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回 發熱發狂斷送要隘 忽和忽戰贻笑外邦

關燈
全權代表。

    既是如此,快快收拾卧室,讓我休息,等候貴大臣等奏聞貴大皇帝之後,再行給我确覆便了。

    ” 怡親王、桂良、穆蔭三人,聽了此話,真正巴不能夠。

    當時如釋重負一般,連忙吩咐從人,收拾一間極考究的卧室,以便巴夏禮前去休息,他們便好飛奏朝廷,讨個答複之話。

     哪知怡親王等三人,剛将巴夏禮送入卧室,他們尚在商議奏聞之折的當口,忽所然聽得人聲鼎沸,出自巴夏禮的卧室之中,不覺連問怎麼怎麼,趕忙奔去一看。

    隻見桂良的親随喬福,率着多人,即将巴夏禮以及随員等人如同豬一般的捆縛起來。

    當時在怡親王、桂良、穆蔭三人的初意,還想喝止喬福等人,速将巴夏禮等人放去,打算道歉了事。

    不防巴夏劄一見他們三人,立即破口大罵,且有侵及皇上故設圈套之言。

    桂良至此,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起來,當場力主即把巴夏禮等等,帶入北京,去作獻俘之功。

     怡親王這人,本來一離開了端華、肅順兩個,便沒魂靈了的。

    穆蔭的資望較淺,不敢反對桂良的行為。

    二人既沒什麼主張,起先還想站在不負責任旁觀的地位之上。

    後見喬福一個人隻在狂号叫跳,發令指揮。

    仿佛已經真個戰勝英人的樣子。

    巴夏禮等人,确有俘虜資格。

    又見桂良也在附和喬福。

    怡親王和穆蔭二人,忙又一想,這場功勞。

    莫被桂良一人得去,當下也去喝罵巴夏禮幾句,算是他們對于此事也有份的。

     桂良、喬福二人,一見怡親王已經贊成這個辦法,自然更是大喜,于是主張立即回京。

    怡親王、穆蔭二人,當時果不反對,隻是一陣糊裡糊塗的跟着桂良、喬福幾個,一同帶了巴夏禮等等,漏夜回京。

     次日黎明,怡親王、桂良、穆蔭三人,即将經過之事,老實奏知鹹豐皇上。

    皇上聽了,心裡雖不為然。

    但見事已至此,因要保全天朝的威嚴,即将巴夏禮等人,發交大興、宛平兩縣監禁起來。

    朝廷尚未商定妥當辦法,又接僧親王的飛奏;說是英使阿爾金,一聞巴夏禮被禁之信,親自督同魯恺,力攻通州。

    奴才寡不敵衆,節節敗退,現在英兵業已殺過通州。

    正由郭家廟一帶,三路進兵,似有直撲京畿之意。

     鹹豐皇上一見此奏,急得神色大變,馬上召集衆臣,商議解圍之法。

    首由大學士賈桢、戶部尚書周祖培、兵部尚書陳恩孚、刑部尚書趙光幾個奏稱道:“事已危迫,究竟主戰主和,皇上須得宸表獨斷下來,臣等方有辦法。

    ” 皇上皺着雙眉的答道:“現在洋鬼子已經進逼京城,僧親王又連次兵敗,朕的派人去與洋鬼子議和,也想就此和平了結。

    豈知桂良等等,不問皂白,竟将巴夏禮捉進京來。

    這樣一鬧,自然要使洋鬼子有所藉口。

    諸卿教朕先将和戰二字決定下來。

    始有辦法,所陳本也不錯。

    可是朕也一時決斷不下,你們可有什麼好法,盡管奏陳上來。

    ” 賈桢等人便又奏稱,說是南方發逆作亂,現有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駱秉章、劉秉璋、李鴻章、官文、鮑超、劉銘傳、程學啟、潘鼎新、蕭孚泗、蔣益沣、李臣典、張玉良、塔齊布、楊載福、徐春榮、程文炳等等,分别剿辦,尚無大礙。

    隻有洋鬼子的炮火厲害,萬難宣戰。

    以臣等愚見,隻有仍舊遣派親信大臣前去議和。

    且将巴夏禮以禮送還。

    洋鬼子想無異議。

     皇上聽說,正待命恭親王去與英使議和的當口,又得兩道奏本:一道是九門提督奏稱魯恺所率的洋兵,已近京城。

    一本是左都禦史奏稱洋兵不能理喻,可否仰請駕車立即巡狩熱河;再派大臣議和。

    皇上見了兩道本章,一面即任恭親王為全權議和大臣并将巴夏禮等等,以禮送還英使。

    一面帶領怡親王、端畢、肅順,以及幾員親信的軍機大臣,并東西二妃,現今皇上,一齊漏夜出狩熱河。

     郭嵩焘一口氣一直介紹到此地,尚待再說。

    忽見曾貞幹單身走了進來,見他在座,很露高興之色。

    正是:奸臣果達謀權志愛弟親為調将來不知曾貞幹忽見郭嵩焘在座,何以很覺高興,且閱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