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夫詩人造極之旨,必在神詣。
得之者妙無二門,失之者邈若千裡,豈名言之所知乎?故工之愈精,鑒之愈寡,此古人所以長太息也。
若非通識四面之手,皆有好丹非素之失僻,況異于此乎?今所撰《詩式》,列為等第,五門互顯,風韻铿锵。
使偏嗜者歸于正氣,功淺者企而可及,則天下無遺才矣。
時在吳興西山,殊少詩集,古今敏手,不無阙遺。
俟乎博求,續更編次,冀覽之者悉此意焉。
複古通變體所謂通于變也。
評曰:作者須知複、變之道。
反古曰複,不滞曰變。
若惟複不變,則陷于相似之格,其狀如驽骥同廄,非造父不能辨。
能知複、變之手,亦詩人之造父也。
以此相似一類,置于古集之中,能使弱手視之眩目,何異宋人以燕石為玉璞[286],豈知周客嚧?而笑哉?又複、變二門,複忌太過,詩人呼為膏肓之疾,安可治也?如釋氏頓教,學者有沈性之失,殊不知性起之法,萬象皆真。
夫變若造微,不忌太過;苟不失正,亦何咎哉!如陳子昂複多而變少,沈、宋複少而變多。
今代作者,不能盡舉。
吾始知複、變之道,豈惟文章乎?在儒為權,在文為變,在道為方便。
後輩若乏天機,強效複古,反令思擾神沮。
何則?夫不工劍術,而欲彈撫幹将、大阿之铗,必有傷手之患,宜其誡之哉! 有事無事情格俱下第五格情格俱下可知。
宋孝武帝《客行樂》:‘有使數寄書,無信心相憶。
莫作瓶落井,一去無消息。
' 古斷句:‘南山有桂樹,上有雙鴛鴦。
千年長交頸,歡愛不相忘。
'又:‘秋風入窗裡,羅帳起飄揚。
仰頭看明月,寄情千裡光。
'又:‘遙遙天無柱[287],漂漂萍無根。
單身如螢火,持底報君恩?' 《錢塘蘇小小歌》:‘我乘油壁車,郎騎青骢馬。
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
' 吳興妖神《贈謝府君覽》[288]:‘玉钗空中堕,金钿行色歇。
獨泣詠春風,長夜孤明月。
' 範靜妻《映水曲》:‘輕鬓學浮雲,雙蛾拟初月。
水澄整落钗,萍開理垂發[289]。
' 梁皇太子《還城南作》:‘暫别兩成疑,開簾生舊憶。
都如未有情,更似新相識。
' 沈約《襄陽白銅鞮歌》:‘分手桃花岸,送别岘山頭。
若欲寄音信,漢水向東流。
' 又《望秋月》:‘桂宮袅袅落桂枝,庭寒凄凄生白露。
上林晚風飒飒鳴,雁門早鴻離離度。
' 何遜《七夕》:‘來歡暫巧笑,還恨已啼妝。
'‘别離不得語,河漢漸朝陽。
' 又《嘲劉郎中》:‘姹女褰帷出,蹀躞初下床。
雀钗橫曉鬓,蛾眉豔宿妝。
' 又《詠雪》:‘凝階夜似月,拂樹曉疑春。
蕭散忽如盡,徘徊已複新。
' 徐陵《紫骝馬》:‘玉蹬繡纏鬉,金鞍錦覆?。
風輕塵未起,草淺埒猶空。
' 劉孝綽《百舌鳥》:‘孤鳴寔難對,百啭似群吟。
' 劉緩《詠翦花》:‘春生人意裡,花發翦刀中。
有葉堪承露,無香可逐風。
' 庾肩吾《春夜應令》[290]:‘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水光懸蕩壁,山翠下添流。
' 戴暠《從軍行》:‘陰山日不暮,長城風自凄。
' 張正見《度關山》:‘馬倦時銜草,人疲數望城。
' 孔瓊《賦得名都一何绮》:‘黃金絡腰褭,蓮花裝辘轳。
' 僧惠标《詠水》:‘風潭如拂鏡,山溜似鳴琴。
' 張正見《夜聞砧》:‘誰知織婦恨,寄入搗衣聲。
' 洪偃法師《山亭野望》:‘松高枝影細,山盡鳥聲稀。
'
得之者妙無二門,失之者邈若千裡,豈名言之所知乎?故工之愈精,鑒之愈寡,此古人所以長太息也。
若非通識四面之手,皆有好丹非素之失僻,況異于此乎?今所撰《詩式》,列為等第,五門互顯,風韻铿锵。
使偏嗜者歸于正氣,功淺者企而可及,則天下無遺才矣。
時在吳興西山,殊少詩集,古今敏手,不無阙遺。
俟乎博求,續更編次,冀覽之者悉此意焉。
複古通變體所謂通于變也。
評曰:作者須知複、變之道。
反古曰複,不滞曰變。
若惟複不變,則陷于相似之格,其狀如驽骥同廄,非造父不能辨。
能知複、變之手,亦詩人之造父也。
以此相似一類,置于古集之中,能使弱手視之眩目,何異宋人以燕石為玉璞[286],豈知周客嚧?而笑哉?又複、變二門,複忌太過,詩人呼為膏肓之疾,安可治也?如釋氏頓教,學者有沈性之失,殊不知性起之法,萬象皆真。
夫變若造微,不忌太過;苟不失正,亦何咎哉!如陳子昂複多而變少,沈、宋複少而變多。
今代作者,不能盡舉。
吾始知複、變之道,豈惟文章乎?在儒為權,在文為變,在道為方便。
後輩若乏天機,強效複古,反令思擾神沮。
何則?夫不工劍術,而欲彈撫幹将、大阿之铗,必有傷手之患,宜其誡之哉! 有事無事情格俱下第五格情格俱下可知。
宋孝武帝《客行樂》:‘有使數寄書,無信心相憶。
莫作瓶落井,一去無消息。
' 古斷句:‘南山有桂樹,上有雙鴛鴦。
千年長交頸,歡愛不相忘。
'又:‘秋風入窗裡,羅帳起飄揚。
仰頭看明月,寄情千裡光。
'又:‘遙遙天無柱[287],漂漂萍無根。
單身如螢火,持底報君恩?' 《錢塘蘇小小歌》:‘我乘油壁車,郎騎青骢馬。
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
' 吳興妖神《贈謝府君覽》[288]:‘玉钗空中堕,金钿行色歇。
獨泣詠春風,長夜孤明月。
' 範靜妻《映水曲》:‘輕鬓學浮雲,雙蛾拟初月。
水澄整落钗,萍開理垂發[289]。
' 梁皇太子《還城南作》:‘暫别兩成疑,開簾生舊憶。
都如未有情,更似新相識。
' 沈約《襄陽白銅鞮歌》:‘分手桃花岸,送别岘山頭。
若欲寄音信,漢水向東流。
' 又《望秋月》:‘桂宮袅袅落桂枝,庭寒凄凄生白露。
上林晚風飒飒鳴,雁門早鴻離離度。
' 何遜《七夕》:‘來歡暫巧笑,還恨已啼妝。
'‘别離不得語,河漢漸朝陽。
' 又《嘲劉郎中》:‘姹女褰帷出,蹀躞初下床。
雀钗橫曉鬓,蛾眉豔宿妝。
' 又《詠雪》:‘凝階夜似月,拂樹曉疑春。
蕭散忽如盡,徘徊已複新。
' 徐陵《紫骝馬》:‘玉蹬繡纏鬉,金鞍錦覆?。
風輕塵未起,草淺埒猶空。
' 劉孝綽《百舌鳥》:‘孤鳴寔難對,百啭似群吟。
' 劉緩《詠翦花》:‘春生人意裡,花發翦刀中。
有葉堪承露,無香可逐風。
' 庾肩吾《春夜應令》[290]:‘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水光懸蕩壁,山翠下添流。
' 戴暠《從軍行》:‘陰山日不暮,長城風自凄。
' 張正見《度關山》:‘馬倦時銜草,人疲數望城。
' 孔瓊《賦得名都一何绮》:‘黃金絡腰褭,蓮花裝辘轳。
' 僧惠标《詠水》:‘風潭如拂鏡,山溜似鳴琴。
' 張正見《夜聞砧》:‘誰知織婦恨,寄入搗衣聲。
' 洪偃法師《山亭野望》:‘松高枝影細,山盡鳥聲稀。
'