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
赤茯苓 澤瀉 香附子 陳皮 桑白皮 大腹皮 乾薑(各等分) 上?咀,每服一兩,水煎,溫服不拘時。
大橘皮湯 治濕熱內甚,心腹脹滿,並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滑洩,並宜服之。
橘皮(去白,一錢半)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各一錢) 肉桂(七分) 檳榔(六分) 木香(五分) 滑石 甘草(炙,各四分) 上銼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前服。
葶藶木香散 治濕熱,消腫脹,利小便,健脾胃。
葶藶子 茯苓 豬苓 白朮(各一兩) 木香 木通 澤瀉 甘草 桂枝(各半兩) 滑石(三兩) 上為末,湯調服。
赤茯苓丸 治內濕大過,四肢腫滿,腹脹喘急,氣不宣通,小便赤澀。
葶藶(四兩) 防己(二兩) 赤茯苓(一兩) 木香(半兩) 上為末,棗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白皮湯下。
舟車丸 治濕勝氣實者,以此宣通之。
大黃(二兩) 牽牛(去頭末,四兩) 甘遂 大戟芫花 青皮 陳皮(各一兩) 木香(半兩) 上為細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湯下。
隨證加減。
治內生濕熱方 清燥湯 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刑庚大腸,故用寒涼以救之。
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矣。
行步不正,兩足攲側,此湯主之。
黃耆(一錢半) 黃連(去須) 蒼朮 白朮(各一錢) 陳皮(五分) 五味子(九粒) 人參 白茯苓 升麻(各三分) 當歸(一錢二分) 澤瀉(五分) 柴胡 麥門冬 生地黃 神麯(炒) 豬苓 黃柏(酒炒) 甘草(炙,各二分) 上銼如麻豆大,水煎,去渣,稍熱空心服。
清熱滲濕湯 黃柏(鹽水炒,二錢) 蒼朮 白朮(各一錢半) 茯苓 澤瀉 黃連(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服。
如單用滲濕,去連、柏,加陳皮、乾薑。
茯苓滲濕湯 治濕鬱成黃疸,寒熱嘔吐而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莫能安臥。
蒼朮 白朮 陳皮 青皮 枳實 黃芩 黃連 梔子 防己(各四分) 赤茯苓 澤瀉(各五分) 茵陳(六分) 豬苓(一錢) 上銼作一服,水煎服。
山精丸 健脾去濕,息火消痰。
蒼朮(三斤,先用米泔浸三日,竹刀刮去粗皮,陰乾用) 枸杞子 地骨皮(各一斤) 桑椹子(一鬥許,取汁去渣,將蒼朮浸入汁內令透,取出曬乾,如是者九次,用木杵搗為細末) 上併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白沸湯下。
一方無枸杞,名三精丸,蒼朮、地骨皮各一斤。
四制蒼柏丸 濕陰降火,開胃進食,除周身之濕。
黃柏(四斤,用乳汁、童便、米泔各浸一斤,酥炙一斤,浸炙各十二次) 蒼朮(先用粳米泔浸過,刮去黑皮,淨得一斤,用川椒、破故紙、五味子、川芎各炒四兩,去各炒藥)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早酒下,午茶湯下,晚白湯下。
二妙散 治濕熱腰膝疼痛,此方主之。
黃柏(乳潤一宿) 蒼朮(米泔浸七日.各等分) 上為末,空心酒服三錢。
枳朮導滯丸 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滿悶亂。
茯苓 黃芩(炒) 白朮 黃連(炒,各三錢) 澤瀉(二錢) 枳實(麩炒) 神麯(各五錢) 大黃(一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水下。
宣明導水丸 治一切濕熱證。
常服除痰飲,消酒食,清頭目,利咽膈,能令遍身氣血結滯宣通而愈。
大黃(錦紋者) 黃芩(中枯者,各二兩) 牽牛 滑石(各四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溫水下十丸至十五丸,每服加十丸,日三服,冷水下亦得,煉蜜丸愈佳。
或久病熱鬱,無問瘦悴老弱,並一切證可下者,始自十丸,每服加十丸,以利為度。
或熱甚必須急下者,便服四五十丸,未利再服,以意消息。
三五歲孩兒,丸如麻子大。
去濕熱腰痛,洩水濕腫痛,及久雨,加甘遂一兩;去遍身走注腫痛,加白芥子一兩;退濕散腫毒,止痛,及久旱,加樸硝一兩;散結滯,通關節,潤腸胃,行滯氣,通血脈,加郁李仁一兩;去腰腿沉重,加樟柳根一兩。
除濕丹 治諸濕客搏,腰膝重痛,足脛浮腫,筋脈拘急,津液凝澀,便溺不利,目赤隱疹,癰疽發背,疥癬瘡癤,及走註腳氣,盡皆治之。
檳榔 甘遂 威靈仙 赤芍藥 葶藶(各二兩) 乳香 沒藥(各一兩) 牽牛 大戟(各三兩) 陳皮(四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八十丸,食前溫水下。
服藥前後,忌酒濕面二三日。
宜淡粥補胃尤佳。
一方無葶藶,有澤瀉、青皮各一兩。
赤茯苓 澤瀉 香附子 陳皮 桑白皮 大腹皮 乾薑(各等分) 上?咀,每服一兩,水煎,溫服不拘時。
大橘皮湯 治濕熱內甚,心腹脹滿,並水腫,小便不利,大便滑洩,並宜服之。
橘皮(去白,一錢半) 白朮 茯苓 豬苓 澤瀉(各一錢) 肉桂(七分) 檳榔(六分) 木香(五分) 滑石 甘草(炙,各四分) 上銼一服,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前服。
葶藶木香散 治濕熱,消腫脹,利小便,健脾胃。
葶藶子 茯苓 豬苓 白朮(各一兩) 木香 木通 澤瀉 甘草 桂枝(各半兩) 滑石(三兩) 上為末,湯調服。
赤茯苓丸 治內濕大過,四肢腫滿,腹脹喘急,氣不宣通,小便赤澀。
葶藶(四兩) 防己(二兩) 赤茯苓(一兩) 木香(半兩) 上為末,棗肉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桑白皮湯下。
舟車丸 治濕勝氣實者,以此宣通之。
大黃(二兩) 牽牛(去頭末,四兩) 甘遂 大戟芫花 青皮 陳皮(各一兩) 木香(半兩) 上為細末,水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白湯下。
隨證加減。
治內生濕熱方 清燥湯 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刑庚大腸,故用寒涼以救之。
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矣。
行步不正,兩足攲側,此湯主之。
黃耆(一錢半) 黃連(去須) 蒼朮 白朮(各一錢) 陳皮(五分) 五味子(九粒) 人參 白茯苓 升麻(各三分) 當歸(一錢二分) 澤瀉(五分) 柴胡 麥門冬 生地黃 神麯(炒) 豬苓 黃柏(酒炒) 甘草(炙,各二分) 上銼如麻豆大,水煎,去渣,稍熱空心服。
清熱滲濕湯 黃柏(鹽水炒,二錢) 蒼朮 白朮(各一錢半) 茯苓 澤瀉 黃連(各一錢) 甘草(五分) 上銼,水煎服。
如單用滲濕,去連、柏,加陳皮、乾薑。
茯苓滲濕湯 治濕鬱成黃疸,寒熱嘔吐而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思飲食,莫能安臥。
蒼朮 白朮 陳皮 青皮 枳實 黃芩 黃連 梔子 防己(各四分) 赤茯苓 澤瀉(各五分) 茵陳(六分) 豬苓(一錢) 上銼作一服,水煎服。
山精丸 健脾去濕,息火消痰。
蒼朮(三斤,先用米泔浸三日,竹刀刮去粗皮,陰乾用) 枸杞子 地骨皮(各一斤) 桑椹子(一鬥許,取汁去渣,將蒼朮浸入汁內令透,取出曬乾,如是者九次,用木杵搗為細末) 上併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白沸湯下。
一方無枸杞,名三精丸,蒼朮、地骨皮各一斤。
四制蒼柏丸 濕陰降火,開胃進食,除周身之濕。
黃柏(四斤,用乳汁、童便、米泔各浸一斤,酥炙一斤,浸炙各十二次) 蒼朮(先用粳米泔浸過,刮去黑皮,淨得一斤,用川椒、破故紙、五味子、川芎各炒四兩,去各炒藥)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早酒下,午茶湯下,晚白湯下。
二妙散 治濕熱腰膝疼痛,此方主之。
黃柏(乳潤一宿) 蒼朮(米泔浸七日.各等分) 上為末,空心酒服三錢。
枳朮導滯丸 治傷濕熱之物,不得施化,而作痞滿悶亂。
茯苓 黃芩(炒) 白朮 黃連(炒,各三錢) 澤瀉(二錢) 枳實(麩炒) 神麯(各五錢) 大黃(一兩)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水下。
宣明導水丸 治一切濕熱證。
常服除痰飲,消酒食,清頭目,利咽膈,能令遍身氣血結滯宣通而愈。
大黃(錦紋者) 黃芩(中枯者,各二兩) 牽牛 滑石(各四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溫水下十丸至十五丸,每服加十丸,日三服,冷水下亦得,煉蜜丸愈佳。
或久病熱鬱,無問瘦悴老弱,並一切證可下者,始自十丸,每服加十丸,以利為度。
或熱甚必須急下者,便服四五十丸,未利再服,以意消息。
三五歲孩兒,丸如麻子大。
去濕熱腰痛,洩水濕腫痛,及久雨,加甘遂一兩;去遍身走注腫痛,加白芥子一兩;退濕散腫毒,止痛,及久旱,加樸硝一兩;散結滯,通關節,潤腸胃,行滯氣,通血脈,加郁李仁一兩;去腰腿沉重,加樟柳根一兩。
除濕丹 治諸濕客搏,腰膝重痛,足脛浮腫,筋脈拘急,津液凝澀,便溺不利,目赤隱疹,癰疽發背,疥癬瘡癤,及走註腳氣,盡皆治之。
檳榔 甘遂 威靈仙 赤芍藥 葶藶(各二兩) 乳香 沒藥(各一兩) 牽牛 大戟(各三兩) 陳皮(四兩)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八十丸,食前溫水下。
服藥前後,忌酒濕面二三日。
宜淡粥補胃尤佳。
一方無葶藶,有澤瀉、青皮各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