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南遺老集卷之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諸史辨惑下
趙禹傳雲,公卿相造請禹,終不行,報謝務在絶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此當以不行報謝為句,而師古以報謝屬下文。
予固疑之,及讀三劉漢書,既已刋正矣。
霍禹怨宣帝曰:大将軍墳墓未幹,盡外我家,反任許史,令人不省死。
師古以為不省有過,非也。
正謂不暁其故,猶俚語雲,沒理會殺耳。
元後傳:王莾使安陽侯舜求玺于太後,怒罵責之,舜仰謂曰:臣等已無可言者。
師古曰言不可谏止,此說非也。
其意蓋雲不足道而已。
漢書載楊雄觧嘲,其末雲司馬長卿竊訾于卓氏,東方朔割名于細君。
顔注謂割損其名,而訾字不觧,及見華峤論所引,乃作竊赀割炙,當以此為正也。
外戚傳雲,景帝召程姬,姬有所避,不願進而飾侍者唐兒,使夜進。
師古以所避為月事。
予謂所避事不止一端,安知必以此乎?蓋自不湏注也。
史記?平凖書雲,京師之錢累巨萬。
韋昭雲,巨萬今萬萬也。
範蠡傳,徐廣注亦同。
漢書?食貨志言累百巨萬,師古注雲數百萬萬也。
梁孝王金銀且百巨萬,師古雲,巨萬,百萬也,有百萬者,言凡百也。
汲黯傳雲,中國誅匈奴費以巨萬百數,師古雲即數百巨萬也。
此不唯與韋、徐不同,而其自為說亦複參差相戾,何耶? 祢衡謂荀或(彧):可借面吊喪。
注引典畧以為但有貎耳,夫吊喪主哀,安用貎?為意者以其嚴冷而多戚容,故也。
晉書稱苻朗至晉,謝安設燕請之,朝士盈坐并杌褥壺席。
朗毎事欲誇之,唾則令小兒跪而張口,既唾而含出,頃複如之,坐客以為不及之,逺朗不道如此,非人所為見者,皆為切齒而謂朝士歆羨以為不及,甚哉,史氏之妄且陋也。
晉史:慕容徳時,妖賊王始稱帝,号其父為太上皇,兄為征東将軍,弟為征西将軍。
臨刑,或問其父及兄弟所在。
荅曰:太上皇蒙塵于外,征東征西,亂兵所害,惟朕一身,獨無聊賴。
其妻怒曰:正坐此口,以至于此,奈何複爾。
始曰:皇後自古豈有不破之家,不亾之國耶?行刑者以刀環築之,仰視曰:崩即崩矣,終不改帝号。
此事當皆必有之,然臨刑之語,不應一一如是,殆滑稽談諧者所餙耳。
通鑒差略之為是。
梁武誅齊之諸王。
鄱陽王寳寅奔魏,數冦梁複雠,後以謀亂見誅。
而蕭子顯南齊書乃雲,中興二年以謀叛,與賢、攸等同死,其誤甚矣。
(存疑) 北史:梁鄱陽王寳寅終于魏。
南、北史一書也,既立寳寅于魏朝矣,而南史中又略書其事,恐止當并于北史。
又南史作寅,而北史作夤,二字義殊,亦宜從一。
後漢:陳容謂袁紹曰:寕與臧洪同日死,不與将軍同日生。
此指當時一日耳。
而魏書載荘帝之語曰:寕與髙貴鄉公同日死,不與長道郷公同日生。
此史亦然。
此似不可。
豈秉筆者潤色之過欤。
通鑒删之,雲,寕為髙貴鄉公死,不為長道鄉公生,是矣。
彭樂髙,齊之名将,且有大功。
北史、通鑒皆載,而李百藥正史乃不為立傳,何耶? 北史?楊愔傳:常山、長廣二王謀廢濟南王,愔及朱可、渾天和、宋欽道皆被拳、杖毆、擊頭,面血流各,十餘人持之太皇太後,間(問)楊郎何在,賀拔仁曰一目已出。
太皇太後怆然曰:楊郎何所能留使不好耶。
及愔誅,太皇太後臨喪以禦金為之一眼,親内之,曰以表我意。
蓋補其損目也。
李百藥北齊書但雲已出而無一目字,豈其脫誤欤? 隋史
予固疑之,及讀三劉漢書,既已刋正矣。
霍禹怨宣帝曰:大将軍墳墓未幹,盡外我家,反任許史,令人不省死。
師古以為不省有過,非也。
正謂不暁其故,猶俚語雲,沒理會殺耳。
元後傳:王莾使安陽侯舜求玺于太後,怒罵責之,舜仰謂曰:臣等已無可言者。
師古曰言不可谏止,此說非也。
其意蓋雲不足道而已。
漢書載楊雄觧嘲,其末雲司馬長卿竊訾于卓氏,東方朔割名于細君。
顔注謂割損其名,而訾字不觧,及見華峤論所引,乃作竊赀割炙,當以此為正也。
外戚傳雲,景帝召程姬,姬有所避,不願進而飾侍者唐兒,使夜進。
師古以所避為月事。
予謂所避事不止一端,安知必以此乎?蓋自不湏注也。
史記?平凖書雲,京師之錢累巨萬。
韋昭雲,巨萬今萬萬也。
範蠡傳,徐廣注亦同。
漢書?食貨志言累百巨萬,師古注雲數百萬萬也。
梁孝王金銀且百巨萬,師古雲,巨萬,百萬也,有百萬者,言凡百也。
汲黯傳雲,中國誅匈奴費以巨萬百數,師古雲即數百巨萬也。
此不唯與韋、徐不同,而其自為說亦複參差相戾,何耶? 祢衡謂荀或(彧):可借面吊喪。
注引典畧以為但有貎耳,夫吊喪主哀,安用貎?為意者以其嚴冷而多戚容,故也。
晉書稱苻朗至晉,謝安設燕請之,朝士盈坐并杌褥壺席。
朗毎事欲誇之,唾則令小兒跪而張口,既唾而含出,頃複如之,坐客以為不及之,逺朗不道如此,非人所為見者,皆為切齒而謂朝士歆羨以為不及,甚哉,史氏之妄且陋也。
晉史:慕容徳時,妖賊王始稱帝,号其父為太上皇,兄為征東将軍,弟為征西将軍。
臨刑,或問其父及兄弟所在。
荅曰:太上皇蒙塵于外,征東征西,亂兵所害,惟朕一身,獨無聊賴。
其妻怒曰:正坐此口,以至于此,奈何複爾。
始曰:皇後自古豈有不破之家,不亾之國耶?行刑者以刀環築之,仰視曰:崩即崩矣,終不改帝号。
此事當皆必有之,然臨刑之語,不應一一如是,殆滑稽談諧者所餙耳。
通鑒差略之為是。
梁武誅齊之諸王。
鄱陽王寳寅奔魏,數冦梁複雠,後以謀亂見誅。
而蕭子顯南齊書乃雲,中興二年以謀叛,與賢、攸等同死,其誤甚矣。
(存疑) 北史:梁鄱陽王寳寅終于魏。
南、北史一書也,既立寳寅于魏朝矣,而南史中又略書其事,恐止當并于北史。
又南史作寅,而北史作夤,二字義殊,亦宜從一。
後漢:陳容謂袁紹曰:寕與臧洪同日死,不與将軍同日生。
此指當時一日耳。
而魏書載荘帝之語曰:寕與髙貴鄉公同日死,不與長道郷公同日生。
此史亦然。
此似不可。
豈秉筆者潤色之過欤。
通鑒删之,雲,寕為髙貴鄉公死,不為長道鄉公生,是矣。
彭樂髙,齊之名将,且有大功。
北史、通鑒皆載,而李百藥正史乃不為立傳,何耶? 北史?楊愔傳:常山、長廣二王謀廢濟南王,愔及朱可、渾天和、宋欽道皆被拳、杖毆、擊頭,面血流各,十餘人持之太皇太後,間(問)楊郎何在,賀拔仁曰一目已出。
太皇太後怆然曰:楊郎何所能留使不好耶。
及愔誅,太皇太後臨喪以禦金為之一眼,親内之,曰以表我意。
蓋補其損目也。
李百藥北齊書但雲已出而無一目字,豈其脫誤欤? 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