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類

關燈
,非巡檢所能了結矣。

    僅一小照,而公私需索費至數千金,始得無事。

     高望公冠履 新會高儼,字望公,嘗以赭石染布為野人服,冠履俱與時異,見者無不知其為先輩高望公也。

    時又因其姓稱為高士望公。

     玄狐袍帽 袍帽初以紫貂為貴,康熙以來,尤貴玄狐,非閣臣不得賜。

    尚書亦有蒙賜者,厥名玄狐而色實蒼白也。

     傅青主布衣氈帽 康熙己未,傅青主被舉詞科,不與試,聖祖特賜以內閣中書。

    而青主仍自稱曰民,冬夏著一布衣,其色朱,帽以氈為之。

     黃九煙布衣素冠 上元黃九煙,名周星,布衣素冠,寒暑不易。

     葉英多攝敝衣冠 葉英多,乾隆時之揚州諸生也,以說書為生,而窮困日甚,絕不形於色,朝霞暮月,荒寮古觀,輒信足獨往,忘其寒餓,亦不問妻子之絕粒也。

    某鹽官與相契,英多偶以事往,值其方宴客,門外車馬輿從赫奕,主人急出延之,而英多攝敝衣冠,直入上座。

    語罷,夷然辭去。

    桃花庵僧石莊善吹簫,自矜其技,欲與英多互奏之,為英多先奏一曲。

    未幾,石莊卒,英多酹於靈而酬焉。

    其子慶生之授業師,每遇於道中,必側立卻手,俟過而後行。

     劉錫鴻敝衣趿鞋 劉錫鴻使法時,往往敝衣趿鞋,衣帶飄舞,徒步出外。

    常立於最高橋梁之上,周望四處。

    其隨員諫之,劉怒曰:「予欲使外邦人瞻仰天朝人物耳。

    」 某令挾冠服而出 有新到省之某令,褦襶觸熱,謁上官,且語,且揮扇。

    上官知其畏熱也,命去冠;冠去,去褂;褂去,去袍;袍去,去衫;衫去,而猶揮扇不已。

    上官惡其不知儀注也,復以可去短衣為言,某亦去之。

    上官至是,以手舉茶碗,門外之僕高聲呼送客。

    上官起,某亟挾冠服,赤體而出。

    蓋其人初來自田間也。

     度冬之常服 人之階級,析而計之,何啻萬千,言其大別,則有三。

    一曰上流社會,二曰中流社會,三曰下流社會。

    上流富,中流者介於貧富之間,下流貧。

    常人眼光,每以其度冬之常服判之。

    上流必有狐裘,中流必有羊裘,下流則惟木棉,且有非袍者矣。

     農商之衣 《會典》開載,凡農家許著綢、紗、絹、布,商賈之家止許著絹、布。

    如農民之家有一人為商賈者,亦不許著綢紗。

    此可見吾國之賤農商,而商尤輕於農也。

     香色 古人東宮,皆服絳紗袍,蓋次明黃一等。

    國初,皇太子朝衣服飾,皆用香色,例禁庶人服用。

    後儲位久虛,遂忘其制。

    嘉慶時,庶民習用香色,至於車幃巾櫛,無不濫用,有司初無禁遏之者。

     襯衫 襯衫,裏衣也。

    《東京夢華錄》雲:「兵士皆小帽,黃繡抹額,黃繡寬衫,青窄襯衫。

    」此二字之所由起也。

    襯衫之用有二。

    其一,以禮服之開褉袍前後有衩,襯以衫而掩之。

    一,凡便服之細毛皮袍,如貂、狐、猞猁者,毛細易損,襯以衫而護之也。

    襯衫之製如常衫,惟襯開褉袍所用,有不用兩袖者,有上布而下綢者。

     蔣敬齋自製寢衣 蔣敬齋,名溶,長洲諸生。

    年二十許,喜講性理之學,言語坐立皆不苟。

    嘗自製寢衣,長六尺餘,《論語》所謂「長一身有半」是也。

    錢梅溪笑謂之曰:「古之寢衣,似即今之衾被。

    君泥古太甚矣。

    」敬齋愕然曰:「吾過矣,吾過矣!」至於下拜。

     道光時之衣 新城王文簡公士禎有家法,凡遇春秋祭祀及吉兇事,子弟各服其應得之服,然後行禮。

    如已入泮,始易襴衫,其妻亦銀笄、練裙,否則終身著布。

    乾、嘉間,江、浙猶尚樸素,子弟得鄉舉,始著綢緞衣服。

    至道光,則男子皆輕裘,女子皆錦繡矣。

     載澂衣繡百蝶 恭王奕訢素惡其子載徵,澂病,日望其死。

    久之病革,左右以告,王乃至其臥室,見澂側身臥,上下衣皆黑色,遍身以白線繡百蝶,大怒曰:「即此匪衣,亦當死久矣。

    」不顧而出。

     旗女衣皆連裳 八旗婦女衣皆連裳,不分上下,蓋即古人男子有裳、婦人無裳之遺制也。

     十八鑲 鹹、同間,京師婦女衣服之滾條,道數甚多,號曰十八鑲。

     衣左袵 潼關附近各處,婦女之衣多左袵。

     蘊布冬禦棉袍 蘊大司空布居京師,窗戶均用竹簾,雖隆冬,亦無用氈、布者。

    冬日退朝,僅禦棉袍,雖嚴寒亦不禦裘。

    臥時以被覆身,四圍俱不摺拂。

    其睡亦無定所,一夜嘗易數處。

     裘之上下兩截異皮 裘之上下兩截異皮者,上截之皮必較遜於下截,而袖中之皮亦必與上截同,以下截為人所易見,可自炫也。

    其名曰羅漢統,又曰飛過海。

    上截恆為羊,下截則猞猁、貂、狐、灰鼠、銀鼠皆有之。

     衣緣皮 廣州地近溫帶,氣候常暖,所謂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也。

    極冷時,僅需衣棉。

    光、宣間則稍寒,亦有降雪之時。

    然官界為彰身飾觀計,每至冬季,則按時以各種獸皮緣於衣之四圍,自珠羔至於貂狐,逐次易之,儼如他省之換季然。

     貂裘 東三省諸山多松林,茂條蓊薆,結實甚大。

    貂深嗜此,多棲焉。

    邊界居民不憚跋涉,恆攜獵具冒險往取。

    貂目銳行捷,一瞥間,忽不知所往。

    常經旬不能得其一。

    得之,集以成裘,價至昂。

    以毛色潤澤,香氣馥郁,純黑發燦光者為上品。

     湯文正服小毛裘 聖祖禦乾清門,侍讀學士寶應喬某以日講官侍班,會湯文正公入奏畢。

    故事,冬至後,羣臣皆服大裘。

    上顧文正而問曰:「眾皆服貂狐,汝得毋寒乎?」文正對曰:「臣尚有小毛裘可服。

    外間百姓且有無棉襖者。

    」上憮然久之。

    既退,有咎之者,曰:「是真老悖,豈對君之體乎!」或曰:「上方向公,將以輕暖賜,而公所對,非所問也。

    」喬出,語人曰:「我輩轉一世,不知能作此等語否?」 陳雪三未冬披裘 乾隆時,有陳雪三者,初生時,與兄同舉,蓋攣生也。

    襁褓不能兩具,裹兄而遺弟。

    越宿,僵矣。

    其母置諸懷,久乃甦。

    雪三既長,畏寒甚,未冬即披裘。

     舒鐵雲典裘 舒鐵雲有《典裘》詩四首。

    其一雲:「點檢青箱記昨宵,易衣而出太蕭條。

    吾家舊物誰能遣,此地寒威尚未消。

    曾有鴛鴦雙翦落,何來楊柳一旗飄。

    輸他走馬蘭臺去,雪滿宮門夜賜貂。

    」其二雲:「王恭鶴氅晏嬰裘,紫鳳天吳不記秋。

    羞澀忽成垂老別,輕肥虛憶少年遊。

    蛾眉絕塞金誰贖,狐腋重關客未偷。

    比似春衣杜陵醉,兩般滋味一般愁。

    」其三雲:「別去分明抵故人,年時冷暖記來真。

    青山策蹇圍天曉,紅燭鈔書耐漏頻。

    得句漸知衣帶緩,看花惟有帽簷新。

    為誰中道恩情絕,拋卻長安十丈塵。

    」其四雲:「紅袖青袍兩不知,淒涼質庫且題詩。

    直愁一入深知海,空計三年遠作期。

    鍼線跡銷無處覓,風塵緣盡有時離。

    些些紕縵酸寒甚,等到冰綃霧縠時。

    」 舒鐵雲謝人贈裘 舒鐡雲以其姊壻贈裘而作詩曰:「鶴氅貂褕不趁身,年年短褐走風塵.未勞錦 遺為詠,猶見綈袍戀此貧.夜永燈檠容我坐,歲寒霜雪與渠親.縱教吹徧鄒陽律,肯貰春旗作酒人.」其後有友亦贈以裘,又作詩雲:「去年北風吹不休,主人贈我青羔裘.酒酣以往不忍著,卻向黃竹箱中收.今年東風射春箭,花凍紅燈上元宴.飛落鴛鴦雙翦刀,牽雲曳雪重相見.平生讀書愛五更,往往風雨聞雞鳴.曉寒不向夢中賦,媿此一尺銀燈檠.黑貂已敝長安道,十丈紅塵不能埽.綵筆空題白練裙,儂歌自唱黃綿襖。

    殷勤鶴氅來君家,主是烏衣客絳紗。

    一身仙骨冷於鐵,開出萬朵青蓮花。

    主人之裘有時敝,主人之情永弗替。

    以詩報君非感恩,君不見《緇衣》詠為風,綈袍感其意。

    」 狐裘之類別 古所謂狐白裘者,即集狐之白腋也,後名天馬皮。

    集狐之項下細毛深溫黑白成文者,名烏雲豹。

    其股裏黃黑雜色者,集以成裘,名麻葉子,則為全白狐,皮粗冗,不為世所重。

     龔定庵服白狐裘 龔定庵不喜治生,揮金如土,囊罄,輒告貸。

    一日,至揚州,訪魏默深。

    魏見所著白狐裘,下截皆泥污而上半則新,詢之,曰:「吾自金陵渡江,天寒大雪,湯雨生以此裘相贈。

    」蓋湯身修偉,定庵短小,故下半拖入泥塗也。

     番役衣羊皮 皮裘之表,概以綢緞或布為之,未有有皮而無表者。

    冬季,京師番役夜巡,所著禦寒之衣,為官中所給,則皆有皮無表,蓋即一天然之羊皮耳。

     半臂 半臂,漢時名繡( 屈),即今之坎肩也,又名背心.隋大業時,內官多服半臂.《說文》:「無袂衣謂之 .」趙宧光《長箋》曰:「半臂,衣也.武士謂之蔽甲方,俗謂之披襖.小者曰背子,與古之裲襠相似,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亦作兩當.」尤西堂有詠婦女所衣之半臂一詩,詩雲:「更衣斟酌十分難,親製輕紈祇半端.取便最宜春起草,護嬌偏稱晚妝殘.渾疑斷袖留遺愛,卻喜專房免忍寒.曾與三郎換湯餅,重提舊事淚闌幹.」 巴圖魯坎肩 京師盛行巴圖魯坎肩兒,各部司員見堂官往往服之,上加纓帽,南方呼為一字襟馬甲,例須用皮者,襯於袍套之中。

    覺暖,即自探手,解上排鈕扣,而令僕代解兩旁鈕扣,曳之而出,藉免更換之勞。

    後且單夾棉紗一律風行矣。

    其加兩袖者曰鷹膀,則宜於乘馬,步行者不能著也。

     婦女著坎肩 江蘇蘇五屬及潼關附近各處之婦女,有於炎夏僅著坎肩,而裸其兩臂者,或更赤露上體,遊行入市。

     六月著棉半臂 綏化城氣候迥異內地,雖六月,亦著棉褲。

    婦女則著棉半臂,露兩臂乳房於外,招搖過市。

    半臂之製,亦與內地不同。

     書畫鎧 江龍門晚年畏寒特甚,冬必重裘,而又苦其礙腕,不便作書畫,因創新製,短兩袂若鎧狀,加於裘上,名曰書畫鎧。

     海青 海青,今稱僧尼之外衣也。

    然古時實以稱普通衣服之廣袖者。

    唐李白詩:「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

    」蓋言廣袖之舞,如海東青也。

     道袍 道袍,古燕居之服。

    腰中間斷,以一線道橫之,謂之程子衣。

    無線道者,則謂之道袍,又曰直掇。

    後則以道士所服之長衣曰道袍矣。

     世祖不用袞冕 世祖入關,郊祀,禮臣請用袞冕,上諭人主當敬天勤民,不在袞冕。

     紅絨結頂冠 皇上燕服之冠,為紅絨結頂冠,皇子、皇孫皆以是為禮服。

    近支王、貝勒,得上賜者,許常戴之。

    輔臣雖間有賜者,皆不敢戴,惟張文和公廷玉蒙特旨許於元旦日冠戴,時以為非常之榮。

     拉虎帽 拉虎帽者,每歲木蘭秋狩,皇上輒禦之以蒞圍場。

    王公亦多效之,特不用紅絨結頂耳。

    然曾賞紅絨結頂者,不在此例。

     暖帽 暖帽者,冬春之禮冠也,立冬前數日戴之。

    頂為緞,上綴紅色纓,絲所織也。

    簷以皮、絨、呢為之。

    初寒用呢,次寒用絨,極寒用皮。

    京城則初寒用絨,次寒用呢,至於皮,則貴人用貂,普通為騷鼠、海騾之屬。

     有三年之喪者,帽簷及頂皆以布為之,上綴黑纓,不用頂帶。

     涼帽 涼帽者,夏秋之禮冠也,立夏前數日戴之。

    無簷,形如覆釜。

    有二大別。

    一曰緯帽,初熱時,用白色或湖色之羅胎者。

    極熱時,用黃色紗胎之內有竹絲者,曰卍絲胎,上綴紅纓,絲所織也。

     有三年之喪者,戴羽纓【一作雨纓。

    】帽,形亦如覆釜,惟無緣,籐織品也。

    以其一名涼篷而出於山東之德州也,故又稱德州篷,上綴黑色纓,不用頂帶。

     行裝所用之帽,亦籐織品,纓以紅色犛牛毛為之,其最佳者曰鐵桿纓。

     七星貂 七星貂者,以貂皮截之成七條,綴於暖帽,如纓然,蓋行裝所用也。

    為武官四時所戴,即文職之從事軍旅者亦從之。

    又有紅冠不綴纓而飾貂尾者,名曰得勝盔。

     俗概稱禮帽曰大帽子,蓋以別於燕居之西瓜皮帽之稱為小帽也。

     全紅帽罩 全紅帽罩,惟三品以上入內廷者準服,四五品官雖內直,不用也。

    高宗時,軍機章京帶領引見,值天雨,冠纓盡溼。

    上問其故,金壇于文襄公敏中以體制對。

    上曰:「遇雨暫用,何妨!」自是行走軍機處者,冠罩無不全紅矣。

     小帽 小帽,便冠也。

    春冬所戴者,以緞為之。

    夏秋所戴者,以實地紗為之。

    色皆黑,六瓣合縫,綴以簷,如筩。

    創於明太祖,以取六合一統之意。

    國朝因之,雖無明文規定,亦不之禁,旗人且皆戴之。

    鹹豐初元,其形忽尖。

    極尖者曰盔襯,與單梁挖雲之所謂戰履者,同時盛行。

    不二年而兵興。

    宣統時,簷有多至七八道者,不僅重簷也,為惡少年所喜。

    上有絲織之結,紅色。

    俗名西瓜皮帽,又名秋帽。

     明之士人類多方巾大袖者。

    至順治甲申,則戴平頭小帽,以自晦匿。

    而禁令苛暴,方巾為世大禁,雖巨紳士子,出與平民無異。

    間有惜餼羊之遺意,私居偶戴方巾者,一夫窺瞷,慘禍立發。

    常熟有二生,於巡按行香日,戴方巾雜行眾中,為所瞥見,即杖之數十,并題奏將二生磔之於市。

     同治時,左文襄以陛見入都,召見時,因謝恩,免冠磕頭,則頭上尚戴一物,似小帽而無線結,上問何物,對曰:「西瓜皮。

    」上大笑。

     有三年之喪者,以黑布製之,結色黑。

     風帽 風帽,冬日禦寒之具也,亦曰風兜。

    中實棉,或襲以皮,以大紅之綢緞或呢為之。

    僧及老嫗所用則黑色。

    範成大詩:「雨中風帽笑歸遲。

    」蓋宋時已有之矣。

     趙笠 趙闇叔嘗取雁翎以為笠,名之曰趙笠,恆於煙霞雪月中戴之。

     鳳冠 鳳冠為古時婦人至尊貴之首飾,漢代惟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之首服,飾以鳳凰。

    其後代有沿革,或九龍四鳳,或九翬四鳳,皆後妃之服。

    明時,皇妃常服,花釵鳳冠。

    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鳳冠者,相傳謂出於明初馬後之特典。

    然《續通典》所載,則曰庶人婚嫁,但得假用九品服。

    婦服花釵大袖,所謂鳳冠霞帔,於典制實無明文也。

    至國朝,漢族尚沿用之,無論品官士庶,其子弟結婚時,新婦必用鳳冠霞帔,以表示其為妻而非妾也。

     顧姑冠 蒙古人之正妻所戴之冠,名顧姑冠,以鐵絲結成,形如竹夫人,長三寸許,飾以紅青錦繡,或珠玉、草木子。

     鶴慶女帽尖 「我周公,變夷風。

    易簪髻,去布幪。

    」鶴慶人為雲南鶴慶府知府周贊而作之歌也。

    蓋鶴慶婦女恆戴布帽,其形尖,為三角式。

    贊見之,謂不雅觀,因令易以簪髻,翕然從之,鶴慶人因作是歌。

     蘇人稱女冠為兜勒 兜,兜鍪也,戰時所戴之冠,以禦兵刃者也。

    今蘇人稱婦女之冠則曰兜。

    勒,馬絡頭也,有嚼口者曰勒。

    今蘇人稱婦女之冠亦曰勒。

     滬之少女不冠 滬之少女,凡年在二十左右者,恆不戴冠,雖隆冬風雪中,出行於外,亦露頂,不畏寒也。

     臨安婦女戴笠 雲南臨安之婦女,與聞貿易之事,肆之小者,輒坐於櫃側,戴於首者為黑色之笠。

    宣統時漸少。

     抹額 抹額,束額之巾也,亦曰抹頭。

    抹者,附著之義,猶胸巾之稱抹胸也。

    綠營之兵、防營之勇皆用之。

    《唐書》「乃戴紅抹額來應詔」是也。

     領衣 衣之護頸者曰領。

    又有所謂領衣者,杭人謂之曰牛舌頭。

    蓋禮服例無領,別於袍之上加以硬領,【春秋以淺湖色緞,夏以紗,冬以絨或皮。

    有喪者則以黑布。

    】下結以布或綢緞,有鈕綰之,意謂領而衣也。

    領衣之外則外褂,行裝則著於袍之內,皆取其便也。

     披肩 披肩為文武大小品官衣大禮服時所用,加於項,覆於肩,形如菱,上繡蟒。

    八旗命婦亦有之。

     霞帔 霞帔,婦人禮服也,明代九品以上之命婦皆用之。

    以庶人婚嫁,得假用九品服,於是爭相沿用,流俗不察,謂為嫡妻之例服。

    沿至本朝,漢族婦女亦仍以此為重,固非朝廷所特許也。

    然亦僅於新婚及殮時用之,其平時禮服,則於披風上加補服,從其夫或子之品級,有朝珠者並掛朝珠焉。

     結婚日,新郎或已有為品官者,固服本朝之禮服矣。

    而新婦於合卺時,必用鳳冠霞帔,至次日,始改朝珠補服。

    其說有二。

    一以鳳冠霞帔,表示其為嫡妻也。

    一以本朝定鼎相傳有男降女不降之說也。

     耳套 燕、趙苦寒,朔風凜冽,徒行者兩耳如割,非耳衣【唐李廓送振武將軍詩:「金裝腰帶重,錦縫耳衣寒。

    」則自唐已有之矣。

    】不可耐。

    肆中有製成者出售,謂之耳套,蓋以棉或緣以皮為之也。

     補服 補服,俗稱補子,文武官吏之徽識也,綴於章服之前後心。

    以所補之物,分其等級,文職以鳥,武職以獸,蓋始於明也。

    葉向高集有欽賜大紅紵絲鬥牛背胸一襲,即此。

     補服繡獅雞 乾隆時,副都統金簡署戶部侍郎,自以武官應服武補服,而現兼文職,頗羨文補,乃於補服獅子尾端繡一小錦雞,竦立其上。

    高宗見而大笑,旋降旨嚴斥,謂其私造典禮。

     女補服 品官之補服,文武命婦受封者亦得用之,各從其夫或子之品以分等級。

    惟武官之母妻亦用鳥,意謂巾幗不必尚武也。

     補服惟親郡王所用者為圓形,餘皆方。

    光緒中葉,漢族命婦補服皆改方為圓矣。

     飯單 飯單,宴會時所用,以方錦或布為之,恐有飲食之污穢沾衣也。

    錢希白《南部新書》曰:「指坐上紫絲飯單曰:『願郎衫色如是。

    』」是也。

     抹胸 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襪腹,又名襪肚。

    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之內侵者。

    俗謂之兜肚,男女皆有之。

    《南史?周迪傳》:「性質樸,不事威儀,冬則短身布袍,夏則紫紗襪腹。

    」古亦謂之曰衵服。

    《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是也。

     宋于庭,名翔鳳,有《沁園春》詞詠美人抹胸,詞雲:「絡索雙垂,輕容全護,收來暗香。

    憶纔鬆寶釦,領邊依約。

    偶除瑤釧,袖裏端相。

    塞上酥凝,峰頭玉小,恨淺抹橫拖一道岡。

    深深掩,掩幾分衷曲,還待猜詳。

    幾經刀尺評量,與細膩肌膚要恰當。

    為當胸闌束,期他婉輭。

    一心偎貼,不間溫涼。

    若化蠶絲,縫成尺幅,那數陶家十願償。

    偏纖手,在風前扇底,更自周防。

    」 夏紗冬縐之抹胸 乾隆末葉,秦淮妓女之抹胸,夏紗冬縐,貯以麝屑,緣以錦縑,乍解羅襟,便聞香澤,雪膚絳襪,交映有情。

     以紅襪媵手書 同治時,閩人某提學按試某州,其婦手書促歸,媵以紅襪。

    學使遽以試事屬州牧,移病還閩偕老,當時熱中者傳為笑談。

    樊雲門方伯增祥詠襪胸《滿江紅》詞下半闋即引之,其詞曰:「花露灑,香球爇,芳汗透,冰肌貼。

    話三山舊事,佩纕親結。

    書字一緘蘇錦蕙,淚痕雙寄鄜州月。

    願展為繡被覆鴛鴦,通身熱。

    」即指此。

     闊袖 同、光間,男女衣服務尚寬博,袖廣至一尺有餘。

    及經光緒甲午、庚子之役,外患疊乘,朝政變更,衣飾起居,因而皆改革舊制,短袍窄袖,好為武裝,新奇自喜,自是而日益加甚矣。

     馬蹄袖 馬蹄袖者,開衩袍之袖也。

    以形如馬蹄,故名。

    男子及八旗之婦女皆有之。

    緻敬禮時,必放下。

     龍吞口 有於常式衣袖之外,或前後不開衩之袍而權作為禮服,別綴馬蹄袖於常式袖之夾縫中,繫以鈕者,俗謂之曰龍吞口。

    禮畢則解之,袍仍為常服矣。

     套袖 套袖者,於作事時加之於袖,以護衣,不使污損也。

    一名假袖。

     手套 手套,加於手,有露指而僅掩手背者,有并十指而悉覆之者。

    以綿織品、編織品為之,其精者則用皮。

    男女皆用之。

     手籠 光、宣間,滬之婦女盛行手籠,蓋以袖短而手暴露於外,又嫌手套著指之不能伸展自由也。

    既有手籠,則置兩手於中,風不侵矣。

    大率以皮為之,珍貴者為貂為狐。

    謂之曰籠者,狀其形也。

    或又謂之曰臂籠。

     襴裙 襴裙,自後圍向前以束裙腰,古又名合歡襪裙。

    江、浙鄉村之男子多服之,松江太倉婦女亦有用之者。

     上海之浦南,婦女都繫長裙於衣外,謂之曰腰裙,即襴裙也。

    腰肢緊束,飄然曳地,長身玉立者,行動嬝娜,頗類西女。

     滇女之裙 滇多風,自秋之八月至春之三月,狂吼空中,晝夜靡間。

    婦女出遊之裙,輒以布十二幅為之,多其襞積,藉以禦風。

    蓋非此重量,或為風所挾以高舉矣。

     短裙 短裙苗在思州、葛彰等處,恆以花布一短幅橫掩及骭。

     套褲 凡物之重沓者曰套,物之外函亦曰套。

    套褲,脛衣也,即古之所謂袴也。

    其形上口尖,下口平,或棉或夾或單,而沍寒之地,或且以皮為之。

    其質則為緞為綢為紗為呢,加於棉褲、夾褲、單褲之上,函於外而重沓也。

    大率為男子所用,若在婦女,則惟旗人及江蘇鎮江以北者始著之。

     滿襠褲飾為套褲 褲之滿襠者,俗稱馬褲,古謂之褌。

    後假袴為褌,又訛褌為褲。

    山西男子有以滿襠褲而飾套褲於上者,上之色較樸,下之色較華,遠視之若二,於馬褲之外加一套褲,其實一也。

     牛頭褲 牛頭褲者,農人耘田時所著之褲也,江蘇有之。

    褲甚短,形如牛頭,故名。

    蓋耘時跪於污泥中,跣足露脛,本可不褲。

    著此者,以有婦女同事田作,冀蔽其私處,不為所見也。

     江蘇之蘇州、浙江之紹興農夫,有於夏日或不著褲而裸其下體者。

     吳退旃衣夾褲棉褲皮褲 吳退旃尚書體弱畏寒,非皮衣五層,不能過冬,至達天聽,宣宗屢以之詢沈鼎甫。

    每歲嚴寒時,且於襯褲之外,加以夾褲、棉褲、皮褲也。

    都人士戲呼之曰三庫大臣。

     燈籠褲 晉北人夜多臥炕,女子有自幼至老從不履地者。

    蓋一離炕,即足軟不能行也。

    其所著棉褲,重至十斤,土人號曰燈籠褲,狀其大也。

     綁腿帶 綁腿帶為棉織物,緊束於脛,以助行路之便捷也。

    兵士及力作人恆用之。

     裹腿 南方婦女之褲,不緊束,至冬而慮其有風侵入也,則以裝棉之如筒而上下皆平口者,繫於脛,曰裹腿,外以褲罩之。

     韈船 韈船施於足,僅有下緣。

    或雲,船,領緣也,施之於韈,形更近似。

     襪套 纏足婦女之加於行纏外者,曰襪套。

    蓋以行纏有環繞之形,不雅觀,故以襪套掩之也。

     行纏 行纏,以帛或布裁為條,婦女纏足所用,束迫之使尖也,亦謂之曰裹腳。

     膝褲 膝褲,古時男子所用。

    宋秦檜死,高宗告楊沂中曰:「朕免膝褲中帶匕首矣。

    」是也。

    後則婦女用之,在脛足之間,覆於鞋面。

     靴 履之有脛衣者曰靴,取便於事,原以施於戎服者也。

    文武各官以及士庶均著之。

     靴之材,春夏秋皆以緞為之,冬則以建絨,有三年之喪者則以布。

     朝靴 凡靴之頭皆尖,惟著以入朝者則方,或曰,沿明制也。

    而道士之靴亦方其頭。

     軍機大臣著綠牙縫靴 軍機大臣著綠牙縫靴。

    自嘉慶丙子,特旨賞托津、盧蔭溥始,並諭嗣後軍機大臣俱準穿用。

     髮靴 乾隆時,符幼魯郎中曾之被服鮮奇,嫌緞袀靴有光,乃織髮為之,人謂之髮靴。

     爬山虎 爬山虎,靴名,亦曰快靴。

    底薄筩短,輕趫利步,武弁之如戈什哈、如差官者著之。

     太祖之履 鞋,本作鞵,履也。

    太祖之履,以牛皮為之,飾以綠皮雲頭,長尺有二寸,藏陪都崇謨閣。

    滿語呼綠皮雲頭為烏拉。

     草鞋 草鞋為勞働者所著,有以贈仁和顧石帆上舍升者,石帆報之以詩雲:「最愛山邊與水邊,芒鞋宜與我周旋。

    龍孫老去留為杖,鳳咮藏來亦有田。

    芟草涼生新雨後,灌花溼透晚風前。

    回思匹馬風塵裏,十載勞勞意惘然。

    」石帆,乾隆時人。

     蘆花鞋 蘆花鞋,北方男子冬日著以禦寒,江蘇天足之婦女亦喜躡之。

     木??鞋 木??鞋,以木??皮為之,躡之可袪濕,遇雨即以為屐之用。

    仁和朱一帆嘗有《木??鞋》詩雲:「雙鳧買得著來清,製就山木??式自精。

    房結魚鱗攢細碎,文裁麂眼界分明。

    偏教綠雨穿三徑,端為青山踏一程。

    安步不煩扶竹杖,那須幾兩憶平生。

    」 釘鞋 釘鞋,鞋底著釘,雨行用之,始於唐德宗時.德宗入駱谷,值霖雨,道滑,衛士多亡歸朱泚,惟李昇,郭曙,令狐彰等六人,著釘鞋行(月帣),更控上馬,以至梁州. 冰鞋 冰鞋,著以作冰上之遊戲者,北方有之。

     拖鞋 拖,曳也。

    拖鞋,鞋之無跟者也。

    任意曳之,取其輕便也。

    躡之而出外,褻矣。

    光、宣間,滬之男女,夏日輒喜曳之。

     龍某誤躡妾履 順德望族有龍某者,同治時名孝廉也。

    工帖括,文名籍甚。

    即其宅設帳,桃李盈門。

    目極短視,觀書作字,面離紙僅寸許,故鼻準常被墨污.粵女本多天足,履大與男子等.某嘗晨起下牀,倉猝間誤躡妾履,雅步而出,徑坐函丈,門人皆掩口吃吃笑,而某茫然不覺也. 購鞋定鞋 杭州清和坊某鞋肆,偶來一村翁購布鞋,選擇頗苛。

    肆中人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