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康橋
關燈
小
中
大
(一)
我這一生的周折,大都尋得出感情的線索。
不論别的,單說求學。
我到英國是為要從盧梭。
盧梭來中國時,我已經在美國。
他那不确的死耗傳到的時候,我真的出眼淚不夠,還做悼詩來了。
他沒有死,我自然高興。
我擺脫了哥侖比亞大博士銜的引誘,買船票過大西洋,想跟這位二十世紀的福祿泰爾認真念一點書去。
誰知一到英國才知道事情變樣了:一為他在戰時主張和平,二為他離婚,盧梭叫康橋給除名了,他原來是TrinityGollege的fellow,這來他的fellowship也給取消了。
他回英國後就在倫敦住下,夫妻兩人賣文章過日子。
因此我也不曾遂我從學的始願。
我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裡混了半年,正感着悶想換路走的時候,我認識了狄更生先生。
狄更生——GalsworthyLowesDickinson——是一個有名的作者,他的《一個中國人通信》(LettersfromJohnChinaman)與《一個現代聚餐談話》(AModernSymposium)兩本小冊子早得了我的景仰。
我第一次會着他是在倫敦國際聯盟協會席上,那天林宗孟先生演說,他做主席;第二次是宗孟寓裡吃茶,有他。
以後我常到他家裡去。
他看出我的煩悶,勸我到康橋去,他自己是王家學院(KingsCollege)的fellow。
我就寫信去問兩個學院,回信都說學額早滿了,随後還是狄更生先生替我去在他的學院裡說好了,給我一個特别生的資格,随意選科聽講。
從此黑方巾、黑披袍的風光也被我占着了。
初起我在離康橋六英裡的鄉下叫沙士頓地方租了幾間小屋住下,同居的有我從前的夫人張幼儀女士與郭虞裳君。
每天一早我坐街車(有時自行車)上學,到晚回家。
這樣的生活過了一個春,但我在康橋還隻是個陌生人誰都不認識。
康橋的生活,可以說完全不曾嘗着,我知道的隻是一個圖書館,幾個課室,和三兩個吃便宜飯的茶食鋪子。
狄更生常在倫敦或是大陸上,所以也不常見他。
那年的秋季我一個人回到康橋整整有一學年,那時我才有機會接近真正的康橋生活,同時我也慢慢的“發見”了康橋。
我不曾知道過更大的愉快。
(二) “單獨”是一個耐尋味的現象。
我有時想它是任何發見的第一個條件。
你要發見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與他單獨的機會。
你要發見你自己的真,你得給你自己一個單獨的機會。
你要發見一個地方(地方一樣有靈性),你也得有單獨玩的機會。
我們這一輩子,認真說,能認識幾個人?能認識幾個地方?我們都是太匆忙,太沒有單獨的機會。
說實話,我連我的本鄉都沒有什麼了解。
康橋我要算是有相當交情的,再次許隻有新認識的翡冷翠了。
啊,那些清晨,那些黃昏,我一個人發癡似的在康橋!絕對的單獨。
但一個人要寫他最心愛的對象,不論是人是地,是多麼使他為難的一個工作?你怕,你怕描壞了它,你怕說過分了惱了它,你怕說太謹慎了辜負了它。
我現在想寫康橋,也正是這樣的心理,我不曾寫,我就知道這回是寫不好的——況且又是臨時逼出來的事情。
但我卻不能不寫,上期預告已經出去了。
我想勉強分兩節寫:一是我所知道的康橋的天然景色;一是我所知道的康橋的學生生活。
我今晚隻能極簡的寫些,等以後有興會時再補。
(三)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
河的名字是葛蘭大(Granta),也有叫康河(RiverGam)的,許有上下流的區别,我不甚清楚。
河身多的是曲折,上遊是有名的拜倫潭——“Byron,Pool”——當年拜倫常在那裡玩的;有一個老村子叫格蘭骞斯德,有一個果子園,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蔭下吃茶,花果會吊入你的茶杯,小雀子會到你桌上來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這是上遊;下遊是從骞斯德頓下去,河面展開,那是春夏間競舟的場所。
上下河分界處有一個壩築,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鐘聲,聽河畔倦牛刍草聲,是我康橋經驗中最神秘的一種:大自然的優美、
不論别的,單說求學。
我到英國是為要從盧梭。
盧梭來中國時,我已經在美國。
他那不确的死耗傳到的時候,我真的出眼淚不夠,還做悼詩來了。
他沒有死,我自然高興。
我擺脫了哥侖比亞大博士銜的引誘,買船票過大西洋,想跟這位二十世紀的福祿泰爾認真念一點書去。
誰知一到英國才知道事情變樣了:一為他在戰時主張和平,二為他離婚,盧梭叫康橋給除名了,他原來是TrinityGollege的fellow,這來他的fellowship也給取消了。
他回英國後就在倫敦住下,夫妻兩人賣文章過日子。
因此我也不曾遂我從學的始願。
我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裡混了半年,正感着悶想換路走的時候,我認識了狄更生先生。
狄更生——GalsworthyLowesDickinson——是一個有名的作者,他的《一個中國人通信》(LettersfromJohnChinaman)與《一個現代聚餐談話》(AModernSymposium)兩本小冊子早得了我的景仰。
我第一次會着他是在倫敦國際聯盟協會席上,那天林宗孟先生演說,他做主席;第二次是宗孟寓裡吃茶,有他。
以後我常到他家裡去。
他看出我的煩悶,勸我到康橋去,他自己是王家學院(KingsCollege)的fellow。
我就寫信去問兩個學院,回信都說學額早滿了,随後還是狄更生先生替我去在他的學院裡說好了,給我一個特别生的資格,随意選科聽講。
從此黑方巾、黑披袍的風光也被我占着了。
初起我在離康橋六英裡的鄉下叫沙士頓地方租了幾間小屋住下,同居的有我從前的夫人張幼儀女士與郭虞裳君。
每天一早我坐街車(有時自行車)上學,到晚回家。
這樣的生活過了一個春,但我在康橋還隻是個陌生人誰都不認識。
康橋的生活,可以說完全不曾嘗着,我知道的隻是一個圖書館,幾個課室,和三兩個吃便宜飯的茶食鋪子。
狄更生常在倫敦或是大陸上,所以也不常見他。
那年的秋季我一個人回到康橋整整有一學年,那時我才有機會接近真正的康橋生活,同時我也慢慢的“發見”了康橋。
我不曾知道過更大的愉快。
(二) “單獨”是一個耐尋味的現象。
我有時想它是任何發見的第一個條件。
你要發見你的朋友的“真”,你得有與他單獨的機會。
你要發見你自己的真,你得給你自己一個單獨的機會。
你要發見一個地方(地方一樣有靈性),你也得有單獨玩的機會。
我們這一輩子,認真說,能認識幾個人?能認識幾個地方?我們都是太匆忙,太沒有單獨的機會。
說實話,我連我的本鄉都沒有什麼了解。
康橋我要算是有相當交情的,再次許隻有新認識的翡冷翠了。
啊,那些清晨,那些黃昏,我一個人發癡似的在康橋!絕對的單獨。
但一個人要寫他最心愛的對象,不論是人是地,是多麼使他為難的一個工作?你怕,你怕描壞了它,你怕說過分了惱了它,你怕說太謹慎了辜負了它。
我現在想寫康橋,也正是這樣的心理,我不曾寫,我就知道這回是寫不好的——況且又是臨時逼出來的事情。
但我卻不能不寫,上期預告已經出去了。
我想勉強分兩節寫:一是我所知道的康橋的天然景色;一是我所知道的康橋的學生生活。
我今晚隻能極簡的寫些,等以後有興會時再補。
(三)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
河的名字是葛蘭大(Granta),也有叫康河(RiverGam)的,許有上下流的區别,我不甚清楚。
河身多的是曲折,上遊是有名的拜倫潭——“Byron,Pool”——當年拜倫常在那裡玩的;有一個老村子叫格蘭骞斯德,有一個果子園,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蔭下吃茶,花果會吊入你的茶杯,小雀子會到你桌上來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這是上遊;下遊是從骞斯德頓下去,河面展開,那是春夏間競舟的場所。
上下河分界處有一個壩築,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鐘聲,聽河畔倦牛刍草聲,是我康橋經驗中最神秘的一種:大自然的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