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有行色。
遮莫歎途窮。
次藥圃韻 伏鼈星垂野。
天兵月捷三。
虎車方直擣。
螳斧詎能堪。
白磧氛全滅。
靑山日半銜。
腐儒揮健筆。
留與後來談。
人日奉呈東皐藥圃 流落悲人事。
蹉跎感歲華。
窮愁饒竹葉。
衰鬢怯菱花。
處世身如蝨。
題詩字似鴉。
浮名終底用。
長嘯送生涯。
追次西厓相公韻。
奉呈畿伯韓益之。
四首 秩峻今方伯。
材全舊幕僚。
聲名隨地大。
?肉據鞍消。
棨?臨周甸。
文章動漢朝。
聖知松柏性。
自後歲寒凋。
銀臺辭近侍。
棠幕坐英僚。
擥轡天應借。
行春雪未消。
櫜鞬驅列郡。
冠蓋接皇朝。
最是勞心力。
民殘百物凋。
見說婆娑障。
周遭百雉斜。
山危懸石徑。
地盡壓江沙。
設險防隅壯。
登埤眺望賖。
湧泉能劍擊。
勁卒但誰何。
聞健征東將。
虹旗整復斜。
?營昏插羽。
絶水夜囊沙。
鰈海收功易。
燕臺獻捷賖。
書生詠江漢。
隻答飮無何。
又次三字韻 二老吾師友。
於今益者三。
文章韓吏部。
經術漢周堪。
玉絶蒼蠅點。
書傳赤雀銜。
順風承謦咳。
我馥緖餘談。
次藥圃韻。
別東皐。
自是傷離亂。
非關惜去留。
風塵猶在眼。
歧路謾生愁。
雪盡梅香透。
天空桂魄浮。
此時還命淥。
亦共暫時遊。
見旅雁。
奉呈藥圃。
三首 萬裡南來影。
三春北去心。
靑天霜月淨。
紫塞海雲陰。
命侶聲何苦。
生愁淚自深。
幹戈知滿地。
莫作稻粱尋。
旅雁辭南國。
乘春向北雲。
銜蘆千裡擧。
度海幾行分。
遠影天邊沒。
寒聲月裏聞。
漢兵猶望返。
應恨未爲羣。
煗寒猶識序。
去就未辭勞。
矰繳何須避。
雲天自在高。
幾羣鳴出塞。
六翮利如刀。
多少南征士。
緘書淚滿袍。
與梅窓遊楸宮 池廢龍何在。
城荒鶴幾廻。
瑤階侵宿草。
玉殿隱寒灰。
風怒雲難定。
山陰日欲催。
傷心興慶地。
春酒兩三桮。
八月二十七日。
掃墓歸晩。
醉山臺巖下。
霜露元多感。
雲煙更作愁。
勁風欺木脆。
寒水護沙流。
舊識皆荒隴。
殘生已白頭。
遙峯斜日墮。
歸路更悠悠。
九月八日 塞外三秊夢。
江邊萬裡心。
一天明月照。
兩地碧雲沈。
已惜紅顔改。
還嗟白髮侵。
佳期如可再。
不必怨商參。
江上淩陰。
逢李生。
明漢 國有淩陰役。
吾爲主梗官。
頻秊奉王事。
五日冒天寒。
水底魚龍伏。
山頭雪月殘。
翻思鴨江上。
月照醉歸鞍。
次李生韻 大地開銀界。
長空散玉沙。
此時披鶴氅。
何處問漁家。
朔氣身偏粟。
寒光眼欲花。
非無灞橋興。
黃竹且申歌。
贈尹參奉 碧海黃雲斷。
晴峯赤葉飛。
鷹風來遠塞。
駟露在寒衣。
物色還如此。
佳期可以歸。
逢君傾意氣。
莫遣寸心違。
獨吟 飢寒驅我甚。
懷抱向誰開。
尙被微官縛。
惟看白髮催。
閒情夢江海。
衰意迹塵埃。
一嘯長風起。
層雲萬裡來。
重陽日。
奉寄沈學士。
光世 海日明楓葉。
江風脆柳枝。
誰將桑落酒。
共對菊花時。
舊摘思陶綴。
新篇待沈詩。
惟應登絶巘。
引領望京師。
重陽後一日 昨日登高處。
層峯最上頭。
逈臨無底壑。
頫壓長江流。
碧落三淸近。
晴雲萬裡浮。
今朝茅屋裏。
寂寞向殘秋。
十月六日。
康陵冬享典祀有作。
晚景淸秋後。
空山落日時。
鼎湖龍去遠。
金粟鳥呼悲。
灑掃精純在。
馨香肸蠁爲。
還憐鶴背晉。
遊洛更何之。
十二月十二日臘。
祇事穆陵。
玉展虛無裏。
玄閭寂寞中。
周文今陟降。
漢室昔興隆。
松雪沈寒碧。
山雲壓遠空。
小臣徒肸蠁。
霑灑向悲風。
醉席贈李公尙伋 九月淸秋暮。
千峯赤葉殘。
雲連雁塞遠。
露洗鶴天寒。
逸興憑詩遣。
離愁借酒寬。
爲緣知己分。
且復勸加餐。
劉希慶枕流亭。
與任公叔英共醉。
人物是秦餘。
桃源猶舊居。
已知情繾綣。
莫問興何如。
雁叫雲天夕。
蛩吟草露除。
浮生開口少。
歸路且徐徐。
善竹橋 善竹連孤竹。
淸風灑古今。
凜霜圃隱節。
烈日伯夷心。
石老危橋罅。
山陰暮色沈。
丈夫多感慨。
把酒詠幽襟。
浮碧樓 闊岸銜天盡。
晴江繞郭流。
夕陽沈遠海。
暮靄近長洲。
千古箕王迹。
三春客子愁。
歸來如借便。
一棹木蘭舟。
箕子墓 百世師先聖。
千年國故墟。
明夷傳易繇。
洪範入周書。
古墓殘碑在。
荒山拱木餘。
浿江流不盡。
遺化共何如。
贈陶通判良性○四首 雪月靑油幕。
風霜紫綺裘。
斬鯨臨碧海。
飮馬頫滄洲。
身入南宮畫。
功成定遠侯。
平生丈夫志。
宗筆幾回投。
出塞金沙磧。
談兵玉帳經。
一邊空海戌。
萬裡振皇靈。
地利分河戒。
天文露胃星。
燕山石道古。
待勒孟堅銘。
玉塞收旌旆。
銀河洗甲兵。
王師應不殺。
賊壘欲誰爭。
海立天逾闊。
塵空地更平。
已酬弧矢志。
肯作一書生。
風動紅蓮幕。
天長細柳營。
雪梅猶臘蘂。
海雁已春聲。
月迥旄頭暗。
霜寒畫角淸。
無論三箭定。
已作凱歌行。
竹林堂感古 太廟洞裏。
李益齋齊賢宅與圃隱居。
隔小谿相値。
益齋愛竹滿園。
構小堂。
揭以竹林。
今廢爲荒田。
田中有小池。
石階宛然。
漸成隴畝。
池邊有井。
堙眢久矣。
宅後殘麓。
有若竹數叢。
隱於荒草中。
餘屨及於此。
籍草而坐。
章甫六七人從之。
命酒三桮。
遂有此作。
萬古一逆旅。
昔人安在哉。
空餘
遮莫歎途窮。
次藥圃韻 伏鼈星垂野。
天兵月捷三。
虎車方直擣。
螳斧詎能堪。
白磧氛全滅。
靑山日半銜。
腐儒揮健筆。
留與後來談。
人日奉呈東皐藥圃 流落悲人事。
蹉跎感歲華。
窮愁饒竹葉。
衰鬢怯菱花。
處世身如蝨。
題詩字似鴉。
浮名終底用。
長嘯送生涯。
追次西厓相公韻。
奉呈畿伯韓益之。
四首 秩峻今方伯。
材全舊幕僚。
聲名隨地大。
?肉據鞍消。
棨?臨周甸。
文章動漢朝。
聖知松柏性。
自後歲寒凋。
銀臺辭近侍。
棠幕坐英僚。
擥轡天應借。
行春雪未消。
櫜鞬驅列郡。
冠蓋接皇朝。
最是勞心力。
民殘百物凋。
見說婆娑障。
周遭百雉斜。
山危懸石徑。
地盡壓江沙。
設險防隅壯。
登埤眺望賖。
湧泉能劍擊。
勁卒但誰何。
聞健征東將。
虹旗整復斜。
?營昏插羽。
絶水夜囊沙。
鰈海收功易。
燕臺獻捷賖。
書生詠江漢。
隻答飮無何。
又次三字韻 二老吾師友。
於今益者三。
文章韓吏部。
經術漢周堪。
玉絶蒼蠅點。
書傳赤雀銜。
順風承謦咳。
我馥緖餘談。
次藥圃韻。
別東皐。
自是傷離亂。
非關惜去留。
風塵猶在眼。
歧路謾生愁。
雪盡梅香透。
天空桂魄浮。
此時還命淥。
亦共暫時遊。
見旅雁。
奉呈藥圃。
三首 萬裡南來影。
三春北去心。
靑天霜月淨。
紫塞海雲陰。
命侶聲何苦。
生愁淚自深。
幹戈知滿地。
莫作稻粱尋。
旅雁辭南國。
乘春向北雲。
銜蘆千裡擧。
度海幾行分。
遠影天邊沒。
寒聲月裏聞。
漢兵猶望返。
應恨未爲羣。
煗寒猶識序。
去就未辭勞。
矰繳何須避。
雲天自在高。
幾羣鳴出塞。
六翮利如刀。
多少南征士。
緘書淚滿袍。
與梅窓遊楸宮 池廢龍何在。
城荒鶴幾廻。
瑤階侵宿草。
玉殿隱寒灰。
風怒雲難定。
山陰日欲催。
傷心興慶地。
春酒兩三桮。
八月二十七日。
掃墓歸晩。
醉山臺巖下。
霜露元多感。
雲煙更作愁。
勁風欺木脆。
寒水護沙流。
舊識皆荒隴。
殘生已白頭。
遙峯斜日墮。
歸路更悠悠。
九月八日 塞外三秊夢。
江邊萬裡心。
一天明月照。
兩地碧雲沈。
已惜紅顔改。
還嗟白髮侵。
佳期如可再。
不必怨商參。
江上淩陰。
逢李生。
明漢 國有淩陰役。
吾爲主梗官。
頻秊奉王事。
五日冒天寒。
水底魚龍伏。
山頭雪月殘。
翻思鴨江上。
月照醉歸鞍。
次李生韻 大地開銀界。
長空散玉沙。
此時披鶴氅。
何處問漁家。
朔氣身偏粟。
寒光眼欲花。
非無灞橋興。
黃竹且申歌。
贈尹參奉 碧海黃雲斷。
晴峯赤葉飛。
鷹風來遠塞。
駟露在寒衣。
物色還如此。
佳期可以歸。
逢君傾意氣。
莫遣寸心違。
獨吟 飢寒驅我甚。
懷抱向誰開。
尙被微官縛。
惟看白髮催。
閒情夢江海。
衰意迹塵埃。
一嘯長風起。
層雲萬裡來。
重陽日。
奉寄沈學士。
光世 海日明楓葉。
江風脆柳枝。
誰將桑落酒。
共對菊花時。
舊摘思陶綴。
新篇待沈詩。
惟應登絶巘。
引領望京師。
重陽後一日 昨日登高處。
層峯最上頭。
逈臨無底壑。
頫壓長江流。
碧落三淸近。
晴雲萬裡浮。
今朝茅屋裏。
寂寞向殘秋。
十月六日。
康陵冬享典祀有作。
晚景淸秋後。
空山落日時。
鼎湖龍去遠。
金粟鳥呼悲。
灑掃精純在。
馨香肸蠁爲。
還憐鶴背晉。
遊洛更何之。
十二月十二日臘。
祇事穆陵。
玉展虛無裏。
玄閭寂寞中。
周文今陟降。
漢室昔興隆。
松雪沈寒碧。
山雲壓遠空。
小臣徒肸蠁。
霑灑向悲風。
醉席贈李公尙伋 九月淸秋暮。
千峯赤葉殘。
雲連雁塞遠。
露洗鶴天寒。
逸興憑詩遣。
離愁借酒寬。
爲緣知己分。
且復勸加餐。
劉希慶枕流亭。
與任公叔英共醉。
人物是秦餘。
桃源猶舊居。
已知情繾綣。
莫問興何如。
雁叫雲天夕。
蛩吟草露除。
浮生開口少。
歸路且徐徐。
善竹橋 善竹連孤竹。
淸風灑古今。
凜霜圃隱節。
烈日伯夷心。
石老危橋罅。
山陰暮色沈。
丈夫多感慨。
把酒詠幽襟。
浮碧樓 闊岸銜天盡。
晴江繞郭流。
夕陽沈遠海。
暮靄近長洲。
千古箕王迹。
三春客子愁。
歸來如借便。
一棹木蘭舟。
箕子墓 百世師先聖。
千年國故墟。
明夷傳易繇。
洪範入周書。
古墓殘碑在。
荒山拱木餘。
浿江流不盡。
遺化共何如。
贈陶通判良性○四首 雪月靑油幕。
風霜紫綺裘。
斬鯨臨碧海。
飮馬頫滄洲。
身入南宮畫。
功成定遠侯。
平生丈夫志。
宗筆幾回投。
出塞金沙磧。
談兵玉帳經。
一邊空海戌。
萬裡振皇靈。
地利分河戒。
天文露胃星。
燕山石道古。
待勒孟堅銘。
玉塞收旌旆。
銀河洗甲兵。
王師應不殺。
賊壘欲誰爭。
海立天逾闊。
塵空地更平。
已酬弧矢志。
肯作一書生。
風動紅蓮幕。
天長細柳營。
雪梅猶臘蘂。
海雁已春聲。
月迥旄頭暗。
霜寒畫角淸。
無論三箭定。
已作凱歌行。
竹林堂感古 太廟洞裏。
李益齋齊賢宅與圃隱居。
隔小谿相値。
益齋愛竹滿園。
構小堂。
揭以竹林。
今廢爲荒田。
田中有小池。
石階宛然。
漸成隴畝。
池邊有井。
堙眢久矣。
宅後殘麓。
有若竹數叢。
隱於荒草中。
餘屨及於此。
籍草而坐。
章甫六七人從之。
命酒三桮。
遂有此作。
萬古一逆旅。
昔人安在哉。
空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