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中

關燈
五錢,水煎,食後服。

     川芎石膏湯 治風熱上攻,頭目昏眩痛悶,風痰喘嗽,鼻塞口瘡,煩渴淋悶,眼生翳膜。

    此藥清神爽志,宣通氣血,治中風偏枯,解中外諸邪,調理諸病勞復傳染。

     川芎 芍藥 當歸 山梔子 黃芩 大黃 菊花 荊芥穗 人參 白朮(各半兩) 防風 連翹 薄荷 石膏(各一兩) 寒水石 桔梗(各二兩) 甘草(三兩) 砂仁(二錢半) 滑石(四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食後服。

    水調亦得,忌姜醋發熱物。

     犀角防風湯 治一切諸風,口眼喎斜,手足嚲拽,語言謇澀,四肢麻木。

     犀角(磨水,臨服時入) 羌活 防風 天麻 甘草(炙) 麻黃 獨活 山梔子(各五分) 滑石(一錢五分) 石膏(七分) 荊芥 連翹 當歸 黃芩 薄荷 桔梗 白朮 細辛 全蠍(炒,各四分) 上銼,加生薑五片,水煎,稍熱服,取汗。

    大便秘結,加大黃一錢。

     瀉青丸 治中風發熱。

    不能安臥。

    此風熱煩躁之故也。

     當歸 川芎 梔子(炒黑) 羌活 大黃(酒蒸) 防風 龍膽草(各等分。

    )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竹葉湯化下。

     蔭按:吳氏曰:肝主風,少陽膽則其腑也,少陽之經行乎兩脅,風熱相幹,故不能安臥。

    此方名曰瀉青,瀉肝膽也。

     犀角丸 除三焦邪熱,疏一切風氣,治風盛痰實,頭目昏重,肢節拘急,痰涎壅滯,腸胃燥澀,大小便難。

     黃連(去須) 犀角(鎊,各十兩) 人參(二十兩) 大黃(八十兩) 黑牽牛(一百二十兩,炒,另搗取粉六十兩) 上為細末,與牽牛粉合和,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臨臥溫湯下,更量虛實加減。

     龍星丹 治諸風熱,痰涎壅盛。

     牛膽南星 硃砂(另研,為衣,各三錢) 片腦(另研,三字) 牛黃(另研,三字) 麝香(另研,三字) 全蠍 防風 薄荷(各一錢) 黃芩 黃連(各二錢) 青黛(另研,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噙化。

     清涼丹 治風熱壅實,上攻頭面,口眼喎斜,語言不正,肌肉瞤動,面若蟲行,及治傷寒熱盛,狂言昏冒,剛痙,及一切風熱,並皆治之。

     南星(臘月牛膽制,四兩) 石膏 蠍梢(去毒,各一兩半) 大黃 防風 犀角屑 甘草(炙) 白花蛇 硃砂 珍珠(各一兩) 牛黃(三錢,另研) 片腦(半兩,另研) 上為細末,研勻,煉蜜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食後臨臥薄荷湯化下。

     搜風丸 治中風痰熱上攻,眩暈昏迷,心腹痞痛,大小便結滯。

     黃芩 大黃 枳實(麩炒,各二兩) 滑石 牽牛(各四兩) 半夏(皂角、生薑、白礬煮) 茯苓 寒水石 生白礬(各一兩) 南星(同半夏制) 薄荷(各半兩) 上為細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五十丸,淡薑湯下。

     搜風丸 治風熱上攻,目昏耳鳴,鼻塞頭痛,眩暈,及治躁熱,上熱,上壅,痰涎逆嗽,心腹痞痛,大小便結滯。

     牽牛 滑石(各四兩) 大黃 黃芩 蛤粉(各二兩) 半夏 寒水石 白礬 乾生薑(各一兩) 天南星 薄荷 人參 茯苓(各半兩) 藿香葉(二錢半) 上為末,滴水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生薑湯下,日三服。

     活命金丹 治中風神不清。

     大黃 樸硝 甘草(各二兩) 梔子仁(一兩) 連翹(四兩) 黃芩 薄荷 青黛 闆藍根(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硃砂為衣,金箔蓋。

    每服一丸,茶清化開,食後臨臥服。

     地黃煎 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熱,不下食,冷補方。

     生地黃汁 枸杞根汁(各二升) 生薑汁 酥(各三升) 荊瀝 竹瀝(各五升) 人參 天門冬(各八兩) 茯苓(六兩) 大黃 梔子(各四兩) 上十一味,後五味搗為細末,先煎地黃等汁成煎,次納藥末攪勻,每服一匕,日再,漸加至三匕,覺利減之。

     荊瀝湯 治患風人多熱,宜服。

     荊瀝 竹瀝 生薑汁(各五合) 上三味相和,溫暖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復進此,平復乃止。

    (煮散方見後癱瘓) 治中風挾寒暑濕方 附子湯 治中風挾寒,手足不仁,口眼喎斜,牙關緊急。

     附子(炮,去皮臍) 細辛 桂心(各五錢) 人參 防風(各六錢) 乾薑(炮,六錢) 上?咀,每服四錢,加生薑五片、棗一枚,水煎,食前服。

    或為末,酒調下二錢。

     防風湯 治中風挾暑,卒然暈倒,口眼喎斜。

     防風 澤瀉 桂心 香薷 乾薑(炮) 白龍(麵炒,去皮尖)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食前服。

     搜風散濕飲 治中風挾濕。

     當歸 白朮 獨活 防己 防風 羌活 藁本 白芷 川芎 薄荷 陳皮 桂枝 甘草 上銼,水煎服。

     健脾清濕飲 白朮 秦艽 當歸 木瓜(各一錢) 川芎 陳皮 龍膽草 牛膝(各八分) 威靈仙 芍藥 薄荷(各六分) 甘草(四分) 上銼,水煎服。

     清濕搜風順氣湯 治心胸痰氣悶塞,腰膝無力,濕熱瘡癢,背痛,頭目不清。

     白朮 橘紅 半夏(湯炮) 白茯苓(各一錢) 枳實(麩炒) 芍藥(酒炒) 撫芎(酒洗) 山梔子(薑汁炒,各八分) 蒼朮(米泔水浸,炒) 黃連(薑汁浸,炒,各六分) 甘草(四分) 上加生薑七片,水煎服。

    冬月加防風七分、白芷八分、羌活五分。

     治中風挾虛方 八味順氣散 治中風氣虛,痰涎壅盛。

     方見前氣道閉塞條。

     小引風湯 防風 獨活 細辛 川芎 五味子(杵炒) 白芍藥(炒)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銼,每服五錢,生薑三片、杏仁五個,水煎服。

    加麻黃、蓯蓉、附子、當歸、羚羊角等分,即大引風湯也。

     萬寶回春湯 治一切虛風胃弱,氣血凝滯,脈絡拘攣,癱瘓疼痛,痰涎壅盛,不可專用風藥。

     黃耆(三分) 白朮(二分) 白芍藥(炒,五分) 半夏 茯神(各一分半) 甘草 人參 陳皮 當歸 川芎 生地黃 熟地黃 麻黃 防風 防己 黃芩 杏仁 肉桂 乾薑 黑附子 香附子(各一分) 川烏 烏藥 沉香(各半分) 上銼,加生薑,煎服。

     防風湯 治中風內虛,腳弱語謇。

     防風 川芎 獨活 桂心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 杜仲(薑汁炒) 丹參(各一兩) 石斛(酒炒,一兩半)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大盞、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芎歸飲 治中風後人事虛弱。

     川芎 當歸(酒浸) 防風(去蘆,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錢,水一鍾半煎半鍾,不拘時服。

     續命煮散 治風氣留滯,心中昏憒,四肢無力,口眼瞤動,手足搐搦,煩渴飲水。

    此藥能扶榮衛,養氣血,去虛風,中虛自汗,及婦人產後中風,尤宜服之。

     防風 獨活 當歸(酒洗) 人參 細辛 葛根 芍藥 川芎 甘草 熟地黃 遠志(去心) 荊芥(各五錢) 官桂(二錢半) 半夏(四錢,湯泡) 汗多不止,加牡蠣粉。

     上?咀,每服一兩,生薑三片,水煎,服不拘時。

     獨活湯 治風虛昏憒,不自知覺,手足瘛瘲,坐臥不安,或發寒熱。

    若血虛不能服發汗藥,及中風自汗,尤宜服之。

     川獨活 羌活 人參 防風(去蘆) 當歸(酒洗) 細辛 茯神(去木) 半夏(湯泡) 桂心 白薇 遠志(去心) 菖蒲(去毛) 川芎(各五錢) 甘草(三錢) 上?咀,每服一兩,生薑五片,水煎,食後溫服。

     獨活煮散 治風痱。

     獨活(八兩) 川芎 芍藥 茯苓 防風 防己 葛根(各六兩) 羚羊角 當歸 人參 麥門冬 桂心 石膏(各四兩) 磁石(十兩) 白朮(五兩) 甘草(三兩) 上銼碎,分為二十四服,每服生薑、生地黃切片一升,杏仁二七枚,以水二升煮取七合,夜晚服,或日一服,或間日服。

     氣虛治驗 羅謙甫曰:張安撫年六十一歲,已未冬月患半身不遂,語言謇澀,心神昏憒,煩躁自汗,表虛惡風,如灑水雪,口不知味,鼻不聞香臭,耳聞木音則驚怖,小便頻多,大便結燥。

    欲用大黃之類下之,則平日飲食減少,不敢用。

    不然則又滿悶,晝夜不得瞑目而寐,最苦幹此,約有三月餘。

    凡三易醫,病全不減。

    至庚申三月七日,又因風邪,加之痰嗽,咽乾燥,疼痛不利,唾多,中脘氣痞似噎。

    予因思經雲: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病形乃應。

    又雲: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

    此風氣下陷入陰中,不能生髮上行,則為疾矣。

    又雲:形樂志苦,病生於脈,神先病也,邪風加之,邪入於經,動無常處。

    前證互相出現,治病必求其本。

    論時月,則宜升陽、補脾胃、瀉風木。

    論病,則宜實表裡,養衛氣,瀉肝木、潤燥,益元氣。

    慎怒是治其本也。

    宜以 加減沖和湯 治之: 柴胡 黃耆(各五分) 升麻 當歸 甘草(炙,各三分) 半夏 黃柏(酒洗) 黃芩 陳皮 人參 芍藥(各二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自汗,加黃耆五分,五味子二十粒。

    晝夜不得睡,乃因心事煩擾,心火內動,上乘陽分,衛氣不得交入陰分,故使然也,以硃砂安神丸服之,由是晝亦得睡。

    十日後,安撫曰:不得睡三月有餘,今困睡不已,莫非他病生乎?予曰:不然。

    衛氣者,晝則行陽二十五度,夜則行陰二十五度。

    此衛氣交入陰分,循其天度,故得睡也,何病之有焉。

    隻有眼白睛紅,隱澀難開。

    宜以 當歸連翹湯 洗之: 黃連 黃柏(各五分) 連翹(四分) 當歸 甘草(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時時熱洗。

    十三日後,至日晡,微有悶亂不安,於前沖和湯中又加柴胡三分,以升少陽之氣,飲三服,至十五日,全得安臥。

    減自汗、惡寒、燥熱,胸隔痞,原小便多,服藥後小便減少,大便一二日一行,鼻聞香臭,口知味,飲食如常,脈微弦而柔和,按之微有力。

    止有咽喉中妨悶,會厭後腫,舌赤,早晨語言快利,午後微澀,宜以 元參升麻湯 治之: 升麻 黃連(各五分) 黃芩(炒,四分) 連翹 桔梗(各三分) 鼠黏子 元參 殭蠶 甘草(各二分) 防風(一分) 上?咀,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七分,去渣,稍熱噙漱,時時咽之。

    前證良愈,隻有牙齒無力,不能嚼物,宜以 牢牙散 治之: 羊脛骨灰 升麻(各二錢) 生地黃 黃連石膏(各一錢) 白茯苓 人參(各五分) 梧桐淚(三分) 上為細末,入麝香研勻,臨臥擦牙,後以溫水漱之。

    安撫初病時,右肩臂膊痛無主持,不能舉動,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臥,臥則痛甚。

    經雲: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餘思《針經》雲:虛與實鄰,決而通之。

    又雲:留瘦不移,節而刺之,使經絡通和,血氣乃復。

    又雲:陷下者灸之,為陽下陷入陰中,肩膊時痛,不能運動,以火導之,火引而上,補之溫之。

    以上病皆宜灸刺。

    為此先刺十二經之井穴,幹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內先針後灸二七壯。

    及至灸瘡發,於枯瘦處漸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

    至五月初八日再灸左肩井,次於尺澤穴各灸二十八壯,引氣下行,與正氣相接。

    次日臂膊又添氣力,自能搖動矣。

    時值仲夏,暑熱漸盛,以 清肺飲子 補肺氣,養脾胃,定心氣。

     白芍藥(五分) 人參 升麻 柴胡(各四分) 天門冬 麥門冬(各三分) 陳皮(二分半) 甘草(生二分,炙二分) 黃芩 黃柏(各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二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食後汗多,加黃耆五分,後以 潤腸丸 治其胸膈痞滿,大便澀滯。

     方見前中臟。

     初六日得處暑節,暑猶未退,宜微收,實皮毛,益胃氣。

    秋以胃氣為本,以 益氣調榮湯 主之 本藥中加時藥,使邪氣不得傷也。

     人參(三分,為臣,益氣和中) 陳皮(二分,為佐,順氣和中) 熟地黃(二分,為佐,養血潤燥瀉陰火) 白芍藥(四分,為佐,補脾胃微收,治肝木之邪) 白朮(三分,為佐,養胃和中,厚腸胃) 升麻(二分,為使,使陽明氣上升,滋榮百脈) 當歸(二分,為佐,和血潤燥) 黃耆(五分,為君,實皮毛,止自汗,益元氣) 半夏(三分,為佐,療風痰,強胃進食) 甘草(二分,炙,為佐,引用,調和諸藥,溫中益氣) 柴胡(二分,為使,引少陽之氣,使出於胃中,乃風行於天上) 麥門冬(三分,為佐,猶有暑氣未退,故加之安肺氣,得秋分節不用) 上?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忌食辛熱之物,反助暑邪,秋氣不能收也。

    正氣得復而安矣。

     治五臟風邪方 射幹湯 治肝經受病,多汗,惡風,善悲,嗌乾,善怒,時憎女子,目下青黃色,可治。

    急灸肝腧百壯,更宜行經順氣。

    若目下大段青黑,一黃一白者,不可治。

     射幹 白芍藥(各一兩) 薏苡仁(二兩) 桂心 牡蠣 石膏(各半兩) 上?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不拘時溫服。

     犀角散 治肝臟中風,筋脈拘攣,手足不收,坐踞不得,胸背強直,胸膈脹滿,面赤心煩,言語謇澀,或風流注四肢,上攻頭面作痛,口眼喎斜,腳膝痛乏。

     犀角屑 石膏(各一兩) 羌活 羚羊角(各七錢半) 人參 甘菊花 獨活 黃芩(炒) 天麻 枳殼(去穰,麩炒) 當歸 黃耆 川芎 白朮 酸棗仁(炒) 防風 白芷(各五錢) 甘草(炙,二錢半) 上銼,每服五錢,加生薑五片,水煎服。

     真珠丸 治肝虛為風邪所幹,則魂散而不守舍,狀若驚悸。

     真珠母(三錢,另研) 當歸 熟地黃(各一兩半) 人參 酸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