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
關燈
小
中
大
嫩者,加防風、荊芥、歸梢、赤芍、生地、牛蒡、紫草茸、連翹、山楂肉。
如痘太紫者,氣實血熱也,加歸梢、赤芍、生地、紫草茸、防風、荊芥、連翹、桔梗、牛蒡子、黃連(酒炒)、蟬蛻(酒炒)。
如痘出內有焦頭帶黑陷者,加防風、荊芥、紫草茸、歸梢、赤芍、生地、麥冬、蟬蛻(酒炒)、麻黃(酒炒)二分、天花粉,同無價散量人大小治之。
—凡痘出形三日,依期起發,紅活光壯者,不須妄治服藥。
—凡起發頂尖四圍乾枯無水色者,乃氣實血虛也,氣至而血不至,則當補血瀉火,用: 加減四物湯 當歸 白芍 川芎 生地 麥冬 紫草茸 防風 白芷 連翹 桔梗 甘草 牛蒡子 (加)黃耆 —凡起發四圍紅活有水色者,中心頂陷不起者,乃血實氣虛也,血至而氣不至,則當補氣,用: 保元湯 黃耆 人參 甘草 防風 白芷 牛蒡子 木香 青皮 薄桂 當歸 生地 麥冬 桔梗 連翹 大棗、蓮肉、糯米為引,水煎,空心服。
—凡痘瘡四圍紅活,當起不起,頂陷四圍無水色,或灰白色,乃氣血俱虛也。
用: 十全大補湯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 當歸 紫草茸 川芎 白芍 生地 肉桂 黃耆 麥冬 防風 白芷 連翹 大棗、蓮肉引,水煎,調四聖散,空心溫服。
—凡起發頂焦,四圍乾枯無水色,乃火甚血不足也,則當涼血解毒托裡,用: 加減四物湯 當歸 川芎 赤芍 生地 麥冬 天花粉 連翹 黃連(酒炒) 白芷 蟬蛻(酒炒) 黃耆 紫草茸 防風 牛蒡子 甘草(炙) 水煎,調四聖散服。
—凡痘瘡光壯,中虛作洩者,裡虛也。
用: 四君子湯 人參 白朮 陳皮 甘草(炙) 滑石 澤瀉 白茯苓 車前 白芍(酒炒) 如火甚當解不解,加黃芩(酒炒)、黃連(酒炒)。
—凡光壯而色灰白,裡虛作洩,無後重者,此元氣下陷也。
用: 錢氏異功散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 陳皮 蓮肉 山藥 木香 青皮 訶子(麵包火煨,取肉) 澤瀉 升麻 車前(炒) 如洩而作渴,加乾葛、麥冬、天花粉、烏梅。
大棗、糯米、蓮肉引,水煎,空心服。
如服此藥,寒甚而洩不止者,加炒乾薑、丁香。
—凡痘光壯養漿而時常作渴者,乃津液不足也。
用: 人參麥冬散 人參 麥冬 乾葛 甘草 天花粉 烏梅 水煎服。
—凡收靨時時作渴,洩瀉者,用: 白朮散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 木香 天花粉 乾葛 藿香 麥冬 白芍 蓮肉 薑、棗為引,水煎服。
如虛寒甚者,加炒乾薑、訶子肉、烏梅。
—凡起發光壯,收靨咽痛者,用: 甘桔湯加減 甘草 桔梗 大力子 天花粉 山豆根 麥冬 水竹葉、燈心引。
—凡收靨腹痛,屎臭洩瀉者,兼有食積也。
用: 香砂平胃散 木香 砂仁 蒼朮 厚樸 白茯苓 山楂肉 陳皮 甘草(炙) 麥芽 白朮 人參 薑棗引,水煎,空心服。
如積甚,裡急後重,兼赤白者,用: 香連丸 同保和丸調治。
木香 黃連(五錢,用吳茱萸同炒,去茱萸用連) 石蓮子肉(三錢) 共為末,醋糊為丸。
—凡收靨洩下膿血者,毒從內收,乃倒陷也,膿血儘自愈,不須服藥。
洩痢頻頻見膿血,此是大腸多蘊熱,莫將倒靨一般論,隻宜解毒不宜澀。
如痘後便膿血者,此熱入大腸也。
宜用四物湯加黃連(酒炒)、黃芩(酒炒)、枳殼、荊芥穗,或用黃連解毒湯加生地,切勿作倒靨及用劫澀之藥。
—痘瘡光壯,漿水不滿,收時發毒者,若發一二處毒為順,不須憂疑;若毒發四五處或六七處者,乃毒氣太甚,用: 聞氏異功拔毒千金托裡散 人參 芩連梔柏(酒炒) 貝母 生地 連翹 防風 白芷 天花粉 甘草節 羌活 南星 陳皮 赤芍 木通節 金銀花 歸尾 山楂 黃耆 川山甲 川續斷 荊芥穗 天丁(炮過,三錢) 川松節(三錢) 乳香(二分) 沒藥(二分) 研末,化服。
—凡痘當收不收,連綿日久,收靨不齊者,用: 大補湯加減 人參 黃耆 白朮 白芷梢 歸身 肉桂 白芍 澤瀉 滑石 小木通 白茯苓 防風 大棗三枚為引。
如痘太紫者,氣實血熱也,加歸梢、赤芍、生地、紫草茸、防風、荊芥、連翹、桔梗、牛蒡子、黃連(酒炒)、蟬蛻(酒炒)。
如痘出內有焦頭帶黑陷者,加防風、荊芥、紫草茸、歸梢、赤芍、生地、麥冬、蟬蛻(酒炒)、麻黃(酒炒)二分、天花粉,同無價散量人大小治之。
—凡痘出形三日,依期起發,紅活光壯者,不須妄治服藥。
—凡起發頂尖四圍乾枯無水色者,乃氣實血虛也,氣至而血不至,則當補血瀉火,用: 加減四物湯 當歸 白芍 川芎 生地 麥冬 紫草茸 防風 白芷 連翹 桔梗 甘草 牛蒡子 (加)黃耆 —凡起發四圍紅活有水色者,中心頂陷不起者,乃血實氣虛也,血至而氣不至,則當補氣,用: 保元湯 黃耆 人參 甘草 防風 白芷 牛蒡子 木香 青皮 薄桂 當歸 生地 麥冬 桔梗 連翹 大棗、蓮肉、糯米為引,水煎,空心服。
—凡痘瘡四圍紅活,當起不起,頂陷四圍無水色,或灰白色,乃氣血俱虛也。
用: 十全大補湯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 當歸 紫草茸 川芎 白芍 生地 肉桂 黃耆 麥冬 防風 白芷 連翹 大棗、蓮肉引,水煎,調四聖散,空心溫服。
—凡起發頂焦,四圍乾枯無水色,乃火甚血不足也,則當涼血解毒托裡,用: 加減四物湯 當歸 川芎 赤芍 生地 麥冬 天花粉 連翹 黃連(酒炒) 白芷 蟬蛻(酒炒) 黃耆 紫草茸 防風 牛蒡子 甘草(炙) 水煎,調四聖散服。
—凡痘瘡光壯,中虛作洩者,裡虛也。
用: 四君子湯 人參 白朮 陳皮 甘草(炙) 滑石 澤瀉 白茯苓 車前 白芍(酒炒) 如火甚當解不解,加黃芩(酒炒)、黃連(酒炒)。
—凡光壯而色灰白,裡虛作洩,無後重者,此元氣下陷也。
用: 錢氏異功散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炙) 陳皮 蓮肉 山藥 木香 青皮 訶子(麵包火煨,取肉) 澤瀉 升麻 車前(炒) 如洩而作渴,加乾葛、麥冬、天花粉、烏梅。
大棗、糯米、蓮肉引,水煎,空心服。
如服此藥,寒甚而洩不止者,加炒乾薑、丁香。
—凡痘光壯養漿而時常作渴者,乃津液不足也。
用: 人參麥冬散 人參 麥冬 乾葛 甘草 天花粉 烏梅 水煎服。
—凡收靨時時作渴,洩瀉者,用: 白朮散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甘草 木香 天花粉 乾葛 藿香 麥冬 白芍 蓮肉 薑、棗為引,水煎服。
如虛寒甚者,加炒乾薑、訶子肉、烏梅。
—凡起發光壯,收靨咽痛者,用: 甘桔湯加減 甘草 桔梗 大力子 天花粉 山豆根 麥冬 水竹葉、燈心引。
—凡收靨腹痛,屎臭洩瀉者,兼有食積也。
用: 香砂平胃散 木香 砂仁 蒼朮 厚樸 白茯苓 山楂肉 陳皮 甘草(炙) 麥芽 白朮 人參 薑棗引,水煎,空心服。
如積甚,裡急後重,兼赤白者,用: 香連丸 同保和丸調治。
木香 黃連(五錢,用吳茱萸同炒,去茱萸用連) 石蓮子肉(三錢) 共為末,醋糊為丸。
—凡收靨洩下膿血者,毒從內收,乃倒陷也,膿血儘自愈,不須服藥。
洩痢頻頻見膿血,此是大腸多蘊熱,莫將倒靨一般論,隻宜解毒不宜澀。
如痘後便膿血者,此熱入大腸也。
宜用四物湯加黃連(酒炒)、黃芩(酒炒)、枳殼、荊芥穗,或用黃連解毒湯加生地,切勿作倒靨及用劫澀之藥。
—痘瘡光壯,漿水不滿,收時發毒者,若發一二處毒為順,不須憂疑;若毒發四五處或六七處者,乃毒氣太甚,用: 聞氏異功拔毒千金托裡散 人參 芩連梔柏(酒炒) 貝母 生地 連翹 防風 白芷 天花粉 甘草節 羌活 南星 陳皮 赤芍 木通節 金銀花 歸尾 山楂 黃耆 川山甲 川續斷 荊芥穗 天丁(炮過,三錢) 川松節(三錢) 乳香(二分) 沒藥(二分) 研末,化服。
—凡痘當收不收,連綿日久,收靨不齊者,用: 大補湯加減 人參 黃耆 白朮 白芷梢 歸身 肉桂 白芍 澤瀉 滑石 小木通 白茯苓 防風 大棗三枚為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