半夏、茯苓行飲,細辛散水氣以去內寒也。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疝屬肝經,為陰寒冷濕之病。
肝經抵小腹,宜止小腹痛,此雲腹痛,並繞臍痛者,篇首所謂虛寒從下上也。
衛氣行於表,弦為肝脈,亦陰脈,以陰病而見陰脈,表上陽虛,故惡寒也。
緊則為寒,寒停胃口,故不欲食。
白汗者,囊中冷濕,出陰汗也。
手足厥冷,陽衰不溫於四末也,脈沉緊者,寒在裡也(緊則為寒,沉為在裡),故主大烏頭煎以溫之(或雲汗從皮毛中出,肺合皮毛,其色白,故名白汗。
) 烏頭煎方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
)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納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肌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烏頭性輕疏而氣剽悍,故能散寒逐濕,止用此一味,取其力專而行速也,但恐過於猛峻,故用蜜煎,甘以緩之,且解毒也。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疝屬肝病,肝藏血,其經布脅肋,腹脅並痛者,血氣寒而凝澀也,當歸通經活血,生薑溫中散寒,裡急者,內虛也,用羊肉補之。
《內經》雲: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是也。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 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若寒多者,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朮一兩。
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多加生薑,辛以散之也;痛多而嘔者,加橘皮散逆,白朮補中。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腹痛,寒結於內也;手足逆冷不仁,身痛,寒徹於外也。
此中外皆寒,故用烏頭溫中散寒,佐桂枝以行陽走表。
烏頭桂枝湯方 烏頭 上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渣,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後,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
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服藥如醉狀,藥力行也,得吐為中病者,疝屬肝病,肝屬木,《內經》雲木鬱則達之,肝喜疏洩故也。
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此亦疝病也,蓋疝乃肝病,弦屬肝脈,緊者,如轉索無常,弦與緊相似,其脈數而緊乃弦者,謂數有轉動之勢,似乎緊脈,其實非數而緊,乃數而弦也,恐人不知弦脈體狀,故又以弓弦比之,脈數弦者,仍是數而弦,非數而緊矣。
蓋數者,邪氣乘之急也(與數為熱異,)弦者,陰寒斂之深也。
當下其寒者,以沉寒蘊結於中,必通利之而後消散也。
脈大者,邪盛也,兼緊與遲,仍屬寒邪內結,故心下堅,又脈大為陽,大則病進,脈緊為陰,緊為裡實,故雲陽中有陰,可下之,與當下其寒相應,即前節大黃附子湯。
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之意。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方見前)。
腸胃脈,不應在寸口,脈浮大,亦不主宿食。
其知有宿食者,在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二句。
蓋澀者,津液閉結之脈,初覺浮大,按之反澀,則沉而澀矣,沉為在裡,澀為氣滯,又尺中正應大腸部分,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也。
然宿食脈應滑大,今微澀者,何也?本經雲,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可與此參看。
王三陽曰:尺澀亦有屬血虛者,須審外證,惡食氣否及胸膈飽悶否,方是宿食。
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可下之,宜大承氣湯。
滑者,水穀之氣勝也,若滑而兼數,則實熱已入胃府矣(《經》雲數則為熱,)故雲有宿食,可下之。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裡虛,則欲食,其不欲食者,宿食氣滯,不能推陳緻新也,故當下之。
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食入腸胃,則宜下,食在上脘則未曾入胃,氣從上湧為便,《內經》雲其高者因而越之,吐是也。
上脘在臍上五寸,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 赤小豆(一分,煮) 上二味,杵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錢匕,溫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為度而止。
亡血及虛者,不可與之。
瓜蒂、香豉味若,赤小豆味酸,《內經》雲酸苦湧洩為陰是也。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
緊為裡實,故知有宿食,然必沉而緊也,若浮而緊,則風寒在表,安可遽為宿食乎?轉索無常四字,形容緊脈最妙,譬如絞索一般,不轉則不緊,愈轉則愈緊,若有外感者,脈愈轉愈緊,以緻陰寒斂束,筋骨痛而無汗,其成裡實者,脈亦愈轉愈緊,以緻邪氣深入而宿食搏聚,此命名緊脈之精義也。
脈緊,頭痛,惡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此脈與證似傷寒,而非傷寒者,以身不疼,腰脊不強故也。
然脈緊亦有辨,浮而緊者為傷寒,沉而緊者為傷食。
《甲乙經》雲: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俱在關前一分)。
則寒與食,又以左右手為辨耳,若頭痛,惡風寒,為表證,何以知有宿食?曰:此非表證也。
傷寒十棗湯,有頭痛證,彼以心下停飲,水氣泛溢,故頭痛。
此以胃有宿食,穀氣熏蒸,故亦頭痛也。
白虎湯有背微惡寒證,彼以陽氣內陷,故外微惡寒,此以胃氣內郁,故外亦惡風寒也。
然既有宿食,仲景不言下法,若欲下之,宜大柴胡湯或厚樸七物湯、小柴胡加芒硝湯之類。
李瑋西曰:冬時正傷寒而外又有類傷寒數證(痰積,傷食、虛煩,腳氣,疝氣等),今脈緊,頭痛,惡風寒,乃傷食之類傷寒者也。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身形衛外,五臟居中,則五臟何以有風寒也?《內經》雲:五臟有合,痹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舍於腎;筋病不已,舍於肝;脈痹不已,舍於心;肌痹不已,舍於脾;皮痹不已,舍於肺。
此五臟在內而實外與身形通者也。
《經》又以春甲乙傷風者,為肝風;夏丙丁傷風者,為心風;季夏戊已傷風者,為脾風;秋庚申中風者,為肺風;冬壬癸中風者,為腎風。
此五臟因四時而受風寒者也,且太陽經行身之背,凡俞穴亦皆在背,風寒從俞而入,而俞有一定在背者,亦有不定在背,隨四時為轉移者。
如肺俞在三椎下,心俞在五椎下,肝俞在九椎下,脾俞在十一椎下,腎俞在十四椎下,與臍平,各去脊中二寸,此俞之一定在背者也。
其不一定在背者,如《內經》雲: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此俞之不定在背,而五臟風寒隨四時之俞而入之者也。
然則俞果有不定者乎?曰:其在背者,俞之穴也,在頸項、胸脅等處者,此氣之所出入,而隨四時以為貫輸者,非穴也,氣也。
此五臟所以有風寒,而風寒以中五臟者為重也。
《難經》雲:積者,五臟之所積,聚者,六腑之所聚也。
肝之積名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心之積名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脾之積名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肺之積名息奔,在右脅下,覆大如杯;腎之積名奔豚,上下無時。
茲篇雖積聚並舉,後但言積,不言聚者,以臟病為重也。
然《難經》但言積之證,不及積之脈,茲篇既言證,而更言積聚之脈,各應其部者,又補《難經》之所未及者歟。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內經)雲:臟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
蓋肺主氣,肺氣不和,風邪得以中之,於是氣擁而津液不行,故口燥,氣逆而呼吸不利,故氣喘也。
又正氣虛則身運而冒,邪氣盛則身重而腫脹。
《靈樞經》雲:肺病脹滿,膨膨而喘咳,胸滿而瞀是也(瞀,目不明也,即冒狀)。
肺中寒,吐濁涕。
五液入肺為涕,肺合皮毛,開竅於鼻,寒邪從皮毛而入於肺,則肺竅不利而鼻塞,涕唾稠黏,壅遏不通,並出於口也。
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肺脈原浮,然以浮而有力為佳,若無力,是浮之虛也。
脈弱如蔥葉,有似芤脈之狀,但芤脈中間無,浮沉有,猶為有根,故止於傷精失血,而不至於死,若下無根,則不惟中間無,而沉之亦無矣,是謂氣血俱脫,故死。
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
肝經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又肝開竅於目,目得血而能視。
肝中風,則頭目瞤動,以風性動搖靡定,《經》雲風勝則動是也。
肝經布脅肋,脅痛,肝氣不利也。
肝主筋而藏血,行常傴者,風燥血枯,筋失所養而攣急。
(傴者,背曲不能伸也。
)嗜甘者,《經》雲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之理也。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一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
肝藏血,寒則血脈凝澀而兩臂不舉,本經《中風歷節篇》雲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是也。
舌本燥者,肝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寒則津液閉而不流,《靈樞》雲肝病嗌乾是也。
肝屬木,性宜疏暢,喜太息者,肝氣鬱而不伸也。
肝經上貫膈,布脅肋,寒邪凝斂,經氣不利,故胸中痛,不得轉側也。
《靈樞》雲:肝脈挾胃,所生病者,胸滿嘔逆。
今食則吐者,胃冷不納食也,又吐則倉廩倒出,津液外洩,故腠理開而汗亦隨之而出也。
肝死臟、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脈宜沉,若浮之弱,謂舉之無力也,按之如解索,是絕脈也,不來者,即代脈往而不能自還,精氣脫也。
《經》雲:肝脈沉而弦長,若曲如蛇行,則不弦不長,失肝脈之本體,而胃氣絕矣,故死。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方缺)。
肝主疏洩,著則氣鬱不伸,常欲人蹈其胸上,以舒其氣(蹈者,按摩之謂)。
又以寒氣固結於中,欲飲熱以散其寒,旋覆花鹹能軟堅,且主下氣,溫能解散,可利心胸也。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即嘔吐。
心屬火,中風則風火相熾,翕翕者,熱氣鬱悶不散之貌,心飢、食即嘔吐者,《經》雲邪熱不殺穀,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故也。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心屬火、為寒氣斂束,則火鬱不得散,故心如啖蒜狀,嘈雜不耐煩之意也。
劇,甚也。
甚則心背徹痛,寒之極也。
蠱疰病宜吐,若脈浮,則病在上膈,故如蠱疰,自吐出寒氣乃愈。
然曰自吐,則不可強之使吐明矣。
(按蠱者,粵人以蟲蛇諸毒聚瓷中,令自相啖食,食盡,止存一蟲最毒,名曰蠱,能隨飲食變化,入腹還生,食人五臟。
注者,疰也,亦言住也。
若人血氣衰弱,則風邪鬼氣,住人身內,留連肌腠並著臟腑,或皮膚掣動,或心腹刺痛,或體熱皮腫至死,死復注易旁人。
) 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緻也。
勞倦則陰火攻衝,故頭面赤也。
下重者,火升於上,而下部沉滯,無氣以舉也。
心主血,心痛自煩發熱,皆血虛火升之證。
《經》雲臍上築者,腎氣動也。
此心氣虛而水寒欲上淩心,故當臍跳也。
弦乃風脈,心病見此,虛火上炎,熱極生風也。
李升璽曰:按《難經》心脈,外證面赤口乾,內證臍上有動氣,煩心,心痛
用桂枝、生薑行陽而止痛,枳實下氣而散逆也。
桂枝生薑枳實湯方 桂枝 生薑(各三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烏頭赤石脂丸方 烏頭(一分,炮) 赤石脂(一兩) 附子(半兩,炮) 乾薑(一兩) 蜀椒(一兩)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先食服一丸,三服不知,稍加服。
心痛在內而徹背,則內而達外矣;背痛在外而徹心,則外而入於內矣。
故既有附子溫中,而復用烏頭走表,乾薑行陽散寒,蜀椒下氣開鬱。
然心主血,不可無入血分之藥以和之,赤石脂入心經血分,性溫體重,性溫則能生陽氣於陰血之中,體重則能降痹氣於胸膈之下矣。
附九痛丸 治九種心痛 人參(一兩) 附子(二兩) 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 吳茱萸(一兩) 乾薑(一兩) 生狼牙(一兩,炙) 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衝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心痛九種,飲、食、寒、熱、氣、血、悸、蟲、疰也,一雲次、食、風、寒、熱、悸、蟲、忤、疰。
諸書亦各不同,總之心痛悉屬虛寒,用人參補之,薑、附、吳茱萸、巴豆等以溫之。
狼牙味苦酸,有毒,散邪氣,殺腹臟蟲也。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夫脾經入腹,胃經挾臍、循腹裡。
是腹者,脾胃二經所過之處。
胃病大腹水腫,脾病腹脹善噫,則腹滿痛,皆屬脾胃二經所緻。
故《經》雲諸濕腫滿皆屬脾土是也。
然《內經·舉痛論》言腹痛者十四條,惟一條屬熱,餘皆屬寒,若腹滿病,悉屬於寒。
故《經》雲臟寒生滿病是也。
然腹滿亦有屬熱者,《經》雲諸腹脹大,鼓之如鼓,皆屬於熱是也。
又有不因寒熱而陰陽反作,病多逆從者,《經》雲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脹是也。
又有統於腎者,由命門火衰,既不能自制陰寒,又不能溫養脾土,則陰不從陽,而精化為水,氣聚為脹者有之,若本篇所雲腹滿,則屬寒者居多也。
肝經循股陰,絡陰器,故疝屬肝病。
然《內經》任脈為病,內結七疝,以至五臟、膀胱亦皆有疝。
蓋肝主筋,指疝為筋病,挾肝邪則可,若雲止在厥陰一經,則與《內經》悖矣。
大抵疝病,寒則多痛,熱則多縱,濕則腫墜,虛者亦緻腫墜,在血分者不移,在氣分者多動。
故諸寒收引,則血泣而歸肝,下注於左丸;諸氣膹郁,則濕聚而歸肺,下注於右丸。
且睪丸所絡之筋,非盡由厥陰,而太陰、陽明之筋亦入絡也。
故患左丸者,痛多腫少,患右丸者,腫多痛少,此可驗也。
若宿食者,其受病不一,而此篇但舉宿食之脈證,尚未究及病因,然宿食與腹滿,正可參看。
如腹滿,按之痛者為實,可下之,此有宿食者也,痛而閉者,厚樸三物湯主之,腹滿不減,當須下之,此有宿食者也,能觸類而通之,則庶幾矣。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必便難。
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以溫藥服之。
趺陽,胃脈也(在腳面上),胃經循腹裡。
微為陰脈,弦屬肝脈,此陽氣不足,胃中虛冷所緻。
《內經》雲胃中寒則脹滿是也。
不滿者必便難,寒氣閉結也。
胠,脅下也,肝經布脅肋。
胠痛,肝氣滯也,虛則必寒,肝居下部,胃居中焦,在肝之上,由肝而至胃,此虛寒從下而上,乃肝木侮脾之象也,服溫藥以散虛寒之氣。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
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虛者,寒氣也:實者,食積也:舌黃,熱聚於胃也,下之黃自去,熱邪解也。
然雲未下者下之,則已下者屬虛熱,又未可再下矣。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腹滿不減者,實而可下,若有時而減,後復滿如故,是寒氣在裡,聚散無時,故當與溫藥。
病者痿黃,躁而不渴,胸中寒實,而利不止者,死。
此腹滿而見陽虛氣脫之症也。
痿者,脾氣虛,黃者,脾色困也。
躁者,陰盛格陽,陽氣欲脫而爭。
將與形離也。
若躁而煩渴者為熱,則陽氣尚存,猶為可治。
今躁而不渴,陽氣虛也,胸中寒實,邪氣盛也,兼利不止,元氣又下洩矣,不治在一躁字,傷寒少陰下利,不煩而躁者死。
寸口脈弦者,即脅下拘急而痛,其人嗇嗇惡寒也。
此腹滿而見肝氣鬱滯之症也。
弦者肝脈,亦陰脈也,肝經布脅肋,性宜疏散。
故《經》雲臟真散於肝。
散者,即透達疏越之意。
今肝經鬱於內,故脅下拘急而痛,肝氣怯於外,故嗇嗇惡寒也(嗇嗇,不足也,即惡寒之貌。
) 李升璽曰:脅在身之兩旁。
《經》雲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今見弦脈,乃肝經氣逆,而陰陽氣血俱為凝滯,故內則脅痛拘急,外則惡寒。
夫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靈樞》雲:陰氣積於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
是欠者,陽氣未盡而欲入於陰,或陰加於陽也。
又運氣欠嚏有三,其一曰太陽司天,寒氣下臨,心氣上從,寒清時舉,鼽嚏數欠,故中寒家喜欠也。
清涕者,鼻中清冷之液。
蓋肺合皮毛,開竅於鼻,皮毛外受風寒,內入於其所合,則肺經亦寒,而清冷之液出於其竅也。
發熱者,《經》雲人傷於寒,則為病熱(古人名傷寒為熱病。
)色和者,三陽經皆上於面,今陽氣稍充,尚不為寒所困,故色和。
《靈樞》雲: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
此陽氣欲通也。
劉河間雲:嚏者,鼻中因癢而氣噴,作於聲也。
鼻為肺竅,癢為火化,心火邪熱,幹於陽明,發於鼻而癢,則嚏也。
或故以物擾之癢而嚏者,擾癢屬火故也。
或視日而嚏者,由目為五臟精華,太陽真火,晃矅於目,心神躁亂,而熱發於上,則鼻中癢而嚏也。
中寒,其人下利,以裡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上節中寒欠涕等證,其病在表;此下利慾嚏,其病在裡。
在表者,其寒淺,故色和善嚏,陽氣欲通也;在裡者,其寒深,欲嚏不能,則陽氣未通,故知為肚中寒。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
不沖者,心下則痞也。
瘦人中氣凝寒,繞臍痛、有風冷、穀氣不行者,當與溫中藥為是。
反下之,虛其裡氣,虛而氣逆則上衝,虛而氣結則作痞(傷寒病發於陰而下之,因作痞,但滿而不痛者是也)。
蓋陰在內陽之守也。
下多亡陰,則氣已無根,無根者,必緻上竄,此沖與痞所由作也。
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樸七物湯主之。
腹滿,裡症也,發熱十日,飲食如故,則日數已久,漸成裡實,若脈仍浮數,即表邪尚在,又難大下,厚樸七物湯表裡兼治,即傷寒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加芒硝、桂枝加大黃湯之意。
厚樸七物湯方 厚樸(半斤) 大黃(三兩) 枳實(五枚) 桂枝(二兩) 甘草(三兩) 生薑(五兩) 大棗(十枚)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
嘔者,加半夏五合。
下利,去大黃。
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厚樸、大黃、枳實,即小承氣湯也,所以攻裡;桂枝、甘草、生薑、大棗,即桂枝湯例也(但少芍藥,)所以發表。
此表裡雙解之劑。
嘔加半夏,散逆也。
下利去大黃,恐寒胃也。
寒多加生薑,溫中也。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腹中者,脾胃過脈之處,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皆脾胃受寒,虛而上逆,為肝木所侮也(肝經循脅。
) 附子粳米湯方 附子(一枚,炮) 粳米(半升)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脾胃喜溫惡寒,附子溫中為主,半夏散逆,甘草、大棗、粳米,以實脾也。
痛而閉者,厚樸三物湯主之。
《內經》雲,熱氣留於小腸,癉熱焦渴,堅幹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
此痛而閉者,為內熱也。
厚樸三物湯方 厚樸(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納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厚樸洩滿,枳實去痞,大黃瀉實,即小承氣湯也。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要看心下二字,凡痛在腹中者,邪已入府,故宜大下。
此滿痛在心下,未全入府,邪熱未深,故不用大承氣,而用大柴胡,於攻裡之中仍兼和解之法,此心下與腹中有上下深淺之別也。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半夏(半斤,洗) 黃芩(三兩) 生薑(五兩) 大棗(十二枚) 大黃(二兩) 枳實(四枚,炙) 芍藥(三兩) 上八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法表寒宜汗,裡熱宜下,邪在半表半裡,雖未為熱實,而寒已漸化為熱,下可汗下,宜小柴胡湯和解之。
若邪已入裡,裡症既急而表症猶在者,則於小柴胡湯中加大黃、枳實、芍藥,以洩熱瀉實,為表裡兼治之法。
茲以裡有實邪,而滿痛尚在心下,故主此湯攻裡,仍不忘半表裡和解之意也。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須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者,實也,當用大承氣湯下之,若減則不足言實,不可輕下矣。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 芒硝(三合) 枳實(五枚,炙) 厚樸(半斤,炙,去皮) 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渣,納芒硝,更上火微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內經》雲:濁氣在上,則生?脹。
大黃苦寒瀉熱,《經》所謂攻裡不遠寒是也;厚樸苦以行滯;枳實下氣最速,故能洩滿消脹;芒硝辛以潤燥,鹹以軟堅,《經》雲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之以苦是也。
張卿子先生雲:乾陽亢極於上,而日有悔,悔字即陰承於下,五行家所謂陰生於午,坤象所謂順承天,亢害承製之義爽然。
此湯不曰制火,不曰生陰,而曰承氣,仲景真法天而為方者也。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心胸寒痛,嘔不飲食,寒在上膈也。
腹中寒上衝,寒在中焦也,皮起出見有頭足,乃寒氣上衝之象,非真有一物具頭足也。
寒氣凝結,故上下痛不可觸近,非裡實不可按之痛也,故但宜建中,不可攻下。
大建中湯方 人參(二兩) 乾薑(四兩) 蜀椒(二合,去汗)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納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人參、膠飴甘溫,以補裡虛;乾薑辛熱,以散內寒;蜀椒溫中下氣,以腹中寒上衝也。
方名建中者,建立也,脾主中州,則上下四旁寒邪悉散,陽春舒布矣。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脅者,肝之部分,脅下偏痛,發熱,此肝氣實,《經》雲木實則痛是也,弦者肝脈,緊則為寒,又雲緊為裡實(後節雲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
可下之。
)此肝氣實,則脾氣鬱變,為寒中,《經》雲土鬱則奪之,是宜土中瀉木;而中寒者,又當用溫中之藥瀉之,故主大黃附子湯。
大黃附子湯方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 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裡,進一服。
實者下以大黃,加附子溫中。
細辛散寒,是謂以溫藥下之也。
仲景治傷寒少陰證反發熱者,有麻黃附子細辛湯,此用大黃附子湯,或以溫藥發表,或以溫藥攻裡,二方並立,皆用附子、細辛,而一配以麻黃,一配以大黃,寒熱並用,表裡互施,真神方也。
寒氣厥逆,赤丸主之。
王履曰:仲景言四逆與厥者非一,未嘗分逆為不溫,厥為冷也。
既曰不溫,則冷矣,尚何異乎?然四肢與手足,卻有所分。
凡舉四逆者,是通指手足臂脛以上言也,若手足厥逆,手足厥冷等,及無手足字者,是獨指手足言也。
傷寒少陰證,四逆而死者二條,其手足厥冷煩躁者,治以吳茱萸湯,可見四逆重於厥冷,成氏謂厥甚於逆,謬矣。
(此但言厥逆,則專指手足,不主四逆可知。
) 赤丸方 茯苓(四兩) 半夏(四兩,洗,一方用桂) 烏頭(二兩,炮) 細辛(一兩) 上六味(方內失去二味,)末之,納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飲,酒下三丸,日再,夜一服。
不知,稍增之。
以知為度。
手足為諸陽之本,因寒氣厥逆,則陽氣衰矣。
不用附子而用烏頭者,以手足主表,故用烏頭走表以通行陽氣,然必有水飲內蓄,以緻陽氣不溫於手足,故用半夏、茯苓行飲,細辛散水氣以去內寒也。
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繞臍痛,若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大烏頭煎主之。
疝屬肝經,為陰寒冷濕之病。
肝經抵小腹,宜止小腹痛,此雲腹痛,並繞臍痛者,篇首所謂虛寒從下上也。
衛氣行於表,弦為肝脈,亦陰脈,以陰病而見陰脈,表上陽虛,故惡寒也。
緊則為寒,寒停胃口,故不欲食。
白汗者,囊中冷濕,出陰汗也。
手足厥冷,陽衰不溫於四末也,脈沉緊者,寒在裡也(緊則為寒,沉為在裡),故主大烏頭煎以溫之(或雲汗從皮毛中出,肺合皮毛,其色白,故名白汗。
) 烏頭煎方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
)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納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肌五合,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烏頭性輕疏而氣剽悍,故能散寒逐濕,止用此一味,取其力專而行速也,但恐過於猛峻,故用蜜煎,甘以緩之,且解毒也。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疝屬肝病,肝藏血,其經布脅肋,腹脅並痛者,血氣寒而凝澀也,當歸通經活血,生薑溫中散寒,裡急者,內虛也,用羊肉補之。
《內經》雲: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是也。
當歸生薑羊肉湯方 當歸(三兩) 生薑(五兩)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若寒多者,加生薑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白朮一兩。
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多加生薑,辛以散之也;痛多而嘔者,加橘皮散逆,白朮補中。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腹痛,寒結於內也;手足逆冷不仁,身痛,寒徹於外也。
此中外皆寒,故用烏頭溫中散寒,佐桂枝以行陽走表。
烏頭桂枝湯方 烏頭 上一味,以蜜二斤,煎減半,去渣,以桂枝湯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後,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
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
服藥如醉狀,藥力行也,得吐為中病者,疝屬肝病,肝屬木,《內經》雲木鬱則達之,肝喜疏洩故也。
其脈數而緊,乃弦,狀如弓弦,按之不移,脈數弦者,當下其寒,脈緊大而遲者,必心下堅,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之。
此亦疝病也,蓋疝乃肝病,弦屬肝脈,緊者,如轉索無常,弦與緊相似,其脈數而緊乃弦者,謂數有轉動之勢,似乎緊脈,其實非數而緊,乃數而弦也,恐人不知弦脈體狀,故又以弓弦比之,脈數弦者,仍是數而弦,非數而緊矣。
蓋數者,邪氣乘之急也(與數為熱異,)弦者,陰寒斂之深也。
當下其寒者,以沉寒蘊結於中,必通利之而後消散也。
脈大者,邪盛也,兼緊與遲,仍屬寒邪內結,故心下堅,又脈大為陽,大則病進,脈緊為陰,緊為裡實,故雲陽中有陰,可下之,與當下其寒相應,即前節大黃附子湯。
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之意。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方見前)。
腸胃脈,不應在寸口,脈浮大,亦不主宿食。
其知有宿食者,在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二句。
蓋澀者,津液閉結之脈,初覺浮大,按之反澀,則沉而澀矣,沉為在裡,澀為氣滯,又尺中正應大腸部分,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也。
然宿食脈應滑大,今微澀者,何也?本經雲,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
可與此參看。
王三陽曰:尺澀亦有屬血虛者,須審外證,惡食氣否及胸膈飽悶否,方是宿食。
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可下之,宜大承氣湯。
滑者,水穀之氣勝也,若滑而兼數,則實熱已入胃府矣(《經》雲數則為熱,)故雲有宿食,可下之。
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裡虛,則欲食,其不欲食者,宿食氣滯,不能推陳緻新也,故當下之。
宿食在上脘,當吐之,宜瓜蒂散。
食入腸胃,則宜下,食在上脘則未曾入胃,氣從上湧為便,《內經》雲其高者因而越之,吐是也。
上脘在臍上五寸,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 赤小豆(一分,煮) 上二味,杵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錢匕,溫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為度而止。
亡血及虛者,不可與之。
瓜蒂、香豉味若,赤小豆味酸,《內經》雲酸苦湧洩為陰是也。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
緊為裡實,故知有宿食,然必沉而緊也,若浮而緊,則風寒在表,安可遽為宿食乎?轉索無常四字,形容緊脈最妙,譬如絞索一般,不轉則不緊,愈轉則愈緊,若有外感者,脈愈轉愈緊,以緻陰寒斂束,筋骨痛而無汗,其成裡實者,脈亦愈轉愈緊,以緻邪氣深入而宿食搏聚,此命名緊脈之精義也。
脈緊,頭痛,惡風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此脈與證似傷寒,而非傷寒者,以身不疼,腰脊不強故也。
然脈緊亦有辨,浮而緊者為傷寒,沉而緊者為傷食。
《甲乙經》雲: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俱在關前一分)。
則寒與食,又以左右手為辨耳,若頭痛,惡風寒,為表證,何以知有宿食?曰:此非表證也。
傷寒十棗湯,有頭痛證,彼以心下停飲,水氣泛溢,故頭痛。
此以胃有宿食,穀氣熏蒸,故亦頭痛也。
白虎湯有背微惡寒證,彼以陽氣內陷,故外微惡寒,此以胃氣內郁,故外亦惡風寒也。
然既有宿食,仲景不言下法,若欲下之,宜大柴胡湯或厚樸七物湯、小柴胡加芒硝湯之類。
李瑋西曰:冬時正傷寒而外又有類傷寒數證(痰積,傷食、虛煩,腳氣,疝氣等),今脈緊,頭痛,惡風寒,乃傷食之類傷寒者也。
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身形衛外,五臟居中,則五臟何以有風寒也?《內經》雲:五臟有合,痹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舍於腎;筋病不已,舍於肝;脈痹不已,舍於心;肌痹不已,舍於脾;皮痹不已,舍於肺。
此五臟在內而實外與身形通者也。
《經》又以春甲乙傷風者,為肝風;夏丙丁傷風者,為心風;季夏戊已傷風者,為脾風;秋庚申中風者,為肺風;冬壬癸中風者,為腎風。
此五臟因四時而受風寒者也,且太陽經行身之背,凡俞穴亦皆在背,風寒從俞而入,而俞有一定在背者,亦有不定在背,隨四時為轉移者。
如肺俞在三椎下,心俞在五椎下,肝俞在九椎下,脾俞在十一椎下,腎俞在十四椎下,與臍平,各去脊中二寸,此俞之一定在背者也。
其不一定在背者,如《內經》雲: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此俞之不定在背,而五臟風寒隨四時之俞而入之者也。
然則俞果有不定者乎?曰:其在背者,俞之穴也,在頸項、胸脅等處者,此氣之所出入,而隨四時以為貫輸者,非穴也,氣也。
此五臟所以有風寒,而風寒以中五臟者為重也。
《難經》雲:積者,五臟之所積,聚者,六腑之所聚也。
肝之積名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心之積名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脾之積名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肺之積名息奔,在右脅下,覆大如杯;腎之積名奔豚,上下無時。
茲篇雖積聚並舉,後但言積,不言聚者,以臟病為重也。
然《難經》但言積之證,不及積之脈,茲篇既言證,而更言積聚之脈,各應其部者,又補《難經》之所未及者歟。
肺中風者,口燥而喘,身運而重,冒而腫脹。
《內經)雲:臟真高於肺,以行榮衛陰陽。
蓋肺主氣,肺氣不和,風邪得以中之,於是氣擁而津液不行,故口燥,氣逆而呼吸不利,故氣喘也。
又正氣虛則身運而冒,邪氣盛則身重而腫脹。
《靈樞經》雲:肺病脹滿,膨膨而喘咳,胸滿而瞀是也(瞀,目不明也,即冒狀)。
肺中寒,吐濁涕。
五液入肺為涕,肺合皮毛,開竅於鼻,寒邪從皮毛而入於肺,則肺竅不利而鼻塞,涕唾稠黏,壅遏不通,並出於口也。
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
肺脈原浮,然以浮而有力為佳,若無力,是浮之虛也。
脈弱如蔥葉,有似芤脈之狀,但芤脈中間無,浮沉有,猶為有根,故止於傷精失血,而不至於死,若下無根,則不惟中間無,而沉之亦無矣,是謂氣血俱脫,故死。
肝中風者,頭目瞤,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
肝經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又肝開竅於目,目得血而能視。
肝中風,則頭目瞤動,以風性動搖靡定,《經》雲風勝則動是也。
肝經布脅肋,脅痛,肝氣不利也。
肝主筋而藏血,行常傴者,風燥血枯,筋失所養而攣急。
(傴者,背曲不能伸也。
)嗜甘者,《經》雲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之理也。
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一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
肝藏血,寒則血脈凝澀而兩臂不舉,本經《中風歷節篇》雲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是也。
舌本燥者,肝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寒則津液閉而不流,《靈樞》雲肝病嗌乾是也。
肝屬木,性宜疏暢,喜太息者,肝氣鬱而不伸也。
肝經上貫膈,布脅肋,寒邪凝斂,經氣不利,故胸中痛,不得轉側也。
《靈樞》雲:肝脈挾胃,所生病者,胸滿嘔逆。
今食則吐者,胃冷不納食也,又吐則倉廩倒出,津液外洩,故腠理開而汗亦隨之而出也。
肝死臟、浮之弱,按之如索不來,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脈宜沉,若浮之弱,謂舉之無力也,按之如解索,是絕脈也,不來者,即代脈往而不能自還,精氣脫也。
《經》雲:肝脈沉而弦長,若曲如蛇行,則不弦不長,失肝脈之本體,而胃氣絕矣,故死。
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但欲飲熱,旋覆花湯主之(方缺)。
肝主疏洩,著則氣鬱不伸,常欲人蹈其胸上,以舒其氣(蹈者,按摩之謂)。
又以寒氣固結於中,欲飲熱以散其寒,旋覆花鹹能軟堅,且主下氣,溫能解散,可利心胸也。
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即嘔吐。
心屬火,中風則風火相熾,翕翕者,熱氣鬱悶不散之貌,心飢、食即嘔吐者,《經》雲邪熱不殺穀,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故也。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狀,劇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譬如蠱注,其脈浮者,自吐乃愈。
心屬火、為寒氣斂束,則火鬱不得散,故心如啖蒜狀,嘈雜不耐煩之意也。
劇,甚也。
甚則心背徹痛,寒之極也。
蠱疰病宜吐,若脈浮,則病在上膈,故如蠱疰,自吐出寒氣乃愈。
然曰自吐,則不可強之使吐明矣。
(按蠱者,粵人以蟲蛇諸毒聚瓷中,令自相啖食,食盡,止存一蟲最毒,名曰蠱,能隨飲食變化,入腹還生,食人五臟。
注者,疰也,亦言住也。
若人血氣衰弱,則風邪鬼氣,住人身內,留連肌腠並著臟腑,或皮膚掣動,或心腹刺痛,或體熱皮腫至死,死復注易旁人。
) 心傷者,其人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當臍跳,其脈弦,此為心臟傷所緻也。
勞倦則陰火攻衝,故頭面赤也。
下重者,火升於上,而下部沉滯,無氣以舉也。
心主血,心痛自煩發熱,皆血虛火升之證。
《經》雲臍上築者,腎氣動也。
此心氣虛而水寒欲上淩心,故當臍跳也。
弦乃風脈,心病見此,虛火上炎,熱極生風也。
李升璽曰:按《難經》心脈,外證面赤口乾,內證臍上有動氣,煩心,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