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詩卷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養即筠。
并小字也。
〗 謝有覽舉。
王有養炬。
(○梁書王筠傳。
) 【時人為張融陸杲語】 〖梁《書》曰:陸杲。
吳郡吳人。
少好學。
工書畫。
舅張融有高名。
杲風韻舉動頗類於融。
時稱之曰:〗 無對日下。
惟舅與甥。
(○梁書陸杲傳。
) 【時人為何子朗語】 〖梁《書》曰:何思澄。
東海郯人。
初思澄與宗人遜及子朗俱擅文名。
時人語曰雲雲。
子朗字世明。
早有才思。
時人語曰雲雲。
〗 東海(《顔氏家訓》作梁有。
)三何。
子朗最多。
(○梁書何思澄傳。
《顔氏家訓》勉學篇。
南史何思澄傳。
《詩紀》九十七作三何歌。
) 人中爽爽何(南史作有。
)子朗。
(○梁書何思澄傳。
南史何思澄傳。
《詩紀》九十七作三何歌。
) 【時人為王志王彬語】 〖南史曰:王志善藁隸。
當時以為楷法。
志弟揖。
揖弟彬。
好文章。
習篆隸。
與志齊名。
時人為之語曰:〗 三真六草。
為天下寶。
(○南史王彬傳。
《詩紀》九十七作王彬歌。
) 【時人為鮑正語】 〖南史曰:鮑正、鮑至并才藝知名。
俱為湘東王上佐。
正好交遊。
無日不适人。
人為之語曰:〗 無處不逢鳥噪。
無處不逢鮑佐。
(○南史鮑客卿傳。
《詩紀》九十七作鮑佐謠。
) 【巴東行人為庾子輿語】 〖南史曰:庾域出守巴西。
子子輿以蜀路險難。
啟求侍從。
以孝養獲許。
父遷甯蜀。
子輿亦相随。
及父卒。
哀恸将絕者再。
奉喪還鄉。
秋水猶壯。
巴東有淫預石。
高出二十許丈。
及秋至。
則才如見焉。
次有瞿塘大灘。
行旅忌之。
部伍至此。
石猶不見。
子輿撫心長叫。
其夜五更水忽退減。
安流而下。
及度。
水複舊。
行人為之語曰:〗 淫預如幞本不通。
瞿塘水退為庾公。
(○南史庾域傳。
) 【時人為玉瑩語】 〖南史曰:王瑩既為公。
須開黃閣。
宅前促。
欲買南鄰宋侃半宅。
侃懼見侵。
貨得錢百萬。
瑩乃回閣向東。
〗 欲向南。
錢可貪。
遂向東。
為黃銅。
(○南史王瑩傳。
) 【省中為賀琛語】 〖南史曰:賀琛仕梁為散騎常侍。
領尚書左丞。
參禮儀事。
每進見。
武帝與語。
常移晷刻。
故省中語雲雲。
琛容止閑雅。
故時人呼之。
〗 上殿不下有賀雅。
(○梁書賀琛傳。
南史賀琛傳。
《禦覽》二百十三。
又二百二十四引三國典略。
《詩紀》九十七作有中語。
) 【時人為丁觇語】 〖《顔氏家訓》曰:梁孝元前在荊州。
有丁觇者。
洪亭民耳。
頗善屬文。
殊工草隸。
孝元書記一皆使典之。
軍府輕賤。
多未之重。
恥令子弟。
以為楷法。
時語雲雲。
吾雅愛其手迹。
常所寶持。
〗 丁君十紙。
不敵王褒數字。
(○《顔氏家訓》慕賢篇。
) 【都下為禅師語】 〖梁《書》曰:有惠岩、惠議道人。
并住東安寺。
學行精整。
為道俗所所推。
時鬥場寺多禅師。
都下為之語曰:〗 鬥場禅師窟。
安東談議林。
(○《禦覽》六百五十五。
) 【任?引古詩論魏武陵】 〖述異記曰:邺中銅??鄉。
魏武帝陵下銅??石。
大各二。
古《詩》雲:〗 石犬不可吠。
銅??徒爾為。
(○述異記。
) 【任?引古詩論香泉】 〖述異記曰:吳故宮亦有香水溪。
俗雲西施浴處。
至今馨香。
古《詩》雲:〗 安得香水泉。
濯朗衣上塵。
(○述異記。
) 【相和歌辭】 【相和曲】【陌上桑】日出秦樓明。
條垂露尚盈。
蠶饑心自急。
開奁妝不成。
(○《樂府詩集》二十八。
) 【清商曲辭】 【西曲歌】【攀楊枝】〖古今樂錄曰:攀楊枝。
倚歌也。
攀楊枝。
梁時作。
〗 自從别君來。
不複著绫羅。
畫眉不注口。
施朱當柰何。
(○樂府詩四十九。
《詩紀》四十二、九十七。
) 【附】 【樂府詩】 〖述異記曰:吳王夫差立春宵宮。
為長夜之飲。
造千石酒鐘。
又作天池。
池中造青龍舟。
日與西施為水嬉。
又有别館在句容。
楸梧成林。
樂府雲雲。
是也。
〗 梧宮秋。
吳王愁。
(○廣博物志三十六。
《詩紀前集》三作吳夫差時童謠。
) 【橫吹曲辭】 【梁鼓角橫吹曲】 〖橫吹曲。
其始亦謂之鼓吹。
馬上奏之。
乃軍中之樂也。
其後分為二部。
有箫笳者為鼓吹。
用之朝會道路。
有鼓角者為橫吹。
用之軍中。
馬上所奏者是也。
《晉書》樂志曰:橫吹有鼓角。
又有胡角。
即胡樂也。
漢張骞入西域。
傳其法於西京。
唯得摩诃兜勒一曲。
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
企喻本此歌。
《唐書》樂志曰:北狄樂。
其可知者鮮卑、吐谷渾、部落稽三國。
皆馬上樂也。
後魏樂府始有北歌。
即所謂真人代歌是也。
代都時。
命掖庭宮女晨夕歌之。
周隋世與西涼樂雜奏。
今存者五十三章。
其名可解者六章。
慕容可汗、吐谷渾、部落稽、钜鹿公主、白淨皇太子、企喻也。
其不可解者。
多可汗之辭。
北虜之俗。
呼主為可汗。
吐谷渾又慕容别種。
知此歌是燕、魏之際鮮卑歌也。
其辭虜音。
竟不可曉。
梁鼓吹又有大白淨皇太子、小白淨皇太子、企喻等曲。
隋鼓吹有白淨皇太子曲。
與北歌校之。
其音皆異。
又有半和、企喻、北敦。
蓋曲之變也。
〗 【企喻歌】〖四曲。
企歌本北歌。
〗 〖古今樂錄曰:企喻歌四曲。
或雲後又有二句。
頭毛堕落魄。
飛揚百草頭。
最後男兒可憐蟲一曲。
是苻融詩。
本雲深山解谷口。
把骨無人收。
與今傳者小異。
〗 男兒欲作健。
結伴不須多。
鹞子經天飛。
群雀兩向波。
放馬大澤中。
草好馬著膘。
牌子鐵衤兩裆。
钅互(钅氐之異體。
)钅牟翟?尾條。
前行看後行。
齊著鐵衤兩裆。
前頭看後頭。
齊著鐵钅互钅牟。
男兒可憐蟲。
出門懷死憂。
屍喪狹谷中。
白
并小字也。
〗 謝有覽舉。
王有養炬。
(○梁書王筠傳。
) 【時人為張融陸杲語】 〖梁《書》曰:陸杲。
吳郡吳人。
少好學。
工書畫。
舅張融有高名。
杲風韻舉動頗類於融。
時稱之曰:〗 無對日下。
惟舅與甥。
(○梁書陸杲傳。
) 【時人為何子朗語】 〖梁《書》曰:何思澄。
東海郯人。
初思澄與宗人遜及子朗俱擅文名。
時人語曰雲雲。
子朗字世明。
早有才思。
時人語曰雲雲。
〗 東海(《顔氏家訓》作梁有。
)三何。
子朗最多。
(○梁書何思澄傳。
《顔氏家訓》勉學篇。
南史何思澄傳。
《詩紀》九十七作三何歌。
) 人中爽爽何(南史作有。
)子朗。
(○梁書何思澄傳。
南史何思澄傳。
《詩紀》九十七作三何歌。
) 【時人為王志王彬語】 〖南史曰:王志善藁隸。
當時以為楷法。
志弟揖。
揖弟彬。
好文章。
習篆隸。
與志齊名。
時人為之語曰:〗 三真六草。
為天下寶。
(○南史王彬傳。
《詩紀》九十七作王彬歌。
) 【時人為鮑正語】 〖南史曰:鮑正、鮑至并才藝知名。
俱為湘東王上佐。
正好交遊。
無日不适人。
人為之語曰:〗 無處不逢鳥噪。
無處不逢鮑佐。
(○南史鮑客卿傳。
《詩紀》九十七作鮑佐謠。
) 【巴東行人為庾子輿語】 〖南史曰:庾域出守巴西。
子子輿以蜀路險難。
啟求侍從。
以孝養獲許。
父遷甯蜀。
子輿亦相随。
及父卒。
哀恸将絕者再。
奉喪還鄉。
秋水猶壯。
巴東有淫預石。
高出二十許丈。
及秋至。
則才如見焉。
次有瞿塘大灘。
行旅忌之。
部伍至此。
石猶不見。
子輿撫心長叫。
其夜五更水忽退減。
安流而下。
及度。
水複舊。
行人為之語曰:〗 淫預如幞本不通。
瞿塘水退為庾公。
(○南史庾域傳。
) 【時人為玉瑩語】 〖南史曰:王瑩既為公。
須開黃閣。
宅前促。
欲買南鄰宋侃半宅。
侃懼見侵。
貨得錢百萬。
瑩乃回閣向東。
〗 欲向南。
錢可貪。
遂向東。
為黃銅。
(○南史王瑩傳。
) 【省中為賀琛語】 〖南史曰:賀琛仕梁為散騎常侍。
領尚書左丞。
參禮儀事。
每進見。
武帝與語。
常移晷刻。
故省中語雲雲。
琛容止閑雅。
故時人呼之。
〗 上殿不下有賀雅。
(○梁書賀琛傳。
南史賀琛傳。
《禦覽》二百十三。
又二百二十四引三國典略。
《詩紀》九十七作有中語。
) 【時人為丁觇語】 〖《顔氏家訓》曰:梁孝元前在荊州。
有丁觇者。
洪亭民耳。
頗善屬文。
殊工草隸。
孝元書記一皆使典之。
軍府輕賤。
多未之重。
恥令子弟。
以為楷法。
時語雲雲。
吾雅愛其手迹。
常所寶持。
〗 丁君十紙。
不敵王褒數字。
(○《顔氏家訓》慕賢篇。
) 【都下為禅師語】 〖梁《書》曰:有惠岩、惠議道人。
并住東安寺。
學行精整。
為道俗所所推。
時鬥場寺多禅師。
都下為之語曰:〗 鬥場禅師窟。
安東談議林。
(○《禦覽》六百五十五。
) 【任?引古詩論魏武陵】 〖述異記曰:邺中銅??鄉。
魏武帝陵下銅??石。
大各二。
古《詩》雲:〗 石犬不可吠。
銅??徒爾為。
(○述異記。
) 【任?引古詩論香泉】 〖述異記曰:吳故宮亦有香水溪。
俗雲西施浴處。
至今馨香。
古《詩》雲:〗 安得香水泉。
濯朗衣上塵。
(○述異記。
) 【相和歌辭】 【相和曲】【陌上桑】日出秦樓明。
條垂露尚盈。
蠶饑心自急。
開奁妝不成。
(○《樂府詩集》二十八。
) 【清商曲辭】 【西曲歌】【攀楊枝】〖古今樂錄曰:攀楊枝。
倚歌也。
攀楊枝。
梁時作。
〗 自從别君來。
不複著绫羅。
畫眉不注口。
施朱當柰何。
(○樂府詩四十九。
《詩紀》四十二、九十七。
) 【附】 【樂府詩】 〖述異記曰:吳王夫差立春宵宮。
為長夜之飲。
造千石酒鐘。
又作天池。
池中造青龍舟。
日與西施為水嬉。
又有别館在句容。
楸梧成林。
樂府雲雲。
是也。
〗 梧宮秋。
吳王愁。
(○廣博物志三十六。
《詩紀前集》三作吳夫差時童謠。
) 【橫吹曲辭】 【梁鼓角橫吹曲】 〖橫吹曲。
其始亦謂之鼓吹。
馬上奏之。
乃軍中之樂也。
其後分為二部。
有箫笳者為鼓吹。
用之朝會道路。
有鼓角者為橫吹。
用之軍中。
馬上所奏者是也。
《晉書》樂志曰:橫吹有鼓角。
又有胡角。
即胡樂也。
漢張骞入西域。
傳其法於西京。
唯得摩诃兜勒一曲。
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
企喻本此歌。
《唐書》樂志曰:北狄樂。
其可知者鮮卑、吐谷渾、部落稽三國。
皆馬上樂也。
後魏樂府始有北歌。
即所謂真人代歌是也。
代都時。
命掖庭宮女晨夕歌之。
周隋世與西涼樂雜奏。
今存者五十三章。
其名可解者六章。
慕容可汗、吐谷渾、部落稽、钜鹿公主、白淨皇太子、企喻也。
其不可解者。
多可汗之辭。
北虜之俗。
呼主為可汗。
吐谷渾又慕容别種。
知此歌是燕、魏之際鮮卑歌也。
其辭虜音。
竟不可曉。
梁鼓吹又有大白淨皇太子、小白淨皇太子、企喻等曲。
隋鼓吹有白淨皇太子曲。
與北歌校之。
其音皆異。
又有半和、企喻、北敦。
蓋曲之變也。
〗 【企喻歌】〖四曲。
企歌本北歌。
〗 〖古今樂錄曰:企喻歌四曲。
或雲後又有二句。
頭毛堕落魄。
飛揚百草頭。
最後男兒可憐蟲一曲。
是苻融詩。
本雲深山解谷口。
把骨無人收。
與今傳者小異。
〗 男兒欲作健。
結伴不須多。
鹞子經天飛。
群雀兩向波。
放馬大澤中。
草好馬著膘。
牌子鐵衤兩裆。
钅互(钅氐之異體。
)钅牟翟?尾條。
前行看後行。
齊著鐵衤兩裆。
前頭看後頭。
齊著鐵钅互钅牟。
男兒可憐蟲。
出門懷死憂。
屍喪狹谷中。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