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類
關燈
小
中
大
勤公祖蔭以前一年及第,闈後,乃與小門生稱新同年。
倪恩齡場前中進士 鹹豐庚申會試,應試者不及歷屆之半,以粵寇肆擾,各省亂事未已,無力成行也。
邊省竟全無之,惟雲南有一人,為倪覃園太守恩齡,乃早年留京者。
羣知其必中,故於場前,已有戚友向之稱賀矣。
張文襄憾不狀頭 張文襄少時,文章豐采,聲譽藉甚,惟性落拓,耽麴蘗,醉後好為狂言險語,聞者卻走,有時醉甚,則和衣而臥,笠屐之屬往往發見於枕隅。
某年,其族兄文達公之萬以第一人及第,張大恚,慨然曰:「時不我待矣!」自此遂戒酒不飲,一改其舊日行逕,不數年,亦以第三人及第。
然猶以不獲作第一人,終遜文達一籌,至暮年恆引為憾事也。
徐郙會試未搜檢 徐頌閣協揆郙,以同治壬戌通籍。
是科會試檢查極嚴,凡攜片紙隻字者俱屏斥,搜檢者及徐而倦,得不搜。
孝欽後擬作會試試帖 孝欽後工試帖詩,每歲春闈,及殿廷考試,輒有擬作。
同治乙醜科會試,詩題「蘆筍生時柳絮飛」得「生」字,擬作雲:「南浦篙三尺,東風笛一聲。
鷗波連夜雨,萍跡故鄉情。
」又同治癸酉科考差,詩題「江南江北青山多」得「山」字,擬作雲:「雨後螺深淺,風前雁往還。
舍連春水泛,峯雜夏雲間。
」 會試卷用幾希字 同治甲戌會試,某同考官薦一卷頗佳,三題「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文有「人存所以以驗幾希也」句。
總裁批雲:「幾希字生。
」遂置之。
聞者大笑。
王半唐會試詩出韻 臨桂王半唐給事,名鵬運。
光緒庚辰應禮部試,詩題「靜對琴書百慮清」得「清」字,乃末聯用離塵二字葉韻。
卷經同考廖穀似中丞壽豐呈薦,而堂批謂此卷擬中已三日矣。
覆閱詩末出韻,擯之可惜。
半唐雅擅倚聲,夙揅宮律,四聲陰陽,剖析精審,乃至作試帖詩而真庚混淆,詎非咄咄怪事耶?半唐嘗曰:「進士者,器之貴重而華美者也。
是有命焉,不可倖而緻也。
」半唐,一字幼霞。
己醜會試錯認顏標 光緒己醜會試,正總裁為李文正公鴻藻,欲取中天津辛元炳,誤以許葉芬荒率之文為辛,置第一。
辛文實充暢,竟抑置謄錄,蓋實錯認顏標作魯公也。
張季直會試見擯 光緒己醜,潘文勤公祖蔭亦典春試,亟欲得張謇卷。
揭曉,竟無名,潘目同考官熙麟曰:「此必汝不識文,橫加勒帛耳!」熙檢薦卷簿則張卷已薦,為潘所自擯,以語潘,潘大沮喪。
謇,字季直,通州人,後以一甲第一人及第,官翰林院修撰。
眉壽八進士 光緒己醜會試之前,潘文勤公為鄉人之入闈者,設送場宴。
座客惟吳大澂非舉子,中有江寧許鶴巢玉瑑者,文名籍甚,官中書,門徒甚眾,以腹疾未到。
席次,潘語客曰:「我新得一鼎,考其款識,乃魯眉壽鼎也,今刊有圖說。
」語畢,徧贈座客。
吳攜歸,置之案,王勝之太史同愈見而愛之,乞之去。
及試期,潘充總裁,二場《詩經》題為「眉壽保魯」,得圖者鹹撇去常解,以鼎詁題。
榜發,中式八人,同宴者七,元和江建霞京卿標亦在其中。
其一即王,得亞元,是日本未與宴也。
許獨以疾不赴宴,遂向隅,後屢試不第,以中書終。
壬辰會試誤認顏標 光緒壬辰會試前,張謇、劉可毅等同謁翁相國同龢。
既見,寒暄已,翁曰:「今日時勢,宜統籌全局。
」再三言之,張不省,劉默志焉。
是春,翁主禮闈,首題為「君子矜而不爭」兩章,劉即以統籌全局字嵌入破題。
翁得卷,狂喜,定為元,批詞有「為國家得人慶」之語。
及拆封,非張,劉之名係新易者,翁亦大沮。
後詢知劉原名毓麟,亦江南名士,始少慰,曰:「差強人意。
」是科第二場,《詩經》藝為「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四句。
劉卷有句雲:「策馬三韓,雪花如掌。
」張昔年曾從合肥吳武壯公長慶戍高麗,翁以為作是語者,季直無疑,不待搜尋,定為首選。
及揭曉,又為劉,是亦錯認顏標作魯公也。
沈友卿甲午會試為房首 汪柳門侍郎鳴鑾所作帖括,曰《能自彊齋制義》,聲調圓熟。
光緒初,順天鄉會闈墨,皆以聲調為主,應舉者輒取是編而揣摩之,無不入彀。
然汪夙以博雅自負,見友人案頭有藏此編者,輒毀裂之。
甲午春,充會試總裁,搜羅才俊,題為「達巷黨人曰」二句。
有以大哉二字分作兩大比,用《尚書》哉生魄之義,以哉為首者。
有以麟鳳鴻狗分作四大比者,鴻取觀鴻之義,狗取纍纍然如喪家狗之義。
有陝西舉人某,以黨人為秦人,破題有「莫謂秦無人者」句。
武進沈友卿太史同芳闈作沈博絕麗,同考官某讀之不甚解,將棄之。
適常熟翁山弓夫太守斌孫在側,大驚賞,因告李牧齌閣學盛鐸曰:「某房有江蘇卷,必為君辛卯在江南所得之士。
某以其文辭古奧,將棄之,速為轉圚,無失也。
」李因請於某,代為擬批,薦於汪。
汪撃節稱賞。
拔為房首,列第十二名。
以進士獎給日本人 日本文學博士服部宇之吉嘗為京師大學堂師範館教習,光緒戊申十二月回國,學部曾為之奏請賞給文科進士,奉旨依議。
舉人瀛臺覆試 順治丁酉,世祖命南北中式舉人在瀛臺覆試,題即為《瀛臺賦》。
是時每舉人一名,命護軍二員,持刀夾兩旁,與試者鹹慄慄危懼。
常熟陳溯潢亦在列,其父貢生式嘗作《燕都賦》,溯潢夙誦之,未忘也。
至是點綴成篇,遂蒙欽定第一。
謝煥章覆試革舉人 雲南舉人謝煥章年逾六十,甫捷鄉闈,入都會試。
其覆試之文,理境深奧,閱卷者李某幾不能句讀,以為文理欠通,竟坐褫革。
謝固滇中名宿,有及門八人,同上公車,鹹憤不與試。
羣起揭控,事聞於朝,特派大臣覆閱,謝得開復,作為本應罰停會試一科。
而開復已後試期,應無庸再議,然謝之文名,由是盛傳日下。
高宗臨幸覆試場 乾隆甲寅鄉試之覆試日,欽命題為「山節藻梲」二句,「於季桓子」六句,詩題「窗明幾淨」得「行」字。
日未午,監試官忽命眾跪,則高宗出也。
詢有完卷者否?時無一完卷者,惟一人以完卷未謄真對。
命取其稿呈覽,禦筆為改詩一韻,其人竟以此獲首列。
會試、鄉試、覆試題,例命解元謄寫,其原題仍恭繳,鄉試解元或不到,則旗魁代之,皆跪而書。
正午,例賜松餅四枚奶茶一甌以餉之。
俞蔭甫覆試冠多士 嘉、道以後,殿廷考試,尤重字體。
道光庚戌,德清俞蔭甫太史樾成進士,素不工小楷,覆試竟冠多士,蓋由於曾文正公之賞識也。
時文正方以少宗伯充閱卷官,得俞文,極賞之,且因其詩首句雲「花落春仍在」,謂與小宋「將飛更作迴風舞,已落猶存半面妝」無異,他日所至,未可量也。
遂以第一進呈。
後俞典學河南,以人言罷職。
同治乙醜寓書文正,述及前事,且曰:「由今思之,蓬山乍到,風引仍迴,洵符落花之讖矣。
然窮途著述,已及百卷,儻有一字流傳,或亦可雲春在乎?」因自顏所居曰「春在堂」。
莫寶齋監試列前茅 莫寶齋,名晉,仁和人,少入成均,法時帆祭酒式善最賞識之。
每試必前茅。
性和藹,酷好宋儒書,嘗注五子《近思錄》,又默誦朱子《或問》不遺一字。
成乾隆乙卯探花,數任江蘇學政,所取皆寒畯士。
朝考殿試重楷法 朝廷重視翰林,而取之之道以楷法,文之工拙弗計也。
新進士殿試用大卷,朝考用白摺,閱卷者偏重楷法,乃置文字而不問,一字之破體,一點之汙損,皆足以失翰林,此之流毒,實道光時大學士曹振鏞種之。
振鏞在樞府,宣宗以閱疏太煩為苦,振鏞教以挑剔小過誤字加之嚴譴,則臣庶震懾,封事自稀,可不勞而治。
宣宗納之。
其後廷試亦專剔誤字,不復衡文。
桎梏天下之人才,納諸無用之地,振鏞之罪也。
朝殿卷文須齊腳 乾、嘉以來,朝殿卷無齊腳之說,道光後,文不齊腳者概擯不錄,於是齊腳成為慣例。
鹹豐庚申,張文襄公之洞廷對時,發揮時事,歷引先朝聖訓,皆三擡寫,得一甲第三。
其後有效之者,或誤引聖訓,或擡寫錯誤,緻失館選,故不敢輕效也。
德宗閱朝考卷而歎 德宗嘗閱朝考卷,見其語多頌揚,意皆從同,乃掩卷而歎曰:「以此甄錄人才,奚怪所學之非所用也。
」 朝考避翠浪字 孝欽後之咳名為翠妞兒三字,故館閣中人應試,凡詩賦中翠字,均避不用,然惟久於京華者始知之,外省士子不及悉也。
某年新進士朝考,題為「麥天晨氣潤」,一進士詩中用「翠浪」二字,閱卷者大駭,謂翠字已不可用,況更加以浪字。
倘進呈,必大觸聖怒。
蓋京中俗諺,以浪為婦女風騷之代名詞也。
同列以是卷詩文均佳,擬為周旋之,然終恐或遭不測,無人肯負責任,卷遂被斥。
禁殿試前進士頌聯 乾隆戊午,高宗諭曰:「向來新科進士於殿試之前,有呈送頌聯之陋習,近來此風又覺漸熾。
夫士子進身之始,即從事於請託奔競,則將來服官,尚安望其有所樹立,以備國家之用。
而大臣等亦宜精白乃心,絕請託之私,為國家培正才。
該部出示曉諭,嚴加禁止,倘有違旨仍蹈故轍者,經朕訪聞,或科道官參奏,必將與受之人一體從重治罪。
」尋以士子進身之始,即習為獻諛之詞,尤非導之以正。
古人對策中無此體裁,殿試之期,上親製策問,試題不拘舊式,以免諸生預先揣摩。
諸生策內,不許用四六頌聯。
進士殿試之臚唱 進士及第,有臚唱,臚凡五唱,第一甲第一名某,第二名某,第三名某,二甲第一名某等,三甲第一名某等,其聲凝勁以長。
是日,榜眼探花送狀元歸第,探花送榜眼歸第,探花自歸第,無人送。
然名曰歸第,實歸其本省之會館,雖有私第,必先至會館而後歸也。
其會館中人,先已召集名伶演劇,張盛筵,待賀客,歷科鼎甲之在京者畢至。
徐立齋殿試第一 徐立齋相國元文臚傳日,世祖召見乾清門,還啟皇太後曰:「今歲得一佳狀元。
」賜冠帶服物,視舊典有加。
嘗從幸南苑,賜乘禦馬,命學士折納庫為執鞚,館師也,元文遜謝,乃改使侍衞。
又嘗晚對便′殿,夜分,賜饌畢,世祖問從者得無饑乎?亦命賜以食。
劉子壯殿試第一 順治己醜,世祖臨軒策士,諭令廷對不用四六舊套,劉子壯對策稱旨,親定一甲一名,與榜眼熊伯龍齊名。
子壯,黃岡人,字克猷,名滿天下,楚北文章家推為巨擘。
伯龍,漢陽人,字次侯,尤工古文,著有《穀貽堂文集》。
秦鉽殿試卷書法 順治乙未,會試榜發,世祖命取諸進士之原卷進禦,覽之稱善者數四。
及殿試卷進呈,閱至第三人卷,顧謂讀卷官傅以漸曰:「卿知此卷為誰?」傅謝不知。
世祖曰:「此會元秦鉽作也,朕於其書法知之。
」及折卷,果然。
世祖大悅,召見於南海子,賜袍服,比第一人。
殿試之地址 國朝策試進士,賜及第出身,本沿明代舊制,諭令射策於天安門外。
至順治戊戌,世祖從禮部之請,乃改於太和殿丹墀。
或為六言詩以紀之,中有句曰:「從此太和翔洽,舉頭益見天安。
」 葉九來殿試被擯 葉九來,名奕苞,為掌院學士訒庵從弟。
殿試本擬二甲第四名,聖祖已呼召,宣付至四十人矣,忽顧杜立德、馮溥、葉方靄、項景襄、李天馥曰:「此外豈無龍虎漏珊瑚之網者乎?」於是馮以徐源、林鹹清、王嗣槐對,杜以白夢鼐、施清、高向台對,而葉操吳音以奕苞對,曰:「渠,臣從弟也,臣若不舉,彼必啣恨刺骨。
」天顏不懌,悉罷去,而以邵吳遠、嚴繩孫補之。
姜西溟殿試第三 慈谿姜西溟,名宸英,以布衣薦入史館。
聖祖嘗語近臣曰:「姜宸英古文為當今作者。
」每榜發,輒遣問姜宸英舉否。
然年七十,始以第三人及第。
父子殿試對策 河南鄢陵王鳴球,為順治庚子解元。
康熙甲辰成進士,至丁未,補應殿試,適其子曰溫以是科捷南宮,於是父子同日對策大廷。
殿試進呈十卷 殿試卷先擬十本進呈,恭候欽定名次,自康熙乙醜會試始。
殿試策清漢合璧 國初,新庶常年少者多派習清書,蓋期其兼綜九能儲承明制誥之選也。
至殿試對策,則從無以清書入卷者。
康熙戊辰科進士仁和淩紹雯少習清書,廷對日,用清、漢合璧體書寫,讀卷諸臣,靡可位置,乃以之殿二甲。
大臣子弟殿試皆三甲 康熙庚辰,殿試榜將發,上諭內閣曰:「大臣子弟皆置三甲。
」 何義門為不殿試之翰林 閻潛邱,名若璩,初交何義門。
何年二十四歲,日與議論時文。
潛邱將明二百年名家制義,其中錯解題誤用事者悉標出之,裝為一帙,凡百條,謂此乃代聖賢立說,豈有使別字用譌事者。
義門擊節歎賞,歸而鈔撰制義,為《行遠集》,悉如潛邱之旨,義門曰:「如此,方見制義之難。
」 自是,義門益工制義,然搆思頗不迅捷,每應舉,俱曳白。
而數遊京師,其科第皆出欽賜,後以安溪李文貞薦,得校書祕閣。
又好指摘人詩文疵累,貴人多側目,忽搆蜚語。
時聖祖在圓明園,詔下獄,復詔親王勘問,鋃鐺周身,官吏擁挾,而親王尚未出,乃鎖義門於別室。
義門出袖中《易經》朗誦之,已而鼾聲如雷。
官吏怪詰之曰:「爾此時尚能熟睡耶?」義門笑曰:「我自讀書外,不知有他也。
」親王出問曰:「爾既為讀書人,當謹守禮法,豈可妄肆雌黃?若是則處士橫議也。
」義門曰:「王大人差矣,孟子當衰周無道之世,故言處士橫議。
方今聖王在上,豈有此事?」親王復命,聖祖復命檢其寓中筆墨可有狂悖語,竟無有。
所存邸鈔,凡有上諭者,下注曰:「臣何焯恭閱。
」又有辭友人饋金劄稿。
聖祖嘉其忠愛廉潔,欽賜翰林院庶吉士,使校書如故。
王敬銘殿試第一 嘉定王丹思殿撰敬銘以康熙丁亥迎鑾進詩畫,稱旨,入直暢春園,充武英殿纂修。
書成,議敘不就。
癸巳春秋鄉闈,【是科春闈鄉試秋闈會試。
】聯捷成進士,殿試一甲第一名。
臚唱畢,聖祖謂近臣曰:「王敬銘久直內廷,是朕親教出來者,授修撰,賜宅一區。
」己亥,侍直熱河,上問而父年幾何?以父母年皆七十對,禦書《齊年堂》額賜之。
尹似村為殿試秀才 尹似村為尹文端公第六子,祖父宰相,兄弟皆尚書侍郎,而似村自號殿試秀才,不就職,賦詩種竹以林泉終。
殿試秀才者,以乾隆丁卯科試,諸生閙場,高宗惡之,親自監試,似村獨蒙欽取故也。
殿試閱卷之圈 禦史眭朝棟既以乾隆辛巳會試充同考官之前,請復迴避卷被誅,軍機大臣、司員鹹為人所指摘。
而乾隆庚辰,狀元畢秋帆、榜眼諸桐嶼,亦皆官軍機中書。
故都下蜚語,有「歷科鼎甲皆為軍機所佔」之說。
會試榜發,趙雲崧又以軍機中書得雋。
適劉文正公統勳、劉文定公綸充閱卷大臣,趙慮以避嫌見擯也,乃更易書法,仿歐陽率更體繕之。
文正、文定初不知,已列之高等,及將定進呈十卷,文定恐趙卷入一甲,又或啟形迹之疑,且得禍,乃遍檢諸卷,意必將趙卷置十名外,彼此俱無累矣。
及檢一卷,獨九圈,當以第一進呈。
九圈者,卷面另黏紙條,閱卷大臣各以圈點別優劣於其上。
是歲閱卷者九人,九人皆圈者,惟此一卷。
文定疑為趙卷,以示文正,文正笑曰:「趙雲崧字迹,雖燒灰,亦可認,此必非也。
」蓋趙初入京時,曾客文正第,愛其公子文清公墉書法,每仿之。
及直軍機,趙以起草多不楷書,偶楷書,即仿文清體,而不知趙更擅率更體也。
文定則謂遍檢二百七卷,無趙書,則必變體矣。
文正又覆閱,謂趙文素跅弛不羈,亦不能謹嚴如此,而文定終以為疑。
將軍兆惠時方奏凱歸,高宗為隆其遇,特派入閱卷。
兆自陳不習漢文,上諭以諸臣各有圈點為記,但圈多者即佳。
至是,兆檢得趙卷獨九圈,餘或八或五,遂以第一進呈。
王文端殿試第一 韓城王文端公傑未遇時,在陝甘總督尹文端公、巡撫陳文恭公幕府,立品正直,尹、陳皆甚重之。
乾隆辛巳,捷南宮,殿試卷列第三。
是科因禦史奏改先拆彌封,傳集引見,高宗是日閱十卷,幾二十刻,特拔文端卷置第一。
《禦製辛巳禦殿傳臚紀事》詩有雲:「西人魁榜西平後,可識天心偃武時。
」蓋是時西域底平,開疆蕆績,而文端適掄元,故特及之。
任子田殿試為二甲首 泰州任子田,名大椿,記誦博洽,尤長於三禮註疏,六書訓詁。
乾隆己醜成二甲一名進士,浮沈郎署,晚年始授禦史,未上而卒。
自開國以來,二甲一名進士不入詞館者僅三人,子田實居其一。
劉鳳誥殿試給燭 少保劉鳳誥為乾隆己酉探花,殿試日,天已昏,文尚未成,監試大臣欲逐之出,常宗伯青曰:「此生書法極秀勁,可給燭,使終篇。
」榜發,擢高第,遂於常終身執弟子禮。
性豪宕,少假館蔣司馬元益宅,蔣喜其俊雅,欲納為壻。
久之,使酒詈僕夫,蔣曰:「非大器也。
」善遣之,洊至吏部侍郎。
與修高宗實錄,告成,加太子少保。
嘗督學浙江,以嚴酷馭士子,為言官所劾,謫戍黑龍江。
適將軍有賀表,命代撰,表至,仁宗謂近臣曰:「此劉鳳誥筆也。
其文愈佳於昔,可謂窮始工也。
」未久,放歸田裡。
殿試進呈十二卷 乾隆庚辰,秦文恭公蕙田等以殿試進呈前十本外,尚有佳卷,特旨許以十二本進。
是科十四名以前並入翰林。
【同治以來二甲二十名前均入翰林,幾同成例。
】至乙卯恩科,大學士和珅讀卷,以無佳卷,止取八本呈禦覽。
殿試有兩傳臚 嘉慶某科,一甲一名為潘世恩,二名為陳雲。
二甲一名為張春山,三甲一名為馬秋水。
時人為之語曰:「必正妙常雙及第,春山秋水兩傳臚。
」蓋世謂二甲一名為金殿傳臚,三甲一名為玉殿傳臚也。
洪瑩默寫殿試策 嘉慶己巳殿試後兩月,給事中花傑誣劾戴文端公營私舞弊各款,並連狀元洪瑩,謂與戴衢亨交結情密,故援引為一甲一名。
仁宗特派滿洲軍機章京傳洪由福園門帶至上書房,命二阿哥監看。
令其默寫試策,核與原卷相符,上稱為真才實學,並以洪橫被詆誣,賞紗二件,以示獎異。
花所劾文端他事,經諸大臣會訊,均子虛,交部議罪。
殿試之臣對臣聞 凡殿試策,起必曰臣對臣聞,止必曰臣謹對。
某科,有富家子應鄉會試,倩人捉刀,遂魁兩榜。
殿試日,策題既下,侍衞露刃立階下,毛髮森豎,不敢復萌故態。
搜尋腹笥,一無所有,日晡猶未成一字,不得已,乃援筆書其上曰:「臣對臣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臣不知,臣不敢妄對,臣謹對。
」 蘇人殿試多鼎甲 嘉慶以前,鼎甲之盛,莫盛於蘇州府,而狀元較榜眼、探花為尤多。
以狀元言之,順治戊戌為常熟孫承恩,己亥為崑山徐元文;康熙丁未為吳縣繆彤,癸醜為長洲韓菼,丙辰為長洲彭定求,己未為常熟歸允肅,乙醜為長洲陸肯堂,甲辰為常熟汪繹,壬辰為長洲王世琛,乙未為崑山徐陶璋,戊戌為常熟汪應銓;雍正丁未為長洲彭啟豐;乾隆丙戌為吳縣張書勳,己醜為元和陳初哲,辛醜為長洲錢棨,庚戌為吳縣石韞玉,癸醜為吳縣潘世恩;嘉慶壬戌為元和吳廷琛,戊辰為吳縣吳信中;道光壬辰為吳縣吳鍾駿。
以榜眼言之,康熙丁醜為常熟嚴虞惇,乙未為吳縣繆曰藻;嘉慶乙醜為長洲徐頲,辛未為吳縣王毓吳。
以探花言之,順治乙未為長洲秦鉽,己亥為崑山葉方藹;康熙庚戌為崑山徐乾學,癸醜為崑山徐秉義,丙辰為常熟翁叔元,壬戌為長洲彭寧求,壬辰為吳江徐葆光;乾隆乙卯為吳縣潘世璜;嘉慶辛未為吳縣吳廷珍。
陳繼昌力疾應殿試 桂林陳蓮史方伯繼昌殿試時,力疾對策,僅得完卷。
閱卷大臣初擬第二,歙曹文正公振鏞謂本朝百餘年來,三元祇一人,無以彰文明之化,改置首列,遂以三元及第。
其座師刊「桂林一枝石」章贈之。
殿試不宜專重字體 鹹豐辛亥,禦史王茂蔭奏稱「殿試朝考務重文義。
嗣後請讀卷閱卷大臣,不論字體工拙,專取學識過人之卷進呈欽定,批明刊發,使天下曉然於朝廷所重在文不在字」雲雲。
禮部駁之。
崇文山殿試第一 崇綺得殿撰,當殿試未唱名時,上親揭試卷,見其名,以舊例,旗人不列鼎甲,然又難復改,因將鼎甲三名復入筒中,三入,皆崇也,因不改。
崇,字文山,三等承恩公,蒙古人。
翁曾源殿試第一 同治癸亥,狀元翁曾源為常熟相國文端公心存長孫,皖撫文勤公同書子,以監生賜舉人貢士。
應廷試,臚唱遂第一。
蓋其時文勤方以勦寇失機論大辟,繫請室,文端再起入閣,以子罪不測,居恆輒戚戚,故孝貞、孝欽兩後特沛殊恩,以慰其心也。
曾源擢第後,即稱心疾歸裡,不復出,二十餘年而卒。
或曰:曾源儀貌秀美,入翰林,未久,即有旨召見。
入對,則孝欽後獨坐便殿,謝恩畢,跽案側,溫旨問其學業及文端近狀甚悉。
忽曰:「李義山詩,有『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句,予嫌其未愜,欲改為『靈犀一點有心通』,似勝原句。
而上句苦難妥協,汝為予改之。
」曾源戰栗不知所對。
久之,孝欽大笑,令內監引之出。
歸告文端,皇然失色,曾源亦大懼,即日佯狂移疾歸。
張文襄殿試對策 南皮張文襄公之洞既捷春秋闈,應同治癸亥殿試。
其對策,敷陳時事,不依常格。
初,吳縣吳清卿中丞大澂方以貢生應詔上書,言殿試對策或有讜論,閱卷者慮觸忌諱,每匿不以聞,請申壅蔽之罰。
至是,閱卷大臣見文襄卷,甚疑怪,然奇其才,不敢棄置。
乃公擬第十進呈,孝欽後特拔置第三。
殿試卷作顏字 光緒癸未之殿試也,讀卷者有張佩綸、周家相。
先是,周見閻文介公敬銘,詢其子學何書?閻曰:「臨顏帖,懸腕作小楷也。
」及讀卷日,有一卷字體詰曲,每溢格外,周詫曰:「此必閻迺竹也。
」迺竹為文介之子,張遂力與李文正公鴻藻言之,得置第四。
及拆卷,則為朱古微侍郎祖謀,而閻固未嘗作顏字也。
舉人中書之殿試 歷屆會試,由舉人內閣中書中 式者,殿試日,既領題,得攜卷回直廬填寫,書籍文具,先存直廬,不必臨時攜舉,一便也。
幾案視席地為適,二便也。
饌茗有廚役伺候,三便也。
刮補託能手代勞,四便也。
傍晚得隨意列燭,五便也。
惟地屬中祕,外人未便闌入,刮補等事,必同僚交契者為之。
即試策中條對排比,亦可相助為理,俾得專力精寫,不至限於晷刻。
有此種種便宜,故每科鼎甲,由中書中式者,往往得與其選。
光緒中葉,某修撰書法能工而不能速。
殿試日,已薄暮矣,猶有一行半未畢,目力不復辨。
正惶急間,適監場某貝勒至,悅其字體婉美,竟旁立,然吸煙所燃之紙煤照之。
屢盡,屢易其紙煤,且屢安慰之,謂:「姑徐徐,勿亟也。
」迨竣事而紙煤亦罄矣。
殿撰感恩知己,臚唱後,以座師禮謁之。
殿試卷有重字 光緒庚寅科吳肅堂修撰魯之殿試卷,其中重寫一「而」字,惟適當翻頁之處,一在前頁末,一在後頁首,閱卷者匆匆翻過,未及覺察,遂得大魁。
迨下科琉璃廠懿文齋書肆將原卷張於壁間以示人,全幅瞭然,其誤乃見。
蓋向例,逢會試年,琉璃廠紙筆文具店必設法將上數科三鼎甲殿試卷橫張於壁以示人,俾考試者知所效法。
觀者愈多,則生意愈盛,亦招徠之妙法。
懿文齋、松竹齋,其尤著者也。
文道希殿試有筆誤 萍鄉文道希學士廷式夙負盛名。
光緒壬辰廷對,誤書閭閻為閭面,經讀卷大臣籤出,而常熟翁叔平相國同龢則言閭面二字,確有來歷。
或猶與之爭曰:「殆筆誤耳!」翁曰:「曩吾嘗以閭面對簷牙,詎誤耶?」文竟以第二人及第。
殿試各卷名次 閱卷大臣,以奉旨派充時名次先後為序,位在甲者所取第一卷為第一,位在乙者,所取第一卷為第二。
如大臣八人,則位庚辛者,所取第一為七為八也,甲所取第二,宜為第九,不可紊也。
間有破例者,如翁同龢、徐樹銘同充閱卷,翁甲而徐乙,徐為翁之師,翁以元卷讓徐。
潘祖蔭以門地才學淩駕同列,亦間有占前者。
光緒己醜,閱卷大臣為李鴻藻、翁同龢。
翁得費念慈卷,欲以狀元畀之。
商諸李,李已得張孝謙卷,堅持不可易,翁爭不已。
乃兩置之,改為張建勳、李盛鐸是也。
進呈後多照原擬,亦間有更動者,如乙未之蕭榮爵擬狀元,駱成驤擬傳臚。
進呈後,德宗見駱卷起語:「臣聞殷憂所以啟聖,多難所以興邦。
」時方新敗於日本,德宗大感動,乃以駱魁天下,改蕭為第四。
俞陛雲殿試第三 俞蔭甫太史之孫陛雲,光緒戊戌科以第三人入選。
聞報,大喜,撰一聯榜其室,句雲:「歎老夫畢世居稽,藏書數萬卷,讀書數千卷,著書數百卷;喜小孫連番儌倖,院試第一人,省試第二人,廷試第三人。
」陛雲,字階青。
翰林散館考試 翰林院庶吉士散館考試,留館者不斤斤於名次之高下。
名單進呈,候皇上硃筆圈出,有高列而不留館者,有以樞臣之力以二等獲留者。
三鼎甲先授職,不俟三年散館,即得為學政主考。
故得科名者,以鼎甲為最榮。
何焯以下等留館 長洲何義門學士焯博極羣書,長於考訂,其手校書籍,後人不惜重金購之。
康熙朝,以李文貞公光地薦,特賜舉人進士,授編修。
及散館,竟 列下等,應改官,奉旨著留館,再教習三年。
梁啟心恩免散館 乾隆己未,仁和梁蔎林庶常啟心侍養家居,特旨免其散館,授職編修。
蔎林為文正公詩正之兄。
錢文敏散館曳白 錢文敏公維城,乾隆乙醜狀元,選為清書翰林。
性敏,以清書易學,不甚措意,至散館曳白。
高宗大怒曰:「錢維城以國語為不足學耶?乃敢抗違定制。
」將置於法。
傅文忠公代請曰:「錢某漢文優長,尚可寬貸。
」上召至階下,立命題考之。
乃倚礎石揮毫,未踰刻,已就。
上異其才,命供奉南書房,洊擢至戶部侍郎,寵眷甚篤。
閻文介散館列乙等 道光丁未庶常散館,賦題為「擬庾子山春賦」,既限官韻,又令能記原賦者步原韻。
閻文介公敬銘志在必得一等,因用原韻,而後半竟不能全記,韻腳遂大亂,考入乙等,以部屬用。
閻侘傺特甚,後雖入相,猶以此為憾也。
聖祖試年羹堯 年羹堯少官都下,好冶遊,而博聞強記,文譽甚彰。
一日試翰林,題為「西南墾荒防邊事」,年備言地理險要,聖祖大悅。
未幾,遂以閣學擢巡撫。
然少年得志,意氣頗盛,或規之,乃折節談宋明理學書,傾心陽明,尤慕陸宣公之為人,為人書字,多錄陸之奏議。
考選南書房翰林 鹹豐庚申五月,考選南書房翰林,詩題為「擬鮑明遠數詩」。
詩載《文選》中,所謂「一身出關西,二年從車駕」者也。
而與試諸人竟無人能記全詩者,雖順德李芍農侍郎文田,亦不能憶之。
紀文達應翰林館課 乾隆某年,翰林館課題「痀瘻丈人承蜩賦」,以「用志不紛乃凝於神」為韻。
時獻縣紀文達公昀方入詞垣,課作押乃字,官韻雲:「沈幾觀變,聳肩第覺其成山。
定息凝神,拄杖休嘲其似乃。
」【唐無名氏嘲傴僂人詩:「拄杖欲似乃,插笏還肖及。
」】 翰林大考始於雍正 雍正癸醜四月上諭:「嗣後庶吉士等雖經授職,或數年以後,或十年,朕再加考驗,若依然精熟,必從優錄用,以示鼓勵。
其或遺忘錯誤,亦必加以處分。
」是為翰林大考之始。
大考之升降 故事,大考翰詹,惟一等及二等前數名得遷擢,稍後或被文綺之賜,中贊以上列三等末,率改官降黜,編檢奪俸,至四等,則無不降斥矣。
乾隆戊辰大考,諸城竇總憲光鼐時官編修,名列四等,高宗夙知竇,特遷為右中允。
汪廷璵以大考授講學 乾隆壬申,禦試翰詹諸臣於正大光明殿,以「納涼賦」為題,作者多規橅《上林》、《子虛》,鋪陳宮殿苑囿。
汪侍郎廷璵時為編修,獨以宵旰憂勤民事立言,特擢一等一名,超授侍講學士。
嗣充日講起居注官,又充會試同考官,又充武會試副總裁官。
大考之黜陟 故事,詞臣以大考休官,如外吏之幹六法,無仍還原秩者。
德州宋蒙泉廉訪弼以編修充《續文獻通考》纂修官,同事十數人,皆後進,徵文獻者鹹以宋為歸。
乾隆癸未禦試正大光明殿,引見,有旨令以原官休緻。
當時諸總裁合詞奏宋弼學問篤實,著述精勤,請留之書局,由是供職如故。
後以贊善分巡鞏秦階道,擢甘肅按察使。
法式善大考兩降 時帆祭酒法式善雄文邃學,列清班者二十載,而未一與文衡。
兩應大考,俱佐遷,則以書法甚古拙故也。
蓋乾隆朝已重字不重文矣。
阮文達大考第一 阮文達公以乾隆辛亥大考第一,由編修擢詹事府少詹事。
是年大考,題為「擬張衡天象賦」、「擬劉向封陳湯甘延壽疏」,并陳今日同不同,賦得眼鏡詩。
閱卷大臣極賞擬賦博雅,而不識賦中峜字音義,【峜音計,《管子?輕重戊篇》:「虙戲造六峜,行以迎陰陽。
」】竟置三等。
旋檢字典,始置一等二名。
奉諭:「第二名阮元比第一名好,疏更好,是能作古文者。
」親改為一等一名。
文達嘗自謂所以得改第一者,實因疏中所陳今日三不同,最合聖意也。
周興岱大考四等 侍郎周興岱官翰林院編修時,大考列四等。
周興岱規避大考 周興岱以典試江西獲咎,部議奪職,特旨用為翰林院侍讀學士。
次年為嘉慶癸亥大考,屆期,興岱以頻歲有疾,懇請休緻。
上諭斥其不早陳奏,有心取巧,勒令休緻。
尋復賞編修,因其父煌曾充上書房總師傅,而興岱亦儤直南齋有年也。
陳傳經大考三等 海寧陳傳經文章名海內,官翰林院編修時,仁宗嘗問董文公誥曰:「東南世家子弟,在朝列有文學者,朕欲拔一人用之。
」文恭即以陳名對,且備舉其行誼。
會大考翰詹,仁宗閱其卷,諭文恭曰:「陳傳經寫作俱佳,已置一等第一矣。
」文恭告陳,私為慶幸。
比榜出,名在三等,大惑不解。
越數日,仁宗又諭文恭曰:「曩本置陳傳經第一,不知何時將其卷夾入三等中。
」惋惜久之。
奎照奎耀同應大考 嘉慶戊寅大考之次日,仁宗召英相國和諭曰:「汝子奎照、奎耀試作,耀當在二等,照次之。
今日閱卷,未嘗宣露一字,俟拆封後,看若何?」既而耀居二等,照列三等,仍為滿洲第二名。
越日,聖駕詣東嶽廟,小黃門傳諭雲:「文章自有定評,日昨所斷竟不爽。
」 大考第一之賦 道光朝,大考翰詹,以「遠佞賦」為題,押厥字韻。
有一卷曰:「譬彼欲求至寶,譁囂何取於沽諸。
將植嘉禾,豐草必先於茀厥。
」詞婉而諷,能近取譬,獲首選。
曾文正大考二等 都人嘗有翰林大考之口號,其句曰:「金頂朝珠掛紫貂,羣仙終日任逍遙。
忽傳大考魂皆落,告退神仙也不饒。
」亦可見其難矣。
某屆,總其事者許乃溥,一老翰林乞關照,謂祇求無過,不求有功。
許告以完卷後,微灑墨水數點,庶易辨認,欣然去。
曾文正公時為檢討,完卷後,因加筆帽,墨水激出,少有沾濡,許得之,以為老翰林也,列二等末。
事竣,齎呈禦覽,宣宗詳加披閱。
至二等,以手翻騰,得曾卷,未過目,侍臣以他事請,上匆匆發出,則曾卷已居二等首,遂得遽升侍講。
文宗命大考題 鹹豐癸醜,粵寇據金陵,東南行省悉陷,文宗憂甚。
己未冬,郊宿於齋宮,夜分,慟哭不止,侍臣鹹為之悽然泣下。
是年,大考翰詹,至以「宣室前席」發題,蓋亦憂心焦思,傷於禍亂也。
萬文敏大考第一 鹹豐己未,大考之詩題為「半窗殘月夢鶯嗁」,萬文敏公青藜時官編修,有句雲:「九重開曙色,萬戶動春聲。
」拔置第一。
蓋題近衰颯,而句有興會也。
文道希大考第一 光緒某年,大考翰詹,賦題為「水火金木土穀」。
文道希學士廷式卷,閱卷大臣進呈時原列第三,德宗拔置第一。
及召見,親諭之曰:「汝卷乃朕所特取,汝知之否?」文頓首謝。
旋超擢翰林院侍讀學士。
庶常大課不識詩題 阮文達嘗教習庶吉士,大課詩題為「天下太平」,皆不知出處。
納卷後,方悟是《禮記》孔子答子張問政:「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
」 汪某試翰林得罪 汪某,休寧人,乾隆丁醜散館,授編修。
癸未五月,試翰林,搜出夾帶,加等治罪,劄發順天府,定驛充徒。
先是試博學宏詞,查出代作詩者,猶從寬典也。
考差 鄉、會試之考官,須先考差。
考後,必開名單,進呈禦覽,候上加硃筆,被圈者始得差,然非行賕,亦不可恃。
因太監持單入時,單中雖列本人之名,若別無賄賂,則名上輒有告假扣資等字樣,必不得圈。
蓋太監以小紙書此等字樣置手指中,臨進時貼之,無人覺察也。
考差向用《四書》文二篇,試帖詩一首。
嘉慶己卯,裁《四書》文一篇,改用經文一篇。
考差者在子、午、卯、酉四年之四月。
三品以下之翰詹,皆得與試,記名者得放差。
差者,學差為各省學政,試差為各省正副主考,同考差為順天鄉試、會試之同考官也。
進士不得考差 光緒末,設進士館,使鼎甲以下皆肄業其中。
進士皆大怫,諸翰林以不得即散館考試差為大戚,大怨張文達公百熙,時張方為管學大臣也。
壽耆考差詩 壽耆曾考試差,其試帖題曰「華月照方池」。
文芸閣與之同座,見其一句曰:「卿士職何司?」文百思不得。
壽曰:「我用《洪範》卿士惟月典,君荒經已久,宜不知出處。
」文唯唯而已。
壽,字子年,宗室也。
後官至侍郎。
劉可毅考差被斥 武進劉葆真,名可毅。
光緒朝,官翰林院編修。
某年考差,其起講起句為「且自不得已而後有君臣」。
閱卷大臣張文達公之萬見之大怒,謂其滅絕人倫,即欲上疏劾之,經某大臣為之解釋,始免。
然卒不獲放差,後死於庚子拳亂。
秦留仙應制詠鶴 秦留仙年十九,官庶常。
世祖召試詠鶴詩,有「高鳴常向月,善舞不迎人」之句。
指示閣臣曰:「此人必有品。
」因置第一。
王文簡應制賦詩 王文簡公士禎詩名重一時,其初浮沉郎署,適張文端公英值南書房,為之延譽。
聖祖素聞其名,因召入內,出題面試。
文簡詩思本蹇澀,且以乍覩天顏,戰慄不能成一字。
文端代作詩草,撮為墨丸,置案側,始得完卷。
上笑閱之,曰:「人言王某詩為豐神妙悟,何以整潔殊似卿筆?」文端謝曰:「王某詩人之筆,定當勝臣多許。
」上因命改官詞林,由是得躋高位。
乃感文端終其身,嘗告人曰:「是日微張某,餘幾作曳白人矣。
」 翰林番上應制 康熙甲戌夏五月,召翰林諸臣番上應制,凡十九次,計詩題十八,論題一,賦題一。
五月初九日,少詹事李錄予朱阜,侍講學士顧祖榮、李愷入直,擬「夏日內庭應制」七律。
初十日,侍讀學士徐家炎,侍講學士張廷瓚、史夔、曹鑑倫入直,擬賦得「西園翰墨林應制」五律。
十一日,左庶子陳倫,右庶子孫嶽頒,侍讀張榕瑞、王思軾入直,擬賦得「膏雨潤公田應制」五律。
十二日,侍讀陸肯堂,侍講佘志貞、彭定求,左諭德沈涵入直,擬賦得「紫禁朱櫻出上闌應制」七律,韻限五微。
十三日,洗馬邱象隨,左中允王思沛,左贊善沈朝初、陸葇入直,擬「詠金蓮花應制」五律,韻限八齊。
十四日,右中允楊大鶴、彭寧求,右贊善魏希徵,司業彭會淇入直,擬賦得「崇文聊駐輦應制」五古,限輦字。
十五日,檢討胡作海,編修仇兆鼇、徐元正、汪灝入直,擬賦得「衣露淨琴張應制」五律,韻限五微。
十六日,編修陳遷鶴,修撰沈廷文、陳元龍,檢討王之樞入直。
擬「恭讀禦製覽貞觀政要詩應制」五律,韻限二蕭。
十七日,編修袁佑、王化鶴,檢討潘應賓、方韓入直,擬「恭讀禦製時巡近郊憫農事有作應制」五律,韻限八齊。
十八日,編修張豫章、鄭崑瑛,檢討劉涵,編修張
倪恩齡場前中進士 鹹豐庚申會試,應試者不及歷屆之半,以粵寇肆擾,各省亂事未已,無力成行也。
邊省竟全無之,惟雲南有一人,為倪覃園太守恩齡,乃早年留京者。
羣知其必中,故於場前,已有戚友向之稱賀矣。
張文襄憾不狀頭 張文襄少時,文章豐采,聲譽藉甚,惟性落拓,耽麴蘗,醉後好為狂言險語,聞者卻走,有時醉甚,則和衣而臥,笠屐之屬往往發見於枕隅。
某年,其族兄文達公之萬以第一人及第,張大恚,慨然曰:「時不我待矣!」自此遂戒酒不飲,一改其舊日行逕,不數年,亦以第三人及第。
然猶以不獲作第一人,終遜文達一籌,至暮年恆引為憾事也。
徐郙會試未搜檢 徐頌閣協揆郙,以同治壬戌通籍。
是科會試檢查極嚴,凡攜片紙隻字者俱屏斥,搜檢者及徐而倦,得不搜。
孝欽後擬作會試試帖 孝欽後工試帖詩,每歲春闈,及殿廷考試,輒有擬作。
同治乙醜科會試,詩題「蘆筍生時柳絮飛」得「生」字,擬作雲:「南浦篙三尺,東風笛一聲。
鷗波連夜雨,萍跡故鄉情。
」又同治癸酉科考差,詩題「江南江北青山多」得「山」字,擬作雲:「雨後螺深淺,風前雁往還。
舍連春水泛,峯雜夏雲間。
」 會試卷用幾希字 同治甲戌會試,某同考官薦一卷頗佳,三題「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文有「人存所以以驗幾希也」句。
總裁批雲:「幾希字生。
」遂置之。
聞者大笑。
王半唐會試詩出韻 臨桂王半唐給事,名鵬運。
光緒庚辰應禮部試,詩題「靜對琴書百慮清」得「清」字,乃末聯用離塵二字葉韻。
卷經同考廖穀似中丞壽豐呈薦,而堂批謂此卷擬中已三日矣。
覆閱詩末出韻,擯之可惜。
半唐雅擅倚聲,夙揅宮律,四聲陰陽,剖析精審,乃至作試帖詩而真庚混淆,詎非咄咄怪事耶?半唐嘗曰:「進士者,器之貴重而華美者也。
是有命焉,不可倖而緻也。
」半唐,一字幼霞。
己醜會試錯認顏標 光緒己醜會試,正總裁為李文正公鴻藻,欲取中天津辛元炳,誤以許葉芬荒率之文為辛,置第一。
辛文實充暢,竟抑置謄錄,蓋實錯認顏標作魯公也。
張季直會試見擯 光緒己醜,潘文勤公祖蔭亦典春試,亟欲得張謇卷。
揭曉,竟無名,潘目同考官熙麟曰:「此必汝不識文,橫加勒帛耳!」熙檢薦卷簿則張卷已薦,為潘所自擯,以語潘,潘大沮喪。
謇,字季直,通州人,後以一甲第一人及第,官翰林院修撰。
眉壽八進士 光緒己醜會試之前,潘文勤公為鄉人之入闈者,設送場宴。
座客惟吳大澂非舉子,中有江寧許鶴巢玉瑑者,文名籍甚,官中書,門徒甚眾,以腹疾未到。
席次,潘語客曰:「我新得一鼎,考其款識,乃魯眉壽鼎也,今刊有圖說。
」語畢,徧贈座客。
吳攜歸,置之案,王勝之太史同愈見而愛之,乞之去。
及試期,潘充總裁,二場《詩經》題為「眉壽保魯」,得圖者鹹撇去常解,以鼎詁題。
榜發,中式八人,同宴者七,元和江建霞京卿標亦在其中。
其一即王,得亞元,是日本未與宴也。
許獨以疾不赴宴,遂向隅,後屢試不第,以中書終。
壬辰會試誤認顏標 光緒壬辰會試前,張謇、劉可毅等同謁翁相國同龢。
既見,寒暄已,翁曰:「今日時勢,宜統籌全局。
」再三言之,張不省,劉默志焉。
是春,翁主禮闈,首題為「君子矜而不爭」兩章,劉即以統籌全局字嵌入破題。
翁得卷,狂喜,定為元,批詞有「為國家得人慶」之語。
及拆封,非張,劉之名係新易者,翁亦大沮。
後詢知劉原名毓麟,亦江南名士,始少慰,曰:「差強人意。
」是科第二場,《詩經》藝為「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四句。
劉卷有句雲:「策馬三韓,雪花如掌。
」張昔年曾從合肥吳武壯公長慶戍高麗,翁以為作是語者,季直無疑,不待搜尋,定為首選。
及揭曉,又為劉,是亦錯認顏標作魯公也。
沈友卿甲午會試為房首 汪柳門侍郎鳴鑾所作帖括,曰《能自彊齋制義》,聲調圓熟。
光緒初,順天鄉會闈墨,皆以聲調為主,應舉者輒取是編而揣摩之,無不入彀。
然汪夙以博雅自負,見友人案頭有藏此編者,輒毀裂之。
甲午春,充會試總裁,搜羅才俊,題為「達巷黨人曰」二句。
有以大哉二字分作兩大比,用《尚書》哉生魄之義,以哉為首者。
有以麟鳳鴻狗分作四大比者,鴻取觀鴻之義,狗取纍纍然如喪家狗之義。
有陝西舉人某,以黨人為秦人,破題有「莫謂秦無人者」句。
武進沈友卿太史同芳闈作沈博絕麗,同考官某讀之不甚解,將棄之。
適常熟翁山弓夫太守斌孫在側,大驚賞,因告李牧齌閣學盛鐸曰:「某房有江蘇卷,必為君辛卯在江南所得之士。
某以其文辭古奧,將棄之,速為轉圚,無失也。
」李因請於某,代為擬批,薦於汪。
汪撃節稱賞。
拔為房首,列第十二名。
以進士獎給日本人 日本文學博士服部宇之吉嘗為京師大學堂師範館教習,光緒戊申十二月回國,學部曾為之奏請賞給文科進士,奉旨依議。
舉人瀛臺覆試 順治丁酉,世祖命南北中式舉人在瀛臺覆試,題即為《瀛臺賦》。
是時每舉人一名,命護軍二員,持刀夾兩旁,與試者鹹慄慄危懼。
常熟陳溯潢亦在列,其父貢生式嘗作《燕都賦》,溯潢夙誦之,未忘也。
至是點綴成篇,遂蒙欽定第一。
謝煥章覆試革舉人 雲南舉人謝煥章年逾六十,甫捷鄉闈,入都會試。
其覆試之文,理境深奧,閱卷者李某幾不能句讀,以為文理欠通,竟坐褫革。
謝固滇中名宿,有及門八人,同上公車,鹹憤不與試。
羣起揭控,事聞於朝,特派大臣覆閱,謝得開復,作為本應罰停會試一科。
而開復已後試期,應無庸再議,然謝之文名,由是盛傳日下。
高宗臨幸覆試場 乾隆甲寅鄉試之覆試日,欽命題為「山節藻梲」二句,「於季桓子」六句,詩題「窗明幾淨」得「行」字。
日未午,監試官忽命眾跪,則高宗出也。
詢有完卷者否?時無一完卷者,惟一人以完卷未謄真對。
命取其稿呈覽,禦筆為改詩一韻,其人竟以此獲首列。
會試、鄉試、覆試題,例命解元謄寫,其原題仍恭繳,鄉試解元或不到,則旗魁代之,皆跪而書。
正午,例賜松餅四枚奶茶一甌以餉之。
俞蔭甫覆試冠多士 嘉、道以後,殿廷考試,尤重字體。
道光庚戌,德清俞蔭甫太史樾成進士,素不工小楷,覆試竟冠多士,蓋由於曾文正公之賞識也。
時文正方以少宗伯充閱卷官,得俞文,極賞之,且因其詩首句雲「花落春仍在」,謂與小宋「將飛更作迴風舞,已落猶存半面妝」無異,他日所至,未可量也。
遂以第一進呈。
後俞典學河南,以人言罷職。
同治乙醜寓書文正,述及前事,且曰:「由今思之,蓬山乍到,風引仍迴,洵符落花之讖矣。
然窮途著述,已及百卷,儻有一字流傳,或亦可雲春在乎?」因自顏所居曰「春在堂」。
莫寶齋監試列前茅 莫寶齋,名晉,仁和人,少入成均,法時帆祭酒式善最賞識之。
每試必前茅。
性和藹,酷好宋儒書,嘗注五子《近思錄》,又默誦朱子《或問》不遺一字。
成乾隆乙卯探花,數任江蘇學政,所取皆寒畯士。
朝考殿試重楷法 朝廷重視翰林,而取之之道以楷法,文之工拙弗計也。
新進士殿試用大卷,朝考用白摺,閱卷者偏重楷法,乃置文字而不問,一字之破體,一點之汙損,皆足以失翰林,此之流毒,實道光時大學士曹振鏞種之。
振鏞在樞府,宣宗以閱疏太煩為苦,振鏞教以挑剔小過誤字加之嚴譴,則臣庶震懾,封事自稀,可不勞而治。
宣宗納之。
其後廷試亦專剔誤字,不復衡文。
桎梏天下之人才,納諸無用之地,振鏞之罪也。
朝殿卷文須齊腳 乾、嘉以來,朝殿卷無齊腳之說,道光後,文不齊腳者概擯不錄,於是齊腳成為慣例。
鹹豐庚申,張文襄公之洞廷對時,發揮時事,歷引先朝聖訓,皆三擡寫,得一甲第三。
其後有效之者,或誤引聖訓,或擡寫錯誤,緻失館選,故不敢輕效也。
德宗閱朝考卷而歎 德宗嘗閱朝考卷,見其語多頌揚,意皆從同,乃掩卷而歎曰:「以此甄錄人才,奚怪所學之非所用也。
」 朝考避翠浪字 孝欽後之咳名為翠妞兒三字,故館閣中人應試,凡詩賦中翠字,均避不用,然惟久於京華者始知之,外省士子不及悉也。
某年新進士朝考,題為「麥天晨氣潤」,一進士詩中用「翠浪」二字,閱卷者大駭,謂翠字已不可用,況更加以浪字。
倘進呈,必大觸聖怒。
蓋京中俗諺,以浪為婦女風騷之代名詞也。
同列以是卷詩文均佳,擬為周旋之,然終恐或遭不測,無人肯負責任,卷遂被斥。
禁殿試前進士頌聯 乾隆戊午,高宗諭曰:「向來新科進士於殿試之前,有呈送頌聯之陋習,近來此風又覺漸熾。
夫士子進身之始,即從事於請託奔競,則將來服官,尚安望其有所樹立,以備國家之用。
而大臣等亦宜精白乃心,絕請託之私,為國家培正才。
該部出示曉諭,嚴加禁止,倘有違旨仍蹈故轍者,經朕訪聞,或科道官參奏,必將與受之人一體從重治罪。
」尋以士子進身之始,即習為獻諛之詞,尤非導之以正。
古人對策中無此體裁,殿試之期,上親製策問,試題不拘舊式,以免諸生預先揣摩。
諸生策內,不許用四六頌聯。
進士殿試之臚唱 進士及第,有臚唱,臚凡五唱,第一甲第一名某,第二名某,第三名某,二甲第一名某等,三甲第一名某等,其聲凝勁以長。
是日,榜眼探花送狀元歸第,探花送榜眼歸第,探花自歸第,無人送。
然名曰歸第,實歸其本省之會館,雖有私第,必先至會館而後歸也。
其會館中人,先已召集名伶演劇,張盛筵,待賀客,歷科鼎甲之在京者畢至。
徐立齋殿試第一 徐立齋相國元文臚傳日,世祖召見乾清門,還啟皇太後曰:「今歲得一佳狀元。
」賜冠帶服物,視舊典有加。
嘗從幸南苑,賜乘禦馬,命學士折納庫為執鞚,館師也,元文遜謝,乃改使侍衞。
又嘗晚對便′殿,夜分,賜饌畢,世祖問從者得無饑乎?亦命賜以食。
劉子壯殿試第一 順治己醜,世祖臨軒策士,諭令廷對不用四六舊套,劉子壯對策稱旨,親定一甲一名,與榜眼熊伯龍齊名。
子壯,黃岡人,字克猷,名滿天下,楚北文章家推為巨擘。
伯龍,漢陽人,字次侯,尤工古文,著有《穀貽堂文集》。
秦鉽殿試卷書法 順治乙未,會試榜發,世祖命取諸進士之原卷進禦,覽之稱善者數四。
及殿試卷進呈,閱至第三人卷,顧謂讀卷官傅以漸曰:「卿知此卷為誰?」傅謝不知。
世祖曰:「此會元秦鉽作也,朕於其書法知之。
」及折卷,果然。
世祖大悅,召見於南海子,賜袍服,比第一人。
殿試之地址 國朝策試進士,賜及第出身,本沿明代舊制,諭令射策於天安門外。
至順治戊戌,世祖從禮部之請,乃改於太和殿丹墀。
或為六言詩以紀之,中有句曰:「從此太和翔洽,舉頭益見天安。
」 葉九來殿試被擯 葉九來,名奕苞,為掌院學士訒庵從弟。
殿試本擬二甲第四名,聖祖已呼召,宣付至四十人矣,忽顧杜立德、馮溥、葉方靄、項景襄、李天馥曰:「此外豈無龍虎漏珊瑚之網者乎?」於是馮以徐源、林鹹清、王嗣槐對,杜以白夢鼐、施清、高向台對,而葉操吳音以奕苞對,曰:「渠,臣從弟也,臣若不舉,彼必啣恨刺骨。
」天顏不懌,悉罷去,而以邵吳遠、嚴繩孫補之。
姜西溟殿試第三 慈谿姜西溟,名宸英,以布衣薦入史館。
聖祖嘗語近臣曰:「姜宸英古文為當今作者。
」每榜發,輒遣問姜宸英舉否。
然年七十,始以第三人及第。
父子殿試對策 河南鄢陵王鳴球,為順治庚子解元。
康熙甲辰成進士,至丁未,補應殿試,適其子曰溫以是科捷南宮,於是父子同日對策大廷。
殿試進呈十卷 殿試卷先擬十本進呈,恭候欽定名次,自康熙乙醜會試始。
殿試策清漢合璧 國初,新庶常年少者多派習清書,蓋期其兼綜九能儲承明制誥之選也。
至殿試對策,則從無以清書入卷者。
康熙戊辰科進士仁和淩紹雯少習清書,廷對日,用清、漢合璧體書寫,讀卷諸臣,靡可位置,乃以之殿二甲。
大臣子弟殿試皆三甲 康熙庚辰,殿試榜將發,上諭內閣曰:「大臣子弟皆置三甲。
」 何義門為不殿試之翰林 閻潛邱,名若璩,初交何義門。
何年二十四歲,日與議論時文。
潛邱將明二百年名家制義,其中錯解題誤用事者悉標出之,裝為一帙,凡百條,謂此乃代聖賢立說,豈有使別字用譌事者。
義門擊節歎賞,歸而鈔撰制義,為《行遠集》,悉如潛邱之旨,義門曰:「如此,方見制義之難。
」 自是,義門益工制義,然搆思頗不迅捷,每應舉,俱曳白。
而數遊京師,其科第皆出欽賜,後以安溪李文貞薦,得校書祕閣。
又好指摘人詩文疵累,貴人多側目,忽搆蜚語。
時聖祖在圓明園,詔下獄,復詔親王勘問,鋃鐺周身,官吏擁挾,而親王尚未出,乃鎖義門於別室。
義門出袖中《易經》朗誦之,已而鼾聲如雷。
官吏怪詰之曰:「爾此時尚能熟睡耶?」義門笑曰:「我自讀書外,不知有他也。
」親王出問曰:「爾既為讀書人,當謹守禮法,豈可妄肆雌黃?若是則處士橫議也。
」義門曰:「王大人差矣,孟子當衰周無道之世,故言處士橫議。
方今聖王在上,豈有此事?」親王復命,聖祖復命檢其寓中筆墨可有狂悖語,竟無有。
所存邸鈔,凡有上諭者,下注曰:「臣何焯恭閱。
」又有辭友人饋金劄稿。
聖祖嘉其忠愛廉潔,欽賜翰林院庶吉士,使校書如故。
王敬銘殿試第一 嘉定王丹思殿撰敬銘以康熙丁亥迎鑾進詩畫,稱旨,入直暢春園,充武英殿纂修。
書成,議敘不就。
癸巳春秋鄉闈,【是科春闈鄉試秋闈會試。
】聯捷成進士,殿試一甲第一名。
臚唱畢,聖祖謂近臣曰:「王敬銘久直內廷,是朕親教出來者,授修撰,賜宅一區。
」己亥,侍直熱河,上問而父年幾何?以父母年皆七十對,禦書《齊年堂》額賜之。
尹似村為殿試秀才 尹似村為尹文端公第六子,祖父宰相,兄弟皆尚書侍郎,而似村自號殿試秀才,不就職,賦詩種竹以林泉終。
殿試秀才者,以乾隆丁卯科試,諸生閙場,高宗惡之,親自監試,似村獨蒙欽取故也。
殿試閱卷之圈 禦史眭朝棟既以乾隆辛巳會試充同考官之前,請復迴避卷被誅,軍機大臣、司員鹹為人所指摘。
而乾隆庚辰,狀元畢秋帆、榜眼諸桐嶼,亦皆官軍機中書。
故都下蜚語,有「歷科鼎甲皆為軍機所佔」之說。
會試榜發,趙雲崧又以軍機中書得雋。
適劉文正公統勳、劉文定公綸充閱卷大臣,趙慮以避嫌見擯也,乃更易書法,仿歐陽率更體繕之。
文正、文定初不知,已列之高等,及將定進呈十卷,文定恐趙卷入一甲,又或啟形迹之疑,且得禍,乃遍檢諸卷,意必將趙卷置十名外,彼此俱無累矣。
及檢一卷,獨九圈,當以第一進呈。
九圈者,卷面另黏紙條,閱卷大臣各以圈點別優劣於其上。
是歲閱卷者九人,九人皆圈者,惟此一卷。
文定疑為趙卷,以示文正,文正笑曰:「趙雲崧字迹,雖燒灰,亦可認,此必非也。
」蓋趙初入京時,曾客文正第,愛其公子文清公墉書法,每仿之。
及直軍機,趙以起草多不楷書,偶楷書,即仿文清體,而不知趙更擅率更體也。
文定則謂遍檢二百七卷,無趙書,則必變體矣。
文正又覆閱,謂趙文素跅弛不羈,亦不能謹嚴如此,而文定終以為疑。
將軍兆惠時方奏凱歸,高宗為隆其遇,特派入閱卷。
兆自陳不習漢文,上諭以諸臣各有圈點為記,但圈多者即佳。
至是,兆檢得趙卷獨九圈,餘或八或五,遂以第一進呈。
王文端殿試第一 韓城王文端公傑未遇時,在陝甘總督尹文端公、巡撫陳文恭公幕府,立品正直,尹、陳皆甚重之。
乾隆辛巳,捷南宮,殿試卷列第三。
是科因禦史奏改先拆彌封,傳集引見,高宗是日閱十卷,幾二十刻,特拔文端卷置第一。
《禦製辛巳禦殿傳臚紀事》詩有雲:「西人魁榜西平後,可識天心偃武時。
」蓋是時西域底平,開疆蕆績,而文端適掄元,故特及之。
任子田殿試為二甲首 泰州任子田,名大椿,記誦博洽,尤長於三禮註疏,六書訓詁。
乾隆己醜成二甲一名進士,浮沈郎署,晚年始授禦史,未上而卒。
自開國以來,二甲一名進士不入詞館者僅三人,子田實居其一。
劉鳳誥殿試給燭 少保劉鳳誥為乾隆己酉探花,殿試日,天已昏,文尚未成,監試大臣欲逐之出,常宗伯青曰:「此生書法極秀勁,可給燭,使終篇。
」榜發,擢高第,遂於常終身執弟子禮。
性豪宕,少假館蔣司馬元益宅,蔣喜其俊雅,欲納為壻。
久之,使酒詈僕夫,蔣曰:「非大器也。
」善遣之,洊至吏部侍郎。
與修高宗實錄,告成,加太子少保。
嘗督學浙江,以嚴酷馭士子,為言官所劾,謫戍黑龍江。
適將軍有賀表,命代撰,表至,仁宗謂近臣曰:「此劉鳳誥筆也。
其文愈佳於昔,可謂窮始工也。
」未久,放歸田裡。
殿試進呈十二卷 乾隆庚辰,秦文恭公蕙田等以殿試進呈前十本外,尚有佳卷,特旨許以十二本進。
是科十四名以前並入翰林。
【同治以來二甲二十名前均入翰林,幾同成例。
】至乙卯恩科,大學士和珅讀卷,以無佳卷,止取八本呈禦覽。
殿試有兩傳臚 嘉慶某科,一甲一名為潘世恩,二名為陳雲。
二甲一名為張春山,三甲一名為馬秋水。
時人為之語曰:「必正妙常雙及第,春山秋水兩傳臚。
」蓋世謂二甲一名為金殿傳臚,三甲一名為玉殿傳臚也。
洪瑩默寫殿試策 嘉慶己巳殿試後兩月,給事中花傑誣劾戴文端公營私舞弊各款,並連狀元洪瑩,謂與戴衢亨交結情密,故援引為一甲一名。
仁宗特派滿洲軍機章京傳洪由福園門帶至上書房,命二阿哥監看。
令其默寫試策,核與原卷相符,上稱為真才實學,並以洪橫被詆誣,賞紗二件,以示獎異。
花所劾文端他事,經諸大臣會訊,均子虛,交部議罪。
殿試之臣對臣聞 凡殿試策,起必曰臣對臣聞,止必曰臣謹對。
某科,有富家子應鄉會試,倩人捉刀,遂魁兩榜。
殿試日,策題既下,侍衞露刃立階下,毛髮森豎,不敢復萌故態。
搜尋腹笥,一無所有,日晡猶未成一字,不得已,乃援筆書其上曰:「臣對臣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臣不知,臣不敢妄對,臣謹對。
」 蘇人殿試多鼎甲 嘉慶以前,鼎甲之盛,莫盛於蘇州府,而狀元較榜眼、探花為尤多。
以狀元言之,順治戊戌為常熟孫承恩,己亥為崑山徐元文;康熙丁未為吳縣繆彤,癸醜為長洲韓菼,丙辰為長洲彭定求,己未為常熟歸允肅,乙醜為長洲陸肯堂,甲辰為常熟汪繹,壬辰為長洲王世琛,乙未為崑山徐陶璋,戊戌為常熟汪應銓;雍正丁未為長洲彭啟豐;乾隆丙戌為吳縣張書勳,己醜為元和陳初哲,辛醜為長洲錢棨,庚戌為吳縣石韞玉,癸醜為吳縣潘世恩;嘉慶壬戌為元和吳廷琛,戊辰為吳縣吳信中;道光壬辰為吳縣吳鍾駿。
以榜眼言之,康熙丁醜為常熟嚴虞惇,乙未為吳縣繆曰藻;嘉慶乙醜為長洲徐頲,辛未為吳縣王毓吳。
以探花言之,順治乙未為長洲秦鉽,己亥為崑山葉方藹;康熙庚戌為崑山徐乾學,癸醜為崑山徐秉義,丙辰為常熟翁叔元,壬戌為長洲彭寧求,壬辰為吳江徐葆光;乾隆乙卯為吳縣潘世璜;嘉慶辛未為吳縣吳廷珍。
陳繼昌力疾應殿試 桂林陳蓮史方伯繼昌殿試時,力疾對策,僅得完卷。
閱卷大臣初擬第二,歙曹文正公振鏞謂本朝百餘年來,三元祇一人,無以彰文明之化,改置首列,遂以三元及第。
其座師刊「桂林一枝石」章贈之。
殿試不宜專重字體 鹹豐辛亥,禦史王茂蔭奏稱「殿試朝考務重文義。
嗣後請讀卷閱卷大臣,不論字體工拙,專取學識過人之卷進呈欽定,批明刊發,使天下曉然於朝廷所重在文不在字」雲雲。
禮部駁之。
崇文山殿試第一 崇綺得殿撰,當殿試未唱名時,上親揭試卷,見其名,以舊例,旗人不列鼎甲,然又難復改,因將鼎甲三名復入筒中,三入,皆崇也,因不改。
崇,字文山,三等承恩公,蒙古人。
翁曾源殿試第一 同治癸亥,狀元翁曾源為常熟相國文端公心存長孫,皖撫文勤公同書子,以監生賜舉人貢士。
應廷試,臚唱遂第一。
蓋其時文勤方以勦寇失機論大辟,繫請室,文端再起入閣,以子罪不測,居恆輒戚戚,故孝貞、孝欽兩後特沛殊恩,以慰其心也。
曾源擢第後,即稱心疾歸裡,不復出,二十餘年而卒。
或曰:曾源儀貌秀美,入翰林,未久,即有旨召見。
入對,則孝欽後獨坐便殿,謝恩畢,跽案側,溫旨問其學業及文端近狀甚悉。
忽曰:「李義山詩,有『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句,予嫌其未愜,欲改為『靈犀一點有心通』,似勝原句。
而上句苦難妥協,汝為予改之。
」曾源戰栗不知所對。
久之,孝欽大笑,令內監引之出。
歸告文端,皇然失色,曾源亦大懼,即日佯狂移疾歸。
張文襄殿試對策 南皮張文襄公之洞既捷春秋闈,應同治癸亥殿試。
其對策,敷陳時事,不依常格。
初,吳縣吳清卿中丞大澂方以貢生應詔上書,言殿試對策或有讜論,閱卷者慮觸忌諱,每匿不以聞,請申壅蔽之罰。
至是,閱卷大臣見文襄卷,甚疑怪,然奇其才,不敢棄置。
乃公擬第十進呈,孝欽後特拔置第三。
殿試卷作顏字 光緒癸未之殿試也,讀卷者有張佩綸、周家相。
先是,周見閻文介公敬銘,詢其子學何書?閻曰:「臨顏帖,懸腕作小楷也。
」及讀卷日,有一卷字體詰曲,每溢格外,周詫曰:「此必閻迺竹也。
」迺竹為文介之子,張遂力與李文正公鴻藻言之,得置第四。
及拆卷,則為朱古微侍郎祖謀,而閻固未嘗作顏字也。
舉人中書之殿試 歷屆會試,由舉人內閣中書中 式者,殿試日,既領題,得攜卷回直廬填寫,書籍文具,先存直廬,不必臨時攜舉,一便也。
幾案視席地為適,二便也。
饌茗有廚役伺候,三便也。
刮補託能手代勞,四便也。
傍晚得隨意列燭,五便也。
惟地屬中祕,外人未便闌入,刮補等事,必同僚交契者為之。
即試策中條對排比,亦可相助為理,俾得專力精寫,不至限於晷刻。
有此種種便宜,故每科鼎甲,由中書中式者,往往得與其選。
光緒中葉,某修撰書法能工而不能速。
殿試日,已薄暮矣,猶有一行半未畢,目力不復辨。
正惶急間,適監場某貝勒至,悅其字體婉美,竟旁立,然吸煙所燃之紙煤照之。
屢盡,屢易其紙煤,且屢安慰之,謂:「姑徐徐,勿亟也。
」迨竣事而紙煤亦罄矣。
殿撰感恩知己,臚唱後,以座師禮謁之。
殿試卷有重字 光緒庚寅科吳肅堂修撰魯之殿試卷,其中重寫一「而」字,惟適當翻頁之處,一在前頁末,一在後頁首,閱卷者匆匆翻過,未及覺察,遂得大魁。
迨下科琉璃廠懿文齋書肆將原卷張於壁間以示人,全幅瞭然,其誤乃見。
蓋向例,逢會試年,琉璃廠紙筆文具店必設法將上數科三鼎甲殿試卷橫張於壁以示人,俾考試者知所效法。
觀者愈多,則生意愈盛,亦招徠之妙法。
懿文齋、松竹齋,其尤著者也。
文道希殿試有筆誤 萍鄉文道希學士廷式夙負盛名。
光緒壬辰廷對,誤書閭閻為閭面,經讀卷大臣籤出,而常熟翁叔平相國同龢則言閭面二字,確有來歷。
或猶與之爭曰:「殆筆誤耳!」翁曰:「曩吾嘗以閭面對簷牙,詎誤耶?」文竟以第二人及第。
殿試各卷名次 閱卷大臣,以奉旨派充時名次先後為序,位在甲者所取第一卷為第一,位在乙者,所取第一卷為第二。
如大臣八人,則位庚辛者,所取第一為七為八也,甲所取第二,宜為第九,不可紊也。
間有破例者,如翁同龢、徐樹銘同充閱卷,翁甲而徐乙,徐為翁之師,翁以元卷讓徐。
潘祖蔭以門地才學淩駕同列,亦間有占前者。
光緒己醜,閱卷大臣為李鴻藻、翁同龢。
翁得費念慈卷,欲以狀元畀之。
商諸李,李已得張孝謙卷,堅持不可易,翁爭不已。
乃兩置之,改為張建勳、李盛鐸是也。
進呈後多照原擬,亦間有更動者,如乙未之蕭榮爵擬狀元,駱成驤擬傳臚。
進呈後,德宗見駱卷起語:「臣聞殷憂所以啟聖,多難所以興邦。
」時方新敗於日本,德宗大感動,乃以駱魁天下,改蕭為第四。
俞陛雲殿試第三 俞蔭甫太史之孫陛雲,光緒戊戌科以第三人入選。
聞報,大喜,撰一聯榜其室,句雲:「歎老夫畢世居稽,藏書數萬卷,讀書數千卷,著書數百卷;喜小孫連番儌倖,院試第一人,省試第二人,廷試第三人。
」陛雲,字階青。
翰林散館考試 翰林院庶吉士散館考試,留館者不斤斤於名次之高下。
名單進呈,候皇上硃筆圈出,有高列而不留館者,有以樞臣之力以二等獲留者。
三鼎甲先授職,不俟三年散館,即得為學政主考。
故得科名者,以鼎甲為最榮。
何焯以下等留館 長洲何義門學士焯博極羣書,長於考訂,其手校書籍,後人不惜重金購之。
康熙朝,以李文貞公光地薦,特賜舉人進士,授編修。
及散館,竟 列下等,應改官,奉旨著留館,再教習三年。
梁啟心恩免散館 乾隆己未,仁和梁蔎林庶常啟心侍養家居,特旨免其散館,授職編修。
蔎林為文正公詩正之兄。
錢文敏散館曳白 錢文敏公維城,乾隆乙醜狀元,選為清書翰林。
性敏,以清書易學,不甚措意,至散館曳白。
高宗大怒曰:「錢維城以國語為不足學耶?乃敢抗違定制。
」將置於法。
傅文忠公代請曰:「錢某漢文優長,尚可寬貸。
」上召至階下,立命題考之。
乃倚礎石揮毫,未踰刻,已就。
上異其才,命供奉南書房,洊擢至戶部侍郎,寵眷甚篤。
閻文介散館列乙等 道光丁未庶常散館,賦題為「擬庾子山春賦」,既限官韻,又令能記原賦者步原韻。
閻文介公敬銘志在必得一等,因用原韻,而後半竟不能全記,韻腳遂大亂,考入乙等,以部屬用。
閻侘傺特甚,後雖入相,猶以此為憾也。
聖祖試年羹堯 年羹堯少官都下,好冶遊,而博聞強記,文譽甚彰。
一日試翰林,題為「西南墾荒防邊事」,年備言地理險要,聖祖大悅。
未幾,遂以閣學擢巡撫。
然少年得志,意氣頗盛,或規之,乃折節談宋明理學書,傾心陽明,尤慕陸宣公之為人,為人書字,多錄陸之奏議。
考選南書房翰林 鹹豐庚申五月,考選南書房翰林,詩題為「擬鮑明遠數詩」。
詩載《文選》中,所謂「一身出關西,二年從車駕」者也。
而與試諸人竟無人能記全詩者,雖順德李芍農侍郎文田,亦不能憶之。
紀文達應翰林館課 乾隆某年,翰林館課題「痀瘻丈人承蜩賦」,以「用志不紛乃凝於神」為韻。
時獻縣紀文達公昀方入詞垣,課作押乃字,官韻雲:「沈幾觀變,聳肩第覺其成山。
定息凝神,拄杖休嘲其似乃。
」【唐無名氏嘲傴僂人詩:「拄杖欲似乃,插笏還肖及。
」】 翰林大考始於雍正 雍正癸醜四月上諭:「嗣後庶吉士等雖經授職,或數年以後,或十年,朕再加考驗,若依然精熟,必從優錄用,以示鼓勵。
其或遺忘錯誤,亦必加以處分。
」是為翰林大考之始。
大考之升降 故事,大考翰詹,惟一等及二等前數名得遷擢,稍後或被文綺之賜,中贊以上列三等末,率改官降黜,編檢奪俸,至四等,則無不降斥矣。
乾隆戊辰大考,諸城竇總憲光鼐時官編修,名列四等,高宗夙知竇,特遷為右中允。
汪廷璵以大考授講學 乾隆壬申,禦試翰詹諸臣於正大光明殿,以「納涼賦」為題,作者多規橅《上林》、《子虛》,鋪陳宮殿苑囿。
汪侍郎廷璵時為編修,獨以宵旰憂勤民事立言,特擢一等一名,超授侍講學士。
嗣充日講起居注官,又充會試同考官,又充武會試副總裁官。
大考之黜陟 故事,詞臣以大考休官,如外吏之幹六法,無仍還原秩者。
德州宋蒙泉廉訪弼以編修充《續文獻通考》纂修官,同事十數人,皆後進,徵文獻者鹹以宋為歸。
乾隆癸未禦試正大光明殿,引見,有旨令以原官休緻。
當時諸總裁合詞奏宋弼學問篤實,著述精勤,請留之書局,由是供職如故。
後以贊善分巡鞏秦階道,擢甘肅按察使。
法式善大考兩降 時帆祭酒法式善雄文邃學,列清班者二十載,而未一與文衡。
兩應大考,俱佐遷,則以書法甚古拙故也。
蓋乾隆朝已重字不重文矣。
阮文達大考第一 阮文達公以乾隆辛亥大考第一,由編修擢詹事府少詹事。
是年大考,題為「擬張衡天象賦」、「擬劉向封陳湯甘延壽疏」,并陳今日同不同,賦得眼鏡詩。
閱卷大臣極賞擬賦博雅,而不識賦中峜字音義,【峜音計,《管子?輕重戊篇》:「虙戲造六峜,行以迎陰陽。
」】竟置三等。
旋檢字典,始置一等二名。
奉諭:「第二名阮元比第一名好,疏更好,是能作古文者。
」親改為一等一名。
文達嘗自謂所以得改第一者,實因疏中所陳今日三不同,最合聖意也。
周興岱大考四等 侍郎周興岱官翰林院編修時,大考列四等。
周興岱規避大考 周興岱以典試江西獲咎,部議奪職,特旨用為翰林院侍讀學士。
次年為嘉慶癸亥大考,屆期,興岱以頻歲有疾,懇請休緻。
上諭斥其不早陳奏,有心取巧,勒令休緻。
尋復賞編修,因其父煌曾充上書房總師傅,而興岱亦儤直南齋有年也。
陳傳經大考三等 海寧陳傳經文章名海內,官翰林院編修時,仁宗嘗問董文公誥曰:「東南世家子弟,在朝列有文學者,朕欲拔一人用之。
」文恭即以陳名對,且備舉其行誼。
會大考翰詹,仁宗閱其卷,諭文恭曰:「陳傳經寫作俱佳,已置一等第一矣。
」文恭告陳,私為慶幸。
比榜出,名在三等,大惑不解。
越數日,仁宗又諭文恭曰:「曩本置陳傳經第一,不知何時將其卷夾入三等中。
」惋惜久之。
奎照奎耀同應大考 嘉慶戊寅大考之次日,仁宗召英相國和諭曰:「汝子奎照、奎耀試作,耀當在二等,照次之。
今日閱卷,未嘗宣露一字,俟拆封後,看若何?」既而耀居二等,照列三等,仍為滿洲第二名。
越日,聖駕詣東嶽廟,小黃門傳諭雲:「文章自有定評,日昨所斷竟不爽。
」 大考第一之賦 道光朝,大考翰詹,以「遠佞賦」為題,押厥字韻。
有一卷曰:「譬彼欲求至寶,譁囂何取於沽諸。
將植嘉禾,豐草必先於茀厥。
」詞婉而諷,能近取譬,獲首選。
曾文正大考二等 都人嘗有翰林大考之口號,其句曰:「金頂朝珠掛紫貂,羣仙終日任逍遙。
忽傳大考魂皆落,告退神仙也不饒。
」亦可見其難矣。
某屆,總其事者許乃溥,一老翰林乞關照,謂祇求無過,不求有功。
許告以完卷後,微灑墨水數點,庶易辨認,欣然去。
曾文正公時為檢討,完卷後,因加筆帽,墨水激出,少有沾濡,許得之,以為老翰林也,列二等末。
事竣,齎呈禦覽,宣宗詳加披閱。
至二等,以手翻騰,得曾卷,未過目,侍臣以他事請,上匆匆發出,則曾卷已居二等首,遂得遽升侍講。
文宗命大考題 鹹豐癸醜,粵寇據金陵,東南行省悉陷,文宗憂甚。
己未冬,郊宿於齋宮,夜分,慟哭不止,侍臣鹹為之悽然泣下。
是年,大考翰詹,至以「宣室前席」發題,蓋亦憂心焦思,傷於禍亂也。
萬文敏大考第一 鹹豐己未,大考之詩題為「半窗殘月夢鶯嗁」,萬文敏公青藜時官編修,有句雲:「九重開曙色,萬戶動春聲。
」拔置第一。
蓋題近衰颯,而句有興會也。
文道希大考第一 光緒某年,大考翰詹,賦題為「水火金木土穀」。
文道希學士廷式卷,閱卷大臣進呈時原列第三,德宗拔置第一。
及召見,親諭之曰:「汝卷乃朕所特取,汝知之否?」文頓首謝。
旋超擢翰林院侍讀學士。
庶常大課不識詩題 阮文達嘗教習庶吉士,大課詩題為「天下太平」,皆不知出處。
納卷後,方悟是《禮記》孔子答子張問政:「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
」 汪某試翰林得罪 汪某,休寧人,乾隆丁醜散館,授編修。
癸未五月,試翰林,搜出夾帶,加等治罪,劄發順天府,定驛充徒。
先是試博學宏詞,查出代作詩者,猶從寬典也。
考差 鄉、會試之考官,須先考差。
考後,必開名單,進呈禦覽,候上加硃筆,被圈者始得差,然非行賕,亦不可恃。
因太監持單入時,單中雖列本人之名,若別無賄賂,則名上輒有告假扣資等字樣,必不得圈。
蓋太監以小紙書此等字樣置手指中,臨進時貼之,無人覺察也。
考差向用《四書》文二篇,試帖詩一首。
嘉慶己卯,裁《四書》文一篇,改用經文一篇。
考差者在子、午、卯、酉四年之四月。
三品以下之翰詹,皆得與試,記名者得放差。
差者,學差為各省學政,試差為各省正副主考,同考差為順天鄉試、會試之同考官也。
進士不得考差 光緒末,設進士館,使鼎甲以下皆肄業其中。
進士皆大怫,諸翰林以不得即散館考試差為大戚,大怨張文達公百熙,時張方為管學大臣也。
壽耆考差詩 壽耆曾考試差,其試帖題曰「華月照方池」。
文芸閣與之同座,見其一句曰:「卿士職何司?」文百思不得。
壽曰:「我用《洪範》卿士惟月典,君荒經已久,宜不知出處。
」文唯唯而已。
壽,字子年,宗室也。
後官至侍郎。
劉可毅考差被斥 武進劉葆真,名可毅。
光緒朝,官翰林院編修。
某年考差,其起講起句為「且自不得已而後有君臣」。
閱卷大臣張文達公之萬見之大怒,謂其滅絕人倫,即欲上疏劾之,經某大臣為之解釋,始免。
然卒不獲放差,後死於庚子拳亂。
秦留仙應制詠鶴 秦留仙年十九,官庶常。
世祖召試詠鶴詩,有「高鳴常向月,善舞不迎人」之句。
指示閣臣曰:「此人必有品。
」因置第一。
王文簡應制賦詩 王文簡公士禎詩名重一時,其初浮沉郎署,適張文端公英值南書房,為之延譽。
聖祖素聞其名,因召入內,出題面試。
文簡詩思本蹇澀,且以乍覩天顏,戰慄不能成一字。
文端代作詩草,撮為墨丸,置案側,始得完卷。
上笑閱之,曰:「人言王某詩為豐神妙悟,何以整潔殊似卿筆?」文端謝曰:「王某詩人之筆,定當勝臣多許。
」上因命改官詞林,由是得躋高位。
乃感文端終其身,嘗告人曰:「是日微張某,餘幾作曳白人矣。
」 翰林番上應制 康熙甲戌夏五月,召翰林諸臣番上應制,凡十九次,計詩題十八,論題一,賦題一。
五月初九日,少詹事李錄予朱阜,侍講學士顧祖榮、李愷入直,擬「夏日內庭應制」七律。
初十日,侍讀學士徐家炎,侍講學士張廷瓚、史夔、曹鑑倫入直,擬賦得「西園翰墨林應制」五律。
十一日,左庶子陳倫,右庶子孫嶽頒,侍讀張榕瑞、王思軾入直,擬賦得「膏雨潤公田應制」五律。
十二日,侍讀陸肯堂,侍講佘志貞、彭定求,左諭德沈涵入直,擬賦得「紫禁朱櫻出上闌應制」七律,韻限五微。
十三日,洗馬邱象隨,左中允王思沛,左贊善沈朝初、陸葇入直,擬「詠金蓮花應制」五律,韻限八齊。
十四日,右中允楊大鶴、彭寧求,右贊善魏希徵,司業彭會淇入直,擬賦得「崇文聊駐輦應制」五古,限輦字。
十五日,檢討胡作海,編修仇兆鼇、徐元正、汪灝入直,擬賦得「衣露淨琴張應制」五律,韻限五微。
十六日,編修陳遷鶴,修撰沈廷文、陳元龍,檢討王之樞入直。
擬「恭讀禦製覽貞觀政要詩應制」五律,韻限二蕭。
十七日,編修袁佑、王化鶴,檢討潘應賓、方韓入直,擬「恭讀禦製時巡近郊憫農事有作應制」五律,韻限八齊。
十八日,編修張豫章、鄭崑瑛,檢討劉涵,編修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