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類
關燈
小
中
大
弱,偶病,為庸醫所誤,服麻黃二兩,汗出不止而死。
事後皆咎醫,醫雲:「醫書固謂麻黃不宜輕用,我故重用至二兩之多,何誤之有?」甲之弟乙時方應童子試,未獲雋,憤憤不平,稍患感冒,某醫以古方赤芍治之,轉成痢疾,亦因而不起。
黃樹人為醫於向忠武軍 鳳凰黃樹人,字犧生,嘗在向忠武公榮軍中為軍醫。
其人短小精悍,聲如洪鐘,目閃閃如電,修髯方口,風采慴人。
恆匹馬短後衣,張鬚眉,往來諸營幕,軍士皆竊竊頌黃先生不置。
向薦其材,擢參將,不受。
改同知,終其身。
呼以官,則叱咤,呼先生,則喜。
與諸將帥譚讌,科首跣足,袒身踞上座,咄咄不稍怍,以此亦自知其不能官也。
向薨,大營潰,落拓不自得。
偶行至提督鄧忠武公紹良所,請入見,樹人曰:「若帥見我,非我見若帥。
」不往。
鄧聞之,岸幘出,握手坐軍帳,請曰:「公能診吾軍,吾視忠武待公矣。
」樹人掀髯笑曰:「丈夫遇知己不富貴,尚安能促促受驅策哉!」長揖逕去,挈難民渡江,以字蔔休咎為食。
亂定,所挈或富貴,緻敬禮,言當日事,輒謝絕,不與通。
其客向軍所得金,多散去,惟藏金謀奠室家。
同治乙醜,泰興饑,竭以賑,蕩然無一存者,以故人鹹詫為癲。
樹人精武勇,嘗手鐵棒三十斤,大呼擊殺,拯其甥於粵寇中。
寇數十百人,莫敢逼眎。
然終其身不獲以武勇著聞天下。
某鹺尹以辰州符治外症 項城袁端敏公甲三督師時,幕有杭州某鹺尹者,佚其名,以習辰州符,兼為將士療傷,而性孤僻,不諧俗,尋即辭職。
其後補官,卒以罣誤歸。
一日,鹺尹以公務他往,有張某者,登幾檢書,以口銜鬥筆,足蹈空墮地,筆貫喉,不得出。
端敏亟命速鹺尹至,時已僵臥六小時,鹺尹視之,曰:「猶可救,幸及喉之未洞也而治之。
」乃戟指向口畫符,且誦咒良久,筆徐徐自出。
未幾而目張矣,呻S吟Y矣,不三日而平復如常矣。
有鄉人生瘍於背,醫為診之而不愈,潰腐加甚,瘡口已徑三寸許者,乃踵鹺尹之門而求診焉。
亟視之曰:「子來已遲十日,然必為除之,但須一旬乃瘳。
」於是戟指畫符,並予膏藥,又取淨水一杯,俾持歸,供於竈,囑之曰:「明晨復診時,可攜水以至,當為汝療之。
」翌晨,其人奉杯水至。
乃令其背東坐,又戟指畫符,吸杯水噴之,更以三指撮瘡,擲之壁,若有聲者,仍掩以膏藥,瘡口遂合。
尋取符黏之,曰:「愈矣。
」其人至是病若失。
俞曲園談醫 德清俞曲園太史樾嘗曰:「有病不治,恆得中醫,賈公彥引此入《周禮》疏,非惟古諺,直是經義矣。
潘玉泉方伯嘗為餘言。
『有病者延醫診治,醫言宜用麻黃少許以發汗,持方至藥肆,而肆中適缺麻黃,以偽品予之,服之,無效。
次日,醫至,詫曰:「豈用麻黃太少,不足以發之乎?」乃倍其數。
而肆中以購得真麻黃,如方服之,大汗不止而死。
』然此藥之誤也。
又鹹豐庚申、辛酉間,有兄弟二人,避亂於滬瀆,同時而病。
醫者各授以方,且戒曰:『病異藥異,切勿誤投。
』而其家止一爨婢煎藥,竟誤投焉,次日皆愈。
設使不誤,不將俱死歟?醫之不足恃如此。
醫所憑者,脈也。
脈失傳久矣。
《史記?扁鵲傳》言扁鵲飲長桑君所與藥,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
又曰:『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夫扁鵲特以診脈為名,則其精於醫,非精於脈也,而至今言脈者宗之。
則是扁鵲特以為名,而後人乃真以治病,即此知其不足恃矣。
《素問》有三部九候論,所謂三部者,豈今所謂三部乎?所謂九候者,豈今所謂九候乎?脈法既已失傳,醫道亦可不講。
而懸壺之客,遍滿通衢,衙推之名,被之屠沽。
又以其書傳自黃帝,其職列於周官,從古相承,莫之敢廢。
父母之於子女,子孫之於祖父,苟醫藥之不具,即慈孝之有虧,而人之不獲終其年命者多矣。
」 醫者療病之奇 浙東某宦江南,以事至常州,其妾忽臨蓐欲產而不下,勢甚危,遂於奔牛鎮泊舟,覓醫治之。
夜將半矣,僕登岸,見一旅店,門猶未閉,入詢店主,答曰:「醫惟呂城鎮某負盛名,但離此尚十餘裡。
」僕告以急,店主曰:「若然,則吾隣某向亦知醫,迤東可十餘家是已。
」僕如所指,往叩其門。
醫者素於臨街之樓上臥,問何人,僕以難產奉請告,醫者起而謂其妻曰:「可取冷水來洗面,我將往焉。
」僕聞之,誤聽為以冷水洗面,然後醫治也,遂飛奔回船,告主人。
主人如法以治,其妾方昏眩,忽為冷物所激,不覺其氣一吸一鬆,而子門開,兒產矣。
適醫至,主人喜,請其定產後方,厚酬之而去。
醫者自此名大著。
醫童某者,居仁和之獨山村。
一日,有謝村人邀之。
童以舟往,至則乃患膈症者,胸悶,而甚飢,食之即吐,不穀食已月許,逕以開膈調胃之劑治之。
其家留飲,酒甚香冽。
醫素耽杯中物,鼇呿鯨吸,罄一小甕,而玉山已頹矣,掖送之歸舟。
舟子謂之曰:「適買桐油一瓶,貯於頭艙,幸勿絆翻。
」童曲身手提油瓶,置他處,口喃喃曰:「桐油、桐油。
」時送者在岸,問藥中當用何引。
時童適言「桐油」二字,送者遽歸,童亦昏然而臥。
及舟將抵家,舟子問曰:「桐油食之即吐,何以加諸藥中?」童自知為醉中囈語也,強辭答之。
心念此病不食已久,若一大吐,必至元氣散而不救。
欲往止之,而路遠時久,意必已服藥,遂任之。
次日將曉,聞叩門甚急,童驚以為病者死矣,使其妻問之,答曰:「晚服藥,吐濃痰無數,今胸膈已寬,思食粥,特請再往視之。
」其妻恐病家紿以往而欲辱之也,答以早出,少頃自來。
童潛隨赴謝村探之,病果漸痊,遂至其家,投以清理之藥而愈。
蓋病者積痰於上膈,他藥不能動,得桐油吐之而始出也。
嗣後求治病者常滿室。
閩有名醫王琢章者,性慈祥,對於病者,每諄諄誥誡,如父母。
遇難治之症,既處方矣,猶為之再三推究,有所增減,雖深夜,必使人叩病者門告之,或且深自引咎,改前方,不略自諱飾也。
一日,往某家診病,予以涼劑。
及歸,將及門,忽悟其病須投溫藥,乃復折往病者之家。
至則其妻出而緻謝,雲:「頃進藥後,得安睡,病勢銳減。
」王大訝,令取藥鼎視之,則見有積塵甚厚之敗蛛網在焉。
蓋煎者不留意,敗網墜入,未之覺也。
王乃悟病之得瘥,皆此敗網積塵之助力,略改其方,特加蛛網積塵煎之,果霍然愈。
神僧治病 青浦南門外離城二十裡許,有覺海庵,故無僧也。
同治時,忽至一僧,赤體無衣,惟以破被自覆。
時方嚴寒,臥地數日不起,見者憐之,予以錢米,不受。
一日,忽披破被而走,適遇老嫗兩目失明,即汲溪水一甌付之,曰:「試以此洗目。
」如言洗之,目即能見物。
又一少年左足反生,僧捫之,曰:「正,正。
」其足即時轉正,與常人無異。
於是遠近喧傳,謂之神僧,求醫者日數十人。
僧有醫有不醫,醫則無不奏效。
居庵月餘,後不知所之。
癲醫不切脈 馬小素,揚州人,精於醫。
向有癲疾,時或自言自笑,有時現悲戚狀,獨為人診病時,則與常人無異。
惟不問病症,亦不樂人以病症告,強言之,則曰:「爾既知病,何不自醫。
」及閱其脈案病情,叩之病人,絲毫不爽,且藥到病除,以故就醫者甚多。
所書藥方,字特較大。
詢其故,則曰:「恐藥肆中人誤認,緻有妨生命耳。
」由是癲醫之名大著。
有貴家子得奇病,四肢軟弱,不能起立,不飲不食,終日仰臥,呼之雖應,而不發一言。
遍請名醫診治,卒無效,乃延馬往。
馬至病榻前,不切脈,審視良久,又遍視室中,曰:「此人無病,何用藥為!」遂命主人將室中一切有香氣之物,悉移他處,令用面盆多貯好醋,以稱錘燒紅,時於房中淬之,令醋味不斷,明日可痊。
主人依法行之,次日,果漸痊。
蓋此子平日最喜焚香,緻得此疾,故以醋味斂之耳。
癡和尚治人疾 光緒初,蘇州珠明寺有癡和尚者,能醫人疾,有病者招之,輒往,或不往,則病不治矣。
有陸某病瘵,羣醫束手,乃延之診治。
比至,已死矣。
和尚熟視大笑,急索筆書一方雲:「泰山石一片,蟠桃仁二十粒,扶桑木一株,用黃河水煎。
」眾難之。
和尚又大笑,索火焚之,以其灰和茶灌死者口中,須臾即活,病若失。
其醫他人用藥悉類此,皆燒灰和水飲之也。
太醫為孝欽後請脈 光緒時,某歲,孝欽後忽患頭痛,每日仍早起,召見軍機大臣如常,太醫數人入請脈。
太醫跪牀前,孝欽以手置小枕。
診畢,人開一方,方各不同,孝欽擇其一命煎之。
醫及侍者先嘗,孝欽乃服。
薛福辰療孝欽後疾 光緒辛巳春,孝欽後寢疾,勢甚劇,徧徵名醫,皆無效。
後服無錫薛福辰藥,始漸起。
時中外皆知孝欽所患為血蠱,醫者僅以治血蠱劑進,然久不得愈,福辰獨診得之。
其所進脈案,雖亦以血蠱立論,而用藥則皆疏瀹補養之品,故獨能奏效也。
福辰,叔耘中丞福成之兄也。
德貞以行醫至華 光緒時,英人德貞以行醫至華,為人療疾,頗有驗,與美人丁韙良暱。
時丁為京師同文館總教習,乃援德入館,使充醫學教習。
未幾,德壻歐禮斐亦來華,無所事事,德薦之赫德,為廄□,以俸薄而羨丁之月薪千金也,欲攘其事,言諸德。
越半載,丁之肩生一瘤,德診之,謂易治,然背德而拭其睫,若曾泣者。
丁回首見之,問何泣,德囁嚅而言曰:「吾二人為莫逆交,平日固嘗有出肺腑披肝膽之言。
今奈何,君得此瘤,危疾也,吾甚痛於心,而又不忍以實告,故不覺泣耳。
然既為君所見,實告何害。
此瘤實緻死,無倖免理,吾之藥可保百日,逾期則不能乞靈於藥石矣。
君盍即假歸,用吾藥,猶及與家人一見也。
」丁歸,至中途,則病良已。
抵家,亦未續發。
旋得在華友人書,知歐已代之為總教習,始悟德之紿己,為其壻謀也。
解剖 德宗前星不耀,中外臣民頗以國本為慮。
孝欽後令西醫診之,謂非解剖不可。
乃召集王大臣詢之,鹹以事體重大,未敢主持。
時翁叔平相國力持不可,議遂寢。
顏某脈案 醫者顏某,高郵州人,邃於岐黃。
然僻處鄉谷,不以醫炫,而人亦不以醫稱之。
會揚州富豪魏某病篤,縱橫數百裡,凡醫之稍負時望者,悉延診,合議方藥,終不效。
有薦顏者,魏延之。
比至,素履布衣,狀貌古拙,眾皆輕之,不為禮。
而顏亦傲氣淩人,見羣醫,亦不略緻款曲,問病狀。
俄侍者導顏詣病榻就診。
診已,僕予以紙,請擬方。
紙為八行書,而乃多至五六十頁。
顏知其侮己,乃伸紙作脈案,陳其病之所由起,某日傳某經作何狀。
書時,羣醫中有窺者,見所述皆不爽,固已咋舌。
不半日,紙已盡,乃擲筆起,告去,眾挽留讀脈案,皆吻合病狀,而文復古奧,上溯《素問》,下迄名家,洋洋數萬言,窮源索隱,無蘊不發,知為名手,遂請其擬方。
顏笑曰:「請我來治病耶,抑試我耶?夫擬方而予紙至數十頁,此何為者?且慢侮見諸辭色,尚信其術而服藥乎?予不敏,行矣。
」病家老少環跪,哀請至再三,乃擬方,數日遂痊,告以忌食之物而去。
數日,魏以誤食,病復發,又遣使往聘,謝不行。
使者請曰:「奉五百金。
」顏曰:「誰貪汝金者!」使者曰:「先生何吝而不一拯溺乎?先生何所求,苟能緻,當竭以獻。
」顏曰:「嗜食而無節,此不戒,雖扁、倉無以著手。
病者其交予監督乎?惟吾命之是聽,誠能此,當為若治之。
否則千金無所欲,徒敗吾名耳。
」使允之,乃行。
至其家,設臥榻,俾與魏鄰,察其顏色,聽其呼吸,何時睡,何時醒,醒睡各作何狀,乃按脈以證之,然後定方。
復自擇藥,其製其煎,皆躬親之。
凡三投,乃瘥。
贈三千金,送之歸。
其徒孫某,行術於江南。
老者書符救命 徽人程姓者,設肆於揚州新城之流芳巷。
光緒庚辰臘月二十四日,既祀竈,與其徒會飲,皆大醉而罷。
有李姓者,酒後至相識某姓肆中閒話,適有人來借錢,券具矣,而無任者,主人辭焉。
李慨然請為任,主人不可。
李怒,始而謾罵,繼而擐衣露臂,殆將用武,環而觀者如堵牆。
其旁有候補同知吳某寓,吳子聞門外大譁,出而觀之,李忽一舉手,傷吳輔車,四齒折焉。
吳怒,命裡長監守之,質明,將送之官。
夜半,李酒醒,大懼,以頭觸璧,流血被面,昏絕於地。
眾驚救無及,正共劻勷,忽來一老者,曰:「毋動,我能治之。
」取水一盂,書符其中,楔齒而灌之,李竟復蘇,血亦頓止。
老者曰:「十日不風,即無虞矣。
」吳聞之,使視其子之斷齒,老者曰:「齒雖斷,根猶在,可復生也。
其童子歟,百日復故;若丈夫也,一年不入房,亦如故矣。
」吳請治之,老者不受謝,惟請釋李之罪。
吳從其言,縱李去。
此老者殆精於祝由之術者歟? 周松孫為陳小真治痁 陳小真大令嘗館周松孫大令家,病痁且死,寒熱日數作。
松孫善醫,乃扃戶,為之處方。
得善藥,則候火而求度;既入,復為之辨色而望氣;進食,必調其能胃者,不能胃則勿進。
排盪雰翳,導滌穢滯,調合營衛,積四十三日,小真病可,松孫無倦容,無矜色。
陳蓮舫以醫來往於江浙間 有陳蓮舫者,醫也,青浦人,居珠家閣。
光緒中葉,與其裡人賴嵩蘭皆以內科著稱。
嵩蘭懸壺於家,旁郡邑之土著皆信之。
蓮舫嘗納貲為官,醫孝欽後疾,且嗣子挹霏大令曾宰富陽,以是來往江浙間,遂為吳越官紳所敬禮。
盛杏蓀尚書宣懷又為之揄揚。
至滬,恆寓盛之斜橋邸中,富商巨賈乃益崇拜之,較甚於齊民。
有小恙,輒遠道延緻,以其號稱禦醫,且官且封翁,得其一診以為光寵也。
己亥春,杭州顧少嵐觀察鴻藻嘗出數千金聘之。
至之日,宴以盛筵,主賓均著禮服,簉座者亦然,翎頂輝煌,蹌蹌濟濟,鄰裡皆榮之。
李海濤醫痘殤 李海濤,名醫也,疑難險異之證,屢試屢效。
黃某為李舊交,有子年四歲,患痘甚劇。
黃五十矣,止此子,鍾愛異常。
而家距城五裡許,恐李未必即來,乃親往迎之,遂同至家。
其子已狂熱神昏,顋門下陷,李曰:「不可為矣,命在頃刻,奈何?」黃大痛。
李沉思良久,曰:「既見招,敢不盡力,惟此兒已萬無生理。
雖然,既不能救之於生,試救之於死可也。
」黃曰:「死救奈何?」李曰:「可勿遽問,但俟其死後,依吾言行之,或可有救,否則吾將拔履以去也。
」黃無奈,預備衣衾而已。
既而子果死,黃泣曰:「兒已死,請救之。
」李乃裸其體,欲抱置後園豬欄中。
黃不忍,李曰:「非此,無以救之。
今既死,安有所謂忍不忍哉!」黃堅不允,李怒曰:「吾固不欲為此,徒以君悲痛,故於無可如何之中,冀得救於萬一。
今既爾,殮之可矣,勿猶豫也。
」乃聽之。
李又曰:「但置之耳,不可往視。
惟須一人遠遠候之,如夜半聞啼聲,急來喚吾,不可有誤。
」黃一一如命。
無何,果聞呱呱聲自豬欄中出。
守者驚喜,亟奔告李。
李偕黃共視,兒果得生。
黃狂喜,抱歸房,李診脈,喜曰:「是不難矣。
」乃投以溫補之品,一劑而愈。
黃叩以能活人之術,李曰:「此兒多痘毒,苦於體弱,不可透,內部相攻,有此現象,實死症也。
若治之早,尚可為力。
吾來時,攻固不可,達又不及矣。
旋思今方伏暑,蚊蚋最甚,蚊蚋能吸人毒血,若以兒置於穢惡之地,使蚊蚋集其全身,以吮其毒血,毒血盡,兒或可望生。
此徼倖之計,而竟得奏效,君之福,非予之術也。
」黃曰:「君來時何不即行,不猶愈救之於死乎?」李曰:「誠然,然此中亦具有苦衷也。
此兒君所鍾愛,設吾即令行之,君豈忍將垂死之兒置於污地耶?且俗傳痘最忌穢,吾知此言君必不從,又逆知此兒入夕必暈厥,吾乃利用此時機,以行吾術。
言死者,實託辭以絕君之愛念也。
」黃服其神,餽三百金焉。
門定鰲為德宗請脈 自經光緒戊戌八月之政變,而孝欽後欲再垂簾,乃謂德宗有疾,徵醫於各省。
漢軍醫士門定鰲者,字桂珊,廣州駐防,為廣州將軍所保薦。
既入宮,請脈,所書脈案,徵引《內經》《素問》及各家學說甚詳。
然其時頗有疑孝欽有廢立意者,駐華各使亦微聞之,或就定鰲私詢焉。
定鰲濡筆於硯,書「無病」二字以示之。
未幾,各使照會總署,以入覲為請,並薦西醫,孝欽辭之。
又未幾,而宣布德宗疾瘳之詔下。
然定鰲已於數日前佯稱為狐所祟,策款段出國門矣。
老醫為德宗請脈 光緒戊申九月上旬,忽以德宗大漸聞。
時應召入京請脈之醫甚多,有一老醫嘗語人曰:「餘請脈之時,皇上置手於案,默不一語。
僅見案有短劄,若診斷書然。
其劄語至簡,不得要領,即使天下名醫,對此亦束手無策。
餘於是不得已書『聖體安康無病健全』八字而退。
」 陳壽春有藥有技 廈門參將陳壽春拳法最精,有起死回生之術。
曾有一人自船桅下墜,已絕息矣。
歷數醫,皆以為無可救。
壽春最後至,捫其腹至再,乃曰:「尚可治,宜以數健漢掖之行,就甲闆疾走十數周,視其色復變而紅乃已。
」既而如法行之,紅潮果上頰,因以兩手撫摩其腹,為之作氣。
少頃,呻S吟Y,急令人扶之入廁。
既下,則歷落者皆血塊也,其量約一鬥許,而疾亦尋瘳。
萬醫生尤崇拜之。
萬醫生者,蓋英吉利人中所稱為大國手也。
則壽春醫術之奇妙,可想見已。
又某宦之女,以跌而傷腿,不能行,延壽春診視。
壽春以扇頭點其傷處,點已,即曰:「幸已無恙,試起行之。
」果然。
然壽春終身不以術自炫,亦不教其子弟,或問之,則曰:「有吾藥,無吾技,無濟也。
」 泰山道士以劍治百病 道士,泰安人,居泰山麓,年八十餘。
能於鼻中吹氣一縷,可二三丈,凝結不散,尋復納入,蓋練氣已成也。
有古劍,可治百病,治疫癘尤驗。
某年,裡中大疫,死亡無算,凡延道士者,必轉危為安,僅以劍懸中堂俄頃而已。
某姓一家數口,相繼死,幼子年三歲,亦垂斃。
道士仗劍至,怒目視榻上,半晌,子手足忽屈伸,索茶,飲以藥,卒得不死。
道士性風雅,築樓三楹,顏曰「劍氣」。
風雨之夕,往往劍出匣三寸許,其鋩如秋水也。
老道療蛇傷 某邑有貴介子某,嗜獵,臂鷹牽犬,長日出入森林間。
林固多蝮蛇,公子不暇計也。
一日,逐一雉,披荊伐榛,匆迫中誤蹴一蛇。
蛇躍起,反噬公子面,急避之,囓處覺麻,而不甚痛,歸家略敷以藥,亦不為意。
越宿,忽奇腫,奄然欲絕。
家民惶駭,延名醫,醫望見病者狀,即顰眉蹙額,謝不敏。
於是舉室號咷,備治後事。
忽聞門外串鈴聲,旁人走告病者家曰:「外有祝由術者,自言善治奇疾,姑試之,生死觀此一著,如何?」家人乃召之入,視之,乃一形容枯槁之老道,手一旛一鈴,無他物。
姑導其入,乃撫視病者一周,即曰:「是非棘手症,我能立時使之起。
」言竟,即就地撮土,以唾涎和之,戟指作咒,口喃喃,咒時並以濕土滿塗公子面,公子乃不類人形。
復命取熾炭來,炭火熊熊,即以置其面,衾枕悉炙焦,而公子之面無恙也。
越一炊許,炭熄土落,腫亦消,乃語眾曰:「內毒尚未盡也。
」於是烙以燼炭,並以炭末畫一符於背,公子乃吐黑水,起立如平時。
徐春浦參用中西術 光、宣間,上海有徐春浦者,業醫,懸壺於市,參用中西術。
凡以疾就診者,初以望聞問切研究之,又繼之以西法,用聞症筒以辨病之狀,用敲診、錘闆以辨病之級,並用顯微鏡、診脈表、探熱針、量肺尺以辨病之源。
驗之既確,乃療治之,藥石所不及者,則以注射法、水療法、電療法、空氣療法、營養療法酌行之,然人皆不之信也。
未一載,他適矣。
于風八欲醫醫 桂林于風八,一號盂今,久客廣州,絕意進取,專一於醫,為羊城之當道巨室所崇奉,爭出重金以延緻之,且屬其創設醫校,風八曰:「是固欲有以醫醫之病也,然不知醫者之病之所在,而徒為之嚴章程,訂功課,使其勤講求,精脈切,是猶治其標而未治其本也,雖醫校開徧通國,辦至百年,無當也。
醫之病何在,醫醫之方何在乎?」宣統己酉,乃遂發憤著書,書成,名之曰《醫醫醫》,蓋自以醫醫之醫自任也。
風八又曰:「醫道可怪而又可笑者,莫如內外分科。
試思人身不能外經絡、軀殼、筋骨、臟腑以成身,凡病亦不外六淫、七情以為病。
外科之證,何一非經絡、臟腑所發,原無所謂內外也。
若不深明六氣、七情、五運、六經、經界,兩科中皆不得立足,未有能治內科而不能治外科,亦未有能治外科而不能治內科者也。
」 張驤雲一門多醫師 光、宣間,有張驤雲名世鑣者,本貫仁和,嗣籍上海,以醫著於時。
耄而重聽,滬人因以張聾甏呼之,遂又字曰龍朋。
所最長者,治感冒風邪病,應手輒愈,居公共租界平橋路,人皆信之,亦以其不計診斷金,非如他醫之自高聲價也。
出診,診金銀幣一圓,與金遠者八角。
病人詣門乞診,診金四角。
貧者所納,即不足二角亦可,珍貴之品,或且施捨。
詣門乞診者,若服華麗之衣,加奇邪之飾,必詬之,諄諄以謹行止、務樸實為勗。
然就診者仍歸之如流水也。
滬之醫,輒晏起,而驤雲之門,晨七時啟矣,候診者麕集。
以應接不暇也,乃令其子星若及姪孫杏園、蔚孫助之,且又有猶子衡山、古農、姪孫益君、子修、忍安,分居城中南市應診,診金多寡亦不計也。
華醫為美人治病 坡士頓城有華醫潘瑞者,美人稱之曰草藥醫生,乃以我國醫術著者。
美國醫生不能治之病,經潘治愈者,不一而足。
有國會議員某患病,西醫調治罔效,乃就潘以試之,果為之轉死回生。
某深感之,嘗曰:「不意華人三指探脈術之神妙有如是。
」於是合二千一百人公同簽字,請於當道,準潘立案懸壺以救世。
草頭醫治疾 我國之醫,恆不識藥,而業藥者則不知醫,故醫藥截然為兩途。
俗有賣藥草者,間能治病,於是遂以草頭醫得名。
草頭醫所用之藥,名之曰草頭方,苟所患之病不誤傳,往往得奇驗。
宣統辛亥,山陰有羅某至鄉省親,途中腹大饑,無所得食。
時適春初,舟子有糉藏於舟,【越俗,歲初舟子、轎夫至士紳家,均給以糉及年餻。
】給羅食之。
以過多,遂緻疾,藥不能進,羣醫束手。
羅有族人某,草頭醫也。
至是,乃進言曰:「我能醫汝,惟我藥僅餘三丸,今以二丸贈汝,一丸將備以自用。
汝愈,當酬我以銀幣四十圓。
」羅許之,遂取二丸服焉。
次日,腹大洩,洩後果愈,即以四十圓緻謝。
旋知所謂丸者,乃釀酒之酒藥,碎而和之。
三丸,偽言也。
詰之,某曰:「彼以食冷糉緻疾,實非疾也,特凝積於腹而不能化,故藥弗進。
我以酒藥投之,不旋踵而發酵,酵則凝者浮,積者散矣,故洩也。
彼名醫者不解此,故四十圓落我手耳。
」乃相與一笑而散。
有餘一初者,嘗於夏日狂飲燒酒,大啖牛肉。
至晚,疾大作,舌焦身熱,便赤成痢。
草頭醫曰:「食牛緻疾,必飲稻草湯始可愈。
」試之,果立效。
三國象戲 桐城光律元布政聰諧家,有三國象戲一器,惟將帥易為魏蜀吳,餘號悉同。
區以紅黑白三色,凡四十八。
碁局斜畫成六角三魚尾形,其界河成三汊。
以示人,皆不曉行法。
碁後散失,局亦無存。
滿洲棋 有所謂滿洲棋者,象棋也。
其法,敵手亦置十六子。
行滿棋者,置將一、士二、象二、兵五外,餘僅一子,能兼車馬礮三用。
故一交手,即縱橫敵境,守者稍不慎,滿盤皆無補救。
此雖遊戲,然可想見入關後索倫兵之氣概也。
蒙古棋 蒙古棋者,局縱橫八線,為六十四罫,棋各十六枚,計八卒、二車、二馬、二駝、一礮、一將,以朱墨別之。
將居中之右,礮居中之左,上於將一罫,車馬象左右列,卒橫於前。
棋局無河界,滿局可行,乃隨水草以便畜牧也。
其棋形而不字。
將刻塔,塔者,奉教也。
多卒者,以眾為強者也。
馬橫行六罫,駝橫行九罫,沙漠之地,駝行疾於馬也。
卒直行一罫,食敵之在前者可復退行,嘉有功也。
眾棋環擊一塔,無路可出,始為敗北。
我國棋與日本棋之比較 自同、光以來,圍棋已無國手,士大夫之事此者亦日鮮,殆率趨於麻雀、撲克之途矣。
邇以日本盛行圍棋,國人亦頗有好之者,然國手頗無所聞。
蓋此技實秉天授,非盡由學力成也。
有日本俠人者,嘗作《弈話》,謂吾國人弈者,每於四角四路預置黑白子各二,謂之勢子,日本、朝鮮、琉球之弈者則皆無之。
因謂吾國人圍棋,起手著法皆有一定,即由於有勢子故,不如日本人之變化。
不知吾國弈家,起手著法所以似有一定者,乃由數百年以來之國工悉心研究,知非如此則局勢將弱,後局且無從措手,故不得不一循成法耳。
且弈者,數也。
數既定,則所以緻勝負之法,自有一定,即無勢子,著法亦豈無軌範乎?吾國受二三子之局,即兩角皆虛,弈家謂之空花角,其著法亦何嘗無一定哉!且日本、朝鮮、琉球之弈,皆傳自中華,可知吾國古時,弈局亦無勢子,後乃加置耳。
則由無勢子以至有勢子,不可謂非弈家一進化也。
推其所以置勢子之由,蓋無勢子之局,起手即可於角上之四三或三三路置子,則一角已實,基礎已固,不必力戰,亦足自存。
有勢子,則敵於角上之四四路已有一子,我更求實角,則外局盡失,而將局促乎偏隅。
若專事腹心,又如遊騎無歸,將為敵所乘,以緻崩潰。
故有勢子之局,起手即須攻而兼守,正如漢高、光武百戰以得天下,而仍不能不兼顧河內、關中。
若無勢子之局,起手即可坐據一方以自固,正如子陽井底蛙,恃劍門、巫峽之險,兢兢然不敢一出矣。
弈家之概略 弈之為道,數葉天垣,理參河洛,陰陽之體用,奇正之經權,無不寓焉。
是以變化無窮,古今各異,非心與天遊,神與物會者,未易臻其至也。
歷代傳譜,歧軌不倫。
本朝名流輩出,卓越前賢,與唐詩相似,亦若有初盛中晚之異。
順、康之時,過百齡、盛大有稍變舊習,吳瑞澂、何翰公、汪幼清、婁子恆乃進求工穩,黃月天有弈聖之稱,徐星友乃大雅之作,餘如周嬾予之綿密,李元兆之野戰,汪漢年之穩健,周東侯之偏鋒,要皆各極其妙,多可傳也。
雍正以還,洎乾隆、嘉慶間,則有範西屏以神化擅聲,施定庵以無敵標譽,梁魏今情高而淡雅,程蘭如思深以精緻,肇麟、和衷【胡肇麟、童和衷。
】有善戰之名,貫如、子蘭【釋貫如、卞子蘭。
】兼攻守之美,此圍棋之正運,乃千秋之極軌也。
道光、鹹豐、同治朝,則有潘、任、申、金【潘星見、任渭南、申立功、金秋林。
】稱霸於前,周、陳、潘、徐【周小松、陳子仙、潘景齋、徐耀文。
】主盟於後,釋秋航之玄妙,楚桐隱之端重,二介【張介軒、沈介之。
】之前後輝映,雙李【李崑瑜、李湛源。
】之並駕齊驅,此中興之再盛也,而漸入於晚矣。
降至光、宣,亦可僂數,如陶勤肅公模、肅親王善耆、升允、康有為、梁啟超、林開謩、俞明震諸家,雖弈品高下微有不同,而流風餘韻,固猶未澌滅也。
王丹麓不好棋 錢塘王丹麓,名晫,國初人。
不好棋,亦不解也。
每見客手談,輒亂其莊,或竟收子納之匳中,曰:「日朗天清時,為此不遲,奈何於鬼陣中捉迷藏耶?」 黃月天為弈家第一 黃月天在弈家中,稱第一流。
蓋本朝弈家,雖漸變明代之著法,然終為成局所囿。
月天乃自出新意,窮極變化。
且其弈時,沖和淡泊,好整以暇,雖有他人之奇兵異陣,應之怡然也。
周嬾予弈勝過百齡 周嬾予,嘉興人也,少好弈。
家故貧,大父母、父母督之使讀,又督之使賈,皆弗願也。
輒竊出,與人弈,禁之不可。
與人賭彩,屢獲勝,夜則纍纍負金錢歸。
乃不之禁,後遂以弈遨遊郡邑。
時過伯齡方負第一手之譽,嬾予不為下,數與對局,嬾予多勝之。
一日,棄家去,莫知所之,或傳其在海外以技為某國王師。
既而歸,以弈終其身。
徐星友從容對局 徐星友,杭人。
初遇黃月天,月天授以四子。
漸進,乃受三子。
星友殫思竭力,終勝之。
嘗撰《兼山堂弈譜》,評核精當。
其論弈,謂用虛不如用實,用巧不如用拙,制於有形,不若制於無形,臻於有用之用,不若臻於無用之用。
斯言何雋永歟!星友性好稗官小說家言,常乘人握子布算時,出以觀之。
既下,輒應,應已,復觀。
當危迫之際,其人或汗流浹背,星友則從容如故。
局甫半,輒語人曰:「若負幾路矣。
」及竟,如其言。
星友與月天同時供奉內廷,月天誠樸不苟,星友專結納內監,大內之事,輒預知之。
一日,語月天曰:「君棋實勝於某,惟君勝局已不少矣,他日禦前相較,能稍讓一子以全某一日之名否?」月天笑應之曰:「是亦何難。
」明日,內廷忽召二人入,高宗指案上一硃漆盒曰:「內有一物,弈勝者取之。
」遵旨對弈。
弈畢,星友勝,月天負,蓋預已得內監之報告也。
範路嘗問之曰:「子於弈至矣乎?」對曰:「今之弈者,雖未必有加於我,然竟局覆觀,顧尚有所悔,至者當無是也。
」路歎息以為名言。
星友之後,弈名最噪者,為範西屏、施定庵、梁魏今、程蘭如,世並稱之曰「範施梁程。
」然魏今輩行最早,數與星友對局,蘭如為後起,星友耄矣。
嘗弈於某處,主者忌星友盛名,嗾眾國手陰助蘭如,星友屢戰北,大怒,遂歸武林,不復出。
袁子才嘗撰《弈國手徐星標墓誌銘》,謂星標父以弈破其家,弈卒不工。
星標年四五歲,見父與人弈,輒啞啞從旁指畫之。
稍長,有客至,尋其父弈,父適出,客戲謂星標能弈邪,則噭然應之曰:「唯。
」對局十餘子,客覺星標布置有異勢,佯起溲,遁去,星標後遂以國弈名於時雲雲。
惟弈譜無星標之名,殆即星友之別字也。
汪漢年繼周嬾予而起 汪漢年,歙人。
繼周嬾予而起,惜早卒。
朱某嘗作序贈之,稱其小詩詳雅中律。
謂天下是非毀譽,有一定而不可淆者,莫如弈。
方其勝負決於前,某也一品,某也二品三品,較然論定。
既極其詣,則其人雖吾所惡,但可詬及其人,終不得詬其藝之未至也。
程駿以弈自娛 樵髯翁,姓程氏,名駿,世居桐城縣之西鄙。
性疏放,無文飾,而多髭鬚,因自號曰樵髯。
少讀書,聰穎出凡輩,於藝術、匠巧、遊戲之事,靡不涉獵,然皆不竟其學,曰:「吾以自娛而已。
」尤嗜棋,常與裡人弈,不任苦思。
裡人或注局凝神,翁輒顰蹙曰:「我等豈真知弈者,聊用為戲耳,乃復效小兒輩強作解事耶?」時時為人治病,亦不用以為意。
諸富家嘗與往來者,病作,欲得翁診視,使僮奴候之,翁方據棋局,雖嘵嘵然,竟不往也。
艴山與客巢梅而弈 僧艴山,名超拳,無錫周氏子。
自受石豐記前後,結庵鄧尉之菖蒲潭,與諸名人結寒香社。
庵有古梅,甚高,乃架木為巢,與客對弈其上,遊人探梅詣其處,每於花下聞丁丁落子聲。
竹溪終日手談 瓜洲聞思庵僧宗智,字圓明,號竹溪,江都蔡氏子。
性高曠,與二三物外交,終日手談,一語不及塵務,人以高僧目之。
範西屏為弈家第一 乾、嘉間,弈藝盛行,而以海寧範西屏世勳為巨擘。
有先於範者曰黃某,久遊公卿間,稱國手,年亦倍長於範。
範甫垂髫,已精十訣,名聞江左。
及入都,諸鉅公設彩邀二人爭,勝負未分,以一角決上下。
範見黃握子不落,曰:「先生殆不欲戰乎?」黃忽色變曰:「孽也,天奪我矣,又何爭為!」遽咯血而死。
先是,富春韓某善弈,館某部郎家,部郎邀黃與韓對弈。
黃見韓年少,意輕之。
及布局,覺有異,即極力防拒,而輒為所窘。
黃或乘間出奇,韓信手以應,不費思索。
竟三局,黃三北焉,遂推枰起曰:「餘今適發隱疾,越日當與君決勝負耳。
」自是黃名稍遜,而韓技聞矣。
有某王好弈,頗精,聞韓名,召與弈。
自辰至日中,連和二枰。
末局,韓負半子。
蓋應召時,使者以王好勝為囑。
韓欲博王歡,而又不墮己名,故於進退間分毫不失如此,其苦心則過常局數倍矣。
黃偵知之,候韓出,即要於途,語之曰:「今願與君畢所長。
」韓辭以異日,不可,乃勉與弈。
及爭一角,韓反復凝思,卒不能應。
黃以冷語迫之,韓神色頓異,遽噴血數升,次日死。
越後二十餘年,而黃為範乘,若報復焉。
爾後範名愈盛,無與爭者。
袁子才嘗稱範為海內弈家第一,惟施定庵差相亞。
【按施十四成國弈,範十六成國弈,二人同學弈於俞長侯。
】然施斂眉沈思,或日晡未下一子,而範弈畢,輒歌呼睡去。
每見其對局時,範全局僵矣,隅坐者羣測之,靡以救也,俄而爭一刦,則七十二道體勢皆靈。
範與施嘗同客廣陵,借寓村塾。
施戲與館中童子弈,不勝,範繼之,亦不勝,皆悵然若失。
李松石雲:「範之於弈,如將中之嶽武穆公,不用古法,戰無不勝。
」臧念宣雲:「範之授子,靈奇變化,莫測端倪,如武侯八陣圖,五花八門,入其中者莫能自免。
」推許若此,可以知其弈品矣。
時有揚州鹽商胡肇麟者,好弈,梁魏今、程蘭如及施、範皆授以二子。
每對局,負一子,輒贐白金一兩。
胡弈好浪戰,不大勝則大敗,世稱之為胡鐵頭。
遇範、施輒敗,每至數十百子,局竟則白金纍纍盈幾案矣。
一日,胡與範弈,至中局,窘甚,乃佯稱疾罷弈,而急圖局勢,使急足求援於施。
施時客東臺,一日夜始返。
胡乃稱疾愈,出與範續弈,如施所教以應。
範笑曰:「定庵人未至,弈先至邪?」胡大慙。
胡受二子,與範、施弈三十餘年,然終不能成對手,故謂國弈實由天賦可也。
某歲,範至滬。
時倪克讓弈品居第一,次如富家祿等數人,技亦皆精。
富恆設局於豫園,招四方弈客以逐利。
範初至局觀弈,見一客將負,為指隙處,眾艴然曰:「此乃博彩者,豈容多語。
君既若此,何不一角勝負?」範曰:「諾。
」眾請出注,範於懷中出銀一錠,曰:「以此作彩可乎?」眾豔其金,爭來就。
範曰:「吾弈不禁人言,君等儘可熟商耳。
」枰過半,而眾無措手,乃急報倪。
倪至,亂其枰,曰:「此範先生也,何能與敵!」少頃,事遍傳於人,邑之富室延範下榻於西橋潘宅,請與倪弈。
範讓倪三子,局竟,仍未分勝負也。
與範同時之弈品稍下者,有李步青、臧念宣,初皆受二三子,後遂成對弈,然非真對手也。
蓋好名者每賄國弈求對子,國弈利其賄,亦許之。
故今譜胡肇麟亦能與施對局,實亦非真也。
範性醰粹,遇窶人子顯者,面不換色。
弈以外,介以千金,不一顧。
有所蓄,半以施戚裡,蓋藝成固可見道也。
施定庵與範西屏齊名 海寧施紹闇,字定庵,與其裡人範西屏以弈齊名於時。
定庵幼入塾,以性拙喜靜。
其父工詩文,善書法,兼畫蘭竹。
晚歲家居,酬應之暇,常焚香撫琴,對客圍棋。
定庵每於課餘侍側,聞聲心慕,請問其旨,則曰:「琴尚淡雅而鄙繁支,棋貴虛靈而病沾滯。
汝羸弱多疾,琴尤宜也。
」遂退而學琴。
後復嗜弈。
少西屏一歲,先後從越郡俞長侯遊,年十二而與師齊名,因慕之,亦從之學。
初,定庵受三子。
其來年,與西屏爭先。
徐星友尚受三子,獎之,定庵遂得《兼山堂譜》,玩索經歲,窺其奧。
又於吳興唐改堂大令署遇梁魏今、程蘭如,受先數局,技益進。
乾隆壬子,偕魏今遊峴山,見山下出泉瀠漾紆徐,樂之。
魏今曰:「子之弈工矣,盍會心於此乎?行乎當行,止乎當止,任其自然而與物無競,乃弈之道也。
子銳意深求,則過猶不及,故三載仍未脫一先耳。
」定庵乃悟化機之流行無跡象,百工造極,鹹出自然,則棋之止於中正,猶琴之止於淡雅也,乃益窮向背之由於未形,而決勝負之源於布局也。
自是遂薄遊吳楚,道漸廣,暇時即以常用活法以落子,定名黏句,葉韻分門,彙成一集,曰《弈理指歸》。
範西屏施定庵屈於擔草者 範西屏嘗遊甓社湖,寓僧寺。
一日,有擔草者來,請與弈。
竟數局,範皆負,大駭,問其姓名,不答,但微哂曰:「近時盛稱範西屏、施定庵為天下國手,實吾兒孫輩耳。
弈,小數也,何必問出身,與兒孫輩爭虛譽乎!」荷擔而去。
範以此嘔血死,施亦自是不敢與人談弈。
弈有十八國手 範西屏、施定庵而後,有十八國手,然皆有慚色矣。
通州李湛園、周星垣、侯官林越山,海寧陳子仙、僧秋航,江都周小松,宜興任惠南,其眉目也。
李湛園善弈 周介堂牧通州,嘗試士。
士有李湛園者,日將午,即納卷,文殊不工。
問何能,曰:「善弈。
」曰:「弈得不如汝文否?」曰:「不然。
」楸枰相對,至漏三下,周遽斂袖曰:「吾不如也。
」 李湛園不肯讓局 李湛園嘗遊京師,與王公大人弈,科頭跣足如平時。
與對局者或屢負,不肯讓。
良成善弈 蒙古良成,乾隆時之京口駐防鑲藍旗防禦也。
性脫略,不修邊幅,而富記憶力,經史過目,即終身不忘。
好弈,歷數晝夜不稍倦。
興至,輒廢寢饋,人與語,若不聞。
武進董文藝、丹徒李竹生、通州李湛園皆與友善。
三人亦善弈,因合撰《授子譜》以行世。
周星垣習弈期有六月 周星垣殫精習弈,專心緻志,嘗期以六月不下樓。
林越山勝薛生白 薛生白以弈負盛名於閩,林越山嘗與之對局,將負,越山指子沈思,得一刧,遂轉敗為勝。
越山年十八時,已以國弈名於時矣。
林越山讓任惠南 林越山嘗至粵東,與撫署幕僚任惠南弈。
局未半,惠南將北,越山故為拙行,遂讓以數子,然自是亦不復對局。
江君輔與某宦對局 婺源江君輔工弈,年十七時,一日有人至,謂中州某宦延請角藝。
某宦固亦以弈鳴者,君輔因隨之往。
月餘,抵宦宅,其人先入內見宦,詐雲:「吾途窮,鬻吾子為歸資。
」既得金立券,復泣請曰:「父子情不忍面別,請自後門去,免見吾子牽衣慘狀也。
」宦從之。
君輔坐堂上久,訝主人胡久不出。
忽一粗婢至,曰:「汝新來僕,主人命汝入見。
」君輔不解,方厲聲叱婢,宦從內出,持券示君輔曰:「爾父賣爾,今去矣,復何雲?」君輔曰:「異哉!誰為吾父也?汝數千裡遣使迎我手談,何忽為此不經語也?」乃出所著弈譜證之。
宦大驚曰:「汝弈果能勝我,言即不謬。
」連對數局,皆君輔勝,宦乃釋然,待為上賓。
留居數月,厚贐之歸。
陳子仙與董六泉對局 陳子仙之父,家小康,以好弈傾其資。
晚歲,至棲身破廟中,而嗜弈如故。
子仙能繼其志,終成國弈。
父常挈之至毗陵,與董六泉對局。
時六泉鬚髮皆白,子仙猶以紅絲飾辮也。
周小松與曾文正對局 曾文正公國藩好弈而不工,弈時則所患之癬益癢,時爬搔之。
嘗與周小松對局,小松授文正以九子,裂其棋為九品,乃僅得活。
文正大怒,小松行時遂無贐。
秋航將死與人弈 同治癸亥,僧秋航年一百十九矣。
居京師。
上元陳魯出知浙江衢州府,乃偕之至浙,留杭州。
翌年正月,徧辭同人,雲將西歸,且促為之祖道。
元夕前一日,同人餞之。
秋航故飲酒食肉如常人,是日且與一人對局。
弈竟,斂子入枰,曰:「今日之會難再,此局乃絕著也。
」眾不解,叩之,不告。
明日,趺坐而化矣。
某生以對弈為榮 光緒朝,王益吾祭酒先謙督學江蘇,曾邀圍棋國手周小松至江陰學署,令與南菁書院諸生之善弈者弈。
諸生震周名,逡巡不敢往。
蘇人某,性卑鄙,棋甚劣,好自負,以得入學署對弈為榮,遂欣然而往。
比對局,某無子得活,乃抱頭鼠竄矣。
事後皆咎醫,醫雲:「醫書固謂麻黃不宜輕用,我故重用至二兩之多,何誤之有?」甲之弟乙時方應童子試,未獲雋,憤憤不平,稍患感冒,某醫以古方赤芍治之,轉成痢疾,亦因而不起。
黃樹人為醫於向忠武軍 鳳凰黃樹人,字犧生,嘗在向忠武公榮軍中為軍醫。
其人短小精悍,聲如洪鐘,目閃閃如電,修髯方口,風采慴人。
恆匹馬短後衣,張鬚眉,往來諸營幕,軍士皆竊竊頌黃先生不置。
向薦其材,擢參將,不受。
改同知,終其身。
呼以官,則叱咤,呼先生,則喜。
與諸將帥譚讌,科首跣足,袒身踞上座,咄咄不稍怍,以此亦自知其不能官也。
向薨,大營潰,落拓不自得。
偶行至提督鄧忠武公紹良所,請入見,樹人曰:「若帥見我,非我見若帥。
」不往。
鄧聞之,岸幘出,握手坐軍帳,請曰:「公能診吾軍,吾視忠武待公矣。
」樹人掀髯笑曰:「丈夫遇知己不富貴,尚安能促促受驅策哉!」長揖逕去,挈難民渡江,以字蔔休咎為食。
亂定,所挈或富貴,緻敬禮,言當日事,輒謝絕,不與通。
其客向軍所得金,多散去,惟藏金謀奠室家。
同治乙醜,泰興饑,竭以賑,蕩然無一存者,以故人鹹詫為癲。
樹人精武勇,嘗手鐵棒三十斤,大呼擊殺,拯其甥於粵寇中。
寇數十百人,莫敢逼眎。
然終其身不獲以武勇著聞天下。
某鹺尹以辰州符治外症 項城袁端敏公甲三督師時,幕有杭州某鹺尹者,佚其名,以習辰州符,兼為將士療傷,而性孤僻,不諧俗,尋即辭職。
其後補官,卒以罣誤歸。
一日,鹺尹以公務他往,有張某者,登幾檢書,以口銜鬥筆,足蹈空墮地,筆貫喉,不得出。
端敏亟命速鹺尹至,時已僵臥六小時,鹺尹視之,曰:「猶可救,幸及喉之未洞也而治之。
」乃戟指向口畫符,且誦咒良久,筆徐徐自出。
未幾而目張矣,呻S吟Y矣,不三日而平復如常矣。
有鄉人生瘍於背,醫為診之而不愈,潰腐加甚,瘡口已徑三寸許者,乃踵鹺尹之門而求診焉。
亟視之曰:「子來已遲十日,然必為除之,但須一旬乃瘳。
」於是戟指畫符,並予膏藥,又取淨水一杯,俾持歸,供於竈,囑之曰:「明晨復診時,可攜水以至,當為汝療之。
」翌晨,其人奉杯水至。
乃令其背東坐,又戟指畫符,吸杯水噴之,更以三指撮瘡,擲之壁,若有聲者,仍掩以膏藥,瘡口遂合。
尋取符黏之,曰:「愈矣。
」其人至是病若失。
俞曲園談醫 德清俞曲園太史樾嘗曰:「有病不治,恆得中醫,賈公彥引此入《周禮》疏,非惟古諺,直是經義矣。
潘玉泉方伯嘗為餘言。
『有病者延醫診治,醫言宜用麻黃少許以發汗,持方至藥肆,而肆中適缺麻黃,以偽品予之,服之,無效。
次日,醫至,詫曰:「豈用麻黃太少,不足以發之乎?」乃倍其數。
而肆中以購得真麻黃,如方服之,大汗不止而死。
』然此藥之誤也。
又鹹豐庚申、辛酉間,有兄弟二人,避亂於滬瀆,同時而病。
醫者各授以方,且戒曰:『病異藥異,切勿誤投。
』而其家止一爨婢煎藥,竟誤投焉,次日皆愈。
設使不誤,不將俱死歟?醫之不足恃如此。
醫所憑者,脈也。
脈失傳久矣。
《史記?扁鵲傳》言扁鵲飲長桑君所與藥,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耳。
又曰:『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
』夫扁鵲特以診脈為名,則其精於醫,非精於脈也,而至今言脈者宗之。
則是扁鵲特以為名,而後人乃真以治病,即此知其不足恃矣。
《素問》有三部九候論,所謂三部者,豈今所謂三部乎?所謂九候者,豈今所謂九候乎?脈法既已失傳,醫道亦可不講。
而懸壺之客,遍滿通衢,衙推之名,被之屠沽。
又以其書傳自黃帝,其職列於周官,從古相承,莫之敢廢。
父母之於子女,子孫之於祖父,苟醫藥之不具,即慈孝之有虧,而人之不獲終其年命者多矣。
」 醫者療病之奇 浙東某宦江南,以事至常州,其妾忽臨蓐欲產而不下,勢甚危,遂於奔牛鎮泊舟,覓醫治之。
夜將半矣,僕登岸,見一旅店,門猶未閉,入詢店主,答曰:「醫惟呂城鎮某負盛名,但離此尚十餘裡。
」僕告以急,店主曰:「若然,則吾隣某向亦知醫,迤東可十餘家是已。
」僕如所指,往叩其門。
醫者素於臨街之樓上臥,問何人,僕以難產奉請告,醫者起而謂其妻曰:「可取冷水來洗面,我將往焉。
」僕聞之,誤聽為以冷水洗面,然後醫治也,遂飛奔回船,告主人。
主人如法以治,其妾方昏眩,忽為冷物所激,不覺其氣一吸一鬆,而子門開,兒產矣。
適醫至,主人喜,請其定產後方,厚酬之而去。
醫者自此名大著。
醫童某者,居仁和之獨山村。
一日,有謝村人邀之。
童以舟往,至則乃患膈症者,胸悶,而甚飢,食之即吐,不穀食已月許,逕以開膈調胃之劑治之。
其家留飲,酒甚香冽。
醫素耽杯中物,鼇呿鯨吸,罄一小甕,而玉山已頹矣,掖送之歸舟。
舟子謂之曰:「適買桐油一瓶,貯於頭艙,幸勿絆翻。
」童曲身手提油瓶,置他處,口喃喃曰:「桐油、桐油。
」時送者在岸,問藥中當用何引。
時童適言「桐油」二字,送者遽歸,童亦昏然而臥。
及舟將抵家,舟子問曰:「桐油食之即吐,何以加諸藥中?」童自知為醉中囈語也,強辭答之。
心念此病不食已久,若一大吐,必至元氣散而不救。
欲往止之,而路遠時久,意必已服藥,遂任之。
次日將曉,聞叩門甚急,童驚以為病者死矣,使其妻問之,答曰:「晚服藥,吐濃痰無數,今胸膈已寬,思食粥,特請再往視之。
」其妻恐病家紿以往而欲辱之也,答以早出,少頃自來。
童潛隨赴謝村探之,病果漸痊,遂至其家,投以清理之藥而愈。
蓋病者積痰於上膈,他藥不能動,得桐油吐之而始出也。
嗣後求治病者常滿室。
閩有名醫王琢章者,性慈祥,對於病者,每諄諄誥誡,如父母。
遇難治之症,既處方矣,猶為之再三推究,有所增減,雖深夜,必使人叩病者門告之,或且深自引咎,改前方,不略自諱飾也。
一日,往某家診病,予以涼劑。
及歸,將及門,忽悟其病須投溫藥,乃復折往病者之家。
至則其妻出而緻謝,雲:「頃進藥後,得安睡,病勢銳減。
」王大訝,令取藥鼎視之,則見有積塵甚厚之敗蛛網在焉。
蓋煎者不留意,敗網墜入,未之覺也。
王乃悟病之得瘥,皆此敗網積塵之助力,略改其方,特加蛛網積塵煎之,果霍然愈。
神僧治病 青浦南門外離城二十裡許,有覺海庵,故無僧也。
同治時,忽至一僧,赤體無衣,惟以破被自覆。
時方嚴寒,臥地數日不起,見者憐之,予以錢米,不受。
一日,忽披破被而走,適遇老嫗兩目失明,即汲溪水一甌付之,曰:「試以此洗目。
」如言洗之,目即能見物。
又一少年左足反生,僧捫之,曰:「正,正。
」其足即時轉正,與常人無異。
於是遠近喧傳,謂之神僧,求醫者日數十人。
僧有醫有不醫,醫則無不奏效。
居庵月餘,後不知所之。
癲醫不切脈 馬小素,揚州人,精於醫。
向有癲疾,時或自言自笑,有時現悲戚狀,獨為人診病時,則與常人無異。
惟不問病症,亦不樂人以病症告,強言之,則曰:「爾既知病,何不自醫。
」及閱其脈案病情,叩之病人,絲毫不爽,且藥到病除,以故就醫者甚多。
所書藥方,字特較大。
詢其故,則曰:「恐藥肆中人誤認,緻有妨生命耳。
」由是癲醫之名大著。
有貴家子得奇病,四肢軟弱,不能起立,不飲不食,終日仰臥,呼之雖應,而不發一言。
遍請名醫診治,卒無效,乃延馬往。
馬至病榻前,不切脈,審視良久,又遍視室中,曰:「此人無病,何用藥為!」遂命主人將室中一切有香氣之物,悉移他處,令用面盆多貯好醋,以稱錘燒紅,時於房中淬之,令醋味不斷,明日可痊。
主人依法行之,次日,果漸痊。
蓋此子平日最喜焚香,緻得此疾,故以醋味斂之耳。
癡和尚治人疾 光緒初,蘇州珠明寺有癡和尚者,能醫人疾,有病者招之,輒往,或不往,則病不治矣。
有陸某病瘵,羣醫束手,乃延之診治。
比至,已死矣。
和尚熟視大笑,急索筆書一方雲:「泰山石一片,蟠桃仁二十粒,扶桑木一株,用黃河水煎。
」眾難之。
和尚又大笑,索火焚之,以其灰和茶灌死者口中,須臾即活,病若失。
其醫他人用藥悉類此,皆燒灰和水飲之也。
太醫為孝欽後請脈 光緒時,某歲,孝欽後忽患頭痛,每日仍早起,召見軍機大臣如常,太醫數人入請脈。
太醫跪牀前,孝欽以手置小枕。
診畢,人開一方,方各不同,孝欽擇其一命煎之。
醫及侍者先嘗,孝欽乃服。
薛福辰療孝欽後疾 光緒辛巳春,孝欽後寢疾,勢甚劇,徧徵名醫,皆無效。
後服無錫薛福辰藥,始漸起。
時中外皆知孝欽所患為血蠱,醫者僅以治血蠱劑進,然久不得愈,福辰獨診得之。
其所進脈案,雖亦以血蠱立論,而用藥則皆疏瀹補養之品,故獨能奏效也。
福辰,叔耘中丞福成之兄也。
德貞以行醫至華 光緒時,英人德貞以行醫至華,為人療疾,頗有驗,與美人丁韙良暱。
時丁為京師同文館總教習,乃援德入館,使充醫學教習。
未幾,德壻歐禮斐亦來華,無所事事,德薦之赫德,為廄□,以俸薄而羨丁之月薪千金也,欲攘其事,言諸德。
越半載,丁之肩生一瘤,德診之,謂易治,然背德而拭其睫,若曾泣者。
丁回首見之,問何泣,德囁嚅而言曰:「吾二人為莫逆交,平日固嘗有出肺腑披肝膽之言。
今奈何,君得此瘤,危疾也,吾甚痛於心,而又不忍以實告,故不覺泣耳。
然既為君所見,實告何害。
此瘤實緻死,無倖免理,吾之藥可保百日,逾期則不能乞靈於藥石矣。
君盍即假歸,用吾藥,猶及與家人一見也。
」丁歸,至中途,則病良已。
抵家,亦未續發。
旋得在華友人書,知歐已代之為總教習,始悟德之紿己,為其壻謀也。
解剖 德宗前星不耀,中外臣民頗以國本為慮。
孝欽後令西醫診之,謂非解剖不可。
乃召集王大臣詢之,鹹以事體重大,未敢主持。
時翁叔平相國力持不可,議遂寢。
顏某脈案 醫者顏某,高郵州人,邃於岐黃。
然僻處鄉谷,不以醫炫,而人亦不以醫稱之。
會揚州富豪魏某病篤,縱橫數百裡,凡醫之稍負時望者,悉延診,合議方藥,終不效。
有薦顏者,魏延之。
比至,素履布衣,狀貌古拙,眾皆輕之,不為禮。
而顏亦傲氣淩人,見羣醫,亦不略緻款曲,問病狀。
俄侍者導顏詣病榻就診。
診已,僕予以紙,請擬方。
紙為八行書,而乃多至五六十頁。
顏知其侮己,乃伸紙作脈案,陳其病之所由起,某日傳某經作何狀。
書時,羣醫中有窺者,見所述皆不爽,固已咋舌。
不半日,紙已盡,乃擲筆起,告去,眾挽留讀脈案,皆吻合病狀,而文復古奧,上溯《素問》,下迄名家,洋洋數萬言,窮源索隱,無蘊不發,知為名手,遂請其擬方。
顏笑曰:「請我來治病耶,抑試我耶?夫擬方而予紙至數十頁,此何為者?且慢侮見諸辭色,尚信其術而服藥乎?予不敏,行矣。
」病家老少環跪,哀請至再三,乃擬方,數日遂痊,告以忌食之物而去。
數日,魏以誤食,病復發,又遣使往聘,謝不行。
使者請曰:「奉五百金。
」顏曰:「誰貪汝金者!」使者曰:「先生何吝而不一拯溺乎?先生何所求,苟能緻,當竭以獻。
」顏曰:「嗜食而無節,此不戒,雖扁、倉無以著手。
病者其交予監督乎?惟吾命之是聽,誠能此,當為若治之。
否則千金無所欲,徒敗吾名耳。
」使允之,乃行。
至其家,設臥榻,俾與魏鄰,察其顏色,聽其呼吸,何時睡,何時醒,醒睡各作何狀,乃按脈以證之,然後定方。
復自擇藥,其製其煎,皆躬親之。
凡三投,乃瘥。
贈三千金,送之歸。
其徒孫某,行術於江南。
老者書符救命 徽人程姓者,設肆於揚州新城之流芳巷。
光緒庚辰臘月二十四日,既祀竈,與其徒會飲,皆大醉而罷。
有李姓者,酒後至相識某姓肆中閒話,適有人來借錢,券具矣,而無任者,主人辭焉。
李慨然請為任,主人不可。
李怒,始而謾罵,繼而擐衣露臂,殆將用武,環而觀者如堵牆。
其旁有候補同知吳某寓,吳子聞門外大譁,出而觀之,李忽一舉手,傷吳輔車,四齒折焉。
吳怒,命裡長監守之,質明,將送之官。
夜半,李酒醒,大懼,以頭觸璧,流血被面,昏絕於地。
眾驚救無及,正共劻勷,忽來一老者,曰:「毋動,我能治之。
」取水一盂,書符其中,楔齒而灌之,李竟復蘇,血亦頓止。
老者曰:「十日不風,即無虞矣。
」吳聞之,使視其子之斷齒,老者曰:「齒雖斷,根猶在,可復生也。
其童子歟,百日復故;若丈夫也,一年不入房,亦如故矣。
」吳請治之,老者不受謝,惟請釋李之罪。
吳從其言,縱李去。
此老者殆精於祝由之術者歟? 周松孫為陳小真治痁 陳小真大令嘗館周松孫大令家,病痁且死,寒熱日數作。
松孫善醫,乃扃戶,為之處方。
得善藥,則候火而求度;既入,復為之辨色而望氣;進食,必調其能胃者,不能胃則勿進。
排盪雰翳,導滌穢滯,調合營衛,積四十三日,小真病可,松孫無倦容,無矜色。
陳蓮舫以醫來往於江浙間 有陳蓮舫者,醫也,青浦人,居珠家閣。
光緒中葉,與其裡人賴嵩蘭皆以內科著稱。
嵩蘭懸壺於家,旁郡邑之土著皆信之。
蓮舫嘗納貲為官,醫孝欽後疾,且嗣子挹霏大令曾宰富陽,以是來往江浙間,遂為吳越官紳所敬禮。
盛杏蓀尚書宣懷又為之揄揚。
至滬,恆寓盛之斜橋邸中,富商巨賈乃益崇拜之,較甚於齊民。
有小恙,輒遠道延緻,以其號稱禦醫,且官且封翁,得其一診以為光寵也。
己亥春,杭州顧少嵐觀察鴻藻嘗出數千金聘之。
至之日,宴以盛筵,主賓均著禮服,簉座者亦然,翎頂輝煌,蹌蹌濟濟,鄰裡皆榮之。
李海濤醫痘殤 李海濤,名醫也,疑難險異之證,屢試屢效。
黃某為李舊交,有子年四歲,患痘甚劇。
黃五十矣,止此子,鍾愛異常。
而家距城五裡許,恐李未必即來,乃親往迎之,遂同至家。
其子已狂熱神昏,顋門下陷,李曰:「不可為矣,命在頃刻,奈何?」黃大痛。
李沉思良久,曰:「既見招,敢不盡力,惟此兒已萬無生理。
雖然,既不能救之於生,試救之於死可也。
」黃曰:「死救奈何?」李曰:「可勿遽問,但俟其死後,依吾言行之,或可有救,否則吾將拔履以去也。
」黃無奈,預備衣衾而已。
既而子果死,黃泣曰:「兒已死,請救之。
」李乃裸其體,欲抱置後園豬欄中。
黃不忍,李曰:「非此,無以救之。
今既死,安有所謂忍不忍哉!」黃堅不允,李怒曰:「吾固不欲為此,徒以君悲痛,故於無可如何之中,冀得救於萬一。
今既爾,殮之可矣,勿猶豫也。
」乃聽之。
李又曰:「但置之耳,不可往視。
惟須一人遠遠候之,如夜半聞啼聲,急來喚吾,不可有誤。
」黃一一如命。
無何,果聞呱呱聲自豬欄中出。
守者驚喜,亟奔告李。
李偕黃共視,兒果得生。
黃狂喜,抱歸房,李診脈,喜曰:「是不難矣。
」乃投以溫補之品,一劑而愈。
黃叩以能活人之術,李曰:「此兒多痘毒,苦於體弱,不可透,內部相攻,有此現象,實死症也。
若治之早,尚可為力。
吾來時,攻固不可,達又不及矣。
旋思今方伏暑,蚊蚋最甚,蚊蚋能吸人毒血,若以兒置於穢惡之地,使蚊蚋集其全身,以吮其毒血,毒血盡,兒或可望生。
此徼倖之計,而竟得奏效,君之福,非予之術也。
」黃曰:「君來時何不即行,不猶愈救之於死乎?」李曰:「誠然,然此中亦具有苦衷也。
此兒君所鍾愛,設吾即令行之,君豈忍將垂死之兒置於污地耶?且俗傳痘最忌穢,吾知此言君必不從,又逆知此兒入夕必暈厥,吾乃利用此時機,以行吾術。
言死者,實託辭以絕君之愛念也。
」黃服其神,餽三百金焉。
門定鰲為德宗請脈 自經光緒戊戌八月之政變,而孝欽後欲再垂簾,乃謂德宗有疾,徵醫於各省。
漢軍醫士門定鰲者,字桂珊,廣州駐防,為廣州將軍所保薦。
既入宮,請脈,所書脈案,徵引《內經》《素問》及各家學說甚詳。
然其時頗有疑孝欽有廢立意者,駐華各使亦微聞之,或就定鰲私詢焉。
定鰲濡筆於硯,書「無病」二字以示之。
未幾,各使照會總署,以入覲為請,並薦西醫,孝欽辭之。
又未幾,而宣布德宗疾瘳之詔下。
然定鰲已於數日前佯稱為狐所祟,策款段出國門矣。
老醫為德宗請脈 光緒戊申九月上旬,忽以德宗大漸聞。
時應召入京請脈之醫甚多,有一老醫嘗語人曰:「餘請脈之時,皇上置手於案,默不一語。
僅見案有短劄,若診斷書然。
其劄語至簡,不得要領,即使天下名醫,對此亦束手無策。
餘於是不得已書『聖體安康無病健全』八字而退。
」 陳壽春有藥有技 廈門參將陳壽春拳法最精,有起死回生之術。
曾有一人自船桅下墜,已絕息矣。
歷數醫,皆以為無可救。
壽春最後至,捫其腹至再,乃曰:「尚可治,宜以數健漢掖之行,就甲闆疾走十數周,視其色復變而紅乃已。
」既而如法行之,紅潮果上頰,因以兩手撫摩其腹,為之作氣。
少頃,呻S吟Y,急令人扶之入廁。
既下,則歷落者皆血塊也,其量約一鬥許,而疾亦尋瘳。
萬醫生尤崇拜之。
萬醫生者,蓋英吉利人中所稱為大國手也。
則壽春醫術之奇妙,可想見已。
又某宦之女,以跌而傷腿,不能行,延壽春診視。
壽春以扇頭點其傷處,點已,即曰:「幸已無恙,試起行之。
」果然。
然壽春終身不以術自炫,亦不教其子弟,或問之,則曰:「有吾藥,無吾技,無濟也。
」 泰山道士以劍治百病 道士,泰安人,居泰山麓,年八十餘。
能於鼻中吹氣一縷,可二三丈,凝結不散,尋復納入,蓋練氣已成也。
有古劍,可治百病,治疫癘尤驗。
某年,裡中大疫,死亡無算,凡延道士者,必轉危為安,僅以劍懸中堂俄頃而已。
某姓一家數口,相繼死,幼子年三歲,亦垂斃。
道士仗劍至,怒目視榻上,半晌,子手足忽屈伸,索茶,飲以藥,卒得不死。
道士性風雅,築樓三楹,顏曰「劍氣」。
風雨之夕,往往劍出匣三寸許,其鋩如秋水也。
老道療蛇傷 某邑有貴介子某,嗜獵,臂鷹牽犬,長日出入森林間。
林固多蝮蛇,公子不暇計也。
一日,逐一雉,披荊伐榛,匆迫中誤蹴一蛇。
蛇躍起,反噬公子面,急避之,囓處覺麻,而不甚痛,歸家略敷以藥,亦不為意。
越宿,忽奇腫,奄然欲絕。
家民惶駭,延名醫,醫望見病者狀,即顰眉蹙額,謝不敏。
於是舉室號咷,備治後事。
忽聞門外串鈴聲,旁人走告病者家曰:「外有祝由術者,自言善治奇疾,姑試之,生死觀此一著,如何?」家人乃召之入,視之,乃一形容枯槁之老道,手一旛一鈴,無他物。
姑導其入,乃撫視病者一周,即曰:「是非棘手症,我能立時使之起。
」言竟,即就地撮土,以唾涎和之,戟指作咒,口喃喃,咒時並以濕土滿塗公子面,公子乃不類人形。
復命取熾炭來,炭火熊熊,即以置其面,衾枕悉炙焦,而公子之面無恙也。
越一炊許,炭熄土落,腫亦消,乃語眾曰:「內毒尚未盡也。
」於是烙以燼炭,並以炭末畫一符於背,公子乃吐黑水,起立如平時。
徐春浦參用中西術 光、宣間,上海有徐春浦者,業醫,懸壺於市,參用中西術。
凡以疾就診者,初以望聞問切研究之,又繼之以西法,用聞症筒以辨病之狀,用敲診、錘闆以辨病之級,並用顯微鏡、診脈表、探熱針、量肺尺以辨病之源。
驗之既確,乃療治之,藥石所不及者,則以注射法、水療法、電療法、空氣療法、營養療法酌行之,然人皆不之信也。
未一載,他適矣。
于風八欲醫醫 桂林于風八,一號盂今,久客廣州,絕意進取,專一於醫,為羊城之當道巨室所崇奉,爭出重金以延緻之,且屬其創設醫校,風八曰:「是固欲有以醫醫之病也,然不知醫者之病之所在,而徒為之嚴章程,訂功課,使其勤講求,精脈切,是猶治其標而未治其本也,雖醫校開徧通國,辦至百年,無當也。
醫之病何在,醫醫之方何在乎?」宣統己酉,乃遂發憤著書,書成,名之曰《醫醫醫》,蓋自以醫醫之醫自任也。
風八又曰:「醫道可怪而又可笑者,莫如內外分科。
試思人身不能外經絡、軀殼、筋骨、臟腑以成身,凡病亦不外六淫、七情以為病。
外科之證,何一非經絡、臟腑所發,原無所謂內外也。
若不深明六氣、七情、五運、六經、經界,兩科中皆不得立足,未有能治內科而不能治外科,亦未有能治外科而不能治內科者也。
」 張驤雲一門多醫師 光、宣間,有張驤雲名世鑣者,本貫仁和,嗣籍上海,以醫著於時。
耄而重聽,滬人因以張聾甏呼之,遂又字曰龍朋。
所最長者,治感冒風邪病,應手輒愈,居公共租界平橋路,人皆信之,亦以其不計診斷金,非如他醫之自高聲價也。
出診,診金銀幣一圓,與金遠者八角。
病人詣門乞診,診金四角。
貧者所納,即不足二角亦可,珍貴之品,或且施捨。
詣門乞診者,若服華麗之衣,加奇邪之飾,必詬之,諄諄以謹行止、務樸實為勗。
然就診者仍歸之如流水也。
滬之醫,輒晏起,而驤雲之門,晨七時啟矣,候診者麕集。
以應接不暇也,乃令其子星若及姪孫杏園、蔚孫助之,且又有猶子衡山、古農、姪孫益君、子修、忍安,分居城中南市應診,診金多寡亦不計也。
華醫為美人治病 坡士頓城有華醫潘瑞者,美人稱之曰草藥醫生,乃以我國醫術著者。
美國醫生不能治之病,經潘治愈者,不一而足。
有國會議員某患病,西醫調治罔效,乃就潘以試之,果為之轉死回生。
某深感之,嘗曰:「不意華人三指探脈術之神妙有如是。
」於是合二千一百人公同簽字,請於當道,準潘立案懸壺以救世。
草頭醫治疾 我國之醫,恆不識藥,而業藥者則不知醫,故醫藥截然為兩途。
俗有賣藥草者,間能治病,於是遂以草頭醫得名。
草頭醫所用之藥,名之曰草頭方,苟所患之病不誤傳,往往得奇驗。
宣統辛亥,山陰有羅某至鄉省親,途中腹大饑,無所得食。
時適春初,舟子有糉藏於舟,【越俗,歲初舟子、轎夫至士紳家,均給以糉及年餻。
】給羅食之。
以過多,遂緻疾,藥不能進,羣醫束手。
羅有族人某,草頭醫也。
至是,乃進言曰:「我能醫汝,惟我藥僅餘三丸,今以二丸贈汝,一丸將備以自用。
汝愈,當酬我以銀幣四十圓。
」羅許之,遂取二丸服焉。
次日,腹大洩,洩後果愈,即以四十圓緻謝。
旋知所謂丸者,乃釀酒之酒藥,碎而和之。
三丸,偽言也。
詰之,某曰:「彼以食冷糉緻疾,實非疾也,特凝積於腹而不能化,故藥弗進。
我以酒藥投之,不旋踵而發酵,酵則凝者浮,積者散矣,故洩也。
彼名醫者不解此,故四十圓落我手耳。
」乃相與一笑而散。
有餘一初者,嘗於夏日狂飲燒酒,大啖牛肉。
至晚,疾大作,舌焦身熱,便赤成痢。
草頭醫曰:「食牛緻疾,必飲稻草湯始可愈。
」試之,果立效。
三國象戲 桐城光律元布政聰諧家,有三國象戲一器,惟將帥易為魏蜀吳,餘號悉同。
區以紅黑白三色,凡四十八。
碁局斜畫成六角三魚尾形,其界河成三汊。
以示人,皆不曉行法。
碁後散失,局亦無存。
滿洲棋 有所謂滿洲棋者,象棋也。
其法,敵手亦置十六子。
行滿棋者,置將一、士二、象二、兵五外,餘僅一子,能兼車馬礮三用。
故一交手,即縱橫敵境,守者稍不慎,滿盤皆無補救。
此雖遊戲,然可想見入關後索倫兵之氣概也。
蒙古棋 蒙古棋者,局縱橫八線,為六十四罫,棋各十六枚,計八卒、二車、二馬、二駝、一礮、一將,以朱墨別之。
將居中之右,礮居中之左,上於將一罫,車馬象左右列,卒橫於前。
棋局無河界,滿局可行,乃隨水草以便畜牧也。
其棋形而不字。
將刻塔,塔者,奉教也。
多卒者,以眾為強者也。
馬橫行六罫,駝橫行九罫,沙漠之地,駝行疾於馬也。
卒直行一罫,食敵之在前者可復退行,嘉有功也。
眾棋環擊一塔,無路可出,始為敗北。
我國棋與日本棋之比較 自同、光以來,圍棋已無國手,士大夫之事此者亦日鮮,殆率趨於麻雀、撲克之途矣。
邇以日本盛行圍棋,國人亦頗有好之者,然國手頗無所聞。
蓋此技實秉天授,非盡由學力成也。
有日本俠人者,嘗作《弈話》,謂吾國人弈者,每於四角四路預置黑白子各二,謂之勢子,日本、朝鮮、琉球之弈者則皆無之。
因謂吾國人圍棋,起手著法皆有一定,即由於有勢子故,不如日本人之變化。
不知吾國弈家,起手著法所以似有一定者,乃由數百年以來之國工悉心研究,知非如此則局勢將弱,後局且無從措手,故不得不一循成法耳。
且弈者,數也。
數既定,則所以緻勝負之法,自有一定,即無勢子,著法亦豈無軌範乎?吾國受二三子之局,即兩角皆虛,弈家謂之空花角,其著法亦何嘗無一定哉!且日本、朝鮮、琉球之弈,皆傳自中華,可知吾國古時,弈局亦無勢子,後乃加置耳。
則由無勢子以至有勢子,不可謂非弈家一進化也。
推其所以置勢子之由,蓋無勢子之局,起手即可於角上之四三或三三路置子,則一角已實,基礎已固,不必力戰,亦足自存。
有勢子,則敵於角上之四四路已有一子,我更求實角,則外局盡失,而將局促乎偏隅。
若專事腹心,又如遊騎無歸,將為敵所乘,以緻崩潰。
故有勢子之局,起手即須攻而兼守,正如漢高、光武百戰以得天下,而仍不能不兼顧河內、關中。
若無勢子之局,起手即可坐據一方以自固,正如子陽井底蛙,恃劍門、巫峽之險,兢兢然不敢一出矣。
弈家之概略 弈之為道,數葉天垣,理參河洛,陰陽之體用,奇正之經權,無不寓焉。
是以變化無窮,古今各異,非心與天遊,神與物會者,未易臻其至也。
歷代傳譜,歧軌不倫。
本朝名流輩出,卓越前賢,與唐詩相似,亦若有初盛中晚之異。
順、康之時,過百齡、盛大有稍變舊習,吳瑞澂、何翰公、汪幼清、婁子恆乃進求工穩,黃月天有弈聖之稱,徐星友乃大雅之作,餘如周嬾予之綿密,李元兆之野戰,汪漢年之穩健,周東侯之偏鋒,要皆各極其妙,多可傳也。
雍正以還,洎乾隆、嘉慶間,則有範西屏以神化擅聲,施定庵以無敵標譽,梁魏今情高而淡雅,程蘭如思深以精緻,肇麟、和衷【胡肇麟、童和衷。
】有善戰之名,貫如、子蘭【釋貫如、卞子蘭。
】兼攻守之美,此圍棋之正運,乃千秋之極軌也。
道光、鹹豐、同治朝,則有潘、任、申、金【潘星見、任渭南、申立功、金秋林。
】稱霸於前,周、陳、潘、徐【周小松、陳子仙、潘景齋、徐耀文。
】主盟於後,釋秋航之玄妙,楚桐隱之端重,二介【張介軒、沈介之。
】之前後輝映,雙李【李崑瑜、李湛源。
】之並駕齊驅,此中興之再盛也,而漸入於晚矣。
降至光、宣,亦可僂數,如陶勤肅公模、肅親王善耆、升允、康有為、梁啟超、林開謩、俞明震諸家,雖弈品高下微有不同,而流風餘韻,固猶未澌滅也。
王丹麓不好棋 錢塘王丹麓,名晫,國初人。
不好棋,亦不解也。
每見客手談,輒亂其莊,或竟收子納之匳中,曰:「日朗天清時,為此不遲,奈何於鬼陣中捉迷藏耶?」 黃月天為弈家第一 黃月天在弈家中,稱第一流。
蓋本朝弈家,雖漸變明代之著法,然終為成局所囿。
月天乃自出新意,窮極變化。
且其弈時,沖和淡泊,好整以暇,雖有他人之奇兵異陣,應之怡然也。
周嬾予弈勝過百齡 周嬾予,嘉興人也,少好弈。
家故貧,大父母、父母督之使讀,又督之使賈,皆弗願也。
輒竊出,與人弈,禁之不可。
與人賭彩,屢獲勝,夜則纍纍負金錢歸。
乃不之禁,後遂以弈遨遊郡邑。
時過伯齡方負第一手之譽,嬾予不為下,數與對局,嬾予多勝之。
一日,棄家去,莫知所之,或傳其在海外以技為某國王師。
既而歸,以弈終其身。
徐星友從容對局 徐星友,杭人。
初遇黃月天,月天授以四子。
漸進,乃受三子。
星友殫思竭力,終勝之。
嘗撰《兼山堂弈譜》,評核精當。
其論弈,謂用虛不如用實,用巧不如用拙,制於有形,不若制於無形,臻於有用之用,不若臻於無用之用。
斯言何雋永歟!星友性好稗官小說家言,常乘人握子布算時,出以觀之。
既下,輒應,應已,復觀。
當危迫之際,其人或汗流浹背,星友則從容如故。
局甫半,輒語人曰:「若負幾路矣。
」及竟,如其言。
星友與月天同時供奉內廷,月天誠樸不苟,星友專結納內監,大內之事,輒預知之。
一日,語月天曰:「君棋實勝於某,惟君勝局已不少矣,他日禦前相較,能稍讓一子以全某一日之名否?」月天笑應之曰:「是亦何難。
」明日,內廷忽召二人入,高宗指案上一硃漆盒曰:「內有一物,弈勝者取之。
」遵旨對弈。
弈畢,星友勝,月天負,蓋預已得內監之報告也。
範路嘗問之曰:「子於弈至矣乎?」對曰:「今之弈者,雖未必有加於我,然竟局覆觀,顧尚有所悔,至者當無是也。
」路歎息以為名言。
星友之後,弈名最噪者,為範西屏、施定庵、梁魏今、程蘭如,世並稱之曰「範施梁程。
」然魏今輩行最早,數與星友對局,蘭如為後起,星友耄矣。
嘗弈於某處,主者忌星友盛名,嗾眾國手陰助蘭如,星友屢戰北,大怒,遂歸武林,不復出。
袁子才嘗撰《弈國手徐星標墓誌銘》,謂星標父以弈破其家,弈卒不工。
星標年四五歲,見父與人弈,輒啞啞從旁指畫之。
稍長,有客至,尋其父弈,父適出,客戲謂星標能弈邪,則噭然應之曰:「唯。
」對局十餘子,客覺星標布置有異勢,佯起溲,遁去,星標後遂以國弈名於時雲雲。
惟弈譜無星標之名,殆即星友之別字也。
汪漢年繼周嬾予而起 汪漢年,歙人。
繼周嬾予而起,惜早卒。
朱某嘗作序贈之,稱其小詩詳雅中律。
謂天下是非毀譽,有一定而不可淆者,莫如弈。
方其勝負決於前,某也一品,某也二品三品,較然論定。
既極其詣,則其人雖吾所惡,但可詬及其人,終不得詬其藝之未至也。
程駿以弈自娛 樵髯翁,姓程氏,名駿,世居桐城縣之西鄙。
性疏放,無文飾,而多髭鬚,因自號曰樵髯。
少讀書,聰穎出凡輩,於藝術、匠巧、遊戲之事,靡不涉獵,然皆不竟其學,曰:「吾以自娛而已。
」尤嗜棋,常與裡人弈,不任苦思。
裡人或注局凝神,翁輒顰蹙曰:「我等豈真知弈者,聊用為戲耳,乃復效小兒輩強作解事耶?」時時為人治病,亦不用以為意。
諸富家嘗與往來者,病作,欲得翁診視,使僮奴候之,翁方據棋局,雖嘵嘵然,竟不往也。
艴山與客巢梅而弈 僧艴山,名超拳,無錫周氏子。
自受石豐記前後,結庵鄧尉之菖蒲潭,與諸名人結寒香社。
庵有古梅,甚高,乃架木為巢,與客對弈其上,遊人探梅詣其處,每於花下聞丁丁落子聲。
竹溪終日手談 瓜洲聞思庵僧宗智,字圓明,號竹溪,江都蔡氏子。
性高曠,與二三物外交,終日手談,一語不及塵務,人以高僧目之。
範西屏為弈家第一 乾、嘉間,弈藝盛行,而以海寧範西屏世勳為巨擘。
有先於範者曰黃某,久遊公卿間,稱國手,年亦倍長於範。
範甫垂髫,已精十訣,名聞江左。
及入都,諸鉅公設彩邀二人爭,勝負未分,以一角決上下。
範見黃握子不落,曰:「先生殆不欲戰乎?」黃忽色變曰:「孽也,天奪我矣,又何爭為!」遽咯血而死。
先是,富春韓某善弈,館某部郎家,部郎邀黃與韓對弈。
黃見韓年少,意輕之。
及布局,覺有異,即極力防拒,而輒為所窘。
黃或乘間出奇,韓信手以應,不費思索。
竟三局,黃三北焉,遂推枰起曰:「餘今適發隱疾,越日當與君決勝負耳。
」自是黃名稍遜,而韓技聞矣。
有某王好弈,頗精,聞韓名,召與弈。
自辰至日中,連和二枰。
末局,韓負半子。
蓋應召時,使者以王好勝為囑。
韓欲博王歡,而又不墮己名,故於進退間分毫不失如此,其苦心則過常局數倍矣。
黃偵知之,候韓出,即要於途,語之曰:「今願與君畢所長。
」韓辭以異日,不可,乃勉與弈。
及爭一角,韓反復凝思,卒不能應。
黃以冷語迫之,韓神色頓異,遽噴血數升,次日死。
越後二十餘年,而黃為範乘,若報復焉。
爾後範名愈盛,無與爭者。
袁子才嘗稱範為海內弈家第一,惟施定庵差相亞。
【按施十四成國弈,範十六成國弈,二人同學弈於俞長侯。
】然施斂眉沈思,或日晡未下一子,而範弈畢,輒歌呼睡去。
每見其對局時,範全局僵矣,隅坐者羣測之,靡以救也,俄而爭一刦,則七十二道體勢皆靈。
範與施嘗同客廣陵,借寓村塾。
施戲與館中童子弈,不勝,範繼之,亦不勝,皆悵然若失。
李松石雲:「範之於弈,如將中之嶽武穆公,不用古法,戰無不勝。
」臧念宣雲:「範之授子,靈奇變化,莫測端倪,如武侯八陣圖,五花八門,入其中者莫能自免。
」推許若此,可以知其弈品矣。
時有揚州鹽商胡肇麟者,好弈,梁魏今、程蘭如及施、範皆授以二子。
每對局,負一子,輒贐白金一兩。
胡弈好浪戰,不大勝則大敗,世稱之為胡鐵頭。
遇範、施輒敗,每至數十百子,局竟則白金纍纍盈幾案矣。
一日,胡與範弈,至中局,窘甚,乃佯稱疾罷弈,而急圖局勢,使急足求援於施。
施時客東臺,一日夜始返。
胡乃稱疾愈,出與範續弈,如施所教以應。
範笑曰:「定庵人未至,弈先至邪?」胡大慙。
胡受二子,與範、施弈三十餘年,然終不能成對手,故謂國弈實由天賦可也。
某歲,範至滬。
時倪克讓弈品居第一,次如富家祿等數人,技亦皆精。
富恆設局於豫園,招四方弈客以逐利。
範初至局觀弈,見一客將負,為指隙處,眾艴然曰:「此乃博彩者,豈容多語。
君既若此,何不一角勝負?」範曰:「諾。
」眾請出注,範於懷中出銀一錠,曰:「以此作彩可乎?」眾豔其金,爭來就。
範曰:「吾弈不禁人言,君等儘可熟商耳。
」枰過半,而眾無措手,乃急報倪。
倪至,亂其枰,曰:「此範先生也,何能與敵!」少頃,事遍傳於人,邑之富室延範下榻於西橋潘宅,請與倪弈。
範讓倪三子,局竟,仍未分勝負也。
與範同時之弈品稍下者,有李步青、臧念宣,初皆受二三子,後遂成對弈,然非真對手也。
蓋好名者每賄國弈求對子,國弈利其賄,亦許之。
故今譜胡肇麟亦能與施對局,實亦非真也。
範性醰粹,遇窶人子顯者,面不換色。
弈以外,介以千金,不一顧。
有所蓄,半以施戚裡,蓋藝成固可見道也。
施定庵與範西屏齊名 海寧施紹闇,字定庵,與其裡人範西屏以弈齊名於時。
定庵幼入塾,以性拙喜靜。
其父工詩文,善書法,兼畫蘭竹。
晚歲家居,酬應之暇,常焚香撫琴,對客圍棋。
定庵每於課餘侍側,聞聲心慕,請問其旨,則曰:「琴尚淡雅而鄙繁支,棋貴虛靈而病沾滯。
汝羸弱多疾,琴尤宜也。
」遂退而學琴。
後復嗜弈。
少西屏一歲,先後從越郡俞長侯遊,年十二而與師齊名,因慕之,亦從之學。
初,定庵受三子。
其來年,與西屏爭先。
徐星友尚受三子,獎之,定庵遂得《兼山堂譜》,玩索經歲,窺其奧。
又於吳興唐改堂大令署遇梁魏今、程蘭如,受先數局,技益進。
乾隆壬子,偕魏今遊峴山,見山下出泉瀠漾紆徐,樂之。
魏今曰:「子之弈工矣,盍會心於此乎?行乎當行,止乎當止,任其自然而與物無競,乃弈之道也。
子銳意深求,則過猶不及,故三載仍未脫一先耳。
」定庵乃悟化機之流行無跡象,百工造極,鹹出自然,則棋之止於中正,猶琴之止於淡雅也,乃益窮向背之由於未形,而決勝負之源於布局也。
自是遂薄遊吳楚,道漸廣,暇時即以常用活法以落子,定名黏句,葉韻分門,彙成一集,曰《弈理指歸》。
範西屏施定庵屈於擔草者 範西屏嘗遊甓社湖,寓僧寺。
一日,有擔草者來,請與弈。
竟數局,範皆負,大駭,問其姓名,不答,但微哂曰:「近時盛稱範西屏、施定庵為天下國手,實吾兒孫輩耳。
弈,小數也,何必問出身,與兒孫輩爭虛譽乎!」荷擔而去。
範以此嘔血死,施亦自是不敢與人談弈。
弈有十八國手 範西屏、施定庵而後,有十八國手,然皆有慚色矣。
通州李湛園、周星垣、侯官林越山,海寧陳子仙、僧秋航,江都周小松,宜興任惠南,其眉目也。
李湛園善弈 周介堂牧通州,嘗試士。
士有李湛園者,日將午,即納卷,文殊不工。
問何能,曰:「善弈。
」曰:「弈得不如汝文否?」曰:「不然。
」楸枰相對,至漏三下,周遽斂袖曰:「吾不如也。
」 李湛園不肯讓局 李湛園嘗遊京師,與王公大人弈,科頭跣足如平時。
與對局者或屢負,不肯讓。
良成善弈 蒙古良成,乾隆時之京口駐防鑲藍旗防禦也。
性脫略,不修邊幅,而富記憶力,經史過目,即終身不忘。
好弈,歷數晝夜不稍倦。
興至,輒廢寢饋,人與語,若不聞。
武進董文藝、丹徒李竹生、通州李湛園皆與友善。
三人亦善弈,因合撰《授子譜》以行世。
周星垣習弈期有六月 周星垣殫精習弈,專心緻志,嘗期以六月不下樓。
林越山勝薛生白 薛生白以弈負盛名於閩,林越山嘗與之對局,將負,越山指子沈思,得一刧,遂轉敗為勝。
越山年十八時,已以國弈名於時矣。
林越山讓任惠南 林越山嘗至粵東,與撫署幕僚任惠南弈。
局未半,惠南將北,越山故為拙行,遂讓以數子,然自是亦不復對局。
江君輔與某宦對局 婺源江君輔工弈,年十七時,一日有人至,謂中州某宦延請角藝。
某宦固亦以弈鳴者,君輔因隨之往。
月餘,抵宦宅,其人先入內見宦,詐雲:「吾途窮,鬻吾子為歸資。
」既得金立券,復泣請曰:「父子情不忍面別,請自後門去,免見吾子牽衣慘狀也。
」宦從之。
君輔坐堂上久,訝主人胡久不出。
忽一粗婢至,曰:「汝新來僕,主人命汝入見。
」君輔不解,方厲聲叱婢,宦從內出,持券示君輔曰:「爾父賣爾,今去矣,復何雲?」君輔曰:「異哉!誰為吾父也?汝數千裡遣使迎我手談,何忽為此不經語也?」乃出所著弈譜證之。
宦大驚曰:「汝弈果能勝我,言即不謬。
」連對數局,皆君輔勝,宦乃釋然,待為上賓。
留居數月,厚贐之歸。
陳子仙與董六泉對局 陳子仙之父,家小康,以好弈傾其資。
晚歲,至棲身破廟中,而嗜弈如故。
子仙能繼其志,終成國弈。
父常挈之至毗陵,與董六泉對局。
時六泉鬚髮皆白,子仙猶以紅絲飾辮也。
周小松與曾文正對局 曾文正公國藩好弈而不工,弈時則所患之癬益癢,時爬搔之。
嘗與周小松對局,小松授文正以九子,裂其棋為九品,乃僅得活。
文正大怒,小松行時遂無贐。
秋航將死與人弈 同治癸亥,僧秋航年一百十九矣。
居京師。
上元陳魯出知浙江衢州府,乃偕之至浙,留杭州。
翌年正月,徧辭同人,雲將西歸,且促為之祖道。
元夕前一日,同人餞之。
秋航故飲酒食肉如常人,是日且與一人對局。
弈竟,斂子入枰,曰:「今日之會難再,此局乃絕著也。
」眾不解,叩之,不告。
明日,趺坐而化矣。
某生以對弈為榮 光緒朝,王益吾祭酒先謙督學江蘇,曾邀圍棋國手周小松至江陰學署,令與南菁書院諸生之善弈者弈。
諸生震周名,逡巡不敢往。
蘇人某,性卑鄙,棋甚劣,好自負,以得入學署對弈為榮,遂欣然而往。
比對局,某無子得活,乃抱頭鼠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