鑛物類

關燈
回回砂磨之,有光。

    或雲,《禹貢》「璆琳琅玕」,即此。

     石絨 石絨,角閃石之一種,狀如絲,有彈力,脆弱易碎,色白,或為灰色、綠色,光澤如絹,質軟如綿,故與溫石絨同有石綿之稱。

     石綿 石綿產於太寧縣與秦、晉毘連地方,其地徧山皆白色頑石,質極鬆爽,草木不生,土人以為棄物。

    石在土中,軟如泥,極似石膏,色白而亮,擘之成條,揉之成絲,入火不化。

    究其實,以脆弱難織,如研成粉質,製造火爐等物,必較不灰木為勝。

     石筍 石筍,為巖石之成長條者,多用以為園林之點綴口,以其直立如筍,故名。

    其在產地,率橫臥土中,大者七八尺,小者二三尺,亦有高至二三丈者。

    又鐘乳石之下滴而凝上矗如筍狀者,亦稱石筍。

     石鐘乳 泉水含炭酸石灰,由巖隙下滴,其石灰質日久凝積,纍纍下垂,狀如鐘之乳,故名石鐘乳,或專稱鐘乳,一曰石髓,出廣東乳源縣乳巖者最著。

     黃砂 黃砂,亦稱黃土,為微細之石英末,黃褐色,多生於高原及谿谷之表面。

    吾國北方有此砂,甚厚,塵埃起時,至蔽日光,輒數日不散。

     河底古木灰 乾隆丙午,江南大旱,各鄉河港皆赤裂百餘日,居民多赴城濠中,掘黑泥,和麪作餅。

    相傳此城為沈法興聚糧處,年久化為泥也。

    鄉人以各河底皆有黑泥,亦掘之,至五六尺許,輒得泥如石炭者,然不可食,以作薪,火乃終日不熄。

    其質非土非石,有大至數圍須用斧劈者,有碎疊成塊縫層層可揭者,細驗之,則大者本巨木,層疊者則木葉所積,年久爛成塊也。

    江南惟沿村有樹,其河港之在疇者罕所植,間有之,亦必取作器,小則伐為薪,其孰肯砍而棄諸河乎!或謂是必洪荒以來,兩岸本多樹,隨山刊木時,始伐而投之,歷千萬年成此耳。

    是歲數百裡內河港皆掘得之。

     石炭 石炭,俗謂之曰煤,乃太古時代之植物,經地球之變動,埋入土中,綿歷歲月,次第變化而成。

    有廣狹二義,廣義包括黑煤、無煙煤、褐炭、泥炭而言,狹義專屬黑煤。

     黑煤亦稱黑炭,又曰煙煤,吾國產地甚多,近頃之著稱者,為直隸之開平、灤州,江西之萍鄉,其色黑,有光澤,堅如石,此石炭之所以得名也。

    燃之,發黑煙,有異臭,可製為煤氣及工廠汽機之燃料,需用甚繁。

     西人又謂我國產煤之區,無省無之,惟以此較彼,則有多寡之殊。

    北方如直隸、山東、河南、山西,產煤皆極盛,而尤以山西為多,內蒙、東三省略次之,西北一帶又次之。

    然甘肅、新疆之煤源,亦所在皆是。

    揚子江流域與東南沿海之地,其狀與西北同,蓋限於地而覓煤維艱也。

    惟湖南、江西,則不可以概論,湖南尤為南方之山西。

    要而論之,西方與西南各省產煤之地,亦如恒河沙數,惟煤力極薄,煤源亦不巨耳。

     瀝清煤與無煙煤,皆產於我國,而以無煙煤為尤貴,山西、湖南皆無煙煤源最富之區域。

    國人多用無煙煤,以燃燒之際,不用煙囪故也。

    而瀝清煤亦極為世所稱重。

    蓋煤地所出,皆以瀝清為極多。

    吾人今試以山西、湖南之無煙,直隸、山東、江西之瀝清,以與五洲最良之煤相較,伯仲之間,亦豈易軒輊耶! 河套石炭 河套達拉特蒙旗之煤鑛,地為羊廠壕,產石炭最旺。

    山溝中被水沖洗,有出地面二三尺者,質堅,色純黑。

    土人採取大塊,有四尺餘者,燒之成灰,為白色,無氣味,見火即燃。

    蒙人每聚之成堆,燃以代燈。

    距東勝州不遠,即唐東受降城境,煤窖均橫洞。

     石油 石油為流質鑛物,由地中掘油井而汲得之。

    學者謂為太古時之海棲動物質所成,或謂炭化物埋入地中,由水汽之作用,積久化成者。

    深入地中五百尺至數千尺以下,多存於砂粒之罅間。

    初由井中汲出者曰原油,亦名石腦油,色黃或褐,帶綠閃光,不明,有惡臭。

    入蒸餾器蒸之,加熱二十度至百五十度而得者,曰揮發油,性揮發,易燃燒,不宜燈用,僅用以防腐及洗滌器械、布帛之垢膩耳。

    加熱百五十度至三百度而得者,日燈用石油,須加入硫酸蘇打洗清之,減其煙煤及臭氣,俗稱煤油或洋油者是也。

    加熱三百度至三百六十度而得者,曰重石油,可製白蠟,並潤滑機器。

    其重石油,又可分取機械油、【即機器上所塗用以減摩擦之力者。

    】華攝林、石蠟之類。

    吾國之山西潞安府、陝西延安府、四川敘州府等處皆產之,惟開采未盛,歲由俄、美輸入者,為數甚巨。

     鄜、延出石油,見宋沈括《夢溪筆談》,石油之名始見此。

    《昨夢錄》則謂之曰猛火油。

     充俄裡產鹽鐵 蒙古阿巴海部之充俄裡,有泡子河,產天然鹽,生水中,如層冰,厚四五寸許,鑿取成磚,不煎而可食,其味較之內地食鹽稍淡。

    亦有產於高山者,彌望如雪,人跡不能到,則用強弓仰射以取之。

    又產精鐵,色如白銀,上用之鳥鎗,皆采此鐵以製之。

     火井鹽井 蜀中火井、鹽井,所在悉有,俱用土法穿鑿,有穿至數百丈始得者。

    鹽井水有微鹹、極鹹之分。

    火井所出之火,乃陰火也,色純白無燄,以竹筒引之,銜接數裡,分裝鐵管,供燈爨,歲收其值。

    鐵管可隨時啟閉,用時啟管,燃以火,則赫然熏灼,不用則閉之,熄矣。

    煎鹽、製糖,皆賴此火。

     鹽 鹽,我國久有之利源也,產處分海、池、井三類。

    海鹽乘潮而取,沿海隨處皆有。

    池鹽多在內陸,如解縣鹽池、羅布泊、青海、吉蘭太池等處,凝結俱厚。

    井鹽在地層中,如南嶺西端、西康山彙及天山斜面皆有。

    惟天山地層常因雨水沖出,餘皆須鑿井而取。

    平原則岷、沱間最多,面積約一萬數千方裡,鑿井易而所獲豐也。

    海灘產鹽之地,則直隸之永平、遵化、天津,山東之武定、青州、萊州,江蘇之海州、淮安、揚州、通州、海門,浙江之嘉興、紹興、寧波、台州、溫州,福建之福寧、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廣東之潮州、惠州、廣州、高州、瓊州為最盛。

     鹽塊 鹽之種類不一,南方所用海鹽、井鹽,皆須煎烹熬煉,山西解州鹽池,如畊者之疏為畦隴,引水灌其中,俟夏秋南風一起,即結成鹽印,故昔人以為海鹽、井鹽資於人,解鹽資於天也。

    獨阿霸垓部落及張家口外牧圉之地,有鹽一種,出水澤中,不待煎熬而自成,亦不待南風而始結,土人就近取之,其塊大小不等,色青黑,味甚佳,不減內地所產。

     山東產鹽區域調查記 山東鹽場凡七處,溝灘二百九十七副,井灘一千三百三十一副,大小池一千二百二十六副,鬥子五百十一副,產鹽總額,歲計四萬萬斤。

     官台場在壽光縣侯鎮,鹽質之優劣,視天時之陰晴,如風雨稀少,鹵厚水鹹,產鹽必色白粒大,否則粒碎質輕。

     王岡場在樂安縣治,溝產味淡粒大,井產味厚粒小。

     水利場在海豐縣石家廟,顆粒細碎,色則黃白黑不一。

     濤雒場在日照縣濤雒鎮,顆粒細碎,色白者為新鹽,色黑者為陳鹽。

     石河場在即墨縣金口鎮,色白粒堅。

     西縣場在掖縣西繇莊,溝產質輕白色,粒小味淡,井產質重色青,粒大味厚。

    又有一種粒小味淡色白者,曰茉鹽。

     富國場在昌邑縣治,粒顆大小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