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四百九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
壞證方秦真人傳治痘瘡壞證已黑者,人将棄之,下喉即活。
人參三錢陳皮荊芥穗各一錢蟬蛻五分元參當歸各二錢水二鐘,煎八分,灌下即活。
大約壞證皆元氣虛而火不能發也。
今用參以助元氣,用元參以去浮遊之火,用陳皮去痰開胃則參無所礙而相得益彰;荊芥以發之,又能引火歸經;當歸以生新去舊,消滞氣;蟬蛻亦解毒去斑。
世人如何知此妙法!初起不可服,必壞證乃可。
一劑即回春,不必再劑也。
必全湯雷真君傳痘瘡壞證,最為可憐。
身如黑團之氣,口不能言,食不能下,世人到此盡棄之溝中,醫者到此亦置而不顧,誰知盡人皆可生之乎? 人參三錢黑參,金銀花各一兩荊芥一錢陳皮三分水煎五分,灌之下喉而眼開,少頃而身動,久之而神氣回,口能言,食能下矣,不必再服他藥,痘瘡自面而生全,至奇至神之方也。
蓋痘瘡壞證,皆氣虛而火不能發也,火毒留于中而不得洩,故形如死狀。
其實髒腑未壞,故用參以固元氣,用元參以去火,用金銀花以消毒,用陳皮以化痰,用荊芥以引經而發出于外,内中原有生機,所以一劑回春也。
痘瘡初起方【張真人傳,下同】 白芍生地各二錢當歸柴胡甘草桔梗麥冬幹葛各一錢廣陳皮五分荊芥八分防風三分水煎服。
痘瘡惡者可變為良。
痘瘡出齊方 人參黃芪甘草各一錢白芍生地麥冬各二錢柴胡八分紅花五分水煎服。
有熱,加黃連五分,或黃芩、栀子各一錢亦可。
有驚,加蟬蛻去翅足三分。
色黑者,加肉桂五分。
大便閉結不通,加大黃三分。
腹痛,加芍藥、甘草各一錢。
洩瀉,加茯苓一錢。
有汗,倍加黃芪。
有痰,加白芥子一錢。
癢,加荊芥子六分。
身痛,加廣木香三分。
色白者,寒也,加肉桂一錢,人參、黃芪俱多加。
痘瘡頭不突者,氣虛也,倍黃芪。
腰不滿者,血虛也,加當歸一錢,熟地二錢。
痘瘡将回方 人參白朮白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桔梗三分水煎服。
升提其氣而又益肺金,使皮毛得諸補藥之益也。
有紅紫幹燥黑陷者,熱未退也,加黃芩一錢。
如痘色白黑灰黑色而陷,寒虛也,加肉桂三分,人參一錢。
灌膿者,倍加人參,再加黃芪、當歸各二錢。
洩瀉,加幹姜五分,茯苓一錢。
心慌悶亂者,多加人參。
嘔吐者,加人參、幹姜。
身癢者,加廣木香三分。
按癢字當作痛,原本疑誤。
當靥不靥,多加人參。
大便秘者,加大黃三分。
口渴者,熱也,加麥冬二錢,黑參一錢。
失音者,加石菖蒲三分,桔梗一錢。
痘瘡入眼成瞖者,加蟬蛻五分。
從前初起方中,即加蟬蛻七個,則目無痘矣。
咽喉之中,防其生痘者,初起方中即用桔梗一錢,即無此證。
小兒痘證,有此三方,再無死法,神而通之,可稱神醫矣。
壞證亦以此方治之,無不生者。
總之小兒宜補不宜散,一言盡之矣。
疹方疹乃熱也,不可用人參、白朮,當用補血而不可散血。
當歸二錢黑參三錢升麻甘草各三分幹葛一錢水煎服。
此治疹奇方也。
有此奇方為骨,又出入加減可也。
心火熱極,加黃連三分。
肝火,加栀子六分。
肺火,加黃芩、麥冬各一錢。
辨各經病,亦看小兒山根之色,然看之時,須用洗去面上塵土細看之。
《痘疹全書》統諸證以立言,而餘總秘要以傳方。
有此四方為骨,參之彼書,出入加減,神奇之極矣。
痘瘡神方錢真人傳不論起初灌漿收靥俱用之,神妙無比。
人參白芍各一兩白朮黑參各八錢茯苓五錢陳皮甘草神曲蟬蛻三錢柴胡山楂各二錢黃連五分各為細末,水打成丸如菉豆大,遇前證,與一錢,未起者即起,已起者即灌漿,不收靥者收靥,神奇之極,毋視為尋常也。
願将此方廣傳人世。
回毒即消丹【岐天師傳,下同】治回毒。
淨金銀花五錢生甘草一錢人參二錢黑參三錢水二碗,煎三分,與小兒服之,一劑即消大半,二劑全愈,不須三劑也。
付符一道,焚在藥中煎汁,神效。
凡服藥不效,焚符于藥中煎藥與小兒飲之,十人十生。
呪曰:小兒有病,病魔作祟,吾今施符,治無不愈,吾奉天師岐真君律令敕書符。
前後念一遍,焚于藥内,又念一遍,此秘訣也。
疹方治夏日發疹者神效。
紫蘇葉桔梗甘草各一錢升麻五分元參青蒿各三錢麥冬生地各二錢水煎服。
岐真人曰:張真人治四時之疹,餘方治夏時熱疹也。
切記此二方,何患疹病之難治哉? 水痘方亦治熱證而有水氣也。
柴胡桔梗各一錢茯苓二錢生甘草黃芩各五分竹葉十片燈草一團水煎服。
有痰者,加天花粉三分。
有食,加山楂三粒,麥芽三分。
有火,加黃連一分,餘可不必。
有此一方,水痘無難治矣。
治回毒歲久不愈方 金銀花當歸人參白朮土炒,各一兩黃芪二兩薏苡仁炒,三兩生甘草二錢白芥子三錢柴胡肉桂各五分先将薏仁用水四碗,煎湯二碗,再煎前藥半碗,饑服一劑;再用金銀花、黃芪、薏苡仁各一兩,白朮土炒、當歸各五錢、甘草、白芥子各二錢,陳皮五分,水三碗,煎半碗,四服全愈。
其服藥之時,更須用藥洗之:金銀花一兩,生甘草三錢,生蔥三條,煎二碗。
壞證方秦真人傳治痘瘡壞證已黑者,人将棄之,下喉即活。
人參三錢陳皮荊芥穗各一錢蟬蛻五分元參當歸各二錢水二鐘,煎八分,灌下即活。
大約壞證皆元氣虛而火不能發也。
今用參以助元氣,用元參以去浮遊之火,用陳皮去痰開胃則參無所礙而相得益彰;荊芥以發之,又能引火歸經;當歸以生新去舊,消滞氣;蟬蛻亦解毒去斑。
世人如何知此妙法!初起不可服,必壞證乃可。
一劑即回春,不必再劑也。
必全湯雷真君傳痘瘡壞證,最為可憐。
身如黑團之氣,口不能言,食不能下,世人到此盡棄之溝中,醫者到此亦置而不顧,誰知盡人皆可生之乎? 人參三錢黑參,金銀花各一兩荊芥一錢陳皮三分水煎五分,灌之下喉而眼開,少頃而身動,久之而神氣回,口能言,食能下矣,不必再服他藥,痘瘡自面而生全,至奇至神之方也。
蓋痘瘡壞證,皆氣虛而火不能發也,火毒留于中而不得洩,故形如死狀。
其實髒腑未壞,故用參以固元氣,用元參以去火,用金銀花以消毒,用陳皮以化痰,用荊芥以引經而發出于外,内中原有生機,所以一劑回春也。
痘瘡初起方【張真人傳,下同】 白芍生地各二錢當歸柴胡甘草桔梗麥冬幹葛各一錢廣陳皮五分荊芥八分防風三分水煎服。
痘瘡惡者可變為良。
痘瘡出齊方 人參黃芪甘草各一錢白芍生地麥冬各二錢柴胡八分紅花五分水煎服。
有熱,加黃連五分,或黃芩、栀子各一錢亦可。
有驚,加蟬蛻去翅足三分。
色黑者,加肉桂五分。
大便閉結不通,加大黃三分。
腹痛,加芍藥、甘草各一錢。
洩瀉,加茯苓一錢。
有汗,倍加黃芪。
有痰,加白芥子一錢。
癢,加荊芥子六分。
身痛,加廣木香三分。
色白者,寒也,加肉桂一錢,人參、黃芪俱多加。
痘瘡頭不突者,氣虛也,倍黃芪。
腰不滿者,血虛也,加當歸一錢,熟地二錢。
痘瘡将回方 人參白朮白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桔梗三分水煎服。
升提其氣而又益肺金,使皮毛得諸補藥之益也。
有紅紫幹燥黑陷者,熱未退也,加黃芩一錢。
如痘色白黑灰黑色而陷,寒虛也,加肉桂三分,人參一錢。
灌膿者,倍加人參,再加黃芪、當歸各二錢。
洩瀉,加幹姜五分,茯苓一錢。
心慌悶亂者,多加人參。
嘔吐者,加人參、幹姜。
身癢者,加廣木香三分。
按癢字當作痛,原本疑誤。
當靥不靥,多加人參。
大便秘者,加大黃三分。
口渴者,熱也,加麥冬二錢,黑參一錢。
失音者,加石菖蒲三分,桔梗一錢。
痘瘡入眼成瞖者,加蟬蛻五分。
從前初起方中,即加蟬蛻七個,則目無痘矣。
咽喉之中,防其生痘者,初起方中即用桔梗一錢,即無此證。
小兒痘證,有此三方,再無死法,神而通之,可稱神醫矣。
壞證亦以此方治之,無不生者。
總之小兒宜補不宜散,一言盡之矣。
疹方疹乃熱也,不可用人參、白朮,當用補血而不可散血。
當歸二錢黑參三錢升麻甘草各三分幹葛一錢水煎服。
此治疹奇方也。
有此奇方為骨,又出入加減可也。
心火熱極,加黃連三分。
肝火,加栀子六分。
肺火,加黃芩、麥冬各一錢。
辨各經病,亦看小兒山根之色,然看之時,須用洗去面上塵土細看之。
《痘疹全書》統諸證以立言,而餘總秘要以傳方。
有此四方為骨,參之彼書,出入加減,神奇之極矣。
痘瘡神方錢真人傳不論起初灌漿收靥俱用之,神妙無比。
人參白芍各一兩白朮黑參各八錢茯苓五錢陳皮甘草神曲蟬蛻三錢柴胡山楂各二錢黃連五分各為細末,水打成丸如菉豆大,遇前證,與一錢,未起者即起,已起者即灌漿,不收靥者收靥,神奇之極,毋視為尋常也。
願将此方廣傳人世。
回毒即消丹【岐天師傳,下同】治回毒。
淨金銀花五錢生甘草一錢人參二錢黑參三錢水二碗,煎三分,與小兒服之,一劑即消大半,二劑全愈,不須三劑也。
付符一道,焚在藥中煎汁,神效。
凡服藥不效,焚符于藥中煎藥與小兒飲之,十人十生。
呪曰:小兒有病,病魔作祟,吾今施符,治無不愈,吾奉天師岐真君律令敕書符。
前後念一遍,焚于藥内,又念一遍,此秘訣也。
疹方治夏日發疹者神效。
紫蘇葉桔梗甘草各一錢升麻五分元參青蒿各三錢麥冬生地各二錢水煎服。
岐真人曰:張真人治四時之疹,餘方治夏時熱疹也。
切記此二方,何患疹病之難治哉? 水痘方亦治熱證而有水氣也。
柴胡桔梗各一錢茯苓二錢生甘草黃芩各五分竹葉十片燈草一團水煎服。
有痰者,加天花粉三分。
有食,加山楂三粒,麥芽三分。
有火,加黃連一分,餘可不必。
有此一方,水痘無難治矣。
治回毒歲久不愈方 金銀花當歸人參白朮土炒,各一兩黃芪二兩薏苡仁炒,三兩生甘草二錢白芥子三錢柴胡肉桂各五分先将薏仁用水四碗,煎湯二碗,再煎前藥半碗,饑服一劑;再用金銀花、黃芪、薏苡仁各一兩,白朮土炒、當歸各五錢、甘草、白芥子各二錢,陳皮五分,水三碗,煎半碗,四服全愈。
其服藥之時,更須用藥洗之:金銀花一兩,生甘草三錢,生蔥三條,煎二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