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十七

關燈
文集 門人江都沈珠等校刊 序 李氏雙壽序 惟歲辛巳,福建李子士文之父母同跻七十。

    李子掌教於高明,厥寮栗子為之請壽於甘泉子。

    及於西樵,再進而再不言;及於小瀛,三進而三不言。

    譚生等惑曰:「吾師李也,於吾子是尊也,将以解官而師之,未能也。

    茲其愛敬父母也,必得吾子之言寓歸壽之是榮也。

    再三進而子不之言也惑。

    」甘泉子曰:「人子之孝敬,以壽其親也,在其身,而在人乎哉?夫父稱乾,母稱坤;乾為天,坤為地;天司生,地司成。

    生主易,成主簡;易以知,簡以能;知以應天之清,能以應地之甯。

    故父母者,天地之象也;萬物者,男女之象也。

    夫萬物不生,則大地或幾乎息矣。

    是故天地不宰,萬物成能;父母匪壽,人子是榮。

    今子謂以萬物頌天地乎?抑以人子榮父母乎?吾是以不言也。

    」譚生進曰:「人子之壽其親在其身,則吾既聞命矣。

    若吾師李也,亦庶乎!其於吾庠生也,卻其贽金,絕其私饋,不亦清矣乎!靜以處己,淑以教人,不亦甯矣乎!惟清故易,易故易知,易知則可生,生以永天之乾。

    惟甯故簡,簡故易能,易能則可成,成以永地之坤。

    故萬物者,壽天地也。

    人子者,壽父母也。

    立身行道,緻爾清,則可以事父敬矣;緻爾甯,則可以事母愛矣。

    事父敬,則事天明矣;事母敬,則事地察矣。

    天地明察,神明彰矣。

    」譚生其歸語諸李子,且以為父母并壽,天地并位,盡仁孝之道。

     贈邑史賀君敦事詩有序 先師石翁葬於圭峰下,廿餘年矣。

    蔔恒不吉,水泉囓矣。

    同門議遷者三年矣,而弗定。

    若水以赴召北上,告於墓,且告蔔遷意,冀佑蔔獲。

    明日,與梁天壺諸子遍蔔不吉,乃登皂帽之巅,循坡而下,得飛鵝嶺,前有自然湖,地脈止焉,曰「吉」,乃聞諸憲長汪公。

    汪公許任茲事者,亦三年矣,乃轉聞諸巡按謝公,謝公可其議,下按察司,察司遂下於府,太守簡公赙之,太府韓公聞之,亦益赙之。

    簡俾縣典史賀君思,曰「能」。

    賀君勤而宣力,仁以均工,嚴以督惰,智以圖事,出諸意表。

    同門之士德之,鹹作詩表之。

    天壺子序之,予後篇終義,而系之詩雲:「維昔我師,窀穸孔荒。

    蔔罔知吉,水泉之鄉,我心則傷。

    心之傷矣。

    蔔穆求旁。

    圭峰之陰,皂帽之陽。

    載奠厥藏,諸子來同,群公是幫。

    簡俾其能,厥工用章,靈妥而康。

    既妥厥靈,乃開影堂。

    百堵具興,周之垣牆,佳城皇皇,瞻望宮牆。

    有湖汪汪,有來洋洋,亦既鞠瘁,亦既慨慷。

    侯誰宰之,賀君之良,我歌以揚。

    」 送九山子還古岡詩序 甘泉子曰:「以予觀鄉學,知王道之易易也,鄉學其王道之本乎!是故王道本造士、俊士,造士、俊士本國學,國學本鄉學,所由升也。

    」乃建獨岡書院以教一鄉之秀,而以慈母義倉之羨餘給其師币,聘古岡九山湯子主教焉。

    四方之秀,聞者鹹來。

    九山之教,惟以勤謹,惟以和易,惟以忠厚,惟率以身,惟感以心。

    是故勤謹則有功,和易則有從,忠厚則有立,以身則有度,以心則有慕。

    故灑掃應對進退,事親敬長、隆師親友之教行焉,蓋本諸古小學。

    甘泉子曰:「以予觀於小學,而知大學之道之易易也。

    善其勤謹、和易、忠厚,而至善基矣,至善立而明德親民盡矣。

    」九山子期年而歸,歸則獨攜一夫自随,以諸生之赆,置學田於書院之前,以遺後之人,令諸生常若九山子之在茲也。

    鹹賦詩贈之,甘泉子序之,且以俟王道之行也。

     鲸海波平詩序 惟正德丁醜,荒番佛朗機肇稱入貢,肆爾長技,亂發火铳,震我城下,衆莫誰何!郭總戎引其酋大罵之,然猶假入貢。

    滿喇咖諸番以重滅之罪訴,言路諸臣以杜思之策聞,上乃遣卻其貢。

    彼乃放巨舶十數,以大入寇島氓,掠男女以窺中華。

    今按察使前海道副使誠齋汪公慨然自任,困其入港之舟,以克成功。

    黃門黃子、侍禦鐘子、國子趙子以告於甘泉子。

    黃子子任曰:「惟汪公誓滅此賊,食乃下咽。

    奮臂登舟,以為衆先,以茲而勝,克成乃功。

    」鐘子理夫曰:「惟汪公炳彼長技,制用低艘蜈蚣百槳,槳手一铳,破厥下艕,以此而勝,克成乃功。

    」趙子元默曰:「惟汪公始誓歸德之民滅貨自取,不食乃言,人争效死,以此而勝,克成乃功。

    惟吾子有言。

    」甘泉子曰:「夫科道以公論於朝廷也,國子以公論於學校也。

    夫三子之言備矣,予何言?夫奮以率先者謂之勇,得其長技者謂之智,釋貨得人者謂之仁。

    勇、智、仁三者備矣,予何言?」太史倫子彥式曰:「宜書之,吾與子職也。

    今有諸作者,子其先篇以始之,予當後篇以終之。

    」 耐軒序 耐軒之什,揚休号也,号非舌也,無名變而名,名變而字,字變而号,号以崇字,字以崇名,詩以崇号,其諸近世之事乎!耐軒子字廷禮,名敬,故号以崇名字也。

    崇名字也者,匪虛也,規也。

    耐軒子問曰:「吾耐何矣?」甘泉大人曰:「心。

    匪心何耐矣!爾心惟水,情則流,流而弗止則濫,及滔於天。

    爾性惟火,情則焰,焰弗其滅,則延燎於原,爾其戒哉!動乃心,忍乃性;忍乃性,養乃心。

    其有耐,乃其有濟。

    」耐軒子曰:「吾又烏乎耐矣?」甘泉丈人曰:「嗚呼,陳子!其敬聽之!惟毅則耐,惟弘則耐。

    故毅以言乎其力也,弘以言乎其量也,耐以言乎其劼制也,劼制以言乎其性情也,耐軒以言乎其規也,詩也者,各以言乎其所之也。

    是故耐也者,入德之門也。

    故惟欲、惟怒、惟愛、惟喜、惟憂、惟懼,惟斯六者惟耐,惟毅惟弘。

    惟欲而耐則不肆,肆則思義;惟怒而耐則不熾,熾則思理;惟愛而耐則不僻,僻則思公;惟憂而耐則不悶,悶則思豫;惟喜而耐則不淫,淫則思節;惟懼而耐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