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雜編六
《黃魯直傳贊》雲:“自李、杜沒而詩律衰,唐末以及五季,雖有比興自名者,然格下氣弱,無以議為也。
宋興,楊文公始以文章莅盟,然至為詩,專以李義山為宗,以漁獵掇拾為博,以俪花鬥葉為工,号稱‘西昆體’。
嫣然華靡,而氣骨安存?嘉祐以來,歐陽公稱太白為絕唱,王文公推少陵為高作,而詩格大變。
高風之所扇,作者間出,班班可述矣。
”《蔡寬夫詩話》雲:“國初,沿襲五代之餘,士大夫皆宗白樂天詩,故王黃州主盟一時。
祥符、天禧之間,楊文公、劉中山、錢思公專喜李義山,故昆體之作,翕然一變。
而文公尤酷嗜唐彥謙詩,至親書以自随。
景祐、慶曆後,天下始尚古文,于是李太白、韋蘇州諸人乃雜見于世。
杜子美最為晚出,三十年來,學詩者非子美不道,雖武夫、女子皆知尊異之。
” 廬山高贈同年劉凝之歸南康 歐陽修 《王直方詩話》雲:“郭功甫少時,喜誦文忠公詩。
一日,過梅聖俞,曰:‘近得永叔書,方作《廬山高》詩贈劉同年,自以為得意,恨未見此詩。
’功甫為誦之,聖俞擊節歎賞曰:‘使吾更作詩三十年,亦不能道其中一句。
’功甫再誦,不覺心醉,遂置酒,又再誦,酒數行,凡誦十數遍,不交一談而罷。
明日,聖俞贈功甫詩,其略曰:‘一誦《廬山高》,萬景不得藏。
設令古畫師,極意未能詳。
’”《石林詩話》雲:“毗陵正素處士張子厚善書,餘嘗于其家見歐公子棐以烏絲欄絹一軸,求子厚書文忠公《明妃曲》兩篇,《廬山高》一篇。
略雲:‘先公平生,未嘗矜大所為文,一日被酒,語棐:“《廬山高》,今人不能為,惟李太白能之。
《明妃曲》後篇,太白不能為,惟杜子美能之。
至于前章,則子美亦不能為,惟吾能之也。
”因欲别錄此三篇,藏之以志公意。
’” 廬山高哉幾千仞兮,盤根幾百裡,巀然屹立乎長江。
長江西來走其下,是為揚瀾左蠡兮,洪濤巨浪日夕相舂撞。
雲銷風止水鏡淨,泊舟登岸而遠望兮,上摩蒼穹之晻霭,下壓後土之鴻龐。
試往造乎其間兮,攀緣石磴窺空硿。
千岩萬壑響松桧,懸崖巨石飛流淙。
水聲聒聒亂人語,六月飛雪灑石矼。
仙翁釋子往往而逢兮,吾嘗惡其學幻而言哤。
但見丹霞翠碧遠近映樓閣,晨鐘暮鼓杳霭羅幡幢。
幽花野草不知其名兮,風吹露濕香澗谷,時有白鶴飛來雙。
幽尋遠去不可極,便欲絕世遺紛痝。
羨君買田築室老其下,插秧盈疇兮釀酒盈缸。
欲令浮岚暖翠千萬狀,坐卧常對乎軒窗。
君懷磊砢有至寶,世俗不辨珉與玒。
策名為吏二十載,青衫白首困一邦。
寵榮聲利不可以苟屈兮,自非青雲白石有深趣,其氣兀硉何由降。
丈夫壯節似君少,嗟我欲說安得巨筆如長杠。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
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争馳逐。
誰将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面如玉。
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相思曲》。
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咨嗟。
紅顔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
漢宮争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
纖纖女手生洞房,學得琵琶不下堂。
不識黃雲出寒路,豈知此聲能斷腸。
再和明妃曲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
一朝随漢使,遠嫁單于國。
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
雖能殺畫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萬裡安能制夷狄?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誇。
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
狂風日暮起,飄泊落誰家。
紅顔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
明妃曲 王安石 漁隐叢話雲:“介甫《明妃曲》二首,辭格超逸,誠不下永叔。
”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鬓腳垂。
低回顧影無顔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着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隻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裡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安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同前 明妃出嫁與胡兒,氈車百兩皆胡姬。
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杆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題叢台 杜俨 呂忠穆公《燕魏錄》雲:“磁州邯鄲縣二裡許,有叢台,趙國遊覽之地,氣象雄古。
本朝過客題詩亦多,惟杜俨一詩尤佳。
” 嫦娥拂明月,照我
宋興,楊文公始以文章莅盟,然至為詩,專以李義山為宗,以漁獵掇拾為博,以俪花鬥葉為工,号稱‘西昆體’。
嫣然華靡,而氣骨安存?嘉祐以來,歐陽公稱太白為絕唱,王文公推少陵為高作,而詩格大變。
高風之所扇,作者間出,班班可述矣。
”《蔡寬夫詩話》雲:“國初,沿襲五代之餘,士大夫皆宗白樂天詩,故王黃州主盟一時。
祥符、天禧之間,楊文公、劉中山、錢思公專喜李義山,故昆體之作,翕然一變。
而文公尤酷嗜唐彥謙詩,至親書以自随。
景祐、慶曆後,天下始尚古文,于是李太白、韋蘇州諸人乃雜見于世。
杜子美最為晚出,三十年來,學詩者非子美不道,雖武夫、女子皆知尊異之。
” 廬山高贈同年劉凝之歸南康 歐陽修 《王直方詩話》雲:“郭功甫少時,喜誦文忠公詩。
一日,過梅聖俞,曰:‘近得永叔書,方作《廬山高》詩贈劉同年,自以為得意,恨未見此詩。
’功甫為誦之,聖俞擊節歎賞曰:‘使吾更作詩三十年,亦不能道其中一句。
’功甫再誦,不覺心醉,遂置酒,又再誦,酒數行,凡誦十數遍,不交一談而罷。
明日,聖俞贈功甫詩,其略曰:‘一誦《廬山高》,萬景不得藏。
設令古畫師,極意未能詳。
’”《石林詩話》雲:“毗陵正素處士張子厚善書,餘嘗于其家見歐公子棐以烏絲欄絹一軸,求子厚書文忠公《明妃曲》兩篇,《廬山高》一篇。
略雲:‘先公平生,未嘗矜大所為文,一日被酒,語棐:“《廬山高》,今人不能為,惟李太白能之。
《明妃曲》後篇,太白不能為,惟杜子美能之。
至于前章,則子美亦不能為,惟吾能之也。
”因欲别錄此三篇,藏之以志公意。
’” 廬山高哉幾千仞兮,盤根幾百裡,巀然屹立乎長江。
長江西來走其下,是為揚瀾左蠡兮,洪濤巨浪日夕相舂撞。
雲銷風止水鏡淨,泊舟登岸而遠望兮,上摩蒼穹之晻霭,下壓後土之鴻龐。
試往造乎其間兮,攀緣石磴窺空硿。
千岩萬壑響松桧,懸崖巨石飛流淙。
水聲聒聒亂人語,六月飛雪灑石矼。
仙翁釋子往往而逢兮,吾嘗惡其學幻而言哤。
但見丹霞翠碧遠近映樓閣,晨鐘暮鼓杳霭羅幡幢。
幽花野草不知其名兮,風吹露濕香澗谷,時有白鶴飛來雙。
幽尋遠去不可極,便欲絕世遺紛痝。
羨君買田築室老其下,插秧盈疇兮釀酒盈缸。
欲令浮岚暖翠千萬狀,坐卧常對乎軒窗。
君懷磊砢有至寶,世俗不辨珉與玒。
策名為吏二十載,青衫白首困一邦。
寵榮聲利不可以苟屈兮,自非青雲白石有深趣,其氣兀硉何由降。
丈夫壯節似君少,嗟我欲說安得巨筆如長杠。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胡人以鞍馬為家,射獵為俗。
泉甘草美無常處,鳥驚獸駭争馳逐。
誰将漢女嫁胡兒,風沙無情面如玉。
身行不遇中國人,馬上自作《相思曲》。
推手為琵卻手琶,胡人共聽亦咨嗟。
紅顔流落死天涯,琵琶卻傳來漢家。
漢宮争按新聲譜,遺恨已深聲更苦。
纖纖女手生洞房,學得琵琶不下堂。
不識黃雲出寒路,豈知此聲能斷腸。
再和明妃曲 漢宮有佳人,天子初未識。
一朝随漢使,遠嫁單于國。
絕色天下無,一失難再得。
雖能殺畫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萬裡安能制夷狄?漢計誠已拙,女色難自誇。
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
狂風日暮起,飄泊落誰家。
紅顔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
明妃曲 王安石 漁隐叢話雲:“介甫《明妃曲》二首,辭格超逸,誠不下永叔。
”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鬓腳垂。
低回顧影無顔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着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隻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裡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安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同前 明妃出嫁與胡兒,氈車百兩皆胡姬。
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杆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題叢台 杜俨 呂忠穆公《燕魏錄》雲:“磁州邯鄲縣二裡許,有叢台,趙國遊覽之地,氣象雄古。
本朝過客題詩亦多,惟杜俨一詩尤佳。
” 嫦娥拂明月,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