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類

關燈
部時有電話督責,局員乃逕袖公文謁奧使,語以故。

    奧使啞然曰:「吾第與外部偶爾談及,乃虛擬之語,交通隔斷一事,各使尚未議決,實行無期,何急遽乃爾。

    吾即緻函貴外部,後如實行有期,當逕與貴局接洽也。

    」 文祥與外使議覲見禮節 同治朝,有各國公使六人請覲見,總理衙門大臣文祥與議禮節極嚴,至有擲碎茶杯之事。

    初,公使欲佩刀,並欲多帶從人,文皆不可。

    屆時,諸使入覲竟帶多人,文命每門截留數人,至紫光閣,僅餘繙譯而已。

     去酒果 光緒丁酉,李文忠公鴻章以兩廣總督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總署故事,外使至,輒款以酒果,不問其是否一日數至也。

    文忠命去之,曰:「外賓始至,乃有此禮,再至則無之。

    」諸使皆不懽,然無與爭者。

     海宴堂宴外賓 光緒戊戌以後,駐華各使眷屬每以歲時入覲,厚加讌賚。

    辛醜回鑾,以舊時瀛秀門內儀鸞殿址改建海宴堂,專為接見外賓之地。

     宮廷燕享外賓 席為滿式,與漢式異。

    漢俗,置菜於桌,隨意食之,滿式略同歐洲,客各一份,每座各置桃式銀碟,中儲杏仁、瓜子、蜜餞、果子,每客計有二十四品,箸之外尚有刀叉。

    某日,孝欽後飯畢,太監請宮眷陪外賓密司卡爾用饍,桌旁設椅,為從來未有之舉,宮人皆大驚。

    既而探知孝欽之意,恐外人不知中國宮廷禮節,將笑我為野蠻,故令宮眷坐食也。

     重陽宴各國公使夫人 光緒某年九月初九日,孝欽後頒賜各國公使參贊夫人菊花,以應重陽佳節。

    客為法國慕文琦之夫人,法國蘇馨之夫人,法國安刺伯之夫人,英國梅爾思之夫人,英國景某之夫人,英國燾納理之夫人,俄國璞科第之夫人,俄國特太太,日本新國之夫人,日本小池張造之夫人,日本牧田之夫人,美國某太太。

    或四盆,或二盆,大約黃菊最多,以上等瓷盆栽植。

    聞孝欽預操西語,令梁誠側聽,問得其似否。

    梁奏曰:「太後音甚正,並不影響模糊。

    」已而公使夫人齊集,乃特離寶坐,握手為歡。

    然有一二臨期不到者。

    筵終,賜桂花及糕果,亦有設詞遜謝者。

     各使恭送孝欽德宗梓宮 宣統己酉九月二十七日,孝欽後梓宮奉移。

    前三日,【二十四日。

    】由外務部派弁導引,各國公使乘馬車至東華門外下車,換乘椅轎,參隨等皆步從。

    進東華門,至禦箭亭後棚前下椅轎,入棚少坐。

    九時四十五分,外務部大臣帶領,按排定次序,分班進錫慶門、皇極門、寧壽門。

    至皇極殿前一鞠躬,至孝欽後幾筵前一鞠躬,側向監國攝政王一鞠躬。

    監國攝政王答禮緻謝,各使退後一鞠躬。

    禮畢,仍至禦箭亭後布棚內少坐。

    乘椅轎出東華門,換乘馬車,至景山東門外帳房內少坐候。

    屆十一時,外務部大臣帶領,按排定次序,分班進景山東門。

    至觀德殿前一鞠躬,至德宗幾筵前一鞠躬,側向監國攝政王一鞠躬。

    監國攝政王答禮緻謝,各使退後一鞠躬。

    禮畢,出景山東門回館。

    二十七日晨五時,各使至皇極殿恭送梓宮,至東直門而返。

     陳其元折服英美商人 同治丁卯九月,海寧陳其元令南匯。

    有英商某,以船載煤赴滬,舟膠於沙而沈,煤浮海面,海濱居民撈而藏諸家,固不知有洋船也。

    未幾,一英人偕譯人來,懸言船為南匯民所焚,煤悉被掠,索償五萬金。

    陳拒之。

    繼思若不查還其煤,必且肇釁,聞諸總署,所傷尤多,是不賠而賠矣;且庸知總署不飭令賠償者。

    方自赴鄉查勘,而英領事已照會江海關道,委員暨繙譯官偕英商來矣。

    海面又時有兵艦,往來鳴礮,南匯民大震。

    陳力與爭辯曰:「吾民果掠爾船,自應治罪。

    今船自擱淺沈沒,民僅撈取水面之煤,何罪之有?藉曰煤不應取,而乞我為代查,我體兩國交誼,自當竭力查辦。

    爾所失者煤,安得賠銀?今言銀,是訛詐也。

    訛詐安有交情。

    我官可去,銀不可得。

    」委員亦以大義責之。

    英商氣沮。

    陳因與約,煤船既擱沈,必不能復得全數,將來查得若幹,即以若幹還之。

    英商亦首肯。

    陳翌日赴鄉,召集村民,告以此案顛末,又以拚一官保衞百姓之意,反復申喻數千言。

    民皆感泣,均願以所撈者送還之。

    數日間,繳煤十八萬斤,事乃已。

    又美商運貨赴滬,遭風,滯於沙,不能行,乃雇滬上漁船為轉運,議定每人日給銀二元,往返十餘日,始竣事。

    向索工資,則盡縛其十六人送江海關道,謂係海賊搶劫者。

    道發上海縣研訊,俱不承。

    十六人者,中有南匯人七,乃發南匯。

    陳詢悉始末,知其冤,乃具稟昭雪。

    美領事執不肯,復提往滬訊,仍不承。

    則再移解南匯,而七人中已死其一矣。

    陳直陳其本末於蘇撫丁日昌,丁得稟而震怒,亟劄知江海關道,命立釋此十五人。

    道悚息受命,而美領事亦不復過問矣。

     高宗敕英王諭 乾隆癸醜八月,高宗有敕諭英吉利國王文一道。

    文曰:「爾國王遠慕聲教,嚮化維殷,遣使恭齎表貢,航海祝釐,朕見爾國王恭順之誠,令大臣帶領使臣瞻覲,錫之筵宴,賚予駢蕃,業已據給敕諭,賜爾國王文綺珍玩,用示懷柔。

    昨據爾使臣以爾國貿易之事,咨請大臣等轉奏,皆係更張定制,不便準行。

    向來西洋各國及爾國夷商赴天朝貿易,悉於澳門互市,歷久相沿,已非一日。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斤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有資,并霑雨潤。

    今爾國使臣於定例之外多有陳乞,大乖仰體天朝加惠遠人、撫育四夷之道。

    且天朝統馭萬國,一視同仁,即在廣東貿易者,亦不僅爾英吉利一國,若俱紛紛效尤,以難行之事妄行幹凟,豈能曲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