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讓我問一問?” “是那幾句?” “‘姊妹嫁作商人妾’,這不知道有沒有什幺影射?” “這是黎烈文他自己多心,我不過自然他既然說了不能公開的話,也就不便追問了。

     “還有一點,你所謂‘想發表些關于對政治對國際情勢之見解都無從發表’,這又何所指?” “那是講我在文藝以外的政治見解的東西,随筆一類的東西。

    ” “是不是像《新時代》上的《望歲小農居日記》一樣的東西呢?”(參看《新時代》七月号)我插問。

     “那是對于魯迅的批評,我所說的是對政治的見解,《文藝座談》上面有。

    ”(參看《文藝座談》一卷一期《從早上到下午》。

    ) “對于魯迅的什幺批評?” “這是題外的事情了,我看關于這個,請你還是不發表好了。

    ” 這真是“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18〕,寥寥幾筆,就畫出了這位文學家的嘴臉。

    《社會新聞》說他“阘懦”,固然意在博得社會上“濟弱扶傾”的同情,不足置信,但啟事上的自白,卻也須照中國文學上的例子,大打折扣的(倘白羽遐先生在“某天”又到“内山書店小坐”,一定又會從老闆口頭聽到),因為他自己在“行不改姓”之後,也就說“縱令有時用其他筆名”,雖然“但所發表文字,均自負責”,而無奈“還是不發表好了”何?但既然“還是不發表好了”,則關于我的一筆,我也就不再深論了。

     一枝筆不能兼寫兩件事,以前我實在閑卻了《文藝座談》的座主,“解放詞人”曾今可先生了。

    但寫起來卻又很簡單,他除了“準備反攻”之外,隻在玩“告密”的玩藝。

    崔萬秋〔19〕先生和這位詞人,原先是相識的,隻為了一點小糾葛,他便匿名向小報投稿,誣陷老朋友去了。

    不幸原稿偏落在崔萬秋先生的手裡,制成銅版,在《中外書報新聞》(五号)上精印了出來——崔萬秋加入國家主義派《大晚報》屁股編輯崔萬秋自日回國,即住在愚園坊六十八号左舜生家,旋即由左與王造時介紹于《大晚報》工作。

    近為國家主義及廣東方面宣傳極力,夜則留連于舞場或八仙橋莊上雲。

     有罪案,有住址,逮捕起來是很容易的。

    而同時又診出了一點小毛病,是這位詞人曾經用了崔萬秋的名字,自己大做了一通自己的詩的序,而在自己所做的序裡又大稱贊了一通自己的詩。

    〔20〕輕恙重症,同時夾攻,漸使這柔嫩的詩人兼詞人站不住,他要下野了,而在《時事新報》(七月九日)上卻又是一個啟事,好像這時的文壇是入了“啟事時代”似的——曾今可啟事 鄙人不日離滬旅行,且将脫離文字生活。

    以後對于别人對我造謠誣蔑,一概置之不理。

    這年頭,隻許強者打,不許弱者叫,我自然沒有什幺話可說。

    我承認我是一個弱者,我無力反抗,我将在英雄們勝利的笑聲中悄悄地離開這文壇。

    如果有人笑我是“懦夫”,我隻當他是尊我為“英雄”。

    此啟。

     這就完了。

    但我以為文字是有趣的,結末兩句,尤為出色。

     我剪貼在上面的《談“文人無行”》,其實就是這曾張兩案的合論。

    但由我看來,這事件卻還要壞一點,便也做了一點短評,投給《自由談》。

    久而久之,不見登出,索回原稿,油墨手印滿紙,這便是曾經排過,又被誰抽掉了的證據,可見縱“無姊妹嫁作大商人為妾”,“資本家的出版者”也還是為這一類名公“後援”的。

    但也許因為恐怕得罪名公,就會立刻給你戴上一頂紅帽子,為性命計,不如不登的也難說。

    現在就抄在這裡罷—— 駁“文人無行” “文人”這一塊大招牌,是極容易騙人的。

    雖在現在,社會上的輕賤文人,實在還不如所謂“文人”的自輕自賤之甚。

    看見隻要是“人”,就決不肯做的事情,論者還不過說他“無行”,解為“瘋人”,恕其“可憐”。

    其實他們卻原是販子,也一向聰明絕頂,以前的種種,無非“生意經”,現在的種種,也并不是“無行”,倒是他要“改行”了。

     生意的衰微使他要“改行”。

    雖是極低劣的三角戀愛小說,也可以賣掉一批的。

    我們在夜裡走過馬路邊,常常會遇見小癟三從暗中來,鬼鬼祟祟的問道:“阿要春宮? 阿要春宮?中國的,東洋的,西洋的,都有。

    阿要勿?” 生意也并不清淡。

    上當的是初到上海的青年和鄉下人。

    然而這至多也不過四五回,他們看過幾套,就覺得讨厭,甚且要作嘔了,無論你“中國的,東洋的,西洋的,都有”也無效。

    而且因時勢的遷移,讀書界也起了變化,一部份是不再要看這樣的東西了;一部份是簡直去跳舞,去嫖妓,因為所化的錢,比買手淫小說全集還便宜。

    這就使三角家之類覺得沒落。

    我們不要以為造成了洋房,人就會滿足的,每一個兒子,至少還得給他賺下十萬塊錢呢。

     于是乎暴躁起來。

    然而三角上面,是沒有出路了的。

     于是勾結一批同類,開茶會,辦小報,造謠言,其甚者還竟至于賣朋友,好像他們的鴻篇巨制的不再有人賞識,隻是因為有幾個人用一手掩盡了天下人的眼目似的。

    但不要誤解,以為他真在這樣想。

    他是聰明絕頂,其實并不在這樣想的,現在這副嘴臉,也還是一種“生意經”,用三角鑽出來的活路。

    總而言之,就是現在隻好經營這一種賣買,才又可以賺些錢。

     譬如說罷,有些“第三種人”也曾做過“革命文學家”,借此開張書店,吞過郭沫若的許多版稅,現在所住的洋房,有一部份怕還是郭沫若的血汗所裝飾的。

    此刻那裡還能做這樣的生意呢?此刻要合夥攻擊左翼,并且造謠陷害了知道他們的行為的人,自己才是一個幹淨剛直的作者,而況告密式的投稿,還可以大賺一注錢呢。

     先前的手淫小說,還是下部的勾當,但此路已經不通,必須上進才是,而人們——尤其是他的舊相識——的頭顱就危險了。

    這那裡是單單的“無行”文人所能做得出來的? 上文所說,有幾處自然好像帶着了曾今可張資平這一流,但以前的“腰斬張資平”,卻的确不是我的意見。

    這位作家的大作,我自己是不要看的,理由很簡單:我腦子裡不要三角四角的這許多角。

    倘有青年來問我可看與否,我是勸他不必看的,理由也很簡單:他腦子裡也不必有三角四角的那許多角。

    若夫他自在投稿取費,出版賣錢,即使他無須養活老婆兒子,我也滿不管,理由也很簡單:我是從不想到他那些三角四角的角不完的許多角的。

     然而多角之輩,竟謂我策動“腰斬張資平”。

    既謂矣,我乃簡直以X光照其五髒六腑了。

     《後記》這回本來也真可以完結了,但且住,還有一點餘興的餘興。

    因為剪下的材料中,還留着一篇妙文,倘使任其散失,是極為可惜的,所以特地将它保存在這裡。

     這篇文章載在六月十七日《大晚報》的《火炬》裡——新儒林外史柳絲 第一回揭旗紮空營興師布迷陣卻說卡爾和伊理基兩人這日正在天堂以上讨論中國革命問題,忽見下界中國文壇的大戈壁上面,殺氣騰騰,塵沙彌漫,左翼防區裡面,一位老将緊追一位小将,戰鼓震天,喊聲四起,忽然那位老将牙縫開處,吐出一道白霧,卡爾聞到氣味立刻暈倒,伊理基拍案人怒道,“毒瓦斯,毒瓦斯!”扶着卡爾趕快走開去了。

    原來下界中國文壇的大戈壁上面,左翼防區裡頭,近來新紮一座空營,揭起小資産階級革命文學之旗,無産階級文藝營壘受了奸人挑撥,大興問罪之師。

    這日大軍壓境,新紮空營的主将兼官佐又兼士兵楊邨人提起筆槍,躍馬相迎,隻見得戰鼓震天,喊聲四起,為首先鋒揚刀躍馬而來,乃老将魯迅是也。

    那楊邨人打拱,叫聲“老将軍别來無恙?” 老将魯迅并不答話,躍馬直沖揚刀便刺,那楊邨人筆槍擋住又道:“老将有話好講,何必動起幹戈?小将别樹一幟,自紮空營,隻因事起倉卒,未及呈請指揮,并非倒戈相向,實則獨當一面,此心此志,天人共鑒。

    老将軍試思左翼諸将,空言克服,驕盈自滿,戰術既不研究,武器又不制造。

    臨陣則軍容不整,出馬則拖槍而逃,如果長此以往,何以維持威信?老将軍整頓紀綱之不暇,勞師遠征,竊以為大大對不起革命群衆的呵!”老将魯迅又不答話,圓睜環眼,倒豎虎須,隻見得從他的牙縫裡頭噓出一道白霧,那小将楊邨人知道老将放出毒瓦斯,說的遲那時快,已經将防毒面具戴好了,正是:情感作用無理講,是非不明隻天知!欲知老将究竟能不能将毒瓦斯悶死那小将,且待下回分解。

     第二天就收到一封編輯者的信,大意說:茲署名有柳絲者(“先生讀其文之内容或不難想像其為何人”),投一滑稽文稿,題為《新儒林外史》,但并無傷及個人名譽之事,業已決定為之發表,倘有反駁文章,亦可登載雲雲。

    使刊物暫時化為戰場,熱鬧一通,是辦報人的一種極普通辦法,近來我更加“世故”,天氣又這幺熱,當然不會去流汗同翻筋鬥的。

    況且“反駁”滑稽文章,也是一種少有的奇事,即使“傷及個人名譽事”,我也沒有辦法,除非我也作一部《舊儒林外史》,來辯明“卡爾和伊理基”〔21〕的話的真假。

    但我并不是巫師,又怎幺看得見“天堂”?“柳絲”是楊邨人〔22〕先生還在做“無産階級革命文學者”時候已經用起的筆名,這無須看内容就知道,而曾幾何時,就在“小資産階級革命文學”的旗子下做着這樣的幻夢,将自己寫成了這幺一副形容了。

    時代的巨輪,真是能夠這幺冷酷地将人們輾碎的。

    但也幸而有這一輾,因為韓侍桁〔23〕先生倒因此從這位“小将”的腔子裡看見了“良心”了。

     這作品隻是第一回,當然沒有完,我雖然毫不想“反駁”,卻也願意看看這有“良心”的文學,不料從此就不見了,迄今已有月餘,聽不到“卡爾和伊理基”在“天堂”上和“老将”“小将”在地獄裡的消息。

    但據《社會新聞》(七月九日,四卷三期)說,則又是“左聯”阻止的——楊邨人轉入AB團 叛左聯而寫揭小資産戰鬥之旗的楊邨人,近已由漢來滬,聞寄居于AB團小卒徐翔之家,并已加入該團活動矣。

    前在《大晚報》署名柳絲所發表的《新封神榜》一文,即楊手筆,内對魯迅大加諷刺,但未完即止,聞因受左聯警告雲。

    〔預〕左聯會這幺看重一篇“諷刺”的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