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傷風 論 陳無擇 曰:春傷於風,乃四時之序也。

    或表中風邪,循經流注,以日傳變,與傷寒無異。

    但寒澀血,故無汗惡寒;風散氣,故有汗惡風,為不同耳。

    仲景太陽經分傷風傷寒為二途,而後人纂集者,不分門類。

    茲特別立傷風一門,且依先哲,以太陽為始,分注六經,學者當自知之。

     葉氏 曰:無擇分傷風,六經用藥,可謂發前人之未備。

    然傷風傷寒之辨,惟在太陽經為然,其傳至陽明少陽及三陰之經,則風與寒皆變而為熱,無復二者之分矣。

    今無擇例以桂枝湯治太陽傷風之劑,統治諸經,但加各經之藥,是徒知傷風傳變與傷寒同,而不知用藥與傷寒傳經者亦不異,此則失仲景之意也。

    統旨曰:傷風多屬於肺,肺主皮毛故也。

    咳嗽聲重,噴嚏鼻塞,此感冒之輕者,當微解之。

    其稍重,亦頭疼發熱,惡風憎寒,即宜發散。

    先傷飲食而後傷風者,當以白朮、枳實、青皮、陳皮、麴櫱消導其裡,兼用川芎、羌活、防風、乾葛、紫蘇以解其表。

    起居不時,房勞之後,緻傷風者,先以參、朮、芎、歸補其虛,佐入防風、羌活、乾葛微解其表。

    以上二證乃挾食挾虛而受風者,亦宜內外交治,不可專於解表也。

    鼻塞不聞香臭者,有新舊寒熱之異。

    新病者,乃偶感風寒所緻,或聲啞重,或流清涕,宜以神朮散、參蘇飲加麻黃,發散其邪。

    舊病者,原因肺經素蘊火邪,火鬱之甚,而畏見風寒,但遇寒月便塞,略感即發,當以清肺化痰湯,少加降火通氣之劑,切不可以為肺寒而用解表辛溫之藥,非徒無益,而反有所害也。

     丹溪 曰:傷風證屬肺者多(風邪入於腠理,肺主皮毛故也),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

    一時傷風,頭痛發熱,惡寒怕風,便宜解散,用防風、羌活、升麻、葛根、白芷、臺芎、荊芥之類補藥、痰藥,隨證加減。

    飲食過傷,又兼傷風,必用白朮、陳皮、山楂、麥蘖、青皮、枳實消導其裡,兼用臺芎、防風、羌活以解其表。

    因起居不常,房勞之後,以緻感傷,必須以補氣血為主,用參、朮、芎、歸以補其裡,兼用防風、羌活等以解其表。

    小兒傷風,咳嗽吐痰,用二陳湯加防風、枳殼、白朮、桔梗。

    有熱,加黃芩、柴胡。

     戴氏 曰:新咳嗽,鼻塞聲重者是也。

     彭氏 曰:外感傷風,鼻塞聲重,左脈浮緩者是。

     李氏 曰:冒風惡寒,多屬於肺。

    蓋肺主皮毛,通膀胱,最易感冒,新咳嗽、惡風、鼻塞、聲重、噴嚏是也,柴胡半夏湯、參蘇飲。

    寒月,麻黃、杏仁。

    飲重者,頭疼身痛,寒熱,咽乾音啞,柴胡桂枝湯、防風沖和湯。

    頭痛甚者,川芎茶調散。

    痰多者,金沸草散。

    挾熱,人參敗毒散、升麻葛根湯。

    挾寒,十神湯。

    挾寒濕,消風百解散。

    挾濕,神朮散。

    挾暑,香葛湯。

    時行,柴胡升麻湯。

    服食過厚,素有痰火,時常鼻塞流涕,聲重咳嗽,略被外感,則防風通聖散或大黃、黃芩等分為丸,白水下。

    素虛者,隻用防風、羌活、川芎,隨宜加入補藥痰藥中;傷食,加桑白皮、陳皮、青皮、山楂、麥芽;挾形寒飲冷,加薑、桂;挾房勞,加參、朮、歸、地;挾勞役,補中益氣湯加羌活、防風。

    風虛甚者,羌活丸、加味烏荊丸。

    風重傳裡,一同傷寒治法。

    風久甚,能為氣血之害,蓋風能燥血散氣,故古用桂附八物等湯。

    久不愈者,隻宜三白湯加減飲之,切忌疏洩。

    雖初起,非寒月無汗,麻黃禁用。

     治方 桂枝湯 治太陽經傷風,頭疼身痛,或翕翕發熱,或灑灑惡風,自汗。

    無汗者不可服。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甘草(炙,一兩) 上?咀,每服五錢,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溫服不拘時。

    惟春初可依此方,自春末夏至以前,宜加黃芩半兩;夏至後,加知母半兩,石膏二兩,或升麻半兩;若病人素虛寒,不用加減。

     加減沖和湯 治太陽傷風,有汗,脈浮緩。

     羌活(一錢) 白朮(一錢半) 防風 白芷 川芎 黃芩 生地黃(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銼一服,加生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若一服汗還未止,加黃耆一錢五分,芍藥一錢。

    仍未止,以小柴胡加桂枝、芍藥各一錢。

     芎芷香蘇散 治傷風。

     川芎 白芷 羌活 香附 陳皮 甘草(各一錢) 薄荷 蘇葉(各八分) 加荊芥、防風各七分,名荊芥防芎蘇散。

     上作一服,加生薑三片、蔥白二寸,水煎,熱服。

    有痰,加半夏、茯苓;咳嗽,加杏仁、桑白皮。

     神朮散 治四時瘟疫,頭痛發熱,及傷風鼻塞聲重。

     蒼朮(米泔浸,五兩) 藁本 香白芷 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