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類
關燈
小
中
大
之。
上海有粵籍之丐 上海有粵籍之丐,自光緒初年始。
若輩行乞,率於公共租界之北四川路、天潼路一帶。
以其地之僑民,粵產為多,且有老舉在也。
然粵人亦有散居他處者,每遇宴會,招老舉侑酒,老舉乘車應召,輒躡蹤而往。
往必四五人,人必索銀幣一角以為賞。
老舉者,粵妓也,蓋粵丐與之常通聲氣也。
北四川路之四周曰虹口,日之夕矣,粵丐伺行道者過,相其狀貌,審為粵,聞其語言,審為粵,視其衣履,審為粵,即操粵語而向之行乞,輒曰:「吾為公之鄉人也,失業於此,落魄無聊,盍一援手乎?」不與以數十錢,即相從不舍矣。
淮徐人以逃荒行乞 江蘇之淮、徐、海等處,歲有以逃荒為業者,數百成羣,行乞於各州縣,且至鄰近各省,光緒初為最多。
其首領輒衣帛食粟,攜有官印之護照,所至必照例求賑。
且每至一邑,必乞官鈐印於上,以為下站求賑之地。
若輩率以秋冬至,春則歸農。
蓋其鄉人,輒為無賴生監誘以甘言,使從己行,以壯聲援。
求賑所得,多數肥己,餘人所獲,不及百之什一也。
丐者乞殘羹 某富翁宴客於庭,食前方丈。
乞者立門外乞殘羹,主人初若不聞也者,繼以哀乞之聲迫,乃叱之曰:「有客在座,汝不知耶?何喧擾若是!」乞者少止。
主人乃舉箸勸客,客以飽辭。
乞者於是長籲而言曰:「客已醉飽,而殷勤勸之,我日未得一餐,獨不稍賜殘肴乎?且公等已飽,雖有美味,亦不知其味之佳,非自飽而不知他人饑乎?」客聞言,乃勸主人撤饌與之,於是丐得大嚼而去。
吳會丐 丐不讅其姓氏,家於吳會。
父曰秋士,曾設履肆於通衢。
沒時,丐僅六七齡,賴其母鄒氏以育以養,得存活。
家本貧,至是益落。
鄒以針黹所得,不足贍二人,乃遣丐樵於邨野,冀得少錢。
詎丐不自勤,每出,惟與隣家子為戲,日暮,仍徒手返。
鄒怒之,欲責以學業。
顧窘於錢,不得遂,踵戚中門,乞援助,鹹搖首,若不識,因循者半載,瓦竈淒冷,無煙矣。
不得已,乃行乞於市,而為丐矣。
丐故黠辯有小智,至是,遂以俚唱為丐財之資。
人或樂其聲之悠婉,則予以多錢。
由是囊橐漸裕,丐亦安之,以為業是,實勝營商萬倍也。
如是者數載,丐已成人,而家亦竟緣是富。
丐遂白於鄒,繼先人之業,復設履肆於市,揚揚作店主,趾高氣揚,幾不可一世。
店中人稍迕其意,揮斥之,不少貸。
人以其稍有財,忘昔日之為丐矣。
復數載,肆有贏餘,丐奢甚,偕友作北裡遊,斥金錢若糞土,不數月,肆遂閉。
他日,人見之道上,則敝服一領,面目黧黑,固猶是當年乞丐也。
老太爺亦行乞 光緒中葉,有管理京師南城之煖廠者,嘗為人言其猥雜之狀,謂廠中人多而炕少,乃側身積疊而臥。
然少壯者多無狀,而居其前者不甘受,每相毆。
老者夜中便溺,恆怠起,緻淋漓及於他人,亦大起衝突。
如是者,幾夜夜有之。
而中有名老太爺者,尤奇。
其人蓋宗室也,他不知,惟時有訪之者,鹹著長袍馬褂,見之輒請安,垂手側立,若卑幼者。
而老太爺亦踞坐,以尊長自處,酬接語甚簡,輒問:「有攜來否?」答曰:「有。
」即以錢票若幹進,亦不知其幾何也。
然其人性甚劣,時與人爭毆。
委員不勝其忿,輒令縶之,老太爺曰:「汝縶我易,須知釋我難。
」委員乃佯怒曰:「豈但縶汝,更須杖汝!」老太爺曰:「且任汝杖。
」故事,杖時須解縶。
既解,委員見其褲有黃帶,忽曰:「吾今亦不杖汝,汝去休!」老太爺曰:「咦,吾不意乃受汝紿!」蓋舊例,宗室非宗人府不得用刑,故將以難之,而不意轉為委員所紿也。
施阿二行乞積資 杭州西湖,自靈隱至天門山,周數十裡,兩山相夾,巒岫重裹,皆稱天竺山。
分為三。
曰上天竺,曰中天竺,曰下天竺。
其林壑之美,實聚於下天竺。
而寺宇宏麗,則以上天竺為最。
上天竺之兩旁,商店、旅館鱗次櫛比,營業者皆釋氏弟子。
春時香市甚盛,鄉民扶老攜幼,進香頂禮,以祝豐年,有不遠千裡而來者,俗呼為香客。
以是乞丐亦多,且率為紹興人,盡室來杭,居於山之旁近,晨出夜歸,蓋以乞為業也。
光緒中葉,有施某者,入仁和學,為諸生,羣起而大譁,蓋以其冒籍,其父且天竺之丐也。
丐名阿二,乞於天竺者數十年,積資二千餘金,遂娶妻生子,使讀書。
及某入庠,乃不復乞。
然當風日晴和,遊人雜沓時,猶一至寺旁,呼號於道也。
紹興丐與羣丐異 杭州錢唐門外昭慶寺,香火甚盛,每至仲春,嘉、湖香客之往天竺者,便道拈香,絡繹如織。
故羣丐之乞施者,鹹集於此。
一日,有一丐至,越人也,人呼之為紹興丐。
貌清癯,善詼諧,通掌故,尤諳小學。
顧其乞,與羣丐異。
羣丐之乞施也,或匍匐於道,或號咷於市。
丐則日與諸市人習,或言故事,或作戲言,或譚言微中,亦可解紛,有問以字音及字義者,丐如響斯應,未嘗有不知者。
以故市人多樂與之,或十文,或二十文。
丐以所得資,除求飽外,餘悉沽酒暢飲。
飲已,酣臥。
如是者半年,一日忽去,不知所終。
葫蘆丐自呼曰李仙 葫蘆丐,不知何名,自呼曰李仙。
其衣甚博且詭。
行乞於市,恆荷大葫蘆。
得錢,必就肆飲。
既醉,散錢於路,令羣兒爭拾之,以為笑樂。
丐所至,兒童百十成羣尾其後。
市人苦擾,輒多予錢,趣急去。
以故丐所得,恆十倍於常丐。
丐甚信而能書,市人操百錢,令丐署券,約經年勿至,丐諾,則終不背約。
每執筆向北叩首者三,大書「吾主光緒皇帝某年,乞食臣李仙書」。
或問以顛頓至此,何由尚念皇帝?曰:「吾無功,日令百戶之人供我醉飽,有司不以為罪,此皇帝寬典也。
夫今之作邑者,取醉飽於一邑;作郡者,取醉飽於一郡,其無功,與我埒耳。
吾惟無功而恥食於百戶之人,乃愈不忘吾皇帝也。
」識者曰:「丐其有道者也。
」或曰:「丐嘗為吏,憤其上之所為,務取利而無恤民隱,乃詭為此狀以示諷也。
」 徐州丐不與凡丐伍 丐馬姓,逸其名,徐州人,流徙至阜寧。
自雲先世為富家,嘗食廩餼,善音樂,狎妓嗜博,家以不戒於火而貧,久之,遂淪於丐。
然衣履整潔,不與凡丐伍。
入市求乞,不受飲食,但索錢,多則十數文,少亦須五文,否則拒而不受也。
攜一竹籃,置短笛一、酒壺一、杯二、筯二,又有侑酒之蔬藿三數事。
偶遇相知,必共飲,飲畢,索厚值。
遇丐之穉與髦者,必罄其所有以食之。
春秋佳日,輒弄笛高歌。
及與人言論,則視其人為何如人,即與之言何如事。
或問之曰:「以子之為人,何所不可,而乃甘於為丐耶?」丐曰:「嘻!子雖知我,實不我知也,且食蛤蜊可耳。
」以乞遊於阜寧者七八年,一旦失其所在。
有知之者曰:「當其未為丐也,私某氏女,某氏舉家賴以生活。
中落後,裡往依之,既至,則僮僕揮之門外,不令入,乃大憤,曰:『我所私者猶如是,親戚故舊更可知矣。
』遂發狂而走。
」或曰:「否,丐嘗周濟好施與,及貧也,無顧而
上海有粵籍之丐 上海有粵籍之丐,自光緒初年始。
若輩行乞,率於公共租界之北四川路、天潼路一帶。
以其地之僑民,粵產為多,且有老舉在也。
然粵人亦有散居他處者,每遇宴會,招老舉侑酒,老舉乘車應召,輒躡蹤而往。
往必四五人,人必索銀幣一角以為賞。
老舉者,粵妓也,蓋粵丐與之常通聲氣也。
北四川路之四周曰虹口,日之夕矣,粵丐伺行道者過,相其狀貌,審為粵,聞其語言,審為粵,視其衣履,審為粵,即操粵語而向之行乞,輒曰:「吾為公之鄉人也,失業於此,落魄無聊,盍一援手乎?」不與以數十錢,即相從不舍矣。
淮徐人以逃荒行乞 江蘇之淮、徐、海等處,歲有以逃荒為業者,數百成羣,行乞於各州縣,且至鄰近各省,光緒初為最多。
其首領輒衣帛食粟,攜有官印之護照,所至必照例求賑。
且每至一邑,必乞官鈐印於上,以為下站求賑之地。
若輩率以秋冬至,春則歸農。
蓋其鄉人,輒為無賴生監誘以甘言,使從己行,以壯聲援。
求賑所得,多數肥己,餘人所獲,不及百之什一也。
丐者乞殘羹 某富翁宴客於庭,食前方丈。
乞者立門外乞殘羹,主人初若不聞也者,繼以哀乞之聲迫,乃叱之曰:「有客在座,汝不知耶?何喧擾若是!」乞者少止。
主人乃舉箸勸客,客以飽辭。
乞者於是長籲而言曰:「客已醉飽,而殷勤勸之,我日未得一餐,獨不稍賜殘肴乎?且公等已飽,雖有美味,亦不知其味之佳,非自飽而不知他人饑乎?」客聞言,乃勸主人撤饌與之,於是丐得大嚼而去。
吳會丐 丐不讅其姓氏,家於吳會。
父曰秋士,曾設履肆於通衢。
沒時,丐僅六七齡,賴其母鄒氏以育以養,得存活。
家本貧,至是益落。
鄒以針黹所得,不足贍二人,乃遣丐樵於邨野,冀得少錢。
詎丐不自勤,每出,惟與隣家子為戲,日暮,仍徒手返。
鄒怒之,欲責以學業。
顧窘於錢,不得遂,踵戚中門,乞援助,鹹搖首,若不識,因循者半載,瓦竈淒冷,無煙矣。
不得已,乃行乞於市,而為丐矣。
丐故黠辯有小智,至是,遂以俚唱為丐財之資。
人或樂其聲之悠婉,則予以多錢。
由是囊橐漸裕,丐亦安之,以為業是,實勝營商萬倍也。
如是者數載,丐已成人,而家亦竟緣是富。
丐遂白於鄒,繼先人之業,復設履肆於市,揚揚作店主,趾高氣揚,幾不可一世。
店中人稍迕其意,揮斥之,不少貸。
人以其稍有財,忘昔日之為丐矣。
復數載,肆有贏餘,丐奢甚,偕友作北裡遊,斥金錢若糞土,不數月,肆遂閉。
他日,人見之道上,則敝服一領,面目黧黑,固猶是當年乞丐也。
老太爺亦行乞 光緒中葉,有管理京師南城之煖廠者,嘗為人言其猥雜之狀,謂廠中人多而炕少,乃側身積疊而臥。
然少壯者多無狀,而居其前者不甘受,每相毆。
老者夜中便溺,恆怠起,緻淋漓及於他人,亦大起衝突。
如是者,幾夜夜有之。
而中有名老太爺者,尤奇。
其人蓋宗室也,他不知,惟時有訪之者,鹹著長袍馬褂,見之輒請安,垂手側立,若卑幼者。
而老太爺亦踞坐,以尊長自處,酬接語甚簡,輒問:「有攜來否?」答曰:「有。
」即以錢票若幹進,亦不知其幾何也。
然其人性甚劣,時與人爭毆。
委員不勝其忿,輒令縶之,老太爺曰:「汝縶我易,須知釋我難。
」委員乃佯怒曰:「豈但縶汝,更須杖汝!」老太爺曰:「且任汝杖。
」故事,杖時須解縶。
既解,委員見其褲有黃帶,忽曰:「吾今亦不杖汝,汝去休!」老太爺曰:「咦,吾不意乃受汝紿!」蓋舊例,宗室非宗人府不得用刑,故將以難之,而不意轉為委員所紿也。
施阿二行乞積資 杭州西湖,自靈隱至天門山,周數十裡,兩山相夾,巒岫重裹,皆稱天竺山。
分為三。
曰上天竺,曰中天竺,曰下天竺。
其林壑之美,實聚於下天竺。
而寺宇宏麗,則以上天竺為最。
上天竺之兩旁,商店、旅館鱗次櫛比,營業者皆釋氏弟子。
春時香市甚盛,鄉民扶老攜幼,進香頂禮,以祝豐年,有不遠千裡而來者,俗呼為香客。
以是乞丐亦多,且率為紹興人,盡室來杭,居於山之旁近,晨出夜歸,蓋以乞為業也。
光緒中葉,有施某者,入仁和學,為諸生,羣起而大譁,蓋以其冒籍,其父且天竺之丐也。
丐名阿二,乞於天竺者數十年,積資二千餘金,遂娶妻生子,使讀書。
及某入庠,乃不復乞。
然當風日晴和,遊人雜沓時,猶一至寺旁,呼號於道也。
紹興丐與羣丐異 杭州錢唐門外昭慶寺,香火甚盛,每至仲春,嘉、湖香客之往天竺者,便道拈香,絡繹如織。
故羣丐之乞施者,鹹集於此。
一日,有一丐至,越人也,人呼之為紹興丐。
貌清癯,善詼諧,通掌故,尤諳小學。
顧其乞,與羣丐異。
羣丐之乞施也,或匍匐於道,或號咷於市。
丐則日與諸市人習,或言故事,或作戲言,或譚言微中,亦可解紛,有問以字音及字義者,丐如響斯應,未嘗有不知者。
以故市人多樂與之,或十文,或二十文。
丐以所得資,除求飽外,餘悉沽酒暢飲。
飲已,酣臥。
如是者半年,一日忽去,不知所終。
葫蘆丐自呼曰李仙 葫蘆丐,不知何名,自呼曰李仙。
其衣甚博且詭。
行乞於市,恆荷大葫蘆。
得錢,必就肆飲。
既醉,散錢於路,令羣兒爭拾之,以為笑樂。
丐所至,兒童百十成羣尾其後。
市人苦擾,輒多予錢,趣急去。
以故丐所得,恆十倍於常丐。
丐甚信而能書,市人操百錢,令丐署券,約經年勿至,丐諾,則終不背約。
每執筆向北叩首者三,大書「吾主光緒皇帝某年,乞食臣李仙書」。
或問以顛頓至此,何由尚念皇帝?曰:「吾無功,日令百戶之人供我醉飽,有司不以為罪,此皇帝寬典也。
夫今之作邑者,取醉飽於一邑;作郡者,取醉飽於一郡,其無功,與我埒耳。
吾惟無功而恥食於百戶之人,乃愈不忘吾皇帝也。
」識者曰:「丐其有道者也。
」或曰:「丐嘗為吏,憤其上之所為,務取利而無恤民隱,乃詭為此狀以示諷也。
」 徐州丐不與凡丐伍 丐馬姓,逸其名,徐州人,流徙至阜寧。
自雲先世為富家,嘗食廩餼,善音樂,狎妓嗜博,家以不戒於火而貧,久之,遂淪於丐。
然衣履整潔,不與凡丐伍。
入市求乞,不受飲食,但索錢,多則十數文,少亦須五文,否則拒而不受也。
攜一竹籃,置短笛一、酒壺一、杯二、筯二,又有侑酒之蔬藿三數事。
偶遇相知,必共飲,飲畢,索厚值。
遇丐之穉與髦者,必罄其所有以食之。
春秋佳日,輒弄笛高歌。
及與人言論,則視其人為何如人,即與之言何如事。
或問之曰:「以子之為人,何所不可,而乃甘於為丐耶?」丐曰:「嘻!子雖知我,實不我知也,且食蛤蜊可耳。
」以乞遊於阜寧者七八年,一旦失其所在。
有知之者曰:「當其未為丐也,私某氏女,某氏舉家賴以生活。
中落後,裡往依之,既至,則僮僕揮之門外,不令入,乃大憤,曰:『我所私者猶如是,親戚故舊更可知矣。
』遂發狂而走。
」或曰:「否,丐嘗周濟好施與,及貧也,無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