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類
關燈
小
中
大
得腫病而死。
鄉人知有異,遠立而觀之,見飛禽走獸之過橋者,必墮水死。
眾皆視為畏途,橋側人家亦遷移一空。
歷十餘年,喪人不知凡幾,禳禱無靈,且有因之而緻死者。
鄉人無如何,聽之。
有捕蛇丐至,入境即駭,將近橋,卻步不前,詢鄉人曰:「經是橋,有以病死者乎?」鄉人乃詳告之.丐曰:「此一種毒蛇耳,生有翅,能飛,不必噬人,人嗅其毒立斃.其名竹葉青,長不逾尺,色與竹葉同.不殲除之,年久,其毒愈甚,恐此間人無同類矣.」鄉人因請其捕治,曰:「非得巨黃鰻蛇.不足以語此.」鄉人許以重酬,丐請先付川資,往覓黃鰻蛇.鄉人慮其誑,猶豫不決,丐慨然曰:「戀小利而忘大患,君等之謂也.某雖貧,亦頗知義,不忍坐視生靈塗炭,終當捕之,惟多需時日耳.」某紳察其誠,付以百金.丐受之,揚長去,約一月還.屆期,丐不至.久之,仍杳然,鄉人於是疑其詐,某紳亦無言.月餘,丐肩荷巨囊至,揖某紳.並告眾以爽約之由.蓋丐覓黃鰻蛇久不得,即有之,亦不足以當敵,後於荒山中覓得,即肩上所荷者.鄉人始感其誠,款待之甚殷.丐囑鄉人覓旱煙管數百枝,削之,收其煙油,得一缶,敷於身殆遍,手臉亦厚塗之。
削竹鞭二,長及丈,交叉作鉗狀,亦以煙油敷之。
己則穿厚棉衣袴,鞋襪亦用厚棉製成,復以厚棉蒙其首手,僅露目及指,然後荷黃鰻蛇往,囑鄉人遠避。
丐將近橋,出黃鰻蛇,竹葉青已飛至,踞黃鰻蛇項。
黃鰻蛇被噬,不能脫,委於地。
丐見黃鰻蛇不敵,慌甚,揮竹鞭助之。
鞭著竹葉青,竹葉青怒,向丐飛來,其疾如矢。
丐怖,欲反奔,已不及。
於時黃鰻蛇起立若植竿,乘竹葉青不備,乘其後,疾噬其腦,同墮於地,鬬益力,丐以是獲免。
自顧己身,覺漸腫,知毒氣盛,不可近,遠立眺望。
久之,見黃鰻蛇蜿蜒行動,不復鬬,知已告厥成功,出藥燃之,薰散毒氣,攜甕往。
竹葉青已死,黃鰻蛇昂首吐舌,若迎其主人者。
丐以竹鞭鉗竹葉青起,納之甕中,以黏土固封其口,仍盛黃鰻蛇於囊,招鄉人以細長竹竿擔甕,掘土及丈,埋之野。
往觀者中其餘毒,身猶臃腫。
丐出藥末自服,並治鄉人,隔宿腫即退。
鄉人出巨金酬之,丐受,謝而去。
自是,多年畏途仍為康莊大道矣。
王老者狎蛇 溫州有王老者,家小康,中歲得一蛇,貯之甕,日飲食之。
歷三十餘年,蛇日以長,粗如碗,長過尋。
老者呼蛇為朋友,每叩甕呼朋友,蛇即蟠甕而出。
老者每食,蛇必丐其餘潤焉。
已而老者病,蛇蜷伏不自得,日必數繞榻前,若視疾也者。
老者疾革,蛇旋繞不忍去。
溫人固狎蛇,然粗而長者,亦非耳目所習,子息輩頗惡之,然重為父執,亦姑忍之。
無何,老者死,方殮,陳屍堂廡,蛇蟠而上,撫其屍。
老者戚屬繁,聞耗畢集,衣冠者滿堂上,卒覩巨蛇,鹹有戒心。
老者之子乃語蛇曰:「吾父不幸物故,弔客覩君偉大之驅幹,皆跼蹐不自安,請暫避。
」蛇乃退。
棺既蓋,撲朔一聲,蛇復從梁上下,班班貍首,往返蟠旋之。
有頃,蛇以首擊棺蓋,若人之搶地狀者,蓋以表其哀悼也。
吾國舊俗,人死,日必三祭,七日以外,日亦一祭。
老者家屬如禮緻祭,蛇必與焉。
老者之子乃謝之,請他徙,謂驟覩者戒,相習者慢,蛇與主人兩有所不利也。
蛇點首者再,若會其意,遂去,不復見。
鱷 鱷亦作鰐,爬蟲中之體大而猛惡者,長者至丈餘,背有鱗甲,甚堅硬,四肢短,後肢有蹼,口大,齒為圓錐狀,有齒槽,尾長。
性兇暴貪食。
居熱帶地方之河口或沼澤間,吾國亦有之。
廣東潮安縣城東北鱷溪,【一名惡溪,又名意溪,即韓江也。
】唐時溪有鱷魚為害,韓愈作文驅之。
是夕,暴風震電起溪中,水盡涸,自是潮無鱷魚之患。
宣統己酉,江寧南城外農人於山間獲其一,由暨南學校中人送兩江師範學校日本教員解剖,製為標本。
庚戌,陳列於南洋勸業會之教育館中,其體約長四尺餘。
黿 黿,狀似鼈而甚大,頭有磊塊,故俗稱癩頭黿,背青黃色,居於江湖。
古以其肉為珍味。
浙江布政司署前之池蓄之,遊人往觀,輒投以燒餅、饅首,與之食。
南匯漁人獲黿 光緒辛巳秋,南匯海濱漁人獲一黿,頭如小甕,有四足,甲外有裙,重百餘斤。
朱石香守戎以錢三千文購之,蓄於香樓前荷池中,月餘即死。
鼉 鼉,與鱷魚為近屬,俗稱鼉龍,又曰豬婆龍。
長二丈餘,四足,背尾鱗甲,俱似鱷魚,惟後足僅具半蹼。
生於江湖,我國之特產也。
相傳力猛,能損蝕隄岸,鳴聲驚人。
其皮可冒鼓,通作鱓。
寧國有蛟 康熙己卯,有寧國老嫗傭於長洲褚方為家,是冬久雪,因告褚曰:「寧國山中雪甚時,可掘蛟。
」蛟伏處,雪輒融,土人尋得其處,老幼男女鹹往相助,蓋為一方除害也。
土深一丈,蛟重百斤。
深二丈、三丈,則更加重。
其形如豬腰,無頭尾,色淡黑。
或雲,即龍蛋。
相傳野雉與蛇交,子生石上,遇雷雨,入土一尺,沉至極深,積久,則化為蛟。
蛟為暴於金谿 乾隆癸卯二月,金谿北鄙崇嶺崩,蛟也,大雨雹以風霆,山下村幾墟,民幾魚。
某年,小山出九蛟,得九穴,然不為暴。
某年,夏雨甚,大水,陳坊橋漲及於梁,有田父荷鉏過橋,見兩巨蛇,黃色,隊行水中,即以鉏擊之,斃其一,緻之橋上。
聞者皆來觀。
已而見上流有浮滓如席,去梁數丈,盤旋不前。
浮滓者,相傳蛟屬行水中,用以自覆者也。
於是觀者皆走避。
浮滓乃奔下,勢若山裂,浪沸起,高丈許,梁不盡塌,漲亦頓落,而人幸無損。
龜 龜腹背皆有甲,僅露頭尾四足出入之孔。
甲之表面,蔽以表皮變成之紋片。
雌者背甲隆凸,雄者否。
頭似蛇,有鱗,色綠。
性遲鈍,耐饑渴,壽至百歲外。
古用龜以蔔,故稱靈物,以為介蟲之長。
種類甚多。
綠毛龜 綠毛龜,龜背生綠色絲狀之海藻者也。
甲色如象牙,小者徑寸,雜以金色,璀璨可玩。
乾隆時,金冬心嘗蓄之,大如錢,甲上綠毛斑斕如古銅。
呷蛇龜 呷蛇龜似常龜而小,性專食蛇,我國南部有之。
某年,法教士得二三頭,攜以歸,蓄養孳生。
法屬西非洲與德屬連界之處,近日開拓,種植棉花,而毒蛇極多,妨於農事,有人於其地專賣此龜,每頭可值二十佛郎也。
瀏河巨龜 乾隆辛亥六月,太倉瀏河口有沈某,以販售鮝貨為業,於海中舉網得巨龜,長丈二,載至梁姓行,數十人曳之上岸。
沈意龜必有明珠,索價二千兩,無售者。
越二十三日,不飲不食,觀者填門。
梁厭其喧擾,詭稱有司查訊,沈懼,仍放入海。
始舍之,圉圉焉,船乃入口,約離三裡許,龜鼻發白光丈餘,忽濁浪排空,左旋右轉,而海水滔天以去矣。
破迷放龜 乾隆時,浙東漁者於海畔網得大龜,重六百斤。
杭州破迷禪師進香普陀山,以一萬錢贖歸,集僧眾舁之,上招寶山絕頂,浮巨舶,面海放之,龜迴波頫首者三而逝。
大興舒鐵雲作詩以紀之,詩曰:「龜之藏於海者不知壽凡幾,海不知幾萬裡,海水不乾龜不起。
皇天鑒此久沉淪,漁父絡龜出海底。
龜出海底龜有神,龜來自何處?龜重六百斤,或言七百不等雲。
一顧矗矗空龜羣,碧落黃泉春一笏。
翻身跳出蛟龍窟,雨不作朱鼈浮,晴不作白鷗沒。
漁上青松象渡河,爾何不銜走泥牛月?使為一目羅,則不如千絲網。
載龜一船,蓮華十丈。
鼉鼓送行小海唱,鮫人淚祖珍珠帳。
人生何處不相逢,龜見漁而擒,僧見龜而放。
僧來南海風馬牛,佛香一瓣飄中流,忽來眼睛鼻孔大於鬥。
攖成金網無時無,踏破鐵鞵有時有,河圖、洛書天不守。
一萬錢,六萬字,龜六百斤拜其賜。
字字摩娑有生意,險把鯨鯢京觀封。
焉知鷸蚌漁翁利,擒龍容易縱虎難。
吾惟見蒼蒼之海山,擡龜上山璞可完,掀龜入水珠可還。
梵音海潮音,山鬼泣露紅斑斑。
斧柯可爛牀腳不可徙,一物不容海所恥,一錢不直才所使,一字不識眾所指。
【破迷不識字。
】讀破相貝經,幾為勸學死。
鑿開混沌竅,留取報恩子。
搖頭擺尾無人吞,俯者靈,仰者謝,三足謂之賁。
寧為巨鼇戴蓬山,生不願河鯉登龍門。
三面之海一面網,水到成渠,葉落歸根。
君不見來處來從去處去,我歌有句如無句。
來者疇有緣,去者疇有權。
來時一去時,十有二萬年。
法師耳鳴,聲聞於天。
新豐美酒鬥十千,脫下袈裟當酒錢,刀鐶無恙春無邊。
」 楊利叔愛龜 秀水楊利叔,名象濟,喜畜龜。
嘗於某將軍座中見白龜,懷之,亟策馬以去,復夜行百裡。
及探胸出視之,已死矣,哭而瘞之。
又嘗羅列大小龜於庭中,一一洗之。
適某中丞來謁,竟不顧,俟洗畢,始起與為禮。
蟕蠵 蟕蠵為龜屬之最大者,亦名蠵龜。
體形扁闊,背甲皆相密接,不作覆瓦狀,腹甲扁平,尾露甲外,四肢成鰭,有爪,大者至五六尺,舉動遲鈍。
常居海洋之中。
分兩種。
背暗綠,有主紋片十三枚而食植物者,曰保蠵龜。
赤褐色,有主紋片十五枚而食軟體動物者,曰赤蠵龜。
其腹甲常以之充玳瑁。
玳瑁 玳瑁,亦作瑇瑁,產海洋,體長三尺餘,形似蠵龜而嘴尖,前足長,背有主甲十三片,重疊如覆瓦,淡黑而微黃,有黑斑,胸甲黃黑。
性強暴,往往嚙人。
其甲,熟之甚柔,可製各種裝飾品。
鼈 鼈,俗作鱉,長四五寸,背褐色,腹白,口尖,背甲圓,邊緣柔軟,成肉帬。
產於淡水,食小魚及甲殼類。
肉多滋養分,可食,其甲舊以入藥。
漁人得如鼈之物 光緒壬寅,廣州漁人釣於珠江之白鵝潭,得一物,狀如鼈,有裙無足,有尾無首,背色青黑,腹有文如龜,純白。
有九口,中惟一口有牙二枚,如人指。
權其重,幾二十斤。
陳某以二金購歸,仍命人放之於白鵝潭。
醋鼈 青島海濱有小螺,可治難產。
普陀亦有之。
蝸紋而小如珠,或謂即醋鼈也。
海沙中有之。
置諸筐,雖久,得醋輒活。
有難產者,服數粒,則兒生,醫家寶貴。
以醋試之,如珠之走盤也。
守宮 守宮,俗稱曰壁虎,體扁平,色灰暗,有四足,趾端平潤。
善附著他物,遊行牆壁等處,捕食昆蟲,為有益動物。
蜥蜴 蜥蜴長六七寸,頭扁,有四嘴,似壁虎,俗名四嘴。
雌者褐色,雄者青綠色。
舌短,尾易斷,斷後復生。
常棲於石壁之隙,捕食細蟲。
雲蟲 中州山嶺有物如蜥蜴,天將雨,則自石罅沿緣而上,仰口噓氣,如珠,青白不一,直上數丈,漸大如甕,須臾合併,滃然彌空,遂成密雲。
山中人稱為雲蟲。
蛤蚧 蛤蚧,與蜥蜴同類異種,長四五寸,首如蝦蟇,背綠色,有白點,或鮮紅斑紋,其鱗如粟粒,為十二行。
居梁棟破壁間,夜出食蟲。
舊以入藥。
產於廣西。
蛇舅母 蛇舅母,與蜥蜴同類異屬,而形相似,舌甚長,尖端叉裂,伸縮自由,略如蛇舌,背灰色,鱗片粗糙,尾甚長,亦易脫落。
其習性與蜥蜴無異,舊與蠑螈混合為一,非。
蠑螈 蠑螈有尾者長四寸許,色黑,腹赤有黑斑,四肢短小,不適於步行,尾扁,為遊泳之用。
山寺池中常見之,即此。
古以為即守宮,其形相似而實不同。
鯢 鯢,一名山椒魚,長者至四尺餘。
幼時頸側有小鰓,既長全失,以肺呼吸。
體暗褐色,有黑斑,頭圓扁,四肢短小,拙於陸行,尾大而側扁。
居溪流中,以魚為食。
蛙 蛙體短闊,上銳下廣,喜居於陰溼地。
雄者大率能鳴,雌者則否。
種類甚多,有金線蛙、蟾蜍、蝦蟆、山蛤等,皆捕食害蟲,於農家有益。
其子即蝌蚪。
羣小蛙見大蛙 朱霞溪赴山西潞安守任時,道經壺關,息於小亭。
亭畔有池,池背大山,山麓有石洞三。
俄見一大蛙從中之石洞躍出,踞洞口南面而坐。
隨有數十蛙,從兩旁石洞一一躍出,依次排列,前兩足伏地,向大蛙作朝拜狀。
拜已,均昂首向大蛙注視,寂然不動,若弟子受業於師者然。
於是大蛙發聲一鳴,諸小蛙輒以次齊鳴。
既而大蛙閣閣雄鳴,小蛙亦閣閣鳴不已。
少頃,大蛙不復鳴,小蛙亦截然止矣。
朱見而異之,不覺籲氣有聲。
大蛙聞而驚,遂聳身躍入洞中,羣小蛙亦相繼歸洞矣。
蛙鬬 光緒庚辰夏,粵之南海盤步鄉外,有蛙數千,鬬於田畔,甚小,背紋有紅綫一縷,橫束腰際,各成一隊,閣閣怒聲,幾成雷鳴。
鄉民聚而觀之,踰二小時始散。
蝌蚪 蝌蚪,蛙之幼蟲也,一名活東。
頭圓大,尾細,色黑,春月遊泳水中,其後生肺而鰓萎,生四肢而尾脫,遂能跳躍成蛙。
自以鰓呼吸之魚,經過有肢有尾之蠑螈、鯢魚之形,始成無尾之蛙,階級甚明,實足表動物界漸次進化之狀態也。
蟾蜍 蟾蜍為蛙之大者,《爾雅》謂之鼁(酋黽).體暗褐色,後足之趾間有蹼,皮膚有疣無數.疣內分泌白色毒液.體肥,行遲緩,不能鳴.棲息於陰溼之地,夜出捕小蟲食之. 金襖子 金襖子為蛙之別種,長寸許,足有吸盤,頗大。
生山間清流中,鳴聲清亮,入秋為多。
山蛤 山蛤為蛙之一種,褐色,兩頰及背皆有黑斑,雄腹部白,雌淡黃或赤褐色。
棲息原野草莽間,跳躍迅捷。
雨蛙 雨蛙為蛙屬,體小,色鮮綠,亦名青蛙。
腹白,前趾無蹼,後趾有半蹼,末端皆具圓形吸盤。
善攀木,常棲樹上。
雄者將雨則鳴,人或飼之,以蔔晴雨。
紫蛙 淮徐山谷產紫蛙,其形似青蛙,稍大,四足尤長,皮如蟾蜍,遍身有泡。
常居深巖邃澗中,土人呼為石獷,亦曰山獷。
同治甲戌,錢塘徐印香、丁修甫兩舍人計偕入都,遵陸北上,見之於清江浦。
蝦蟆 蝦蟆為蛙屬,亦作蝦蟇,似蟾蜍而小,居陂澤中。
體暗褐色,背有黑點,亦有疣如蟾蜍。
善跳躍,其鳴作呷呷聲。
大蝦蟆有酥 康熙丁醜,蘇州王貴往衞基捕蟋蟀,誤探一洞,內有大蝦蟆一,羣蟆擁護之。
王擊以大石,大蟆立死,酥濺其左目,痛不可忍,叫號彌月,哀慘之聲達於戶外,至目睛突出寸許而死。
雪蝦蟆 西藏產雪蝦蟆。
蝦蟆遊行杭城 康熙己巳三月,杭州城外布大蝦蟆狀如牌匾,小者數萬.大者行,小者悉隨之往.大者止,小者則環聚而擁護之.如是者三日,遊行諸城門殆遍. 蛤士蟆 哈士蟆生鴨綠江淺水處之石子下,上半似蟹,下半似蝦,長二三寸,鮮美可食,人以之為滋補品。
皇帝祭太廟,必用此物,蓋亦不忘土風也。
張海鬼論海底動物 張海鬼,光、宣間之甬人也,能竟日夜居水中,人稱之曰海鬼。
又擅拳勇,時持尺刃入海,與水族鬬,輒殺之,曳以歸。
嘗言海中有山,有平地,有深谷。
自海中映日光視之,觱沸騰湧,與眾水別。
時有黑物,若探首,若掉尾,出沒其間,人不能辨,雖鯨鯢蛟龍皆不敢過。
百丈以下,有數處水熱若沸,生物皆不敢近,其熱百倍於溫泉。
山中亦有泉,如人世,自巖穴坌湧。
黿鼉之屬,皆居山間,鯨鯢則浮水面,鮫鱷之類則往往狙伏猝起,如虎豹焉。
普陀之東數十裡有深海,水作漩洑,奇溜無比,雖魚龍皆畏之。
其附近有樹一叢,亙十餘裡,寬亦數裡,與人世無異,但皆半透明如玳瑁。
林下有方石十餘,高五六尺,手捫之,凸凹處類有字迹,疑其為古碑也。
林深處多巨蟹,物入者輒為所噬,故不敢入。
凡怪物獰惡者多在深海,時或至水面獵食,然不久復入水底。
若稍遲,則黿鼉鮫鱷共搏逐之,或殲或逃,乃已。
一日,羣魚忽驚避,則有物如人,長二三丈,遍體被鱗甲,其頭若牛而長鬚,攫得生物,輒啖之,大懼。
已而有巨蟹十數,若結陣者,環而攻之,磔物為數段,段段皆跳動不已。
海鬼得其鬚,可七尺餘,粗如兒臂,其末端如籐鉤,粗如無名指,以示人,人莫識也。
海鬼嘗於衢山東北海中得一物,大如升,其圓若毬,質如水晶,有赤光照數十步,取之。
不數武,則水族羣集,前接遮圍,若將搏噬者。
患之,仍投海中,有大魚銜之,眾水族擁以去。
海中蝦蟹之大,殆如鯨鯢,而蟹為最猛,翻車魚次之,雖鮫鱷不能敵也。
潮在海中,自分數股,眾水族各就所適,不相攙越。
凡海底、海面,各因深淺以為界,水族各以類居之。
或誤入他界,必受攻擊。
魚龍之大者長三十丈,珊瑚之高者過數百尺,初入水者,見之無不驚異,久之乃識物性,趨避固無難也。
魚苗 魚,水族之屬,大抵有鱗及鰭,冷血,卵生,而以鰓為呼吸,脊椎動物中種類最繁者也。
至若魚苗,則為魚子之始化出者。
凡魚生子,有牡魚隨之灑白,覆之數日,始化出。
亦稱魚花,為池魚之種。
有專養魚花以販鬻者。
其稍大者曰魚秧。
魚牌 粵西溪潭中巨魚所散之卵,至端州境,始出子,九江堡民於灣環處所取之,以為魚苗。
自封川江口至高明,為魚苗阜者九百所,每阜分上中下,納稅於府,名曰魚牌。
雪魚 閩中地暖,恆不雪。
同治壬戌,延平大雪經日,出雪魚,若鰱,味美值昂。
蓋必有雪始有魚,時二十年未雪,故魚殊不易得也。
佛魚 齊齊哈爾之依克明安公旗有泉,水至清冽,且甘美,煮茗極佳。
泉旁池一方,約半畝許,其中遊魚,歷歷可數,蒙人謂此泉為佛水,因謂魚曰佛魚。
嘉定小練祈港之大魚 康熙乙亥,有巨魚鬬於海中,聲如雷。
一死,流入嘉定小練祈港,龍首人身,長五六丈,腥聞數裡。
南匯海口之大魚 國初,有大魚過南匯縣之海口,蠕蠕而行,高如山,過七晝夜始盡,終不見其首尾。
海州沿海之大魚 嘉慶丙子,海州沿海有大魚,兩目已被剜,身長三十六丈,自脊至腹,高七尺有餘。
居民鹹臠食之,其肪甚厚,腥不可聞。
鰣 鰣,形扁而長,大者長三尺許,色白如銀,肉中多細刺,腹下有角鱗,可食,多脂肪,味美。
每年夏初產於江中,離水即死。
鰳 鰳,亦作勒,可食,狀如鰣魚,小首細鱗,腹下有硬刺。
乾者曰鰳鮝。
鯿 鯿,古謂之魴,體廣而扁,頭尾皆尖小,細鱗。
產於淡水,可食。
月魚 月魚,一名香魚,長四寸,細鱗若魚月血。
月寸一寸,至歲暮,可長尺有二。
味鮮不腥,溫州雁宕山之珍品也。
發發綠 鴨綠江有魚,極鮮肥,形似縮項鯿,滿語名曰發發綠,滿人喜食之,夏月最多。
吳漢槎之子桭臣隨戍寧古塔,每於日晡時持竿垂釣,頃刻便得數尾以歸。
石斑魚 石斑魚,體狹長側扁,鱗圓滑而細,頭黑脣紅,背淡綠,有淡黑色斑紋腹微紅,長二尺許。
天暖時,集於淡水。
車扁魚 車扁魚,身與肩形圓如卵,長一尺至六尺不等,高略同,或僅得二分之一。
兩眼皆在左側,右側之目則瞽,作白色,明者作黃棕色,瞽目亦能染色,故名之曰雙色側魚。
平時喜食小魚及有殼之水族,且能引食水中之物,惟在水沙之下,以口翕張誘小魚往,遂吞之。
又能變色,每與沙色相同,蓋所以自衞也。
其變色之故,非色從外來,實內經自主。
試去其目,別置他色地方,則不能隨此處變色。
故知其所變之色,在內不在外,但以皮下色胞變之而已。
白魚 白魚,一名鱎,古稱陽鱎。
長者三四尺,產淡水,色青白,體扁鱗細,肉中有細刺,俗又稱白花魚,可食。
白鰷 白鰷,即鯈魚,產於淡水,大者長尺許,形狹長,背淡黑微青,腹白鱗細,好群遊水面.一名( 魚)亦稱(魚條)魚,可食. 屠修伯畜鯈魚 道光初,錢塘有屠修伯鹺尹秉者,性嗜山水,所居庭中,恆置盆池,畜鯈魚數十,顧以為樂。
錢塘江有石,俗名曰水繭,蓋沙與水相結久,遂成石形,多瘦透,峰巒洞穴畢具,色正綠,漬以水,易生笞蘚,植以小樹,無土亦活,爰峙盆中。
六合縣有山曰靈巖,產五色石,狀類瑪瑙,文理縝密,光明可愛。
大雨後,山中人多取而售諸市。
修伯曾得數十枚,散貯盆間。
清泉碧嶂,綺石文鱗,互相映發,自謂生意化機,咫尺千裡,居然有世外仇池之想也。
鯛 鯛,產近海,體扁圓,兩顎有強齒,鰭亦堅強,鱗鬣淡紅,離水變赤,大者至二尺。
以小魚及貝類為食,肉肥而美,俗呼銅盆魚。
《本草》所稱火燒鯿,頭尾似魴,而脊骨更隆,上有赤鬣連尾,黑質赤章,色如煙薰者,即此魚也。
海鰩魚 海鰩魚之鰩,亦作鷂,即鰩魚,俗稱鯆魚。
體扁平如盤,大者方五六尺,尾薄而尖長,背鰭生其上,胸鰭闊大,圍於體之周緣,背蒼黑,腹白,眼後有噴水孔,口鼻鰓孔均在腹面。
遊泳甚拙,常伏於海底泥沙中,吞食小魚。
鯉 鯉,可食,體扁而肥,鱗大,口之前端有觸鬚二對,背蒼黑,腹淡黃,大者長三尺餘。
產於淡水,喜羣居。
德鯉 德州鯉魚鱗鬣作金色者,土人呼為德鯉,味尤美。
葉槐生有詩曰:「緝槿編茅自結廬,漁家大半繞隄居。
網來德鯉人爭羨,有客停舟喚買魚。
」 吳淞巨鯉 同治癸酉,吳淞口有捕魚船,有漁人網得鯉魚一尾,重一百十三斤,上有銅牌,綴於翅,驗視之,則康熙時某氏放生魚也。
一客以銀幣二圓購之,仍投之於江。
三百餘斤之大鯉 江陰南鄉青陽鎮西有王家村,四周為河,遊魚聚蓄其中。
每冬,村人皆施網罟,得魚市錢,視為利藪。
春則購魚重蓄,歲以為常。
宣統某年春,下魚苗,至冬不可復得,村人大愕,乃以水鴉捕之,鴉下俱死,傷十餘翼。
眾益駭,因戽水使涸,以覘其異。
水盡,見河底有大鯉一尾,玉翅修鱗,長九尺有奇,權之,得三百六十一斤。
魚身短腹闊,巨口翕張,望之可畏。
攜以入市,售錢三十千焉。
鯽 鯽,即鮒也,形似鯉,無觸鬚,脊隆起而狹,鱗圓滑,頭與口皆小,背青褐色,腹白。
產於淡水,長者至尺餘,可食。
無目鯽 高宗第六次南巡,於杭州鳳凰山宋故宮址葺治行宮,掘地為池,下鍤數尺,適得舊池欄杆,皆白石所琢成者,雕鏤精絕,蓋德壽宮舊基也。
池底泥土中,獲鯽魚十餘頭,長可尺餘,而無目,大抵埋於地下,年久之故。
工人烹之,食數尾,頃刻皆暴死,乃懼,舉餘者棄之江,浮至中流,風浪陡作,有大魚數十附翼而去,人皆異之。
後此池又沒為平地矣。
金魚 金魚為鯽之變種,體小,種類不一,或腹大,或額豐眼凸,頸短尾歧,或金紅色,或白色,或黃白相交。
一稱金鯽,又稱五色文魚,江、浙人多喜蓄之以為玩物。
錢塘章豈績有詩詠之雲:「生趣無過是養魚,小盆擺列近庭除。
如金如玉十分似,不短不長二寸餘。
略動紗兜攢影出,【兜以紗為之,乃施魚食者。
】慣銜薀草弄晴初。
也知未必成龍去,濠濮居然在息廬。
」 朱竹垞觀玉泉魚 康熙時,杭州玉泉寺池中有五色魚,凡千頭。
中有翠藍色者,為朱竹垞所深愛,因為《玉人歌》詞以詠之,詞雲:「輕漣白,愛一種娵隅,暈藍拖碧。
練塘風煗,蒼玉恣拋擲。
丹砂泉淺遊朱鬣,受盡人憐惜。
又爭如雨過天青,者般顏色。
濠上未歸客,投香飯青精,日斜與食。
蓮葉東西,何事便深匿?翠鱗六六空搖尾,嬾遞閒消息,但年年映取柳陰千尺。
」 鱧 鱧,可食,形長體圓,頭尾幾相等,細鱗黑色,有斑文,腹背兩鰭,均連續至尾。
亦名鮦魚,俗名烏魚。
其腸舊以入藥,謂之鱧腸。
石首魚 石首魚,以頭中有石狀小塊二,故名,亦名黃花魚,俗稱黃魚,可食。
體扁口闊,上顎長於下顎,鱗細,色黃如金。
集於近海泥底。
曝乾曰鮝魚,俗稱白鮝。
其鰾可製鰾膠。
石首魚每於楝花開時,結隊趁潮而至,一網可得數百頭。
漁者多放船,候於山礁間,截竹為箘,每至,則海風吹腥,江潮噴雪。
網得者,盛於淡水,沃以厚冰,可支數日。
四五月間,漁艘市冰以往,滿載進黃浦,小船插三角粉紅旗,鳴鑼集市,曰販冰鮮。
吳俗最尚此魚,每嘗新時,不惜重價,故有典帳買黃魚之諺。
鮎 鮎,俗稱鯰魚,體圓長,頭大尾扁,無鱗,多黏質,口曲而闊,兩顎生細齒,有鬚,背蒼黑色,腹白,長尺餘。
產於淡水。
黃頰魚 黃頰魚,一名(魚央)魚,亦名黃鱨魚.狀似鮎,體較小,背青黃色,腹黃,鰓下有橫骨,觸鬚剛硬.力強,能飛躍.產於淡水. 鮠 鮠似鮎而大,長者至三四尺,色青白,背有肉鬐,無鱗,可作膾。
產於淡水,俗亦作鮰。
比目魚 比目魚者,鰈與王餘魚等之總稱,其目皆比連於上,故名。
體扁平而闊,故俗稱為闆魚,可食。
頭小齒銳,鱗細作圓形,上面灰褐色或黑色,下面白色,常以白色之面附著於海底有泥沙處,而平臥其上。
以小魚蟲類為食。
遊行時,以有色一面向上,而播動其體以為進行。
其幼魚兩側各有一眼,遊泳如常魚。
漸長,伏於泥沙,眼之位置亦漸移易。
故其生育中,必幾經變態。
種類甚多。
兩眼比連於左側者,如鰈及鞋底魚是;比連於右側者,如王餘魚是。
鰈 鰈,一作鰨,大者長二尺許,左側面甚發達,色淡黑,有淡褐色斑點,兩眼俱在其前。
右側白色,為其下面。
背鰭甚長,自眼前起以達於尾。
有胸鰭。
古亦曰鰜。
日本人則稱兩眼之在右側者曰鰜,而以在左側者為鮃。
刀魚 刀魚,一名鱭魚,亦作鮆魚。
體狹長側薄,頗似尖刀,故名。
產江海中,我國之揚子江有之。
鱗細色白,背部微黃,二觸鬚甚硬,胸腹兩鰭成棘鬣,銳利如刃,味較鰣尤美。
其產於太湖者,全體色白如銀,俗稱湖鱭,味略遜。
皆於春暮登市。
鯖 鯖,身如圓筒形,長二尺許,青黑色,鱗大,產於淡水,俗稱青魚。
又有一種,長一尺五六寸,體扁如梭,鱗小而薄,背青綠色,有黑色波狀紋,頭部有黑點,日本人亦謂之鯖。
海青魚 海青魚出寧海州,其至海,水有聲,去則水激如箭。
可食。
鯔 鯔,體圓頭扁,狀類青魚,而色黑口小,骨軟如鯧,有黃脂,長者尺許。
產近海。
鯶 鯶,可食,形長身圓,頗似青魚,而色微灰,江湖中處處有之。
食草,亦謂之草魚,又作鯇。
鱒 鱒,可食,似鯶而小,鱗細,背濃藍,腹白,體長者至二尺餘。
產於河海,夏日,溯河流而上以產卵。
鰱 鰱,頭小形扁,細鱗肥腹,色白,產於淡水。
俗呼白鰱,亦名鱮魚。
可食。
鱅 鱅,產於江湖,似鰱而黑,頭甚大。
俗呼黑鰱,又稱鰱胖頭。
可食。
鯧 鯧,可食,大者長尺許,體扁圓,頭小項縮,頭背及鰭皆蒼色,腹淡,鱗至細,肉白,骨軟,多脂。
產近海。
馬鮫魚 馬鮫魚,狀頗類鱅,而肉似鯧,色白,有黑斑。
可食。
鱸 鱸,可食,色白,有黑點,巨口細鱗,頭大,鰭棘堅硬。
居鹹水淡水之間,春末溯流而上,至秋則入海,大者至二尺。
古所謂銀鱸、玉花鱸者,皆指此。
康熙時,錢塘徐茗園茂才秉仁有《秋鱸》詩雲:「斫膾喧吳市,江南鱸正肥。
秋風吹木葉,薄宦幾人歸?晴渚三篙水,寒潭一釣磯。
垂綸今古事,適志莫相違。
」 四鰓鱸 松江之四鰓鱸,味甚美,自魏、晉以來,即稱名產。
狀與土附魚相似,大僅五六寸,冬至前後最肥美,蓋別為一種也。
遮鱸 寧古塔之川有魚,其取之也,不網而刀。
月明燎火,棹小舟,見魚而揕之。
有遮鱸,大可百餘斤,有骨而無刺,如內地之鰉,味更勝。
鱖 鱖,可食,巨口細鱗,背鰭有刺甚硬,色青微黃,有黑斑,腹淡白。
亦名罽魚。
沙魚 沙魚,為魚之胎生者,一名鮫,長者達二丈餘。
體為梭形,後部漸細,以達於尾。
骨骼柔軟,皮厚色黑,鱗為顆粒狀,粗糙而堅,口與鼻孔皆在腹面,鰓孔裸出,無鰓蓋,胸腹兩鰭闊大如翅,尾鰭兩葉,大小懸殊。
產於熱帶下之海洋,兇暴無敵。
其鰭曝乾為魚翅,入饌。
皮可飾刀劍,磨治骨角。
種類甚多。
背淡灰色,腹白,長八九尺者,曰白沙;藍色長丈許者,曰青沙;背茶色微紅,體側有紅斑長三尺許者,曰虎沙;腹左右有鋸狀突起長四尺許者,曰鋸沙;頭有橫骨作丁字形,眼在其兩端,長二丈許者,曰雙髻沙。
以上數種皆常見。
兩首魚 惠來神泉埠濱海,戶口數千,半以捕魚為業。
光緒末,有漁人得一魚,重不過斤,而一身兩首,形如沙魚而略短,銳口無鱗。
鯊 鯊,小魚也,產溪澗中,長五寸許,黃白色,有黑斑,鰭大,尾圓,腹鰭能吸附於他物。
口廣鰓大,常張口吹沙,故又名吹沙魚。
俗稱沙魚為鯊者,蓋將沙魚二字誤合為一字也。
引沙魚 大海中有小魚,土人謂其善引沙魚,因名之曰引沙魚。
此魚多浮於沙魚之前,如導引狀,或居沙魚胸翅下,或左或右,或去或留,其疾如飛,不久又至沙魚之前。
熱洋中實有之。
專喜偕藍沙魚同遊泳,彼此相資,小魚得食,大魚得其引導也。
無刺魚 浪洞河介居黃平、餘慶之間,上下流各三十裡,有無刺魚,可食,味鮮美,細鱗無刺,全體僅有一圓長骨以撐持之。
每尾重者僅半斤。
飛魚 滿洲楊岱彭,字半嶺,杭州駐防之防禦也,博學工繪事,尤精花卉翎毛草蟲。
性迂古,不多作。
嘉慶乙亥,蔔居長生橋下,其後軒臨西湖,暇日嘗以垂釣自怡。
一日,獲一魚,長尺餘,類鱖,背有兩翼,蓄之盆盎。
一夕,忽飛去。
或雲,即飛魚也。
人魚 道光初,廣東南海郭某謀生外洋,同治時返粵,時年五十餘矣。
曾言在北美洲之某帆船充廚役,一日日過午,陰雲四合,遙見二人,行海面,眾皆驚愕。
船主以遠鏡窺之,見二人裸體並臂,同行於驚濤駭浪中。
約半小時,二人行漸近,覺臍腹以上具人行,腹以下為鱗族,同立水上,以尾潑剌而行,海波奔騰,船隨濤上下若浪狀。
水手之健者,設法捕獲之。
船主乃盛以大盤,滿注水。
長約三尺,短髮蓬鬆,耳目口鼻手乳皆與人無異,惟遍體涎滑,腥不可聞。
一雌一雄,在盤上,似甚親暱。
人集視之,絕不驚怖,時或微笑,惟口不能言。
或以麵包投之,亦知攫食。
越數日,放之海中,悠然而逝。
藥叉魚 海南地近熱帶,所產動物至詭異。
有藥叉魚者,藍面若鬼,乳以上類人,乳以下則魚焉。
毛魚 毛魚極細小,外視之似腐,可食。
閩人重之,視為珍品。
秋生子魚 秋生子魚出蓋平清河,形類白鰾。
滑子魚 滑子魚長五寸許,形狹而修,產平泉州山溪中。
納和 納和,魚名,長二三尺,腹甚扁而闊,多腴,可食。
準噶爾部產之。
蟲魚 蟲魚,一名尖口魚,大可尺許,銳口細鱗。
產塞外山溪中。
達法哈魚 歲八月,達法哈魚自海入江,積數至眾,或有履魚背而渡者。
寧古塔、黑龍江土人每取魚炙臘,積以為糧。
竹魚 竹魚翠色如竹,產黑龍、混同兩江。
鰒 鰒,亦稱鮑魚,殼為橢圓狀,長二寸許,小於石決明,有吸水孔八九個,殼薄,外為淡褐色,內帶真珠色,附著海底巖石間。
無鱗魚 青海有無鱗魚,可食,背無鱗而有紋,斑色,分黃白二種,長一二尺不等,略同內地之鱖魚,為青海特別產品,多產於布喀河、巴冷泊中。
魯赫依 魯赫依,魚名,產回部,無鱗,口圓,身微扁,大者可七八尺。
雙脊魚 長白山之江中多雙脊魚,色紫無鱗,其背雙脊,尾亦雙尖。
偶一得之,味苦不能食。
裙帶魚 裙帶魚,產海中,寧波甚多,可食,大者長五尺許。
狀如帶,至尾而尖,無鱗,有強齒,背鰭連續甚長,背淡青,腹白。
金山衞饒海鮮,最佳者為鰣魚、河豚、石首魚、裙帶魚。
國初,海禁嚴,順治己亥,海塘外均竪木牌,漁人裹足,海味不可復得,而裙帶魚價至廉,斤值銀三釐。
至康熙中葉,則貴至一錢三分矣。
鰻鱺 鰻鱺,亦稱白鱓,生於淡水.體長為圓柱狀,皮膚甚厚,有膠質之黏液,鱗柔軟,細不可辨,大者長至三尺.體色隨居處而異,有蒼黑,茶褐等色,腹純白.可食,味濃美,含滋飬料甚富.亦作鰻(魚黎),又作鰻鯬. 鰌 鰌,一作鰍,可食,形似鰻,長三四寸,體圓尾扁,色清黑,無鱗而有黏質。
常潛居淡水之泥中,故又稱泥鰌。
鱔 鱔,一作鱓,俗稱黃鱔,可食。
似鰻細長,體赤褐,腹黃,頭部下有鰓孔二,內有鰓,腹中有肺,或謂之氣囊。
鱘鰉 鱘鰉,一名鱣,產江河及近海深水中,無鱗,狀似鱘魚,長者至一二丈,背有骨甲,鼻長,口近頷下,有觸鬚,脂深黃,與淡黃色之肉層層相間,脊骨及鼻皆軟脆,謂之鱘魚骨,可入饌。
上海浦東之漁人嘗得一尾,權之,重二百四十餘斤。
鱏鰉 奉天之魚,至為肥美,而鱏鰉尤奇。
巨口細睛,鼻端有角,大者丈許,重可三百斤,冬日可食,都人目為珍品。
出黑龍、混同等江,非釣所能得,捕之以網,圍之岸邊,伺魚首向岸,挽強射之。
魚負痛,一躍而上。
既至陸地,即易掩取。
或鑿冰以捕,則必繫長繩於箭以掣取之。
海蝘 鄞有小魚,味類蝦,俗呼曰海蝘,王文簡《居易錄》所謂海豔者是也。
可食。
螺殼魚 螺殼魚口有螺殼,殼分數膛,有小孔相通,能噴出殼內空氣,而從海底升至海面。
頭有薄皮兩塊,如船之帆。
具六足,能劃水如槳,乘風行於海面甚速,亦有時收合其殼而沉於海底。
京師之蟲 京師多蠅,而絕無蚊,惟蠍與蜈蚣入秋甚夥。
舒鐵雲在京時苦之,作詩曰:「萋菲但有青蠅集,吆喝曾無白鳥羞。
長日垂簾宵卷帳,憐蚿見蠍又防秋。
」 廣西之蟲 蜈蚣、蜥蜴及蜂、蠅、蚊之屬,廣西隨時而有,不必在夏秋也。
最可異者,四月有蟋蟀,十二月有螢。
蟲窠 梁山舟學士同書舊藏蟲窠一枚,乃其太翁蔎林編修以圍碁決賭,得之嚴氏者。
嚴自何處來,未曉也。
作赤棗色,狀之大小長短亦絕似,不鏤自雕,如細目之網,緣督為經,又若小口之囊,一面附著樹枝處,痕深陷而直,貫徹上下,以是知為蟲所結也。
小毛蟲 鹹豐辛酉,粵寇陷蘇、常,人心大震。
其冬,有小毛蟲緣延於人家屋宇,色淡黑,長不及寸,人被嚙則奇癢異常,逾時始愈。
好事者掃而投諸火,旋掃旋聚,不知其何自來,亦不知其何名也。
酒蟲 蘇州陸某性嗜酒,以酒病死於滬。
聞其祖若父亦以酒病死者,並某已三世矣。
當某病劇時,吐數酒蟲,色赤,長尺許,大如指,兩端皆有首,以器盛之,能蜿蜒行,酒氣觸鼻。
或謂《聊齋志異》所載長山劉姓,吐酒蟲為鼈,甕中注水,蟲入攪之,即成佳釀,此蟲當同其例。
即如法考之,然竟不驗。
齒蟲 汪耕餘嘗語俞曲園曰:「人齒中實有蟲,有病齒者,或薦皖人王某捉之,召之至,問所需,曰:『無所需,需銀鍼一。
』予之。
乃持向齦齶間,搯捾久之,得大蟲二,小蟲六七,大者長三四分,小者一二分,黑首而白身,皆若已死者。
其人以紙封裹之,使置煖處,曰:『明日啟視。
』及明日啟視,則已活矣。
徧體毛毿毿然,頭有鬚有鉗,尾有長毫,腹有六足,行走甚疾。
因以殺蟲之藥雜置其中,非惟不畏,且甚甘之。
三日不予食,乃死。
」 水煙筒蟲 水煙筒周歲不用,則生蟲。
蟲形似曲蚓,甚毒,生必雌雄成對,犯者多死。
慶忌 光緒某歲,某邑有鄉人持一蟲入城求售,長僅五寸,狀詭異,自首至腰具人形,瞳小如黑豆,灼灼有光。
以物飼之,口張,齒細於針。
兩手握拳,撩以草,輒張作攫勢。
腰以下,毛茸茸然,兩股趯趯猶蟲也。
觀者如堵。
鄉人索值千錢,無購者。
許植之素好奇,如其值,購歸,飼以果餌,越日竟斃,乃乾之,狀如木雕之小人。
蓋即《搜神記》所載之蟲名慶忌,具人形,喜效人所為,此特變化未全者耳。
然近時科學昌明,動物學中實未有昆蟲化人之說也。
小咬 長白山多小咬,體如米粒,夏日最多,晨暮尤甚。
夾皮溝、湯河之馬賊,所用之非刑曰咬刑,蓋以繩縛人於樹上,令小咬咬之,兩晝夜即露筋骨。
俗名喂咬,人皆畏之如虎。
草扒 草扒,長白山之蟲也,藏於草中。
如入人身,其首即深入肌膚,久而不出。
傷處經三年之久,猶覺痛癢。
惟初入人身時,用指彈之,其首即出,再將患處毒水攝出,見血而止,即不為害。
雲虎 雲虎生塞外山中,長四寸許,頭以下如翡翠,有紋如魚鱗,尾作金色,吐氣如雲,故名。
蜜蜂 蜜蜂之蜂,本作蠭,益蟲也。
審之,有雌蜂、雄蜂、職蜂三種,聚羣而居。
雌、雄蜂皆黑色,翅灰色而透明。
雌者尾端有毒針,以產卵管而兼禦敵之用。
職蜂暗褐色,全體皆密生長毛。
雌蜂每羣一頭,體長五分許,通稱蜂王。
雄蜂亦少數,體較短而翅大,但營生殖作用,不事工作,亦稱遊蜂。
職蜂最多,為不完全之雌體,專營築巢、採蜜、育兒等事,並保護其羣,亦稱工蜂,取花蜜釀而成蜜,以之哺子,食花粉及蜜,變質成蠟,以之營巢。
飼蜂者常割取其蜜及蠟,以資食用。
凡蜂類腹後大都有毒針,能螫人。
青海南境養蜂極盛,生蜜與蠟,山民割蜜以佐食,惟製法不佳,有黃色,無白色。
閩之蜂窠 蜂房,大僅逾盌,垂如蓮房,所在皆有之。
而閩中蜂窠,則有大如瓦甕者。
某居馬江時,其樓角偶結一蜂窠,不旬日,大且如瓠,亦如雞心下垂。
迨結成,則其巨過一石甕,僅下垂之尖露一孔,羣蜂出入,胥由於此。
中容蜂幾何,無可測計。
外以五色泥搆成,間有文彩,悉螺旋而上。
蜂則黃質黑章,與常蜂稍異,而性至靈警,人有逼視其窠者,雖躡足屏息,至相距一丈之地,必轟然來逐。
偶不及避,即為所螫,毒苦殊甚,蓋合羣力與自衞力均甚富也。
結窠本在春夏時,以其善螫人也,人鹹苦之。
然未得除去之善法,亦惟避之而已。
及秋冬之交,羣蜂已不恆見,僅有一二蜂時緣其孔而伏,若為守衞者然。
偶有以長竿遙擊之者,堅不可墜,惟五色泥略碎少許,不意緻其死命者,即由於此。
蓋自是而後,常有數十蜂殭墮於地,十餘日而窠中蜂已垂盡。
人或緣梯鑿而取之,則見中為九層,亦如尋常蜂房式。
最上一層,徑二尺餘,圍六尺餘,以次減小,每層距離二寸許,作小柱數枚,相連屬。
由總孔達最上層,初不穿層而過,乃由外附之五色泥作成螺旋複道,正如樓閣之有室外梯也,其建築亦雲巧矣。
閩人謂是名虎頭蜂,冬則蟄居窠中,窠偶破碎,即殭死。
吳秀裔宅後蜂窠 康熙時,上海吳秀裔宅後,有大蜂窠,如大燈籠,外邊作月白色,內有葉,如蜜蜂所構。
惟蜜蜂窠逐片橫掛,此僅有底下一竅,大如碗口,內葉層層即懸其上。
馬蜂 青海有馬蜂,似蜜蜂而大,兩翅之長可及尾,螫牛馬見血。
細腰蜂 細腰蜂,觸角短而彎曲,體色多黑,腹柄細長,雌之尾端有毒針,飛走皆絕迅。
常於隄岸及樹枝草莖上築小球狀或寸許小泥管之巢,藏螟蛉、蛅蟖等於中,以哺其幼蟲,故有益於農產物。
寄生蜂 寄生蜂種類甚多,雌之尾端,有產卵管甚長,插入螟蛉、蛅蟖等之體,產卵其中。
其卵孵化後,在體內吸食膏血,以漸成長,變蛹成蜂,破皮而出,螟蛉等因之以斃,故於農事有間接之益。
蝶 蝶,本作蜨,亦名蝴蝶,為蛅蟖、烏蠋等羽化而成。
體小,有四翅甚大,形色不一,喜飛翔於花間,遺黃色小卵於莖葉上,成蛹後始化為蝶,種類甚多。
熱河砂石闆地產黑蜨,大者五六寸,土人呼為黑蛾,蒙人呼為額爾伯克伊。
塞蝶生沙漠,黑質黃駁,時來草間。
羅浮仙蝶者,產於廣東羅浮山,山中人呼之曰小鳳凰,大者徑尺,文采燦爛。
其生以繭,繭中有一卵,小於雞子,重胎沁紫,外包烏桕葉,絡以彩絲繩。
取之,翌年二月,置梧柳間,輒有大蝶展翅飛來,抱伏纏綿。
經七日,繭破,栩栩然而出,大徑尺,文采無一同者。
越數日,挾之飛去。
若以筠籠貯之,雌雄必相尋覓矣。
乾隆某歲,有得羅浮蝶者,置之籠中,一夕遁去。
蔡松巖作歌紀其異,索錢叔美圖之,叔美並係以詩雲:「手持綠玉杖,去踏羅浮山,羅浮山裏春風還。
飛來蛺蝶大於掌,半空飄舉仙骨輕珊珊。
或雲葛翁羽衣之所化,罡風吹落片片蒼崖巔。
烘以青城霞,飲以石砂泉,遂使狡獪遊人間。
曾聞淮南雞犬一一入雲去,何以爾蝶尚復塵埃間?得無此山靈秀原不異天府,獨令盤踞窟宅千百年?況當青蚪萬株壓冰雪,餐吸沆瀣形神堅。
人生萬事不足恃,昨日綠鬢今衰顏。
金粉飄殘亦頃刻,隻可蒙莊與爾相周旋。
天公倘若作變幻,世間蜉蝣蜾蠃皆飛仙,蝶兮蝶兮殊可憐。
且須騎爾黑甜鄉裏去,下視四百八峯青刺天。
」 瓊州之蝶,大且逕尺,或白或紅,或五采,夜則倒掛樹間,若鳥眠。
雲南省城北隅有綰青篆翠翹翹如髻聳者,曰螺山,又名玄通,於懸峭紆迴中,有玄通菴,山半懸絕處,翼以危亭,登巔遠眺,則昆明可掬,太華可撫也。
下有潮音洞,俗名紅孩。
洞深裡許,然炬可遊。
官府以藏奸,特畚土塞之,尚留竅尺餘,存其意耳。
每歲孟夏,蛺蝶百千萬會飛此山,屋樹巖壑皆滿,有大如輪小如錢者,翩翻隨風,錦色爛然。
每集,必三日始去,究不知其去來何從也。
錢警石放綠蝶 錢警石司鐸某邑時,學舍鄰近有女子,得綠蝶一,大逾常蝶,後翅若燕尾,籠之經宿,一蝶翔舞繞籠,若求其偶者,乃並獲焉。
警石聞而異之,取放庭樹間。
少選,偕去,因作放蝶詩。
徐蓮塘釋大蝶 無錫徐蓮塘嘗獲一蝶,大如盌,盛以筐,懸之花下。
越宿往觀,乃有一蝶伏筐外,形色相似,視蝶筐,則筐外側翅而入,若幸其偶之猶存也。
憐而釋之,因繪圖徵詞以紀其事。
蛺蝶 蛺蝶,舊為蝶類之總名,今動物學家區別之,定為蝶之一種。
翅赤黃有黑紋,外緣凹凸如波紋,黑藍兩色相交錯,下面灰褐色。
其幼蟲色黑,背有甚闊之白線二,多黑刺毛,棲集於柳樸等樹,為害蟲。
蛾 蛾與蝶類並稱,種類甚多,如天蛾、蠶蛾等皆是。
翅有細鱗,與蝶類同。
所異者,體肥大,觸角細長如絲,不為棍棒狀,翅下面多美色,上面帶灰白,止時形如水平,不疊合直立,常以夜出,此與蝶稍異耳。
燈蛾 蛾類皆有慕光性,喜撲燈火,如穀蛾、麥蛾之類,舊說概稱曰燈蛾,亦謂之飛蛾。
張祜詩「剔開紅燄救飛蛾」是也.今博物家所稱之燈蛾,則為蠶蛾中之一種,其體肥大,密生軟毛,前翅赤褐色,有白色粗條,後翅赤,有黑紋.幼蟲色白,密生赤褐色長毛,有腳八對.夏時,疾行路中,能為桑梓及各種植物之害. 麥蛾 麥蛾為穀類之害蟲,生穀倉中,長三分許,兩翅展度約五分,體與翅皆黃褐色,翅有光澤,邊生長毛,產卵於麥粒。
幼蟲為長橢圓形,乳白色,較穀蛾為肥大。
蠹入麥粒,每柆一頭,食之至盡而留其皮,於麥中作白色薄繭,蛹化其中。
其蛾喜就燈火及白布,可用此以誘殺之。
天蛾 天蛾,為蛾屬,體肥大,翅小而厚,前翅灰色雜綠,後翅深黑,中央灰黃,常於黃昏飛翔。
幼蟲腳八對,尾有角,為葡萄害蟲,入地變蛹。
衣蛾 衣蛾,體長二分許,翅展時五分許,灰黃有光澤,翅緣有毛。
幼蟲白色,生於衣服毛氈之上,吐絲作巢如管,幼蟲成長,管亦增大。
所居之處,毛片寸斷,可燃燒硫磺以薰殺之。
蟬 蟬為蟲之善鳴者,生於夏秋,頭短,口為長吻,有複眼二,單眼三,四翅膜質,率皆透明,前翅較大。
雄者胸腹交界處,有發聲器,具小皺膜,並有大筋肉連接之,收縮振動,以發高聲。
幼蟲在土中,吸樹根之汁液,蛻皮成蛹,出而登樹,再蛻皮而成蟬,其間為期約二年。
既為成蟲,交尾後即死,雌者產卵後亦死,不過數日耳。
種類頗多。
其蛻可入藥。
關外之蟬,其聲較內地宏而直,蒙古人謂之綽爾齊。
綽爾齊者,胡笳奏曲人也,以蟬聲相似,故名之。
濰縣無蟬,或閱數年而聞其聲,則置酒競賞之,以為異事。
蚱蟬 蚱蟬,《爾雅》謂之馬蜩,俗稱蜘蟟,體長一寸四分許,色黑,胸背有灰黃短毛密生,翅透明,外緣黑。
夏月始鳴,其聲直而長。
寒蟬 寒蟬為蟬之一種,體長寸許,胸背有黑綠斑紋,翅透明,脈作淡樺色。
秋季鳴於日暮,其聲幽抑。
蟪蛄
鄉人知有異,遠立而觀之,見飛禽走獸之過橋者,必墮水死。
眾皆視為畏途,橋側人家亦遷移一空。
歷十餘年,喪人不知凡幾,禳禱無靈,且有因之而緻死者。
鄉人無如何,聽之。
有捕蛇丐至,入境即駭,將近橋,卻步不前,詢鄉人曰:「經是橋,有以病死者乎?」鄉人乃詳告之.丐曰:「此一種毒蛇耳,生有翅,能飛,不必噬人,人嗅其毒立斃.其名竹葉青,長不逾尺,色與竹葉同.不殲除之,年久,其毒愈甚,恐此間人無同類矣.」鄉人因請其捕治,曰:「非得巨黃鰻蛇.不足以語此.」鄉人許以重酬,丐請先付川資,往覓黃鰻蛇.鄉人慮其誑,猶豫不決,丐慨然曰:「戀小利而忘大患,君等之謂也.某雖貧,亦頗知義,不忍坐視生靈塗炭,終當捕之,惟多需時日耳.」某紳察其誠,付以百金.丐受之,揚長去,約一月還.屆期,丐不至.久之,仍杳然,鄉人於是疑其詐,某紳亦無言.月餘,丐肩荷巨囊至,揖某紳.並告眾以爽約之由.蓋丐覓黃鰻蛇久不得,即有之,亦不足以當敵,後於荒山中覓得,即肩上所荷者.鄉人始感其誠,款待之甚殷.丐囑鄉人覓旱煙管數百枝,削之,收其煙油,得一缶,敷於身殆遍,手臉亦厚塗之。
削竹鞭二,長及丈,交叉作鉗狀,亦以煙油敷之。
己則穿厚棉衣袴,鞋襪亦用厚棉製成,復以厚棉蒙其首手,僅露目及指,然後荷黃鰻蛇往,囑鄉人遠避。
丐將近橋,出黃鰻蛇,竹葉青已飛至,踞黃鰻蛇項。
黃鰻蛇被噬,不能脫,委於地。
丐見黃鰻蛇不敵,慌甚,揮竹鞭助之。
鞭著竹葉青,竹葉青怒,向丐飛來,其疾如矢。
丐怖,欲反奔,已不及。
於時黃鰻蛇起立若植竿,乘竹葉青不備,乘其後,疾噬其腦,同墮於地,鬬益力,丐以是獲免。
自顧己身,覺漸腫,知毒氣盛,不可近,遠立眺望。
久之,見黃鰻蛇蜿蜒行動,不復鬬,知已告厥成功,出藥燃之,薰散毒氣,攜甕往。
竹葉青已死,黃鰻蛇昂首吐舌,若迎其主人者。
丐以竹鞭鉗竹葉青起,納之甕中,以黏土固封其口,仍盛黃鰻蛇於囊,招鄉人以細長竹竿擔甕,掘土及丈,埋之野。
往觀者中其餘毒,身猶臃腫。
丐出藥末自服,並治鄉人,隔宿腫即退。
鄉人出巨金酬之,丐受,謝而去。
自是,多年畏途仍為康莊大道矣。
王老者狎蛇 溫州有王老者,家小康,中歲得一蛇,貯之甕,日飲食之。
歷三十餘年,蛇日以長,粗如碗,長過尋。
老者呼蛇為朋友,每叩甕呼朋友,蛇即蟠甕而出。
老者每食,蛇必丐其餘潤焉。
已而老者病,蛇蜷伏不自得,日必數繞榻前,若視疾也者。
老者疾革,蛇旋繞不忍去。
溫人固狎蛇,然粗而長者,亦非耳目所習,子息輩頗惡之,然重為父執,亦姑忍之。
無何,老者死,方殮,陳屍堂廡,蛇蟠而上,撫其屍。
老者戚屬繁,聞耗畢集,衣冠者滿堂上,卒覩巨蛇,鹹有戒心。
老者之子乃語蛇曰:「吾父不幸物故,弔客覩君偉大之驅幹,皆跼蹐不自安,請暫避。
」蛇乃退。
棺既蓋,撲朔一聲,蛇復從梁上下,班班貍首,往返蟠旋之。
有頃,蛇以首擊棺蓋,若人之搶地狀者,蓋以表其哀悼也。
吾國舊俗,人死,日必三祭,七日以外,日亦一祭。
老者家屬如禮緻祭,蛇必與焉。
老者之子乃謝之,請他徙,謂驟覩者戒,相習者慢,蛇與主人兩有所不利也。
蛇點首者再,若會其意,遂去,不復見。
鱷 鱷亦作鰐,爬蟲中之體大而猛惡者,長者至丈餘,背有鱗甲,甚堅硬,四肢短,後肢有蹼,口大,齒為圓錐狀,有齒槽,尾長。
性兇暴貪食。
居熱帶地方之河口或沼澤間,吾國亦有之。
廣東潮安縣城東北鱷溪,【一名惡溪,又名意溪,即韓江也。
】唐時溪有鱷魚為害,韓愈作文驅之。
是夕,暴風震電起溪中,水盡涸,自是潮無鱷魚之患。
宣統己酉,江寧南城外農人於山間獲其一,由暨南學校中人送兩江師範學校日本教員解剖,製為標本。
庚戌,陳列於南洋勸業會之教育館中,其體約長四尺餘。
黿 黿,狀似鼈而甚大,頭有磊塊,故俗稱癩頭黿,背青黃色,居於江湖。
古以其肉為珍味。
浙江布政司署前之池蓄之,遊人往觀,輒投以燒餅、饅首,與之食。
南匯漁人獲黿 光緒辛巳秋,南匯海濱漁人獲一黿,頭如小甕,有四足,甲外有裙,重百餘斤。
朱石香守戎以錢三千文購之,蓄於香樓前荷池中,月餘即死。
鼉 鼉,與鱷魚為近屬,俗稱鼉龍,又曰豬婆龍。
長二丈餘,四足,背尾鱗甲,俱似鱷魚,惟後足僅具半蹼。
生於江湖,我國之特產也。
相傳力猛,能損蝕隄岸,鳴聲驚人。
其皮可冒鼓,通作鱓。
寧國有蛟 康熙己卯,有寧國老嫗傭於長洲褚方為家,是冬久雪,因告褚曰:「寧國山中雪甚時,可掘蛟。
」蛟伏處,雪輒融,土人尋得其處,老幼男女鹹往相助,蓋為一方除害也。
土深一丈,蛟重百斤。
深二丈、三丈,則更加重。
其形如豬腰,無頭尾,色淡黑。
或雲,即龍蛋。
相傳野雉與蛇交,子生石上,遇雷雨,入土一尺,沉至極深,積久,則化為蛟。
蛟為暴於金谿 乾隆癸卯二月,金谿北鄙崇嶺崩,蛟也,大雨雹以風霆,山下村幾墟,民幾魚。
某年,小山出九蛟,得九穴,然不為暴。
某年,夏雨甚,大水,陳坊橋漲及於梁,有田父荷鉏過橋,見兩巨蛇,黃色,隊行水中,即以鉏擊之,斃其一,緻之橋上。
聞者皆來觀。
已而見上流有浮滓如席,去梁數丈,盤旋不前。
浮滓者,相傳蛟屬行水中,用以自覆者也。
於是觀者皆走避。
浮滓乃奔下,勢若山裂,浪沸起,高丈許,梁不盡塌,漲亦頓落,而人幸無損。
龜 龜腹背皆有甲,僅露頭尾四足出入之孔。
甲之表面,蔽以表皮變成之紋片。
雌者背甲隆凸,雄者否。
頭似蛇,有鱗,色綠。
性遲鈍,耐饑渴,壽至百歲外。
古用龜以蔔,故稱靈物,以為介蟲之長。
種類甚多。
綠毛龜 綠毛龜,龜背生綠色絲狀之海藻者也。
甲色如象牙,小者徑寸,雜以金色,璀璨可玩。
乾隆時,金冬心嘗蓄之,大如錢,甲上綠毛斑斕如古銅。
呷蛇龜 呷蛇龜似常龜而小,性專食蛇,我國南部有之。
某年,法教士得二三頭,攜以歸,蓄養孳生。
法屬西非洲與德屬連界之處,近日開拓,種植棉花,而毒蛇極多,妨於農事,有人於其地專賣此龜,每頭可值二十佛郎也。
瀏河巨龜 乾隆辛亥六月,太倉瀏河口有沈某,以販售鮝貨為業,於海中舉網得巨龜,長丈二,載至梁姓行,數十人曳之上岸。
沈意龜必有明珠,索價二千兩,無售者。
越二十三日,不飲不食,觀者填門。
梁厭其喧擾,詭稱有司查訊,沈懼,仍放入海。
始舍之,圉圉焉,船乃入口,約離三裡許,龜鼻發白光丈餘,忽濁浪排空,左旋右轉,而海水滔天以去矣。
破迷放龜 乾隆時,浙東漁者於海畔網得大龜,重六百斤。
杭州破迷禪師進香普陀山,以一萬錢贖歸,集僧眾舁之,上招寶山絕頂,浮巨舶,面海放之,龜迴波頫首者三而逝。
大興舒鐵雲作詩以紀之,詩曰:「龜之藏於海者不知壽凡幾,海不知幾萬裡,海水不乾龜不起。
皇天鑒此久沉淪,漁父絡龜出海底。
龜出海底龜有神,龜來自何處?龜重六百斤,或言七百不等雲。
一顧矗矗空龜羣,碧落黃泉春一笏。
翻身跳出蛟龍窟,雨不作朱鼈浮,晴不作白鷗沒。
漁上青松象渡河,爾何不銜走泥牛月?使為一目羅,則不如千絲網。
載龜一船,蓮華十丈。
鼉鼓送行小海唱,鮫人淚祖珍珠帳。
人生何處不相逢,龜見漁而擒,僧見龜而放。
僧來南海風馬牛,佛香一瓣飄中流,忽來眼睛鼻孔大於鬥。
攖成金網無時無,踏破鐵鞵有時有,河圖、洛書天不守。
一萬錢,六萬字,龜六百斤拜其賜。
字字摩娑有生意,險把鯨鯢京觀封。
焉知鷸蚌漁翁利,擒龍容易縱虎難。
吾惟見蒼蒼之海山,擡龜上山璞可完,掀龜入水珠可還。
梵音海潮音,山鬼泣露紅斑斑。
斧柯可爛牀腳不可徙,一物不容海所恥,一錢不直才所使,一字不識眾所指。
【破迷不識字。
】讀破相貝經,幾為勸學死。
鑿開混沌竅,留取報恩子。
搖頭擺尾無人吞,俯者靈,仰者謝,三足謂之賁。
寧為巨鼇戴蓬山,生不願河鯉登龍門。
三面之海一面網,水到成渠,葉落歸根。
君不見來處來從去處去,我歌有句如無句。
來者疇有緣,去者疇有權。
來時一去時,十有二萬年。
法師耳鳴,聲聞於天。
新豐美酒鬥十千,脫下袈裟當酒錢,刀鐶無恙春無邊。
」 楊利叔愛龜 秀水楊利叔,名象濟,喜畜龜。
嘗於某將軍座中見白龜,懷之,亟策馬以去,復夜行百裡。
及探胸出視之,已死矣,哭而瘞之。
又嘗羅列大小龜於庭中,一一洗之。
適某中丞來謁,竟不顧,俟洗畢,始起與為禮。
蟕蠵 蟕蠵為龜屬之最大者,亦名蠵龜。
體形扁闊,背甲皆相密接,不作覆瓦狀,腹甲扁平,尾露甲外,四肢成鰭,有爪,大者至五六尺,舉動遲鈍。
常居海洋之中。
分兩種。
背暗綠,有主紋片十三枚而食植物者,曰保蠵龜。
赤褐色,有主紋片十五枚而食軟體動物者,曰赤蠵龜。
其腹甲常以之充玳瑁。
玳瑁 玳瑁,亦作瑇瑁,產海洋,體長三尺餘,形似蠵龜而嘴尖,前足長,背有主甲十三片,重疊如覆瓦,淡黑而微黃,有黑斑,胸甲黃黑。
性強暴,往往嚙人。
其甲,熟之甚柔,可製各種裝飾品。
鼈 鼈,俗作鱉,長四五寸,背褐色,腹白,口尖,背甲圓,邊緣柔軟,成肉帬。
產於淡水,食小魚及甲殼類。
肉多滋養分,可食,其甲舊以入藥。
漁人得如鼈之物 光緒壬寅,廣州漁人釣於珠江之白鵝潭,得一物,狀如鼈,有裙無足,有尾無首,背色青黑,腹有文如龜,純白。
有九口,中惟一口有牙二枚,如人指。
權其重,幾二十斤。
陳某以二金購歸,仍命人放之於白鵝潭。
醋鼈 青島海濱有小螺,可治難產。
普陀亦有之。
蝸紋而小如珠,或謂即醋鼈也。
海沙中有之。
置諸筐,雖久,得醋輒活。
有難產者,服數粒,則兒生,醫家寶貴。
以醋試之,如珠之走盤也。
守宮 守宮,俗稱曰壁虎,體扁平,色灰暗,有四足,趾端平潤。
善附著他物,遊行牆壁等處,捕食昆蟲,為有益動物。
蜥蜴 蜥蜴長六七寸,頭扁,有四嘴,似壁虎,俗名四嘴。
雌者褐色,雄者青綠色。
舌短,尾易斷,斷後復生。
常棲於石壁之隙,捕食細蟲。
雲蟲 中州山嶺有物如蜥蜴,天將雨,則自石罅沿緣而上,仰口噓氣,如珠,青白不一,直上數丈,漸大如甕,須臾合併,滃然彌空,遂成密雲。
山中人稱為雲蟲。
蛤蚧 蛤蚧,與蜥蜴同類異種,長四五寸,首如蝦蟇,背綠色,有白點,或鮮紅斑紋,其鱗如粟粒,為十二行。
居梁棟破壁間,夜出食蟲。
舊以入藥。
產於廣西。
蛇舅母 蛇舅母,與蜥蜴同類異屬,而形相似,舌甚長,尖端叉裂,伸縮自由,略如蛇舌,背灰色,鱗片粗糙,尾甚長,亦易脫落。
其習性與蜥蜴無異,舊與蠑螈混合為一,非。
蠑螈 蠑螈有尾者長四寸許,色黑,腹赤有黑斑,四肢短小,不適於步行,尾扁,為遊泳之用。
山寺池中常見之,即此。
古以為即守宮,其形相似而實不同。
鯢 鯢,一名山椒魚,長者至四尺餘。
幼時頸側有小鰓,既長全失,以肺呼吸。
體暗褐色,有黑斑,頭圓扁,四肢短小,拙於陸行,尾大而側扁。
居溪流中,以魚為食。
蛙 蛙體短闊,上銳下廣,喜居於陰溼地。
雄者大率能鳴,雌者則否。
種類甚多,有金線蛙、蟾蜍、蝦蟆、山蛤等,皆捕食害蟲,於農家有益。
其子即蝌蚪。
羣小蛙見大蛙 朱霞溪赴山西潞安守任時,道經壺關,息於小亭。
亭畔有池,池背大山,山麓有石洞三。
俄見一大蛙從中之石洞躍出,踞洞口南面而坐。
隨有數十蛙,從兩旁石洞一一躍出,依次排列,前兩足伏地,向大蛙作朝拜狀。
拜已,均昂首向大蛙注視,寂然不動,若弟子受業於師者然。
於是大蛙發聲一鳴,諸小蛙輒以次齊鳴。
既而大蛙閣閣雄鳴,小蛙亦閣閣鳴不已。
少頃,大蛙不復鳴,小蛙亦截然止矣。
朱見而異之,不覺籲氣有聲。
大蛙聞而驚,遂聳身躍入洞中,羣小蛙亦相繼歸洞矣。
蛙鬬 光緒庚辰夏,粵之南海盤步鄉外,有蛙數千,鬬於田畔,甚小,背紋有紅綫一縷,橫束腰際,各成一隊,閣閣怒聲,幾成雷鳴。
鄉民聚而觀之,踰二小時始散。
蝌蚪 蝌蚪,蛙之幼蟲也,一名活東。
頭圓大,尾細,色黑,春月遊泳水中,其後生肺而鰓萎,生四肢而尾脫,遂能跳躍成蛙。
自以鰓呼吸之魚,經過有肢有尾之蠑螈、鯢魚之形,始成無尾之蛙,階級甚明,實足表動物界漸次進化之狀態也。
蟾蜍 蟾蜍為蛙之大者,《爾雅》謂之鼁(酋黽).體暗褐色,後足之趾間有蹼,皮膚有疣無數.疣內分泌白色毒液.體肥,行遲緩,不能鳴.棲息於陰溼之地,夜出捕小蟲食之. 金襖子 金襖子為蛙之別種,長寸許,足有吸盤,頗大。
生山間清流中,鳴聲清亮,入秋為多。
山蛤 山蛤為蛙之一種,褐色,兩頰及背皆有黑斑,雄腹部白,雌淡黃或赤褐色。
棲息原野草莽間,跳躍迅捷。
雨蛙 雨蛙為蛙屬,體小,色鮮綠,亦名青蛙。
腹白,前趾無蹼,後趾有半蹼,末端皆具圓形吸盤。
善攀木,常棲樹上。
雄者將雨則鳴,人或飼之,以蔔晴雨。
紫蛙 淮徐山谷產紫蛙,其形似青蛙,稍大,四足尤長,皮如蟾蜍,遍身有泡。
常居深巖邃澗中,土人呼為石獷,亦曰山獷。
同治甲戌,錢塘徐印香、丁修甫兩舍人計偕入都,遵陸北上,見之於清江浦。
蝦蟆 蝦蟆為蛙屬,亦作蝦蟇,似蟾蜍而小,居陂澤中。
體暗褐色,背有黑點,亦有疣如蟾蜍。
善跳躍,其鳴作呷呷聲。
大蝦蟆有酥 康熙丁醜,蘇州王貴往衞基捕蟋蟀,誤探一洞,內有大蝦蟆一,羣蟆擁護之。
王擊以大石,大蟆立死,酥濺其左目,痛不可忍,叫號彌月,哀慘之聲達於戶外,至目睛突出寸許而死。
雪蝦蟆 西藏產雪蝦蟆。
蝦蟆遊行杭城 康熙己巳三月,杭州城外布大蝦蟆狀如牌匾,小者數萬.大者行,小者悉隨之往.大者止,小者則環聚而擁護之.如是者三日,遊行諸城門殆遍. 蛤士蟆 哈士蟆生鴨綠江淺水處之石子下,上半似蟹,下半似蝦,長二三寸,鮮美可食,人以之為滋補品。
皇帝祭太廟,必用此物,蓋亦不忘土風也。
張海鬼論海底動物 張海鬼,光、宣間之甬人也,能竟日夜居水中,人稱之曰海鬼。
又擅拳勇,時持尺刃入海,與水族鬬,輒殺之,曳以歸。
嘗言海中有山,有平地,有深谷。
自海中映日光視之,觱沸騰湧,與眾水別。
時有黑物,若探首,若掉尾,出沒其間,人不能辨,雖鯨鯢蛟龍皆不敢過。
百丈以下,有數處水熱若沸,生物皆不敢近,其熱百倍於溫泉。
山中亦有泉,如人世,自巖穴坌湧。
黿鼉之屬,皆居山間,鯨鯢則浮水面,鮫鱷之類則往往狙伏猝起,如虎豹焉。
普陀之東數十裡有深海,水作漩洑,奇溜無比,雖魚龍皆畏之。
其附近有樹一叢,亙十餘裡,寬亦數裡,與人世無異,但皆半透明如玳瑁。
林下有方石十餘,高五六尺,手捫之,凸凹處類有字迹,疑其為古碑也。
林深處多巨蟹,物入者輒為所噬,故不敢入。
凡怪物獰惡者多在深海,時或至水面獵食,然不久復入水底。
若稍遲,則黿鼉鮫鱷共搏逐之,或殲或逃,乃已。
一日,羣魚忽驚避,則有物如人,長二三丈,遍體被鱗甲,其頭若牛而長鬚,攫得生物,輒啖之,大懼。
已而有巨蟹十數,若結陣者,環而攻之,磔物為數段,段段皆跳動不已。
海鬼得其鬚,可七尺餘,粗如兒臂,其末端如籐鉤,粗如無名指,以示人,人莫識也。
海鬼嘗於衢山東北海中得一物,大如升,其圓若毬,質如水晶,有赤光照數十步,取之。
不數武,則水族羣集,前接遮圍,若將搏噬者。
患之,仍投海中,有大魚銜之,眾水族擁以去。
海中蝦蟹之大,殆如鯨鯢,而蟹為最猛,翻車魚次之,雖鮫鱷不能敵也。
潮在海中,自分數股,眾水族各就所適,不相攙越。
凡海底、海面,各因深淺以為界,水族各以類居之。
或誤入他界,必受攻擊。
魚龍之大者長三十丈,珊瑚之高者過數百尺,初入水者,見之無不驚異,久之乃識物性,趨避固無難也。
魚苗 魚,水族之屬,大抵有鱗及鰭,冷血,卵生,而以鰓為呼吸,脊椎動物中種類最繁者也。
至若魚苗,則為魚子之始化出者。
凡魚生子,有牡魚隨之灑白,覆之數日,始化出。
亦稱魚花,為池魚之種。
有專養魚花以販鬻者。
其稍大者曰魚秧。
魚牌 粵西溪潭中巨魚所散之卵,至端州境,始出子,九江堡民於灣環處所取之,以為魚苗。
自封川江口至高明,為魚苗阜者九百所,每阜分上中下,納稅於府,名曰魚牌。
雪魚 閩中地暖,恆不雪。
同治壬戌,延平大雪經日,出雪魚,若鰱,味美值昂。
蓋必有雪始有魚,時二十年未雪,故魚殊不易得也。
佛魚 齊齊哈爾之依克明安公旗有泉,水至清冽,且甘美,煮茗極佳。
泉旁池一方,約半畝許,其中遊魚,歷歷可數,蒙人謂此泉為佛水,因謂魚曰佛魚。
嘉定小練祈港之大魚 康熙乙亥,有巨魚鬬於海中,聲如雷。
一死,流入嘉定小練祈港,龍首人身,長五六丈,腥聞數裡。
南匯海口之大魚 國初,有大魚過南匯縣之海口,蠕蠕而行,高如山,過七晝夜始盡,終不見其首尾。
海州沿海之大魚 嘉慶丙子,海州沿海有大魚,兩目已被剜,身長三十六丈,自脊至腹,高七尺有餘。
居民鹹臠食之,其肪甚厚,腥不可聞。
鰣 鰣,形扁而長,大者長三尺許,色白如銀,肉中多細刺,腹下有角鱗,可食,多脂肪,味美。
每年夏初產於江中,離水即死。
鰳 鰳,亦作勒,可食,狀如鰣魚,小首細鱗,腹下有硬刺。
乾者曰鰳鮝。
鯿 鯿,古謂之魴,體廣而扁,頭尾皆尖小,細鱗。
產於淡水,可食。
月魚 月魚,一名香魚,長四寸,細鱗若魚月血。
月寸一寸,至歲暮,可長尺有二。
味鮮不腥,溫州雁宕山之珍品也。
發發綠 鴨綠江有魚,極鮮肥,形似縮項鯿,滿語名曰發發綠,滿人喜食之,夏月最多。
吳漢槎之子桭臣隨戍寧古塔,每於日晡時持竿垂釣,頃刻便得數尾以歸。
石斑魚 石斑魚,體狹長側扁,鱗圓滑而細,頭黑脣紅,背淡綠,有淡黑色斑紋腹微紅,長二尺許。
天暖時,集於淡水。
車扁魚 車扁魚,身與肩形圓如卵,長一尺至六尺不等,高略同,或僅得二分之一。
兩眼皆在左側,右側之目則瞽,作白色,明者作黃棕色,瞽目亦能染色,故名之曰雙色側魚。
平時喜食小魚及有殼之水族,且能引食水中之物,惟在水沙之下,以口翕張誘小魚往,遂吞之。
又能變色,每與沙色相同,蓋所以自衞也。
其變色之故,非色從外來,實內經自主。
試去其目,別置他色地方,則不能隨此處變色。
故知其所變之色,在內不在外,但以皮下色胞變之而已。
白魚 白魚,一名鱎,古稱陽鱎。
長者三四尺,產淡水,色青白,體扁鱗細,肉中有細刺,俗又稱白花魚,可食。
白鰷 白鰷,即鯈魚,產於淡水,大者長尺許,形狹長,背淡黑微青,腹白鱗細,好群遊水面.一名( 魚)亦稱(魚條)魚,可食. 屠修伯畜鯈魚 道光初,錢塘有屠修伯鹺尹秉者,性嗜山水,所居庭中,恆置盆池,畜鯈魚數十,顧以為樂。
錢塘江有石,俗名曰水繭,蓋沙與水相結久,遂成石形,多瘦透,峰巒洞穴畢具,色正綠,漬以水,易生笞蘚,植以小樹,無土亦活,爰峙盆中。
六合縣有山曰靈巖,產五色石,狀類瑪瑙,文理縝密,光明可愛。
大雨後,山中人多取而售諸市。
修伯曾得數十枚,散貯盆間。
清泉碧嶂,綺石文鱗,互相映發,自謂生意化機,咫尺千裡,居然有世外仇池之想也。
鯛 鯛,產近海,體扁圓,兩顎有強齒,鰭亦堅強,鱗鬣淡紅,離水變赤,大者至二尺。
以小魚及貝類為食,肉肥而美,俗呼銅盆魚。
《本草》所稱火燒鯿,頭尾似魴,而脊骨更隆,上有赤鬣連尾,黑質赤章,色如煙薰者,即此魚也。
海鰩魚 海鰩魚之鰩,亦作鷂,即鰩魚,俗稱鯆魚。
體扁平如盤,大者方五六尺,尾薄而尖長,背鰭生其上,胸鰭闊大,圍於體之周緣,背蒼黑,腹白,眼後有噴水孔,口鼻鰓孔均在腹面。
遊泳甚拙,常伏於海底泥沙中,吞食小魚。
鯉 鯉,可食,體扁而肥,鱗大,口之前端有觸鬚二對,背蒼黑,腹淡黃,大者長三尺餘。
產於淡水,喜羣居。
德鯉 德州鯉魚鱗鬣作金色者,土人呼為德鯉,味尤美。
葉槐生有詩曰:「緝槿編茅自結廬,漁家大半繞隄居。
網來德鯉人爭羨,有客停舟喚買魚。
」 吳淞巨鯉 同治癸酉,吳淞口有捕魚船,有漁人網得鯉魚一尾,重一百十三斤,上有銅牌,綴於翅,驗視之,則康熙時某氏放生魚也。
一客以銀幣二圓購之,仍投之於江。
三百餘斤之大鯉 江陰南鄉青陽鎮西有王家村,四周為河,遊魚聚蓄其中。
每冬,村人皆施網罟,得魚市錢,視為利藪。
春則購魚重蓄,歲以為常。
宣統某年春,下魚苗,至冬不可復得,村人大愕,乃以水鴉捕之,鴉下俱死,傷十餘翼。
眾益駭,因戽水使涸,以覘其異。
水盡,見河底有大鯉一尾,玉翅修鱗,長九尺有奇,權之,得三百六十一斤。
魚身短腹闊,巨口翕張,望之可畏。
攜以入市,售錢三十千焉。
鯽 鯽,即鮒也,形似鯉,無觸鬚,脊隆起而狹,鱗圓滑,頭與口皆小,背青褐色,腹白。
產於淡水,長者至尺餘,可食。
無目鯽 高宗第六次南巡,於杭州鳳凰山宋故宮址葺治行宮,掘地為池,下鍤數尺,適得舊池欄杆,皆白石所琢成者,雕鏤精絕,蓋德壽宮舊基也。
池底泥土中,獲鯽魚十餘頭,長可尺餘,而無目,大抵埋於地下,年久之故。
工人烹之,食數尾,頃刻皆暴死,乃懼,舉餘者棄之江,浮至中流,風浪陡作,有大魚數十附翼而去,人皆異之。
後此池又沒為平地矣。
金魚 金魚為鯽之變種,體小,種類不一,或腹大,或額豐眼凸,頸短尾歧,或金紅色,或白色,或黃白相交。
一稱金鯽,又稱五色文魚,江、浙人多喜蓄之以為玩物。
錢塘章豈績有詩詠之雲:「生趣無過是養魚,小盆擺列近庭除。
如金如玉十分似,不短不長二寸餘。
略動紗兜攢影出,【兜以紗為之,乃施魚食者。
】慣銜薀草弄晴初。
也知未必成龍去,濠濮居然在息廬。
」 朱竹垞觀玉泉魚 康熙時,杭州玉泉寺池中有五色魚,凡千頭。
中有翠藍色者,為朱竹垞所深愛,因為《玉人歌》詞以詠之,詞雲:「輕漣白,愛一種娵隅,暈藍拖碧。
練塘風煗,蒼玉恣拋擲。
丹砂泉淺遊朱鬣,受盡人憐惜。
又爭如雨過天青,者般顏色。
濠上未歸客,投香飯青精,日斜與食。
蓮葉東西,何事便深匿?翠鱗六六空搖尾,嬾遞閒消息,但年年映取柳陰千尺。
」 鱧 鱧,可食,形長體圓,頭尾幾相等,細鱗黑色,有斑文,腹背兩鰭,均連續至尾。
亦名鮦魚,俗名烏魚。
其腸舊以入藥,謂之鱧腸。
石首魚 石首魚,以頭中有石狀小塊二,故名,亦名黃花魚,俗稱黃魚,可食。
體扁口闊,上顎長於下顎,鱗細,色黃如金。
集於近海泥底。
曝乾曰鮝魚,俗稱白鮝。
其鰾可製鰾膠。
石首魚每於楝花開時,結隊趁潮而至,一網可得數百頭。
漁者多放船,候於山礁間,截竹為箘,每至,則海風吹腥,江潮噴雪。
網得者,盛於淡水,沃以厚冰,可支數日。
四五月間,漁艘市冰以往,滿載進黃浦,小船插三角粉紅旗,鳴鑼集市,曰販冰鮮。
吳俗最尚此魚,每嘗新時,不惜重價,故有典帳買黃魚之諺。
鮎 鮎,俗稱鯰魚,體圓長,頭大尾扁,無鱗,多黏質,口曲而闊,兩顎生細齒,有鬚,背蒼黑色,腹白,長尺餘。
產於淡水。
黃頰魚 黃頰魚,一名(魚央)魚,亦名黃鱨魚.狀似鮎,體較小,背青黃色,腹黃,鰓下有橫骨,觸鬚剛硬.力強,能飛躍.產於淡水. 鮠 鮠似鮎而大,長者至三四尺,色青白,背有肉鬐,無鱗,可作膾。
產於淡水,俗亦作鮰。
比目魚 比目魚者,鰈與王餘魚等之總稱,其目皆比連於上,故名。
體扁平而闊,故俗稱為闆魚,可食。
頭小齒銳,鱗細作圓形,上面灰褐色或黑色,下面白色,常以白色之面附著於海底有泥沙處,而平臥其上。
以小魚蟲類為食。
遊行時,以有色一面向上,而播動其體以為進行。
其幼魚兩側各有一眼,遊泳如常魚。
漸長,伏於泥沙,眼之位置亦漸移易。
故其生育中,必幾經變態。
種類甚多。
兩眼比連於左側者,如鰈及鞋底魚是;比連於右側者,如王餘魚是。
鰈 鰈,一作鰨,大者長二尺許,左側面甚發達,色淡黑,有淡褐色斑點,兩眼俱在其前。
右側白色,為其下面。
背鰭甚長,自眼前起以達於尾。
有胸鰭。
古亦曰鰜。
日本人則稱兩眼之在右側者曰鰜,而以在左側者為鮃。
刀魚 刀魚,一名鱭魚,亦作鮆魚。
體狹長側薄,頗似尖刀,故名。
產江海中,我國之揚子江有之。
鱗細色白,背部微黃,二觸鬚甚硬,胸腹兩鰭成棘鬣,銳利如刃,味較鰣尤美。
其產於太湖者,全體色白如銀,俗稱湖鱭,味略遜。
皆於春暮登市。
鯖 鯖,身如圓筒形,長二尺許,青黑色,鱗大,產於淡水,俗稱青魚。
又有一種,長一尺五六寸,體扁如梭,鱗小而薄,背青綠色,有黑色波狀紋,頭部有黑點,日本人亦謂之鯖。
海青魚 海青魚出寧海州,其至海,水有聲,去則水激如箭。
可食。
鯔 鯔,體圓頭扁,狀類青魚,而色黑口小,骨軟如鯧,有黃脂,長者尺許。
產近海。
鯶 鯶,可食,形長身圓,頗似青魚,而色微灰,江湖中處處有之。
食草,亦謂之草魚,又作鯇。
鱒 鱒,可食,似鯶而小,鱗細,背濃藍,腹白,體長者至二尺餘。
產於河海,夏日,溯河流而上以產卵。
鰱 鰱,頭小形扁,細鱗肥腹,色白,產於淡水。
俗呼白鰱,亦名鱮魚。
可食。
鱅 鱅,產於江湖,似鰱而黑,頭甚大。
俗呼黑鰱,又稱鰱胖頭。
可食。
鯧 鯧,可食,大者長尺許,體扁圓,頭小項縮,頭背及鰭皆蒼色,腹淡,鱗至細,肉白,骨軟,多脂。
產近海。
馬鮫魚 馬鮫魚,狀頗類鱅,而肉似鯧,色白,有黑斑。
可食。
鱸 鱸,可食,色白,有黑點,巨口細鱗,頭大,鰭棘堅硬。
居鹹水淡水之間,春末溯流而上,至秋則入海,大者至二尺。
古所謂銀鱸、玉花鱸者,皆指此。
康熙時,錢塘徐茗園茂才秉仁有《秋鱸》詩雲:「斫膾喧吳市,江南鱸正肥。
秋風吹木葉,薄宦幾人歸?晴渚三篙水,寒潭一釣磯。
垂綸今古事,適志莫相違。
」 四鰓鱸 松江之四鰓鱸,味甚美,自魏、晉以來,即稱名產。
狀與土附魚相似,大僅五六寸,冬至前後最肥美,蓋別為一種也。
遮鱸 寧古塔之川有魚,其取之也,不網而刀。
月明燎火,棹小舟,見魚而揕之。
有遮鱸,大可百餘斤,有骨而無刺,如內地之鰉,味更勝。
鱖 鱖,可食,巨口細鱗,背鰭有刺甚硬,色青微黃,有黑斑,腹淡白。
亦名罽魚。
沙魚 沙魚,為魚之胎生者,一名鮫,長者達二丈餘。
體為梭形,後部漸細,以達於尾。
骨骼柔軟,皮厚色黑,鱗為顆粒狀,粗糙而堅,口與鼻孔皆在腹面,鰓孔裸出,無鰓蓋,胸腹兩鰭闊大如翅,尾鰭兩葉,大小懸殊。
產於熱帶下之海洋,兇暴無敵。
其鰭曝乾為魚翅,入饌。
皮可飾刀劍,磨治骨角。
種類甚多。
背淡灰色,腹白,長八九尺者,曰白沙;藍色長丈許者,曰青沙;背茶色微紅,體側有紅斑長三尺許者,曰虎沙;腹左右有鋸狀突起長四尺許者,曰鋸沙;頭有橫骨作丁字形,眼在其兩端,長二丈許者,曰雙髻沙。
以上數種皆常見。
兩首魚 惠來神泉埠濱海,戶口數千,半以捕魚為業。
光緒末,有漁人得一魚,重不過斤,而一身兩首,形如沙魚而略短,銳口無鱗。
鯊 鯊,小魚也,產溪澗中,長五寸許,黃白色,有黑斑,鰭大,尾圓,腹鰭能吸附於他物。
口廣鰓大,常張口吹沙,故又名吹沙魚。
俗稱沙魚為鯊者,蓋將沙魚二字誤合為一字也。
引沙魚 大海中有小魚,土人謂其善引沙魚,因名之曰引沙魚。
此魚多浮於沙魚之前,如導引狀,或居沙魚胸翅下,或左或右,或去或留,其疾如飛,不久又至沙魚之前。
熱洋中實有之。
專喜偕藍沙魚同遊泳,彼此相資,小魚得食,大魚得其引導也。
無刺魚 浪洞河介居黃平、餘慶之間,上下流各三十裡,有無刺魚,可食,味鮮美,細鱗無刺,全體僅有一圓長骨以撐持之。
每尾重者僅半斤。
飛魚 滿洲楊岱彭,字半嶺,杭州駐防之防禦也,博學工繪事,尤精花卉翎毛草蟲。
性迂古,不多作。
嘉慶乙亥,蔔居長生橋下,其後軒臨西湖,暇日嘗以垂釣自怡。
一日,獲一魚,長尺餘,類鱖,背有兩翼,蓄之盆盎。
一夕,忽飛去。
或雲,即飛魚也。
人魚 道光初,廣東南海郭某謀生外洋,同治時返粵,時年五十餘矣。
曾言在北美洲之某帆船充廚役,一日日過午,陰雲四合,遙見二人,行海面,眾皆驚愕。
船主以遠鏡窺之,見二人裸體並臂,同行於驚濤駭浪中。
約半小時,二人行漸近,覺臍腹以上具人行,腹以下為鱗族,同立水上,以尾潑剌而行,海波奔騰,船隨濤上下若浪狀。
水手之健者,設法捕獲之。
船主乃盛以大盤,滿注水。
長約三尺,短髮蓬鬆,耳目口鼻手乳皆與人無異,惟遍體涎滑,腥不可聞。
一雌一雄,在盤上,似甚親暱。
人集視之,絕不驚怖,時或微笑,惟口不能言。
或以麵包投之,亦知攫食。
越數日,放之海中,悠然而逝。
藥叉魚 海南地近熱帶,所產動物至詭異。
有藥叉魚者,藍面若鬼,乳以上類人,乳以下則魚焉。
毛魚 毛魚極細小,外視之似腐,可食。
閩人重之,視為珍品。
秋生子魚 秋生子魚出蓋平清河,形類白鰾。
滑子魚 滑子魚長五寸許,形狹而修,產平泉州山溪中。
納和 納和,魚名,長二三尺,腹甚扁而闊,多腴,可食。
準噶爾部產之。
蟲魚 蟲魚,一名尖口魚,大可尺許,銳口細鱗。
產塞外山溪中。
達法哈魚 歲八月,達法哈魚自海入江,積數至眾,或有履魚背而渡者。
寧古塔、黑龍江土人每取魚炙臘,積以為糧。
竹魚 竹魚翠色如竹,產黑龍、混同兩江。
鰒 鰒,亦稱鮑魚,殼為橢圓狀,長二寸許,小於石決明,有吸水孔八九個,殼薄,外為淡褐色,內帶真珠色,附著海底巖石間。
無鱗魚 青海有無鱗魚,可食,背無鱗而有紋,斑色,分黃白二種,長一二尺不等,略同內地之鱖魚,為青海特別產品,多產於布喀河、巴冷泊中。
魯赫依 魯赫依,魚名,產回部,無鱗,口圓,身微扁,大者可七八尺。
雙脊魚 長白山之江中多雙脊魚,色紫無鱗,其背雙脊,尾亦雙尖。
偶一得之,味苦不能食。
裙帶魚 裙帶魚,產海中,寧波甚多,可食,大者長五尺許。
狀如帶,至尾而尖,無鱗,有強齒,背鰭連續甚長,背淡青,腹白。
金山衞饒海鮮,最佳者為鰣魚、河豚、石首魚、裙帶魚。
國初,海禁嚴,順治己亥,海塘外均竪木牌,漁人裹足,海味不可復得,而裙帶魚價至廉,斤值銀三釐。
至康熙中葉,則貴至一錢三分矣。
鰻鱺 鰻鱺,亦稱白鱓,生於淡水.體長為圓柱狀,皮膚甚厚,有膠質之黏液,鱗柔軟,細不可辨,大者長至三尺.體色隨居處而異,有蒼黑,茶褐等色,腹純白.可食,味濃美,含滋飬料甚富.亦作鰻(魚黎),又作鰻鯬. 鰌 鰌,一作鰍,可食,形似鰻,長三四寸,體圓尾扁,色清黑,無鱗而有黏質。
常潛居淡水之泥中,故又稱泥鰌。
鱔 鱔,一作鱓,俗稱黃鱔,可食。
似鰻細長,體赤褐,腹黃,頭部下有鰓孔二,內有鰓,腹中有肺,或謂之氣囊。
鱘鰉 鱘鰉,一名鱣,產江河及近海深水中,無鱗,狀似鱘魚,長者至一二丈,背有骨甲,鼻長,口近頷下,有觸鬚,脂深黃,與淡黃色之肉層層相間,脊骨及鼻皆軟脆,謂之鱘魚骨,可入饌。
上海浦東之漁人嘗得一尾,權之,重二百四十餘斤。
鱏鰉 奉天之魚,至為肥美,而鱏鰉尤奇。
巨口細睛,鼻端有角,大者丈許,重可三百斤,冬日可食,都人目為珍品。
出黑龍、混同等江,非釣所能得,捕之以網,圍之岸邊,伺魚首向岸,挽強射之。
魚負痛,一躍而上。
既至陸地,即易掩取。
或鑿冰以捕,則必繫長繩於箭以掣取之。
海蝘 鄞有小魚,味類蝦,俗呼曰海蝘,王文簡《居易錄》所謂海豔者是也。
可食。
螺殼魚 螺殼魚口有螺殼,殼分數膛,有小孔相通,能噴出殼內空氣,而從海底升至海面。
頭有薄皮兩塊,如船之帆。
具六足,能劃水如槳,乘風行於海面甚速,亦有時收合其殼而沉於海底。
京師之蟲 京師多蠅,而絕無蚊,惟蠍與蜈蚣入秋甚夥。
舒鐵雲在京時苦之,作詩曰:「萋菲但有青蠅集,吆喝曾無白鳥羞。
長日垂簾宵卷帳,憐蚿見蠍又防秋。
」 廣西之蟲 蜈蚣、蜥蜴及蜂、蠅、蚊之屬,廣西隨時而有,不必在夏秋也。
最可異者,四月有蟋蟀,十二月有螢。
蟲窠 梁山舟學士同書舊藏蟲窠一枚,乃其太翁蔎林編修以圍碁決賭,得之嚴氏者。
嚴自何處來,未曉也。
作赤棗色,狀之大小長短亦絕似,不鏤自雕,如細目之網,緣督為經,又若小口之囊,一面附著樹枝處,痕深陷而直,貫徹上下,以是知為蟲所結也。
小毛蟲 鹹豐辛酉,粵寇陷蘇、常,人心大震。
其冬,有小毛蟲緣延於人家屋宇,色淡黑,長不及寸,人被嚙則奇癢異常,逾時始愈。
好事者掃而投諸火,旋掃旋聚,不知其何自來,亦不知其何名也。
酒蟲 蘇州陸某性嗜酒,以酒病死於滬。
聞其祖若父亦以酒病死者,並某已三世矣。
當某病劇時,吐數酒蟲,色赤,長尺許,大如指,兩端皆有首,以器盛之,能蜿蜒行,酒氣觸鼻。
或謂《聊齋志異》所載長山劉姓,吐酒蟲為鼈,甕中注水,蟲入攪之,即成佳釀,此蟲當同其例。
即如法考之,然竟不驗。
齒蟲 汪耕餘嘗語俞曲園曰:「人齒中實有蟲,有病齒者,或薦皖人王某捉之,召之至,問所需,曰:『無所需,需銀鍼一。
』予之。
乃持向齦齶間,搯捾久之,得大蟲二,小蟲六七,大者長三四分,小者一二分,黑首而白身,皆若已死者。
其人以紙封裹之,使置煖處,曰:『明日啟視。
』及明日啟視,則已活矣。
徧體毛毿毿然,頭有鬚有鉗,尾有長毫,腹有六足,行走甚疾。
因以殺蟲之藥雜置其中,非惟不畏,且甚甘之。
三日不予食,乃死。
」 水煙筒蟲 水煙筒周歲不用,則生蟲。
蟲形似曲蚓,甚毒,生必雌雄成對,犯者多死。
慶忌 光緒某歲,某邑有鄉人持一蟲入城求售,長僅五寸,狀詭異,自首至腰具人形,瞳小如黑豆,灼灼有光。
以物飼之,口張,齒細於針。
兩手握拳,撩以草,輒張作攫勢。
腰以下,毛茸茸然,兩股趯趯猶蟲也。
觀者如堵。
鄉人索值千錢,無購者。
許植之素好奇,如其值,購歸,飼以果餌,越日竟斃,乃乾之,狀如木雕之小人。
蓋即《搜神記》所載之蟲名慶忌,具人形,喜效人所為,此特變化未全者耳。
然近時科學昌明,動物學中實未有昆蟲化人之說也。
小咬 長白山多小咬,體如米粒,夏日最多,晨暮尤甚。
夾皮溝、湯河之馬賊,所用之非刑曰咬刑,蓋以繩縛人於樹上,令小咬咬之,兩晝夜即露筋骨。
俗名喂咬,人皆畏之如虎。
草扒 草扒,長白山之蟲也,藏於草中。
如入人身,其首即深入肌膚,久而不出。
傷處經三年之久,猶覺痛癢。
惟初入人身時,用指彈之,其首即出,再將患處毒水攝出,見血而止,即不為害。
雲虎 雲虎生塞外山中,長四寸許,頭以下如翡翠,有紋如魚鱗,尾作金色,吐氣如雲,故名。
蜜蜂 蜜蜂之蜂,本作蠭,益蟲也。
審之,有雌蜂、雄蜂、職蜂三種,聚羣而居。
雌、雄蜂皆黑色,翅灰色而透明。
雌者尾端有毒針,以產卵管而兼禦敵之用。
職蜂暗褐色,全體皆密生長毛。
雌蜂每羣一頭,體長五分許,通稱蜂王。
雄蜂亦少數,體較短而翅大,但營生殖作用,不事工作,亦稱遊蜂。
職蜂最多,為不完全之雌體,專營築巢、採蜜、育兒等事,並保護其羣,亦稱工蜂,取花蜜釀而成蜜,以之哺子,食花粉及蜜,變質成蠟,以之營巢。
飼蜂者常割取其蜜及蠟,以資食用。
凡蜂類腹後大都有毒針,能螫人。
青海南境養蜂極盛,生蜜與蠟,山民割蜜以佐食,惟製法不佳,有黃色,無白色。
閩之蜂窠 蜂房,大僅逾盌,垂如蓮房,所在皆有之。
而閩中蜂窠,則有大如瓦甕者。
某居馬江時,其樓角偶結一蜂窠,不旬日,大且如瓠,亦如雞心下垂。
迨結成,則其巨過一石甕,僅下垂之尖露一孔,羣蜂出入,胥由於此。
中容蜂幾何,無可測計。
外以五色泥搆成,間有文彩,悉螺旋而上。
蜂則黃質黑章,與常蜂稍異,而性至靈警,人有逼視其窠者,雖躡足屏息,至相距一丈之地,必轟然來逐。
偶不及避,即為所螫,毒苦殊甚,蓋合羣力與自衞力均甚富也。
結窠本在春夏時,以其善螫人也,人鹹苦之。
然未得除去之善法,亦惟避之而已。
及秋冬之交,羣蜂已不恆見,僅有一二蜂時緣其孔而伏,若為守衞者然。
偶有以長竿遙擊之者,堅不可墜,惟五色泥略碎少許,不意緻其死命者,即由於此。
蓋自是而後,常有數十蜂殭墮於地,十餘日而窠中蜂已垂盡。
人或緣梯鑿而取之,則見中為九層,亦如尋常蜂房式。
最上一層,徑二尺餘,圍六尺餘,以次減小,每層距離二寸許,作小柱數枚,相連屬。
由總孔達最上層,初不穿層而過,乃由外附之五色泥作成螺旋複道,正如樓閣之有室外梯也,其建築亦雲巧矣。
閩人謂是名虎頭蜂,冬則蟄居窠中,窠偶破碎,即殭死。
吳秀裔宅後蜂窠 康熙時,上海吳秀裔宅後,有大蜂窠,如大燈籠,外邊作月白色,內有葉,如蜜蜂所構。
惟蜜蜂窠逐片橫掛,此僅有底下一竅,大如碗口,內葉層層即懸其上。
馬蜂 青海有馬蜂,似蜜蜂而大,兩翅之長可及尾,螫牛馬見血。
細腰蜂 細腰蜂,觸角短而彎曲,體色多黑,腹柄細長,雌之尾端有毒針,飛走皆絕迅。
常於隄岸及樹枝草莖上築小球狀或寸許小泥管之巢,藏螟蛉、蛅蟖等於中,以哺其幼蟲,故有益於農產物。
寄生蜂 寄生蜂種類甚多,雌之尾端,有產卵管甚長,插入螟蛉、蛅蟖等之體,產卵其中。
其卵孵化後,在體內吸食膏血,以漸成長,變蛹成蜂,破皮而出,螟蛉等因之以斃,故於農事有間接之益。
蝶 蝶,本作蜨,亦名蝴蝶,為蛅蟖、烏蠋等羽化而成。
體小,有四翅甚大,形色不一,喜飛翔於花間,遺黃色小卵於莖葉上,成蛹後始化為蝶,種類甚多。
熱河砂石闆地產黑蜨,大者五六寸,土人呼為黑蛾,蒙人呼為額爾伯克伊。
塞蝶生沙漠,黑質黃駁,時來草間。
羅浮仙蝶者,產於廣東羅浮山,山中人呼之曰小鳳凰,大者徑尺,文采燦爛。
其生以繭,繭中有一卵,小於雞子,重胎沁紫,外包烏桕葉,絡以彩絲繩。
取之,翌年二月,置梧柳間,輒有大蝶展翅飛來,抱伏纏綿。
經七日,繭破,栩栩然而出,大徑尺,文采無一同者。
越數日,挾之飛去。
若以筠籠貯之,雌雄必相尋覓矣。
乾隆某歲,有得羅浮蝶者,置之籠中,一夕遁去。
蔡松巖作歌紀其異,索錢叔美圖之,叔美並係以詩雲:「手持綠玉杖,去踏羅浮山,羅浮山裏春風還。
飛來蛺蝶大於掌,半空飄舉仙骨輕珊珊。
或雲葛翁羽衣之所化,罡風吹落片片蒼崖巔。
烘以青城霞,飲以石砂泉,遂使狡獪遊人間。
曾聞淮南雞犬一一入雲去,何以爾蝶尚復塵埃間?得無此山靈秀原不異天府,獨令盤踞窟宅千百年?況當青蚪萬株壓冰雪,餐吸沆瀣形神堅。
人生萬事不足恃,昨日綠鬢今衰顏。
金粉飄殘亦頃刻,隻可蒙莊與爾相周旋。
天公倘若作變幻,世間蜉蝣蜾蠃皆飛仙,蝶兮蝶兮殊可憐。
且須騎爾黑甜鄉裏去,下視四百八峯青刺天。
」 瓊州之蝶,大且逕尺,或白或紅,或五采,夜則倒掛樹間,若鳥眠。
雲南省城北隅有綰青篆翠翹翹如髻聳者,曰螺山,又名玄通,於懸峭紆迴中,有玄通菴,山半懸絕處,翼以危亭,登巔遠眺,則昆明可掬,太華可撫也。
下有潮音洞,俗名紅孩。
洞深裡許,然炬可遊。
官府以藏奸,特畚土塞之,尚留竅尺餘,存其意耳。
每歲孟夏,蛺蝶百千萬會飛此山,屋樹巖壑皆滿,有大如輪小如錢者,翩翻隨風,錦色爛然。
每集,必三日始去,究不知其去來何從也。
錢警石放綠蝶 錢警石司鐸某邑時,學舍鄰近有女子,得綠蝶一,大逾常蝶,後翅若燕尾,籠之經宿,一蝶翔舞繞籠,若求其偶者,乃並獲焉。
警石聞而異之,取放庭樹間。
少選,偕去,因作放蝶詩。
徐蓮塘釋大蝶 無錫徐蓮塘嘗獲一蝶,大如盌,盛以筐,懸之花下。
越宿往觀,乃有一蝶伏筐外,形色相似,視蝶筐,則筐外側翅而入,若幸其偶之猶存也。
憐而釋之,因繪圖徵詞以紀其事。
蛺蝶 蛺蝶,舊為蝶類之總名,今動物學家區別之,定為蝶之一種。
翅赤黃有黑紋,外緣凹凸如波紋,黑藍兩色相交錯,下面灰褐色。
其幼蟲色黑,背有甚闊之白線二,多黑刺毛,棲集於柳樸等樹,為害蟲。
蛾 蛾與蝶類並稱,種類甚多,如天蛾、蠶蛾等皆是。
翅有細鱗,與蝶類同。
所異者,體肥大,觸角細長如絲,不為棍棒狀,翅下面多美色,上面帶灰白,止時形如水平,不疊合直立,常以夜出,此與蝶稍異耳。
燈蛾 蛾類皆有慕光性,喜撲燈火,如穀蛾、麥蛾之類,舊說概稱曰燈蛾,亦謂之飛蛾。
張祜詩「剔開紅燄救飛蛾」是也.今博物家所稱之燈蛾,則為蠶蛾中之一種,其體肥大,密生軟毛,前翅赤褐色,有白色粗條,後翅赤,有黑紋.幼蟲色白,密生赤褐色長毛,有腳八對.夏時,疾行路中,能為桑梓及各種植物之害. 麥蛾 麥蛾為穀類之害蟲,生穀倉中,長三分許,兩翅展度約五分,體與翅皆黃褐色,翅有光澤,邊生長毛,產卵於麥粒。
幼蟲為長橢圓形,乳白色,較穀蛾為肥大。
蠹入麥粒,每柆一頭,食之至盡而留其皮,於麥中作白色薄繭,蛹化其中。
其蛾喜就燈火及白布,可用此以誘殺之。
天蛾 天蛾,為蛾屬,體肥大,翅小而厚,前翅灰色雜綠,後翅深黑,中央灰黃,常於黃昏飛翔。
幼蟲腳八對,尾有角,為葡萄害蟲,入地變蛹。
衣蛾 衣蛾,體長二分許,翅展時五分許,灰黃有光澤,翅緣有毛。
幼蟲白色,生於衣服毛氈之上,吐絲作巢如管,幼蟲成長,管亦增大。
所居之處,毛片寸斷,可燃燒硫磺以薰殺之。
蟬 蟬為蟲之善鳴者,生於夏秋,頭短,口為長吻,有複眼二,單眼三,四翅膜質,率皆透明,前翅較大。
雄者胸腹交界處,有發聲器,具小皺膜,並有大筋肉連接之,收縮振動,以發高聲。
幼蟲在土中,吸樹根之汁液,蛻皮成蛹,出而登樹,再蛻皮而成蟬,其間為期約二年。
既為成蟲,交尾後即死,雌者產卵後亦死,不過數日耳。
種類頗多。
其蛻可入藥。
關外之蟬,其聲較內地宏而直,蒙古人謂之綽爾齊。
綽爾齊者,胡笳奏曲人也,以蟬聲相似,故名之。
濰縣無蟬,或閱數年而聞其聲,則置酒競賞之,以為異事。
蚱蟬 蚱蟬,《爾雅》謂之馬蜩,俗稱蜘蟟,體長一寸四分許,色黑,胸背有灰黃短毛密生,翅透明,外緣黑。
夏月始鳴,其聲直而長。
寒蟬 寒蟬為蟬之一種,體長寸許,胸背有黑綠斑紋,翅透明,脈作淡樺色。
秋季鳴於日暮,其聲幽抑。
蟪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