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公園
關燈
小
中
大
北京這個城,可以說是公園城。
“逛公園”這個流行語,幾乎變成家喻戶曉的口頭禅。
因為北京是六百年來中國的京都,人文荟萃,衣食住行的文明發展到最高峰,每個人對于生活的藝術都有很徹底的認識。
悠閑雅淡,靜穆渾圓,使人莫測高深。
這真可以說是具備文明古國的首都的氣象。
在沒有談到北京的公園之前,我們應該稍微描寫北京城的整個建築。
北京分外城和内城,内城四四方方,整整齊齊;外城的長度僅及寬度的一半,略呈扁形。
内城的正中為紫禁城,即曆代帝王所住的皇宮,北伐成功後,改為故宮博物院。
紫禁城的大門名叫天安門,天安門前的廣場可容十萬人,由天安門經正陽門(又名前門,即内城的大門),而抵永定門(即外城的大門),有一條筆直廣闊的大道縱貫全市。
由天安門往東走,為東長安街,直至東單牌樓;由天安門往西走,為西長安街,直至西單牌樓;這條筆直廣闊的大道是橫貫全市。
由東單牌樓往北,經東四牌樓而抵北城;由西單牌樓往北,經西四牌樓而抵西直門—這是往西郊外各勝地的大門。
因為北京的街道和住宅的方位非常分明,隻要一個陌生的客人記得上述幾個大據點,他馬上可以找到他的目的地,不論路途的遠近。
近代工商業的都市的公園多在近郊或郊外,隻有北京的公園是在城裡的中央,即紫禁城或故宮博物院的附近。
這一點可以看出北京是純粹的文化城,它的市民最懂得生活的享受。
紫禁城右邊為中央公園,中央公園的入門處有“公理戰勝”的紀念碑。
這個碑本來是建築在東單牌樓,紀念庚子事變時德國公使被害的事情。
第一次大戰時,中國參戰,得到最後的勝利,所以這個紀念碑便移到中央公園。
中央公園的特點,在于它的連北京的公園綿不斷的走廊,雕欄玉砌,金碧輝煌,大有富貴人家的氣派。
園内廣植牡丹花,到了舊曆清明後,花匠把花圃上邊所蓋的稻草拿開,讓牡丹的舊根重見天日;經過花匠的朝夕灌溉加肥,及雨露風日的浸潤滋養,牡丹很快便茁壯起來。
從舊曆四月初一日起,牡丹開始結蕊開花,每個花圃上邊都懸挂花燈,萬紫千紅,争妍競秀,好個升平的氣象。
當牡丹花盛開的時節,公園裡滿是遊客,花香月色,才子佳人,它的熱鬧的情形及惹人注意的姿态,可從下列一個故事透露出一二。
有個年輕的婦人,穿着時髦的旗袍,外邊披一件薄絨的長外套。
她吃完飯後,抱着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女嬰去看牡丹花。
起初在人叢中擠來擠去,到了相當時候,她看幾朵嬌豔明媚的牡丹花看得出神,手兒一松,懷中的小寶寶不知不覺地滑下來。
四周的遊人,你推我擠,一下子便把這個女嬰踩死。
等到她清醒的時候,急忙摸着懷中,這才知道她的愛女早已滑到地上,被人踩死。
這雖是偶然的意外的事件,但從此可見代表豪華富貴的牡丹花多麼惹人如癡似狂地喜歡它。
牡丹花将謝未謝之際,芍藥花已經擡頭。
芍藥花本來不難看,但是盛極之後難為繼,人們看過牡丹花後,和牡丹同一科的芍藥顯然失掉它的吸引力了。
中央公園裡有個小小的動物園,裡邊養着各種鳥兒。
這些兒在别的地方也可以見到,并沒有什麼特别。
給我印象較深的還是它的金魚。
園内養着幾十缸金魚,大的有玻璃杯那麼大,兩隻眼睛鼓起來,遊來遊去,好像胸中有無限的心事。
金魚的顔色實在多,有的金黃,有的雪白,有的紅中帶紫,有的邊白邊紅。
假如人們養鳥,為的是要聽鳥兒的好音,那麼人們養金魚,恐怕是貪看它的千變萬化的顔色了。
北京的有閑階級,一早起來打太極拳、調嗓子,而打太極拳和調嗓子最好的所在,莫若中央公園的參天古樹底下的空地。
這些人是公園裡每天的第一批遊客。
到了九點多鐘,另一種有閑階級中的人物,左手持個鳥籠,右手拿兩個胡桃或像胡桃一樣大小的鐵球,翻來覆去在手掌中打轉。
到了中午時分,每個茶台裡坐滿客人,而“來金雨軒”的雅座更是喜慶筵席的中心。
一到夕陽西下,公園開始熱鬧,各校的教員和學生,各家庭主婦和兒女多到公園來喝茶、散步。
這兒沒有賭場,沒有歌台,更沒有運動場。
到公園來逛的人并非為找刺激或娛樂,他們主要的是來散步、喝茶、談天。
從天氣到國際時事,以及張家長、李家短等瑣事無所不談。
熟能生巧,北京人的談話藝術的高明,這多少是得力于公園的茶台。
在紫禁城的西北隅的外邊有個北海公園,北海和中南海連接在一起,别号太液池,中間隻隔着一座金鳌玉蝀橋。
北海公園的活動中心就在于一泓清水的小湖。
當赤日炎炎的盛夏,北京城裡熱得要命,全城的居民往北海公園跑,這時荷花放出鮮豔的顔色,與清淡的香味,幾百隻遊艇在荷花中像飛梭一樣穿來穿去,遊客們一面引吭高歌,一面大吃菱角和生藕。
倦遊之後,舍舟登陸,就在仿膳的雅座裡叫一味醬炒肉末、一盤紅燒鯉魚、一碟涼瓜拌粉皮、一碗火腿冬瓜湯,另外還定做十來個像江南的湯包一樣大的饅頭,三五個朋友就可以吃得很飽。
提到這饅頭,它是有相當來曆。
據說,制造
“逛公園”這個流行語,幾乎變成家喻戶曉的口頭禅。
因為北京是六百年來中國的京都,人文荟萃,衣食住行的文明發展到最高峰,每個人對于生活的藝術都有很徹底的認識。
悠閑雅淡,靜穆渾圓,使人莫測高深。
這真可以說是具備文明古國的首都的氣象。
在沒有談到北京的公園之前,我們應該稍微描寫北京城的整個建築。
北京分外城和内城,内城四四方方,整整齊齊;外城的長度僅及寬度的一半,略呈扁形。
内城的正中為紫禁城,即曆代帝王所住的皇宮,北伐成功後,改為故宮博物院。
紫禁城的大門名叫天安門,天安門前的廣場可容十萬人,由天安門經正陽門(又名前門,即内城的大門),而抵永定門(即外城的大門),有一條筆直廣闊的大道縱貫全市。
由天安門往東走,為東長安街,直至東單牌樓;由天安門往西走,為西長安街,直至西單牌樓;這條筆直廣闊的大道是橫貫全市。
由東單牌樓往北,經東四牌樓而抵北城;由西單牌樓往北,經西四牌樓而抵西直門—這是往西郊外各勝地的大門。
因為北京的街道和住宅的方位非常分明,隻要一個陌生的客人記得上述幾個大據點,他馬上可以找到他的目的地,不論路途的遠近。
近代工商業的都市的公園多在近郊或郊外,隻有北京的公園是在城裡的中央,即紫禁城或故宮博物院的附近。
這一點可以看出北京是純粹的文化城,它的市民最懂得生活的享受。
紫禁城右邊為中央公園,中央公園的入門處有“公理戰勝”的紀念碑。
這個碑本來是建築在東單牌樓,紀念庚子事變時德國公使被害的事情。
第一次大戰時,中國參戰,得到最後的勝利,所以這個紀念碑便移到中央公園。
中央公園的特點,在于它的連北京的公園綿不斷的走廊,雕欄玉砌,金碧輝煌,大有富貴人家的氣派。
園内廣植牡丹花,到了舊曆清明後,花匠把花圃上邊所蓋的稻草拿開,讓牡丹的舊根重見天日;經過花匠的朝夕灌溉加肥,及雨露風日的浸潤滋養,牡丹很快便茁壯起來。
從舊曆四月初一日起,牡丹開始結蕊開花,每個花圃上邊都懸挂花燈,萬紫千紅,争妍競秀,好個升平的氣象。
當牡丹花盛開的時節,公園裡滿是遊客,花香月色,才子佳人,它的熱鬧的情形及惹人注意的姿态,可從下列一個故事透露出一二。
有個年輕的婦人,穿着時髦的旗袍,外邊披一件薄絨的長外套。
她吃完飯後,抱着一個尚在襁褓中的女嬰去看牡丹花。
起初在人叢中擠來擠去,到了相當時候,她看幾朵嬌豔明媚的牡丹花看得出神,手兒一松,懷中的小寶寶不知不覺地滑下來。
四周的遊人,你推我擠,一下子便把這個女嬰踩死。
等到她清醒的時候,急忙摸着懷中,這才知道她的愛女早已滑到地上,被人踩死。
這雖是偶然的意外的事件,但從此可見代表豪華富貴的牡丹花多麼惹人如癡似狂地喜歡它。
牡丹花将謝未謝之際,芍藥花已經擡頭。
芍藥花本來不難看,但是盛極之後難為繼,人們看過牡丹花後,和牡丹同一科的芍藥顯然失掉它的吸引力了。
中央公園裡有個小小的動物園,裡邊養着各種鳥兒。
這些兒在别的地方也可以見到,并沒有什麼特别。
給我印象較深的還是它的金魚。
園内養着幾十缸金魚,大的有玻璃杯那麼大,兩隻眼睛鼓起來,遊來遊去,好像胸中有無限的心事。
金魚的顔色實在多,有的金黃,有的雪白,有的紅中帶紫,有的邊白邊紅。
假如人們養鳥,為的是要聽鳥兒的好音,那麼人們養金魚,恐怕是貪看它的千變萬化的顔色了。
北京的有閑階級,一早起來打太極拳、調嗓子,而打太極拳和調嗓子最好的所在,莫若中央公園的參天古樹底下的空地。
這些人是公園裡每天的第一批遊客。
到了九點多鐘,另一種有閑階級中的人物,左手持個鳥籠,右手拿兩個胡桃或像胡桃一樣大小的鐵球,翻來覆去在手掌中打轉。
到了中午時分,每個茶台裡坐滿客人,而“來金雨軒”的雅座更是喜慶筵席的中心。
一到夕陽西下,公園開始熱鬧,各校的教員和學生,各家庭主婦和兒女多到公園來喝茶、散步。
這兒沒有賭場,沒有歌台,更沒有運動場。
到公園來逛的人并非為找刺激或娛樂,他們主要的是來散步、喝茶、談天。
從天氣到國際時事,以及張家長、李家短等瑣事無所不談。
熟能生巧,北京人的談話藝術的高明,這多少是得力于公園的茶台。
在紫禁城的西北隅的外邊有個北海公園,北海和中南海連接在一起,别号太液池,中間隻隔着一座金鳌玉蝀橋。
北海公園的活動中心就在于一泓清水的小湖。
當赤日炎炎的盛夏,北京城裡熱得要命,全城的居民往北海公園跑,這時荷花放出鮮豔的顔色,與清淡的香味,幾百隻遊艇在荷花中像飛梭一樣穿來穿去,遊客們一面引吭高歌,一面大吃菱角和生藕。
倦遊之後,舍舟登陸,就在仿膳的雅座裡叫一味醬炒肉末、一盤紅燒鯉魚、一碟涼瓜拌粉皮、一碗火腿冬瓜湯,另外還定做十來個像江南的湯包一樣大的饅頭,三五個朋友就可以吃得很飽。
提到這饅頭,它是有相當來曆。
據說,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