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零七
關燈
小
中
大
牙齒
論
東垣 曰:夫齒者腎之標,口者脾之竅。
諸經多有會於口者。
其牙齒是手足陽明之所過,上齦(魚斤切,音銀,齒本也,齒根肉也)隸於坤土,乃足陽明胃之脈所貫絡也,止而不動;下齦嚼物,動而不休,手陽明大腸之脈所貫絡也。
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足陽明喜寒飲而惡熱,故其病不一。
牙者,腎之標,亦喜寒,寒者堅牢,熱甚則齒動。
齦齗袒脫,作痛不已,故所治療不同也。
有惡熱而作痛者;有惡寒而作痛者;有惡寒又惡熱而作痛者;有惡寒飲少熱飲多而作痛者;有惡熱飲少寒飲多而作痛者;有牙齒動搖而作痛者;有齒袒而作痛者;有齒齦為疳所蝕缺少,血出而作痛者;有齒齦腫起而作痛者;有脾胃中有風邪,但覺風而作痛者;有牙上多為蟲所蝕,其齒缺少而色變為蟲牙痛者;有胃中氣少,不能禦寒,袒露其齒作痛者;有牙齒疼痛而穢臭之氣不可近者。
痛既不一,豈可一藥而盡之哉。
選要 論曰:齒者,受病實多,有因胃熱而痛者,有因風邪而痛者,有蟲痛者,有腎虛者。
大抵齒痛多屬手足陽明二經,胃熱火旺之故。
且齒者,腎之精華,骨乃腎之所主,外闆則為牙,內床則為齒,人腎氣強則齒自堅,衰則齒必為痛也。
其有胃熱者,則齒動搖,縫中出血,或臭穢不可近,或齒自疏落,皆陽明經熱也。
治法當審其何部,胃熱者瀉其火,腎虛者補其水,風者祛而散之,蟲者毒而攻之,在活法施治可也。
丹溪 曰:牙痛或出血屬熱,胃口有熱,有風寒,有蟲,有濕熱。
實熱腫痛,調胃承氣湯加黃連,又用升麻、白芷、防風、荊芥、薄荷、甘草、桔梗之類,又用梧桐淚、麝香擦之,上爿(音盤,牙床也)牙痛,灸三裡穴,下爿牙痛,灸三間穴。
牙大痛,必用胡椒、蓽撥,能散其中浮熱,間以升麻、薄荷、寒水石之類。
劉宗厚 曰:頭面外冒風寒,或口吸寒冷,緻牙痛者,皆外因也。
實熱,陰虛火動,骨蒸所緻,氣鬱血熱蟲蛀,皆內因也。
硬物所支打擊等緻,皆不內外因也。
葉氏 曰:牙之為病,手陽明、足陽明、足少陰腎三經之所緻。
搖動齒豁脫落者,腎之氣虛也;蟲蛀出血浮腫者,腸胃濕熱之盛也;臭穢腐爛者,胃火之壅也。
虛者當補之,濕熱者當瀉之,胃火壅者當清之,外仍以末藥擦之,如風寒外束而作者,直須解散之可也。
王節齋 曰:牙床腫痛,齒痛動搖,或黑爛脫落,世人皆作腎虛治,殊不知此屬陽明濕熱。
蓋齒雖屬腎,而生於牙床,上下床屬陽明大腸與胃,猶木生於土也。
腸胃傷於美酒厚味膏粱甘滑之物,以緻濕熱上攻,則牙床不清,而為腫為痛,或出血,或生蟲,由是齒不得安,而動搖黑爛脫落也。
治宜瀉陽明之濕熱,則牙床清而齒自然安固矣。
李氏 曰:牙齒骨屬腎之標也,精完則齒堅,腎衰則齒豁,虛熱則齒動。
足陽明胃絡脈,入齒上縫,止而不動,喜寒飲而惡熱飲。
手陽明大腸絡脈,入齒下縫,動而不休,喜熱飲而惡寒飲。
多因飲食色欲過度,以緻濕熱上攻,口湧酸水,則牙床不清,而為腫為痛,或出血,或生蟲,動搖黑爛脫落。
大抵齒齦宣露動搖者,腎元虛也,宜滋陰補腎,八味丸、三味安腎丸、虎潛丸。
惡寒熱而口臭者,腸胃熱也,宜涼藥瀉火,祛風清胃散。
若風牙,因腸胃原有風邪,更襲外風,入齒作痛,故開口吸風則痛甚,獨活散、消風散。
風熱,因外感與內熱相搏,齒齦腫痛,加之膿汁臭者,犀角升麻湯,或用石膏一兩火煅酒淬,防風、荊芥、細辛、白芷各五分,為末,隨時水煎一二服,甚效。
風冷入於齒齦,不腫不蛀,日漸動搖者,溫風散。
熱牙,因腸胃積熱,開口臭穢難近者,敗毒散加荊、防、升麻、石膏,或調胃承氣湯,蜜丸服。
如腸胃素積濕熱,偶被風寒涼飲,鬱於齒間作痛者,當歸龍膽散。
虛熱攻衝,齦肉腫痛,口舌生瘡,宜柴胡、地骨皮等分,薄荷減半,水煎熱漱,令唾,或服之亦好。
歷年齒痛,黑爛脫落,必口吸涼稍止者,乃膏粱濕熱之火也,調胃承氣湯加黃連下之,或用升麻、白芷、防風、荊芥、薄荷、桔梗、甘草等分,水煎服。
寒氣犯腦及風邪湊襲,腦項筋痛,動搖肉脫者,白芷湯、羌活黑附湯。
痰熱毒氣攻注齒痛者,外證咳唾,二陳湯,加細辛、枳殼、薑、棗、烏梅,仍以薑黃、蓽撥等分,煎湯候溫,以舌浸內,涎自流出。
瘀血,因風熱上攻頭面搏血,令齒間血瘀不消,鑽刺掣痛,甘露飲加升麻,或犀角地黃湯。
凡飲食不能清淡,齒臭腐之氣,淹漬日久,兼之風熱上攻,齒齦有孔生蟲,蝕一齒盡,又度其餘,至如疳?,皆其腫類,必殺蟲而後痛止,神功丸取牙蟲。
牙縫流血,風熱者,消風散加芒硝,內服外擦;腎虛炎者,四物湯加升麻,或牡丹皮、知母、黃柏;陰虛氣鬱者,四物湯加香附、側柏葉、牛膝,外敷綠袍散,或香鹽散常擦。
變骨蝕風,出血骨露者,玉池散。
疳?出血多者,用生竹茹二兩,醋煮含之。
若牙痛本因濕熱,標被風冷所郁,故內服辛涼以治其本,外宜辛溫以治其標,通用擦牙方、謝傳笑去散、腎虛胃熱方、風蟲牙疼方、延平方、劫痛方、烏須固齒方、消齒壅法、取牙不犯手方。
凡遇日月蝕未平時,勿進飲食,誤食多患齒疾。
養生家晨興叩齒,永無齒疾,此預養法也。
每食後晨興,淨水漱之更妙。
蔭按:方氏曰,牙痛之證,其人腸固素有濕熱,上出於牙齦之間,適被風寒,或冷飲所郁,則濕熱不得外達,故作痛也。
其病情有標本之分,所用藥有溫涼之異。
何則,牙痛之證,寒是標,故外擦漱之藥,宜辛溫以散寒開鬱;熱是本,故內服餌之藥,宜辛涼以散熱清中。
如此則內外交攻,標本兩治,病豈有不愈者乎。
(若小兒更須清腸胃之熱) 脈法 右寸關脈洪盛,或弦而洪,腸胃中有風熱,齒痛。
尺脈洪大而虛者,腎虛,主齒動搖疏豁,相火上炎而痛。
治牙疼痛方 清胃散 治上下牙齒疼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面發熱大痛,乃手陽明經中熱盛而作,其齒喜冷惡熱,此因服補胃熱藥或食辛熱厚味之物所緻也。
升麻(三錢) 牡丹皮(一錢半) 當歸 黃連(夏月倍用) 生地黃(各一錢,酒姜炒) 上銼一劑,水煎,食遠稍冷服。
痛甚,加石膏二錢,細辛三分,黃芩一錢,細茶三錢,大黃酒蒸一錢;腫,加防風、荊芥各一錢;頭腦痛,加川芎八分。
聖濟總錄方 治牙齒動搖。
黑錫半斤,大鍋內化成汁,入桑條灰柳木槌研合成砂,以熟絹羅為末,每日早晨揩牙,溫水漱在盂內,以水洗眼,能明目黑鬚鬢。
元戎麝香間玉散 酸石榴皮 訶子(各三兩) 升麻 綠礬 何首烏 青鹽 百藥煎 五倍子 沒石子(各兩半) 白茯苓(一兩) 北細辛 石膽礬(各半兩) 荷葉灰 白檀 川芎 白芷 甘松 零陵香 茴香 藿香葉 豬牙皂角灰 木鱉子 蓽撥 青黛(各錢半) 麝香(一錢) 腦子(半錢) 上為末,或揩或服,用藥後茶清漱。
一方無腦子,加沉香二錢。
獨活散 治陽明經不利,風毒攻注,牙根腫痛。
獨活 羌活 防風(各一錢半) 川芎 細辛(七分) 荊芥 薄荷 生地黃(各一錢,姜酒炒) 上?咀,水煎,食後溫服,日進二三服愈。
定痛羌風散 治風熱攻注,牙根腫痛。
羌活 防風 川芎 生地黃(各一錢) 升麻(一錢二分) 獨活 細辛 荊芥 薄荷(各七分) 石膏(二錢)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食後服。
惡熱飲,加龍膽草酒洗一錢半;惡風作痛,加白豆蔻、黃連各五分;濕熱甚者,加黃連、山梔各一錢。
犀角升麻湯 治陽明經受風熱,口唇頰車連齒腫痛。
犀角(二錢) 升麻(一錢半) 防風 羌活(各一錢) 川芎 白芷 白附子 黃芩(各七分) 甘草(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煎,食後漱而服之。
上清防風散 治上焦不利,風熱攻衛,氣血鬱滯,牙齒悶痛,齦內虛腫,鼻塞聲重,頭目昏眩,並皆治之。
防風 細辛 薄荷(各二錢半) 川芎(一錢七分) 獨活 天麻 荊芥穗 甘草(炙) 白檀 白芷(各二錢,二分半) 片腦(一分半) 上同為細末,入片腦研勻,每服二錢,淡茶清調,稍熱漱吐,不拘時。
如覺頭昏目痛,牙齒腫悶,用熱茶調三錢,食後服。
敗毒散 治風熱攻注,牙齒疼痛,久而不愈。
細辛(五分) 薄荷葉(一錢半) 地骨皮(五錢) 荊芥穗(三錢半) 上為粗末,每服七錢,水煎,溫漱冷吐,煎服尤妙。
升麻散 治牙齒疼痛,生齦肉,去熱毒,解外風寒。
防風 升麻 當歸(各二錢) 藁本 白芷 細辛 芎藭 甘草(炙,各一錢) 木香(半分) 上搗羅為散,於乳缽中研細,塗貼齦,粗渣以水二鍾、藥五錢煎七分,去渣,熱漱冷吐。
秋冬牙痛,煎服解散,最妙。
地黃散 治風熱攻注,陽明牙痛,齦腫或出血宣露。
生地黃(一錢半,姜酒炒) 防風 細辛 薄荷葉 地骨皮 藁本(各一錢) 芮草葉 當歸 荊芥穗(各半錢) 上為粗末,作一服,水煎,去渣,微熱漱口,冷吐之,煎服尤妙。
細辛散 治上爿牙痛,屬足少陰腎虛熱。
細辛(二兩) 升麻 黃連 防己(各一兩) 蔓荊子 牛蒡子 白芷(各一兩半) 黃柏 知母(各七錢) 薄荷(五錢) 上為末,薄荷湯調服,及擦牙齦,或煎服亦可。
白芷湯 治下爿牙疼,屬手陽明虛熱有風。
防風 荊芥 連翹 白芷 薄荷 赤芍藥 石膏(炙,煨) 升麻(倍) 上為細末,薄荷湯調服,及擦牙齦,或煎服亦可。
地骨皮散 治牙齒虛熱,氣毒攻衝,齦肉腫痛,口舌生瘡,此藥如神。
柴胡(四錢) 地骨皮(三錢) 薄荷(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煎,去渣,熱漱冷吐,煎服愈好。
消風定痛散 治牙齒疼痛,風熱攻注,齦肉腫悶。
荊芥(四錢) 白芷 防風 細辛 升麻 川芎 全蠍(各二錢) 樸硝 青黛(各八分) 膽礬(二分) 上為末,每用一字,蘸藥擦於牙上,噙半時,有津吐出。
青龍散 治陽明經風熱,齒齦腫痛。
香白芷 川芎 盆硝 細辛(各半兩) 青黛(三錢) 薄荷葉(二錢) 上為末,以指蘸藥,擦牙腫處,吐津,誤咽不妨。
一方 治胃經風熱,牙疼甚效。
軟石膏(一兩,火煨紅,入淡酒中,淬過為末,出火毒) 防風 荊芥 細辛 白芷(各五分) 上為末,隨時用之。
一方 治陽明熱而牙痛。
諸經多有會於口者。
其牙齒是手足陽明之所過,上齦(魚斤切,音銀,齒本也,齒根肉也)隸於坤土,乃足陽明胃之脈所貫絡也,止而不動;下齦嚼物,動而不休,手陽明大腸之脈所貫絡也。
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足陽明喜寒飲而惡熱,故其病不一。
牙者,腎之標,亦喜寒,寒者堅牢,熱甚則齒動。
齦齗袒脫,作痛不已,故所治療不同也。
有惡熱而作痛者;有惡寒而作痛者;有惡寒又惡熱而作痛者;有惡寒飲少熱飲多而作痛者;有惡熱飲少寒飲多而作痛者;有牙齒動搖而作痛者;有齒袒而作痛者;有齒齦為疳所蝕缺少,血出而作痛者;有齒齦腫起而作痛者;有脾胃中有風邪,但覺風而作痛者;有牙上多為蟲所蝕,其齒缺少而色變為蟲牙痛者;有胃中氣少,不能禦寒,袒露其齒作痛者;有牙齒疼痛而穢臭之氣不可近者。
痛既不一,豈可一藥而盡之哉。
選要 論曰:齒者,受病實多,有因胃熱而痛者,有因風邪而痛者,有蟲痛者,有腎虛者。
大抵齒痛多屬手足陽明二經,胃熱火旺之故。
且齒者,腎之精華,骨乃腎之所主,外闆則為牙,內床則為齒,人腎氣強則齒自堅,衰則齒必為痛也。
其有胃熱者,則齒動搖,縫中出血,或臭穢不可近,或齒自疏落,皆陽明經熱也。
治法當審其何部,胃熱者瀉其火,腎虛者補其水,風者祛而散之,蟲者毒而攻之,在活法施治可也。
丹溪 曰:牙痛或出血屬熱,胃口有熱,有風寒,有蟲,有濕熱。
實熱腫痛,調胃承氣湯加黃連,又用升麻、白芷、防風、荊芥、薄荷、甘草、桔梗之類,又用梧桐淚、麝香擦之,上爿(音盤,牙床也)牙痛,灸三裡穴,下爿牙痛,灸三間穴。
牙大痛,必用胡椒、蓽撥,能散其中浮熱,間以升麻、薄荷、寒水石之類。
劉宗厚 曰:頭面外冒風寒,或口吸寒冷,緻牙痛者,皆外因也。
實熱,陰虛火動,骨蒸所緻,氣鬱血熱蟲蛀,皆內因也。
硬物所支打擊等緻,皆不內外因也。
葉氏 曰:牙之為病,手陽明、足陽明、足少陰腎三經之所緻。
搖動齒豁脫落者,腎之氣虛也;蟲蛀出血浮腫者,腸胃濕熱之盛也;臭穢腐爛者,胃火之壅也。
虛者當補之,濕熱者當瀉之,胃火壅者當清之,外仍以末藥擦之,如風寒外束而作者,直須解散之可也。
王節齋 曰:牙床腫痛,齒痛動搖,或黑爛脫落,世人皆作腎虛治,殊不知此屬陽明濕熱。
蓋齒雖屬腎,而生於牙床,上下床屬陽明大腸與胃,猶木生於土也。
腸胃傷於美酒厚味膏粱甘滑之物,以緻濕熱上攻,則牙床不清,而為腫為痛,或出血,或生蟲,由是齒不得安,而動搖黑爛脫落也。
治宜瀉陽明之濕熱,則牙床清而齒自然安固矣。
李氏 曰:牙齒骨屬腎之標也,精完則齒堅,腎衰則齒豁,虛熱則齒動。
足陽明胃絡脈,入齒上縫,止而不動,喜寒飲而惡熱飲。
手陽明大腸絡脈,入齒下縫,動而不休,喜熱飲而惡寒飲。
多因飲食色欲過度,以緻濕熱上攻,口湧酸水,則牙床不清,而為腫為痛,或出血,或生蟲,動搖黑爛脫落。
大抵齒齦宣露動搖者,腎元虛也,宜滋陰補腎,八味丸、三味安腎丸、虎潛丸。
惡寒熱而口臭者,腸胃熱也,宜涼藥瀉火,祛風清胃散。
若風牙,因腸胃原有風邪,更襲外風,入齒作痛,故開口吸風則痛甚,獨活散、消風散。
風熱,因外感與內熱相搏,齒齦腫痛,加之膿汁臭者,犀角升麻湯,或用石膏一兩火煅酒淬,防風、荊芥、細辛、白芷各五分,為末,隨時水煎一二服,甚效。
風冷入於齒齦,不腫不蛀,日漸動搖者,溫風散。
熱牙,因腸胃積熱,開口臭穢難近者,敗毒散加荊、防、升麻、石膏,或調胃承氣湯,蜜丸服。
如腸胃素積濕熱,偶被風寒涼飲,鬱於齒間作痛者,當歸龍膽散。
虛熱攻衝,齦肉腫痛,口舌生瘡,宜柴胡、地骨皮等分,薄荷減半,水煎熱漱,令唾,或服之亦好。
歷年齒痛,黑爛脫落,必口吸涼稍止者,乃膏粱濕熱之火也,調胃承氣湯加黃連下之,或用升麻、白芷、防風、荊芥、薄荷、桔梗、甘草等分,水煎服。
寒氣犯腦及風邪湊襲,腦項筋痛,動搖肉脫者,白芷湯、羌活黑附湯。
痰熱毒氣攻注齒痛者,外證咳唾,二陳湯,加細辛、枳殼、薑、棗、烏梅,仍以薑黃、蓽撥等分,煎湯候溫,以舌浸內,涎自流出。
瘀血,因風熱上攻頭面搏血,令齒間血瘀不消,鑽刺掣痛,甘露飲加升麻,或犀角地黃湯。
凡飲食不能清淡,齒臭腐之氣,淹漬日久,兼之風熱上攻,齒齦有孔生蟲,蝕一齒盡,又度其餘,至如疳?,皆其腫類,必殺蟲而後痛止,神功丸取牙蟲。
牙縫流血,風熱者,消風散加芒硝,內服外擦;腎虛炎者,四物湯加升麻,或牡丹皮、知母、黃柏;陰虛氣鬱者,四物湯加香附、側柏葉、牛膝,外敷綠袍散,或香鹽散常擦。
變骨蝕風,出血骨露者,玉池散。
疳?出血多者,用生竹茹二兩,醋煮含之。
若牙痛本因濕熱,標被風冷所郁,故內服辛涼以治其本,外宜辛溫以治其標,通用擦牙方、謝傳笑去散、腎虛胃熱方、風蟲牙疼方、延平方、劫痛方、烏須固齒方、消齒壅法、取牙不犯手方。
凡遇日月蝕未平時,勿進飲食,誤食多患齒疾。
養生家晨興叩齒,永無齒疾,此預養法也。
每食後晨興,淨水漱之更妙。
蔭按:方氏曰,牙痛之證,其人腸固素有濕熱,上出於牙齦之間,適被風寒,或冷飲所郁,則濕熱不得外達,故作痛也。
其病情有標本之分,所用藥有溫涼之異。
何則,牙痛之證,寒是標,故外擦漱之藥,宜辛溫以散寒開鬱;熱是本,故內服餌之藥,宜辛涼以散熱清中。
如此則內外交攻,標本兩治,病豈有不愈者乎。
(若小兒更須清腸胃之熱) 脈法 右寸關脈洪盛,或弦而洪,腸胃中有風熱,齒痛。
尺脈洪大而虛者,腎虛,主齒動搖疏豁,相火上炎而痛。
治牙疼痛方 清胃散 治上下牙齒疼痛不可忍,牽引頭腦滿面發熱大痛,乃手陽明經中熱盛而作,其齒喜冷惡熱,此因服補胃熱藥或食辛熱厚味之物所緻也。
升麻(三錢) 牡丹皮(一錢半) 當歸 黃連(夏月倍用) 生地黃(各一錢,酒姜炒) 上銼一劑,水煎,食遠稍冷服。
痛甚,加石膏二錢,細辛三分,黃芩一錢,細茶三錢,大黃酒蒸一錢;腫,加防風、荊芥各一錢;頭腦痛,加川芎八分。
聖濟總錄方 治牙齒動搖。
黑錫半斤,大鍋內化成汁,入桑條灰柳木槌研合成砂,以熟絹羅為末,每日早晨揩牙,溫水漱在盂內,以水洗眼,能明目黑鬚鬢。
元戎麝香間玉散 酸石榴皮 訶子(各三兩) 升麻 綠礬 何首烏 青鹽 百藥煎 五倍子 沒石子(各兩半) 白茯苓(一兩) 北細辛 石膽礬(各半兩) 荷葉灰 白檀 川芎 白芷 甘松 零陵香 茴香 藿香葉 豬牙皂角灰 木鱉子 蓽撥 青黛(各錢半) 麝香(一錢) 腦子(半錢) 上為末,或揩或服,用藥後茶清漱。
一方無腦子,加沉香二錢。
獨活散 治陽明經不利,風毒攻注,牙根腫痛。
獨活 羌活 防風(各一錢半) 川芎 細辛(七分) 荊芥 薄荷 生地黃(各一錢,姜酒炒) 上?咀,水煎,食後溫服,日進二三服愈。
定痛羌風散 治風熱攻注,牙根腫痛。
羌活 防風 川芎 生地黃(各一錢) 升麻(一錢二分) 獨活 細辛 荊芥 薄荷(各七分) 石膏(二錢)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食後服。
惡熱飲,加龍膽草酒洗一錢半;惡風作痛,加白豆蔻、黃連各五分;濕熱甚者,加黃連、山梔各一錢。
犀角升麻湯 治陽明經受風熱,口唇頰車連齒腫痛。
犀角(二錢) 升麻(一錢半) 防風 羌活(各一錢) 川芎 白芷 白附子 黃芩(各七分) 甘草(五分) 上?咀作一服,水煎,食後漱而服之。
上清防風散 治上焦不利,風熱攻衛,氣血鬱滯,牙齒悶痛,齦內虛腫,鼻塞聲重,頭目昏眩,並皆治之。
防風 細辛 薄荷(各二錢半) 川芎(一錢七分) 獨活 天麻 荊芥穗 甘草(炙) 白檀 白芷(各二錢,二分半) 片腦(一分半) 上同為細末,入片腦研勻,每服二錢,淡茶清調,稍熱漱吐,不拘時。
如覺頭昏目痛,牙齒腫悶,用熱茶調三錢,食後服。
敗毒散 治風熱攻注,牙齒疼痛,久而不愈。
細辛(五分) 薄荷葉(一錢半) 地骨皮(五錢) 荊芥穗(三錢半) 上為粗末,每服七錢,水煎,溫漱冷吐,煎服尤妙。
升麻散 治牙齒疼痛,生齦肉,去熱毒,解外風寒。
防風 升麻 當歸(各二錢) 藁本 白芷 細辛 芎藭 甘草(炙,各一錢) 木香(半分) 上搗羅為散,於乳缽中研細,塗貼齦,粗渣以水二鍾、藥五錢煎七分,去渣,熱漱冷吐。
秋冬牙痛,煎服解散,最妙。
地黃散 治風熱攻注,陽明牙痛,齦腫或出血宣露。
生地黃(一錢半,姜酒炒) 防風 細辛 薄荷葉 地骨皮 藁本(各一錢) 芮草葉 當歸 荊芥穗(各半錢) 上為粗末,作一服,水煎,去渣,微熱漱口,冷吐之,煎服尤妙。
細辛散 治上爿牙痛,屬足少陰腎虛熱。
細辛(二兩) 升麻 黃連 防己(各一兩) 蔓荊子 牛蒡子 白芷(各一兩半) 黃柏 知母(各七錢) 薄荷(五錢) 上為末,薄荷湯調服,及擦牙齦,或煎服亦可。
白芷湯 治下爿牙疼,屬手陽明虛熱有風。
防風 荊芥 連翹 白芷 薄荷 赤芍藥 石膏(炙,煨) 升麻(倍) 上為細末,薄荷湯調服,及擦牙齦,或煎服亦可。
地骨皮散 治牙齒虛熱,氣毒攻衝,齦肉腫痛,口舌生瘡,此藥如神。
柴胡(四錢) 地骨皮(三錢) 薄荷(二錢) 上?咀作一服,水煎,去渣,熱漱冷吐,煎服愈好。
消風定痛散 治牙齒疼痛,風熱攻注,齦肉腫悶。
荊芥(四錢) 白芷 防風 細辛 升麻 川芎 全蠍(各二錢) 樸硝 青黛(各八分) 膽礬(二分) 上為末,每用一字,蘸藥擦於牙上,噙半時,有津吐出。
青龍散 治陽明經風熱,齒齦腫痛。
香白芷 川芎 盆硝 細辛(各半兩) 青黛(三錢) 薄荷葉(二錢) 上為末,以指蘸藥,擦牙腫處,吐津,誤咽不妨。
一方 治胃經風熱,牙疼甚效。
軟石膏(一兩,火煨紅,入淡酒中,淬過為末,出火毒) 防風 荊芥 細辛 白芷(各五分) 上為末,隨時用之。
一方 治陽明熱而牙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