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光祿集
關燈
小
中
大
茅堂陰。
魯顯闕微迹,秦良滅芳音。
訊遠博望崖,採賦梁山岑。
崇館非陳宇,茂苑豈舊林。
北宅秘園 夕天霽晩氣,輕霞澄暮陰。
微風清幽幌,餘日照青林。
收光漸牕歇,窮園自荒深。
綠池翻素景,秋槐響寒音。
伊人儻同愛,絃酒共棲尋。
喜雨 燕起知風舞,礎潤識雲流。
冽泉承夜湛,零雨望晨浮。
合頴行盛茂,分穗方盈疇。
江都平解嚴 肅旗簡廟律,聳鉞暢乾靈。
朝晏推物泰,通渥抃身寗。
擊轅歌至世,撫壤頌惟馨。
從駕頓上 申權臨楚路,前茅望吳雲。
冀馬依風蹀,邊簫當夜聞。
八月侍華林曜靈殿八關齋 玉桴乗夕遠,金枝終夜舒。
澄淳玄化闡,希?寂理孚。
懷園引(以下雜言) 鴻飛從萬裡,飛飛河岱起。
辛勤越霜霧,聯翩遡江汜。
去舊國,違舊鄉,舊海悠且長。
迴首瞻東路,延翮向秋方。
登楚都,入楚關,楚地蕭瑟楚山寒。
嵗去氷未巳,春來鴈不還。
風肅幌兮露濡庭,漢水初綠柳葉青。
朱光藹藹雲英英,離禽喈喈又晨鳴。
菊有秀兮松有?,憂來年去容髪衰。
流陰逝景不可追,臨堂危坐悵欲悲。
試託意兮向芳蓀,心綿綿兮屬荒樊。
想綠蘋兮既冐沼,念幽蘭兮已盈園。
夭桃晨暮發,春鶯旦夕喧。
青苔蕪石路,宿草塵蓬門。
山夜憂 庭光盡,山明歸。
流風乗軒卷,明月緣河飛。
澗鳥鳴兮夜蟬清,橘露靡兮蕙煙輕。
淩别浦兮值泉躍,經喬木兮遇猿驚。
南臯别鶴行伫漢,東隣孤管入青天。
沈疴白髪共急日,朝露過隟詎賖年。
年既去兮髪不還,金膏玉液豈留顔。
廻舲拓繩戶,收棹掩荊關。
聯句 華林都亭曲水聯句效栢梁體 九宮盛事予旒?(宋孝武帝),三輔務根識難亮(揚州刺史江夏王臣義恭)。
策拙枌鄉慙恩望(南徐州刺史竟陵王臣誕),折衝莫效興民謗(領軍將軍臣元景)。
侍禁衛儲恩踰量(太子右率臣暢),臣謬叨寵九流曠(吏部尚書臣莊)。
喉脣廢職方思讓(侍中臣偃),明筆直繩天威諒(禦史中丞臣顔師伯)。
附錄 本傳 謝莊字希逸,陳郡陽夏人,太常弘微子也。
年七歲,能屬文,通《論語》。
及長,韶令美容儀,太祖見而異之,謂尚書僕射殷景仁、領軍將軍劉湛曰:「藍田出玉,豈虛也哉。
」初為始興王濬後軍法曹行參軍,轉太子舍人,廬陵王文學,太子洗馬,中舍人,廬陵王紹南中郎諮議參軍。
又轉隨王誕後軍諮議,並領記室。
分左氏經傳,隨國立篇,製木方丈,圖山川土地,各有分理,離之則州別郡殊,合之則?內為一。
元嘉二十七年,索虜寇彭城,虜遣尚書李孝伯來使,與鎮軍長史張暢共語,孝伯訪問莊及王黴,其名聲遠布如此。
二十九年,除太子中庶子。
時南平王鑠獻赤鸚鵡,普詔羣臣為賦。
太子左衞率袁淑文冠當時,作賦畢,齎以示莊,莊賦亦竟,淑見而歎曰:「江東無我,卿當獨秀。
我若無卿,亦一時之傑也。
」遂隱其賦。
元兇弒立,轉司徒左長史。
世祖入討,密送檄書與莊,令加改治。
莊遣腹心奉啟事密詣世祖。
世祖踐阼,除侍中。
索虜求通互市,莊議應固絕。
時竟陵王誕當為荊州,徵丞相、荊州刺史南郡王義宣入輔,義宣固辭不入,而誕克日下船。
莊以「丞相既無入志,驃騎發使有期,於事不便。
」世祖乃申誕發日,義宣竟不下。
上始踐阼,下節儉詔書,莊慮此制不行,時以為言。
孝建元年,遷左衞將軍。
初,世祖嘗賜莊寶劔,莊以與豫州刺史魯爽送別。
爽後反叛,世祖因宴集,問劔所在,答曰:「昔與魯爽別,竊為陛下杜郵之賜。
」上說,當時以為知言。
時摉才路陿,莊表請普命大臣,各舉所知,有詔莊表如此,可付外詳議,事不行。
其年,拜吏部尚書。
莊素多疾,不願居選部,與大司馬江夏王義恭牋自陳。
三年,坐辭疾多,免官。
大明元年,起為都官尚書,奏改定刑獄。
上時親覽朝政,以吏部尚書選舉所由,欲輕其勢力,下詔曰:「八柄馭下,以爵為先;九德鹹事,政典居首。
銓衡治樞,興替攸寄,頃世以來,轉失厥序,徒秉國鈞,終貽權謗。
今南北多士,勳勤彌積,物情善否,實繫斯任。
官人之詠,維聖克允;則哲之美,粵帝所難。
加澆季在俗,讓議成風,以一人之識,當群品之誚,望沈浮自得,庸可緻乎。
吏部尚書可依郎分置,并詳省閑曹。
」又別詔太宰江夏王義恭曰:「分選詔旦出,在朝論者,亦有同異。
誠知循常甚易,改舊生疑。
但吏部尚書由來與錄共選,良以一人之識,不辦洽通,兼與奪威權,不宜專一故也。
前述宣先旨,敬從來奏,省錄作則,永貽後昆,自此選舉之要,唯由元、凱一人。
若通塞乖衷,而訴達者尠,且違令與物,理至隔閡。
前王盛主,猶或難之,況在寡闇,尤見其短。
又選官裁病,即嗟誚滿道,人之四體,會盈有虛,旬日之間,便至怨詈,況實有假託,不由寢頓者邪。
一詣不前,貧苦交困,則兩邊緻患,互不相體,校之以實,並有可哀。
若職置二人,則無此弊。
兼選曹樞要,歷代斯重,人經此職,便成貴塗,己心外議,鹹不自限,故範曄、魯爽,舉兵滅門,以此言之,實由榮厚勢驅,殷繁所至。
設可擬議,此授唯有數人,本積歲月,稍加引進,而理無前期,多生慮表,或嬰艱抱疾,事至回移。
官人之任,決不可闕,一來一去,向人已周,非有黜責,已貴難賤,既成妨長,寘之無所,盛衰遞襲,便是一段世臣相處之方,臣主生疑,所以彌覺此職,宜在降階。
監令端右,足處時望,無人則闕,異於九流。
今但直銓選部,有減前資。
物情好猜,橫立別解,本旨向意,終不外宣。
唯有從郎分置,視聽自改。
選既輕先,民情已變,有堪其任,大展遷回。
兼常之宜,以時稍進本職,非復重官可得,不須帶帖數過,居之盡無貽怪。
自中分荊揚子時,便有意於此,正訝改革不少,容生駭惑。
爾來多季,欲至歲下處分,會何偃緻故,應有親人故近,因此施行本意,詔文不得委悉,故復紙墨具陳。
」於是置吏部尚書二人,省五兵尚書,莊及度支尚書顧覬之並補選職。
遷右衞將軍,加給事中。
時河南獻舞馬,詔羣臣為賦,莊所上為佳。
又使莊作《舞馬歌》,令樂府歌之。
五年,又為侍中,領前軍將軍。
于時世祖出行,夜還,敕開門,莊居守,以棨信或虛,執不奉旨,須墨詔乃開。
上後因酒讌,從容曰:「卿欲效郅君章邪?」對曰:「臣聞蒐巡有度,郊祀有節,盤于遊田,著之前誡。
陛下今蒙犯塵露,晨往宵歸,容恐不逞之徒,妄生矯詐,臣是以伏須神筆,乃敢開門耳。
」改領遊擊將軍,又領本州大中正,晉安王子勛征虜長史、廣陵太守,加冠軍將軍。
改為江夏王義恭太宰長史,將軍如故。
六年,又為吏部尚書,領國子博士,坐選公車令張奇免官,事在《顏師伯傳》。
時北中郎將新安王子鸞有盛寵,欲令招引才望,乃使子鸞援莊為長史府,尋進號撫軍,仍除長史、臨淮太守,未拜,又除吳郡太守。
莊多疾,不樂去京師,復除前職。
前廢帝即位,以為金紫光祿大夫。
初,世祖寵姬殷貴妃薨,莊為誄雲:「贊軌堯門。
」引漢昭帝母趙婕妤堯母門事,廢帝在東宮,銜之。
至是遣人詰責莊曰:「卿昔作殷貴妃誄,頗知有東宮不?」將誅之。
或說帝曰:「死是人之所同,政復一往之苦,不足為深困。
莊少長富貴,今且繫之尚方,使知天下苦劇,然後殺之未晚也。
」帝然其言,繫於左尚方。
太宗定亂,得出。
及即位,以莊為散騎常侍、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領尋陽王師,頃之,轉中書令,常侍、王師如故。
尋加金紫光祿大夫,給親信二十人,本官並如故。
泰始二年,卒,時年四十六,追贈右光祿大夫,常侍如故,謚曰憲子。
所著文章四百餘首,行於世。
長子颺,晉平太守。
女為順帝皇後,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註 1,喪服名。
指五服中的“齊衰”與“斬衰”。
《禮記·檀弓上》:穆公之母卒,使人問於曾子曰:「如之何?」對曰:「申也聞諸申之父曰:『哭泣之哀,齊斬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達。
』」孔穎達疏:齊斬之情者,齊是為母,斬是為父。
父母同情,故答雲「之情」也。
魯顯闕微迹,秦良滅芳音。
訊遠博望崖,採賦梁山岑。
崇館非陳宇,茂苑豈舊林。
北宅秘園 夕天霽晩氣,輕霞澄暮陰。
微風清幽幌,餘日照青林。
收光漸牕歇,窮園自荒深。
綠池翻素景,秋槐響寒音。
伊人儻同愛,絃酒共棲尋。
喜雨 燕起知風舞,礎潤識雲流。
冽泉承夜湛,零雨望晨浮。
合頴行盛茂,分穗方盈疇。
江都平解嚴 肅旗簡廟律,聳鉞暢乾靈。
朝晏推物泰,通渥抃身寗。
擊轅歌至世,撫壤頌惟馨。
從駕頓上 申權臨楚路,前茅望吳雲。
冀馬依風蹀,邊簫當夜聞。
八月侍華林曜靈殿八關齋 玉桴乗夕遠,金枝終夜舒。
澄淳玄化闡,希?寂理孚。
懷園引(以下雜言) 鴻飛從萬裡,飛飛河岱起。
辛勤越霜霧,聯翩遡江汜。
去舊國,違舊鄉,舊海悠且長。
迴首瞻東路,延翮向秋方。
登楚都,入楚關,楚地蕭瑟楚山寒。
嵗去氷未巳,春來鴈不還。
風肅幌兮露濡庭,漢水初綠柳葉青。
朱光藹藹雲英英,離禽喈喈又晨鳴。
菊有秀兮松有?,憂來年去容髪衰。
流陰逝景不可追,臨堂危坐悵欲悲。
試託意兮向芳蓀,心綿綿兮屬荒樊。
想綠蘋兮既冐沼,念幽蘭兮已盈園。
夭桃晨暮發,春鶯旦夕喧。
青苔蕪石路,宿草塵蓬門。
山夜憂 庭光盡,山明歸。
流風乗軒卷,明月緣河飛。
澗鳥鳴兮夜蟬清,橘露靡兮蕙煙輕。
淩别浦兮值泉躍,經喬木兮遇猿驚。
南臯别鶴行伫漢,東隣孤管入青天。
沈疴白髪共急日,朝露過隟詎賖年。
年既去兮髪不還,金膏玉液豈留顔。
廻舲拓繩戶,收棹掩荊關。
聯句 華林都亭曲水聯句效栢梁體 九宮盛事予旒?(宋孝武帝),三輔務根識難亮(揚州刺史江夏王臣義恭)。
策拙枌鄉慙恩望(南徐州刺史竟陵王臣誕),折衝莫效興民謗(領軍將軍臣元景)。
侍禁衛儲恩踰量(太子右率臣暢),臣謬叨寵九流曠(吏部尚書臣莊)。
喉脣廢職方思讓(侍中臣偃),明筆直繩天威諒(禦史中丞臣顔師伯)。
附錄 本傳 謝莊字希逸,陳郡陽夏人,太常弘微子也。
年七歲,能屬文,通《論語》。
及長,韶令美容儀,太祖見而異之,謂尚書僕射殷景仁、領軍將軍劉湛曰:「藍田出玉,豈虛也哉。
」初為始興王濬後軍法曹行參軍,轉太子舍人,廬陵王文學,太子洗馬,中舍人,廬陵王紹南中郎諮議參軍。
又轉隨王誕後軍諮議,並領記室。
分左氏經傳,隨國立篇,製木方丈,圖山川土地,各有分理,離之則州別郡殊,合之則?內為一。
元嘉二十七年,索虜寇彭城,虜遣尚書李孝伯來使,與鎮軍長史張暢共語,孝伯訪問莊及王黴,其名聲遠布如此。
二十九年,除太子中庶子。
時南平王鑠獻赤鸚鵡,普詔羣臣為賦。
太子左衞率袁淑文冠當時,作賦畢,齎以示莊,莊賦亦竟,淑見而歎曰:「江東無我,卿當獨秀。
我若無卿,亦一時之傑也。
」遂隱其賦。
元兇弒立,轉司徒左長史。
世祖入討,密送檄書與莊,令加改治。
莊遣腹心奉啟事密詣世祖。
世祖踐阼,除侍中。
索虜求通互市,莊議應固絕。
時竟陵王誕當為荊州,徵丞相、荊州刺史南郡王義宣入輔,義宣固辭不入,而誕克日下船。
莊以「丞相既無入志,驃騎發使有期,於事不便。
」世祖乃申誕發日,義宣竟不下。
上始踐阼,下節儉詔書,莊慮此制不行,時以為言。
孝建元年,遷左衞將軍。
初,世祖嘗賜莊寶劔,莊以與豫州刺史魯爽送別。
爽後反叛,世祖因宴集,問劔所在,答曰:「昔與魯爽別,竊為陛下杜郵之賜。
」上說,當時以為知言。
時摉才路陿,莊表請普命大臣,各舉所知,有詔莊表如此,可付外詳議,事不行。
其年,拜吏部尚書。
莊素多疾,不願居選部,與大司馬江夏王義恭牋自陳。
三年,坐辭疾多,免官。
大明元年,起為都官尚書,奏改定刑獄。
上時親覽朝政,以吏部尚書選舉所由,欲輕其勢力,下詔曰:「八柄馭下,以爵為先;九德鹹事,政典居首。
銓衡治樞,興替攸寄,頃世以來,轉失厥序,徒秉國鈞,終貽權謗。
今南北多士,勳勤彌積,物情善否,實繫斯任。
官人之詠,維聖克允;則哲之美,粵帝所難。
加澆季在俗,讓議成風,以一人之識,當群品之誚,望沈浮自得,庸可緻乎。
吏部尚書可依郎分置,并詳省閑曹。
」又別詔太宰江夏王義恭曰:「分選詔旦出,在朝論者,亦有同異。
誠知循常甚易,改舊生疑。
但吏部尚書由來與錄共選,良以一人之識,不辦洽通,兼與奪威權,不宜專一故也。
前述宣先旨,敬從來奏,省錄作則,永貽後昆,自此選舉之要,唯由元、凱一人。
若通塞乖衷,而訴達者尠,且違令與物,理至隔閡。
前王盛主,猶或難之,況在寡闇,尤見其短。
又選官裁病,即嗟誚滿道,人之四體,會盈有虛,旬日之間,便至怨詈,況實有假託,不由寢頓者邪。
一詣不前,貧苦交困,則兩邊緻患,互不相體,校之以實,並有可哀。
若職置二人,則無此弊。
兼選曹樞要,歷代斯重,人經此職,便成貴塗,己心外議,鹹不自限,故範曄、魯爽,舉兵滅門,以此言之,實由榮厚勢驅,殷繁所至。
設可擬議,此授唯有數人,本積歲月,稍加引進,而理無前期,多生慮表,或嬰艱抱疾,事至回移。
官人之任,決不可闕,一來一去,向人已周,非有黜責,已貴難賤,既成妨長,寘之無所,盛衰遞襲,便是一段世臣相處之方,臣主生疑,所以彌覺此職,宜在降階。
監令端右,足處時望,無人則闕,異於九流。
今但直銓選部,有減前資。
物情好猜,橫立別解,本旨向意,終不外宣。
唯有從郎分置,視聽自改。
選既輕先,民情已變,有堪其任,大展遷回。
兼常之宜,以時稍進本職,非復重官可得,不須帶帖數過,居之盡無貽怪。
自中分荊揚子時,便有意於此,正訝改革不少,容生駭惑。
爾來多季,欲至歲下處分,會何偃緻故,應有親人故近,因此施行本意,詔文不得委悉,故復紙墨具陳。
」於是置吏部尚書二人,省五兵尚書,莊及度支尚書顧覬之並補選職。
遷右衞將軍,加給事中。
時河南獻舞馬,詔羣臣為賦,莊所上為佳。
又使莊作《舞馬歌》,令樂府歌之。
五年,又為侍中,領前軍將軍。
于時世祖出行,夜還,敕開門,莊居守,以棨信或虛,執不奉旨,須墨詔乃開。
上後因酒讌,從容曰:「卿欲效郅君章邪?」對曰:「臣聞蒐巡有度,郊祀有節,盤于遊田,著之前誡。
陛下今蒙犯塵露,晨往宵歸,容恐不逞之徒,妄生矯詐,臣是以伏須神筆,乃敢開門耳。
」改領遊擊將軍,又領本州大中正,晉安王子勛征虜長史、廣陵太守,加冠軍將軍。
改為江夏王義恭太宰長史,將軍如故。
六年,又為吏部尚書,領國子博士,坐選公車令張奇免官,事在《顏師伯傳》。
時北中郎將新安王子鸞有盛寵,欲令招引才望,乃使子鸞援莊為長史府,尋進號撫軍,仍除長史、臨淮太守,未拜,又除吳郡太守。
莊多疾,不樂去京師,復除前職。
前廢帝即位,以為金紫光祿大夫。
初,世祖寵姬殷貴妃薨,莊為誄雲:「贊軌堯門。
」引漢昭帝母趙婕妤堯母門事,廢帝在東宮,銜之。
至是遣人詰責莊曰:「卿昔作殷貴妃誄,頗知有東宮不?」將誅之。
或說帝曰:「死是人之所同,政復一往之苦,不足為深困。
莊少長富貴,今且繫之尚方,使知天下苦劇,然後殺之未晚也。
」帝然其言,繫於左尚方。
太宗定亂,得出。
及即位,以莊為散騎常侍、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領尋陽王師,頃之,轉中書令,常侍、王師如故。
尋加金紫光祿大夫,給親信二十人,本官並如故。
泰始二年,卒,時年四十六,追贈右光祿大夫,常侍如故,謚曰憲子。
所著文章四百餘首,行於世。
長子颺,晉平太守。
女為順帝皇後,追贈金紫光祿大夫。
註 1,喪服名。
指五服中的“齊衰”與“斬衰”。
《禮記·檀弓上》:穆公之母卒,使人問於曾子曰:「如之何?」對曰:「申也聞諸申之父曰:『哭泣之哀,齊斬之情,饘粥之食,自天子達。
』」孔穎達疏:齊斬之情者,齊是為母,斬是為父。
父母同情,故答雲「之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