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

關燈
非細事。

    專要善用其心。

    用心之法。

    單提向上一念。

    直須向佛祖不容處一着。

    立定腳跟。

    次則要将胸中一切知見[纟-八]言妙語雜毒。

    一齊吐卻。

    次則識得本體了無一法。

    不可被妄想習氣影子。

    發生種種境界。

    惑亂正念。

    次則要看本參話頭。

    如六祖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本來面目公案。

    極力提撕。

    但有一切惡習現前。

    即将本來無一語看破。

    切不可随他相續流轉。

    咬定牙關。

    此處定要把得住。

    方不被他搖奪。

    如此用心。

    乃是惺惺時着力處。

    若用心着力太過。

    則懈怠心生。

    便起昏堕。

    此時隻須快着精彩。

    不可落在昏沉窠窟中。

    急須持咒。

    仗此咒力。

    足敵此魔。

    以藏識中多劫惡習。

    今被話頭逼出變化無窮境界。

    一切魔境從妄想生。

    一切昏沉從散亂生。

    正恰用心之時。

    忽一念散亂即落昏沉。

    是須善知。

    永嘉寂寂惺惺四料揀語。

    最為切要。

    古人用心。

    但隻将一句本參話頭靠定。

    如鐵壁銀山相似。

    若到一念不生處。

    亦是得力。

    不可作究竟會。

    直到工夫任運不假思惟。

    一念豁然。

    身心如脫空。

    方是工夫入手處。

    亦未是究竟。

    但能至此自然輕安自在。

    便生歡喜。

    然此乃是本分事。

    未是奇特。

    若生奇特想。

    便堕歡喜魔。

    便起無端狂知狂解。

    此關最險。

    此皆老人有所試者。

    古雲。

    枯木岩前錯路多。

    行人到此盡蹉跎。

    非細事也。

    縱使有力打過種種境界。

    正好修行。

    正好保護。

    未是到家。

    若以此為足。

    便起世閑種種五欲因緣之念。

    此關難過。

    過者百無一二。

    所以不到古人田地。

    正是得少為足之過患也。

    饒你學人苦心一生得到此地。

    若被此等惡習所牽。

    仍是堕落生死坑中。

    前功盡棄。

    可不哀哉。

    如此說話。

    古人語中所載不少。

    老人略為拈出。

    以末法中難得真正學道之人。

    蓋亦曾為浪子偏憐客耳。

    大段古人住山。

    不是養懶圖快活。

    單為自己生死大事。

    所以走向萬重寒岩。

    作沒伎倆活計。

    若在此因循度日。

    虛喪光陰。

    豈不更可悲哉。

    雖然。

    用心差别。

    既已知之。

    其山中目前變幻境緣。

    即水流風動。

    猿吟鳥噪。

    雲騰霧擁。

    枞從在前。

    更為喧雜。

    永嘉見道忘山之語。

    切須看破。

    老人初住五台龍門時。

    萬丈寒岩之下。

    冰雪堆裡如埋死人。

    徹骨嚴寒五内俱透。

    唯有微微一息。

    視從冰中出入。

    至此返觀。

    覓自心一念起處了不可得。

    此境正是助道之緣。

    又大風時作。

    萬竅怒号。

    日夜不休。

    及雪消澗流。

    響若奔雷。

    又如千軍萬馬奔騰之狀。

    如此雜亂境界。

    初最難當。

    因思古人有言。

    聽水聲三十年不轉意根。

    可許入道。

    老人遂即發憤于獨木橋上坐立。

    終日聽水聲。

    始則聒聒難消。

    久則果爾忽然寂滅。

    自此一切境界皆寂滅矣。

    所謂萬境本閑。

    惟人自鬧。

    此又是道人住山第一着工夫也。

    禅人記取。

    毋忽。

     示颛愚衡禅人(丙辰) 向上一路。

    乃出家人本分事。

    古人發足超方。

    隻要究明此事。

    近代以來。

    概不知出家為何事。

    安可望為古人乎。

    颛愚衡禅人。

    初依五台空印大師。

    聽習經論。

    久之遂盡屏去。

    單提一念切究本分事。

    萬裡南詢。

    過曹溪。

    谒老人請益。

    老人謂此事若不放下身心。

    苦功根究到水窮山盡處。

    終無下落。

    縱到水窮山盡處。

    古人謂之靜沈死水。

    又謂之[纟-八]妙窠窟。

    若不回頭轉腦。

    則面前如鐵壁銀山相似。

    隻是得力時。

    不是受用處。

    古人用心。

    不是死到底。

    須是死中發活始得。

    要在回機轉位。

    所以道百尺竿頭坐的人。

    雖然得入未為真。

    百尺竿頭重進步。

    大千世界現全身。

    學人到此。

    隻索轉身别行一路。

    方不被他作障礙。

    禅人唯唯。

    作禮而别。

    乃就誅茆南嶽。

    未幾老人亦曳杖而至。

    詢禅人則為病魔所撓。

    業經寶慶就醫。

    老人聞之歎曰。

    禅門下衰。

    真實為生死的學人。

    最為難得。

    今斯人而有斯疾。

    豈龍天厭薄法門乎。

    丙辰春三月朔。

    風雨夜半。

    忽禅人冒雨沖泥而至。

    老人相見大喜曰。

    此豈病夫所能耶。

    睹其眉宇津津爽氣。

    是知其疾已瘳八九。

    因再拈香請益。

    老人特示之曰。

    子之病魔。

    乃子之大善知識。

    為助道因緣。

    子知之乎。

    切以衆生之病。

    病在有我。

    以執我故。

    一切煩惱衆病以之而生。

    病生則苦必随之。

    自古及今無有一人不病是者。

    唯知病病之人。

    不為病耳。

    且四大假合。

    聚必有散。

    縱使不病。

    何嘗不病哉。

    若了病不病者。

    則病不能病之矣。

    子知今日之病。

    不知多生劫劫。

    病病至今日矣。

    子若不了今日病。

    則從此已去。

    不知病之底止也。

    子知生死之病。

    而不知要出生死之病。

    大有過于生死之病也。

    夫何故。

    古人以參禅不出陰界。

    堕于識情窠臼。

    縱有妙悟。

    皆成我見。

    以執四大為我。

    病尚可醫。

    今離四大複執有我。

    此病則醫王束手。

    最難調治。

    諸佛諸祖特特出世。

    單為治此一種膏肓之病。

    費盡多少心力。

    求肯服藥而瘥者。

    幾何人哉。

    禅人身病已瘳。

    切不可被禅病侵也。

    雲門謂法身有兩般病。

    其言透過法身。

    若法執不忘。

    己見猶存。

    亦是病。

    極言認執之病也。

    禅人将前所蘊一切[纟-八]言妙語。

    及參禅執守功勳。

    一齊唾卻。

    隻到一點惡覺惡習不留。

    定不被他養成病根。

    直使佛祖無立腳處。

    豈不見善财童子。

    南詢百城。

    參五十三大善知識。

    各授一種法門。

    到頭隻落個與法界等。

    與虛空等。

    何曾有實法系着耶。

    又不見毗盧遮那。

    法身非身。

    而托普賢妙行為身。

    普賢無行。

    但以衆生之行為行。

    故曰菩提所緣。

    緣苦衆生。

    若無衆生。

    則無菩提。

    此從上佛祖出世之真榜樣。

    老人因謂禅人四大病身。

    非病魔不能治。

    禅病刺心。

    非衆生不能治。

    從今日去。

    隻将身如大地等。

    則病魔潛蹤。

    心與衆生等。

    則我見不立。

    我見不立。

    則禅病自消。

    以心不自心。

    則本不生。

    不生則一法不立。

    苟一法不立。

    又有何法而作知見障礙哉。

    古人雲。

    舍情易。

    舍法難。

    禅人舍身即舍情。

    舍見即舍法。

    情法兩忘。

    豈不為大無礙解脫之人哉。

    嗟予老矣。

    再晤為難。

    禅人勉之。

     示李福淨 零陵李生應祯。

    請益心性之旨。

    因示之曰。

    夫心性者何。

    乃一切聖凡生靈之大本也。

    以體同而用異。

    因有迷悟之差。

    故有真妄之别。

    所謂三界惟心。

    萬法唯識。

    以迷一心而為識。

    識則純妄用事。

    逐境攀緣。

    不複知本有真心矣。

    若知真本有。

    達妄元無。

    則可返妄歸真。

    從衆生界。

    即可頓入佛界矣。

    達磨西來。

    單傳心印。

    頓悟法門。

    正是頓悟此心。

    此禅宗心性真妄之旨也。

    若夫吾儒所宗。

    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所傳之心性。

    則曰唯精惟一。

    以精一為宗極。

    而有人心道心之别。

    此亦真妄之分也。

    但世教所原不出乎此。

    其曰道心。

    則不迷不妄之性也。

    其曰人心。

    則迷性而為情。

    世人但知用情而不知用性。

    但知波而不知波原水也。

    故孔子曰。

    性相近也。

    習相遠也。

    性近則水原無波。

    習遠則逐波忘水。

    水尚不知。

    而況了達濕性無二乎。

    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