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録
關燈
小
中
大
東坡先生年譜
〔宋〕施宿 編撰
注東坡先生詩序
古詩唐虞賡歌,夏述禹戒作歌。
及商周之詩[1],皆以列於經,故有訓釋。
漢以後詩,見于蕭統《文選》者,及高帝、項羽、韋孟、楊惲、梁鴻、趙壹之流歌詩見于史者,亦皆有注。
唐詩人最盛,名家者以百數,惟杜詩注者數家,然概不爲識者所取[2]。
近世有蜀人任淵,嘗注宋子京、黃魯直、陳無己三家詩,頗稱詳贍;若東坡先生之詩,則援據閎博,指趣深遠,淵獨不敢爲之説。
遊頃與範公至能會於蜀,因相與論東坡詩,慨然謂遊:“足下當作一書,發明東坡之意,以遺學者。
”遊謝不能。
他日又言之。
因舉二三事以質之曰:“‘五畝漸成終老計,九重新掃舊巢痕’,‘遙知叔孫子,已緻魯諸生’,當若爲解?”至能曰:“東坡竄黃州,自度不復收用,故曰‘新掃舊巢痕’,建中初復召元祐諸人,故曰‘已緻魯諸生’,恐不過如此耳。
”遊曰:“此遊之所以不敢承命也。
昔祖宗以三館養士,儲將相材,及官制行,罷三館。
而東坡蓋嘗直史館,然自謫爲散官,削去史館之職久矣,至是史館亦廢,故雲‘新掃舊巢痕’[3],其用字之嚴如此。
而‘鳳巢西隔九重門’,則又李義山詩也。
建中初,韓、曾二相得政,盡收用元祐人,其不召者亦補大藩,惟東坡兄弟猶領宮祠。
此句蓋寓所謂不能緻者二人,意深語緩,尤未易窺測。
至如‘車中有布乎[4]?’指當時用事者[5],則猶近而易見。
‘白首沉下吏,緑衣有公言’,乃以侍妾朝雲嘗嘆黃師是仕不進,故此句之意,戲言其上僭。
則非得於故老,殆不可知。
必皆能知此[6],然後無憾。
”至能亦太息曰:“如此,誠難矣!”後二十五六年[7],遊告老居山陰澤中,吳興施宿武子出其先人司諫公所注數十大編[8],屬遊作序。
司諫公以絶識博學名天下,且用工深,歷歲久,又助之以顧君景蕃之該洽,則於東坡之意,蓋幾可以無憾矣。
遊雖不能如至能所託[9],而得序斯文,豈非幸哉!嘉泰二年正月五日[10],山陰老民陸遊序。
東坡先生詩[11],有蜀人所注八家,行於世已久。
先君司諫病其缺略未究,遂因閑居,隨事詮釋,歲久成書。
然當亡恙時,未嘗出以視人。
後二十餘年,宿佐郡會稽[12],始請待制陸公爲之序。
而序文所載在蜀與石湖範公往復語,謂坡公旨趣未易盡觀遽識,若有所謹重不敢者。
宿退而念先君於此書用力既久,獨不輕爲人出,意或有近於陸公之説;而先君末年所得,未及筆之書者,亦尚多有,故止於今所傳。
宿因陸公之説,拊卷流涕,欲有以廣之而未暇。
自頃奉祠數年,舊春蒙召,未幾汰去,杜門無事,始得從容放意其間。
蓋熙寧變法之初,當國者勢傾天下,一時在廷,雖耆老大臣、累朝之舊,有不能與之力争。
獨先生立朝之日未久,數上書言其不便,幾感悟主意;而小人嫉之,擯使居外。
至其忠誠憤鬱不得發,始托於詩以規諷,大抵斥新法之不爲民便、而小人之罔上者,蓋凜凜也。
既謫黃岡,躬耕東坡之下,若將終焉。
遇其興逸,絶江弔古,狎於魚龍風濤之怪,放浪無涯涘,蓋莫得以窺其際。
元祐來歸,所挾益大[13],議論終不爲苟同。
宣仁聖後察見神宗皇帝末年之意,親加擢用;然周旋禁近,不過四年,迄以不容而去。
迨紹述事起,嶺海萬裡,瀕於九死,而皓首煙瘴,巋然獨存,爲時天人[14]。
和陶之作,出騷入雅,深涉道德性命之境,落筆脫手,人争傳誦,愈不可禁。
蓋先生之出處進退,天也。
神宗皇帝知之而不及用,宣仁聖後用之而不能盡[15],與夫一時用事者能擠之死地而不能使之必死,能奪其官爵、困戹僇辱其身而不能使其言語文字不傳於世,豈非天哉!故宿因先君遺緒,及有感於陸公之説,反覆先生出處,攷其所與酬答賡倡之人,言論風旨足以相發,與夫得之耆舊長老之傳,有所援據,足裨隱軼者,各附見篇目之左;而又采之國史以譜其年,取新法罷行之目[16],列於其上,而系以詩之先後,庶幾觀者知先生自始出仕[17],至於告老,無一念不惓惓國家,而此身不與。
讀其詩,論其所遭之難,可以油然寡怨,而篤於君臣之大義矣。
雖然,宿之區區,豈以爲有補於先生哉!蓋先君之志在焉,不敢使之泯沒不見於世,如斯而已矣。
嘉定二年中秋日。
吳興施宿書。
東坡先生年譜上 〔一八〕生於眉山縣 “於”字底本無,據蓬左本補。
〔一九〕四年丁醜 此四字底本無,據蓬左本補。
〔二〇〕亥時生 “亥時”二字底本無,據蓬左本補。
〔二一〕阮籍嘯臺 此詩題底本無,據蓬左本補。
〔二二〕公事 此二字底本作“事公”,據蓬左本改。
〔二三〕三首 此二字底本無,據蓬左本補。
〔二四〕記吳道子開元寺畫 底本作“記吳道開元寺子畫”,據蓬左本改。
〔二五〕英宗自在藩邸聞公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在”字底本在“故事”下,據蓬左本改。
〔二六
及商周之詩[1],皆以列於經,故有訓釋。
漢以後詩,見于蕭統《文選》者,及高帝、項羽、韋孟、楊惲、梁鴻、趙壹之流歌詩見于史者,亦皆有注。
唐詩人最盛,名家者以百數,惟杜詩注者數家,然概不爲識者所取[2]。
近世有蜀人任淵,嘗注宋子京、黃魯直、陳無己三家詩,頗稱詳贍;若東坡先生之詩,則援據閎博,指趣深遠,淵獨不敢爲之説。
遊頃與範公至能會於蜀,因相與論東坡詩,慨然謂遊:“足下當作一書,發明東坡之意,以遺學者。
”遊謝不能。
他日又言之。
因舉二三事以質之曰:“‘五畝漸成終老計,九重新掃舊巢痕’,‘遙知叔孫子,已緻魯諸生’,當若爲解?”至能曰:“東坡竄黃州,自度不復收用,故曰‘新掃舊巢痕’,建中初復召元祐諸人,故曰‘已緻魯諸生’,恐不過如此耳。
”遊曰:“此遊之所以不敢承命也。
昔祖宗以三館養士,儲將相材,及官制行,罷三館。
而東坡蓋嘗直史館,然自謫爲散官,削去史館之職久矣,至是史館亦廢,故雲‘新掃舊巢痕’[3],其用字之嚴如此。
而‘鳳巢西隔九重門’,則又李義山詩也。
建中初,韓、曾二相得政,盡收用元祐人,其不召者亦補大藩,惟東坡兄弟猶領宮祠。
此句蓋寓所謂不能緻者二人,意深語緩,尤未易窺測。
至如‘車中有布乎[4]?’指當時用事者[5],則猶近而易見。
‘白首沉下吏,緑衣有公言’,乃以侍妾朝雲嘗嘆黃師是仕不進,故此句之意,戲言其上僭。
則非得於故老,殆不可知。
必皆能知此[6],然後無憾。
”至能亦太息曰:“如此,誠難矣!”後二十五六年[7],遊告老居山陰澤中,吳興施宿武子出其先人司諫公所注數十大編[8],屬遊作序。
司諫公以絶識博學名天下,且用工深,歷歲久,又助之以顧君景蕃之該洽,則於東坡之意,蓋幾可以無憾矣。
遊雖不能如至能所託[9],而得序斯文,豈非幸哉!嘉泰二年正月五日[10],山陰老民陸遊序。
東坡先生詩[11],有蜀人所注八家,行於世已久。
先君司諫病其缺略未究,遂因閑居,隨事詮釋,歲久成書。
然當亡恙時,未嘗出以視人。
後二十餘年,宿佐郡會稽[12],始請待制陸公爲之序。
而序文所載在蜀與石湖範公往復語,謂坡公旨趣未易盡觀遽識,若有所謹重不敢者。
宿退而念先君於此書用力既久,獨不輕爲人出,意或有近於陸公之説;而先君末年所得,未及筆之書者,亦尚多有,故止於今所傳。
宿因陸公之説,拊卷流涕,欲有以廣之而未暇。
自頃奉祠數年,舊春蒙召,未幾汰去,杜門無事,始得從容放意其間。
蓋熙寧變法之初,當國者勢傾天下,一時在廷,雖耆老大臣、累朝之舊,有不能與之力争。
獨先生立朝之日未久,數上書言其不便,幾感悟主意;而小人嫉之,擯使居外。
至其忠誠憤鬱不得發,始托於詩以規諷,大抵斥新法之不爲民便、而小人之罔上者,蓋凜凜也。
既謫黃岡,躬耕東坡之下,若將終焉。
遇其興逸,絶江弔古,狎於魚龍風濤之怪,放浪無涯涘,蓋莫得以窺其際。
元祐來歸,所挾益大[13],議論終不爲苟同。
宣仁聖後察見神宗皇帝末年之意,親加擢用;然周旋禁近,不過四年,迄以不容而去。
迨紹述事起,嶺海萬裡,瀕於九死,而皓首煙瘴,巋然獨存,爲時天人[14]。
和陶之作,出騷入雅,深涉道德性命之境,落筆脫手,人争傳誦,愈不可禁。
蓋先生之出處進退,天也。
神宗皇帝知之而不及用,宣仁聖後用之而不能盡[15],與夫一時用事者能擠之死地而不能使之必死,能奪其官爵、困戹僇辱其身而不能使其言語文字不傳於世,豈非天哉!故宿因先君遺緒,及有感於陸公之説,反覆先生出處,攷其所與酬答賡倡之人,言論風旨足以相發,與夫得之耆舊長老之傳,有所援據,足裨隱軼者,各附見篇目之左;而又采之國史以譜其年,取新法罷行之目[16],列於其上,而系以詩之先後,庶幾觀者知先生自始出仕[17],至於告老,無一念不惓惓國家,而此身不與。
讀其詩,論其所遭之難,可以油然寡怨,而篤於君臣之大義矣。
雖然,宿之區區,豈以爲有補於先生哉!蓋先君之志在焉,不敢使之泯沒不見於世,如斯而已矣。
嘉定二年中秋日。
吳興施宿書。
東坡先生年譜上 〔一八〕生於眉山縣 “於”字底本無,據蓬左本補。
〔一九〕四年丁醜 此四字底本無,據蓬左本補。
〔二〇〕亥時生 “亥時”二字底本無,據蓬左本補。
〔二一〕阮籍嘯臺 此詩題底本無,據蓬左本補。
〔二二〕公事 此二字底本作“事公”,據蓬左本改。
〔二三〕三首 此二字底本無,據蓬左本補。
〔二四〕記吳道子開元寺畫 底本作“記吳道開元寺子畫”,據蓬左本改。
〔二五〕英宗自在藩邸聞公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在”字底本在“故事”下,據蓬左本改。
〔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