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內傷勞役,感寒困倦,補中益氣湯加薑、附。
如內傷生冷,感寒腹痛,附子理中湯。
如內傷房室,感寒厥冷,四逆湯。
脈脫,三建湯,煉臍法。
論寒中三陰 李氏 曰: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陰也。
倉卒難分經絡,急煎姜附理中湯救之。
次審中脘疼痛,此寒中太陰也,理中湯,甚者加附子。
若脈沉足冷,此中少陰也,四逆湯加吳茱萸。
或臍腹疼痛,五積散加吳茱萸。
若小腹疼痛,此中厥陰也,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或五味子。
如陰盛煩躁,熱藥冷飲,或加些涼藥為引。
溫中散冷,補暖下元,陽氣復而寒自消矣。
切忌吐下。
方兼補血者,寒泣血故也。
論寒中五臟 永類鈐方 雲:肝中寒,其脈人迎並左關緊而弦,其證惡寒發熱,面赤如有汗,胸中煩,脅下攣急,足不得伸。
心中寒者,其脈人迎並左寸緊而洪,其證如啖蒜齏,甚則心痛徹背,惡寒,四肢厥,自吐,昏塞不省。
脾中寒,其脈人迎並右關緊而沉,其證心腹脹,四肢攣急,噯噫不通,臟氣不傳,或秘或洩。
肺中寒,其脈人迎並右寸緊而澀,其證善吐濁涕,氣短不能報息,灑灑而寒,吸吸而咳。
腎中寒,其脈人迎並左尺緊而滑,其證色黑,氣弱,吸吸小氣,耳聾,腰痛,膝下拘疼,昏不知人。
治當審微甚,甚則以姜附湯為主,微則不換金正氣散加附子,附子五積散。
臍腹痛,四肢厥,附子理中湯,姜附湯。
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朮,入心加茯苓。
論暑月中寒從乎中治 海藏 雲:六月大熱之氣,反得大寒之病,氣難布息,身涼脈遲,何以治之。
答曰:病有標本,病熱為本,寒為標,用涼則順時而失本,用熱則順本而失時。
故不從乎標本,而從乎中治者何,用溫是已,然既曰溫,則不能治大寒之病,治大寒者非薑、桂不可,若用薑、桂,又似非溫治之例,然衰其大半乃止,脈得四至,餘病便無令治之足矣。
雖用薑、桂,是亦中治也,非溫而何。
經曰:中熱遠熱。
雖用之不當,然勝至可犯,亦其理也。
脈法 袖珍論 曰:中寒脈多遲而緊,挾風則脈帶浮。
眩暈不仁,兼濕則脈濡而四肢疼痛。
治方 附子理中湯 治五臟中寒,口噤強直,失音不語,手足厥冷,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人參 白朮 乾薑(炮) 甘草(炙,各二錢半) 附子(炮,二錢) 上?咀,水三鍾煎八分,溫服。
如口噤,斡開灌之。
一方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盞化破,煎七分服,名附子理中丸。
姜附湯 治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忽然暈倒,口吐涎沫,狀如暗風,手足厥冷,或復煩躁,兼治陰證傷寒,大便自利而發熱者。
乾薑 熟附子(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肢節痛,加桂;挾氣攻刺,加木香;挾風不仁,加防風;挾濕,加白朮;筋脈牽急,加木瓜。
或慮此藥性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湯相繼服餌。
薑、附本治傷寒經下後,又復發汗,內外俱虛,身無大熱,晝則煩躁,夜則安靜,不嘔不渴,六脈沉伏,並宜服此。
不知脈者,更宜審之。
兼治中脘虛寒,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四肢厥逆。
四逆湯 治傷寒自利,脈微欲絕,手足厥冷。
附子(一枚,去皮臍,生用) 乾薑(五錢) 甘草(炙,六錢) 上?咀作二劑,每服水一盞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沉附湯 治虛寒無陽,胃弱乾嘔。
附子(炮) 乾薑(炮,各五錢) 白朮 沉香(各二錢半) 甘草(炙,二錢) 上?咀,分二帖,每服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前服。
三建湯 大川烏 附子 天雄(並炮,各等分) 上銼,每服四錢,水二盞加生薑十五片,煎服。
溫中湯 治病人脈沉遲或緊,皆是胃中寒也,及胸膈滿悶,身體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溫之。
丁皮 厚樸(各一兩) 乾薑 白朮 陳皮 丁香(各二錢)
如內傷生冷,感寒腹痛,附子理中湯。
如內傷房室,感寒厥冷,四逆湯。
脈脫,三建湯,煉臍法。
論寒中三陰 李氏 曰:中寒者,寒邪直中三陰也。
倉卒難分經絡,急煎姜附理中湯救之。
次審中脘疼痛,此寒中太陰也,理中湯,甚者加附子。
若脈沉足冷,此中少陰也,四逆湯加吳茱萸。
或臍腹疼痛,五積散加吳茱萸。
若小腹疼痛,此中厥陰也,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或五味子。
如陰盛煩躁,熱藥冷飲,或加些涼藥為引。
溫中散冷,補暖下元,陽氣復而寒自消矣。
切忌吐下。
方兼補血者,寒泣血故也。
論寒中五臟 永類鈐方 雲:肝中寒,其脈人迎並左關緊而弦,其證惡寒發熱,面赤如有汗,胸中煩,脅下攣急,足不得伸。
心中寒者,其脈人迎並左寸緊而洪,其證如啖蒜齏,甚則心痛徹背,惡寒,四肢厥,自吐,昏塞不省。
脾中寒,其脈人迎並右關緊而沉,其證心腹脹,四肢攣急,噯噫不通,臟氣不傳,或秘或洩。
肺中寒,其脈人迎並右寸緊而澀,其證善吐濁涕,氣短不能報息,灑灑而寒,吸吸而咳。
腎中寒,其脈人迎並左尺緊而滑,其證色黑,氣弱,吸吸小氣,耳聾,腰痛,膝下拘疼,昏不知人。
治當審微甚,甚則以姜附湯為主,微則不換金正氣散加附子,附子五積散。
臍腹痛,四肢厥,附子理中湯,姜附湯。
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朮,入心加茯苓。
論暑月中寒從乎中治 海藏 雲:六月大熱之氣,反得大寒之病,氣難布息,身涼脈遲,何以治之。
答曰:病有標本,病熱為本,寒為標,用涼則順時而失本,用熱則順本而失時。
故不從乎標本,而從乎中治者何,用溫是已,然既曰溫,則不能治大寒之病,治大寒者非薑、桂不可,若用薑、桂,又似非溫治之例,然衰其大半乃止,脈得四至,餘病便無令治之足矣。
雖用薑、桂,是亦中治也,非溫而何。
經曰:中熱遠熱。
雖用之不當,然勝至可犯,亦其理也。
脈法 袖珍論 曰:中寒脈多遲而緊,挾風則脈帶浮。
眩暈不仁,兼濕則脈濡而四肢疼痛。
治方 附子理中湯 治五臟中寒,口噤強直,失音不語,手足厥冷,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人參 白朮 乾薑(炮) 甘草(炙,各二錢半) 附子(炮,二錢) 上?咀,水三鍾煎八分,溫服。
如口噤,斡開灌之。
一方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盞化破,煎七分服,名附子理中丸。
姜附湯 治中寒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忽然暈倒,口吐涎沫,狀如暗風,手足厥冷,或復煩躁,兼治陰證傷寒,大便自利而發熱者。
乾薑 熟附子(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肢節痛,加桂;挾氣攻刺,加木香;挾風不仁,加防風;挾濕,加白朮;筋脈牽急,加木瓜。
或慮此藥性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湯相繼服餌。
薑、附本治傷寒經下後,又復發汗,內外俱虛,身無大熱,晝則煩躁,夜則安靜,不嘔不渴,六脈沉伏,並宜服此。
不知脈者,更宜審之。
兼治中脘虛寒,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四肢厥逆。
四逆湯 治傷寒自利,脈微欲絕,手足厥冷。
附子(一枚,去皮臍,生用) 乾薑(五錢) 甘草(炙,六錢) 上?咀作二劑,每服水一盞煎七分,溫服不拘時。
沉附湯 治虛寒無陽,胃弱乾嘔。
附子(炮) 乾薑(炮,各五錢) 白朮 沉香(各二錢半) 甘草(炙,二錢) 上?咀,分二帖,每服加生薑五片,水煎,食前服。
三建湯 大川烏 附子 天雄(並炮,各等分) 上銼,每服四錢,水二盞加生薑十五片,煎服。
溫中湯 治病人脈沉遲或緊,皆是胃中寒也,及胸膈滿悶,身體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溫之。
丁皮 厚樸(各一兩) 乾薑 白朮 陳皮 丁香(各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