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
關燈
小
中
大
離開我的故鄉,到現在,已是足足的七個年頭了。
在我十四歲至十八歲這四年裡面,是安安靜靜地過着平穩的學校生活,故每年一放暑假,便由天津而上海,而馬江,回到家裡去了。
及到最近的這三年,時間是系在我的腳跟,飄泊去,又飄泊來,總是在渺茫的生活裡尋覓着理想,不但沒有重覽故鄉的景物,便是弟妹們昔日的形容,在記憶裡也不甚清白了,象那不可解得的童時的情趣,更消失盡了!然而既往的夢卻終難磨滅,故有時在孤寂的凄清的夜裡,受了某種景物的暗示,曾常常想到故鄉,及故鄉的一切。
因為印象的關系,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最使我覺得快樂而惆怅的便是中秋節了。
在閩侯縣的風俗,象這個中秋節,算是小孩子們一年裡最快樂的日子了。
差不多較不貧窮的家裡,一到了八月初九,至遲也不過初十這一天,在大堂或客廳裡,便用了桌子或木闆搭成梯子似的那階級,一層一層的鋪着極美觀的氈子,上面排滿着磁的,瓦的,泥的許多許多關于中國曆史上和傳說裡面的人物,以及細巧精緻的古董,玩具,——這種的名稱就叫做“排塔”。
說到塔,我又記起十年前的事了:那一年,在許多表姊妹表兄弟的家裡,都沒有我的那個塔高,大,和美了。
這個塔,是我的外祖母買給我們的,她是定做下來,所以别人臨時都買不到;因此,這一個的中秋節,許多表姊妹表兄弟都到我家裡來,其中尤其是蒂表妹喜歡得厲害,她老是用她那一雙圓圓清澈的眼睛,瞧着塔上那個紅芙蘆,現着不盡羨慕和愛惜的意思。
“老看幹麼?隻是一個芙蘆!”我的蓉弟是被大人們認為十五分淘氣的,他看見蒂表妹那樣呆呆地瞧着,便這樣說。
“我家裡也有呢!”她做出不屑的神氣。
“你家裡的沒有這個大,高,美!” “還我栗子!都不同你好了!”蒂表妹覺得自己的塔确是沒有這個好,便由羞成怒了。
“在肚子裡,你能拿去麼?”蓉弟歪着頭撅嘴說,“不同我好?你也還我‘搬不倒’!” 于是兩個人便拌起嘴來了。
母親因為表姊妹表兄弟聚在一處,年齡又都是在十歲左右,恐怕他們鬧事,故常常關心着。
這時,她聽見蓉弟和蒂表妹争執,便自己跑出來,解分了,但蒂表妹卻依在母親身旁,默默地哭着。
“舅媽明年也照樣買一個給你,”母親安慰她。
“還要大!”蒂表妹打斷母親的話,說着,便眼淚盈盈地笑了。
我因為一心隻想到北後街黃伯伯家裡去看鳌山,對于這個家裡的塔很是淡漠,所以說: “你如喜歡就拿去好了,蒂妹!” 她驚喜地望我笑着。
“是你一個人的麼?”然而蓉弟又不平了,“是大家的,想一個人做人情,行麼?吓!” “行!”我用哥哥的口氣想壓住他。
“不行!”他反抗着。
母親又為難了,她說: “得啦!過節拌嘴要不得。
我們趕快預備看鳌山去吧。
” “看鳌山?”蓉弟似乎很歡喜,把拌嘴的事情都忘卻了。
“大家都去麼?”他接着問。
“拌嘴的不準去。
” “我隻是逗你玩的,誰和誰拌嘴?”蓉弟趕緊去拉蒂表妹的手。
“不同你好!”她還生氣着。
“同我好麼?”我問。
她沒有答應,便走過來,于是我們牽着手,到我的小書房裡面去了。
在表姊妹中,我曾用我的眼光去細細地評判,得到以下結論: 黎表姊太老實,古闆,沒有趣味; 芝表姊太滑頭,喜歡愚弄人,不真摯; 梅表妹什麼都好了,可惜頭上長滿癞瘡; 輝表妹真活潑,嬌憨,美麗,但年紀太小,合不來; 隻有蒂表妹……我沒有什麼可說了。
這時候我和她牽着手到書房裡,而且又在母親和蓉弟面前得她默默地承認同我好,心裡更充滿着榮幸的愉快了。
我拿出許多私有的食品給她,要她吃,并送她幾張關于耶稣的畫片,末了還應許她到西湖去,住在她家裡。
她說: “你同我好是真的麼?萱哥!” “騙你就是癞狗!” “怕舅舅和舅媽不準你去我家裡吧?” “那不要緊!你說是姑媽要,還怕什麼?” “那末你念書呢?” “念書?”這可使我躊躇了。
因為那個舉人先生,讨嫌極了,一天到晚都不準我離開桌子,限定背三本《幼學瓊林》,《唐詩》,《左傳句解》和念一本《告子注》,以及做一篇一百字的文章,默寫一篇四百字的書,模仿一張四方格的大字,真使我連吃飯和上廁的時候都詛他;然而他依樣康健,依樣用兩寸多長的指甲抓他的腳,頭,耳朵,和哭喪着臉啞啞地哼着“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有時瞌睡來了,便團了一根紙捏放到鼻孔裡旋轉着,打着“汽,汽”的噴嚏,将鼻涕濺散到桌子上,又拍了一下闆子說: “念呀……” 他的臉…… “你怎麼不說話呢?”蒂表妹突然推一下我的手腕,說。
“念書可就不好辦了!”我皺着眉頭。
“不管他——鬼先生——不成麼?” “不成。
” 我們于是都沉默着。
經過了半點多鐘,
在我十四歲至十八歲這四年裡面,是安安靜靜地過着平穩的學校生活,故每年一放暑假,便由天津而上海,而馬江,回到家裡去了。
及到最近的這三年,時間是系在我的腳跟,飄泊去,又飄泊來,總是在渺茫的生活裡尋覓着理想,不但沒有重覽故鄉的景物,便是弟妹們昔日的形容,在記憶裡也不甚清白了,象那不可解得的童時的情趣,更消失盡了!然而既往的夢卻終難磨滅,故有時在孤寂的凄清的夜裡,受了某種景物的暗示,曾常常想到故鄉,及故鄉的一切。
因為印象的關系,當我想起故鄉的時候,最使我覺得快樂而惆怅的便是中秋節了。
在閩侯縣的風俗,象這個中秋節,算是小孩子們一年裡最快樂的日子了。
差不多較不貧窮的家裡,一到了八月初九,至遲也不過初十這一天,在大堂或客廳裡,便用了桌子或木闆搭成梯子似的那階級,一層一層的鋪着極美觀的氈子,上面排滿着磁的,瓦的,泥的許多許多關于中國曆史上和傳說裡面的人物,以及細巧精緻的古董,玩具,——這種的名稱就叫做“排塔”。
說到塔,我又記起十年前的事了:那一年,在許多表姊妹表兄弟的家裡,都沒有我的那個塔高,大,和美了。
這個塔,是我的外祖母買給我們的,她是定做下來,所以别人臨時都買不到;因此,這一個的中秋節,許多表姊妹表兄弟都到我家裡來,其中尤其是蒂表妹喜歡得厲害,她老是用她那一雙圓圓清澈的眼睛,瞧着塔上那個紅芙蘆,現着不盡羨慕和愛惜的意思。
“老看幹麼?隻是一個芙蘆!”我的蓉弟是被大人們認為十五分淘氣的,他看見蒂表妹那樣呆呆地瞧着,便這樣說。
“我家裡也有呢!”她做出不屑的神氣。
“你家裡的沒有這個大,高,美!” “還我栗子!都不同你好了!”蒂表妹覺得自己的塔确是沒有這個好,便由羞成怒了。
“在肚子裡,你能拿去麼?”蓉弟歪着頭撅嘴說,“不同我好?你也還我‘搬不倒’!” 于是兩個人便拌起嘴來了。
母親因為表姊妹表兄弟聚在一處,年齡又都是在十歲左右,恐怕他們鬧事,故常常關心着。
這時,她聽見蓉弟和蒂表妹争執,便自己跑出來,解分了,但蒂表妹卻依在母親身旁,默默地哭着。
“舅媽明年也照樣買一個給你,”母親安慰她。
“還要大!”蒂表妹打斷母親的話,說着,便眼淚盈盈地笑了。
我因為一心隻想到北後街黃伯伯家裡去看鳌山,對于這個家裡的塔很是淡漠,所以說: “你如喜歡就拿去好了,蒂妹!” 她驚喜地望我笑着。
“是你一個人的麼?”然而蓉弟又不平了,“是大家的,想一個人做人情,行麼?吓!” “行!”我用哥哥的口氣想壓住他。
“不行!”他反抗着。
母親又為難了,她說: “得啦!過節拌嘴要不得。
我們趕快預備看鳌山去吧。
” “看鳌山?”蓉弟似乎很歡喜,把拌嘴的事情都忘卻了。
“大家都去麼?”他接着問。
“拌嘴的不準去。
” “我隻是逗你玩的,誰和誰拌嘴?”蓉弟趕緊去拉蒂表妹的手。
“不同你好!”她還生氣着。
“同我好麼?”我問。
她沒有答應,便走過來,于是我們牽着手,到我的小書房裡面去了。
在表姊妹中,我曾用我的眼光去細細地評判,得到以下結論: 黎表姊太老實,古闆,沒有趣味; 芝表姊太滑頭,喜歡愚弄人,不真摯; 梅表妹什麼都好了,可惜頭上長滿癞瘡; 輝表妹真活潑,嬌憨,美麗,但年紀太小,合不來; 隻有蒂表妹……我沒有什麼可說了。
這時候我和她牽着手到書房裡,而且又在母親和蓉弟面前得她默默地承認同我好,心裡更充滿着榮幸的愉快了。
我拿出許多私有的食品給她,要她吃,并送她幾張關于耶稣的畫片,末了還應許她到西湖去,住在她家裡。
她說: “你同我好是真的麼?萱哥!” “騙你就是癞狗!” “怕舅舅和舅媽不準你去我家裡吧?” “那不要緊!你說是姑媽要,還怕什麼?” “那末你念書呢?” “念書?”這可使我躊躇了。
因為那個舉人先生,讨嫌極了,一天到晚都不準我離開桌子,限定背三本《幼學瓊林》,《唐詩》,《左傳句解》和念一本《告子注》,以及做一篇一百字的文章,默寫一篇四百字的書,模仿一張四方格的大字,真使我連吃飯和上廁的時候都詛他;然而他依樣康健,依樣用兩寸多長的指甲抓他的腳,頭,耳朵,和哭喪着臉啞啞地哼着“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有時瞌睡來了,便團了一根紙捏放到鼻孔裡旋轉着,打着“汽,汽”的噴嚏,将鼻涕濺散到桌子上,又拍了一下闆子說: “念呀……” 他的臉…… “你怎麼不說話呢?”蒂表妹突然推一下我的手腕,說。
“念書可就不好辦了!”我皺着眉頭。
“不管他——鬼先生——不成麼?” “不成。
” 我們于是都沉默着。
經過了半點多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