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證治秘要

關燈
若潰後腐爛,一時難斂。

     煎方:羚羊角、銀花、連翹、丹皮、甘草、桔梗、大貝母、防風、花粉。

    膿腐漸脫,當以補托收功,如黃耆、黨參、當歸、赤芍、陳皮之類。

     缺盆癰 初起有頭者名疽,無頭漫腫者名癰,且色不甚紅也。

    初宜宣通解散,如荊芥、防風、當歸、赤芍、澤蘭、丹參、牛蒡、白芷、炙甲片、制姜蠶。

    若潰後,亦宜補托。

     第二十三章 臑癰、胛癰、穿胛流注、樂疽、肩背臂膊痛 臑癰 在肩下膊上,又名藕包毒。

     煎方:防風、當歸、澤蘭、丹皮、秦艽、紅花、荊芥、銀花、連翹、羌活。

     胛癰、穿胛流注 生肩膊後下,腋外層岐骨縫間。

    左右同屬手太陽經。

    俗名掛肩癰。

    色白者,名穿胛流注。

     煎方:防風、當歸、澤蘭、丹皮、羌活、制姜蠶、秦艽、荊芥、大貝、紅花、銀花、桑枝。

     樂疽 在肩前下,脅前外之上,骨縫開合空凹陷中。

    左右同屬心包絡。

    乃血熱氣鬱而成。

    俗名掛肩癰,又名穿胛流注。

     煎方:荊芥、防風、貝母、丹參、連翹、丹皮、黃芩、黃連、黑梔。

     按:樂疽之名,今人久不知矣,所以名樂疽者,心包絡為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故也。

    此證餘醫高氏子,其痛入骨,微寒壯熱,痛處皮熱,色不紅,脈極洪數。

    諸醫用荊、防、當歸、丹皮等,不效;又用山甲、威靈仙,其痛更甚。

    汗多發厥,舌紅口乾。

    餘用羚羊角、鉤鉤、忍冬藤,夜交藤、貝母、丹皮、甘草,痛略停。

    後用犀角、射幹、玄參等加入煎方,其痛漸緩。

    後用和養氣血藥,共兩月而愈。

    未曾出膿。

    此蓋心有所喜樂,而外遭抑鬱所緻。

     肩背臂膊痛 痛而無形。

    有風熱、寒濕、氣虛、血虛、痰飲、傷筋種種之別。

    治法予另有論,茲不贅。

     第二十四章 夾癰、夾痰、米疽 夾癰、夾痰 又名腋癰,生肩膊下腋窩中。

    初起皮色不變,漫腫無頭,日久方痛,乃生寒熱者名夾痰。

    由肝經氣鬱血滯。

    若初起皮色雖不變,三四日即發寒熱者名夾癰。

    由少陽經風熱,其治易。

     夾癰方:防風、當歸、赤芍、丹皮、連翹、大貝母、夏枯草、陳皮。

    潰後兼理脾胃自愈。

     夾痰方:未破用柴胡、香附、丹皮、黑山梔、大貝母、當歸、赤芍。

    已破用參、耆、歸、芍、朮、甘草、茯苓等。

     米疽 亦生於肩下腋窩中。

    初起即赤色堅腫,為核一粒,身發寒熱。

    由鬱火挾風熱。

    治法與夾癰大段同。

     第二十五章 臂癰、黃瓜毒、骨螻疽、螻瓜串、石榴疽、肘癰、肘後毒 臂癰、黃瓜毒 自肘以下通名臂。

    生臂外名臂癰;生臂內名黃瓜毒,一名魚肚發。

    皆形似也。

    多由氣血不和。

     煎方:防風、秦艽、當歸、澤蘭、丹皮、連翹、枳殼、大貝母。

     又有秋令伏邪濕熱走絡,臂腫而痛,舌白嘔惡,寒熱胸悶者,當用瀉心溫膽法。

     又風溫夾痰走絡,臂腫色白軟痛,兼寒熱,咳嗽者,用牛蒡、射幹、杏仁、桔梗、荊芥、橘皮、旋覆等味送下指迷茯苓丸,最效。

     骨螻疽 亦生臂外。

    凡初起無頭漫腫者名癰,起即有頭者名疽。

    骨螻疽初起一粒如豆,漸漸加大,堅硬痛不可忍。

    若瘡色紫暈,開大腐爛斑點串通肌肉,遍身拘急發搐,嘔噦不食,冷汗洩瀉,煩燥脈亂者死。

     治法:當補元氣、化毒氣,如黨參、黃芩、銀花、甘草之類。

     螻瓜串 生於臂內中廉,由心脾氣鬱而成。

    初起筋骨疼痛,漸增腫硬,不紅不熱,手臂及內關連腫數塊,臂膊難動。

    日久腫塊漸次潰破,時時流白漿,內孔串通,外腫不消,膿水淋漓如漏串者,面黃食少發熱,變成虛損而死。

     治法:初起用逍遙散,次用人參養營湯。

     石榴疽 生於肘尖上。

    初起一粒黃粟小泡,根堅色紅,漸漸腫大痛不可忍,皮破泛出如榴子,令人寒熱。

    以八九日得膿為吉,反此則兇。

     治法:鮮生地、地丁、連翹、丹皮、山梔、歸尾、防風、赤芍、銀花、大貝母、牛蒡子。

    外以菊花燒灰,加輕粉少許敷之。

    再用菊花煎湯洗之。

     肘癰、肘後毒 俱生於肘尖。

    小者為癤,大者為癰,最大者為毒。

    治法皆疏散調營。

    如防風、當歸、澤蘭、秦艽之類。

     第二十六章 手腕癰、手腕疽、兌疽 手腕癰 生於腕外面,屬手少陽經。

    乃風火溫毒凝結而成。

    今時名手腕毒。

     治法:初起如防風、當歸、銀花、連翹之類。

    若日久不潰,或漫腫平塌者,用黃耆、當歸、防風、羌活之類。

    既潰之後,腐爛露骨者難於收功。

    用藥不外黨參、黃耆、當歸、陳皮之類。

     手腕疽 亦生腕外,一名鼓槌風。

    初起腫硬微疼,以後漸漸紅腫,潰後多生頭孔,膿水清稀者,不易收功,有延至半載一年而後愈。

     治法:黨參、黃耆、當歸、丹參、銀花、甘草、陳皮。

     兌疽 又名脈疽,生於手腕裡面橫紋動脈處。

    今人亦名手疽。

    初起寒熱腫痛,痛徹手膊,舉動不便。

    此處肺經門戶,若潰深則肺氣大洩,最為危候。

     治法:北沙參、桔梗、甘草、玄參、當歸、連翹。

    潰後亦宜黃耆、當歸、甘草、白芍等味。

     第二十七章 手發背、擎珠毒、托盤疔、手丫發、合谷疔疽 手發背 發於手背,屬三陽經絡,而手少陽三焦之經為多。

    有急慢二種:急者初起一粒,高腫痛癢,隔日即爛,此屬濕火。

    慢者初起形如芒刺,寒熱昏悶,遂滿手背高腫,後聚毒成瘡,深入至骨。

    成膿速潰者順,若漫腫堅硬潰遲者,收功必遲。

     治法:荊防敗毒散,黃連解毒湯,真人活命飲去山甲,角刺,犀角地黃湯等可選用。

     此證有手背盡行爛去者,須摻珍珠散,貼白玉膏收功。

    切不可貼黑膏藥及用升藥。

    曾見貼黑膏藥幾許大,即爛幾許大者,不可不知。

     擎珠毒 生於手掌心,乃心火所結。

    堅硬起泡,泡色如血赤,疼痛異常,往往有不能收功,流血死者。

    治法必用補水清火,佐以解毒。

    大生地、玄參、當歸、丹皮、貝母、金銀花、生甘草、犀角、麥冬。

     托盤疔 生於手掌心,亦心火所結。

    初起掌心硬,腫痛起泡,泡色明亮。

    即挑破之,出水及膿。

     治法:銀花、甘草、貝母、地丁之屬解毒而已。

     手丫發 俗名手丫毒,五指丫處,結毒腫痛,除大指合谷穴名合谷疔,餘皆手丫發。

    由濕火而成。

    治當清熱解毒。

     合谷疔疽 俗名虎口疔,又名虎丫毒,由濕火所結。

    初起黃粟小泡,熱癢腫痛,有紅絲者名疔。

    初起如豆,漸至漫腫堅硬,痛不可忍者名疽。

    治法與手丫發大段相同。

     第二十八章 蛇頭疔、蛇眼疔、水蛇頭、?疒貢爪、蛀節疔、鰍肚疔 蛇頭疔 生於手大指、次指、中指者多。

    初起手指頂頭如粟,漸大如豆,堅硬腫痛連心,或青、或黃、或紫、或黑、或癢、或麻木不等。

    甚則手背手心皆腫,指頭皮硬。

     治法:外以豬膽套之;內服蟾酥丸發汗解毒,又服銀花解毒湯。

     按:蛇頭疔若四五日後,潰膿者有黃頭可刺者順。

    如不潰無膿,黑色過節者險。

    其藥如涼膈散、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皆可選用。

    若毒氣攻心,嘔惡不食,神糊,齒縫出血,此屬危候,竟有死者。

    此證切不可早開刀,若開之早必緻胬肉,疼痛倍增,不能速愈。

    若患久必有多骨,多骨出始能收功。

    虛而不斂宜補之。

    更有火毒不化,腐爛其筋,落去一節者。

     蛇眼疔 生於指甲旁尖角間,俗名蝦眼疔。

    有黃頭如眼者,宜即以針挑破之。

     水蛇頭 指頭有泡明亮者是,亦宜挑破,去其惡水。

    以上二證,大抵解毒清火而已。

     ?疒貢爪 生指甲身之內,初起熱腫疼痛,宜用甘草、樸硝各五錢,煎湯浸洗、即瘦。

    三四日後甲面上透一點黃色,內膿已成,用針挑去膿,以膏貼之。

    若失治,以緻膿毒浸淫好肉,爪甲潰空,必然脫落,日久方愈。

     蛀節疔 生於指中節接骨處。

    繞指俱腫,其色或黃或紫。

    治同疔疽。

     鰍肚疔 生於手指中節裡面,形如魚肚故名。

    若生於中指,腫連手臂,疔色紫黑,其勢必惡。

    治同疔疽,若神昏嘔惡者難治。

     第二十九章 發背、搭手 發背、搭手 生於背脊名發背,有上發、中發、下發,有陰、有陽。

    生於背旁左右名搭手,有上中下三部。

    兩者治法,與腦疽大段相同。

     按腦疽、發背、搭手雖有大小之分,其清解托裡之法則一。

    至於潰膿之後,腐脫新生之際,有忽發流火者,其人忽發寒熱,甚至神昏,瘡口四邊紅赤。

    此時切勿驚惶,用清涼解毒之法,一二日後,自然汗出身涼熱退,腫消而安。

     第三十章 胸發疽、胸發痰、膻中疽、甘疽 胸發疽 生於正胸堂,去結喉三寸,與心窩不遠。

    初起一粒,四圍紅腫,數日即頭爛者是也。

     治法:仙方活命飲。

    便秘用涼膈散,潰後宜八珍湯。

    此證若神糊氣急,不食者不治。

     胸發痰 亦生於正胸堂,但初起色白,中有一小核,或如豆,或如梅、李核。

    由氣鬱痰凝而成。

    延至半年一載,亦有成膿者,收功不易。

     治法:初起宜用控涎丹,每日十四粒,體實者二十一粒,薑湯送下。

     煎方:桔梗、川貝、半夏、茯苓、橘紅、香附、杏仁等味。

    潰後宜補脾化痰,如六君子湯之類。

     膻中疽 生於心窩上兩乳之間。

    屬任脈膻中穴。

     甘疽 生於乳上肉高處,屬肺經中府穴之下。

     按:此二證皆由憂思鬱結而成。

     治法:初起皆有頭一粒,色紅高腫屬陽者,宜仙方活命飲。

    平塌散漫氣逆不食者險,宜扶正化毒舒郁之藥,如黃耆、川貝、遠志、銀花、陳皮、鬱金等。

    餘與治疽諸法同。

     第三十一章 乳癖、乳痰、乳岩、乳癰、爛皮乳癰、乳疽、內吹、乳頭風 乳癖 乳頭屬肝,乳房屬胃。

    乳中結核不痛,無寒熱,皮色不變,其核隨喜怒為消長者,為乳癖。

     治法:宜逍遙散去薑、薄,加栝蔞、半夏、陳皮。

     乳痰 即乳癖之大者。

    初起不痛,後漸痛疼發熱,成膿穿破。

    此名乳痰,即乳岩之根也。

    治法與上大段相同。

     乳岩 初起與乳痰、乳癖大略相同。

    或半載一年、或兩三載,漸長漸大,始生疼痛。

    日後腫如堆慄,或如覆杯,色紫氣穢,漸漸潰爛,疼痛連心,出血腥臭,並無膿水。

    此屬絕證,十中可救一活。

     治法:初起逍遙散、歸脾湯、益氣養營湯。

     乳癰 屬肝鬱濕熱為多。

    初起疼痛堅硬,乳房焮腫,寒熱往來,則癰成而膿作矣。

     治法:初起當散表疏通,如:柴胡、香附、青皮、大貝母、栝蔞皮、連翹、蘇梗、鬱金、炒楂肉、當歸、蒲公英。

    若不散成膿,宜托裡如黃耆、銀花、當歸、赤芍之類。

    若潰久不愈,當補氣血,調脾胃,如黨參、茯苓。

     爛皮乳癰 初起乳頭腫硬,乳房焮腫,惡寒發熱。

    一、二、三日皮即濕爛,再一、二日即焦黑起腐,再數日後熱退腐脫,生新長肌。

    摻以珍珠散,蓋以白玉膏。

    治用蒲公英、金銀花、連翹、丹皮、赤芍、夏枯草、廣皮、當歸、生苡米。

     乳疽 初起腫硬,即有白頭一粒,後復旁生數頭,頭中有膿不多。

    此屬肝胃濕火。

     治法:蘇梗、荊芥、大貝母、栝蔞皮、夏枯草、連翹、青皮。

     內吹 孕婦二三個月或八九個月,乳中有核,成膿穿潰,則必俟分娩後方收口。

    此由胎氣。

     治法:蘇梗、生石膏、當歸、牛蒡子、白薇、竹茹、淡黃芩。

     乳頭風 乳頭乾燥裂痛,或出血、或流水。

    此由鬱怒所緻。

     治法:內服加味逍遙散:柴胡、白芍、當歸、茯苓、白芷、桔梗、白朮、甘草、黃芩、半夏、陳皮、黃耆、銀花、蟬蛻、蘇梗、蜣螂蟲。

    甜白酒煎。

    外用白芷末和乳汁調敷。

     按:乳癰、乳疽、乳痰等證,多生於婦人;若男子間或有之,治法大緻相同。

    古謂婦人乳房屬胃,男子乳房屬腎,恐未必然。

     第三十二章 肺痿、肺癰 肺痿、肺癰 肺痿屬虛,肺癰屬實。

    久咳音雌,寒熱盜汗,喘不得臥,口吐濁沫,寸口脈數而虛者為肺痿。

    先咳嗽,胸中隱隱痛,喘急不臥,喉間聞腥臭氣,隨吐臭痰膿血,脈數有力者,為肺癰。

     治肺痿法:宜補宜潤,如北沙參、玉竹、麥冬、川貝、杏仁、阿膠、甘草、生地、苡米、茯苓。

     治肺癰法:初宜瀉肺排膿化痰,如冬瓜子、杏仁、生苡仁、桃仁、蘆根、葶藶、桔梗、甘草、紫菀、川貝、野茭白根。

    膿久不愈宜補,如黃耆、白芨、北沙參、甘草等味。

     第三十三章 井疽、穿心漏、捧心癰、幽癰、赫癰、沖疽 井疽 生於心窩,乃任脈鳩尾穴。

    又名穿心毒。

    初起一粒,焮紅高腫,發熱煩躁。

     治法:宜清涼解毒,如涼膈散,犀角地黃湯。

    若堅硬紫黑,毒陷神糊,嘔吐不食,腹脹便洩者不治。

     穿心漏 亦生於心窩。

    初起硬腫,皮色不變,積久穿潰,時流血水,不易收功。

    此由心腎兩虛,多食冷物所緻。

    治宜補氣血藥,又溫腎丸最妙。

     溫腎丸方:鹿茸、附子、人參、青鹽、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