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詩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江淹〈淹。
字文通。
濟陽考城人。
仕宋。
曆任始安王南徐州從事、巴陵王國左常侍、建平王南徐州鎮軍參軍、建安、吳興令、尚書駕部郎。
齊建元初為建安王記室。
遷中書侍郎。
永明中。
出為廬陵内史。
還為尚書左丞。
領國子博士。
建武初。
出為宣城太守。
還為秘書監。
梁受禅。
為散騎常侍。
遷金紫光祿大夫。
天監四年卒。
年六十二。
谥曰憲。
有齊史十二卷、集二十卷、後集十卷。
〉【樂府】 【銅爵妓】〖以下五言。
〗 武皇(本集作王。
樂府同。
)去金閣。
英威長寂寞。
雄劍頓無光。
雜佩亦銷爍。
秋至明月圓。
(樂府作圜。
)風傷白露落。
清夜何湛湛。
孤燭映蘭幕。
撫影怆無從。
惟懷憂不薄。
瑤色行應罷。
紅芳幾為樂。
徒登歌舞台。
終成蝼蟻郭。
(○本集三。
《樂府詩集》三十一。
《詩紀》七十五。
) 【采菱曲】 秋日心容與。
涉水望碧蓮。
紫菱亦可采。
試以緩愁年。
參差萬葉下。
泛漾百流前。
高彩隘(《類聚》作溢。
)通壑。
香氛(本集作氣。
樂府同。
)麗黃川。
歌出棹(《詩紀》雲。
一作趙。
)女曲。
亻舞入江南弦。
乘(本集作梁。
)鼋非逐俗。
駕鯉乃懷仙。
衆美信如此。
無恨在(本集作出。
《詩紀》雲。
一作出。
)清泉。
(○本集四。
《樂府詩集》五十一。
《詩紀》七十五。
又《類聚》八十二作采菱詩。
引蓮、年、前、川、弦五韻。
) 【詩】 【侍始安王石頭城詩】 緒官承盛世。
逢恩侍英王。
結劍從深景。
撫袖逐曾光。
暮情郁無已。
流望在川陽。
平原忽超遠。
參差見南湘。
何如塞北陰。
雲鴻盡來翔。
攬鏡照愁色。
徒(本集作從。
)坐引憂方。
山中如未夕。
無使桂葉傷。
(○本集三。
《詩紀》七十五。
) 【從征虜始安王道中詩】 乘笏從帷幕。
仄身豫休明。
君子未獲晏。
(《詩紀》誤作宴。
)小人亦自營。
結軒首涼野。
驅馬素寒城。
容裔還鄉棹。
逶迤去國旌。
山氣亘(本集作直。
)百裡。
山色與雲平。
喬松日夜竦。
紅霞旦夕生。
徒慚恩厚概。
空抱春施名。
仰願光威遠。
歲晏返柴荊。
(○本集三。
《詩紀》七十五。
) 【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詩】〖本集軍下有行字。
《詩紀》同。
〗 廣成愛神鼎。
淮南好丹經。
此山(本集作峰。
)具鸾鶴。
往來(《廬山記》作古。
六臣本《文選》注雲。
五臣作古字。
)盡仙靈。
瑤草正翕(本集誤作拿。
)?。
玉樹信蔥青。
绛氣下萦薄。
白雲上杳(本集誤作沓。
)冥。
中坐瞰蜿虹。
俯伏視流星。
不尋遐怪極。
則知耳目驚。
日落長沙渚。
曾陰萬裡生。
藉(本集作籍。
《詩紀》同。
)蘭素多意。
臨風默含(《廬山記》事作舍。
)情。
方學松柏(本集作柏松。
)隐。
羞逐市井名。
幸(六臣本《文選》注雲。
五臣作奉字。
)承光誦末。
伏思托後ユ。
(本集作旌。
《廬山記》同。
○本集三。
《文選》二十二。
《廬山記》四。
廬山紀事四。
《詩紀》七十五。
又《類聚》七作登廬山香爐峰詩。
引冥、星、生、情四韻。
) 【從建平王遊紀南城詩】 恭承此(《類聚》作前。
)嘉惠。
(本集作德。
)末官至南荊。
斂衽依(《類聚》作承。
《詩紀》雲。
一作承。
)光采。
端笏奉仁明。
再逢綠草合。
重見翠雲生。
江甸知禮富。
漢渚聞教清。
君王澹以思。
樹羽望楚城。
年積衣劍滅。
地遠宮館平。
錦帳終寂寞。
彩瑟秘音英。
丹沙信難學。
黃金不可成。
遷化每如茲。
安用貴空名。
流岩(本集作宕。
是。
)慘中懷。
凝意方自驚。
願借若木景。
長照憂人情。
(○本集三。
《詩紀》七十五。
又《類聚》六十三作登紀南城詩。
引荊、明、生、清、城、平六韻。
) 【望荊山詩】 奉義(本集作谒。
《類聚》作诏。
)至江漢。
始知楚塞長。
南關(本集作閩。
)繞桐柏。
西嶽(本集作途。
)出魯陽。
寒郊無留影。
秋日懸清光。
悲風撓(《文選》作桡。
六臣本注雲。
五臣作繞。
《類聚》作繞。
《詩紀》雲。
一作繞。
)重林。
雲霞肅川漲。
歲晏君如何。
零淚沾(本集作染。
)衣裳。
玉柱空掩露。
金樽坐含霜。
一聞苦寒奏。
再(李善本《文選》作更。
六臣本注雲。
五臣作載。
)使豔歌傷。
(○本集三。
《文選》二十七。
《詩紀》七十五。
字文通。
濟陽考城人。
仕宋。
曆任始安王南徐州從事、巴陵王國左常侍、建平王南徐州鎮軍參軍、建安、吳興令、尚書駕部郎。
齊建元初為建安王記室。
遷中書侍郎。
永明中。
出為廬陵内史。
還為尚書左丞。
領國子博士。
建武初。
出為宣城太守。
還為秘書監。
梁受禅。
為散騎常侍。
遷金紫光祿大夫。
天監四年卒。
年六十二。
谥曰憲。
有齊史十二卷、集二十卷、後集十卷。
〉【樂府】 【銅爵妓】〖以下五言。
〗 武皇(本集作王。
樂府同。
)去金閣。
英威長寂寞。
雄劍頓無光。
雜佩亦銷爍。
秋至明月圓。
(樂府作圜。
)風傷白露落。
清夜何湛湛。
孤燭映蘭幕。
撫影怆無從。
惟懷憂不薄。
瑤色行應罷。
紅芳幾為樂。
徒登歌舞台。
終成蝼蟻郭。
(○本集三。
《樂府詩集》三十一。
《詩紀》七十五。
) 【采菱曲】 秋日心容與。
涉水望碧蓮。
紫菱亦可采。
試以緩愁年。
參差萬葉下。
泛漾百流前。
高彩隘(《類聚》作溢。
)通壑。
香氛(本集作氣。
樂府同。
)麗黃川。
歌出棹(《詩紀》雲。
一作趙。
)女曲。
亻舞入江南弦。
乘(本集作梁。
)鼋非逐俗。
駕鯉乃懷仙。
衆美信如此。
無恨在(本集作出。
《詩紀》雲。
一作出。
)清泉。
(○本集四。
《樂府詩集》五十一。
《詩紀》七十五。
又《類聚》八十二作采菱詩。
引蓮、年、前、川、弦五韻。
) 【詩】 【侍始安王石頭城詩】 緒官承盛世。
逢恩侍英王。
結劍從深景。
撫袖逐曾光。
暮情郁無已。
流望在川陽。
平原忽超遠。
參差見南湘。
何如塞北陰。
雲鴻盡來翔。
攬鏡照愁色。
徒(本集作從。
)坐引憂方。
山中如未夕。
無使桂葉傷。
(○本集三。
《詩紀》七十五。
) 【從征虜始安王道中詩】 乘笏從帷幕。
仄身豫休明。
君子未獲晏。
(《詩紀》誤作宴。
)小人亦自營。
結軒首涼野。
驅馬素寒城。
容裔還鄉棹。
逶迤去國旌。
山氣亘(本集作直。
)百裡。
山色與雲平。
喬松日夜竦。
紅霞旦夕生。
徒慚恩厚概。
空抱春施名。
仰願光威遠。
歲晏返柴荊。
(○本集三。
《詩紀》七十五。
) 【從冠軍建平王登廬山香爐峰詩】〖本集軍下有行字。
《詩紀》同。
〗 廣成愛神鼎。
淮南好丹經。
此山(本集作峰。
)具鸾鶴。
往來(《廬山記》作古。
六臣本《文選》注雲。
五臣作古字。
)盡仙靈。
瑤草正翕(本集誤作拿。
)?。
玉樹信蔥青。
绛氣下萦薄。
白雲上杳(本集誤作沓。
)冥。
中坐瞰蜿虹。
俯伏視流星。
不尋遐怪極。
則知耳目驚。
日落長沙渚。
曾陰萬裡生。
藉(本集作籍。
《詩紀》同。
)蘭素多意。
臨風默含(《廬山記》事作舍。
)情。
方學松柏(本集作柏松。
)隐。
羞逐市井名。
幸(六臣本《文選》注雲。
五臣作奉字。
)承光誦末。
伏思托後ユ。
(本集作旌。
《廬山記》同。
○本集三。
《文選》二十二。
《廬山記》四。
廬山紀事四。
《詩紀》七十五。
又《類聚》七作登廬山香爐峰詩。
引冥、星、生、情四韻。
) 【從建平王遊紀南城詩】 恭承此(《類聚》作前。
)嘉惠。
(本集作德。
)末官至南荊。
斂衽依(《類聚》作承。
《詩紀》雲。
一作承。
)光采。
端笏奉仁明。
再逢綠草合。
重見翠雲生。
江甸知禮富。
漢渚聞教清。
君王澹以思。
樹羽望楚城。
年積衣劍滅。
地遠宮館平。
錦帳終寂寞。
彩瑟秘音英。
丹沙信難學。
黃金不可成。
遷化每如茲。
安用貴空名。
流岩(本集作宕。
是。
)慘中懷。
凝意方自驚。
願借若木景。
長照憂人情。
(○本集三。
《詩紀》七十五。
又《類聚》六十三作登紀南城詩。
引荊、明、生、清、城、平六韻。
) 【望荊山詩】 奉義(本集作谒。
《類聚》作诏。
)至江漢。
始知楚塞長。
南關(本集作閩。
)繞桐柏。
西嶽(本集作途。
)出魯陽。
寒郊無留影。
秋日懸清光。
悲風撓(《文選》作桡。
六臣本注雲。
五臣作繞。
《類聚》作繞。
《詩紀》雲。
一作繞。
)重林。
雲霞肅川漲。
歲晏君如何。
零淚沾(本集作染。
)衣裳。
玉柱空掩露。
金樽坐含霜。
一聞苦寒奏。
再(李善本《文選》作更。
六臣本注雲。
五臣作載。
)使豔歌傷。
(○本集三。
《文選》二十七。
《詩紀》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